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7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型异质结光催化剂ZnFe_(2)O_(4)/WO_(3)的构筑及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平 朱成才 +1 位作者 李艳阳 要红昌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7-208,共12页
通过在WO_(3)纳米片表面负载ZnFe_(2)O_(4)纳米颗粒,构建了一系列S型异质结光催化剂ZnFe_(2)O_(4)/WO_(3),并研究了其光催化CO_(2)还原性能。在没有助催化剂和牺牲剂的条件下,所制备的ZnFe_(2)O_(4)/WO_(3)复合材料可对CO_(2)与水蒸汽... 通过在WO_(3)纳米片表面负载ZnFe_(2)O_(4)纳米颗粒,构建了一系列S型异质结光催化剂ZnFe_(2)O_(4)/WO_(3),并研究了其光催化CO_(2)还原性能。在没有助催化剂和牺牲剂的条件下,所制备的ZnFe_(2)O_(4)/WO_(3)复合材料可对CO_(2)与水蒸汽进行光催化反应。优化后的材料光照5 h后CO_(2)还原产物CO和CH_(4)的产量分别为7.87和4.88μmol·g^(-1)。相对于单相组分,CO和CH_(4)的产量明显提高。光催化活性的提高,归因于ZnFe_(2)O_(4)和WO_(3)异质结的形成以及光生载流子的S型电荷传输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还原 光催化活性 ZnFe_(2)O_(4)/wo_(3) 异质结 S型电荷传输模式
下载PDF
暴露不同晶面WO_(3)的简单合成及光催化性能
2
作者 李百裕 朱蓓蓓 +2 位作者 陈玲霞 王璐 周杰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18-1323,共6页
以二水钨酸钠和水合偏钨酸铵为前驱体,在没有模板剂和助剂的条件下,采用简单水热法合成暴露不同晶面的WO_(3)纳米短棒。通过XRD、TEM、FT-IR和UV-visDRS等手段对合成样品的晶型、微观结构、表面官能团和光吸收性能进行表征;通过可见光... 以二水钨酸钠和水合偏钨酸铵为前驱体,在没有模板剂和助剂的条件下,采用简单水热法合成暴露不同晶面的WO_(3)纳米短棒。通过XRD、TEM、FT-IR和UV-visDRS等手段对合成样品的晶型、微观结构、表面官能团和光吸收性能进行表征;通过可见光下降解罗丹明B考察样品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以二水钨酸钠为前驱体所合成的WO_(3)(WO_(3)-ST)沿[001]轴生长,主要暴露(100)和(010)晶面;以水合偏钨酸铵为前驱体所合成的WO_(3)(WO_(3)-AT)沿[110]轴生长,主要暴露(001)晶面,并且拥有比前者更宽的可见光吸收范围和更窄的禁带宽度;可见光下对罗丹明B的降解速率为为0.018min^(-1),为前者的1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_(3) 水热法 晶面 光催化
下载PDF
TiO_(2)/WO_(3)异质结构建及其光电性能研究
3
作者 郭小峰 刘一豪 +1 位作者 杨磊 付宇凡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5-158,共4页
分别以钨酸钠和钛酸四异丙酯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WO_(3)及TiO_(2)胶体,并将两种材料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复配和煅烧,制备了TiO_(2)与WO_(3)的异质节型光催化材料。循环伏安测试表明制备的材料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光催化测... 分别以钨酸钠和钛酸四异丙酯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WO_(3)及TiO_(2)胶体,并将两种材料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复配和煅烧,制备了TiO_(2)与WO_(3)的异质节型光催化材料。循环伏安测试表明制备的材料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光催化测试表明,TiO_(2)与WO_(3)摩尔比为1∶10的复合材料显示出最好的光催化性能,其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为73.7%,是纯WO_(3)的1.5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_(2) wo_(3) 异质结 光催化
下载PDF
WO_(2)/Ag_(3)VO_(4)Z型异质结的构建及其光催化性能
4
作者 叶红勇 杜佳 +3 位作者 刘月 王弈帆 韦怡羽 左广玲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23,共11页
