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ang Xizhi and Sichuan
1
作者 Tang Lin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21年第6期78-96,共19页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alligraphy,Wang Xizhi(王羲之)was one of the most well-known calligraphers in China and was traditionally referred to as the Sage of Calligraphy.Together with another great calligrapher,Zhong...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alligraphy,Wang Xizhi(王羲之)was one of the most well-known calligraphers in China and was traditionally referred to as the Sage of Calligraphy.Together with another great calligrapher,Zhong Yao(钟繇),they were referred to as“Zhong Wang.”Wang Xizhi and his son Wang Xianzhi(王献之)were called the“Two Wangs”(two icons)of calligraphy.Wang Xizhi never visited the Bashu region in his life,but there are some traces of the area of Shu(蜀,in present-day Sichuan province)in the Shiqi Tie(十七帖,Seventeen Exemplars),which is one of the masterpieces of Wang Xizhi’s cursive scripts.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not on the art of calligraphy in Shiqi Tie,but rather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ng Xizhi and Sichuan through his correspondence with Zhou Fu(周抚),the prefectural governor of Yizhou at the time.Why was Wang Xizhi so interested in Sichuan historical figures such as Yan Junping(严君平),Sima Xiangru(司马相如),Yang Ziyun(扬子云)(also known as Yang Xiong,[扬雄])and Qiao Zhou(谯周)?Why did he pay so much attention to the cities and towns of Chengdu in the Qin Dynasty(221-207 BC),the schools of the Han Dynasty(202 BC-AD 220)in the area of Shu,the murals of the Han Dynasty,salt wells in Sichuan,as well as other sceneries and historical sites in Shu?Why was he so eager to visit Shu and considered“climbing Wenling(Min Mountains)and Emei Mountain”as a monumental event?These are the questions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This is by far the most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article on Wang Xizhi’s relationship with Sichuan.In particular,his calligraphic works about significant historical figures,names of places,and heritage sites in Sichuan are very precious,such as Chengdu city(Chengdu,成都),Shu County(Shujun,蜀郡),Emei(峨眉),Yang Xiong,Sima Xiangru,ancient gas well(huojing,火井).These are authentic calligraphy about Sichuan by famous artists that have been handed down to today and which are considered national treasures and a treasure trove of art for establishing Sichuan’s cultural brands and mining its cultural re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ng xizhi SICHUAN historical figures historical sites
