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富川岩鹰嘴W-Mo-Cu多金属矿区斑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
作者 刘伟 曾佐勋 +3 位作者 李绍凡 贺赤诚 杨宝忠 刘建雄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97-813,共17页
岩鹰嘴W-Mo-Cu多金属矿床位于桂东北W-Mo多金属成矿带中部,矿体产于岩鹰嘴斑岩体内及其接触带矽卡岩中,成矿作用与斑岩体密切相关,但对于该矿床成矿斑岩形成时代至今仍没有精确的年龄数据。本文通过对与该矿床成矿有关的花岗斑岩和花岗... 岩鹰嘴W-Mo-Cu多金属矿床位于桂东北W-Mo多金属成矿带中部,矿体产于岩鹰嘴斑岩体内及其接触带矽卡岩中,成矿作用与斑岩体密切相关,但对于该矿床成矿斑岩形成时代至今仍没有精确的年龄数据。本文通过对与该矿床成矿有关的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其成岩年龄分别为(426.2±2.3)Ma和(426.9±2.3)Ma,说明岩鹰嘴斑岩体是加里东期区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区域成岩成矿时代对比和矿床地质特征,推测岩鹰嘴W-Mo-Cu多金属矿区成矿作用和岩浆活动可能发生于晚志留世,形成于华南加里东运动由挤压向伸展转换的构造背景下,并与桂东北地区加里东期W-Mo成矿作用产于同一时期、同一构造背景,间接表明在加里东期桂东北地区可能存在一定强度的W-Mo-Cu成矿作用。此外,NE向构造-岩浆带、斑岩体分布带及矿化区外围是寻找斑岩-矽卡岩型W-Mo-Cu多金属矿床、同系列矿床以及隐伏矿床的有利地区,今后应加强该区加里东期花岗岩、花岗斑岩出露区的找矿勘查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锆石U-PB定年 花岗斑岩 花岗闪长斑岩 岩鹰嘴w-mo-cu多金属矿床 桂东北成矿带
下载PDF
烧结温度对大电流电场烧结制备W-Mo-Cu合金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刘艳芳 冯可芹 +1 位作者 周虹伶 柯思璇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5-140,共6页
利用大电流电场烧结工艺在875~1000℃的烧结温度下快速制备W-Mo-Cu合金,研究烧结温度对W-Mo-Cu合金微观组织、硬度及导电性的影响。基于合金烧结过程中的尺寸变化,通过拟合计算得到烧结特征指数,从而推断W-Mo-Cu合金烧结过程中的主要迁... 利用大电流电场烧结工艺在875~1000℃的烧结温度下快速制备W-Mo-Cu合金,研究烧结温度对W-Mo-Cu合金微观组织、硬度及导电性的影响。基于合金烧结过程中的尺寸变化,通过拟合计算得到烧结特征指数,从而推断W-Mo-Cu合金烧结过程中的主要迁移机制。结果表明:烧结温度为875~975℃时,随着烧结温度升高,W-Mo-Cu合金中的孔隙减少,相对密度、显微硬度及电导率提高。当烧结温度为875~925℃时,W-Mo-Cu合金的致密化主要由塑性变形而非烧结引起。当烧结温度高于925℃时,W-Mo-Cu合金致密化过程中经历的主要迁移机制依次为塑性流动、体积扩散、晶界扩散和表面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场 w-mo-cu合金 烧结温度 致密化 性能
下载PDF
V-W-Mo-Cu催化剂作用下生物质醇解重油加氢精制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邹献武 秦特夫 +1 位作者 李改云 黄洛华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9-73,共5页
生物质醇解产生的重油降低了生物油品质。为此,本文考察了V-W-Mo-Cu催化剂作用下重油的加氢精制。结果表明,在330℃以上该催化剂才表现出加氢反应活性,在450℃时轻油产率最高可到93%。延长加氢反应时间有利于重油低温下的聚合反应和高... 生物质醇解产生的重油降低了生物油品质。为此,本文考察了V-W-Mo-Cu催化剂作用下重油的加氢精制。结果表明,在330℃以上该催化剂才表现出加氢反应活性,在450℃时轻油产率最高可到93%。延长加氢反应时间有利于重油低温下的聚合反应和高温下的裂解反应;同时,只有在6 MPa以上的初始氢压下才能饱和裂解片段,从而提高重油加氢所得的轻油产率。轻油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结果表明,催化加氢使重油大分子裂解生成1-甲基-2-乙基苯、丁基苯、1-乙基-3-乙烯基苯和苯酚等小分子的芳烃和酚类物质。然而,加氢后催化剂的红外分析结果表明,重油同时发生了聚合反应,生成含有多种含氧官能团的大分子芳烃或酚类聚合物。经过550℃焙烧后,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轻油产率仍有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醇解 重油 加氢 V-w-mo-cu催化剂 图像处理
