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asurement and Meteorological Analysis of 7Be and 210pb in Aerosol at Waliguan Observatory 被引量:5
1
作者 郑向东 万国江 +1 位作者 陈尊裕 汤洁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3期404-416,共13页
Beryllium-7 (^7Be) and lead-210 (^210pb) activities were measured from October 2002 to January 2004 at Waliguan Observatory (WO: 36.287°N, 100.898°E, 3816 m a.s.l (above sea level) in northwest China... Beryllium-7 (^7Be) and lead-210 (^210pb) activities were measured from October 2002 to January 2004 at Waliguan Observatory (WO: 36.287°N, 100.898°E, 3816 m a.s.l (above sea level) in northwest China. ^7Be and ^210pb activities are high with overall averages of 14.74-3.5 mBq m^-3 and 1.8±0.8 mBq m^-3 respectively. For both 7Be and ^210pb, there are significant short-term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with a commonly low value in summer (May-September) and a monthly maximum in April (for ^7Be) and in December (for ^210pb). The ratio of ^7Be/^210pb showed a broad maximum extending from April to July, coinciding with a seasonal peak in surface ozone (O3). The seasonal cycles of ^7Be and ^210pb activities we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precipitation and thermal dynamical conditions over the boundary layer, especially for ^210Pb. The vertical mixing process between the boundary layer and the aloft air modulates the variations of ^7Be and ^210pb at WO in summer. It is indicated that air mass had longer residence time and originated from higher altitudes at WO in the spring-summer time and the winter in 2003. During an event with extremely high weeklyaveraged ^7Be concentration (24.8 mBq m^-3) together with high O3 levels and low water mixing ratio, we found that air masses had been convectively transported a long distance to WO from high latitude source regions in central Asia, where significant subsiding motions were observed. In another case with the extreme ^210pb activity of 5.7 mBq m^-3 high CO2 level and specific humidity (in winter), air masses had come from south China and north Indian regions where 222Rn activities were high. This study, using ^7Be and ^210pb as atmospheric tracers, has revealed that complex interactions of convective mixing from the upper troposphere and long-range transports exist at W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Be ^210Pb waliguan Observatory
下载PDF
Influence of air masses on particle number concentration and size distribution at Mt. Waliguan, Qinghai Province, China
2
作者 MingJin Zhan JunYing Sun JianMin Yin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11年第5期436-440,共5页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12-500 nm was measured at Mt. Waliguan, China Global Atmosphere Watch Baseline Observatory, from Aug. in 2005 to May in 2007.72-hr back-trajectories at 100-m arrival height above ground l...