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8钢表面W-Mo-Co多元共渗层的组织和性能 被引量:2
1
作者 张艳梅 李忠厚 +1 位作者 张平则 徐重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27-429,共3页
采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T8钢表面进行了W—Mo—Co多元共渗,研究了表面合金层的组织、相组成、成分、硬度、脆性以及与基体的结合强度。结果表明,舍金层由MeC+MC型碳化物层和W、Mo、Co固溶体扩散层组成。碳化物层硬度很高,渗... 采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T8钢表面进行了W—Mo—Co多元共渗,研究了表面合金层的组织、相组成、成分、硬度、脆性以及与基体的结合强度。结果表明,舍金层由MeC+MC型碳化物层和W、Mo、Co固溶体扩散层组成。碳化物层硬度很高,渗金属态HV0.025硬度高达1200~1400,固溶、时效处理后硬度升高至1400~1600左右;固溶体扩散层在渗金属态硬度较低,HV0.025硬度只有400~550,固溶、时效处理后硬度升高至800~1000。碳化物层与基体之间为冶金结合,不存在膜基结合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辉光离子金属 表面舍金化 w—mo-co多元共渗 组织 性能
下载PDF
工业纯铁表面离子W、Mo、Co多元共渗扩散行为 被引量:7
2
作者 张艳梅 徐重 +2 位作者 李忠厚 张平则 张高会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2-115,共4页
采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工业纯铁表面进行W、Mo、Co多元共渗,分别采用0.5、1、2和3h等渗金属时间,研究了合金层中W、Mo、Co含量随渗金属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渗金属初期,合金层中W含量>Co含量>Mo含量;渗金属后期,合金... 采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工业纯铁表面进行W、Mo、Co多元共渗,分别采用0.5、1、2和3h等渗金属时间,研究了合金层中W、Mo、Co含量随渗金属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渗金属初期,合金层中W含量>Co含量>Mo含量;渗金属后期,合金层中Co含量>W含量>Mo含量。理论分析认为:在渗金属初期,W、Mo、Co扩散主要受各元素原子与空位交换难易程度以及基体表面各元素活性原子量的控制;在渗金属后期,W、Mo、Co扩散主要受各元素在基体中的溶解度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辉光离子金属技术 w、Mo、Co多元 工业纯铁 扩散行为
下载PDF
W4Mo3Cr4V高速钢稀土多元共渗层的性能
3
作者 陈建 原一高 +2 位作者 石霞琳 朱世根 吴贺龙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37-39,共3页
利用稀土多元共渗工艺将碳、氮、氧、硫、硼、稀土元素同时渗入W4Mo3Cr4V高速钢表面,研究了多元共渗层的硬度、耐磨性能及表面残余应力等。结果表明:多元共渗层由化合物层(主要为氧化物、硫化物和碳化物)和扩散层组成;共渗层显微硬度最... 利用稀土多元共渗工艺将碳、氮、氧、硫、硼、稀土元素同时渗入W4Mo3Cr4V高速钢表面,研究了多元共渗层的硬度、耐磨性能及表面残余应力等。结果表明:多元共渗层由化合物层(主要为氧化物、硫化物和碳化物)和扩散层组成;共渗层显微硬度最高达1 150 HV左右;多元共渗层较钢表面的摩擦因数大幅降低,耐磨性能提高,其表面产生了较高的残余压应力,有利于提高材料的疲劳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4Mo3Cr4V钢 稀土多元 耐磨性能 残余应力
下载PDF
双层辉光等离子多元共渗源极成分设计 被引量:3
4
作者 张艳梅 李忠厚 徐重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8-22,共5页
以工业纯铁表面形成Fe-11W-7Mo-23Co型合金为例,阐述了双层辉光离子多元共渗的源极成分设计思路。通过对工业纯铁表面进行W、Mo、Co多元共渗,探讨了合金元素溅射产额的不同对源极溅射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层辉光离子多元共渗时,源极... 以工业纯铁表面形成Fe-11W-7Mo-23Co型合金为例,阐述了双层辉光离子多元共渗的源极成分设计思路。通过对工业纯铁表面进行W、Mo、Co多元共渗,探讨了合金元素溅射产额的不同对源极溅射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层辉光离子多元共渗时,源极成分设计可以忽略合金元素溅射产额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辉光等离子金属 w、Mo、Co多元 源极成分设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