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网络公共空间:镜像、异化与理性建构 被引量:6
1
作者 汪波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60-65,共6页
Web2.0时代开辟了双重公共空间:社会公共空间与虚拟公共空间。虚拟公共空间打破了社会公共空间中阶层排列结构,不同阶层主体源于"深层心理感知",按"我者"镜像与"他者"镜像原则,在虚拟公共空间对流、重组... Web2.0时代开辟了双重公共空间:社会公共空间与虚拟公共空间。虚拟公共空间打破了社会公共空间中阶层排列结构,不同阶层主体源于"深层心理感知",按"我者"镜像与"他者"镜像原则,在虚拟公共空间对流、重组、互动。中国虚拟空间在多数暴力与商业侵蚀双重侵略下同时呈现公共性异化,导致"沉默的螺旋"。网络理性的建构与过滤,使虚拟公共空间逐步回归到理性"公共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公共空间 镜像 异化 沉默的螺旋 网络理性
下载PDF
虚拟现实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如良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7-70,共4页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自由、开放交互等非政治化特征是现代社会亟需却难于实现的;而虚拟现实技术是在信息意义上对实体属性的实现,为现实公共领域提供了虚拟论域平台,人们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而充分进行的自...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自由、开放交互等非政治化特征是现代社会亟需却难于实现的;而虚拟现实技术是在信息意义上对实体属性的实现,为现实公共领域提供了虚拟论域平台,人们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而充分进行的自由和交流性正是哈氏公共领域的本质特征;在此意义上,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哈氏公共领域的重建带来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公共领域 实体属性 哈贝马斯
下载PDF
三重吸纳:中国网络治理内在逻辑透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汪波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15-22,124,共8页
Web2.0时代开辟了双重公共空间:社会公共空间与虚拟公共空间。不同阶层主体源于"深层心理感知"在虚拟公共空间对流、重组、互动。面对着我国网络公共空间与网络监督的兴起,中国网络治理模式正形成具有法团主义风格的三重子类... Web2.0时代开辟了双重公共空间:社会公共空间与虚拟公共空间。不同阶层主体源于"深层心理感知"在虚拟公共空间对流、重组、互动。面对着我国网络公共空间与网络监督的兴起,中国网络治理模式正形成具有法团主义风格的三重子类型模式:网络精英吸纳、虚拟组织吸纳与公共决策网络吸纳。通过多层次、多管道、多领域的网络意志吸纳,促进权力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对流与动态均衡,从而实现良好的网络合作治理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虚拟公共空间 网络合作治理 三重吸纳 法团主义 网络民意舆情 公民参与
下载PDF
虚拟公共领域中网络公民教育的新导向 被引量:1
4
作者 冯建军 颜玉如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1期27-34,共8页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普及,虚拟公共领域生成并快速更迭发展,这改变了个体间交流互动的场域及关系,使得身处虚拟公共领域之中的公民转变成为具有个体现实性与虚拟性、数字化主体性与公共性、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等特征的网络公民。然而...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普及,虚拟公共领域生成并快速更迭发展,这改变了个体间交流互动的场域及关系,使得身处虚拟公共领域之中的公民转变成为具有个体现实性与虚拟性、数字化主体性与公共性、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等特征的网络公民。然而因个体受制于现实物理世界与虚拟公共领域交错的局面,其所具有的盲目性、非在场性、受制控性及疏离性,使之极易陷入缺乏客观理性思考、弃置个体言行责任、经受算法塑造操纵、道德情感淡漠等困境。推进虚拟公共领域良好有序发展,需要运用多措并举的教育手段,实现网络公民理性意识、参与责任、数字素养、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公共领域 网络公民 网络公民教育 理性意识
下载PDF
网络政治空间:特性、限度与诉求 被引量:1
5
作者 汪业周 吴丽丽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21-26,共6页
网络政治空间研究逐渐引起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其特性、限度与诉求等基础性问题愈加成为深化研究无法绕开、必须回答的关键问题。网络政治空间的独特属性包括虚拟与现实、公域与私域交互,固定与流动、国别与国际交汇,非理性与理性、... 网络政治空间研究逐渐引起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其特性、限度与诉求等基础性问题愈加成为深化研究无法绕开、必须回答的关键问题。网络政治空间的独特属性包括虚拟与现实、公域与私域交互,固定与流动、国别与国际交汇,非理性与理性、技术与政治交织。从空间意义、政治本性、伦理意义和国家意义角度,网络政治空间具有公共性、属人性、正义性和主权性的限度。走向理性应当成为网络政治空间的基本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政治空间 公共领域 虚拟政治 理性诉求
下载PDF
虚拟公共领域功能模式及治理机制研究
6
作者 曹怀虎 章宁 涂艳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03-206,F0003,共5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网民数量的增加,公共领域逐渐向虚拟转型,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无序性,虚拟公共领域的实现模式及治理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广泛调研互联网的各种应用和服务平台,提出一种虚拟公共领域的功能模式以及治理机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网民数量的增加,公共领域逐渐向虚拟转型,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无序性,虚拟公共领域的实现模式及治理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广泛调研互联网的各种应用和服务平台,提出一种虚拟公共领域的功能模式以及治理机制,为进一步规范和引导我国虚拟公共领域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领域 虚拟公共领域 功能模式 治理机制