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12-500 nm was measured at Mt. Waliguan, China Global Atmosphere Watch Baseline Observatory, from Aug. in 2005 to May in 2007.72-hr back-trajectories at 100-m arrival height above ground level for the same period were calculated at 6:00, 12:00, and 21:00 (Beijing Time) for each day using the 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HYSPLIT-4) model developed by NOAA/ARL. It was found that air mass sources significantly impact particle number concentration and size distribution at Mt. Waliguan. Cluster analysis of back-trajectories show that higher Aitken mode particle number concentration was observed when air masses came from or passed by the northeastern section of Mt. Waliguan, with short trajectory length. High number concentration of nucleation mode was associated with air masses from clean regions, with long trajectory leng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ticle number concentration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back-trajectories cluster analysis Mt. waliguan
下载PDF
^(7)Be and^(210)Pb radioactivity and implications on sources of surface ozone at Mt.Waliguan 被引量:8
3
作者 ZHENGXiangdong WANGGuojiang +4 位作者 TANGJie ZHANGXiaochun YANGWei H.N.Lee WANGChangsh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5年第2期167-171,共5页
Beryllium-7 (7Be) and lead-210 (210Pb) radioac- tivity in aerosols collected, from October 2002 to January 2004 at Mt. Waliguan, by the Global Atmospheric Watch (GAW) Station, Qinghai Province is presented. The data w... Beryllium-7 (7Be) and lead-210 (210Pb) radioac- tivity in aerosols collected, from October 2002 to January 2004 at Mt. Waliguan, by the Global Atmospheric Watch (GAW) Station, Qinghai Province is presente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together with simultaneously measured surface ozone concentrations. We found that short time variations of 7Be and 210Pb were linked to alternations of synoptic weather around the Mt. Waliguan region. 210Pb showed the lowest concentration in summer while Be showed no obvious sea- 7 sonal changes. Relatively high Be and 7 210 Pb radioactivity was observed at Mt. Waliguan when compared with the ob- servations at other mountain sites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Surface ozone and 7Be showed a consistent seasonalvariation. Surface ozone correlated fairly well with 7Be/210Pb ratio. This suggested that vertical transport from higher altitudes of the atmosphere has predominant effects on the budget of surface ozone at Mt. Waligu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悬浮微粒 ^7Be ^210PB 放射能 表面臭氧 Mt.waliguan 季节变化
原文传递
Observed levels and trends of gaseous SO_2 and HNO_3 at Mt.Waliguan,China:Results from 1997 to 2009 被引量:1
4
作者 Weili Lin Xiaobin Xu +2 位作者 Xiaolan Yu Xiaochun Zhang Jianqing Hu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4期726-734,共9页
Long-term measurements of SO2 and HNO3, particularly those from the background sites, are rarely reported. We present for the first time the long-term measurements of SO2 and HNO3 at Waliguan (WLG), the only global ... Long-term measurements of SO2 and HNO3, particularly those from the background sites, are rarely reported. We present for the first time the long-term measurements of SO2 and HNO3 at Waliguan (WLG), the only global baseline station in the back-land of the Eurasian Continent. The concentrations of SO2 and HNO3 were observed at WLG from 1997 to 2009. The observed annual mean concentrations of SO2 and HNO3 at WLG were 1.28 ± 0.41 and 0.22 ± 0.19 μg/m3, respectively. The HNO3 concentrations were much higher in warmer seasons than in colder seasons, while the SO2 concentrations showed a nearly reversed seasonal pattern. In most months, the concentration of HNO3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at