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T1基因在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曹强 杨扬 +2 位作者 许瑞彬 刘延风 任清泉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Wilms tumor gene 1(WT1)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100例NSCLC组织石蜡标本及对照标本(40例癌旁组织和40例良性病变组织)中WT1基因的表达量... 目的探讨Wilms tumor gene 1(WT1)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100例NSCLC组织石蜡标本及对照标本(40例癌旁组织和40例良性病变组织)中WT1基因的表达量,以对照组WT1相对表达量均值为比较标准,将癌组织WT1表达量分为高表达和低表达;分析WT1表达量与NSCLC患者临床特征、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组织比较,WT1基因在NSCLC组织中高表达[(4. 295±1. 477) vs (1. 001±0. 002),P <0. 01]。WT1基因表达在NSCLC患者病理类型[(4. 132±0. 576) vs (6. 118±0. 525)]、分化程度[(3. 973±0. 329) vs (5. 683±0. 383)]、TNM分期[(4. 829±0. 137) vs (5. 685±0. 473)]和淋巴结转移[(3. 165±0. 499) vs (5. 186±0. 618)]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1)。WT1高表达患者(WT1表达≥1. 001)生存期缩短(43个月vs 59个月,P=0. 002)。结论WT1基因在NSCLC组织中高表达,且高表达能够促进NSCLC分化和转移,缩短患者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病理学 非小细胞肺/遗传学 wt1蛋白质类/代谢 wt1蛋白质类/遗传学 基因表达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预后
下载PDF
NB4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WT1(17AA+/-)剪接变异体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顾伟英 陈子兴 +4 位作者 胡绍燕 朱江 董选 沈慧玲 盛立霞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6,共4页
目的 探讨WT1(17AA+/-)剪接变异体表达的改变与NB4细胞诱导分化的关系。方法 建立了实时定量RT PCR方法检测看家基因GAPDH、WT1基因及其WT1(17AA+)剪接变异体的表达水平,以同一份标本(WT1拷贝数/GAPDH拷贝数)×104来计算WT1表达水... 目的 探讨WT1(17AA+/-)剪接变异体表达的改变与NB4细胞诱导分化的关系。方法 建立了实时定量RT PCR方法检测看家基因GAPDH、WT1基因及其WT1(17AA+)剪接变异体的表达水平,以同一份标本(WT1拷贝数/GAPDH拷贝数)×104来计算WT1表达水平,定义为WT1N(normalizedWT1expressionlevel),同样定义WT1(17AA+)N,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NB4细胞表面抗原CD11b的变化。结果 随着NB4细胞向粒系终末分化WT1基因及其WT1(17AA+)剪接变异体的表达水平迅速下降,全反式维甲酸(ATRA)作用0,6,12,18,24,48,72h后WT1N的平均表达水平分别为191.11, 121.17, 66.72, 43.47,18.29,4.04和3.79,WT1(17AA+) N剪接变异体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05.12,46.89,20.50,10.38,8.85,2.16和1.92,两者均与CD11b的变化呈负相关(r=-0.65, P<0.01;r=-0.77,P<0.01),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ATRA作用后开始的18h内,WT1(17AA+)N /WT1N比值逐渐下降,24h后与药物作用前水平无统计学差异,表明在ATRA诱导NB4细胞分化早期以WT1(17AA+)剪接变异体表达下降为主。结论 WTl基因高表达与NB4白血病细胞分化阻滞有关,WT1(17AA+)剪接变异体可能在分化阻滞中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4细胞 基因 肾母细胞瘤 wt1蛋白质 细胞分化 RT-PCR
下载PDF
sflk1-IFN-γ双功能蛋白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和表达及生物学活性鉴定
3
作者 吴茜茜 陈鸿鹄 +2 位作者 郭佳 王圣超 潘建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50-356,共7页