利用水热法和超声辅助沉淀法制备了Z型异质结WO_(2)/Ag_(3)VO_(4)复合光催化剂。采用多种表征手段对其晶体结构、形貌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并以盐酸四环素(TCH)为降解对象考察了WO_(2)/Ag_(3)VO_(4)复合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简单... 利用水热法和超声辅助沉淀法制备了Z型异质结WO_(2)/Ag_(3)VO_(4)复合光催化剂。采用多种表征手段对其晶体结构、形貌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并以盐酸四环素(TCH)为降解对象考察了WO_(2)/Ag_(3)VO_(4)复合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简单斜方的WO_(2)负载在单斜相的Ag_(3)VO_(4)表面,形成Z型异质结结构,这种结构以及Ag_(3)VO_(4)光腐蚀产生的Ag0,能加速无效电子-空穴对的复合,促进有效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提升WO_(2)/Ag_(3)VO_(4)复合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活性;WO_(2)/Ag_(3)VO_(4)复合催化剂对TCH的降解效果明显优于纯WO_(2)和Ag_(3)VO_(4),其中5 wt%WO_(2)/Ag_(3)VO_(4)的效果最好,可见光下3 h对TCH的降解率可达85.8%,且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_(3)VO_(4) wo_(2) 异质结 光催化 盐酸四环素
下载PDF
Ag_(3)PO 4@WO_(3)/AC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思佳 岳贤田 杨继亮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8-213,共6页
以二水钨酸钠、市售椰壳活性炭(AC)和硝酸银为原料,采用先高温煅烧获得WO_(3)/AC、后共沉淀法制备Ag_(3)PO_(4)@WO_(3)/AC复合材料,并以罗丹明B(RhB)为模拟污染物,考察WO_(3)/AC掺杂量对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g_(3)PO_(4... 以二水钨酸钠、市售椰壳活性炭(AC)和硝酸银为原料,采用先高温煅烧获得WO_(3)/AC、后共沉淀法制备Ag_(3)PO_(4)@WO_(3)/AC复合材料,并以罗丹明B(RhB)为模拟污染物,考察WO_(3)/AC掺杂量对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g_(3)PO_(4)@WO_(3)/AC光催化降解RhB是活性炭吸附作用和光催化降解协同作用的结果,掺杂WO_(3)能有效阻止电子-空穴对复合从而增加其光催化活性。随着WO_(3)/AC掺杂比例的增加,其光催化性能先增加后降低,当掺杂比例为20%时最优。当Ag_(3)PO_(4)@WO_(3)/AC投加量为0.5g/L、RhB溶液浓度为5mg/L时,在15W、254nm紫外光下降解60min其降解率达到94.3%,较WO_(3)和Ag_(3)PO_(4)分别提高85.1%和83.5%。经过3次循环实验,降解率仍能达到81.73%,表明Ag_(3)PO_(4)@WO_(3)/AC光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_(3) Ag_(3)PO_(4) 光催化
下载PDF
介孔WO_(3)/SiO_(2)的制备及其氧化脱硫性能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敬唯 赵茹玉 +4 位作者 何苗 王阳 张银海 刘晓雪 李颢 《云南化工》 CAS 2024年第5期55-59,共5页
以稻壳为硅源和介孔模板,磷钨酸为钨源,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WO_(3)负载量的介孔WO_(3)/SiO_(2)催化剂。结果表明,低负载量的样品,WO_(3)晶粒在载体SiO_(2)上高度分散,且样品的比表面积、外表面积和介孔体积均较高。采用二... 以稻壳为硅源和介孔模板,磷钨酸为钨源,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WO_(3)负载量的介孔WO_(3)/SiO_(2)催化剂。结果表明,低负载量的样品,WO_(3)晶粒在载体SiO_(2)上高度分散,且样品的比表面积、外表面积和介孔体积均较高。采用二苯并噻吩(DBT)和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模拟油的氧化脱硫反应,评价了样品的催化性能。在优化的条件下,2.4%WO_(3)/SiO_(2)样品给出了99.9%的DBT转化率和99.5%的4,6-DMDBT转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壳 介孔 wo_(3)/SiO_(2)催化剂 氧化脱硫
下载PDF
Bi_(2)WO_(6)/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韩碧波 刘世凯 +3 位作者 宋志健 王嘉琳 吴昊承 闫国晋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5-179,共5页
以尿素、硝酸铋、钨酸钠等为主要原料,在热缩聚法制备g-C_(3)N_(4)的基础上,通过水热法制备Bi_(2)WO_(6)/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研究Bi_(2)WO_(6)/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对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 以尿素、硝酸铋、钨酸钠等为主要原料,在热缩聚法制备g-C_(3)N_(4)的基础上,通过水热法制备Bi_(2)WO_(6)/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研究Bi_(2)WO_(6)/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对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复合光催化剂相比于单体光催化剂的性能有显著提高。在Bi_(2)WO_(6)与g-C_(3)N_(4)质量比为2∶1、水热温度为180℃、水热时间为12 h条件下,复合光催化剂的性能最好。光照时间210 min时,甲基橙降解率达到了98.15%,相比于单体Bi_(2)WO_(6)和g-C_(3)N_(4)光催化剂的效率分别提高了25.1%和37.7%,且光催化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复合光催化剂具有优异的稳定性,经过4次重复性实验,甲基橙降解率仍达到95.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_(3)N_(4) Bi_(2)wo_(6) 水热法 光催化 甲基橙
