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启蒙的现代传承、化生与超越——以瓦尔泽、格拉斯、哈贝马斯等为中心 被引量:2
1
作者 叶隽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23,共13页
本文凸显西方元思维的"逻各斯—秘索思"结构,强调德国思想史的"启蒙思脉—浪漫思脉"二元对立。同时选择作为德国知识精英代表的瓦尔泽、格拉斯、哈贝马斯,对其"文学话语—哲学话语"对话结构进行梳理,既... 本文凸显西方元思维的"逻各斯—秘索思"结构,强调德国思想史的"启蒙思脉—浪漫思脉"二元对立。同时选择作为德国知识精英代表的瓦尔泽、格拉斯、哈贝马斯,对其"文学话语—哲学话语"对话结构进行梳理,既凸显其为20世纪后期精英难以回避的"战争背景",同时也揭示他们面对历史浩劫与民族重生勇于承担的"智识勇气"和"创辟实绩"。最后,仍归结为一个基本追问,就是在至今为止的20世纪后半期的西方思想史进程中,虽然名家辈出,但并未能为人类发展提供明显亮色,以及德国学术、思想难得强势的事实,并追问其原因所在。同时引入中国文化传统的《易经》思维,尤其是凸显"一分为三"之原则,强调"启蒙调试"作为一个重要的"黄金分割点",使西方二元论思维获得一个立足于三的支撑点。如此,则格拉斯尝试以浪漫的手法来坚持启蒙的目标、瓦尔泽以浪漫的手段来调试启蒙的不足,都有其合理之处,相比较哲学话语系统的哈贝马斯对启蒙传统的"执善固执",则更显出文学话语的灵活性与诗性创发对于思想史发展的特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拉斯 瓦尔泽 哈贝马斯 德国 启蒙 文学史 思想史
下载PDF
全自动成形片在成对后牙邻牙合面洞树脂修复的临床应用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倪成励 张晨 +2 位作者 王佳 程靖 吴光远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9期884-888,共5页
目的:建立后牙邻面成形系统的临床评价体系,评价全自动成形片系统和Palodent成形片系统对成对后牙Ⅱ类洞树脂修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符合标准的36个病例,即72个邻牙合面Ⅱ类洞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树脂充填治疗时使用全... 目的:建立后牙邻面成形系统的临床评价体系,评价全自动成形片系统和Palodent成形片系统对成对后牙Ⅱ类洞树脂修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符合标准的36个病例,即72个邻牙合面Ⅱ类洞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树脂充填治疗时使用全自动成形片系统和Palodent成形片系统,由同一名医师完成所有Ⅱ类洞的充填治疗。充填完成后即刻用牙线检查邻接区恢复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记录患者术中的舒适度和术后食物嵌塞等情况。记录不同成形片的操作时间,同时拍摄患者术后的X光片,对充填效果进行评价。术后1周和半年复诊,进行临床检查填写并问卷调查。结果:建立了由临床检查记录、X线片评价和问卷调查组成的评价体系,应用该体系评价Palodent成形片系统和全自动成形片系统。对成对后牙邻面Ⅱ类洞进行充填时,全自动成形片系统和Palodent成形片系统的临床检查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全自动成形片系统使用的舒适度高于Palodent成形片系统,操作时间少于Palodent成形片系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自动成形片和Palodent成形片都是临床后牙树脂修复成形的很好方法,但在对成对后牙邻[牙合]面洞进行树脂修复时,全自动成形片系统临床操作更方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操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odent成形片系统 全自动成形片系统 树脂修复
下载PDF
论罗伯特·瓦尔泽童话剧《灰姑娘》和《白雪公主》的文本游戏
3
作者 丰卫平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6-52,共7页