of SO2, suggesting that some common factors influence the variations of both gases and the precursors of HNO3 may partially be from the SO2-emitting sources. The SO2 concentration had a very significant (P 〈 0.0001) decreasing trend (-0.2 μg/(m3.yr)) in 1997-2002, but a significant (P 〈 0.05) increasing trend (+0.06 μg/(m3-yr)) in 2003-2009. The HNO3 concentration showe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rend during 1997-2009. While the decrease of SO2 in 1997-2002 agrees with the trend of global SO2 emissions, the increase in 2003-2009 is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decreasing trends in many other regions over the world. Trajectory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airmasses from the north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nd the Takla Makan Desert regions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increasing trends of SO2 and HNO3 at WLG in 2003-2009, with a rate of +0.13 μg/(m3.yr) and +0.007μg/(m3.yr),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2 HNO3 long-term trends waliguan global baseline
原文传递
Mass and isotopic concentrations of water-insoluble refractory carbon in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 at Mt.Waliguan Observatory(China)
5
作者 Xiangdong Zheng Chengde Shen +2 位作者 Guojiang Wan Jie Tang Kexin Liu 《Particu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4-31,共8页
Mass concentration and isotopic values δ13C and 14C are presented for the water-insoluble refractory carbon (WIRC) component of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 (TSP), collected weekly during 2003, as well as from Oc... Mass concentration and isotopic values δ13C and 14C are presented for the water-insoluble refractory carbon (WIRC) component of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 (TSP), collected weekly during 2003, as well as from October 2005 to May 2006 at the WMO-GAW Mt. Waliguan (WLG) site. The overall average WlRC mass concentration was (1183 ± 120)ng/m3 (n = 79), while seasonal averages were 2081 ± 1707 (spring), 454±205 (summer), 650 ±411 (autumn), and 1019 ± 703 (winter) ng/m3. Seasonal variations in WIRC mass concentrations were consistent with black carbon measurements from an aethalometer, although WIRC concentrations were typically higher, especially in winter and spring. The δ13C PDB value (-25.3 ± 0.8)%0 determined for WIRC suggests that its sources are C3 biomass or fossil fuel combustion. No seasonal change in δ13C PDB was evident. The average percent Modern Carbon (pMC) for 14C in WIRC for winter and spring was (67.2 ± 7.7)% (n = 29). Lower pMC values were associated with air masses trans- ported from the area east of WLG, while higher pMC values were associated with air masses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 southwest of WLG. Elevated pMC values with abnormally high mass concentrations of TSP and WIRC were measured during a dust storm ev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insoluble refractory carbon (WIRC)Mass concentration813C14CMt. waliguan (WLG)
原文传递
瓦里关地区大气降水化学特征及离子来源
6
作者 李明 李宝鑫 +2 位作者 罗文昭 任磊 王宁章 《气象科技进展》 2023年第4期24-28,40,共6页
