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oavailability of Iron and Related Components in Cooked Green Leafy Vegetables Consumed in Cameroon
1
作者 Rachel Fai Nomkong Richard Aba Ejoh +1 位作者 Romelle Feumba Dibanda Medoua Nama Gabriel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s》 2019年第9期1096-1111,共16页
Green leafy vegetables (GLVs) are a potential source of iron to combat iron deficiency in iron deficient popula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bioavailability of iron in seven species of leafy vegetab... Green leafy vegetables (GLVs) are a potential source of iron to combat iron deficiency in iron deficient popula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bioavailability of iron in seven species of leafy vegetables (Solanumscrabrun, Venonia amygdalina, Cucurbita maxima, Amarathus hybridus, Colococia esculenta, Solanum macrocarpon and Telfairia occidentalis) consumed in Bamenda, Cameroon. A survey was carried out in 70 households in Bamenda, Cameroon to determine methods of preparation of these green leafy vegetables. Iron, antinutrients and vitamin C levels were determined using standard methods and the bioavailability of iron was determined using an in vitro dialys ability method. The vegetables used for the study were cooked with the addition of tomatoes, peanuts, melon seeds and soybean seeds. The loss of iron in GLVs was as a result of dilution caused by addition of the principal ingredients. The V. amygdalina cooked with soybean contained the highest level of iron (128.28 mg/100g). The S. scrabrum cooked with tomatoes had the highest Total phenolic coumponds of 0.91 g/100g;the C. esculenta recorded the highest with values ranging between 0.14 - 0.35 g/100g;the C. maxima cooked with soybean recorded the highest oxalate level (6.46 g/100g);and the vegetables cooked with melon seeds recording the highest in phytatelevels (70 - 1.63 g/100g). Vitamin C levels were highest in the S. macrocarpon cooked with tomatoes (199.96 mg/100g). Iron bioavailability was highest in A. hybridus cooked with tomatoes (28.09%). The iron bioavailabilit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hytates and positively with vitamin C. GLV consumed in Bamenda are good sources of iron whose bioavailability can be improved by using tomatoes in cook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 LEAFY vegetables IRON BIOAVAILABILITY cooking ANTINUTRIENTS vitamin c
下载PDF
Changes during Cooking Processes in 6 Varieties of Andean Potatoes (<i>Solanum tuberosum</i>ssp. Andinum)
2
作者 Maria E. Jimenez Analia M. Rossi Norma C. Sammán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5年第5期725-736,共12页