目的:构建表达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sVEGFR2,在小鼠又称sflk1)与IFN-γ双功能蛋白的重组质粒pcDNA3.1(+)/sflk1-IFN-γ,对表达的sflk1-IFN-γ重组蛋白的生物学活性进行鉴定。方法:以RT-PCR法分别扩增出sflk1与小鼠IFN-γ基因片... 目的:构建表达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sVEGFR2,在小鼠又称sflk1)与IFN-γ双功能蛋白的重组质粒pcDNA3.1(+)/sflk1-IFN-γ,对表达的sflk1-IFN-γ重组蛋白的生物学活性进行鉴定。方法:以RT-PCR法分别扩增出sflk1与小鼠IFN-γ基因片段,克隆入pcDNA3.1(+)载体,将该重组质粒表达于真核细胞,以ELISA和W 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胞外及胞内sflk1-IFN-γ双功能重组蛋白的表达,并对该蛋白的生物学活性进行鉴定。结果:构建的pcDNA3.1(+)/sflk1-IFNγ-重组质粒能够在真核细胞中有效表达,且表达的sflk1-IFN-γ重组蛋白兼有sflk1和IFN-γ两者的生物学活性。结论:成功构建和表达了sflk1-IFN-γ双功能蛋白基因重组质粒,为进一步研究该双功能蛋白的抗肿瘤作用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遗传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遗传学 sflk-1 IFN-γ 双功能蛋白 基因重组
下载PDF
HPV 16L1基因的原核表达及表达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彭方毅 姜海蓉 +5 位作者 陈远翔 陈盛珍 林治华 彭方亮 赵卫兵 陈保德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5-398,418,共5页
目的:构建HPV16L1基因的原核表达质粒,并优化其表达条件。方法:根据GeneBank中的HPV序列及pGEX-KG中的多克隆位点设计引物,以含有HPV全长基因片段重组质粒为模板,经PCR扩增出1 500 bp的DNA片段。将所得片段与pGEX-KG载体连接,转化JM109... 目的:构建HPV16L1基因的原核表达质粒,并优化其表达条件。方法:根据GeneBank中的HPV序列及pGEX-KG中的多克隆位点设计引物,以含有HPV全长基因片段重组质粒为模板,经PCR扩增出1 500 bp的DNA片段。将所得片段与pGEX-KG载体连接,转化JM109大肠杆菌,筛选阳性克隆。其扩增片段测序结果与原序列一致,表明原核表达载体pGEX-KG-HPV16L1已构建成功。提取pGEX-KG-HPV16L1质粒转化到BL21(DE3)表达菌株中,经IPTG诱导后收集菌体,进行SDS-PAGE,Western Blot鉴定。结果:在大肠杆菌中获得HPV16L1基因融合表达,融合蛋白的相对分子量为83kDa;表达的蛋白能与抗HPV16L1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HPV16L1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为HPV16L1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蛋白质类/生物合成 病毒蛋白质/遗传学 大肠杆菌/遗传学 基因表达 克隆 分子 乳头状瘤病毒 /遗传学 HPV16L1 原核表达 GST融合蛋白 疫苗
下载PDF
抗HIF-1α和survivin基因双靶位miR-RNAi载体的构建及其对胰腺癌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徐孙兵 朱一平 +1 位作者 牟一平 朱玲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88,共8页
目的:构建抗HIF-1α单靶位(anti-H)、抗Survivin单靶位(anti-S)以及抗HIF-1α和Survivin基因双靶位微小RNA表达载体(anti-H+S),观察和比较这3种载体对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设计4组靶向HIF-1α和Survivin基因的寡核苷酸序列... 目的:构建抗HIF-1α单靶位(anti-H)、抗Survivin单靶位(anti-S)以及抗HIF-1α和Survivin基因双靶位微小RNA表达载体(anti-H+S),观察和比较这3种载体对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设计4组靶向HIF-1α和Survivin基因的寡核苷酸序列,连接至pcDNA6.2-GW/EmGFP-miR质粒,构建两组共8个载体,依次为anti-H(Ⅰ)、anti-H(Ⅱ)、anti-H(Ⅲ)、anti-H(Ⅳ)和anti-S(Ⅰ)、anti-S(Ⅱ)、anti-S(Ⅲ)、anti-S(Ⅳ)。实时定量RT-PCR检测靶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将两组中mRNA下调作用最强的质粒串联,构建anti-H+S。用anti-H+S及mRNA下调作用最强的anti-H和anti-S转染胰腺癌Panc-1细胞,Western blot测定靶蛋白表达情况,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结果:经测序鉴定,所有anti-H、anti-S及双靶位质粒anti-H+S装载位点核苷酸序列与设计序列完全相符。anti-H的靶基因mRNA沉默效率依次为48%、2%、44%和30%;anti-S的靶基因mRNA沉默效率依次为72%、75%、58%和59%。由anti-H(Ⅰ)和anti-S(Ⅱ)串联得到双靶位质粒anti-H+S。anti-H+S的靶基因mRNA沉默效率为53%(HIF-1α)和42%(survivin)。anti-H(Ⅰ)、anti-S(Ⅱ)及anti-H+S与对照质粒相比均使靶基因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P<0.05)。其中anti-H+S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强于anti-H(Ⅰ)和anti-S(Ⅱ),72h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抗HIF-1α和Survivin的单靶位质粒和双靶位质粒;其中,anti-H+S抑制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作用强于anti-H(Ⅰ)和anti-S(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遗传学 微管相关蛋白质/遗传学 缺氧诱导因子1/遗传学 基因表达 遗传载体 质粒/遗传学 转染 肿瘤细胞 培养的 RNA干扰 微RNAs