下载PDF
P_(2)W_(17)V-WO_(3)纳米粒子复合膜的制备与电致变色性能
8
作者 齐力文 付博 +3 位作者 祁岳 李丰如 曲小姝 杨艳艳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0,共5页
为了提高WO_(3)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采用层接层自组装技术构筑了基于钒钨酸盐多阴离子[P_(2)W_(17)VO_(62)]^(7-)和WO_(3)纳米粒子的电致变色复合膜P_(2)W_(17)V-WO_(3).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复合膜进... 为了提高WO_(3)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采用层接层自组装技术构筑了基于钒钨酸盐多阴离子[P_(2)W_(17)VO_(62)]^(7-)和WO_(3)纳米粒子的电致变色复合膜P_(2)W_(17)V-WO_(3).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复合膜进行表面形貌和元素组成及价态的表征,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电化学联机的方法对复合膜进行膜增长的监测和电致变色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复合膜P_(2)W_(17)V-WO_(3)的光反差达到23.93%,着色褪色时间分别为3.03和10.12 s,着色效率为111.23 cm^(2)/C,均优于已报道的WO_(3)薄膜材料,且经过600次循环后该复合膜损失率仅为6.9%,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_(3) 多金属氧酸盐 磷钨酸盐 电致变色 纳米材料
下载PDF
Ce介电增强WO_(3)在摩擦纳米发电机中的应用
9
作者 任远航 谢远航 +3 位作者 张雨涵 陈杰 万步勇 杨晓红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214-8220,共7页
采用水热法制备WO_(3)和Ce掺杂的WO_(3)(Ce:WO_(3))纳米颗粒,以Ce:WO_(3)填充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制备复合膜,研究Ce掺杂对WO_(3)颗粒及复合膜介电性能的影响,并以Ce:WO_(3)/PDMS复合膜作为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的摩擦层(Ce:WO_(3)/PDM... 采用水热法制备WO_(3)和Ce掺杂的WO_(3)(Ce:WO_(3))纳米颗粒,以Ce:WO_(3)填充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制备复合膜,研究Ce掺杂对WO_(3)颗粒及复合膜介电性能的影响,并以Ce:WO_(3)/PDMS复合膜作为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的摩擦层(Ce:WO_(3)/PDMS-TENG),研究Ce介电增强WO_(3)对TENG输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e掺杂对WO_(3)纳米颗粒的晶体结构和晶粒尺寸几乎没有影响,但能有效增强纳米WO_(3)的介电性能,介电常数由9.99提升至20.83。体积比为8%、掺杂比1.5%Ce:WO_(3)/PDMS-TENG,相比纯PDMS-TENG输出性能有显著提升,开路电压由114 V提升至279 V、短路电流由1.38μA提升至7.02μA、转移电荷由35.7nC提升至99.7n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_(3)颗粒 CE掺杂 介电常数 摩擦纳米发电机
下载PDF
g-C_(3)N_(4)/Pd/Bi_(2)WO_(6)光催化剂协同降解苯扎贝特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尹泽 高博熠 +1 位作者 刘愿强 高爱舫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04-2513,共10页
利用贵金属Pd的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和形貌可控Bi2WO6的光催化协同作用,通过低温水热法设计合成具有高效可见光活性的花状g-C_(3)N_(4)/Pd/Bi_(2)WO_(6)异质结复合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异质结复合催化剂光催化降解BZF的去除率均高于g-C_(... 利用贵金属Pd的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和形貌可控Bi2WO6的光催化协同作用,通过低温水热法设计合成具有高效可见光活性的花状g-C_(3)N_(4)/Pd/Bi_(2)WO_(6)异质结复合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异质结复合催化剂光催化降解BZF的去除率均高于g-C_(3)N_(4),g-C_(3)N_(4)/Bi_(2)WO_(6),Pd/g-C_(3)N_(4)和Bi_(2)WO_(6),其中,50%g-C_(3)N_(4)/Pd/Bi_(2)WO_(6)对BZF的去除率为96%,是Pd/g-C_(3)N_(4)的1.8倍,g-C_(3)N_(4)和Bi_(2)WO_(6)的2.7倍.基于表征分析可知,g-C_(3)N_(4)/Pd/Bi_(2)WO_(6)复合催化剂中Bi_(2)WO_(6)呈现中心辐射花状纳米结构,并与层状Pd/g-C_(3)N_(4)连接;贵金属Pd可作为电子传输的介质,促进g-C_(3)N_(4)和Bi_(2)WO_(6)Z型异质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协同提升可见光催化活性.淬灭实验和EPR表征证实了·OH是g-C_(3)N_(4)/Pd/Bi_(2)WO_(6)催化降解BZF的主要活性物质,LC-MS/MS分结果表明羟基化作用取代贝特链是BZF降解的主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扎贝特 PD g-C_(3)N_(4) Bi_(2)wo_(6) 异质结
