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洋会馆图记”之发现暨“十三行”正名考 被引量:5
1
作者 冷东 罗章鑫 《古代文明》 CSSCI 2018年第3期115-124,共10页
乾隆二十二年清朝实行"一口通商"政策至道光二十二年《南京条约》签订,广州成为中国重要通商口岸,产生"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外贸体制和商会组织,即学术界和社会民众普遍称谓的"十三行"。这一长期存在... 乾隆二十二年清朝实行"一口通商"政策至道光二十二年《南京条约》签订,广州成为中国重要通商口岸,产生"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外贸体制和商会组织,即学术界和社会民众普遍称谓的"十三行"。这一长期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外贸制度和商会组织有无印章?学术界尚无证据和研究成果。2017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和英国国家档案馆找到的"外洋会馆图记"印迹,当即出于消失已久的"十三行印章"。依据这些档案并与其他文献参酌分析,"外洋行"是"十三行"的正名,而"十三行"其实是一个地理概念,作为制度和组织的"十三行"当开始于176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洋行 十三行 公行 公所
下载PDF
清代前期海洋分界问题再讨论
2
作者 王巨新 《海交史研究》 CSSCI 2023年第2期7-27,共21页
清代内外洋划分制度经历了康熙后期创始,康熙末年成型,雍正以后有所发展的历程。清政府划分内外洋的初衷,是为了明确海洋盗案法律责任。各省确定内外洋范围的方法,主要是以海岸、岛礁、港湾、墩汛等重要地理标志物作为内外洋名及内外洋... 清代内外洋划分制度经历了康熙后期创始,康熙末年成型,雍正以后有所发展的历程。清政府划分内外洋的初衷,是为了明确海洋盗案法律责任。各省确定内外洋范围的方法,主要是以海岸、岛礁、港湾、墩汛等重要地理标志物作为内外洋名及内外洋分界线。由于缺乏科学测绘手段,清代对于内外洋的具体划分并不十分精确,但符合当时官民对海洋的认知水平,能够帮助盗案事主与地方官弁迅速确定事发地点,并明确地方州县与水师官弁的法律责任。通过内外洋划分及一系列相关制度,清政府对中国海域实施了有效的管辖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前期 内洋 外洋 管辖权
下载PDF
晚清“外洋”词义嬗变之历史学解析(1862—1911)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宏斌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9-65,共17页
重要概念词义之嬗变蕴藏着极其复杂的历史动因。清人使用中国管辖之"外洋"一词,通常与外国战船侵入、海匪活动猖獗、海难救助和水师巡洋活动等相关。通过考察晚清与之相关的事件和活动,可以发现,中国管辖之"外洋"... 重要概念词义之嬗变蕴藏着极其复杂的历史动因。清人使用中国管辖之"外洋"一词,通常与外国战船侵入、海匪活动猖獗、海难救助和水师巡洋活动等相关。通过考察晚清与之相关的事件和活动,可以发现,中国管辖之"外洋"在《清实录》中使用频率的减少,与晚清水师职能之蜕变存在某些关联。除了上述因素之外,中国管辖之"外洋"词义之嬗变,又与西方领海观念的输入和传播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洋 领海观念 近海管辖权 巡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