下载PDF
书法衄挫的艺术实践研究
2
作者 潘池勇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10期143-146,共4页
衄挫萌芽于隶变初期,发展于隶书的形成过程,成熟于章草,完善于王羲之。衄挫形成的重要原因,是人们在书写过程中追求快速、便捷、美观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的,尤其是书家在书写过程中通过对笔锋的调控有意识地使用衄挫。使用衄挫书写时巧妙... 衄挫萌芽于隶变初期,发展于隶书的形成过程,成熟于章草,完善于王羲之。衄挫形成的重要原因,是人们在书写过程中追求快速、便捷、美观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的,尤其是书家在书写过程中通过对笔锋的调控有意识地使用衄挫。使用衄挫书写时巧妙地提按换锋,振笔挥运,点画时起时伏,造成笔画线迹内外变化多端,使人回味无穷。笔、墨、纸这些书写工具客观上影响着衄挫的表现。衄挫的用笔,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是点画线条富有力量感、节奏感、立体感。衄挫是深化线质效果的笔法,伴随着书法笔法的始终。研究衄挫要深入到书法作品之内进行具体的分析,细心体察衄挫之所以形成的内在原因及艺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法 衄锋 挫锋 曲笔 王羲之
下载PDF
关于《兰亭序》的真伪问题
3
作者 黄永年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4,共10页
1965年郭沫若发文称《兰亭序》非王羲之手迹,高二适与严北溟著文反对。双方之根本分歧在于,高、严二先生未能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尊重客观事物并力求找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字体来看,《兰亭序》属于稿、行之间的新体——行书,而王羲... 1965年郭沫若发文称《兰亭序》非王羲之手迹,高二适与严北溟著文反对。双方之根本分歧在于,高、严二先生未能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尊重客观事物并力求找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字体来看,《兰亭序》属于稿、行之间的新体——行书,而王羲之属于守成派,故写不出新体的《兰亭序》。另外,从南北书派的异同角度考察,王羲之生活的东晋以及其后的南北朝前期的书法,尚未出现南北的不同书派;而今本《兰亭序》与北朝碑志之间存在南帖北碑的差异。可见,郭老认为《兰亭序》非王羲之手迹是有道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亭序》真伪 王羲之 郭沫若 南帖北碑
下载PDF
从王羲之到徐渭:越文化变革影响下的绍兴书法高峰
4
作者 陈静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54-62,共9页
越文化具有原始的刚野性和谋变创新的基因,其表现在书法艺术上呈持续和稳定的创新变革现象,这种现象既具量的丰富,又有质的飞跃,其中两座高峰即是王羲之和徐渭代表的两次重大书法变革尤为突出。王羲之和徐渭的书法变革,以自然观的书法... 越文化具有原始的刚野性和谋变创新的基因,其表现在书法艺术上呈持续和稳定的创新变革现象,这种现象既具量的丰富,又有质的飞跃,其中两座高峰即是王羲之和徐渭代表的两次重大书法变革尤为突出。王羲之和徐渭的书法变革,以自然观的书法审美为宗,并分别将之向前推进了一步:王羲之将书法的“尚象”审美推进到了“意象”层面,完成了文人书法的表达;徐渭又将之推进到“崇真”层面,开创了纯艺术书法的表现。越文化的突进和变革,带动了哲学思想之转变,王羲之和徐渭的书法变革,对应越地的“玄学”流行和“阳明心学”的兴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文化 王羲之 徐渭 书法变革 书法审美
下载PDF
中国大陆《兰亭序》真伪论辨回顾 被引量:5
5
作者 陈雅飞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2-110,共9页
《兰亭序》传为王羲之的千古书法名作。宋人开始对传世《兰亭序》是否为右军所作表示怀疑 ,但因缺乏出土文物的印证而不得深入。清代乾隆年间至民国时期 ,学者对此进行考证 ,主要立场是否定此帖为王羲之所作。 2 0世纪 60年代 ,南京近... 《兰亭序》传为王羲之的千古书法名作。宋人开始对传世《兰亭序》是否为右军所作表示怀疑 ,但因缺乏出土文物的印证而不得深入。清代乾隆年间至民国时期 ,学者对此进行考证 ,主要立场是否定此帖为王羲之所作。 2 0世纪 60年代 ,南京近郊出土的东晋墓志为《兰亭序》真伪之辨提供新线索 ,中国大陆学界开始进行比较严肃的学术争论 ,史称“兰亭论辨”。这场论辨继承了明末清初兴起的实学思想和清代乾嘉学派的传统 ,围绕隶书笔意、文字出入、文章风格、智永依托《兰亭序》等焦点问题 ,取得突破性进展。 2 0世纪 80年代的论辨呈现出一种维护传统、驳论否定论者的走向 ,学者们不仅考证兰亭真伪 ,而且把反思的视角投向前期论辨 ,使学术研究趋于客观冷静的分析。 2 0世纪 90年代后期 ,新出土的《高崧墓志》为全面认识六朝书法提供实物资料 ,“《兰亭序》国际学术研讨会”对兰亭现象作了综合探讨 ,真伪之辨日益深入。《兰亭序》真伪是关系到书法史、汉字发展史的问题 ,意义重大。围绕此帖展开的真伪论辨涉及了社会科学学术探讨的种种层域 ,对已成定论的学术观点进行新的探讨 ,体现了学术的开放性和独立的学术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亭序》 兰亭论辨 中国书法史 王羲之
