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六经中风”的证治特点 被引量:7
1
作者 陈烨文 许琳 龚一萍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92-94,共3页
[目的]探究六经中风的证治特点,厘清六经中风理法方药特点,并补充相应的治疗方药。[方法]以张仲景著作为基础,搜集六经中风的条文,并以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六经中风的证候,以此阐明病机,补充主治方剂。[结果]风邪具有阳热属性,三阳中风... [目的]探究六经中风的证治特点,厘清六经中风理法方药特点,并补充相应的治疗方药。[方法]以张仲景著作为基础,搜集六经中风的条文,并以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六经中风的证候,以此阐明病机,补充主治方剂。[结果]风邪具有阳热属性,三阳中风易治,三阴中风有必要待其阳气来复,治疗六经中风的方药选择需要兼顾辛凉清热之法,具体可以参考张仲景、叶天士、吴鞠通的诸辛凉方。太阳中风主治方为桂枝汤,阳明中风主治方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少阳中风的主治方为小柴胡汤,太阴中风的主治方为桂枝人参汤,少阴中风主治方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中风主治方为麻黄升麻汤。[结论]厘清六经中风证候和病机特点,补充相应方药,有助于加强对风邪属性和六经中风证治的认识。其中,治疗三阳中风的经方与后世温病学家的辛凉解表方的比较研究,是探讨寒温统一的切入点,为探讨寒温统一提供了初步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 中风 张仲景 伤寒论 辨证论治 叶天士 吴鞠通
下载PDF
从“唐人选唐诗”看文学史著作选评唐诗的得失
2
作者 孙桂平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86-91,共6页
"唐人选唐诗"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学史论著选评唐诗的得失。"唐人选唐诗"与文学史著作选评李杜诗异同情况:两者都重视李白乐府与歌行;后者重视李白绝句,前者不重视;《才调集》突出了李诗题材"近俗"的特征,... "唐人选唐诗"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学史论著选评唐诗的得失。"唐人选唐诗"与文学史著作选评李杜诗异同情况:两者都重视李白乐府与歌行;后者重视李白绝句,前者不重视;《才调集》突出了李诗题材"近俗"的特征,文学史著作则忽略了。两者都推重杜律;诗史类作品不被前者所重视,为后者所重视。皇甫冉《巫山高》和祖咏《苏氏别业》为"唐人选唐诗"重视,不为文学史论著关注。王维山水田园诗应该进入文学史,但编撰者有偏爱之嫌;王翰的《凉州词》进入文学史著作的方式以及是否应该进入文学史著作,都需要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人选唐诗” 文学史著作 李杜诗 《巫山高》 《苏氏别业》 王维山水田园诗 《凉州词》
下载PDF
温病学“透法”在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运用探析 被引量:4
3
作者 王重 张明雪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1年第8期14-15,共2页
从起源、历代医家相关论述等方面探析温病学"透法"。"透法"集合了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著名温病学家的学术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温病学辨证论治思想,是明清时期温病主要治法之一,"透法"立足于给邪气以出... 从起源、历代医家相关论述等方面探析温病学"透法"。"透法"集合了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著名温病学家的学术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温病学辨证论治思想,是明清时期温病主要治法之一,"透法"立足于给邪气以出路,使温病邪气外透而解。其治疗理念在病毒性心肌炎相关辨证论治中具有重要意义,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应着重以透热宣郁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炎 温病 透法 叶天士 吴鞠通 王孟英 理论探讨
下载PDF
叶天士、吴鞠通对苓桂术甘汤方证的发挥 被引量:7
4
作者 周峰峰 龚飒 +2 位作者 陈逸云 商斌仪 卓蕴慧 《河南中医》 2020年第1期36-38,共3页
苓桂术甘汤的配伍思想分为三点:补脾固阳以治水泛;甘淡利水以消阴;宁心安神而定悸。苓桂术甘汤所治病证的病机特点:元气匮乏,阴盛阳衰导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诸证。叶天士根据苓桂术甘汤的方证特点,提出&q... 苓桂术甘汤的配伍思想分为三点:补脾固阳以治水泛;甘淡利水以消阴;宁心安神而定悸。苓桂术甘汤所治病证的病机特点:元气匮乏,阴盛阳衰导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诸证。叶天士根据苓桂术甘汤的方证特点,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辨治思路,创立"鼓运转旋脾胃"法。其运用苓桂术甘汤常常去掉甘壅的甘草,加入辛通的生姜,称为苓姜术桂汤。吴鞠通称苓姜术桂汤为苦辛温法,将其广泛运用到寒湿伤脾胃之阳导致的诸多病证。由于,寒湿内伤脾胃之阳,所以药用姜、桂既能温通阳气,又能散表邪,并协同苓、术温补脾胃,祛除寒湿,寒湿去,阳气复,脾胃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苓桂术甘汤 叶天士 吴鞠通 “外饮治脾 内饮治肾” “鼓运转旋脾胃”法 苓姜术桂汤
下载PDF
《论语》析疑二则
5
作者 赵映环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5期79-81,85,共4页