下载PDF
基于WO_(3)-MoO_(3)和TiO_(2)/CdS复合电极的光电致变色器件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刘梦晗 夏团结 +1 位作者 杨继凯 彭兵兵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7-795,共9页
以导电玻璃为基底,通过水热法制备WO_(3)-MoO_(3)薄膜,采用循环伏安、计时电量、计时电流、电化学阻抗测试方法对其电致变色性能进行测试;通过水热法结合连续离子层沉积法制备了TiO_(2)/CdS复合薄膜,采用线性循环伏安、瞬态光电流、透... 以导电玻璃为基底,通过水热法制备WO_(3)-MoO_(3)薄膜,采用循环伏安、计时电量、计时电流、电化学阻抗测试方法对其电致变色性能进行测试;通过水热法结合连续离子层沉积法制备了TiO_(2)/CdS复合薄膜,采用线性循环伏安、瞬态光电流、透过率测试方法对其光电转换性能进行了测试。最后将性能最好的WO_(3)-MoO_(3)薄膜和TiO_(2)/CdS复合薄膜分别作为光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阴极、光阳极构建WO_(3)/MoO_(3)-TiO_(2)/CdS光电致变色器件。结果表明,与WO_(3)-TiO_(2)/CdS器件相比,WO_(3)/MoO_(3)-TiO_(2)/CdS光电致变色器件具有较大的光学调制范围(630nm处为41.99%)、更高的着色效率(35.787cm^(2)/C),且光电转换效率(0.126%)为WO_(3)-TiO_(2)/CdS器件(0.053%)的2.3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wo_(3) MoO_(3) TiO_(2) 光电致变色器件 功能材料
下载PDF
WO_(3)水合物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方圆 韩伟光 +3 位作者 张雪 孙彦东 张子琪 郭盛祺 《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5,共12页
三氧化钨(WO_(3))作为一种过渡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具有良好的可见光响应能力,是理想的光催化材料之一.然而,其光生电荷分离效率低的弊端始终阻碍其发展.相比于WO_(3),其水合形式(WO_(3)·nH_(2)O)由于具有更高的电荷转移分离效... 三氧化钨(WO_(3))作为一种过渡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具有良好的可见光响应能力,是理想的光催化材料之一.然而,其光生电荷分离效率低的弊端始终阻碍其发展.相比于WO_(3),其水合形式(WO_(3)·nH_(2)O)由于具有更高的电荷转移分离效率而备受研究者的青睐.本文针对近年来WO_(3)·nH_(2)O材料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与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整理.首先介绍了WO_(3)·nH_(2)O光催化剂的晶体结构,接着从晶体结构、电子转移分离以及能带结构的角度分析了结晶水对WO_(3)的影响,并重点阐述了WO_(3)·nH_(2)O和WO_(3)·nH_(2)O基改性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最后总结了WO_(3)·nH_(2)O及其所构建的复合材料在水分解析氢、CO_(2)还原和降解染料类污染物三个方面的应用,并对发展前景做出了展望.本工作旨在为推动WO_(3)·nH_(2)O光催化体系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_(3)·nH_(2)O 光催化 制备方法 改性策略 应用
下载PDF
WO_(3)/TiO_(2)纳米晶的火焰合成及其电致变色性能研究
13
作者 顾莉 何小乐 +1 位作者 孟钰枫 胡彦杰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007-9013,9021,共8页
通过自行设计的火焰喷雾燃烧系统合成纯WO_(3)和Ti掺杂的WO_(3)/TiO_(2)纳米晶,采用旋涂法进行薄膜制备,并通过多种表征手段研究Ti掺杂量和退火温度对薄膜电致变色的影响。研究表明,Ti掺杂为薄膜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增大离子迁移速率和... 通过自行设计的火焰喷雾燃烧系统合成纯WO_(3)和Ti掺杂的WO_(3)/TiO_(2)纳米晶,采用旋涂法进行薄膜制备,并通过多种表征手段研究Ti掺杂量和退火温度对薄膜电致变色的影响。研究表明,Ti掺杂为薄膜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增大离子迁移速率和电导率,WTi-6薄膜在633 nm处的最大光学调制为67.11%,着色效率也为纯WO_(3)薄膜的1.7倍。同时,400℃的退火处理增强了WTi-6薄膜和导电基材的附着力,薄膜的电化学性能得到提升,Li+在薄膜上嵌入/脱出的可逆性增强。相应地,退火后WTi-6薄膜获得较高光学调制范围(76.05%),响应速度加快,在着色时间和褪色时间也分别由未退火的5.7、10.4 s缩短为5.5和8.2 s,着色效率提高至82.20 cm^(2)/C。因此,通过火焰喷雾燃烧进行Ti掺杂改性和退火工艺精进,提高了WO_(3)薄膜电致变色性能,拓展了WO_(3)纳米晶的制备工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_(3)/TiO_(2) 电致变色 Ti掺杂 退火