下载PDF
悖论与消解:论汉晋士族生命意识之转向 被引量:2
6
作者 刘运好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5-107,158,共14页
从辩证哲学上说,人是二元悖论的存在,人的意识也是二元悖论的存在。本体生命的生与死、价值人生的取与舍、自然人性的得与失,既是生命的悖论存在,也是意识的悖论存在。焦灼与平和、执着与超然、桎梏与自由的二元对立,是汉晋士族生命存... 从辩证哲学上说,人是二元悖论的存在,人的意识也是二元悖论的存在。本体生命的生与死、价值人生的取与舍、自然人性的得与失,既是生命的悖论存在,也是意识的悖论存在。焦灼与平和、执着与超然、桎梏与自由的二元对立,是汉晋士族生命存在的双重悖论的表征;始终摇摆于生命存在的二元悖论之间,是汉晋士族生命意识的双重悖论的表征;试图消解生命存在的二元悖论,使生命呈现和谐的状态,是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东晋士族渴望建构的自由审美的人生境界。然而,这种境界以消解价值人生为前提,以超越现实为基点,以退归心灵为归趣,在诗意化的消解过程中,也逐步走向丧失了社会责任的冰点人生境界。因此,诗意斑斓的背后,浸透着一份不得已的生命苍凉。深入研究生命的二元悖论关系,既可勾勒汉晋士族生命意识发展的基本曲线,也可昭示人类生命所面临的深层次的精神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晋士族 生命意识 二元悖论 艺术人生 王羲之
下载PDF
从创新到复古:王羲之书法精神探索 被引量:2
7
作者 吕文明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88-196,共9页
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主要是因为他的书法表现出强烈的创新精神,这是其书法领跑时代的关键。这种创新精神使王羲之的诸体书法皆有一定成就,并且创制出行、草掺杂的"新体",成为最具典型特征的时代新书风。但是,王羲... 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主要是因为他的书法表现出强烈的创新精神,这是其书法领跑时代的关键。这种创新精神使王羲之的诸体书法皆有一定成就,并且创制出行、草掺杂的"新体",成为最具典型特征的时代新书风。但是,王羲之没有停留在这种创新成功的喜悦中,而是在晚年开始寻求对于古法的恢复,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艺术境界,追求完美的艺术表现。这是其书法艺术能长保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羲之 今草 创新 新体 汉分古法
下载PDF
王铎(1593-1652)与集王字碑 被引量:3
8
作者 薛龙春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12,共7页
自唐高宗朝僧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成后,集王成为一时风气,影响波及北宋,后渐趋式微。明末清初金石学振起,古代集王字碑的发现、著录与评价是其内容之一。在这一学术史背景下,北方地区的一些碑志中出现集王风气的复兴。王铎就是其间... 自唐高宗朝僧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成后,集王成为一时风气,影响波及北宋,后渐趋式微。明末清初金石学振起,古代集王字碑的发现、著录与评价是其内容之一。在这一学术史背景下,北方地区的一些碑志中出现集王风气的复兴。王铎就是其间一位关键人物,除了他本人书碑常准绳于古代集王字碑之外,亦影响了身边一些友人,他甚至还为友人介绍刻工。王铎参与集王字碑的兴趣,与其《圣教序》研究者的角色、尊崇二王的书学取径以及较量前贤的心理有很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铎 集王字碑 明末清初 金石学 《圣教序》
下载PDF
东晋赋学批评的分期及时代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冷卫国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15,共7页
东晋100多年间,玄言和山水是辞赋创作的主要取向。在赋学批评的理论形态上,则展现出儒学与玄学杂糅并存的色彩。强调赋是陶冶性灵、抒发怀抱之具,重视赋作声韵的和谐、文气的酣畅,是东晋赋学批评所表现出的新的特点。而本时期辞赋作家... 东晋100多年间,玄言和山水是辞赋创作的主要取向。在赋学批评的理论形态上,则展现出儒学与玄学杂糅并存的色彩。强调赋是陶冶性灵、抒发怀抱之具,重视赋作声韵的和谐、文气的酣畅,是东晋赋学批评所表现出的新的特点。而本时期辞赋作家对声韵的讨论研求,更是我们探讨永明声律说以及赋的诗化和骈化所应当注意的重要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 赋学批评 孙绰 王羲之 陶渊明 谢灵运
下载PDF
王羲之书帖中所见的“五斗米道”——中古士人道教信仰形态之一探 被引量:1
10