The value of the native potato varieties grown in Argentinean northwest lies both in their fundamental role as a source of food for the population and in their pot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s. The aim of... The value of the native potato varieties grown in Argentinean northwest lies both in their fundamental role as a source of food for the population and in their pot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s.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study the changes produced by two common cooking processes (boiling and frying) on the nutritional, textural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Andean potatoes varieties. The cooking process (boiling) doe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composition of potatoes, but there are losses of vitamin C;a greater loss was observed when they were boiled shelled. In frying potatoes vitamin C is completely destroyed. Resistant starch values between 0.90 and 4.58 g/100g of potato were found for raw Andean varieties;they decreased during the cooking process (boiled) (0.15 to 0.54 g/100g of potato) and increased again to be stored for 48 h at 4&degC (0.73 - 1.88 g/100g of potato). The frying process produced an increment in energy value between 92% and 148% according to variety. Regarding to the fracture strength and hardnes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Andean varieties and the control (Spunta) at the initial or final stages, but there were differences during the intermediate st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dean POTATO vitamin c cooking Processes Nutrient retention Energy Value Textural Properties
下载PDF
三种烹饪方式对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葛声 冯晓慧 +2 位作者 唐彦 孙娟 魏占英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2年第10期85-88,共4页
目的:比较3种烹饪方式对8种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8种常见蔬菜,分别采用较新型烹饪方式(不锈钢炒锅加盖密闭式)、模拟传统烹饪方式(不锈钢炒锅不加盖)与传统烹饪方式(铁锅急火快炒不加盖)进行烹调,不添加食盐仅添加烹调油... 目的:比较3种烹饪方式对8种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8种常见蔬菜,分别采用较新型烹饪方式(不锈钢炒锅加盖密闭式)、模拟传统烹饪方式(不锈钢炒锅不加盖)与传统烹饪方式(铁锅急火快炒不加盖)进行烹调,不添加食盐仅添加烹调油,严格控制其它烹饪条件。采用GB/T 5009.86—2003 2,4—二硝基苯肼法测定烹饪前后8种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结果:相同条件下,采用3种不同烹饪方式对同种蔬菜进行烹调的结果显示,不同烹调方式都会造成蔬菜中维生素C损失,且维生素C含量与烹饪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烹饪方式与传统烹饪方式相比,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较高,且据有显著性差异(P<0.05),新型烹饪方式组蔬菜中维生素C保存率最高(8种蔬菜分别为58.52%、73.21%、85.14%、68.66%、87.17%、82.78%、44.54%、74.91%);传统烹饪方式组蔬菜中维生素C保存率最低(对应上述8种蔬菜分别为29.26%、61.91%、52.58%、38.53%、43.58%、59.60%、24.66%、40.62%)。结论:不同烹饪方式对蔬菜中维生素C损失影响不同,新型烹饪方式对蔬菜中维生素C损失最小,保存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c 烹饪方法 蔬菜
下载PDF
烹调对蔬菜中硝态氮及V_c含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程小华 陈明之 李玉葳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7-110,共4页
以菠菜、黄瓜、豇豆、胡萝卜4种有代表性的蔬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炒、炖、微波、蒸、焯、炸6种不同烹调方法对亚硝酸盐、硝酸盐及V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烹调方法对4种蔬菜的亚硝酸盐含量影响显著,炒、炖、微波、蒸、焯制蔬菜亚硝... 以菠菜、黄瓜、豇豆、胡萝卜4种有代表性的蔬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炒、炖、微波、蒸、焯、炸6种不同烹调方法对亚硝酸盐、硝酸盐及V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烹调方法对4种蔬菜的亚硝酸盐含量影响显著,炒、炖、微波、蒸、焯制蔬菜亚硝酸盐下降率分别为44%~63%,58%~72%,46%~78%,31%~53%,65%~87%;而炸制却使菠菜和豇豆有所增加,其增长率分别为9.7%,23.1%。蔬菜中硝酸盐含量经烹调加工后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焯、微波、炖制下降率明显,炸、炒、蒸制作用不明显。其中焯制硝酸盐的下降率最高,炸制下降率最低。大部分蔬菜中V_C含量经烹调加工后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特别是炸制V_C损失率最高,为35%~79%,微波对蔬菜维生素损失率最低,为4%~18%,唯有焯制,使得叶菜菠菜V_C反而增加4%。炒、炖、蒸制蔬菜V_C损失率分别为11%~52%,10%~55%,12%~44%。综合蔬菜食用安全性和营养素保留率,可尽可能多的考虑微波、焯、炒制烹调蔬菜,少用炸、炖、蒸制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烹调方法 蔬菜 亚硝酸盐 硝酸盐 Vc