下载PDF
Re-Os geochronology of Cu and W-Mo deposits in the Balkhash metallogenic belt,Kazakhstan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被引量:11
4
作者 Xuanhua Chen Wenjun Qu +6 位作者 Shuqin Han Seitmuratova Eleonora Nong Yang Zhengle Chen Fagang Zeng Andao Du Zhihong Wang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2010年第1期115-124,共10页
The Central Asian metallogenic domain (CAMD) is a multi-core metallogenic system controlled by boundary strike-slip fault systems. The Balkhash metallogenic belt in Kazakhstan, in which occur many large and super-la... The Central Asian metallogenic domain (CAMD) is a multi-core metallogenic system controlled by boundary strike-slip fault systems. The Balkhash metallogenic belt in Kazakhstan, in which occur many large and super-large porphyritic Cu--Mo deposits and some quartz vein- and greisen-type W-Mo deposits, is a well-known porphyritic Cu--Mo metallogenic belt in the CAMD. In this paper 11 molybdenite samples from the western segment of the Balkhash metallogenic belt are selected for Re--Os compositional analyses and Re--Os isotopic dating. Molybdenites from the Borly porphyry Cu deposit and the three quartz vein-greisen W--Mo deposits--East Kounrad, Akshatau and Zhanet--all have relatively high Re contents (2712--2772 μg/g for Borly and 2.267--31.50 μg/g for the other three W-Mo deposits), and lower common Os contents (0.670-2.696 ng/g for Borly and 0.0051--0.056 ng/g for the other three). The molybdenites from the Borly porphyry Cu--Mo deposit and the East Kounrad, Zhanet, and Akshatau quartz vein- and greisen-type W-Mo deposits give average model Re--Os ages of 315.9 Ma, 298.0 Ma, 295.0 Ma, and 289.3 Ma respectively. Meanwhile, molybde- nites from the East Kounrad, Zhanet, and Akshatan W-Mo deposits give a Re--Os isochron age of 297.9 Ma, with an MSWD value of 0.97. Re--Os dating of the molybdenites indicates that Cu-W-Mo metallogenesis in the western Balkhash metallogeuic belt occurred during Late Carboniferous to Early Permian (315.9--289.3 Ma), while the porphyry Cu--Mo deposits formed at ~316 Ma, and the quartz vein-greisen W--Mo deposits formed at ~298 Ma. The Re--Os model and isochron ages thus suggest that Late Carboniferous porphyry granitoid and pegmatite magmatism took place during the late Hercy- nian movement. Compared to the