作者 程乐松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0-125,共6页
王羲之是魏晋时期道教信仰的代表人物之一,书帖是研究王羲之信仰及日常生活的重要材料。一般而言,学界都接受"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的说法。然而,如果细究王羲之书帖中所见的道教信仰形态,章仪、服食与养生,可知其与五斗米... 王羲之是魏晋时期道教信仰的代表人物之一,书帖是研究王羲之信仰及日常生活的重要材料。一般而言,学界都接受"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的说法。然而,如果细究王羲之书帖中所见的道教信仰形态,章仪、服食与养生,可知其与五斗米道的关联仍是模糊的。因此,可以围绕王羲之的书帖,在深入分析书帖内容基础上,尝试将书帖与道教经典文献对参,重述书帖中所见的王氏的道教信仰与实践,依此说明:王羲之在信仰实践中使用的章仪继承了五斗米道和太平道首过疗疾的观念,但在形式上是否属于"张氏五斗米道"仍存疑;王羲之的信仰实践不能脱离两晋之际士族的信仰"常态",并不能将他的信仰简单归结为"张氏五斗米道"或"天师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羲之 《官奴帖》 章文 服食 五斗米道
下载PDF
王羲之书法与汉字书写科学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立言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5-29,共5页
王羲之的书法理论与实践,使汉字通过毛笔书写走上了今体书写科学的高峰。王羲之不仅是汉字书写的领军人物,更是用笔科学的典范。他走过的书写发展道路,是汉字今体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汉字书法 实用书写 王羲之 书写科学 艺术
下载PDF
史书诗坛耀三星 千秋万古当齐名——论习凿齿与王羲之、陶渊明未能齐名之原因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直雄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4-121,共8页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陶渊明在中国诗史上,均有着闻名遐迩的崇高地位,可谓冠绝千古。与王羲之、陶渊明同一时代的史学家习凿齿,史识超群,功勋卓著,特别是其"越魏继汉论"即"国家应大一统论",在史坛上独树一帜,影响...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陶渊明在中国诗史上,均有着闻名遐迩的崇高地位,可谓冠绝千古。与王羲之、陶渊明同一时代的史学家习凿齿,史识超群,功勋卓著,特别是其"越魏继汉论"即"国家应大一统论",在史坛上独树一帜,影响至今。其知名度理当与"王""陶"相伯仲,然而,囿于诸多原因,习凿齿的英名多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所遮蔽,以致不显山露水,甚至为世人所误读。因而,探究其深刻原因,彰显其光辉业绩,实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凿齿 王羲之 陶渊明 《汉晋春秋》 “越魏继汉论”
下载PDF
米芾“集古字”与“二王”摹本的关系及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豪良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5-18,共4页
虽然米芾在"集古字"的过程中转益多师,但总的来说,米芾"集古字"可以分为两个阶段,32岁之前是"广泛集古"阶段,其后进入"定向集古"阶段,并开辟了一种新的"临古—集古—通变"的学习方式... 虽然米芾在"集古字"的过程中转益多师,但总的来说,米芾"集古字"可以分为两个阶段,32岁之前是"广泛集古"阶段,其后进入"定向集古"阶段,并开辟了一种新的"临古—集古—通变"的学习方式,即"以我为主学古人"。米芾"集古字"有三个层次的意义,其一是集"字",其二是集"方法",其三是集"文化"。而"定向集古"阶段的主要取法对象是"二王"为代表的魏晋书法,在此过程中,米芾"集古字"不仅促进了"二王"法帖的鉴藏、摹刻与传播,也保证了"二王"法脉的传承,对其后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芾 集古字 王羲之 王献之
下载PDF
中古汉语视野下的日藏王羲之《大报帖》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俊之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23-127,共5页
日本新见王羲之的《大报帖》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文章将《大报帖》置于中古汉语的视野下,探讨其释文、文意以及与《妹至帖》的关系,重新审视当前的研究。
关键词 王羲之 《大报帖》 《妹至帖》 释文 文意
下载PDF
二王杂帖的语气词“也”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俊之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5-6,27,共3页
"也"是古代汉语中最为常见的语气词之一。《汉语大词典》认为"也"表疑问时与表反诘、祈使一样,需有相关词语连用,今从二王杂帖来看,并非如此。
