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okamak第一壁上W/Cu材料的连接和界面应力的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种法力 陈俊凌 李建刚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8-41,45,共5页
重点讨论了适合于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Tokamak)第一壁上W/Cu复合材料连接的几种方法:电子束焊、钎焊、热等静压连接、烧结熔渗法、等离子体喷涂法,并列举了第一壁材料与热沉材料成功连接时电子束辐照热负荷实验的情况。探讨了在此连... 重点讨论了适合于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Tokamak)第一壁上W/Cu复合材料连接的几种方法:电子束焊、钎焊、热等静压连接、烧结熔渗法、等离子体喷涂法,并列举了第一壁材料与热沉材料成功连接时电子束辐照热负荷实验的情况。探讨了在此连接方式下复合材料热负荷实验时应力求解方法和应力分布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kamak装置 第一壁 w/cu材料 连接 界面 热应力
下载PDF
W/Cu功能梯度材料的热应力优化设计 被引量:22
2
作者 凌云汉 白新德 +1 位作者 李江涛 葛昌纯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976-980,共5页
运用有限元软件对W/Cu梯度材料进行了热应力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在30MW/m2的表面热流负荷下,经过优化设计的W/Cu功能梯度材料有较好的热应力缓和效果,与非梯度材料相比等效热应力降低了62.3%,表面工作温度下降了50℃;与单纯金属W相比,W/C... 运用有限元软件对W/Cu梯度材料进行了热应力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在30MW/m2的表面热流负荷下,经过优化设计的W/Cu功能梯度材料有较好的热应力缓和效果,与非梯度材料相比等效热应力降低了62.3%,表面工作温度下降了50℃;与单纯金属W相比,W/Cu梯度材料的表面工作温度较之大幅度降低4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cu功能梯度材料 面向等离子体材料 有限元分析 热应力 优化设计
下载PDF
熔渗-焊接法制备W/Cu功能梯度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周张健 葛昌纯 李江涛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55-658,共4页
采用熔渗-焊接法经过梯度W骨架制备,渗Cu及热压焊接三个步骤制备出W/Cu功能梯度材料。并对W/Cu梯度过渡层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
关键词 w/cu功能梯度材料 熔渗 热压焊接 制备
下载PDF
W/Cu功能梯度材料的制备及热循环应力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陶光勇 郑子樵 刘孙和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2-77,共6页
采用水煮溶解造孔剂法,即先制备孔隙呈梯度分布的钨骨架、后渗铜的方法,制备了W/Cu功能梯度材料,并对钨铜在纵截面的分布进行了检测,数据表明在纵截面上钨铜呈梯度分布。利用水淬法模拟其服役状况并用有限差分方法对产生的非稳态热应力... 采用水煮溶解造孔剂法,即先制备孔隙呈梯度分布的钨骨架、后渗铜的方法,制备了W/Cu功能梯度材料,并对钨铜在纵截面的分布进行了检测,数据表明在纵截面上钨铜呈梯度分布。利用水淬法模拟其服役状况并用有限差分方法对产生的非稳态热应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热应力的最大值总是出现在两端,由于富钨端相对密度较低,裂纹总是在该端出现,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cu梯度材料 水煮 热循环 有限差分 热应力
下载PDF
W/Cu梯度功能材料板稳态热应力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陶光勇 郑子樵 刘孙和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94-700,共7页
采用解析法研究了W/Cu梯度功能材料板的残余热应力和在稳态梯度温度场下的工作热应力的大小和分布状况。结果表明:随着成分分布指数的增加,残余热应力与工作热应力的最大值先减小后增大,当成分分布指数(P)取1时,达到最小值;随着梯度层... 采用解析法研究了W/Cu梯度功能材料板的残余热应力和在稳态梯度温度场下的工作热应力的大小和分布状况。结果表明:随着成分分布指数的增加,残余热应力与工作热应力的最大值先减小后增大,当成分分布指数(P)取1时,达到最小值;随着梯度层数的增加,热工作热应力的最大值逐渐减小,但当梯度层数达到6时,随着梯度层数的增加,缓和效果并不明显;当梯度层厚度增加到5 mm时,工作热应力的最大值约为非梯度材料工作热应力最大值的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cu梯度功能材料 温度场 热应力
下载PDF
WCu梯度功能材料的高热负荷性能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刘翔 谌继明 +3 位作者 许增裕 邓颖 葛昌纯 李江涛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03-208,共6页
用等离子体喷涂和热压方法制作了W Cu梯度功能材料(FGM)样品,用大功率ND∶YAG激光对其进行了高热负载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100~400MW·m-2的瞬时(脉冲宽度为4ms)热负载下,经过200~700次热循环,未发现有W Cu复合体开裂。在123MW&#... 用等离子体喷涂和热压方法制作了W Cu梯度功能材料(FGM)样品,用大功率ND∶YAG激光对其进行了高热负载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100~400MW·m-2的瞬时(脉冲宽度为4ms)热负载下,经过200~700次热循环,未发现有W Cu复合体开裂。在123MW·m-2的功率密度下作用700次,发现钨表面有再结晶现象及严重的晶界腐蚀和裂纹,再结晶的平均晶粒尺寸约为5~10μm,垂直于表面呈柱状结构,再结晶层厚度约20~30μm。由于激光的淬冷效应,晶粒生长的趋势并不明显。在398MW·m-2功率密度下出现了明显的腐蚀坑,坑内呈疏松的蜂窝结构,坑的边缘出现了明显沉积区,能谱分析表明沉积区集聚了大量的金属杂质。等离子体喷涂试样比热压试样更易产生晶界的断裂的裂纹。在相同的热负荷条件下,W CuFGM的重量损失低于石墨材料的重量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cu梯度功能材料 高热负荷 再结晶 材料试验 聚变堆
