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4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WRF/chem模式的1961~2015年青藏高原逐日起沙量及对东亚沙尘气溶胶的贡献模拟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宁 韩永翔 +2 位作者 汤耀国 刘唯佳 黄晶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8期166-171,共6页
青藏高原可能是东亚上空沙尘气溶胶的重要源地。利用WRF/chem模式模拟了1961~2015年逐日青藏高原的起沙量,其结果表明:(1)起沙源区主要分布在高原西部、藏北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河谷和柴达木盆地;(2)月起沙量具有双峰型结构,... 青藏高原可能是东亚上空沙尘气溶胶的重要源地。利用WRF/chem模式模拟了1961~2015年逐日青藏高原的起沙量,其结果表明:(1)起沙源区主要分布在高原西部、藏北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河谷和柴达木盆地;(2)月起沙量具有双峰型结构,峰值分别出现在4~5月及11~12月;春季及秋冬季排放的沙尘气溶胶大致有以藏北高原为中心向东南方向分布的规律;(3)高原年平均起沙量为(10.13±1.89)Tg,从1961~2015年呈现震荡向上的趋势;(4)青藏高原对东亚(不包含青藏高原)月起沙量的平均贡献率为16%,其中冬季均能达到25%以上,1月最大可以达到48%。这一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是重要的沙尘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沙尘气溶胶 数值模拟 wrf/chem模式
下载PDF
面向WRF/Chem模式MOSAIC气溶胶方案的资料同化实现 被引量:5
2
作者 郝子龙 蔡恒明 +3 位作者 王慧鹏 曾国栋 谢峰 谢恩泽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14年第4期1-6,11,共7页
大气化学模式是气溶胶污染分析和预报的重要工具,文章首先介绍了WRF/Chem模式及其气溶胶参数化方案,其中MOSAIC方案是兼顾计算开销和精确性的一种近年来应用较多的方案;然后阐述了Li等开发的面向MOSAIC方案的气溶胶资料同化系统,并将该... 大气化学模式是气溶胶污染分析和预报的重要工具,文章首先介绍了WRF/Chem模式及其气溶胶参数化方案,其中MOSAIC方案是兼顾计算开销和精确性的一种近年来应用较多的方案;然后阐述了Li等开发的面向MOSAIC方案的气溶胶资料同化系统,并将该系统的状态变量由5个扩展到8个,可同化PM2.5观测和对应于MOSAIC方案中8类气溶胶成分的观测;最后应用该同化系统做理想试验以检验其设计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该同化系统符合三维变分同化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wrf/chem模式 资料同化
下载PDF
WRF/Chem模式起沙权重因子对沙尘模拟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文朋 赵军 +3 位作者 刘筱冉 赵丹丹 祁月基 李金才 《干旱气象》 2020年第1期73-80,共8页
利用耦合了起沙模块的大气化学全耦合WRF/Chem模式,对2014年4月23—25日中国西北一次典型沙尘天气过程进行模拟,分析Shao2004起沙参数化方案(简称"Shao04方案")垂直沙尘通量公式中权重因子γ对沙尘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并与气... 利用耦合了起沙模块的大气化学全耦合WRF/Chem模式,对2014年4月23—25日中国西北一次典型沙尘天气过程进行模拟,分析Shao2004起沙参数化方案(简称"Shao04方案")垂直沙尘通量公式中权重因子γ对沙尘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并与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沙尘范围以及站点颗粒物质量浓度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较适用于中国西北地区Shao04方案的权重因子γ的取值。结果表明:(1)γ对沙尘质量浓度模拟范围和质量浓度中心值有影响,对垂直沙尘通量中心值的大小有影响;(2)不同γ取值都能很好地模拟出沙尘天气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的趋势,但只有当γ=1时,即耦合Shao2011起沙参数化方案(简称"Shao11方案")的WRF/Chem模式能够较准确地模拟出中国西北沙尘过程中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chem模式 Shao04方案 权重
下载PDF
WRF/Chem模式中两种起沙参数化方案对东亚地区一次强沙尘暴过程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19
4
作者 吴成来 林朝晖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9-436,共18页