基于瓦里关地区2011—2019年采集的604个降水样品,分析了降水的pH值、电导率及离子浓度特征,并应用因子分析、富集因子、相关分析及后向轨迹法,讨论了降水化学特征和离子来源。结果表明:1)瓦里关地区降水pH值变化范围为4.37~8.13,加权... 基于瓦里关地区2011—2019年采集的604个降水样品,分析了降水的pH值、电导率及离子浓度特征,并应用因子分析、富集因子、相关分析及后向轨迹法,讨论了降水化学特征和离子来源。结果表明:1)瓦里关地区降水pH值变化范围为4.37~8.13,加权平均值为6.13;2)电导率变化范围为2.47~153.2μs/cm,加权平均值为14.87μs/cm;3)离子总浓度变化范围为21.46~2027.55μeq/L,加权平均总浓度为232.05μeq/L,各离子加权平均浓度大小顺序为Ca2+>NH4+>SO42->NO3->Cl->Na+Mg2+>F->K+;Ca2+是降水中主要的阳离子,其浓度为89.73μeq/L,对离子总浓度的贡献率为3.9%,SO42-为降水中主要的阴离子,其浓度为3.8.34μeq/L,对离子总浓度的贡献率为17%;瓦里关地区降水中各离子浓度除NH4+外,均表现出冬春季偏高,夏春季较低的趋势;4)中和因子分析表明,Ca2+、NH4+对降水酸性的中和起主导作用;5)海盐示踪法和相关性分析显示,研究区降水离子主要来自陆源贡献,Na+与Cl-基本来源于海源,Ca2+、NO3-和SO42-基本由陆源贡献,海源和陆源对K+、Mg2+都有一定的贡献;6)后向轨迹分析显示,瓦里关地区降水离子浓度主要受西风源和局地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里关 降水化学 相关性分析 富集因子 后向轨迹
下载PDF
2019年瓦里关地区CO_(2)和CH_(4)浓度变化特征及潜在来源分析
7
作者 王宁章 李明 +3 位作者 罗文昭 王剑琼 李宝鑫 任磊 《气象科技进展》 2023年第4期17-23,共7页
利用2019年瓦里关站在线温室气体观测数据,分析了该站CO_(2)、CH_(4)浓度的季节和日变化特征,探讨了CO_(2)和CH_(4)可能的潜在源区。结果表明,2019年瓦里关地区CO_(2)和CH_(4)浓度分别为412.07±4.78ppm(1 ppm=10-6)和1935.17±... 利用2019年瓦里关站在线温室气体观测数据,分析了该站CO_(2)、CH_(4)浓度的季节和日变化特征,探讨了CO_(2)和CH_(4)可能的潜在源区。结果表明,2019年瓦里关地区CO_(2)和CH_(4)浓度分别为412.07±4.78ppm(1 ppm=10-6)和1935.17±21.13ppb(1ppb=10-9),略高于全球平均浓度水平。大气CO_(2)浓度季节变化呈现夏秋季低、冬春季较高的特征,CH_(4)浓度变化特征正好与CO_(2)的相反,呈现为夏秋季高,冬春季低,这可能与瓦里关地区夏秋季放牧活动增加和来自兰州—西宁城市群主导气流的输送有关。CO_(2)和CH_(4)浓度平均日变化规律明显,其变化特征是源、汇强度变化和大气扩散强度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后向轨迹聚类表明,来自甘肃中部和青海东北部兰州—西宁城市群的气团对瓦里关CO_(2)和CH_(4)浓度贡献最大。PSCF法分析同样表明,兰州—西宁城市群是瓦里关CO_(2)和CH_(4)最主要的潜在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里关 二氧化碳 甲烷 后向轨迹 PSCF 潜在源区 变化趋势
下载PDF
青藏高原瓦里关站黑碳气溶胶长期演变特征及来源分析
8
作者 刘晨曦 蒋梦姣 +1 位作者 吴昊 杨寅山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9-477,共9页
为了解青藏高原黑碳气溶胶的长期演变特征及来源,使用1994年7月至2017年7月共24 a的中国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等效黑碳浓度地面观测数据,1994年8月至2004年6月的风向、风速地面观测数据,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全球再分... 为了解青藏高原黑碳气溶胶的长期演变特征及来源,使用1994年7月至2017年7月共24 a的中国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等效黑碳浓度地面观测数据,1994年8月至2004年6月的风向、风速地面观测数据,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全球再分析气象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中国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测量的等效黑碳浓度的长期演变特征及输送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方法分析了黑碳污染气团的区域输送路径及潜在来源。结果表明,瓦里关站的等效黑碳浓度在24 a间先升后降,在2012年达到浓度高值,随后降低。24 a月平均浓度最高值出现在4月,最低值出现在11月。等效黑碳浓度的日变化特征在不同季节表现不同,春、夏、秋季均为双峰特征,峰值出现在凌晨和午后,冬季日变化较为平缓。等效黑碳浓度与风向密切相关,年均浓度最高值出现在东东北风向,次高值出现在东风向。通过浓度权重轨迹方法对黑碳污染气团的潜在来源分析可以看出,污染物主要来自瓦里关站的西南和东南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里关 黑碳 长期观测 后向轨迹法
下载PDF
瓦里关山降水化学特征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09
9
作者 汤洁 薛虎圣 +4 位作者 于晓岚 程红兵 徐晓斌 张晓春 季军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20-425,共6页
报告了 1997年在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 (观测站点位于青海省瓦里关山 )的降水化学观测结果 .该站点位于我国北方高原的半干旱地区 ,周围较少有局地污染排放源影响 .对获得的 5 9个降水样品进行了 pH值、电导率和可溶性离子成分的分析 ... 报告了 1997年在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 (观测站点位于青海省瓦里关山 )的降水化学观测结果 .该站点位于我国北方高原的半干旱地区 ,周围较少有局地污染排放源影响 .对获得的 5 9个降水样品进行了 pH值、电导率和可溶性离子成分的分析 ,其结果显示 ,该地降水的年平均 pH值为 6 .4,呈中性 ;年平均电导率为 14.8μS/cm ,降水较为洁净 ;降水中的主要离子成分依次为NH4 + ,Ca2 + ,SO4 2 -,Mg2 + ,Na+ ,NO3 -,Cl-,K+ ,F-离子 ,各离子成分的浓度高于我国丽江地区的降水 ,但阴阳离子成分的组成比例同丽江地区比较接近 ,NH4 + 和Ca2 + 离子浓度的比例比丽江地区降水略高 ;瓦里关地区降水的主要化学特征反映了我国北方大气背景地区降水的特点 ,该站适合作为我国北方地区长期降水化学背景监测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里关山 降水 化学分析 化学特征 大气监测
下载PDF
青海瓦里关地面臭氧浓度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36
10