下载PDF
从信息鸿沟到虚拟见证:网络公共领域何以可能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程韡 《科学与社会》 CSSCI 2012年第3期82-97,81,共17页
哈贝马斯认为,启蒙运动中的咖啡馆提供了平等性这种公共领域形成的首要属性。然而在信息社会中由区隔所造成的话语权的不对称,却使得平等成为网络公共领域形成中最需要被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比公共领域在东西方产生的起源指出,"... 哈贝马斯认为,启蒙运动中的咖啡馆提供了平等性这种公共领域形成的首要属性。然而在信息社会中由区隔所造成的话语权的不对称,却使得平等成为网络公共领域形成中最需要被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比公共领域在东西方产生的起源指出,"弱者的武器"和"差序格局"等社会的结构性特征所导致的地方性"小圈子"是制约中国的传统,乃至网络公共领域产生的主要原因。而要跳出从个体性到群体性的魔咒,就只有如虚拟见证一般,通过脱下社会身份的先验性外衣实现在匿名性下无限的团结。也只有通过微小但无限的"我",才可能以共同的"网民"之名,战胜强大但有限的网络精英,从而以一种涓滴之势和平地推动网络民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公共领域 信息鸿沟 虚拟见证
下载PDF
“去公共性”:青年知识社群的议题偏向——基于水木社区和网易热门话题的考察 被引量:1
8
作者 原永涛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18年第3期24-30,共7页
精英阶层在政治民主和社会进程中被寄予厚望,知识精英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理应具备高度的公共意识和广泛的社会关怀。水木社区的用户群体是中国知识精英的一个范本,他们的议题偏向能够折射中国精英群体的公共感知、价值取向和文化品... 精英阶层在政治民主和社会进程中被寄予厚望,知识精英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理应具备高度的公共意识和广泛的社会关怀。水木社区的用户群体是中国知识精英的一个范本,他们的议题偏向能够折射中国精英群体的公共感知、价值取向和文化品格,进而诠释知识社群的公共性。研究结果表明,青年知识社群议题呈现出"去公共性"特征,内容上偏离媒体议程,价值取向上趋向实用主义和自我中心化。在网络社区里,他们更多是一种个人化和生活化的交往空间,并不具有显著的网络公共领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木社区 议程设置 知识分子 网络公共领域
下载PDF
虚拟公共领域中信息通信技术的话语建构
9
作者 王晶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42-52,159,共12页
随着新媒体应运而生的虚拟公共领域为信息通信技术(ICT)的科学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场域。通过数据挖掘建立ICT科学传播语料库,应用T-Lab软件对语料库作出历时的话语分析,全面反映ICT科学传播的话语现状,并探索虚拟公共领域中科学传播话语... 随着新媒体应运而生的虚拟公共领域为信息通信技术(ICT)的科学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场域。通过数据挖掘建立ICT科学传播语料库,应用T-Lab软件对语料库作出历时的话语分析,全面反映ICT科学传播的话语现状,并探索虚拟公共领域中科学传播话语的生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通信技术 虚拟公共领域 科学传播 话语
下载PDF
虚拟公共领域功能实现的过程 被引量:1
10
作者 唐雨 何明升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27-31,共5页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公共领域为虚拟社会公众诉求的表达和公众舆论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媒介。与现实公共领域相比,虚拟公共领域具有自己独特的结构特征与运行机制。它们之间存在特定的关系模式,二者融合形成更大的公共领域的力量,...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公共领域为虚拟社会公众诉求的表达和公众舆论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媒介。与现实公共领域相比,虚拟公共领域具有自己独特的结构特征与运行机制。它们之间存在特定的关系模式,二者融合形成更大的公共领域的力量,进而影响政府决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公共领域 决策 融合
下载PDF
社区公共空间的生产--以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的上海新华路社区营造实践为例 被引量:18
11
作者 郑露荞 伍江 《新建筑》 2020年第4期81-85,共5页
文章从公共空间生产的角度出发,追溯公共领域和空间生产的理论来源,总结构成公共领域的基本要素,明确社区公共空间讨论范畴,解析空间生产的三元辩证法和网络社会对公共领域的重构,归纳社区公共空间生产的分析框架。以大鱼社区营造发展... 文章从公共空间生产的角度出发,追溯公共领域和空间生产的理论来源,总结构成公共领域的基本要素,明确社区公共空间讨论范畴,解析空间生产的三元辩证法和网络社会对公共领域的重构,归纳社区公共空间生产的分析框架。以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在上海新华路的社区营造实践为例,从物理公共空间、网络公共空间、象征公共空间及社会公共空间四个方面阐述社区营造对于重建城市公共空间、重塑市民社会公共性和重构社区共同体的实践性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公共领域 空间生产 物理公共空间 网络公共空间 象征公共空间 社会公共空间
下载PDF
西方传播学视野中的网络社区社会属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尹连根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1-144,共4页
西方有关网络社区社会属性研究的争论焦点主要有:网络社区是"胜境"还是"迷思",有利于民主的网上公共领域是否正在形成,网上社区与网下社区之间呈现为一种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尽管西方学者在这些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和... 西方有关网络社区社会属性研究的争论焦点主要有:网络社区是"胜境"还是"迷思",有利于民主的网上公共领域是否正在形成,网上社区与网下社区之间呈现为一种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尽管西方学者在这些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和形成定论,但大体业已形成清晰的学术脉络,反观我国网络社区研究,适当借鉴西方网络社区研究方面的研究主题与路径显得尤为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民主 公共领域 网络社区 虚拟社区 网下社区 现实社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