Junggar-East Tianshan porphyry Cu metallogenic belt in northwestern China, the formation of the Cu-Mo metallogenesis in the Balkhash rnetallogenic belt occurred between that of the Tuwu-Yandong in East Tianshan and the Baogutu porphyry Cu deposits in West Junggar. Collectively, the large-scale Late Carboniferous porphyry Cu-Mo metallogenesis in the Central Asian metallogenic domain is related to Hercynian tectono-magmatic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Os geochronology Metallogenic age Porphyry cu-Mo deposit Greisen W--Mo deposits Balkhash metallogenicbelt Kazakhstan
下载PDF
表面修饰石墨烯制备工艺及其在金属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蔡锦文 冯可芹 +2 位作者 王海波 刘艳芳 陈思潭 《材料导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4-159,共6页
为解决石墨烯在金属基复合材料应用中易团聚、难分散、与金属基体之间的润湿性差、高温下易与Al、Ti、Fe等金属发生界面反应的问题,对石墨烯进行表面修饰制得镀铜石墨烯,研究了镀覆过程中镀覆温度、镀覆时间、镀液pH对镀铜石墨烯镀层连... 为解决石墨烯在金属基复合材料应用中易团聚、难分散、与金属基体之间的润湿性差、高温下易与Al、Ti、Fe等金属发生界面反应的问题,对石墨烯进行表面修饰制得镀铜石墨烯,研究了镀覆过程中镀覆温度、镀覆时间、镀液pH对镀铜石墨烯镀层连续性、完整性的影响,优化镀覆工艺参数,获得了质量优良的表面修饰石墨烯;并将其分别添加到铁基摩擦材料和W-Mo-Cu复合材料中,对其作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石墨烯在50℃、pH为12.5的化学镀液中镀覆30 min可以获得连续性、完整性较好的镀层,从而制得缺陷密度较小、质量较好的表面修饰石墨烯;在铁基摩擦材料中添加0.8%(质量分数)表面修饰石墨烯可以使材料晶粒细化并获得片层间距较小的珠光体组织,材料硬度提高30%,磨损率降低约70%,摩擦系数下降约12%;添加了0.2%(质量分数)表面修饰石墨烯的W-Mo-Cu材料,其组织均匀性和致密度均获得了提高,电导率提升约21%,硬度提高8%。证实了表面修饰石墨烯的添加能够促进金属基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修饰石墨烯 工艺参数 铁基摩擦材料 w-mo-cu复合材料
下载PDF
东秦岭160~140Ma Cu(Mo)和Mo(W)成矿作用的差异性:来自成矿岩体的地球化学及其岩浆源区的证据 被引量:5
6
作者 陈雷 闫臻 +4 位作者 王宗起 王瑞廷 宁磊 甘昌简 代军治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383-2401,共19页
东秦岭地区在商丹断裂带南北两侧分别形成了矽卡岩-斑岩型Cu(Mo)矿床和斑岩-矽卡岩型Mo(W)矿床,两者均形成于160~140Ma。通过对不同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岩体对比研究发现,Mo(W)矿床主要分布在商丹断裂带北侧的北秦岭和华北板块南缘,主... 东秦岭地区在商丹断裂带南北两侧分别形成了矽卡岩-斑岩型Cu(Mo)矿床和斑岩-矽卡岩型Mo(W)矿床,两者均形成于160~140Ma。通过对不同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岩体对比研究发现,Mo(W)矿床主要分布在商丹断裂带北侧的北秦岭和华北板块南缘,主要分布有新太古代至奥陶纪地层,由一系列变质程度不同的火山岩和沉积岩组成。Cu(Mo)矿床主要位于商丹断裂带南侧的南秦岭晚古生代弧前盆地,主要分布古生代地层,由粉砂岩、绢云板岩、灰岩、杂砂岩及白云岩等组成。Mo(W)矿床的成矿岩体以花岗斑岩为主,具有高硅、富钾,贫镁铁,较高的岩浆分异程度;Cu(Mo)矿床的成矿岩体以花岗闪长斑岩为主,具有低硅、低钾,富镁铁,低分异的特征。Mo(W)成矿岩体亏损Ba,富集U、Nb等元素,Cu(Mo)成矿岩体相对富集Ba,亏损U、Nb等元素;Cu(Mo)成矿岩体∑REE略高于Mo(W)成矿岩体,未表现出明显的Eu异常,而Mo(W)成矿岩体具有负Eu异常。Cu(Mo)和Mo(W)成矿岩体具有相似的结晶温度,Mo(W)成矿岩体具有相对较高的形成压力和氧化态。Mo(W)成矿岩体的岩浆源区以辉石为残留相,Cu(Mo)成矿岩体的岩浆源区则是以极少量角闪石为残留相。相对于Mo(W)矿床,Cu(Mo)矿床的成矿岩体具有较高的εNd(t)值(-28.8^-12.1和-4.75^-2.73)和εHf(t)值(-38^-7.9和-3.79^+1.79),这说明Cu(Mo)成矿岩体的岩浆源区中含有相对较多的地幔物质,而Mo(W)成矿岩体的岩浆源区中含有相对较多地壳物质。由于两种矿化位于不同的构造单元以及成矿岩体在岩石地球化学、温压条件、氧化还原状态和岩浆源区特征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160~140Ma岩浆活动在商丹断裂带南北两侧形成不同矿化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0~140Ma Mo(W)和cu(Mo)成矿 成矿岩体 岩浆源区 东秦岭