关键词 疑问词 二王杂帖
下载PDF
论儒道思想对王羲之书法美学思想及书法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阮忠勇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年第4期47-52,共6页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道”互补。儒家推崇“中和”之美,道家向往“自然”之趣。王羲之的书法美学思想是儒道并蓄,因而使他的书法艺术兼具中和、自然之美。
关键词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王羲之 书法美学思想 书法创作 中和美 自然美 艺术风格
下载PDF
“书圣”王羲之其人其书及其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祥俊 《衡水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91-98,共8页
汉末魏晋是汉字由隶书系统向楷书系统演进的关键时期,新兴的楷书、今草、行书逐渐走向成熟,王羲之在继承前人基础上集新体书法之大成,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王羲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是&q... 汉末魏晋是汉字由隶书系统向楷书系统演进的关键时期,新兴的楷书、今草、行书逐渐走向成熟,王羲之在继承前人基础上集新体书法之大成,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王羲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是"坐而获逸"的士族风流的完美体现,关于《兰亭序》文字内容与书法艺术的论争更成为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典范通过帖学传统,对后世书法产生了巨大影响,波及日本等整个汉字文化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羲之 坐而获逸 集大成 《兰亭序》 帖学传统
下载PDF
王羲之亲属有关问题的考证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汝涛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9-14,共6页
《晋书·王羲之传》及其他文献资料中,对王羲之一家及其亲属的记载,多有空白处,且多有互相矛盾处。依据业经验证、比较可靠的资料,对父亲王旷谜一般的遭际、母亲及老师并不姓卫、父亲王旷排行为大而非行二、王敦和王导是叔父而非伯... 《晋书·王羲之传》及其他文献资料中,对王羲之一家及其亲属的记载,多有空白处,且多有互相矛盾处。依据业经验证、比较可靠的资料,对父亲王旷谜一般的遭际、母亲及老师并不姓卫、父亲王旷排行为大而非行二、王敦和王导是叔父而非伯父、王羲之和王献之结婚的时间、女儿的名字等七个问题进行了考证和订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羲之 亲属 考证
下载PDF
《郗氏墓识》考辨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汝涛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26-131,共6页
2006年2月8日,浙江《绍兴晚报》披露:王羲之夫人郗璿的墓碑重见天日,以为“此碑的发现对考证王羲之生平及其家族史意义重大”。但从两晋墓志文的结构来看,《郗氏墓识》既不合乎各类传世墓志的规格,其独成一格之处又不大合理。全篇没有... 2006年2月8日,浙江《绍兴晚报》披露:王羲之夫人郗璿的墓碑重见天日,以为“此碑的发现对考证王羲之生平及其家族史意义重大”。但从两晋墓志文的结构来看,《郗氏墓识》既不合乎各类传世墓志的规格,其独成一格之处又不大合理。全篇没有墓主的名字,除了全篇都是人名以外,没有一字涉及墓主生平。结合碑文的多处记事疏失论之,不像东晋时人写的,赝作的可能性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郗蝽 墓识 王羲之 赝作
下载PDF
王献之、王羲之子不避父名渊源考 被引量:1
20
作者 宋洪民 《滨州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46-48,共3页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名中都有“之”字,有悖中国传统的避讳文化,这一现象当源于汉藏语系的父子连名制。父子连名制在春秋时期中原地区还有反映,20世纪40年代大西南的藏缅语族中仍有这种习俗。晋室南渡时位于江南的亦属汉藏语系的部族应...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名中都有“之”字,有悖中国传统的避讳文化,这一现象当源于汉藏语系的父子连名制。父子连名制在春秋时期中原地区还有反映,20世纪40年代大西南的藏缅语族中仍有这种习俗。晋室南渡时位于江南的亦属汉藏语系的部族应当也有这一习俗,晋室大族就受到了他们的这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羲之 王献之 父子连名制 汉藏语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