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对王稼祥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马菲菲 《重庆与世界(学术版)》 2014年第8期38-40,共3页
王稼祥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在革命时期坚决拥护毛泽东在党内的军事地位,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支持者。在中国革命该走向何方、该如何走这一历史主题下,王稼祥摒弃本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相结... 王稼祥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在革命时期坚决拥护毛泽东在党内的军事地位,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支持者。在中国革命该走向何方、该如何走这一历史主题下,王稼祥摒弃本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用实际行动表明了他的主张——践行毛泽东的思想路线,在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时期——遵义会议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 王稼祥 遵义会议
下载PDF
宋明理学与明清实学知行观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华祥 宋显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8-12,共5页
朱熹理学的"知先行后"和阳明学的"知行合一"的知行观,说到底都是在做格心的工夫。明清实学实现了从德性之知到闻见之知的转变,强调要从不断变化的"气"中去探求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规律,提出了"知行相... 朱熹理学的"知先行后"和阳明学的"知行合一"的知行观,说到底都是在做格心的工夫。明清实学实现了从德性之知到闻见之知的转变,强调要从不断变化的"气"中去探求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规律,提出了"知行相资,以行为贵"的知行观,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直接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理学 陆王心学 明清实学 知行观 科学精神
下载PDF
禅宗对桐城派之影响初探
3
作者 沈志富 陈东 《巢湖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61-64,共4页
桐城派作为文章之学,其理论核心即"雅洁",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探讨了"禅儒互渗"对于这一理论体系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指出,桐城派文章理论的形成既是对以往散文理论的继承和总结,更是在吸收禅宗及受禅宗影响而产生的... 桐城派作为文章之学,其理论核心即"雅洁",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探讨了"禅儒互渗"对于这一理论体系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指出,桐城派文章理论的形成既是对以往散文理论的继承和总结,更是在吸收禅宗及受禅宗影响而产生的陆王心学等哲学方法论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由此得出禅宗方法对于桐城派文章理论形成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 雅洁 禅宗 陆王心学
下载PDF
侯外庐对王夫之思想研究的杰出贡献——纪念侯外庐诞辰110周年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君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1-65,共5页
在王夫之思想研究中,侯外庐是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先行者。在分析了思想的背景、渊源、体系等问题后,他认为王夫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者之一,并且其思想中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向,属于中国早期启蒙思潮。这是侯外庐思想史... 在王夫之思想研究中,侯外庐是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先行者。在分析了思想的背景、渊源、体系等问题后,他认为王夫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者之一,并且其思想中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向,属于中国早期启蒙思潮。这是侯外庐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又是中国近代史学发展的缩影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外庐 王夫之思想研究 杰出贡献 早期启蒙说
下载PDF
马一浮儒学思想体系的王学特质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毓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65-71,共7页
马一浮儒学思想体系是在试图融合朱王的理论构建目标下的儒学的阳明式展开,是王学在近代历史、思想背景下新的发展。马一浮沿用王阳明的思路融合朱学思想成份,建立以王学化的"天理"为中心的本体论,提出基于王学心物论基础的... 马一浮儒学思想体系是在试图融合朱王的理论构建目标下的儒学的阳明式展开,是王学在近代历史、思想背景下新的发展。马一浮沿用王阳明的思路融合朱学思想成份,建立以王学化的"天理"为中心的本体论,提出基于王学心物论基础的新心物论,并以"主敬"为手段确立以"致良知"为根本目标的修养理论。从思想史的角度考察马一浮儒学思想体系,可见其承上启下的思想地位,研究马一浮的新王学思想体系有助于理解整个现代新儒家学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一浮 王学 本体论 心物论 工夫论
下载PDF
朱熹人欲思想在日本近世的误读——以古学派对“无欲说”的批判为线索
6
作者 高伟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5-136,共12页
在朱熹思想中“欲”和“人欲”是不同的范畴,其讲“灭人欲”“去人欲”并非要人“灭欲”“无欲”,而是主张克制不合于理的过分欲望。虽然朱熹人欲说在中国后世也招致了误解,但日本近世对朱熹人欲说的漏读与误读却呈现体系化的特征。这... 在朱熹思想中“欲”和“人欲”是不同的范畴,其讲“灭人欲”“去人欲”并非要人“灭欲”“无欲”,而是主张克制不合于理的过分欲望。虽然朱熹人欲说在中国后世也招致了误解,但日本近世对朱熹人欲说的漏读与误读却呈现体系化的特征。这一现象酝酿于藤原惺窝、林罗山等所谓朱子学的“忠实介绍者”当中,至古学派兴起后,其内部各家儒者开始对宋儒人欲说进行猛烈抨击,然而观点不尽相同:山鹿素行区别了周敦颐和朱熹无欲说的差异,贬周而褒朱;伊藤仁斋、伊藤东涯认为“主静”不合于“天地生物之心”,指出无欲是无意义的修养工夫;荻生徂徕、太宰春台则考究“人欲”在《礼记·乐记》中的内涵,批判宋儒人欲说是对古典真意的背离。朱熹人欲说被古学派如此误读,与近世早期朱子学与阳明学对欲望的严格主义演绎有关,藤原惺窝、林罗山等的人欲说中并未传递出朱熹对“欲”“人欲”的区分,而阳明学者中江藤树与熊泽蕃山则极力表现着儒家无欲境界的奇妙。这些诠释传统共同构成了古学派理解朱熹人欲说的历史文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欲说 无欲说 朱熹 周敦颐 日本古学派 日本阳明学
下载PDF
论王蒙文学思想的独特意义和作用
7
作者 刘岚 《甘肃高师学报》 2006年第1期50-53,共4页
王蒙的文学思想在促进中国当代文学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对新的文学观念的倡扬,对“另类”文学现象的正视等方面具有独特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 王蒙文学思想 意义 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