下载PDF
Mo-Cu和W-Cu合金的制备及性能特点 被引量:33
7
作者 夏扬 宋月清 +2 位作者 崔舜 林晨光 韩胜利 《稀有金属》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0-244,共5页
讨论了采用熔渗法制备高密度钨铜和钼铜合金,综合其密度、比热容、热膨胀系数、导热系数等基本数据,比较了合金的热物理性能及其应用上的特点。结果表明:与W-Cu合金相比,Mo-Cu合金从热力学角度考虑制备更困难,采用特殊工艺方可获得高致... 讨论了采用熔渗法制备高密度钨铜和钼铜合金,综合其密度、比热容、热膨胀系数、导热系数等基本数据,比较了合金的热物理性能及其应用上的特点。结果表明:与W-Cu合金相比,Mo-Cu合金从热力学角度考虑制备更困难,采用特殊工艺方可获得高致密性;Mo-Cu合金质轻且散热速率和稳定性优良,与常用基片材料Al2O3、芯片材料GaAs的热膨胀匹配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铜 钨铜 热膨胀匹配 散热速率 导热系数
下载PDF
注射成形W-Cu及Mo-Cu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谭兆强 李昆 +1 位作者 侯海涛 李笃信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F11期207-209,213,共4页
W-Cu和Mo-Cu复合材料由于具有优异的导热性、导电性和高温强度以及低的热膨胀系数,广泛用于电接触材料、电子封装材料和热沉材料。金属注射成形大规模制造小型、形状复杂的零部件具有独特的优势,已成为制造W—Cu和Mo-Cu复合材料零部件... W-Cu和Mo-Cu复合材料由于具有优异的导热性、导电性和高温强度以及低的热膨胀系数,广泛用于电接触材料、电子封装材料和热沉材料。金属注射成形大规模制造小型、形状复杂的零部件具有独特的优势,已成为制造W—Cu和Mo-Cu复合材料零部件极具前景的方法。简述了W—Cu、Mo-Cu注射成形工艺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cu Mo-cu 金属注射成形 复合材料 发展方向
下载PDF
Mo(W)-Cu(Ag)-S原子簇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5
9
作者 侯红卫 郎建平 +1 位作者 李纪国 忻新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218-226,共9页
本文在研究Mo(W)-Cu(Ag)-S原子簇化合物的低热固态合成化学基础上,详细地对该类簇合物进行了归纳,从中提出:1.(M=Mo,W;n=2,3,4)作为配体中心.2.氧原子在簇合物中仅作为端基,不参与同其他金属成... 本文在研究Mo(W)-Cu(Ag)-S原子簇化合物的低热固态合成化学基础上,详细地对该类簇合物进行了归纳,从中提出:1.(M=Mo,W;n=2,3,4)作为配体中心.2.氧原子在簇合物中仅作为端基,不参与同其他金属成键.3.单个MS4(M=Mo,W)基团最多只能键合六个Cu(Ag)原子,即最大核数为七.4.迄今为止所有Mo(W)-Cu-S原子簇化合物中Cu均为+1价.5.预计合低价态Mo(W)的这类簇合物将会有很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簇合物 Mo(W) cu(Ag)
下载PDF
巴尔喀什成矿带Cu-Mo-W矿床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测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9
10
作者 陈宣华 屈文俊 +9 位作者 韩淑琴 Eleonora Seitmuratova 施炜 杨农 陈正乐 叶宝莹 曾法刚 杜安道 蒋荣宝 王志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333-1348,共16页