利用耦合了GOCART和Sha004两种起沙参数化方案的WRF/Chem模式对2002年3月19-22日发生在东亚地区的强沙尘暴过程进行模拟,着重考察了不同起沙方案对沙尘暴过程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耦合了两种不同方案的wRF,Chem总体上均能较合理地... 利用耦合了GOCART和Sha004两种起沙参数化方案的WRF/Chem模式对2002年3月19-22日发生在东亚地区的强沙尘暴过程进行模拟,着重考察了不同起沙方案对沙尘暴过程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耦合了两种不同方案的wRF,Chem总体上均能较合理地模拟出主要的起沙区域、起沙强度的变化以及沙尘浓度的时空演变特征,模式对沙尘源地附近及下游地区地面沙尘浓度时间变化特征的模拟与站点观测结果也十分接近。但总体说来Shao04方案对沙尘起沙的发生以及强度变化过程具有更好的模拟能力,该方案模拟的沙尘浓度与观测更为一致,整体性能要优于GOCART方案。进一步分析发现,由于GOCART方案中采用的临界起沙风速偏小,导致该方案下模拟的沙尘分布范围偏大;另外该方案忽略了蒙古东南部和内蒙古中东部的潜在沙尘源地,从而使得耦合了GOCART方案的模式未能模拟出上述区域的起沙过程,使得该区域及下游地区模拟的沙尘浓度也偏小。但在塔里木盆地,Shao04方案计算的起沙通量偏小,这可能与Sha004方案未能考虑风速较小情况下空气拖曳力夹卷作用对起沙的影响有关,也可能与该方案中采用的土壤质地数据不准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沙参数化方案 强沙尘暴 wrf chem模式 数值模拟 临界摩擦速度 下垫面状况
下载PDF
利用WRF-Chem模式模拟分析人为气溶胶对台风Fitow(1323)强度及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沈新勇 姜晓岑 +2 位作者 柳笛 祖繁 樊曙先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60-974,共15页
利用气象与化学模块在线耦合的模式WRF-Chem V3.5(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coupled to Chemistry Version 3.5)对1323号台风Fitow进行了模拟,设计无人为排放源、含人为排放源和人为排放源增加的三组模拟试验,对比分析... 利用气象与化学模块在线耦合的模式WRF-Chem V3.5(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coupled to Chemistry Version 3.5)对1323号台风Fitow进行了模拟,设计无人为排放源、含人为排放源和人为排放源增加的三组模拟试验,对比分析了人为气溶胶对台风的影响。结果表明:人为气溶胶对台风移动路径影响较小。人为气溶胶增加,台风强度减弱,台风主体总累积降水量减少,靠近陆地阶段台风主体降水率减少。气溶胶的增多可提供更多的凝结核,台风外围云水增加,更多的云水可上升至冻结层以上形成过冷水,促进冰相粒子的形成,释放的潜热增加,使外围对流增强,降水增加。台风外围对流的发展,使低层入流的暖湿空气更多的在外围上升,向台风中心的入流减弱,眼墙的发展减弱,降水减少,台风强度减弱。台风外围的对流发展弱于眼墙的对流,降水仍以眼墙区为主,使累积降水量和降水率整体上表现为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强度 降水 人为气溶胶 wrf-chem模式
下载PDF
基于WRF-Chem模式的PM_(2.5)预报效果评估 被引量:11
6
作者 杨关盈 邓学良 +5 位作者 周广强 吴必文 高伟 霍彦峰 于彩霞 翟菁 《气象科技》 2018年第1期84-91,共8页
为了解华东区域气象中心业务化运行的基于WRF-Chem的"华东区域大气环境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对于安徽省PM_(2.5)浓度的预报性能,结合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观测资料,对其预报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模式预报值与观测值的总体... 为了解华东区域气象中心业务化运行的基于WRF-Chem的"华东区域大气环境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对于安徽省PM_(2.5)浓度的预报性能,结合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观测资料,对其预报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模式预报值与观测值的总体相关性较好,不同时效的预报效果均能达到"优秀"的范围;预报偏差的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出北部偏小,南部偏大的特点;2015年夏、秋季24h预报平均偏差呈现东北部偏小,其他地区偏大,2015年冬季、2016年春季东北部分地区和沿江江南部分地区预报值偏小,参与评估的14个城市不同季节平均偏差均在±30μg·m^(-3)以内;该模式产品对于安徽省大部分城市中度及以上污染天气PM_(2.5)浓度漏报率多于空报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wrf-chem 数值预报 安徽
下载PDF
WRF模式不同微物理方案对青海高原夏季一次降水过程模拟差异的初步探讨
7
作者 王丽霞 刘娜 +2 位作者 王启花 马有绚 张博越 《气象科学》 2024年第4期766-774,共9页