下载PDF
人血管细胞中hCREG1基因启动子对血清饥饿发生应答
6
作者 韩雅玲 赵昕 +5 位作者 闫承慧 康建 张效林 邓捷 徐红梅 刘海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483-1489,共7页
目的:为揭示E1A激活基因阻遏子(CREG1)在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中表达的调控机制,构建人CREG1(hCREG1)启动子报告基因载体,探讨CREG1在不同血管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在对hCREG1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基础上,... 目的:为揭示E1A激活基因阻遏子(CREG1)在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中表达的调控机制,构建人CREG1(hCREG1)启动子报告基因载体,探讨CREG1在不同血管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在对hCREG1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基础上,以人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方法扩增含有hCREG1基因上游-3677bp序列,构建了hCREG15′上游-3677bp、-2310bp和-945bp序列片段,分别将这3个序列克隆到pMD18-T载体上并定向亚克隆到pEGFP-1报告基因载体-pEGFP-hCREG1-P3677、pEGFP-hCREG1-P2310和pEGFP-hCREG1-P945。将重组质粒瞬时转染VSMCs株HITASY和HUVECs,检测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结果:经测序鉴定证实,3个报告基因载体中插入的PCR扩增序列均与hCREG1基因上游DNA序列完全匹配。瞬时转染体外培养的人VSMCs和HUVECs后,经荧光观察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证实,细胞内存在GFP的表达,并且0.5%FBS培养的HITASY细胞中GFP表达较10%FBS培养的细胞中明显增加。HU-VECs中的GFP表达较人VSMCs明显增加。结论:hCREG1基因启动子报告基因载体构建成功,核心启动子存在于5′上游序列的-945bp-0bp区域,为进一步研究hCREG1基因表达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动区(遗传学) 阻遏蛋白质 基因 hCREG1
下载PDF
表达小鼠CD1_D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7
作者 王昆华 龚昆梅 +4 位作者 张勇学 钟鸣 欧阳一鸣 刘为军 赵喜荣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554-556,共3页
目的构建表达小鼠CD 1D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并加以酶切鉴定。方法提取小鼠脾总RNA进行RT-PCR反应获基因,酶切真核表达载体得到目的基因,定向克隆连接到逆转录病毒载体上,得到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使用酶切方法加以鉴定。结果酶切所... 目的构建表达小鼠CD 1D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并加以酶切鉴定。方法提取小鼠脾总RNA进行RT-PCR反应获基因,酶切真核表达载体得到目的基因,定向克隆连接到逆转录病毒载体上,得到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使用酶切方法加以鉴定。结果酶切所得片段与所需相符,经测序证明为所需载体。结论获得重组的逆转录病毒载体,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载体/遗传学 逆转录病毒科蛋白质 致癌 抗原 CD1/免疫学
下载PDF
SURF1基因604G→C杂合性错义突变所致Leigh综合征患儿的临床与分子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孙芳 杨艳玲 +10 位作者 戚豫 王朝霞 袁云 宋金青 钱宁 姜玉武 肖江喜 王霄英 王丽 秦炯 吴希如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560-564,共5页
目的研究因常染色体SURF1基因突变所致Leigh综合征患儿及其家系的临床与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39例Leigh综合征患儿及其家属的外周血白细胞脱氧核糖核酸(DNA),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SURF1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序列,进行正反向序列测... 目的研究因常染色体SURF1基因突变所致Leigh综合征患儿及其家系的临床与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39例Leigh综合征患儿及其家属的外周血白细胞脱氧核糖核酸(DNA),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SURF1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序列,进行正反向序列测定检测突变,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验证测序结果,并与100名健康成人对照。