巴尔喀什成矿带是世界著名的中亚成矿域斑岩型铜钼成矿带,产出许多斑岩型铜钼矿床和一些石英脉-云英岩型钨钼矿床。中亚成矿域可能是一个多核成矿系统,具有以走滑断裂为边界构成的断裂构造体系并受之控制。本文对巴尔喀什成矿带巴尔喀... 巴尔喀什成矿带是世界著名的中亚成矿域斑岩型铜钼成矿带,产出许多斑岩型铜钼矿床和一些石英脉-云英岩型钨钼矿床。中亚成矿域可能是一个多核成矿系统,具有以走滑断裂为边界构成的断裂构造体系并受之控制。本文对巴尔喀什成矿带巴尔喀什—阿克沙套地区11件辉钼矿样品进行了Re-Os同位素分析,得到博尔雷大型斑岩型铜(钼)矿床和东科翁腊德、扎涅特、阿克沙套石英脉-云英岩型钨钼矿床的辉钼矿模式年龄(平均值)分别为315.9Ma、298.0Ma、295.0Ma和289.3Ma;其中,东科温腊德、阿克沙套和扎涅特等3个矿床的Re-Os等时线年龄为297.9-+30..949Ma,MSWD值为0.97。辉钼矿Re-Os年龄说明巴尔喀什成矿带Cu-Mo-W成矿作用发生在315.9~289.3Ma期间,Cu-Mo-W矿床的形成可分为两期:一期为斑岩型铜钼矿床,约形成于315.9Ma;另一期为石英脉-云英岩型钨钼矿床,约形成于297.9Ma。根据辉钼矿模式年龄和等时线年龄,推测该地区花岗斑岩和伟晶岩的形成时代与相应的矿床基本同时,均为晚石炭世,属海西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通过与我国境内西、东准噶尔和东天山斑岩铜矿带的对比表明,巴尔喀什成矿带铜钼成矿作用的年龄介于东天山土屋—延东斑岩铜矿与西准噶尔包古图斑岩铜矿之间。分析表明,中亚成矿域大规模斑岩型铜钼成矿作用集中在晚石炭世,属海西晚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OS同位素年龄 辉钼矿 成矿时代 cu-Mo-W矿床 巴尔喀什成矿带 哈萨克斯坦
下载PDF
华南地区中生代Cu-(Mo)-W-Sn矿床成矿作用与洋岭/转换断层俯冲 被引量:78
11
作者 李晓峰 Watanabe Yasushi +1 位作者 华仁民 毛景文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25-640,共16页
华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产地,除了发育大量的钨锡钼铋和稀土等金属矿产外,还有铜金矿床分布。本文通过对华南地区29个典型Cu-Mo-W-Sn矿床的时空分布及其与之有关的花岗质岩体的侵位年龄分析,探讨了与不同成矿类型有关的花岗... 华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产地,除了发育大量的钨锡钼铋和稀土等金属矿产外,还有铜金矿床分布。本文通过对华南地区29个典型Cu-Mo-W-Sn矿床的时空分布及其与之有关的花岗质岩体的侵位年龄分析,探讨了与不同成矿类型有关的花岗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本文认为华南地区10个典型的与Cu有关的矿床主要发生在180~170Ma、160~150Ma以及105~90Ma三个时期,而10个钨矿床主要集中于170~130Ma;4个W-Sn矿床集中于170~130Ma和120~110Ma;而5个Sn矿床则发育于170~150Ma、130~110Ma以及100~90Ma三个时期。Cu矿床主要与同熔型花岗岩有关,而Mo、W-Sn既与同熔型花岗岩有关,又与改造型花岗岩有关。在岩石地球化学上,与Cu-(Mo)-W-Sn成矿作用有关的花岗质岩石也表现出不同的地球化学特点,如,从Cu-(Mo)矿床到W-Sn矿床SiO2含量有逐渐增大、氧化性逐渐降低、还原性逐渐增加以及分异演化程度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与Cu-(Mo)-Au矿床有关的花岗质岩石具有较低的SiO2(60.3%~68.1%),氧化性较高(Fe2O3/FeO=0.31~1.81),分异演化程度较低(Rb/Sr=0.05~3.3)的特点;与Cu-(Pb)-(Zn)矿床有关的花岗质岩石具有相对较高的SiO2(73.3%~75.2%),氧化性稍高(Fe2O3/FeO=0.68~1.74),分异程度稍低(Rb/Sr=10.8~57.8)的特点;而与Mo矿床有关的花岗质岩石具有较宽的SiO2(67.3%~76.2%)变化范围,氧化性稍低(Fe2O3/FeO=0.68~1.74),分异演化程度稍低(Rb/Sr=0.6~9.29);与W矿有关的花岗质岩石的SiO2含量为69.9%~80.1%,还原性稍低(Fe2O3/FeO=0.19~0.76),分异演化程度稍高(Rb/Sr=21.9~61.7);与W-Sn矿床有关的SiO2为74.8%~78.7%,还原性较低(Fe2O3/FeO=0.08~0.59),分异程度较高(Rb/Sr=10.8~139);与Sn矿床有关的花岗质岩石的SiO2为64.8%~76.9%,还原性高(Fe2O3/FeO=0.01~0.58),分异演化程度高(Rb/Sr=1~530)。在结合华南地区花岗岩类岩石的分布特征以及盆岭构造的特点,本文提出华南地区Cu-Mo-W-Sn矿床的成矿作用是不同时期大洋板块或者洋岭多阶段俯冲结果的新成因模型,即早侏罗世休眠的Farallon-Izanagi洋岭俯冲导致早—中侏罗世Cu成矿作用;中—晚侏罗世活动的Farallon-Izanagi洋岭和转换断层俯冲是中晚侏罗世Cu-(Mo)-(W)成矿作用以及多阶段W-Sn成矿作用的触发动力,而白垩纪Izanagi大洋板块俯冲则是白垩纪斑岩型Cu-W-Sn成矿作用的诱因。该模型的提出较好地解释了华南中生代大规模岩石圈拆沉—减薄—伸展的机制及其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Mo-W-Sn成矿作用 洋岭/转换断层俯冲 板块俯冲 花岗岩岩石成因 岩石化学 华南地区