下载PDF
纤维结构W/Cu触头材料的制备 被引量:3
7
作者 史毅敏 许云华 +1 位作者 崔雅茹 王林茹 《铸造技术》 EI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238-1240,共3页
采用织网叠层法,以钨丝为纬线,铜丝为经线编织二维网,将网与铜坯叠放在一起,于真空烧结炉中熔渗的真空熔渗工艺制备纤维结构W/Cu触头材料。试验给出了该工艺的主要工艺参数。与粉末冶金制造的W/Cu触头材料的烧蚀性能作对比,从触头表面... 采用织网叠层法,以钨丝为纬线,铜丝为经线编织二维网,将网与铜坯叠放在一起,于真空烧结炉中熔渗的真空熔渗工艺制备纤维结构W/Cu触头材料。试验给出了该工艺的主要工艺参数。与粉末冶金制造的W/Cu触头材料的烧蚀性能作对比,从触头表面在电弧烧蚀后的熔层形貌分析表明,纤维结构W/Cu触头材料呈现较好的抗烧蚀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结构 w/cu触头材料 熔渗 烧蚀
下载PDF
纤维结构W/Cu触头材料电弧烧蚀性能的研究
8
作者 王临茹 许云华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45-46,共2页
研究了W/Cu系列触头材料的电弧烧蚀性能。在相同条件下,对粉末冶金W/Cu触头材料及纤维结构的W/Cu触头材料电弧烧蚀性能以及不同直径纤维结构的W/Cu触头材料电弧烧蚀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细纤维结构的W/Cu触头材料抗电弧烧蚀性能最好。
关键词 w/cu触头材料 烧蚀性能 纤维结构 粉末冶金
下载PDF
W/Cu和W/C涂层的循环热负荷实验 被引量:2
9
作者 刘翔 谌继明 +5 位作者 许增裕 邓颖 葛昌纯 李江涛 田树贤 吉田直亮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9-144,共6页
用等离子体喷涂和热压方法制作了W /Cu梯度功能材料和W /C涂层 ,其中W/C涂层具有多层的钨 (W )、铼 (Re)扩散阻挡势垒。为了试验这些复合材料能否经受聚变等离子体破裂时的高热负荷 ,用大功率ND :YAG激光进行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 :在 1... 用等离子体喷涂和热压方法制作了W /Cu梯度功能材料和W /C涂层 ,其中W/C涂层具有多层的钨 (W )、铼 (Re)扩散阻挡势垒。为了试验这些复合材料能否经受聚变等离子体破裂时的高热负荷 ,用大功率ND :YAG激光进行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 :在 1 0 0~ 4 0 0MW /m2 的瞬时 (脉冲宽度为 4ms)热负荷作用下 ,经过 2 0 0~ 70 0次热循环 ,未发现W /Cu复合体的开裂。其中在 1 2 3MW /m2 的功率密度下作用70 0次后 ,发现等离子体喷涂试样表面的再结晶现象和严重的晶界腐蚀 ,由于激光的冷效应 ,晶粒生长的趋势并不明显 ,再结晶层的晶粒呈垂直于表面的柱状结构。W/C试样的退火实验表明 ,钨涂层的再结晶温度稍高于 1 4 0 0℃。在更高的功率密度下 (3 98MW /m2 )出现了明显的腐蚀坑 ,坑内呈疏松的蜂窝结构 ,坑的边缘形成了沉积区 ,能谱分析表明沉积区集聚了大量的金属杂质。等离子体喷涂试样比热压试样更易产生晶界的断裂和裂纹。在同等的热负荷条件下 ,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cu梯度功能材料 w/C涂层 循环热负荷实验 等离子体喷涂 热压 聚变堆
下载PDF
钨丝/铜合金复合材料高速撞击后的变形分析
10
作者 武睿 吴哲 武高辉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35-837,842,共4页
为研究钨丝增强铜合金复合材料弹体撞击混凝土靶后的弹体变形,采用渗流铸造的方法将铜合金与钨丝相复合制备出钨丝增强铜合金复合材料,并用二级轻气炮来完成高速撞击试验,试验速度为2 km/s.撞击后对复合材料弹体宏观形貌进行了观察,发... 为研究钨丝增强铜合金复合材料弹体撞击混凝土靶后的弹体变形,采用渗流铸造的方法将铜合金与钨丝相复合制备出钨丝增强铜合金复合材料,并用二级轻气炮来完成高速撞击试验,试验速度为2 km/s.撞击后对复合材料弹体宏观形貌进行了观察,发现弹体内部钨丝的排布发生了变化,呈现双曲线排布条纹.用数学和力学的方法对撞击后钨丝的排布方式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钨丝排布的变化是由于钨丝束发生绕中心轴的扭转造成的,说明棒状弹体高速撞击混凝土靶时发生了扭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cu复合材料 高速撞击 动能弹 变形
下载PDF
Smart-microstructures of composites for electrical contacts with frameless packing of Cr and W in copper 被引量:1
11
作者 L.E.BODROVA S.Yu.MELCHAKOV +1 位作者 A.B.SHUBIN E.Yu.GOYDA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9期2773-2786,共14页