本文对《论语》中两章通行的注解进行辩析。其中,"无适也,无莫也"历来说解丛出,作者认为取义"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不要敌对,不要贪慕,唯义是从"最为合适;考察了历史上对"无所取材"的"材"的注释... 本文对《论语》中两章通行的注解进行辩析。其中,"无适也,无莫也"历来说解丛出,作者认为取义"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不要敌对,不要贪慕,唯义是从"最为合适;考察了历史上对"无所取材"的"材"的注释,论证"材"乃"哉"的假借字一说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无适也 无莫也 无所取材
下载PDF
基于护阴理论的汪机、吴澄、叶天士三家脾胃思想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徐雯洁 徐世杰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06-1208,共3页
重视机体阴液的顾护,是新安医家临床辨治思路的一大特色。汪机为温补培元派的代表人物,其"营卫论"奠定了新安医学重视脾胃、顾护营阴的基调,参芪益养脾胃之阴的治法由此肇端。吴澄、叶天士同时吸取养阴清润治法的营养,善用理... 重视机体阴液的顾护,是新安医家临床辨治思路的一大特色。汪机为温补培元派的代表人物,其"营卫论"奠定了新安医学重视脾胃、顾护营阴的基调,参芪益养脾胃之阴的治法由此肇端。吴澄、叶天士同时吸取养阴清润治法的营养,善用理脾阴、养胃阴法,倡言脾之阴阳分论、提出脾胃阴阳分论的观点。这3次突破是对脾胃学说日益补充和细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新安医家不断汲取时代营养,形成新安医学以理论领先、勇于创新、学派纷呈之特色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理脾胃 新安医学 汪机 吴澄 叶天士
原文传递
连建伟教授运用轻法临床治验 被引量:4
7
作者 陈烨文 王鹏程 连建伟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67-769,共3页
探讨了中医方剂中属于轻法类的源流,以及其一般用药的组方规律;分析连建伟教授临床处方运用轻法的理论渊源及其临床验案3则,分别为眩晕案(肝风痰瘀)、热入血室案(外感风热,枢机不利)和咽痛案(肝胆郁热),并总结其用药配伍和遣方规律,如... 探讨了中医方剂中属于轻法类的源流,以及其一般用药的组方规律;分析连建伟教授临床处方运用轻法的理论渊源及其临床验案3则,分别为眩晕案(肝风痰瘀)、热入血室案(外感风热,枢机不利)和咽痛案(肝胆郁热),并总结其用药配伍和遣方规律,如连建伟教授常用的药对有天麻、钩藤相配;桑叶、菊花相配;银花、连翘相配;芦根、滑石相配等,常用的处方有银翘散、桑菊饮、逍遥散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法 叶天士 吴鞠通 连建伟 经验总结
原文传递
论叶天士及《温病条辨》对乌梅丸方的发挥 被引量:17
8
作者 陈烨文 连建伟 龚一萍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07-1609,共3页
目的:以张仲景为源,叶天士、吴鞠通为流,探讨经方乌梅丸的方证及其临床运用。方法:通过以证测机和以方测证明确张仲景应用乌梅丸所对治的病机特点,分析《临证指南医案》应用乌梅丸的医案特色,以及对《温病条辨》乌梅丸类方进行比较归纳... 目的:以张仲景为源,叶天士、吴鞠通为流,探讨经方乌梅丸的方证及其临床运用。方法:通过以证测机和以方测证明确张仲景应用乌梅丸所对治的病机特点,分析《临证指南医案》应用乌梅丸的医案特色,以及对《温病条辨》乌梅丸类方进行比较归纳。结果:张仲景以乌梅丸所对治证候的病机是脾肾寒,肝胃热,寒热错杂,叶天士以此方灵活加减治疗脾胃病、虫证、暑病、疟病、中风、虚劳等疾病,吴鞠通将叶天士上述医案处方固定为乌梅丸类方。结论:在对乌梅丸方证病机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叶天士将本方应用于一系列病证,以及吴鞠通采撷本方构建温病辨治的体系,是对经方发挥的重要方面,促进了"寒温统一"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梅丸 张仲景 叶天士 吴鞠通 温病条辨 寒温统一
原文传递
《素问·脉解》篇“阳明者午也”渊源考释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建宇 刘冰 +2 位作者 刘飞飞 蔡昱 朱云 《中医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49-54,共6页
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仰韶文化遗物,人面的嘴部由两条交吻的鱼组成,呈"×"形空间,寓意"阴阳在天地间交午"及原始社会以"蜃"为"交换媒介"的"日中为市"的商品交易。"地中"为... 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仰韶文化遗物,人面的嘴部由两条交吻的鱼组成,呈"×"形空间,寓意"阴阳在天地间交午"及原始社会以"蜃"为"交换媒介"的"日中为市"的商品交易。"地中"为"阴阳交午"即午月夏至日午时立表测影求得的,脾胃属土,土居中宫,"阳明者午也"的表述说明足阳明胃经具有夏至日午时立杆测影以求"地中"一样的功能,而这个功能也正是胃与"地中"相参的生理基础。其中梁门穴、梁丘穴、伏兔穴与"地中"之一"大梁"相参,天枢穴与测量"地中"的时间"夏至"所在的"气交"时段相参。同时,"阴阳交午"寓意之引申—原始社会"互市"贸易及"日中为市"的商品交换为"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之说的来源,其中厉兑穴之命名体现了"日中为市"与五月天地"阴阳交午"的渊源关系。而彩陶盆"×"形空间所在的"唇",与交换媒介作用的"蜃"及表示时间的"辰"本义同源,都有"×"所寓意的"交互"含义。因此可以认为,中医学对于胃及足阳明经生理功能的认识与仰韶文化彩陶盆两条鱼交吻于人头口周彩绘之寓意之间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文化 人面鱼纹彩陶盆 “阴阳交午” “地中” “阳明者午也” “胃为之市” “日中为市” 黄帝内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