下载PDF
Mo(W)-Cu(Ag)-S簇合物的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龙德良 施舒 +2 位作者 侯红卫 陶荣达 忻新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25-233,共9页
本文介绍了非线性光学性测试中的Z-扫描方法。总结了Mo(W)-Cu(Ag)-S簇合物的光限制效应、非线性吸收和非线性折射等光学性质。
关键词 非线性光学性 光限制效应 簇合物
下载PDF
鄂东南地区Cu-Au-Mo-(W)矿床的成矿时代及其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探讨: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 被引量:102
13
作者 谢桂青 毛景文 +5 位作者 李瑞玲 张祖送 赵维超 屈文俊 赵财胜 魏世昆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3-52,共10页
鄂东南地区Cu-Au-Mo-(W)矿床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Re-Os同位素定年方法对该地区5个典型矿床(丰山洞铜钼金银多金属矿床、阮家湾钨铜钼矿床、千家湾铜金矿床、铜绿山铜铁金钼多金属矿床和铜山口铜钼矿床)... 鄂东南地区Cu-Au-Mo-(W)矿床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Re-Os同位素定年方法对该地区5个典型矿床(丰山洞铜钼金银多金属矿床、阮家湾钨铜钼矿床、千家湾铜金矿床、铜绿山铜铁金钼多金属矿床和铜山口铜钼矿床)进行了成矿时代的研究,获得其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分别为(144.0±2.1)Ma、(143.6±1.7)Ma、(137.7±1.7)Ma、(137.8±1.7)^(138.1±1.8)Ma和(143.5±1.7)^(142.3±1.8)Ma,代表各矿床的成矿时代。研究结果表明,鄂东南矿集区内的Cu-Au-Mo-(W)矿床与铜陵、安庆、九瑞矿集区内的矿床几乎是同时形成的,成矿时代可能主要集中于(140±5)Ma,相当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在综合已有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资料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这一成矿事件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可能是处于中国东部南北向印支期构造域向北东向古太平洋构造域大转折的背景下,与软流圈上涌和玄武质岩浆底侵而导致壳幔同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Re-Os同位索年龄 辉钼矿 cu—Au—Mo—(W)矿床 地球动力学背景 鄂东南地区
下载PDF
W/Cu和Mo/Cu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陈文革 刘荣斌 《电工材料》 CAS 2001年第4期3-6,共4页
本文采用粉末冶金法对 W/ Cu和 Mo/ Cu材料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W/ Cu和 Mo/ Cu材料的制备工艺、组织结构类似 ,前者的硬度、密度和热导率较后者的高 ;而后者的电导率高于前者。故不同的应用场合应选择不同的复合材料。
关键词 电触头材料 硬度 密度 电导率 热导率 钨/铜复合材料 钼/铜复合材料
下载PDF
冈底斯东段山南地区第三纪矽卡岩-斑岩Cu-Mo-W(Au)多金属矿床勘查模型及深部找矿意义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光明 秦克章 +3 位作者 陈雷 陈金标 范新 琚宜太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30,共11页
冈底斯东段南缘的山南地区分布有努日、明则、克鲁、冲木达和陈坝等中到大型Cu-Mo-W(±Au)矿床,与含矿矽卡岩有关的侵入岩形成于20~30Ma之间,为高钾钙碱性中酸性岩,形成于碰撞晚期构造背景。矿化赋存于下白垩统比马组的碳酸盐岩和... 冈底斯东段南缘的山南地区分布有努日、明则、克鲁、冲木达和陈坝等中到大型Cu-Mo-W(±Au)矿床,与含矿矽卡岩有关的侵入岩形成于20~30Ma之间,为高钾钙碱性中酸性岩,形成于碰撞晚期构造背景。矿化赋存于下白垩统比马组的碳酸盐岩和其它钙质岩石与岩体的外接触带内及斑岩体内,主要矿化类型为矽卡岩型、斑岩型和热液脉型,构成完整的斑岩-矽卡岩、脉状铜-钼-钨±金多金属成矿体系,矿化组合主要为Cu-W-Mo、Mo、Cu-Au和Cu矿化。外接触带的蚀变以矽卡岩化、角岩化为主,而内接触带上主要为岩体的绢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等,内矽卡岩不发育。山南地区的矽卡岩型铜-钼-钨(金)矿床均赋存于浅部矽卡岩中,在明则矿区矽卡岩型矿化之下发现了斑岩型钼矿化的存在,暗示该区的矽卡岩型矿化可能与冈底斯中带相似,具有统一的斑岩型-矽卡岩型成矿系统,由此建立了该地区的成矿模式,指出了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模型 矽卡岩 斑岩 cu-Mo-W(±Au) 深部找矿潜力 冈底斯山南地区