为了解不同微物理方案对青海高原地区夏季降水过程模拟的影响,利用WRF模式和NCEP再分析资料,选取Lin方案、WSM6方案和New Thompson方案等3种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模拟了青海高原地区2017年夏季一次典型降水过程,并结合探空、降水等观... 为了解不同微物理方案对青海高原地区夏季降水过程模拟的影响,利用WRF模式和NCEP再分析资料,选取Lin方案、WSM6方案和New Thompson方案等3种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模拟了青海高原地区2017年夏季一次典型降水过程,并结合探空、降水等观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WRF模式3种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对温度廓线的模拟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且均与实况接近,但对不同区域相对湿度廓线的模拟能力有明显差异;3种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均能模拟出本次降水的主要走向、雨带及强降水中心,但模拟的雨带和强降水中心位置较实况偏东且局部雨量偏大;WSM6方案对降水空间分布的模拟与实况最接近,WSM6和New Thompson方案模拟的降水偏差均略小于Lin方案;3种方案降水模拟结果中,小雨TS评分最高,其次是中雨,对大雨模拟的可信度均较差;降水模拟小雨TS评分最高的是New Thompson方案,为0.60,WSM6方案次之,Lin方案较差,为0.43;对中量降水模拟,WSM6方案略优于其他两个方案;降水模拟New Thompson和WSM6方案整体优于Lin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模式 微物理参数化方案 青海高原 降水模拟
下载PDF
基于WRF模式的好溪流域致洪暴雨千米尺度预报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贾彦方 吴志勇 +3 位作者 李源 何海 欧剑 汪瑛琪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14,共5页
鉴于好溪流域内多山地和丘陵,梅汛期和台汛期常突发强暴雨,致使其千米尺度下的数值预报难度较大的问题,选取好溪流域2015~2020年的10场致洪暴雨事件,利用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WRF和GFS预报数据进行6、30、54 h的回顾性预报,并测试了5... 鉴于好溪流域内多山地和丘陵,梅汛期和台汛期常突发强暴雨,致使其千米尺度下的数值预报难度较大的问题,选取好溪流域2015~2020年的10场致洪暴雨事件,利用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WRF和GFS预报数据进行6、30、54 h的回顾性预报,并测试了5种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千米尺度下,WRF模式模拟的降雨量偏小,对山区的预报效果优于河谷地区;Lin方案的整体预报效果最佳,而WSM3方案最差;选取的10场极端降水事件受到台风和西南低空急流等异常天气的影响,Lin方案和WSM5方案适用性较好;WRF模式对暴雨的预报效果优于大暴雨。研究结果对于提高山区小流域致洪降雨的模拟和预报精度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预报 wrf模式 对流解析尺度 异常天气 山区小流域
下载PDF
基于XGBoost算法的WRF-Chem模式优化模拟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江涛 安兴琴 +5 位作者 李清勇 余浩敏 汪巍 周心源 王超 崔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457-5466,共10页
采用人工智能算法XGBoost结合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利用北京地区大气污染物的模拟结果及站点监测数据,构建XGBoost统计预报算法模型,并对两种大气污染物(PM_(2.5)和O_(3))进行优化模拟,同时分析其特征贡献要素.结果表明,该统计预报模... 采用人工智能算法XGBoost结合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利用北京地区大气污染物的模拟结果及站点监测数据,构建XGBoost统计预报算法模型,并对两种大气污染物(PM_(2.5)和O_(3))进行优化模拟,同时分析其特征贡献要素.结果表明,该统计预报模型能够很好地优化大气化学模式模拟的大气污染物浓度,降低模拟误差,对于北京地区站点模拟浓度优化呈现出城区>近郊>远郊的优化特点,且算法模型对O_(3)浓度优化程度更高,优化后相关系数提高达128%.此外,通过特征要素的贡献量分析表明,CO是影响O_(3)优化的重要特征变量,城郊区特征贡献得分均高达1000以上,Q2(近地面2m比湿)是影响PM_(2.5)优化的重要气象特征变量,城郊区特征贡献得分分别为950和8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GBoost 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 O_(3) PM_(2.5)
下载PDF
利用同化资料改进WRF-Chem对华北地区秋季PM_(2.5)预报的研究
10
作者 李文凯 陈耀登 陈丹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9-671,共13页
气溶胶初始场同化能够提高WRF-Chem气象-气溶胶耦合预报的准确度。为了讨论气溶胶同化在不同时刻对耦合模式预报的影响,针对2015年10月一次重度霾污染过程,进行了一天4个不同时刻的气象-气溶胶联合同化及短时预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 气溶胶初始场同化能够提高WRF-Chem气象-气溶胶耦合预报的准确度。为了讨论气溶胶同化在不同时刻对耦合模式预报的影响,针对2015年10月一次重度霾污染过程,进行了一天4个不同时刻的气象-气溶胶联合同化及短时预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同化气象资料的基础上同化气溶胶观测资料能够改善不确定性较大的排放源清单带来的模拟高估问题,减小初始场PM_(2.5)的正偏差;随着初始场PM_(2.5)浓度的下降,气溶胶导致的地面辐射的下降减弱,使得日间时刻6 h预报场的向下短波辐射量增加;日间近地面温度和湿度对辐射量变化的响应(增温减湿)呈现为在空间大面积上的重合和时间上的同步,这种响应在循环滚动预报的影响下即使在夜间也得到了延续;近地面增温减湿的结构有助于边界层向上发展,从而促进气溶胶的向上传输,最终进一步减弱预报场对地表PM_(2.5)的高估。因此,气溶胶同化带来的初始场PM_(2.5)信息的改善,使得6 h耦合预报的结果更加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chem wrfDA-chem 气象-气溶胶联合资料同化 耦合预报