结果39例Leigh综合征患儿中有5例(12.8%)SURF1基因外显子7存在604G→C杂合性错义突变。5例患儿(男3例,女2例)均因智力或运动障碍于出生后8个月至9.8年来院就诊。其中3例患儿的父母接受了SURF1基因突变分析,发现双亲中一方SURF1基因存在604G→C杂合性错义突变,而另一方及健康对照的相关外显子序列未发现异常。结论我们首次报道了5例SURF1基因604G→C杂合性错义突变导致Leigh综合征的患儿及其家系,频度高达12.8%,提示该突变可能是中国人的热点突变。我们的研究将有助于今后Leigh综合征患者的诊断和遗传咨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IGH病 蛋白质 突变 误义 电子传递复合物Ⅳ LEIGH综合征 错义突变 SURF 杂合性 1基因 遗传学研究
原文传递
湖北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主要流行株外膜蛋白基因V3~V4区序列变异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褚小刚 李艳 +3 位作者 詹发先 汤恒 陈惠萍 龚作炯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734-738,共5页
目的分析湖北地区HIV-1主要流行株外膜蛋白V3-V4区序列特征,了解其流行特点和变异规律。方法对湖北地区HIV-1主要流行区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应用套式PCR对102例HIV-1感染者的env基因V3-V4区进行扩增,对阳性扩增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和序... 目的分析湖北地区HIV-1主要流行株外膜蛋白V3-V4区序列特征,了解其流行特点和变异规律。方法对湖北地区HIV-1主要流行区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应用套式PCR对102例HIV-1感染者的env基因V3-V4区进行扩增,对阳性扩增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和序列分析。比较基因距离的差异用卡方检验;基因距离的变异性分析使用描述性分析法。结果湖北地区共发现4种HIV亚型和重组亚型,其中B’亚型占82.69%,B’/C重组毒株、CRF01-AE重组毒株各占7.69%,C亚型占1.92%。湖北地区HIV-1B’亚型与来源于云南和河南等地的HIV-1B’亚型代表株之间的基因距离分别为7.08±2.19和7.88±2.28,其流行时间约为10年;氨基酸序列变异分析显示,HIV-1B’亚型毒株env基因V3、C3、V4区域均发生不同程度变异,其中以v4区的变异程度最大,V3环顶端四肽表现为GPGR、GPGK、GPGQ和GQGR,分别占46.5%、30.2%、13.6%和9.3%;V3环辅助受体预测显示,其中16.28%为CCR5型,13.95%为CXCR4型,69.77%无法预测;糖基化位点分析显示,湖北地区HIV1主要流行株envV3-V4区9个糖基化位点有8个存在不同程度丢失。结论B’亚型仍是湖北地区HIV优势流行株,与来源于云南和河南等地的毒株有较高同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基因型 基因 病毒 蛋白质 变异(遗传学)
原文传递
维甲酸诱导HL-60细胞分化过程中WT1基因表达及其异构体比例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菁 王宏伟 +2 位作者 杨涛 覃艳红 李晓红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3-186,共4页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HL_60细胞分化过程中WT1基因及其异构体表达水平及比例变化。方法采用ATRA诱导HL-60细胞分化,以硝基四氮唑蓝(NBT)还原实验及细胞免疫标记CD11b检测判断细胞分化程度;即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H...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HL_60细胞分化过程中WT1基因及其异构体表达水平及比例变化。方法采用ATRA诱导HL-60细胞分化,以硝基四氮唑蓝(NBT)还原实验及细胞免疫标记CD11b检测判断细胞分化程度;即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HL-60细胞在诱导分化过程中总WT1、WT1(17AA+)及WTI(KTS+)的表达,并计算出WT1(+/+)、WT1(+/-)、WT1(一/+)、WT1(-/-)四种异构体的比例。结果ATRA诱导HI。60细胞分化过程中NBT阳性率及CD11b表达阳性率与诱导分化前(0h)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P〈0.001)。随着细胞分化,WT1表达水平由0h的(4.17±2.21)×10^-3降低至96h的(7.53±2.30)×10^-4;17AA+和KTS+两类异构体的比例也逐渐下降,17AA+异构体比例由0h的0.60±0.05降到96h的0.42±0.08(P〈0.05)。KTS+异构体比例由0.53±0.08降至96h的0.41±0.04(P〈0.05);四种异构体的比例变化表现不一致,WT1(+/+)比例由0h的0.32±0.06降至96h的0.17±0.03,而WT1(-/-)比例由0h的0.19±0.04升至96h的0.34±0.05,另外两类异构体比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TRA诱导HL60细胞分化过程中总WT1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分化前异构体以WT1(+/+)为主,而分化后以WT1(-/-)为主,提示WT1基因可能通过调节四种异构体比例而发挥抑制或促进分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甲酸 wt1蛋白质 细胞分化