20世纪初,瑞士作家罗伯特·瓦尔泽将格林童话《灰姑娘》和《白雪公主》改写为同名童话剧。瓦尔泽颠覆式的改写旨在表现作家本人及现代人生存的困境,通过文学创作的游戏,瓦尔泽获得了一种新的体验,也认可了自己的"边缘"和&... 20世纪初,瑞士作家罗伯特·瓦尔泽将格林童话《灰姑娘》和《白雪公主》改写为同名童话剧。瓦尔泽颠覆式的改写旨在表现作家本人及现代人生存的困境,通过文学创作的游戏,瓦尔泽获得了一种新的体验,也认可了自己的"边缘"和"卑微"生存方式。文本游戏的目的还在于消解固定意义的生成,因为现实本身就处在流变中。游戏的内在驱动力促使瓦尔泽进行文学创作,而他也在文本游戏中呈现自我,在其中挣脱现实的藩篱,从而得以构建一种自由和美的境界。伽达默尔认为,解释美学具有游戏的特征,据此可将瓦尔泽的改写看作是对原文本的解释并与之互动。他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对现实的认识融入原文本之中,使解释变成再认识、再创造。格林童话触发他继续提问,他在游戏似的解释互动中不断超越原文本,在文学虚构中构建了一个世界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尔泽 游戏 解释 美和自由
下载PDF
荒芜的语言——罗伯特·瓦尔泽小说《雅考伯·冯·贡腾》语言的文学性
4
作者 范捷平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6-98,共3页
罗伯特·瓦尔泽的小说语言具有推衍和悖论的特点,"然即否"式的荒诞语言结构凸显了德语文学传统中的"浪漫主义诙谐"。这一文学语言特点不仅与他的精神分裂症气质密切相关,而且具有高度的抽象哲理性。同时也反映... 罗伯特·瓦尔泽的小说语言具有推衍和悖论的特点,"然即否"式的荒诞语言结构凸显了德语文学传统中的"浪漫主义诙谐"。这一文学语言特点不仅与他的精神分裂症气质密切相关,而且具有高度的抽象哲理性。同时也反映了西方后现代文学一种"亚真实"的美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伯特·瓦尔泽 雅考伯·冯·贡腾 精神分裂 荒诞语言结构
下载PDF
论罗伯特·瓦尔泽的小说《雅考伯·冯·贡腾》的现代性 被引量:4
5
作者 范捷平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6-99,共4页
罗伯特·瓦尔泽的小说《雅考伯·冯·贡腾》的现代主义特性主要表现为符号隐喻性、狡诡性及对传统文学模式的套用。瓦尔泽小说对叙事性的消解可以从放弃“史诗连续性”和实施的“事件堆砌性”的对比中得到印证。
关键词 罗伯特@瓦尔泽 <雅考伯@冯@贡腾> 现代性
下载PDF
一种情感关系:不可能的可能——论马丁·瓦尔泽的《第十三章》
6
作者 方向真 《中州大学学报》 2017年第3期10-14,共5页
德国当代作家马丁·瓦尔泽的长篇小说《第十三章》,从一种爱情关系——可不能的可能,探察到一种人性的姿态。小说里,既是思想盛宴又是文字盛宴的男女主人公的通信,体现了理性与诗意的完美融合。作者越过传统的屏障,用现代意识刷新... 德国当代作家马丁·瓦尔泽的长篇小说《第十三章》,从一种爱情关系——可不能的可能,探察到一种人性的姿态。小说里,既是思想盛宴又是文字盛宴的男女主人公的通信,体现了理性与诗意的完美融合。作者越过传统的屏障,用现代意识刷新了的目光重新考量爱情,为爱情文学增添了美丽、真实、丰富的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丁·瓦尔泽 《第十三章》 爱情 不可能的可能
下载PDF
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物”之美——里尔克、瓦尔泽的“物-人”间性解读
7
作者 范捷平 《德语人文研究》 2021年第1期1-7,共7页
现象学颠覆了康德以来"物"的"自在与自为"说,胡塞尔认为"物"不仅不是自在的,也不是孤立的,更不是自为的,"物"始终处在一种与世界的关系之中。"物"也是一种"In-der-Welt-Sein&qu... 现象学颠覆了康德以来"物"的"自在与自为"说,胡塞尔认为"物"不仅不是自在的,也不是孤立的,更不是自为的,"物"始终处在一种与世界的关系之中。"物"也是一种"In-der-Welt-Sein"(寓于世界之中)。被感知的"物"永远不会独自存在,而是在我们的眼前显现,"物"存在于我们感知所及的"物"的环境之中。在这种可以感知的物质性中间,"自我身体"总是属于其中。里尔克和瓦尔泽一样,都是咏"物"的大师,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物"(Ding)既非"面临物"(Gegenstand)、也非"东西"(Sache),而是一种与人的关系,或曰人与世界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人”间性 里尔克 瓦尔泽