下载PDF
对新鲜果蔬中维生素C的测定结果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张冬梅 汪振立 +1 位作者 罗六保 邓通德 《江西化工》 2010年第1期73-76,共4页
针对果蔬中Vc含量的测定数据报导经常出入较大的现状,采用2,6-二氯靛酚滴定法测定常见的脐橙、蜜桔、苹果、猕猴桃、青枣、萝卜、西兰花、山楂、草莓等水果、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对维生素C的测定结果影响因素:样品色素、Vc稳定性、试剂... 针对果蔬中Vc含量的测定数据报导经常出入较大的现状,采用2,6-二氯靛酚滴定法测定常见的脐橙、蜜桔、苹果、猕猴桃、青枣、萝卜、西兰花、山楂、草莓等水果、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对维生素C的测定结果影响因素:样品色素、Vc稳定性、试剂、及滴定方式进行各种条件实验,探究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最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c 水果 蔬菜 色素 稳定性 滴定方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传统烹调与微波烹调对蔬菜中维生素C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马洪波 张娜 张岚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137-140,共4页
目的分析传统烹调与微波烹调对蔬菜中维生素C(VC)的影响,寻找最大限度保留蔬菜中VC的烹调方法。方法 3种蔬菜(黄瓜、西红柿和蒲公英)在漂烫、微波加热、油炒、微波油炒烹调方式下,采用2,4-二硝基苯肼法测定处理后的蔬菜中的VC的含量,并... 目的分析传统烹调与微波烹调对蔬菜中维生素C(VC)的影响,寻找最大限度保留蔬菜中VC的烹调方法。方法 3种蔬菜(黄瓜、西红柿和蒲公英)在漂烫、微波加热、油炒、微波油炒烹调方式下,采用2,4-二硝基苯肼法测定处理后的蔬菜中的VC的含量,并与空白处理后VC的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其余4种烹调方式中蔬菜中VC均有损失。而油炒与微波油炒相比,微波油炒损失率更大;漂烫和微波加热相比,漂烫损失率较大。结论相对于普通烹调方式,微波烹调更能较好的保存蔬菜中的V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烹调 微波烹调 蔬菜 维生素c
下载PDF
不同烹调技法对蔬菜中VC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功玲 刘玺 +1 位作者 孙耀军 王宝刚 《农产品加工(下)》 2005年第3期76-77,共2页
采用2,4-二硝基苯肼法,测定了经不同烹调技法处理后的几种常见蔬菜中的VC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的烹调技法及加热时间的长短对蔬菜中的VC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呈现出规律性。
关键词 蔬菜 烹调 Vc 保存率
下载PDF
食品保鲜膜对烹饪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厉曙光 眭鸿颖 +3 位作者 黄昕 赵稼莹 陈波 何菁华 《上海预防医学》 CAS 2000年第4期159-160,168,共3页
了解使用和不使用食品保鲜膜的烹调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差异。 [方法 ] 模拟家庭中蔬菜的烹饪和储存过程 ,采用 2 ,4-二硝基苯肼法测定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 [结果 ] 食品保鲜膜在 6小时储存时对 9种烹饪蔬菜中维生素C有保护作用 (P &l... 了解使用和不使用食品保鲜膜的烹调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差异。 [方法 ] 模拟家庭中蔬菜的烹饪和储存过程 ,采用 2 ,4-二硝基苯肼法测定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 [结果 ] 食品保鲜膜在 6小时储存时对 9种烹饪蔬菜中维生素C有保护作用 (P <0 .0 1) ;在 2 4小时储存由于各种因素对烹饪蔬菜中的维生素C不能都起到保护作用 ;在菜肴未冷却时加盖食品保鲜膜反而会导致烹饪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 [结论 ] 这些研究结果对正确合理地使用和推广食品保鲜膜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c含量 保护作用 研究结果 影响 蔬菜 含量 二硝基苯 食品保鲜 烹饪 菜肴
下载PDF
烹调工艺对潮菜中VC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陈进裕 陈玉芳 +1 位作者 陈彦欣 邱遂虹 《农产品加工(下)》 2010年第1期43-45,59,共4页
为探讨烹调工艺对潮菜中VC含量的影响,选取5种潮菜加工中常用的绿色蔬菜,以快炒、水煮等烹调方法进行处理,分别测定烹调前后蔬菜中的VC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预处理及烹调方法会造成蔬菜中VC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关键词 烹调 蔬菜 Vc 保留率
下载PDF
不同烹调方法下马铃薯中部分维生素和矿物质保留因子的变化 被引量:18
10
作者 潘兴昌 赵洪静 +3 位作者 门建华 沈湘 杨晓莉 杨月欣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85-487,共3页
