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7年秋季海口市一次持续空气污染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符传博 丹利 佟金鹤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48-1058,共11页
2017年秋季海口市发生了一次罕见的持续空气污染过程.本文基于AQI和6类大气污染物浓度资料、气象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等,结合后向轨迹模式(HYSPLIT)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臭氧(O_(3))是此次污染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污染时... 2017年秋季海口市发生了一次罕见的持续空气污染过程.本文基于AQI和6类大气污染物浓度资料、气象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等,结合后向轨迹模式(HYSPLIT)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臭氧(O_(3))是此次污染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污染时段AQI和O_(3)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14μg·m^(-3)和175.3μg·m^(-3).污染时段没有降水,气温和日照时数稳定,相对湿度偏低(68.4%),平均风速超过3.7 m·s^(-1),这种气象条件有利于外源污染输送和污染物浓度的维持.此次空气污染的发生与天气形势演变关系密切,低层稳定的东北风场为外源输送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条件,较小的相对湿度和地表大于6℃的温度露点差为光化学烟雾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后向轨迹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层次上的气流轨迹运动方向基本一致,速度略有不同,同时影响气流在传输的过程中均伴有下沉和加压,限制了污染物的垂直扩散,对海口市此次O_(3)污染的发展和维持有直接作用.潜在源区分析表明,广东是此次O_(3)污染过程的主要贡献源区,其WPSCF值和WCWT值分别在0.21和40以上.此外湖南东南部、江西西部、江苏南部、浙江南部、福建中南部地区也有一定的潜在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后向轨迹 WPSCF wcwt
下载PDF
肇庆市干季PM_(2.5)污染特征与潜在输送源分析
2
作者 吴礼凤 陈妍 +2 位作者 周晓仪 黄扬东 翁佳烽 《广东气象》 2022年第3期49-53,共5页
基于肇庆市2014—2018年PM_(2.5)质量浓度数据,使用HYSPLIT模式计算肇庆市干季的后向气流轨迹,并应用聚类分析法、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和质量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方法评估PM_(2.5)污染物的外来输送特征和潜在源区。结果表明:(1)2015—2018... 基于肇庆市2014—2018年PM_(2.5)质量浓度数据,使用HYSPLIT模式计算肇庆市干季的后向气流轨迹,并应用聚类分析法、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和质量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方法评估PM_(2.5)污染物的外来输送特征和潜在源区。结果表明:(1)2015—2018年肇庆市PM_(2.5)污染维持在较高水平,2017—2018年PM_(2.5)污染略有加重趋势;(2)污染较重的月份主要在1—4和10—12月,1月PM_(2.5)污染最严重,而6月PM_(2.5)质量浓度最低,5、7和8月无PM_(2.5)污染超标;(3)全年PM_(2.5)日平均质量浓度与风速相关性最高,干季与风速的相关系数有所提高;(4)干季影响肇庆的气流有5条,其中超过1/2源自东北和偏北方向的气流,来自东北方向的气流轨迹对PM_(2.5)污染贡献最高,其次来自偏西方向绕过珠三角北部进入肇庆的轨迹和广东省内短距离输送的轨迹;(5)肇庆市干季PM_(2.5)外来输送潜在源区主要位于肇庆辖区内和珠三角中南部城市以及粤东、粤东北部分地区,其中佛山、珠海、中山、东莞、惠州、广州南部对肇庆PM_(2.5)质量浓度贡献均超过60μg/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气象 PM_(2.5)污染 HYSPLIT模式 聚类分析 WPSC系数 wcwt系数 肇庆市
下载PDF
秦巴山地西部地区2015-2018年大气污染物变化特征及潜在来源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折远洋 李忠勤 +3 位作者 王芳龙 周茜 张芳芳 杨磊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87-1997,共11页
为了研究我国南北过渡带西部地区大气污染物变化特征,选取了秦巴山地西部陇南市2015-2018年大气主要污染物监测资料和气象数据,分析了各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变化特征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分析了该地区污染物潜... 为了研究我国南北过渡带西部地区大气污染物变化特征,选取了秦巴山地西部陇南市2015-2018年大气主要污染物监测资料和气象数据,分析了各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变化特征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分析了该地区污染物潜在来源(WPSCF和WCWT).结果表明:4年来,秦巴山地西部地区空气环境质量较好,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24%,6项大气污染物SO2、NO2、CO、O3、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为19.02、23.35、701.41、83.11、30.57、56.50μg·m^-3,均未超过国家二级标准.PM10是该地区首要污染物中天数最多的,达94 d.污染物SO2、NO2、CO、PM2.5和PM10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具有较好一致性,呈"U"型变化,O3呈单峰型,在夏季和午后浓度到达高值.颗粒污染物PM10、PM2.5与气态污染物SO2、NO2、CO均呈现较好正相关,气温、降水量和风速风向对污染物浓度有较大的影响.该地区冬季空气质量明显差于其他季节,颗粒物浓度主要受供暖期化石燃料燃烧和外来气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山地 大气污染物变化特征 来源分析 潜在源贡献因子法 浓度权重轨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