下载PDF
基于WRF模式的康定地区风吹雪易发性判断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雪 杨伟栋 +1 位作者 张珍 刘庆宽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7-93,共7页
为给通过地形复杂,缺少气象资料的西南艰险山区的铁路研究风吹雪易发性提供方法,以位于该区域的四川省康定市为例,采用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WRF)对该区域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进行模拟.基于... 为给通过地形复杂,缺少气象资料的西南艰险山区的铁路研究风吹雪易发性提供方法,以位于该区域的四川省康定市为例,采用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WRF)对该区域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进行模拟.基于WRF模式中各种参数的特点,设计4种参数方案进行计算,采用双层网格嵌套达到降尺度模拟,为了高精度解析大气边界层过程,在竖直方向、近地面1.5km高度内加密为15层,提取康定站计算结果与观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WRF模式的计算结果符合康定市气候特征,气象要素的相关系数均高于0.5;风吹雪发生概率从高到低的区域依次为康定市东部和南部边缘的贡嘎山区,内部的大雪山段,以及位于101.7°E~102.0°E位置处的铁路线路,概率分别为19%、14%和12%,其他区域的概率低于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灾害防治 风吹雪 易发性判断 数值模拟 wrf模式 参数化方案
下载PDF
WRF-Chem中沙尘天气过程对模式分辨率及边界层方案的敏感性试验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贵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6期3462-3466,共5页
利用数值模式WRF-Chem对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所在地区2010年4月10~11日的沙尘天气过程进行了水平分辨率分别为10、3和1 km的模拟分析。在每个试验中分别采用了YSU和MYJ边界层方案。结果表明,3种分辨率的试验都较好... 利用数值模式WRF-Chem对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所在地区2010年4月10~11日的沙尘天气过程进行了水平分辨率分别为10、3和1 km的模拟分析。在每个试验中分别采用了YSU和MYJ边界层方案。结果表明,3种分辨率的试验都较好地反映了沙尘天气过程中PM10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显示出WRF-Chem对沙尘天气过程具有良好的模拟能力,但是在复杂地形区域,模式分辨率的提高并不能相应提高模拟结果的精度。在该试验中,采用MYJ边界层方案对PM10的模拟效果优于YSU方案,反映出在热通量对整个过程不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情况下,MYJ方案取得了更加接近实际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chem模式 沙尘气溶胶 模式分辨率 边界层方案
下载PDF
基于WRF模式的四川省凉山州地区风能资源可开发区域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叶瑶 袁熹 王逸奇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8-163,共6页
利用MERRA2再分析数据驱动WRF模式,对四川凉山州地区2020年全年进行风资源模拟分析,并用凉山州地区典型测风塔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检验,并进行详细地风资源分析,再根据风电场开发8%基准内部收益率反推可开发风能资源的区域分布。结果表明... 利用MERRA2再分析数据驱动WRF模式,对四川凉山州地区2020年全年进行风资源模拟分析,并用凉山州地区典型测风塔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检验,并进行详细地风资源分析,再根据风电场开发8%基准内部收益率反推可开发风能资源的区域分布。结果表明:凉山州大部分地区100 m高度年平均风速在5 m/s以上,风速极大值一般位于山脊,凉山州风能最好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会东县和宁南县。凉山州典型区域内均表现出受西南季风影响的特征,即冬、春季节风大,夏、秋季节风小,主风向呈强西南风状态,且风功率密度变化规律与风速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凉山州山地区域可开发风能资源的平均风功率密度临界值为258 W/m^(2),这些区域主要集中在会理、会东、宁南、布拖、木里和盐源县境内。可开发区域分布图对指导凉山州地区风能开发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 风功率密度 内部收益率 wrf模式 凉山州