下载PDF
江西修水县莲花芯Cu-Mo-W矿床的辉钼矿Re-Os年龄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勇 潘家永 +5 位作者 马东升 刘国奇 韦新亚 张雷雷 马崇军 杨春鹏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67-880,共14页
通过对修水县莲花芯石英脉型Cu-Mo-W矿床的辉钼矿进行Re-Os同位素测年,获得的w(普Os)为0.0083×10^-9~0.1535×10^-9,加权的平均年龄为(157.7±2.8)Ma,计算得到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158.6±2.0)Ma(MSWD=0.6... 通过对修水县莲花芯石英脉型Cu-Mo-W矿床的辉钼矿进行Re-Os同位素测年,获得的w(普Os)为0.0083×10^-9~0.1535×10^-9,加权的平均年龄为(157.7±2.8)Ma,计算得到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158.6±2.0)Ma(MSWD=0.63),与加权平均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可代表辉钼矿的形成年龄,成矿作用时代晚于赋矿围岩晋宁期黑云母花岗岩的成岩时代。对比区域成岩成矿作用时代,认为该矿床可能与燕山期花岗岩岩浆活动有关,是赣北大规模钨多金属成矿序列演化的产物之一,属于华南中生代第二次大规模成矿作用(165~135 Ma)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RE-OS定年 岩浆期后热液矿床 地质意义 莲花芯cu-Mo-W矿床 修水县
下载PDF
东秦岭160~140Ma Cu(Mo)和Mo(W)矿床磷灰石成分特征 被引量:10
17
作者 陈雷 闫臻 +1 位作者 王宗起 王坤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925-1941,共17页
东秦岭地区分布有160~140 Ma斑岩、斑岩-矽卡岩型Cu(Mo)和Mo(W)两种不同矿化类型矿床,对两种矿化的成矿岩体中磷灰石进行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本次研究的Cu(Mo)和Mo(W)矿床成矿岩体的磷灰石均为岩浆磷灰石,但在主要成分和挥发份上两者具有... 东秦岭地区分布有160~140 Ma斑岩、斑岩-矽卡岩型Cu(Mo)和Mo(W)两种不同矿化类型矿床,对两种矿化的成矿岩体中磷灰石进行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本次研究的Cu(Mo)和Mo(W)矿床成矿岩体的磷灰石均为岩浆磷灰石,但在主要成分和挥发份上两者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相对于Cu(Mo)矿床,Mo(W)矿床成矿岩体的磷灰石具有相对较高的F/Cl比值(分别为81~262和0.8~25)和MnO含量(分别为:0.05%~0.91%,平均为0.25%和0.02%~0.18%,平均为0.07%),说明Mo(W)矿床成矿岩体的岩浆源区具有较为强烈的沉积物源区特征。随着大地构造位置变化,从华北板块南缘到北秦岭,再到南秦岭,成矿岩体中磷灰石的F/Cl比值和MnO含量逐渐降低,说明岩浆源区中幔源物质成分逐渐增多。与此同时矿化类型也逐渐由Mo(W)矿化转变为Cu(Mo)矿化,这也说明成矿岩体岩浆源区特征对矿化类型具有一定的约束性。此外,Cu(Mo)和Mo(W)矿床成矿岩体中磷灰石具有不同的挥发份含量,而且挥发份类型对不同矿化元素具有选择性。相对于Cu(Mo)矿床,Mo(W)矿床的成矿岩体中磷灰石含有相对较高的F含量(2.83%~5.81%,平均为3.97%),较高的F含量能够提高熔体中羟基含量,增强Mo的配分系数,有利于Mo矿化。Cu(Mo)矿床的成矿岩体中磷灰石含有相对较高的Cl含量(0.13%~1.14%,平均为0.45%),主要与Cu在流体相中主要以氯合物形式存在,且Cu在熔体相和流体相间的分配系数与Cl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有关。Cu(Mo)和Mo(W)矿床成矿岩体中磷灰石均含有相似的SO3含量(均为0.17%),与斑岩型矿床中含矿岩体磷灰石的SO3范围相一致。但是,相对于典型大型、超大型斑岩型铜矿,东秦岭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Cu(Mo)矿床的成矿岩体中磷灰石SO3含量略低,相应的成矿岩浆也具有相对较低的氧逸度和S含量,而这可能是造成区域内Cu(Mo)矿化规模较小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份 磷灰石 斑岩-矽卡岩型cu(Mo)和Mo(W)矿床 东秦岭