下载PDF
基于球磨法制备的WO_(3)敏感电极的NH_(3)传感器 被引量:1
14
作者 宋家轩 朱靖 +2 位作者 孟维薇 戴磊 王岭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102-109,共8页
采用球磨法预处理了WO_(3)颗粒并将其作为敏感电极,将钇稳定的氧化锆(YSZ)作为固体电解质制备了混合位型NH_(3)传感器。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预处理的材料进行了表征。经球磨法处理的WO_(3)粉末颗粒尺寸减小,比... 采用球磨法预处理了WO_(3)颗粒并将其作为敏感电极,将钇稳定的氧化锆(YSZ)作为固体电解质制备了混合位型NH_(3)传感器。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预处理的材料进行了表征。经球磨法处理的WO_(3)粉末颗粒尺寸减小,比表面积增大。以WO_(3)为敏感电极,在550~700℃内对传感器的响应-恢复特性、循环稳定性、湿度和氧气体积分数的干扰、交叉气体干扰等敏感性能进行了测试。敏感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在550~700℃之间表现出优异的NH_(3)敏感性能,响应信号与NH_(3)体积分数的对数之间线性关系良好。同时该传感器还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在不同氧气体积分数和湿度的气氛下都能稳定工作。此外,该传感器对CO_(2)、H_(2)、CH_(4)和NO均表现出良好的抗干扰能力,且采用CuO参比电极成功降低了对NO_(2)的交叉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3)传感器 混合位型 wo_(3) 固体电解质 敏感电极
下载PDF
WO_(3)改性及其光催化降解污染物研究进展
15
作者 程帅 倪泽南 +1 位作者 郭玉鑫 张启俭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74-977,981,共5页
综述了WO_(3)在处理污染物中的光催化作用机理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介绍了提高WO_(3)在处理污染物中光催化活性的主要策略,如掺杂元素、负载、半导体复合等。指出了WO_(3)基光催化剂的发展前景。综述可为低成本、高效的新型WO_(3)基光催... 综述了WO_(3)在处理污染物中的光催化作用机理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介绍了提高WO_(3)在处理污染物中光催化活性的主要策略,如掺杂元素、负载、半导体复合等。指出了WO_(3)基光催化剂的发展前景。综述可为低成本、高效的新型WO_(3)基光催化剂的设计提供改进方法和研究方向,以满足高效利用太阳能降解在环境净化领域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_(3) 光催化 降解 污染物
下载PDF
硅钨酸为钨源制备介孔WO_(3)/SiO_(2)催化剂的研究
16
作者 张兰芬 赵茹玉 +2 位作者 张敬唯 向晓蓉 李颢 《云南化工》 CAS 2024年第10期111-115,共5页
以硅钨酸为钨源,稻壳为硅源和介孔模板,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WO_(3)负载量的介孔WO_(3)/SiO_(2)催化剂。通过XRD、UV-Vis和N_(2)吸附-脱附等温线的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w(WO_(3))低于2.4%时,样品中的WO_(3)晶... 以硅钨酸为钨源,稻壳为硅源和介孔模板,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WO_(3)负载量的介孔WO_(3)/SiO_(2)催化剂。通过XRD、UV-Vis和N_(2)吸附-脱附等温线的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w(WO_(3))低于2.4%时,样品中的WO_(3)晶粒在载体SiO_(2)上分散较好;当w(WO_(3))高于2.4%时,样品中开始出现单斜晶系的WO_(3)晶体。样品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明显的介孔结构,最可几孔径为3.6 nm。在优化的氧化脱硫条件下,质量分数为2.4%的WO_(3)/SiO_(2)样品给出了99.7%的二苯并噻吩转化率和99.6%的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转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钨酸 稻壳 wo_(3)/SiO_(2) 氧化脱硫
下载PDF
Pre-reduction of WO_(3)-Co_(3)O_(4)by H_(2)-C_(2)H_4 in a fluidized bed 被引量:1
17
作者 Huijun Shang Hengli Li +2 位作者 Weijun Li Feng Pan Zhan Du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73-284,共12页