下载PDF
WRF模式多参数化方案对东南亚低纬高原陆气耦合强度的模拟评估
14
作者 王秀智 杨启东 +2 位作者 何帅辰 石紫琳 吕柄溶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95-1010,共16页
东南亚低纬高原是全球陆气耦合的热点地区之一,其陆气相互作用对气候、水文和环境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均匀抽样方法,结合WRF模式中多参数化方案,开展了48组数值模拟试验,通过优选参数化方案组合,对该地区陆气耦合强度及其相关... 东南亚低纬高原是全球陆气耦合的热点地区之一,其陆气相互作用对气候、水文和环境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均匀抽样方法,结合WRF模式中多参数化方案,开展了48组数值模拟试验,通过优选参数化方案组合,对该地区陆气耦合强度及其相关变量进行了模拟评估。研究表明:(1)从48组模拟试验集合中可发现,对于近地面或地表的气温、比湿、向下长波、向上长波和土壤温度,集合模拟能力较好;对于近地面或地表的风速、降水、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向下短波和向上短波,集合模拟可较好反映各变量的变化特征;但是对于地表的土壤湿度,集合模拟能力较差。对于近地面或地表的风速、降水、潜热通量、向下短波、向上短波、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不同组合间模拟差异较小;但是对于地表的感热通量,不同组合间模拟差异较大。(2)根据等权重平均Taylor评分获得的最优参数化方案组合可以提升对于近地面或地表的气温、比湿、向下短波、向上短波、向下长波、向上长波和土壤温度的模拟能力,但对于近地面或地表的风速、降水、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表层土壤湿度提升效果不明显。(3)最优参数化方案组合可以合理地反映陆气耦合的空间特征和时间变化,但模拟的耦合强度较参考值偏弱,主要与潜热通量和向下短波辐射模拟能力较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气耦合 wrf模式 东南亚低纬高原 均匀抽样方法
下载PDF
WRF模式中参数化方案对新疆北部不同地形地区风场模拟的影响
15
作者 葛苏鞍 李阳 +3 位作者 杨仕轩 李博伦 秦若木 孟现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1期13277-13287,共11页
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中参数化方案的选择与近地面风场的仿真模拟结果关系密切。为解决新疆北部不同地形地区风场模拟准确性的问题,采用WRF中尺度气象模式,探究4类参数化方案(边界层、微物理、陆面过程、近地面层... 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中参数化方案的选择与近地面风场的仿真模拟结果关系密切。为解决新疆北部不同地形地区风场模拟准确性的问题,采用WRF中尺度气象模式,探究4类参数化方案(边界层、微物理、陆面过程、近地面层)以及次网格地形方案对新疆北部不同地形地区风场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每组试验均能模拟出风速的变化趋势;陆面过程RUC(rapid update cycle)方案和微物理Lin(Purdue Lin)方案对平原地区模拟结果较好,陆面过程Noah方案和微物理WSM6(WRF single moment 6 class)方案对山区地形模拟结果较好,且对于平原和山谷地形,次网格地形方案对模拟地区均能起到较好的修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场数值模拟 wrf模式 参数化方案 次网格地形方案
下载PDF
基于WRF-Chem模式的华东区域PM_(2.5)预报及偏差原因 被引量:74
16
作者 周广强 谢英 +3 位作者 吴剑斌 余钟奇 常炉予 高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251-2259,共9页
介绍了基于WRF-Chem在线区域化学/传输模式和INTEX-B与MEIC人为源排放清单建立的华东区域大气环境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并利用PM_(2.5)监测数据评估了该系统在2013年11月1日~2014年1月31日和2014年11月1日~2015年1月31日2个细颗粒物高浓... 介绍了基于WRF-Chem在线区域化学/传输模式和INTEX-B与MEIC人为源排放清单建立的华东区域大气环境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并利用PM_(2.5)监测数据评估了该系统在2013年11月1日~2014年1月31日和2014年11月1日~2015年1月31日2个细颗粒物高浓度阶段的业务预报效果.结果表明,华东区域大气环境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2个阶段和3个时效(24,48,72h)的效果基本相当,不同阶段和预报时效的相关系数基本在0.7以上;各城市的相关系数基本在0.5以上,约1/2城市的平均预报偏差在25%以内,污染预报的CSI/TS评分达到0.55.预报效果呈现出一定的区域性特征,华东中北部相关系数较高,北部的偏差中值和均方根误差较大;不同城市之间的表现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分类检验和重点城市检验的结果都显示,预报效果随污染程度加重而降低.数值预报多数较观测偏低,约3/4呈现负偏差,平均偏低20%~30%.气象-污染的双向反馈作用的不足可能是引起重污染预报效果下降的主要原因,人为源清单的不确定性也影响了其准确性的提升,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该系统对高PM_(2.5)污染的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数值预报 wrf-chem 空气质量 华东区域