W_(45)Cu_(55),Cr_(65)Cu_(35),and Cr_(32)W_(14)Cu_(54)alloys were obtained in order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smart response”of the structure of these alloys when using them as arc-resistant circuit-breakers.These al... W_(45)Cu_(55),Cr_(65)Cu_(35),and Cr_(32)W_(14)Cu_(54)alloys were obtained in order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smart response”of the structure of these alloys when using them as arc-resistant circuit-breakers.These alloys differ from industrial ones with frameless packing of Cr and W phases in the copper matrix.The alloy production method is based on the infiltration of copper melt into a mixture of non-compacted Cr and W powders under vibration exposure(80 Hz).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an increase in the arc resistance of contacts when changing from“frame”packing of W to“frameless,”as well as the decisive role of Cr in the processes of self-dispersion of arc-resistant phases and passivation of W and Cu.Based on the obtained results,conclusions are drawn about the advantage of frameless packing of arc-resistant phases in copper and the reasons for the“smart behavior”of the structure of Cr-containing contacts in response to functional loads in the presence of oxygen and an inert atmosp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wcu electro-contact materials INFILTRATION smart-structure self-dispersion
下载PDF
W/Cu梯度材料热应力分析及结构优化设计 被引量:3
12
作者 宋月鹏 孙祥鸣 +4 位作者 李江涛 李倩 陈义祥 郭世斌 高东升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03-607,共5页
运用ANSYS12.0软件对W/Cu梯度材料进行热应力模拟分析,并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随着成分分布指数(p)的增加,最大热应力先减小后增大;在p=1.3,热流密度为30 MW/m^2时,最大热应力值最小为180 MPa,与非梯度材料相比最大等效热应... 运用ANSYS12.0软件对W/Cu梯度材料进行热应力模拟分析,并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随着成分分布指数(p)的增加,最大热应力先减小后增大;在p=1.3,热流密度为30 MW/m^2时,最大热应力值最小为180 MPa,与非梯度材料相比最大等效热应力降低79%;最优化的梯度层厚度大于3 mm,梯度层数4~6层,钨板的厚度1~3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分析 w/cu梯度材料 成分分布指数 热应力
原文传递
偏滤器部件W/Cu功能梯度材料的热应力缓和 被引量:5
13
作者 凌云汉 白新德 葛昌纯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50-753,共4页
W/Cu功能梯度材料是一种有希望用作聚变反应堆面向等离子体部件的侯选材料。为避免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热应力破坏,根据偏滤器部件服役的热流工况,在结合导热能力分析的情况下运用有限元软件对W/Cu梯度材料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成... W/Cu功能梯度材料是一种有希望用作聚变反应堆面向等离子体部件的侯选材料。为避免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热应力破坏,根据偏滤器部件服役的热流工况,在结合导热能力分析的情况下运用有限元软件对W/Cu梯度材料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成分分布指数的增大以及金属W厚度的增加均使表面工作温度提高;当成分分布指数为1.0~1.2时W/Cu梯度材料有最佳的热应力缓和效果。在30MW/m2的表面热流负荷下,与非梯度材料相比,经过优化设计的W/Cu功能梯度材料的等效热应力降低了62.3%,表面工作温度下降了50℃;而与单纯金属W相比,W/Cu梯度材料的表面工作温度较之降低4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滤器 w/cu功能梯度材料 热应力缓和 聚变反应堆 等离子体部件 等效热应力 有限元分析
原文传递
化学镀和粉末冶金法制备W/Cu梯度热沉材料(英文) 被引量:1
14
作者 罗来马 谭晓月 +5 位作者 丁孝禹 卢泽龙 罗广南 昝翔 朱晓勇 吴玉程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983-1987,共5页
用化学镀法和粉末冶金的方法制备高致密的W/Cu梯度热沉材料。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了材料的组织结构、界面和断口形貌。对材料的力学性能也进行了表征,如抗弯强度和显微硬度。结果表明材料每一层都很致密且组织结构均匀。截面上材料成... 用化学镀法和粉末冶金的方法制备高致密的W/Cu梯度热沉材料。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了材料的组织结构、界面和断口形貌。对材料的力学性能也进行了表征,如抗弯强度和显微硬度。结果表明材料每一层都很致密且组织结构均匀。截面上材料成分呈梯度分布,每层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面。3层W/Cu梯度热沉材料的相对密度可达99.2%。散热层、过渡层和封接层的显微硬度HV分别是2000、2100和2400 MPa。抗弯实验结果显示封接层和散热层作为承重抗弯表面时的强度分别是428.5和480.7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 粉末冶金 w/cu梯度热沉材料