原文传递
深圳地区艾滋病患者HIV-1毒株膜蛋白V3环的氨基酸变异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辉 陆坚 +3 位作者 胡毅文 李丽雄 王火生 周伯平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01-304,共4页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艾滋病患者体内不同HIV-1亚型膜蛋白V3环的氨基酸序列特征及变异特点。方法采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ed-PCR)对艾滋病患者血浆HIV RNA进行扩增,对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并进行序列对比、翻译和分析。结果深圳地区...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艾滋病患者体内不同HIV-1亚型膜蛋白V3环的氨基酸序列特征及变异特点。方法采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ed-PCR)对艾滋病患者血浆HIV RNA进行扩增,对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并进行序列对比、翻译和分析。结果深圳地区艾滋病患者感染HIV病毒分属B与CRF01-AE亚型,病毒V3顶端的四肽特征主要为:GPGQ 48%、GPGR 36%、其他形式16%;其中AE亚型GPGQ百分比为76.9%,B亚型GPGR百分比为75%;还发现DQDR、DQGQ等少见V3环顶端四肽组成形式。V3环发生与SI表型有关的氨基酸突变形式高达80%。结论深圳地区艾滋病患者感染病毒V3环顶端四肽主要为GPGQ与GPGR,V3环序列高度变异,出现一些少见的V3环顶端四肽组成形式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病毒包膜蛋白质 变异(遗传学) 亚型
原文传递
急性髓性白血病骨髓细胞NF-κB活性及其与WT1和Bcl-2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5
12
作者 赵谢兰 雷瑚仪 +1 位作者 高欣 陈方平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6年第7期880-882,共3页
目的探讨核因子κappa B(NF-κB)的活性在急性白血病发病及疗效中的意义及其与W ilm s肿瘤基因(WT1)、B细胞淋巴瘤基因(Bc l-2)表达的关系。方法用EMSA方法检测43例急性髓性白血病病人(分初治、难治及完全缓解组)和30例对照骨髓细胞中NF... 目的探讨核因子κappa B(NF-κB)的活性在急性白血病发病及疗效中的意义及其与W ilm s肿瘤基因(WT1)、B细胞淋巴瘤基因(Bc l-2)表达的关系。方法用EMSA方法检测43例急性髓性白血病病人(分初治、难治及完全缓解组)和30例对照骨髓细胞中NF-κB的活性,用RT-PCR方法检测了各组病人骨髓细胞中WT1、Bc l-2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急性白血病难治组NF-κB活化明显高于初治组,初治组又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未检测到NF-κB活化;NF-κB活性与WT1、Bc l-2的表达水平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r=0.909,P<0.01;r=0.494,P=0.037)。结论NF-κB的活性及WT1、Bc l-2的表达水平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病及疗效有关。难治性白血病疗效差可能与NF-κB的活性及WT1、Bc l-2的表达水平增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粒细胞 急性 骨髓细胞 NF-ΚB wt1蛋白质 基因 BCL-2
原文传递
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同时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WT1和MDR1基因表达水平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兵 宋小燕 +4 位作者 杨柳 许文娟 黄芬 郭绪涛 周淑芸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 构建可同时检测AL患者WT1和MDR1基因表达水平的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 提取K562细胞的总RNA,并逆转录扩增WT1和MDR1的cDNA,通过Bam H Ⅰ及BglⅡ酶切后连接成WT1和MDR1重组片段,对WT1和MDR1重组片段进行PCR扩增,PCR产物纯化... 目的 构建可同时检测AL患者WT1和MDR1基因表达水平的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 提取K562细胞的总RNA,并逆转录扩增WT1和MDR1的cDNA,通过Bam H Ⅰ及BglⅡ酶切后连接成WT1和MDR1重组片段,对WT1和MDR1重组片段进行PCR扩增,PCR产物纯化后与pMD18载体进行连接,转化宿主菌DH-5α,构建载有WT1和MDR1基因的标准品重组质粒,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法和PCR法鉴定质粒.