下载PDF
基于WRF-Chem模式的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过程模拟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程英楠 刘东伟 +1 位作者 王杰 马佳丽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71-380,共10页
本研究基于WRF-Chem模式,利用环境监测资料、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12月发生在呼和浩特大气污染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着重分析了该过程中的气象影响因子以及污染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WRF-Chem模式对气象因素的模... 本研究基于WRF-Chem模式,利用环境监测资料、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12月发生在呼和浩特大气污染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着重分析了该过程中的气象影响因子以及污染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WRF-Chem模式对气象因素的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值的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均大于0.62。(2)WRF-Chem模式能够模拟出主要污染物PM_(2.5)、PM_(10)、NO_(2)的时间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3)气象条件在污染区聚集及扩散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小风或静风条件下,污染物的扩散能力减弱导致污染物堆积,较高的相对湿度也有利于污染物的凝聚。(4)HYSPLIT模式轨迹分析显示,此次重污染天气过程主要受西北地区气团南下影响,输送的主要污染物为PM_(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chem模式 大气污染 数值模拟 气象条件 后向轨迹分析
下载PDF
WRF模式对翁源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模拟分析
18
作者 赵亮巨 高翠翠 +2 位作者 陈浩伟 汤蓬辉 黄少忠 《广东气象》 2024年第1期39-43,48,共6页
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10年5月6日翁源发生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模式成功地模拟出翁源24 h累计积雨量和前2个强降水阶段的落区和量级,但在第3阶段出现漏报;充沛的水汽含量、持续的水汽输送、强烈的水汽辐合、... 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10年5月6日翁源发生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模式成功地模拟出翁源24 h累计积雨量和前2个强降水阶段的落区和量级,但在第3阶段出现漏报;充沛的水汽含量、持续的水汽输送、强烈的水汽辐合、深厚的湿层以及850 hPa高能舌和中尺度能量锋的存在为强降水提供了良好的水汽和热力条件;低层西南气流明显减弱,中高层吹西北风,翁源处于水汽辐散区,热力条件转差是第3阶段模拟效果偏差的重要原因。该次过程对流云发展旺盛,伸展高度高,具有暖云层剖面结构,属于积云为主的暖区暴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数值模拟 特大暴雨 wrf模式 翁源
下载PDF
利用WRF模式模拟青藏高原玉树地区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
19
作者 夏余 杨显玉 +1 位作者 王松 朱子渊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4年第5期1434-1451,共18页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研究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和模式分辨率对青藏高原玉树地区夏季的一次层状云降水的影响。通过模拟结果分析表明:采用WRF模拟高原降水结果普遍偏大,三种积云参数化方案中GD方案模拟结果比较理想,不同方案对降水模拟...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研究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和模式分辨率对青藏高原玉树地区夏季的一次层状云降水的影响。通过模拟结果分析表明:采用WRF模拟高原降水结果普遍偏大,三种积云参数化方案中GD方案模拟结果比较理想,不同方案对降水模拟比较敏感,相同方案下不同网格分辨率模拟降水分布基本相同。所用设计方案模拟的结果基本反映此次降水的实况和云图特征。在模拟实况温度和露点温度时,5 km分辨率的BMJ方案模拟效果相对于同分辨率其他两种方案明显更好。