In order to avoid the formation ofηphase(W_(6)Co_(6)C or W_(3)Co_(3)C)that adversely affects the sintering process and its products in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of ultra-fine WC-Co powder,a technical route of prereduct... In order to avoid the formation ofηphase(W_(6)Co_(6)C or W_(3)Co_(3)C)that adversely affects the sintering process and its products in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of ultra-fine WC-Co powder,a technical route of prereduction of WO_(3)-Co_(3)O_(4)to WO_(2)-Co and then deep reduction carbonization to WC-Co powder has been proposed.This study mainly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e of gas partial pressure on the pre-reduction process of WO_(3)-Co_(3)O_(4)under a mixed atmosphere of H_(2)-C_(2)H_(4)-Ar at 600℃and establishes the kinetic equations of pre-reduction and carbon evolution.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creasing the partial pressure of hydrogen is conducive to the rapid and complete conversion of WO_(3) to WO_(2).High carbon content can be generated by the deposition of C_(2)H_(4),and it hinders the diffusion of the reducing gas;WO_(3)still cannot be completely reduced to WO_(2)as the partial pressure of C_(2)H_(4) increases to 60%.For the carbon evolution of C_(2)H_(4),the carbon amount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H_(2)partial pressure,but it shows the highest amount and evolution rate when the ethylene partial pressure is 20%.Based on the reduction rate curves of WO_(3) and carbon evolution rate curves of C_(2)H_(4),the rate equations of pre-reduction and carbon evolution of WO_(3)-Co_(3)O_(4)system at 600℃are established.The pre-reduction reaction belongs to the first-order reaction,and its equation is expressed as follows:r=-(dw_(WO_(3)))/dt=(9±0.15)×10^(-2)×P_(H_(2))^(0.44)P_(C_(2)H_(4))&(0.57)The carbon deposition rate equation of C_(2)H_(4) can be expressed as follows:r=-(dc_C)/dt=r_f-r_b≌7.35×10^(-2)×P_(C_(2)H_(4))^(0.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IDIZATION wo_(3)-Co_(3)O_(4) Reduction Carbon deposition Rate equation
下载PDF
Conformal BiVO_(4)/WO_(3) nanobowl array photoanode for efficient photoelectrochemical water splitting 被引量:3
18
作者 Wen Zhang Meng Tian +2 位作者 Haimiao Jiao Hai‐Ying Jiang Junwang Tang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9期2321-2331,共11页
A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photoanode candidates for photoelectrochemical(PEC)water splitting,the photocurrent density of BiVO_(4) still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in order to meet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In thi... A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photoanode candidates for photoelectrochemical(PEC)water splitting,the photocurrent density of BiVO_(4) still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in order to meet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In this work,a highly‐matched BiVO_(4)/WO_(3) nanobowl(NB)photoanode was constructed to enhance charge separation at the interface of the junction.Upon