原文传递
Coupled thermal-mechanical analysis of two ITER-like first wall mockups under heat shock of plasma disruptions
15
作者 HUANG ShengHong ZHAO YongQiang WANG WeiHua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3期476-487,共12页
The first wall of the fusion reactor is a plasma-facing component and is a key link to maintain the integrity of structure during thermal shock induced by plasma disruptions. Be and W/Cu 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s ... The first wall of the fusion reactor is a plasma-facing component and is a key link to maintain the integrity of structure during thermal shock induced by plasma disruptions. Be and W/Cu 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s are two kinds of important plas- ma-facing materials (PFM) of first wall in fusion reactor currently. Previous researches seldom comparatively evaluated the normal servicing and heat shock resistance performance of first walls with those two kinds of PFMs. And also there lacks cou- pled thermal/mechanical analysis on the heat shock process in consideration of multiple thermal/mechanical phenomena, such as material melting, solidification, evaporation, etc., which is significant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heat shock damage mecha- nism of the first wall with different PFMs. With the aim of learning more detailed mechanical mechanism of thermal shock damage and then improving the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first wall designs, the coupled ther- mal/mechanical response of two typical ITER-like first walls with PFM of Be and functionally graded W-Cu respectively un- der the heat shock of 1 2 GW/m2 are computed by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Special considerations of elastic-plastic defor- mation, material melting, and solidification are included in numerical models and methods. The mechanical response behaviors of different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under the normal servicing operation as well as plasma disruption conditions are analyzed and investigated comparatively.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heat is mainly deposited on the PFM layer in thc high energy shock pulse induced by plasma disruptions, resulting in complex thermal stress change as well as mechanical itTeversible damage of thermal elastic and plastic expansion, contraction and yielding. Compared with the first wall with Be PFM, which mitigates the damages from heat shock at most only in the PFM layer with cost of whole PFM layer plastic yielding, the first wall with graded W-Cu PFM is demonstrated to be possessed both of higher heat shock resistance performance and normal servicing performance, provided its material gradient and cooling capacity are well optimized under practical loading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rst wall plasma facing component plasma disruptions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finite element metho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