结合物理量场以及卫星云图分析本次层状云降水是由环流形势稳定、水汽充足、高原风切变共同影响。利用高分辨率的日本葵花8号卫星分析8 um和11 um红外通道分析云辐射亮温和水汽情况,降水时段玉树地区上空存在片状层云,并且水汽条件充足,环流背景场上玉树地区位于槽前,积云对流旺盛。此外,夜间露点温度差减小有利于形成较厚的云系导致高原夜间降水频繁。云图上发现,上升流场维持层状云团的发展和移动,高原夜间低层出现小而多的水汽云团,较小的云团混合生成较大的降水云系。The mesoscale numerical model WRF was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cumulus convection scheme and model resolution on the precipitation of stratiform clouds in Yushu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in summer. Analysis of simulation results shows that WRF tends to overestimate precipitation over the plateau. Among the three cumulus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the GD scheme yields relatively ideal simulation results, and different schemes exhibit sensitivity in precipitation simulation. Under the same scheme, different grid resolutions yield similar precipitation distributions. The simulated results using the designated schemes generally reflect the actual conditions and cloud features of this precipitation event. When simulating observed temperature and dew point temperature, the BMJ scheme at 5km resolution performs significantly better compared to the other two schemes at the same resolution. Combining physical field analysis and satellite cloud image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tratiform cloud precipitation during this event is influenced by stable circulation patterns, abundant moisture, and wind shear over the plateau. High-resolution data from the Japanese Himawari-8 satellite’s 8um and 11um infrared channels reveal cloud radiative temperatures and moisture conditions. During the precipitation period, patchy stratiform clouds are present over the Yushu area with sufficient moisture, and the circulation background places Yushu ahead of a trough, promoting vigorous cumulus convection. Additionally, the reduced temperature-dew point temperature difference at night favors the formation of thick cloud systems, leading to frequent nighttime precipitation over the plateau. Analysis of cloud images indicates that the updraft field sustains the development and movement of stratiform cloud clusters, while small and numerous water vapor cloud clusters appear in the lower atmosphere at night, mixing to form larger precipitation cloud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模式 高原降水 积云对流化方案 模式分辨率
下载PDF
利用WRF模式不同参数化方案组合模拟玉树地区降水研究
20