作者 金赛花 樊曙先 +2 位作者 王自发 乜虹 杨关盈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8-202,共5页
为探讨地面O3生成和变化机制,利用青海省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1994~2002年的地面O3连续观测资料,结合同期瓦里关CO数据及3个相近高海拔全球背景站点Mauna Loa,Jungfraujoch,Izan的O3和CO资料,对瓦里关地面O3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为探讨地面O3生成和变化机制,利用青海省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1994~2002年的地面O3连续观测资料,结合同期瓦里关CO数据及3个相近高海拔全球背景站点Mauna Loa,Jungfraujoch,Izan的O3和CO资料,对瓦里关地面O3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瓦里关地面O3浓度有逐年缓慢增加的趋势,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O3最高值出现在夏季,而其他3个站点最高值出现在春季.与Izana站相似,瓦里关地面O3的日变化幅度较小,日最小值出现在中午时分,最大值出现在晚上和凌晨.瓦里关地面O3和CO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O3 瓦里关 清洁地区 变化特征
下载PDF
青海瓦里关大气CO_2本底浓度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37
11
作者 赵玉成 温玉璞 +3 位作者 德力格尔 周晓春 乜虹 蔡永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共5页
对中国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全球基准站)1994年11月-2005年6月近10年来的大气CO2连续观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瓦里关大气CO2本底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最高值出现在每年的4月末-5月初,最低值出现在夏季的7、8月份... 对中国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全球基准站)1994年11月-2005年6月近10年来的大气CO2连续观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瓦里关大气CO2本底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最高值出现在每年的4月末-5月初,最低值出现在夏季的7、8月份;CO2浓度的日变化幅度在夏季比较明显,其他季节的日变化则相对平稳;现场连续监测结果与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气候监测与诊断试验室(NOAA/CMDL)分析的气瓶采样资料有很好的一致性,并与全球大气CO2监测资料有很好的可比性;1995—2004年瓦里关地区大气CO2的平均增长率约为1.83μmol/(mol·a),其中以1998—1999年和2002—2003年最为明显.2003年我国内陆大气CO2年平均浓度增长率达到了2.70μmol/(mol·a),为近10年来的最大值,其年增长幅度略小于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监测系统(WMO/GAW)中北半球近海的同类监测台站。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我国内陆大气CO2本底浓度的年平均值约增加了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里关 大陆 大气CO2本底浓度 变化特征 年增长率
下载PDF
瓦里关山与观风山近地面空气^7Be浓度季节性变化对比 被引量:24
12
作者 万国江 郑向东 +7 位作者 H.N.LEE 王仕禄 万恩源 杨伟 汤洁 吴丰昌 王长生 黄荣贵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7-264,共8页
7Be广泛应用于大气物质传输、表土季节性迁移和微粒混合作用的示踪。它在不同地域空气中的浓度分布构成了多领域研究的基础。7Be在对流层空气中的浓度随地表海拔高度而增加。基于瓦里关山和观风山的位置差异和海拔高差,对比观测其近地... 7Be广泛应用于大气物质传输、表土季节性迁移和微粒混合作用的示踪。它在不同地域空气中的浓度分布构成了多领域研究的基础。7Be在对流层空气中的浓度随地表海拔高度而增加。基于瓦里关山和观风山的位置差异和海拔高差,对比观测其近地面空气7Be浓度变化不仅有益于区域尺度的大气和地表环境过程的示踪,而且对全球尺度的研究也将具重要意义。2002-10-09~2004-01-21,利用美国环境测量实验室的低水平核素表层大气采样系统在瓦里关山和观风山同步连续进行每周1个大气气溶胶样品的采集工作。7Be的比活度系用多道能谱仪进行γ谱测定,测量误差小于6%。中美两实验室对逐周样品测量结果表明两实验室的数据具有很好的可比性。两个站点7Be浓度逐周变化趋势总体相似,具有2~6周的短周期波动,波峰与波谷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其高值或低值波动延迟或超前的差异与区域尺度的天气过程传播一致。瓦里关山和观风山7Be的年均浓度分别为(14.7±1.5)mBq/m3和(4.1±0.9)mBq/m3,前者约为后者的3.6倍。近地面空气7Be浓度与同期降水量的比较表明,在周时间尺度上,两者呈现出较好的预期负相关变化;而在月平均尺度上,两地7Be浓度变化比较稳定。位于内陆地区的瓦里关山受低海拔气团上升的影响较小,其空气中7Be浓度变化较真实地反映了中纬度、高海拔地区的背景水平。观风山地区虽然受到低纬度海洋性上升气团的影响,但7Be浓度变化仍然显示出低纬度、较高海拔地区的预期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Be浓度 近地面空气 季节性变化 瓦里关山 观风山
下载PDF
青海瓦里关大气中多环芳烃的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成海容 张干 +3 位作者 刘向 李军 祁士华 赵玉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46-649,共4页
2005年4月2日-5月23日,对瓦里关大气中的气相和颗粒相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总PAHs浓度为7.43-29.96ng/m^3,气相PAHs的浓度为7.01-26.10ng/m^3,颗粒相PAHs的浓度为0.28—7.84ng/m^3,气相中PAHs占总浓度... 2005年4月2日-5月23日,对瓦里关大气中的气相和颗粒相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总PAHs浓度为7.43-29.96ng/m^3,气相PAHs的浓度为7.01-26.10ng/m^3,颗粒相PAHs的浓度为0.28—7.84ng/m^3,气相中PAHs占总浓度的66.5%。98.8%.气粒分配系数(Kp)与过冷饱和蒸汽压(PL^0)呈良好相关性(R^2=0.67—0.92).斜率(mr)均>-1.瓦里关大气中PAHs的浓度受温度、风速、大气逆温层,大气长距离迁移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瓦里关 分布特征 气-粒分配 长距离迁移