用FAM荧光标记MDR1探针、VIC荧光标记WT1探针,建立能在1个试管中同时检测WT1和MDR1基因表达水平的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应用该体系检测47例AL患者及32例对照者WT1和MDR1基因表达水平,比较两组之间WT1和MDR1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并随访7例AL患者不同病程中WT1和MDR1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经EcoR1酶切及PCR法证实WT1和MDR1基因重组质粒已成功构建.所建立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灵敏度为102拷贝/μl;所建立标准曲线的R2分别为0.999和0.998.AL患者WT1和MDR1基因的表达水平中位数分别为37 000(163~6 370 000)拷贝/μg RNA和76 200(179~18 000 000)拷贝/μg RNA,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8(0~643)拷贝/μg RNA和333(0~779)拷贝/μg R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755、6.736,P<0.01).对应用相同的诱导和巩固化疗方案治疗的7例AL患者进行随访,3例持续缓解患者中,WT1和MDR1的表达水平在初治时分别为2 170和86 900、1 130和5 860、1 170和586拷贝/μg RNA,治疗后WT1和MDR1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分别为370和560、138和980、150和690拷贝/μg RNA,此3例患者获长期完全缓解.在3例完全缓解后复发患者中,WT1和MDR1表达水平在初治时分别为1 600和11800、24 800和968、48 200和1 100 000拷贝/μg RNA,在化疗获得完全缓解后均降低,但在随后治疗过程中,WT1、MDR1表达量又逐渐升高,分别为20 314和25 660、184 364和31 530、15 680和878 000拷贝/μg RNA,此3例患者最终均出现临床复发.另外1例未缓解患者初治时WT1和MDR1表达水平分别为81 600和1 200 000拷贝/μg RNA,化疗后WT1、MDR1表达水平不仅未下降,反而有所上升,分别为124 100和7 632 400拷贝/μg RNA,此例患者始终未获缓解.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可同时检测WT1和MDR1基因表达水平的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同时检测AL患者WT1和MDR1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有助于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wt1蛋白质 P糖蛋白 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RUNX1-RUNX1T1融合转录本及WT1转录本水平检测的室间比对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秦亚溱 朱立文 +26 位作者 林樉 耿素霞 刘生伟 程辉 邬成业 肖敏 李小青 胡瑞萍 王丽丽 刘海燕 马道新 关涛 叶远馨 牛挺 岑建农 卢利莎 孙黎 杨同华 王云贵 李涛 王玥 李庆华 赵晓甦 李玲娣 陈文敏 龙玲玉 黄晓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89-894,共6页
目的通过室间比对了解国内RUNX1-RUNX1T1融合转录本及WT1转录本检测现状和真实表现。方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简称PKUPH)制备比对样品,即用RUNX1-RUNX1T1(-)患者与RUNX1-RUNX1T1(+)患者新鲜骨髓/外周血有核细胞进行不同比例的稀释,制备出1... 目的通过室间比对了解国内RUNX1-RUNX1T1融合转录本及WT1转录本检测现状和真实表现。方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简称PKUPH)制备比对样品,即用RUNX1-RUNX1T1(-)患者与RUNX1-RUNX1T1(+)患者新鲜骨髓/外周血有核细胞进行不同比例的稀释,制备出14种比对样本,每种样本各制备23份平行样本,加入TRIzol均质化后-70℃保存。各家中心采用RT-PCR技术同时检测各样本的RUNX1-RUNX1T1融合转录本及WT1转录本水平,统一以目的基因拷贝数/ABL拷贝数×100%的形式报告结果。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计算各家中心与PKUPH检测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①RUNX1-RUNX1T1比对:9份为阳性、5份为阴性样本,参与的20家实验室的假阳性率为5%(5/100),假阴性率为0(0/180)。每份阳性样本各家检测值均不相同,9份阳性样本各家报告的结果中位值为0.060%~176.7%,共覆盖3.5个log的范围,各份样本最高与最低报告结果的比值为5.5~12.3(去除1份明显偏离的结果)。85%(17/20)的实验室与PKUPH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0.98。②WT1比对:14份样本各家报告结果均不相同,中位值为0.16%~67.6%,覆盖2.6个log的范围,各样本检测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比值为5.3~13.7.62%(13/21)的实验室与PKUPH结果的相关系数≥0.98。③两个转录本每家与PKUPH报告结果的相对关系不一致,2家均低于、7家均高于PKUPH,另11家为1个高于另一个低于PKUPH。结论同一样本各家中心报告的RUNX1-RUNX1T1及WT1转录本水平不同,大多数实验室与PKUPH报告的结果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实验室间不同转录本水平的相对关系不一定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蛋白质 RUNX1-RUNX1T1 wt1 实时聚合酶链反应 室间比对