原文传递
身体行进中的文学书写——论罗伯特·瓦尔泽的散步诗学
8
作者 范捷平 《德语人文研究》 2019年第1期1-8,共8页
福柯在其《论自我书写》一文中对古罗马和希腊哲学中的"书写技术"的文化本质进行了思辩,提出文学书写中以自我冥思、自我书写和自我身体练习为特征的"行为伦理诗学"(das Ethopoetische)现象,并讨论了书写与自我关... 福柯在其《论自我书写》一文中对古罗马和希腊哲学中的"书写技术"的文化本质进行了思辩,提出文学书写中以自我冥思、自我书写和自我身体练习为特征的"行为伦理诗学"(das Ethopoetische)现象,并讨论了书写与自我关照和自我反思关系。本文以罗伯特·瓦尔泽的"散步书写"为例,解读文学书写中的"记事书写"(hypomnêmata)现象,从而探索瓦尔泽"散步诗学"中蕴含的本真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伦理诗学 记事书写 文化技术 罗伯特·瓦尔泽
原文传递
纳粹阴魂不散——从小说《时间过半》看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的一个社会侧面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烨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9-91,95,共4页
20世纪50年代的联邦德国,占领国推行的非纳粹化运动没有落到实处,许多曾经效力于第三帝国的纳粹高官重新执掌政治和经济要职。马丁.瓦尔泽的长篇小说《时间过半》揭露了纳粹残余分子和纳粹思想对联邦德国社会的危害。小说以其丰富的人... 20世纪50年代的联邦德国,占领国推行的非纳粹化运动没有落到实处,许多曾经效力于第三帝国的纳粹高官重新执掌政治和经济要职。马丁.瓦尔泽的长篇小说《时间过半》揭露了纳粹残余分子和纳粹思想对联邦德国社会的危害。小说以其丰富的人物素材展现了潜藏于不同行业的纳粹残余分子的生存状态和内心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丁·瓦尔泽 《时间过半》 50年代 联邦德国 纳粹残余分子
原文传递
工业时代艺术家的选择——析罗伯特·瓦尔泽小说《唐纳兄妹》与《强盗》中的艺术家
10
作者 雷海花 丰月姣 《中国外语研究》 2015年第1期67-73,共7页
在崇尚高效率、高产出、实用性的工业时代,艺术似乎显得不合时宜,艺术家的处境也备显艰难。虽然如此,但在瑞士作家罗伯特·瓦尔泽笔下,不管是在选择做市民还是艺术家的问题上,还是在艺术工业化浪潮下如何对待艺术的态度上,甚至是选... 在崇尚高效率、高产出、实用性的工业时代,艺术似乎显得不合时宜,艺术家的处境也备显艰难。虽然如此,但在瑞士作家罗伯特·瓦尔泽笔下,不管是在选择做市民还是艺术家的问题上,还是在艺术工业化浪潮下如何对待艺术的态度上,甚至是选择艺术还是现实生存的难题上,艺术家们最终都坚定地站在艺术的一边。他们矢志不渝地维护美的艺术的本质,坚信艺术没有直接的物质功利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时代 艺术家 艺术 罗伯特·瓦尔泽
原文传递
罗伯特·瓦尔泽柏林三部曲在思想上的承接与发展
11
作者 雷海花 《中国外语研究》 2014年第1期78-83,共6页
一气呵成的柏林三部曲是瑞士作家罗伯特·瓦尔泽的成名作,也是解读作者的一把金钥匙。作者在三部曲中塑造的是一些在现代文明中寻找出路的特立独行者。三部小说,三位主角,三种尝试,乍看道路各异,实则彼此衔接,他们不仅是'途中人... 一气呵成的柏林三部曲是瑞士作家罗伯特·瓦尔泽的成名作,也是解读作者的一把金钥匙。作者在三部曲中塑造的是一些在现代文明中寻找出路的特立独行者。三部小说,三位主角,三种尝试,乍看道路各异,实则彼此衔接,他们不仅是'途中人'、'逃离者'及'边缘人',而且在小说的发展上暗含着一种承接与发展的内在关系,让三部曲拾级而上,渐趋高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伯特·瓦尔泽 特立独行者 “途中人” “逃离者” “边缘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