下载PDF
氧化物共还原制取W-Cu和Mo-Cu复合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牟科强 《粉末冶金工业》 CAS 2004年第5期13-16,共4页
近些年来,国内外研究了一些制备高分散度W/Cu和Mo/Cu复合粉末的方法,高分散度的粉末具有高的烧结致密度,用氧化物共还原粉末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烧结得到接近和达到100%的理论密度。这样的复合材料有细而均匀的组织和较好的性能。本文报... 近些年来,国内外研究了一些制备高分散度W/Cu和Mo/Cu复合粉末的方法,高分散度的粉末具有高的烧结致密度,用氧化物共还原粉末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烧结得到接近和达到100%的理论密度。这样的复合材料有细而均匀的组织和较好的性能。本文报道近来的研究状况,并就共还原法所用的前驱体原料种类、工艺条件、粉末特性和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cu和Mo-cu 氧化物共还原粉末 制备方法
下载PDF
硫、铅同位素对江西紫云山岩体及其周边W-Cu-Mo-U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制约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勇 潘家永 +5 位作者 周强强 刘颖 马崇军 胡聪聪 钟福军 周文婷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0-526,共17页
为探讨研究区大规模成矿流体演化特征,对紫云山岩体及其周边的W-Cu、Mo-Cu、Mo、U多金属矿床的硫、铅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区的多金属矿硫化物的δ34SCDT为1.2‰~21.1‰,分属1.0‰~3.0‰和21.1‰两个区间附近,分别对应W-Cu-M... 为探讨研究区大规模成矿流体演化特征,对紫云山岩体及其周边的W-Cu、Mo-Cu、Mo、U多金属矿床的硫、铅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区的多金属矿硫化物的δ34SCDT为1.2‰~21.1‰,分属1.0‰~3.0‰和21.1‰两个区间附近,分别对应W-Cu-Mo矿化和U矿化,推测研究区的W-Cu-Mo成矿流体中硫以幔源为主,而铀成矿流体则可能是有围岩硫的加入。研究区的W-Cu-Mo多金属矿床的硫化物矿石铅同位素组成:^(208)Pb/^(204)Pb=38.541~38.742,平均38.705;^(207)Pb/^(204)Pb=15.617~15.710,平均15.654;^(206)Pb/^(204)Pb=18.240~18.433,平均18.299。黑钨矿的铅同位素组成:^(208)Pb/^(204)Pb=38.649~39.595,平均39.122;^(207)Pb/^(204)Pb=15.542~15.828,平均15.685;^(206)Pb/^(204)Pb=20.842~21.319,平均21.081。石英的铅同位素组成:^(208)Pb/^(204)Pb=37.683;^(207)Pb/^(204)Pb=15.602;^(206)Pb/^(204)Pb=20.442。紫云山花岗岩铅同位素组成:^(208)Pb/^(204)Pb=38.583~39.182,平均38.943;^(207)Pb/^(204)Pb=15.635~15.683,平均15.657;^(206)Pb/^(204)Pb=18.714~19.276,平均18.937。综合全方位对比法、三参数法和模式图解法,认为研究区成矿物质具有岩浆和地层混合铅的特征,也有部分幔源铅的加入。研究矿区发生的过大规模的双源成矿流体作用以及流体的多阶段演化,导致W-Cu-Mo-U成矿元素共生分异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同位素 W-cu-Mo-U成矿作用 物质来源 紫云山岩体 江西省
下载PDF
Mo(W)─Cu(Ag)─S原子簇化合物的反应 被引量:1
20
作者 侯红卫 忻新泉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5期405-407,共3页
总结了Mo(W)─Cu(Ag)─S原子簇化合物的反应,并把这些反应分成5类:取代反应,加成反应,降阶反应,多聚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从低热固相反应的角度探讨了簇合物反应对合成新原子簇化合物的重要性。
关键词 原子簇 簇骨架变化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