原文传递
儿童肾母细胞瘤WT1基因突变四例报道 被引量:1
15
作者 蒋也平 沈颖 +1 位作者 孙宁 王辉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62-766,共5页
目的研究儿童肾母细胞瘤患者WT1基因的突变类型及突变频率。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出54例儿童肾母细胞瘤患者WT1基因全部10个外显子及其相邻内含子序列,经纯化后进行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4例患者WT1基因分别存在3个杂合无... 目的研究儿童肾母细胞瘤患者WT1基因的突变类型及突变频率。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出54例儿童肾母细胞瘤患者WT1基因全部10个外显子及其相邻内含子序列,经纯化后进行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4例患者WT1基因分别存在3个杂合无义突变及1个纯合错义突变。例1患者WT1基因7号外显子第1006位碱基A—T杂合突变,造成第336号氨基酸由赖氨酸转变为终止密码子,即K336X。例2患者WT1基因9号外显子第1168位碱基C—T杂合突变,造成第390号氨基酸由精氨酸转变为终止密码子,即R390X。例3患者WT1基因6号外显子第814位碱基G—T杂合突变,造成第272号氨基酸由谷氨酸转变为终止密码子,即E272X。例4患者WT1基因10号外显子第1228位碱基A—G纯合突变,造成第410号氨基酸由丝氨酸转变为甘氨酸,即S410G。结论散发的中国儿童。肾母细胞瘤患者册1基因外显子突变的发生率与国外报道相近,检测到的4例突变患者中3例为无义突变、1例为错义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肾母细胞瘤 wt1蛋白质 突变
原文传递
nephr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与先兆子痫大鼠蛋白尿的关系 被引量:3
16
作者 方芳 陶琳 +5 位作者 牛建英 陈桂香 周韵娇 陈靖 张敏敏 顾勇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60-465,共6页
目的 研究nephr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在先兆子痫大鼠肾组织的表达与蛋白尿的关系.方法 采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制备大鼠先兆子痫模型(n=8),分别与正常雌性组(n=6)、正常妊娠组(n=8)、未孕L-N... 目的 研究nephr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在先兆子痫大鼠肾组织的表达与蛋白尿的关系.方法 采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制备大鼠先兆子痫模型(n=8),分别与正常雌性组(n=6)、正常妊娠组(n=8)、未孕L-NAME对照组(n=6)大鼠比较动脉收缩压(SBP)、尿蛋白量(24 h).各组大鼠肾组织分别行光镜和电镜检查.Western印迹法、实时定量PCR检测nephrin在各组大鼠肾脏局部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肾小球内wilms肿瘤蛋白WT1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VEGF及VEGFR(Flt-l、Flk-1)在各组大鼠肾脏局部的表达.结果 先兆子痫模型组大鼠nephrin蛋白的表达(0.0726±0.0074)显著低于正常雌性组(0.3795±0.0509)、正常妊娠组(0.2361±0.0437)及未孕L-NAME对照组大鼠(0.7265+0.0503)(均P<0.01);而nephrin mRNA在各组大鼠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大鼠足细胞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先兆子痫大鼠组VEGF的表达(1.5429±0.0898)显著高于正常雌性组(1.1870±0.1160)、正常妊娠组(1.3741±0.1165)、未孕L-NAME对照组大鼠(1.0155±0.0742)(均P<0.01);先兆子痫组大鼠VEGFR(Flt-1、Flk-1)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其他各对照组大鼠(均P<0.05).结论 先兆子痫大鼠中,nephrin蛋白水平表达明显降低,肾脏局部VEGF-VEGFR表达显著增强,可能参与了先兆子痫蛋白尿的生成,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兆子痫 蛋白尿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wt1蛋白质 NEPHRIN
原文传递
宫内生长迟缓引起大鼠肾单位数目减少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径 徐虹 +2 位作者 郭维 沈茜 朱列伟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18-322,共5页