目的研究马铃薯在不同烹调方法下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的保留因子。方法将马铃薯去皮、洗涤、切割,以炒、烧、焯、炸、蒸等方法进行烹调,分别记录烹调前后的重量,采用相应的国标方法测定烹调前后马铃薯中几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的含量... 目的研究马铃薯在不同烹调方法下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的保留因子。方法将马铃薯去皮、洗涤、切割,以炒、烧、焯、炸、蒸等方法进行烹调,分别记录烹调前后的重量,采用相应的国标方法测定烹调前后马铃薯中几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的含量,并计算相应的保留因子。结果维生素C在烧马铃薯时保留率较高,在炒、焯、炸、蒸时损失较多;硫胺素、核黄素、维生素B6、烟酸在炒、烧、蒸时保留率较高,在焯和炸时有较大的损失;矿物质元素钾、钙、磷等在焯时损失较多,而在其它烹调方式下损失较少。结论马铃薯经烹调后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同一种营养素在不同的烹调方法下保留因子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烹调 营养素保留因子 维生素 矿物质
下载PDF
蔬菜维生素B_1、维生素B_2保留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洪静 杨晓莉 +1 位作者 周瑞华 杨月欣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2-96,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蔬菜、不同烹调方法间维生素B1、维生素B2保留因子(RF)的差异,探讨影响蔬菜维生素B1、维生素B2保留因子的因素。方法选取了常见的12种蔬菜,以炒、炖、炸、蒸、焯、盐腌的方法进行烹调,分别记录烹调前后的重量,采用GB/...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蔬菜、不同烹调方法间维生素B1、维生素B2保留因子(RF)的差异,探讨影响蔬菜维生素B1、维生素B2保留因子的因素。方法选取了常见的12种蔬菜,以炒、炖、炸、蒸、焯、盐腌的方法进行烹调,分别记录烹调前后的重量,采用GB/T5009.84-2003荧光法、GB/T5009.85-2003荧光法分别测定烹调前后维生素B1、维生素B2含量,计算出相应的重量保留因子(保留率)和维生素B1、维生素B2保留因子(保留率)。结果鲜豆类蔬菜,维生素B1的保留率大多在66%~75%之间,维生素B2的保留率在85%-90%之间。焯不论对于根茎类还是叶菜类都会造成维生素B1的较大损失,损失率为50%。对于叶菜类,焯同样会造成维生素B2较大损失,RF的均值为50,明显低于炒青菜(P〈0.05)。根茎类和茄果类蔬菜在炒的烹调方式下维生素B2的RF值在77-79之间。结论焯会造成较大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损失,炒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保留率较高;烹调方法、蔬菜的品种是影响维生素保留因子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B1 维生素B2 保留因子 烹调 蔬菜 营养素
下载PDF
蔬菜中钙、磷、钾、钠烹调保留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潘兴昌 赵洪静 +2 位作者 门建华 杨晓莉 杨月欣 《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研究蔬菜在不同烹调方法下钙、磷、钾、钠的保留因子,为进行膳食营养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常用的11种蔬菜,以炒、炖、焯等方法进行烹调,记录烹调前后的重量,用国标方法测定烹调前后蔬菜中钙、磷、钾、钠的含量,计算相应的保留... 目的:研究蔬菜在不同烹调方法下钙、磷、钾、钠的保留因子,为进行膳食营养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常用的11种蔬菜,以炒、炖、焯等方法进行烹调,记录烹调前后的重量,用国标方法测定烹调前后蔬菜中钙、磷、钾、钠的含量,计算相应的保留因子。结果:根菜类、鲜豆类、薯类、茄果类蔬菜炒后钙保留因子多在80%以上,叶菜炒后在60%~80%之间;焯后略低于其它烹调方法。鲜豆烹调后磷的保留因子依次为焯>炖>炒,其他蔬菜为炖>炒>焯。茄果类蔬菜钾的保留因子大于90%,经焯后叶菜、根菜类低于60%,其它蔬菜在60%~90%之间。钠的保留因子依次为炖>炒>焯,炖后在80%以上,焯后接近70%。结论:不同烹调方法处理后蔬菜中矿物质元素的损失程度差异很大,宜建立不同蔬菜的烹调后营养素保留因子库。进行膳食营养评价和选择烹调方法时,应考虑不同方法的烹调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 烹调 矿物质 保留因子
下载PDF
烹饪方式对几种绿色蔬菜营养与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鹏宇 《现代食品》 2021年第23期191-193,共3页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烹饪方式对几种绿色蔬菜营养和品质的影响。方法:以娃娃菜、西芹和西蓝花为试验材料,均采取蒸、微波、煮、炒4种方式烹饪,自然冷却后检测其亚硝酸盐含量、叶绿素含量以及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结果:3种蔬菜无论是蒸、微...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烹饪方式对几种绿色蔬菜营养和品质的影响。方法:以娃娃菜、西芹和西蓝花为试验材料,均采取蒸、微波、煮、炒4种方式烹饪,自然冷却后检测其亚硝酸盐含量、叶绿素含量以及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结果:3种蔬菜无论是蒸、微波、煮还是炒,烹饪后亚硝酸盐含量均显著高于烹饪前,同时叶绿素、维生素C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所有烹饪方式均不会特别影响到西蓝花中维生素C含量。结论:不同烹饪方式对绿色蔬菜营养与品质皆有一定影响,且与蔬菜品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烹饪 绿色蔬菜 亚硝酸盐 叶绿素 维生素c