下载PDF
MOPITT观测的CO分布规律及与瓦里关地面观测结果的比较 被引量:12
14
作者 赵春生 方圆圆 +2 位作者 汤洁 郑向东 周广强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6-41,I0002,共7页
利用TERRA/MOPITT仪器测量的2000年3月—2004年5月的CO数据,分析了CO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并且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气候监测与诊断实验室(CMDL/NOAA)在瓦里关站的CO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和验证。结果表明:CO的高值区在北半球主... 利用TERRA/MOPITT仪器测量的2000年3月—2004年5月的CO数据,分析了CO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并且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气候监测与诊断实验室(CMDL/NOAA)在瓦里关站的CO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和验证。结果表明:CO的高值区在北半球主要位于东亚、西欧和北美,而在南半球主要位于非洲中西部和南美洲的赤道地区;CO的分布随季节变化显著,春季北半球的CO浓度最高,而秋季南半球的CO浓度偏高;东亚的CO高值区主要是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日本列岛一带。对于北京和瓦里关CO的趋势分析明表:这两个地区的CO浓度在这4年内都是呈上升趋势。结合CMDL的观测资料与卫星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和检验发现,瓦里关站卫星观测结果和CMDL的结果在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一致,卫星柱总量的观测数据和CMDL数据的相关性非常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PITT CO CMDL 瓦里关
下载PDF
瓦里关大气本底观象台CO_2、CH_4观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东启 张晓春 +4 位作者 乜虹 季军 周凌晞 汤洁 温玉璞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2期95-100,共6页
以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的温室气体(CO2、CH4)观测仪器为例,从仪器运行的稳定性和各级标准气体标定两个方面介绍了温室气体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方法。结果表明,瓦里关大气本底台的CO2、CH4观测仪器运行稳定,观测数据具有很高的精确度... 以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的温室气体(CO2、CH4)观测仪器为例,从仪器运行的稳定性和各级标准气体标定两个方面介绍了温室气体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方法。结果表明,瓦里关大气本底台的CO2、CH4观测仪器运行稳定,观测数据具有很高的精确度和可信度。经过严格质量控制的温室气体实时测量数据报送到世界气象组织下属的温室气体数据中心,成为各国科学家分析欧亚大陆温室气体本底浓度的主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 观测仪器 观测数据 世界气象组织 温室气体 欧亚大陆 CH4 本底 质量控制方法 严格
下载PDF
瓦里关及西宁PM_(10)和多环芳烃谱分布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汤莉莉 牛生杰 +4 位作者 樊曙先 乜虹 高润祥 金赛花 杨关盈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6-243,共8页
为了研究青海瓦里关和西宁PM10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其来源,于2007年5月24日~6月1日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瓦里关大气本底站和青海气象台进行了观测并各采集7组气溶胶样品,分析了PM10质量浓度、粒径分布和多环芳烃谱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青海瓦里关和西宁PM10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其来源,于2007年5月24日~6月1日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瓦里关大气本底站和青海气象台进行了观测并各采集7组气溶胶样品,分析了PM10质量浓度、粒径分布和多环芳烃谱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瓦里关PM10日均浓度为24.85μg.m-3,粒径分布呈三模态;西宁PM10日均浓度为65.25μg.m-3,呈明显双模态。瓦里关积聚态颗粒物质量百分比大于西宁观测点。瓦里关PM10中多环芳烃含量远低于同季节西宁地区,浓度值为8.38ng.m-3;高分子量的PAHs主要集中在细颗粒上,而粗颗粒上低分子量PAHs相对较多。两地区高分子量多环芳烃均为单峰分布。后向轨迹分析表明,瓦里关PM10中PAHs污染与西宁市以及黄河河谷工业带方向的输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宁 瓦里关 多环芳烃 谱分布 PM10
下载PDF
瓦里关大气降水的化学特征 被引量:17
17
作者 张占峰 王红磊 +1 位作者 德力格尔 朱彬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2-508,共7页