目的 探讨宫内生长迟缓(IUGR)引起肾单位数目减少的机制。方法 采用孕期全程低蛋白(6%蛋白)营养建立IUGR大鼠模型。选取IUGR新生雄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Ki-67免疫染色和TUNEL法检测肾组织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实时定量PCR测定肾组织WT1... 目的 探讨宫内生长迟缓(IUGR)引起肾单位数目减少的机制。方法 采用孕期全程低蛋白(6%蛋白)营养建立IUGR大鼠模型。选取IUGR新生雄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Ki-67免疫染色和TUNEL法检测肾组织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实时定量PCR测定肾组织WT1、Bcl-2、Bax及p53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肾组织中WT1和Bcl-2蛋白质表达。2周龄时测定肾单位数目。结果 2周龄时,IGUR大鼠肾单位数目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IUGR新生鼠生肾区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肾脏WT1、Bcl-2 mRNA表达减少,Bcl-2 mRNA/Bax mRNA的比例降低.而p53 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组织中WT1和Bcl-2蛋白质的表达量及在生肾区的分布也明显减少。结论 IUGR大鼠肾单位数目减少可能与肾发生中细胞凋亡增加相关,而WT1、Bcl-2表达减少,Bcl-2/Bax比例降低可能是细胞凋亡增加的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障碍 肾单位 凋亡 wt1蛋白质 基因 BCL-2
原文传递
Denys-Drash综合征三例临床病理特点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海燕 孙良忠 +3 位作者 岳智慧 杨娟 蒋小云 莫樱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55-858,共4页
目的探讨Denys—Drash综合征(DDS)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加深对DDS的认识。方法总结2009至2011年诊治3例DDS患儿的临床病理特点和WT1检测结果,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3例DDS,例1、例2为核型46XX、外生殖器正常女性,例3为男性伴双侧腹股... 目的探讨Denys—Drash综合征(DDS)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加深对DDS的认识。方法总结2009至2011年诊治3例DDS患儿的临床病理特点和WT1检测结果,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3例DDS,例1、例2为核型46XX、外生殖器正常女性,例3为男性伴双侧腹股沟隐睾。肾病起病年龄分别为1岁9个月、2岁4个月及3个月。例2、例3激素治疗无效。例1使用他克莫司,血浆白蛋白、胆固醇有改善,尿蛋白无缓解。例2用环孢素A、他克莫司蛋白尿均能缓解;现4岁9个月,蛋白尿缓解,肾功能正常。3例均是右肾单侧Wilms瘤,残肾病理均为弥漫系膜硬化。WT1检测:例1为外显子9的c.1213C〉G错义突变,为新突变;例2、例3分别为e.1168C〉T无义突变和c.1130A〉T错义突变。结论DDS肾病临床表现变化较大,起病多较早,肾衰竭常在4岁以前出现,少数起病及肾衰竭出现较晚。其蛋白尿对激素治疗无效,但对钙神经素抑制剂环孢素A有效;本研究2例患儿使用他克莫司亦有效。DDS多因WT1突变所致,肾脏病理主要为弥漫系膜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ys-Drash综合征 病理学 临床 wt1蛋白质 弥漫系膜硬化
原文传递
依那普利和限食对肥胖相关肾病大鼠足细胞损伤的干预作用
19
作者 张强 武明虎 张晓东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8年第7期879-881,共3页
目的观察肥胖相关肾病(ORG)大鼠肾小球足细胞WT1表达,探讨依那普利和限食对ORG肾脏保护机制。方法高脂饲料喂养Wistar大鼠24周建立ORG模型后,分为对照组(A)、模型组(B)、依那普利治疗组(C)、限食组(D)、限食加依那普利组(... 目的观察肥胖相关肾病(ORG)大鼠肾小球足细胞WT1表达,探讨依那普利和限食对ORG肾脏保护机制。方法高脂饲料喂养Wistar大鼠24周建立ORG模型后,分为对照组(A)、模型组(B)、依那普利治疗组(C)、限食组(D)、限食加依那普利组(E)继续饲喂8周,观察24h尿白蛋白(24hUA1b)、肾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检测足细胞WT1表达(足细胞密度)。结果B组足细胞数和密度显著低于A组(P〈0.01),24hUA1b和肾小球硬化显著高于A组(P〈0.01);C、D、E治疗组足细胞数和密度明显高于B组(P〈0.05,P〈0.01),24hUA1b和肾小球硬化较B组明显降低(P〈0.01),且E组联合疗效明显优于单个治疗组。结论ORG足细胞改变与蛋白尿程度和肾损伤呈一定相关性。依那普利加限食能明显抑制ORG足细胞WT1表达,减少尿蛋白,减轻肾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那普利 膳食 肥胖症 肾疾病 wt1蛋白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