further modification of the BiVO_(4)/WO_(3)NB surface by NiOOH/FeOOH as an oxygen evolution cocatalyst(OEC)layer,a high photocurrent density of 3.05 mA cm^(−2) at 1.23 V vs.RHE has been achieved,which is about 5‐fold higher than pristine BiVO_(4) in neutral medium under AM 1.5 G illumination.5 times higher IPCE at 450 nm is also achieved compared with the BiVO_(4) photoanode,leading to about 95%faradaic efficiency for both H_(2) and O_(2) gas production.Systematic studies attribute th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PEC performance to the smaller BiVO_(4) particle size(<90 nm)than its hole diffusion length(~100 nm),the improved charge separation of BiVO_(4) by the single layer WO_(3) nanobowl array and the function of OEC layers.Such WO_(3)NB possesses much smaller interface resistance with the substrate FTO glass and larger contact area with BiVO_(4) nanoparticles.This approach provides new insights to design and fabricate BiVO_(4)‐based heterojunction photoanode for higher PEC water splitting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C water splitting wo_(3)nanobowl BiVO_(4) Charge separation NiOOH/FeOOH
下载PDF
WO_(3)/BiOBr复合材料对磷酸氯喹的光催化降解
19
作者 马同宇 张雪 郭盛祺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863-3872,共10页
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持久性积累对人类用水安全造成威胁,用常规的方法很难降解,其中磷酸氯喹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污染物,伴随大规模应用,不可避免地释放到地表水以及在生物体内聚集.光催化技术是处理废水的一种绿色经济方法,其中设计高效催化... 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持久性积累对人类用水安全造成威胁,用常规的方法很难降解,其中磷酸氯喹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污染物,伴随大规模应用,不可避免地释放到地表水以及在生物体内聚集.光催化技术是处理废水的一种绿色经济方法,其中设计高效催化性能的催化剂是该技术走向实践的关键.本文通过两步水热法将WO_(3)与BiOBr进行复合,利用多种表征手段对材料的微观形貌和结构特征进行表征,将纯相WO_(3)、BiOBr以及不同摩尔比的WO_(3)/BiOBr在可见光下进行了水中磷酸氯喹的降解,结果显示WO_(3)/BiOBr复合材料催化活性优于WO_(3)和BiOBr,可以高效降解磷酸氯喹,反应60 min后,催化剂对20 mg·L^(−1)磷酸氯喹的降解率可达到92.6%.材料的复合将显著提高光电流响应以及电子迁移率,同时在反应过程中能保持良好的结构和循环稳定性.为构建新的复合光催化剂以及环境治理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_(3) BiOBr 复合材料 光催化 磷酸氯喹
下载PDF
涂覆SnO_(2)-WO_(3)的微光纤甲烷气体传感器
20
作者 陈苗 傅海威 +3 位作者 肖家悦 李根 程嘉慧 丁继军 《光电技术应用》 2024年第2期37-43,共7页
提出并展示了一种用于甲烷浓度检测的SnO_(2)-WO_(3)纳米花涂覆微光纤双锥干涉仪(MFI)。采用多芯光纤熔融双锥法制备锥形MFI。采用水热法和浸渍法合成了甲烷敏感材料SnO_(2)-WO_(3)。采用滴涂法在MFI结构外部涂覆SnO_(2)-WO_(3)材料。... 提出并展示了一种用于甲烷浓度检测的SnO_(2)-WO_(3)纳米花涂覆微光纤双锥干涉仪(MFI)。采用多芯光纤熔融双锥法制备锥形MFI。采用水热法和浸渍法合成了甲烷敏感材料SnO_(2)-WO_(3)。采用滴涂法在MFI结构外部涂覆SnO_(2)-WO_(3)材料。当甲烷分子吸附在涂层材料上时,材料的折射率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传感器的透射光谱发生变化。因此,可以通过测量光谱的波长漂移来检测甲烷浓度。实验结果表明,SnO_(2)-WO_(3)纳米花包覆MFI传感器具有较大的浓度检测范围和较高的室温稳定性。测量甲烷浓度范围为0~34%,灵敏度约为0.11nm/%。还对传感器的选择性进行了研究。对异丙醇、甲醇、乙醇和甲烷的反应进行了研究和比较。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对甲烷具有较高的吸附选择性,在矿井瓦斯检测与预警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气体传感 SnO_(2)-wo_(3)纳米材料 微光纤 干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