利用2007-2009年瓦里关本底台降水化学观测资料,分析了瓦里关降水的pH值、电导率及Cl-、NO3-、SO42-、NH4+、K+、Na+、Ca2+、Mg2+等离子成分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瓦里关pH值和电导率的年平均值分别为6.60和21.26 μs/cm,2007-2009... 利用2007-2009年瓦里关本底台降水化学观测资料,分析了瓦里关降水的pH值、电导率及Cl-、NO3-、SO42-、NH4+、K+、Na+、Ca2+、Mg2+等离子成分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瓦里关pH值和电导率的年平均值分别为6.60和21.26 μs/cm,2007-2009年呈逐年升高趋势.根据pH值,瓦里关降水以中性降水为主,占总降水的65.13%,其次为碱性降水,酸雨最少.离子浓度大小排序依次为Ca2+ >SO24->Na+ >NH4+ >Cl->Mg2+ >NO3->K+,且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K+、Na+、Ca2+、Mg2+有相似的来源.瓦里关降水中SO42-/NO3-的范围为0.3516.48,平均值为3.07;2007-2009年SO42-/NO3-值呈逐年下降趋势;SO42-/NO3-全年存在两个峰值,分别在4月和9-10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化学 PH值 电导率 水溶性离子 瓦里关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大气甲烷浓度时空分布变化特征 被引量:8
18
作者 冯冬霞 高晓清 +2 位作者 周亚 杨丽薇 惠小英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46-354,共9页
利用瓦里关大气本底站甲烷观测数据对美国Aqua卫星的AIRS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研究了2003~2012年青藏高原对流层大气甲烷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AIRS观测结果与近地面观测资料变化趋势一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突变时间比... 利用瓦里关大气本底站甲烷观测数据对美国Aqua卫星的AIRS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研究了2003~2012年青藏高原对流层大气甲烷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AIRS观测结果与近地面观测资料变化趋势一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突变时间比较一致,可以用于青藏高原区域的甲烷浓度特征分析。2)青藏高原对流层甲烷浓度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西北—东南走向的低值带及其南北侧存在4个固定的高值中心,分别位于阿里、那曲、山南和玉树。3)青藏高原甲烷浓度呈现显著随高度而降低的趋势,年平均甲烷浓度分别为1.810ppm(1 ppm=10-6)、1.797 ppm和1.781 ppm。在对流层中层和中上层,甲烷浓度基本呈现低值带最低、南北侧均高的山谷型分布特征。在对流层层顶,以低值带为分界线,呈现明显的南高北低特征。4)青藏高原甲烷浓度随时间呈缓慢上升趋势,平均速度为0.0018 ppm/a,夏季上升最快,秋季上升最慢。5)青藏高原甲烷存在明显的单峰型季节变化特征,夏秋季高,冬春季低,与东部地区冬、夏双峰型特征不同,随着高度上升季节变化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甲烷 时空分布特征 卫星遥感 青藏高原 瓦里关
下载PDF
青海省瓦里关地区近十年来大气本底化学组分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19
作者 德力格尔 赵玉成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1-244,共4页
利用1994年至2005年青海省瓦里关地区连续监测的大气CO_2浓度、O_3总量、近地面O3浓度,以及1991年至2004年和1990年至2004年气瓶采样的大气CH_4浓度和CO浓度的资料,分析了大气中化学组分近十年来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瓦里关地区大气中C... 利用1994年至2005年青海省瓦里关地区连续监测的大气CO_2浓度、O_3总量、近地面O3浓度,以及1991年至2004年和1990年至2004年气瓶采样的大气CH_4浓度和CO浓度的资料,分析了大气中化学组分近十年来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瓦里关地区大气中CO_2浓度明显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87μmol·mol^(-1)·a^(-1),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大气中O3总量表现为复杂的年际变化和稳定的下降趋势;地面O_3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呈缓慢的上升趋势;大气中CH_4浓度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大气中CO的浓度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里关 大气 二氧化碳 甲烷 一氧化碳 臭氧
下载PDF
AIRS反演青藏高原对流层大气甲烷分布特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冯冬霞 高晓清 +2 位作者 杨丽薇 惠小英 周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822-2830,共9页
利用AIRS反演结果与瓦里关大气本底站甲烷浓度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2003~2015年青藏高原对流层大气甲烷浓度的分布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AIRS反演资料与瓦里关观测资料具有一致的月、年、季度变化趋势和分段变化特征.... 利用AIRS反演结果与瓦里关大气本底站甲烷浓度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2003~2015年青藏高原对流层大气甲烷浓度的分布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AIRS反演资料与瓦里关观测资料具有一致的月、年、季度变化趋势和分段变化特征.青藏高原甲烷浓度沿羌塘高原东缘——三江源西北地区一线,东南高、西北低,随高度上升呈现显著降低趋势,高原中部偏南地区甲烷浓度变率最大且异常敏感.2003~2015年青藏高原甲烷浓度持续上升,秋季最快、冬季最慢,年增长速度为5.2nmol/(mol?a),2013~2015期间小于全球增速;季节变化为典型单峰分布,夏季最高,春季最低,随着高度上升季节变化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甲烷 时空分布特征 卫星遥感 青藏高原 瓦里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