下载PDF
10种生、熟蔬菜中Vc含量及抗氧化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陈金娥 李冬梅 +1 位作者 赵戌利 张海容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7-59,64,共4页
通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生、熟青椒、尖椒、洋葱、胡萝卜、豆角、西红柿、茄子、苦瓜、芹菜、卷心菜10种蔬菜中Vc的含量。其反应原理是在SO42-离子存在的条件下,选用钼酸铵作为显色剂,利用反应生成的钼蓝,Vc在波长730nm处有强吸收,... 通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生、熟青椒、尖椒、洋葱、胡萝卜、豆角、西红柿、茄子、苦瓜、芹菜、卷心菜10种蔬菜中Vc的含量。其反应原理是在SO42-离子存在的条件下,选用钼酸铵作为显色剂,利用反应生成的钼蓝,Vc在波长730nm处有强吸收,其浓度在2~22μg/mL范围内与吸收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法简单、快速、准确测定Vc含量。结果表明,10种蔬菜在生熟两种情况时Vc含量有明显的变化,生蔬菜中Vc含量普遍高于相应熟蔬菜。最后,用DPPH法对比研究生熟蔬菜的抗氧化性,实验进一步证实Vc含量与其抗氧化性二者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光光度法 Vc 生熟蔬菜 抗氧化性
原文传递
蔬菜维生素C保留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赵洪静 杨月欣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2007年第1期30-35,共6页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蔬菜、不同烹调方法间维生素C保留因子(RF)的差异,探讨影响蔬菜维生素C保留因子的因素。方法:选取常见的12种蔬菜,以炒、炖、炸、蒸、焯、盐腌的方法进行烹调,分别记录烹调前后蔬菜的质量。采用GB/T5009.86-2003荧光...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蔬菜、不同烹调方法间维生素C保留因子(RF)的差异,探讨影响蔬菜维生素C保留因子的因素。方法:选取常见的12种蔬菜,以炒、炖、炸、蒸、焯、盐腌的方法进行烹调,分别记录烹调前后蔬菜的质量。采用GB/T5009.86-2003荧光法测定蔬菜烹调前后维生素C的含量,计算相应的质量保留因子(保留率)和维生素C保留因子(保留率)。结果:鲜豆类蔬菜,焯和炖的维生素CRF>75,两种腌制菜肴的维生素C保留率仅为5%。根茎类蔬菜的情况比较复杂,缺乏规律性。叶菜类蔬菜,炒较之焯更利于维生素C的保留,RF值在80左右。炒对于茄果类蔬菜不会造成维生素C损失较大,RF>70。结论:炸、盐腌、蒸的烹调方法使维生素C损失较大,炒的烹调方法的维生素C保留率较高;温度、时间、蔬菜的品种是影响维生素保留因子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c保留因子 烹调 蔬菜
原文传递
蔬菜维生素保留因子两种计算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洪静 杨月欣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2007年第4期106-113,共8页
目的:通过比较维生素保留因子(RF)两种计算方法的差异,推荐适用于我国营养素保留因子(NRF)数据库的计算方法。方法:选取常见的3种蔬菜,以炒、炖、炸、蒸、焯、盐腌的方法进行烹调,分别测定烹调前、后蔬菜的水分、质量、各种维生素含量,... 目的:通过比较维生素保留因子(RF)两种计算方法的差异,推荐适用于我国营养素保留因子(NRF)数据库的计算方法。方法:选取常见的3种蔬菜,以炒、炖、炸、蒸、焯、盐腌的方法进行烹调,分别测定烹调前、后蔬菜的水分、质量、各种维生素含量,计算维生素保留因子的表观保留率(AR)和真实保留率(TR)。结果:豇豆类菜肴,除焯豇豆外,其它烹调方法维生素保留因子的AR<TR;炒胡萝卜和焯胡萝卜的维生素保留因子AR值均低于TR值;土豆除焯和蒸外,其余烹调方法的AR<TR。结论:对大多数菜肴而言,AR往往较之TR低估维生素保留率,建议以TR的计算方法作为我国营养素保留因子数据库的标准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保留因子 表观保留率 真实保留率 烹调 蔬菜
原文传递
切分及烹调对叶类蔬菜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左敏儿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40-244,共5页
以芥菜、菜心、生菜等为主要原材料,研究切分方式与烹调方式对叶类蔬菜中维生素C、叶绿素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以明确加工条件对叶类蔬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切分后烫漂,叶类蔬菜中维生素C较新鲜蔬菜下降超过40%,亚硝酸盐含量... 以芥菜、菜心、生菜等为主要原材料,研究切分方式与烹调方式对叶类蔬菜中维生素C、叶绿素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以明确加工条件对叶类蔬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切分后烫漂,叶类蔬菜中维生素C较新鲜蔬菜下降超过40%,亚硝酸盐含量下降超过45%,叶绿素下降不明显,且随细胞液的流失有明显上升趋势;油炒、烫漂和汽蒸三种烹饪方式对叶类蔬菜中叶绿素、维生素C、亚硝酸盐影响的研究表明,汽蒸加工可以保留叶类蔬菜中60-67%的维生素C,可降低40~70%的亚硝酸盐含量,而对叶绿素含量影响不大,是一种较理想的营养烹饪方式。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具备良好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减少叶类蔬菜烹饪加工过程中营养成分的损失、有害物质的产生、提高叶类蔬菜烹饪品质起到良好的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分 漂烫 烹饪 叶绿素 维生素c 亚硝酸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