作者 朱子渊 杨显玉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4年第5期1333-1349,共17页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该地区的降水变化对全球及区域气候系统影响深远。运用WRF模型对高原的降水状况进行模拟研究,可以揭示降水形成机制和变化规律。但目前缺少利用WRF模式的不同组合改进青藏高原降水高估。为了改善降水...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该地区的降水变化对全球及区域气候系统影响深远。运用WRF模型对高原的降水状况进行模拟研究,可以揭示降水形成机制和变化规律。但目前缺少利用WRF模式的不同组合改进青藏高原降水高估。为了改善降水高估的问题,本研究利用区域气候站逐时降水实况资料和NCEP 0.25度的3小时全球再分析格点资料,采用WRF4.0,对2019年7月28日发生在玉树地区的降水事件进行了对比分析,涉及多种积云对流方案与分辨率的组合。通过比较各种方案对降水量及降水分布的模拟效果,从而得到了相关的研究结论: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降水落区和强度模拟的影响显著,GD方案在降水区域模拟上效果最好,与实际降水空间分布相似性最大,而BMJ方案效果最差。总体来看,各方案均普遍高估降水量,提高模式水平分辨率可以提高降水模拟精度,但对雨带走向和范围影响不大。模式能很好地模拟降水演变过程及其后的温度、露点、CAPE和风场等物理量,除NKF-5 km方案外,其余方案的CAPE模拟结果基本与实际一致。NKF方案倾向于产生更高的CAPE,这可能是其降水模拟效果较差的原因。The Tibetan Plateau is a sensitive region for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variations in precipitation in this area have far-reaching impacts on both global and regional climate systems. Conducting simulation studies on precipitation conditions in the plateau using the WRF model can reveal mechanisms and patterns of precipitation formation. However, there is currently a lack of research utilizing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the WRF model to improve the overestimation of precipitation on the Tibetan Plateau. To address this overestimation issue, this study utilized hourly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regional climate stations and 3-hourly global reanalysis grid data from NCEP with a resolution of 0.25 degrees. The WRF model was employed to conduct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a precipitation event that occurred in the Yushu region on July 28, 2019, involving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cumulus convection schemes and resolutions. By comparing the simulation effects of different schemes on precipitation amount and distribution, the study drew relevant conclusions: different cumulus convection schemes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simulation of precipitation regions and intensity. The GD scheme performed the best in simulating precipitation areas, exhibiting the highest similarity to the actu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while the BMJ scheme performed the worst. Overall, all schemes tended to overestimate precipitation amounts. Increasing the model’s horizontal resolution can enhance precipitation simulation accuracy but has a minimal impact on the direction and extent of rain belts. The model effectively simulates the evolution of precipitation and subsequent physical quantities such as temperature, dew point, CAPE, and wind fields.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NKF-5 km scheme, the CAPE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other schemes were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actual observations. The NKF scheme tends to produce higher CAPE, which may be a contributing factor to its poorer precipitation simulation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模式 高原降水 积云对流化方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