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6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for Wan-jiang Urban Belt's Migrant Workers 被引量:3
1
作者 WU Cui-ping History and Sociology College,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3,China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1年第3期43-46,共4页
Theoretical debate and practice exploration on social security of migrant workers were introduced.The political direction and security layer on social security for migrant workers in Wan-jiang urban belt were analyzed... Theoretical debate and practice exploration on social security of migrant workers were introduced.The political direction and security layer on social security for migrant workers in Wan-jiang urban belt were analyzed:the first layer is to implement wage payment guarantee and employment injury insurance;the second layer is to emphasize serious disease insurance and endowment insurance;the third layer is unemployed insurance and social assistance.The primary strategy of building a social security system for migrant workers in Wan-jiang urban belt was put up:wage payment guarantee system that is united in certain regions should be promoted;employment injury insurance system that is undertaken by enterprises should be built;a social health care system for serious diseases should be set up;multi-layers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for migrant workers should be created;vocational training and training in how to start a business should be built as well as th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system;social assistant system based on the basic cost of living allowances should be set 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n-jiang urban belt MIGRANT workers Social Securi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factor explanatory power analysis of urban resilience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被引量:2
2
作者 Changsheng Ye Mengshan Hu +2 位作者 Lei Lu Qian Dong Moli Gu 《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 2022年第4期299-311,共13页
Urban resilience assesses a city’s ability to withstand unknown risks.Scholars are not comprehensive in assessing urban resilience,and they lack consideration of population resilience.This study investigated 110 pref... Urban resilience assesses a city’s ability to withstand unknown risks.Scholars are not comprehensive in assessing urban resilience,and they lack consideration of population resilience.This study investigated 110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YREB)as study areas.We calculated the YREB’s level of urban resilience based on the aspects of“economy-society-population-ecology-infrastructure”,which ensure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urban resilience is complete and sufficient.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urban resilience was analyzed using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Geodetector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several indicators,focusing on economic,social,population,ecological,and infrastructure factors,on urban resilien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rban resilience of the YREB has maintained a slow upward trend from 2005 to 2018,and the average urban resilience of the YREB has risen from 0.2442 to 0.2560.The resilience gap between cities in the study region increased initially and then decreased.The dominant factor in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urban resilience was the economic factors,followed by the population factors.Urban resilience has been clarified and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constructed,which can provide an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the evaluation of urban resilience among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Based on this,factors that optimize urban resilience are configured,and the regional and 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be promo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resilience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Geographical detector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测度及时空演化 被引量:2
3
作者 闫华飞 章雷敏 郑新宇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6-91,116,共7页
新型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优化相互影响,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份2014—2019年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分别测算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综合指数,并测度两者的耦合协调水平,探究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 新型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优化相互影响,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份2014—2019年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分别测算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综合指数,并测度两者的耦合协调水平,探究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规律。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各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均呈现逐年递增态势,且存在“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2014—2019年,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从0.5630上升到0.6987,由“勉强协调”发展为“初级协调”水平。(3)时间上,两者间耦合协调度逐年提升,具有非均衡性特征,2014—2017年提升较快,2017—2019年提升趋缓;空间上,呈现下游、中游、上游逐级递减且较为明显的区域块状集聚特征,区域间差距在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产业结构 耦合协调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地理探测器方法下长江经济带(江苏段)土地城镇化时空演变及驱动因子分析
4
作者 李胤 詹雅婷 +2 位作者 赵立鸿 赵立科 崔艳梅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5-139,共5页
定量分析土地城镇化时空演变驱动力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对地观测数据与人口、经济数据相结合,以长江经济带(江苏段)沿江8市为例,基于2000—2020年5期Landsat影像、夜间灯光影像、年末人口总数和GDP,采用GeDetector... 定量分析土地城镇化时空演变驱动力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对地观测数据与人口、经济数据相结合,以长江经济带(江苏段)沿江8市为例,基于2000—2020年5期Landsat影像、夜间灯光影像、年末人口总数和GDP,采用GeDetector对其近20年间空间、人口及经济维度的演化及多尺度分化的进程进行探讨,分析土地城镇化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城镇化过程直接驱动地表类型的变化,且人口数量和GDP总量能够作为城镇化过程强度的定量指标;(2)夜间灯光(NTL)数据耦合人口或经济统计数据能够较好解释区域城镇化过程中的时空差异;(3)长江经济带(江苏段)沿江8市城镇化过程经历了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研究结果为引导城镇建设用地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城镇化 地理探测器 时空演变 驱动因子
下载PDF
“一带一路”沿线规划教育及对华合作初探
5
作者 王兴平 卢宇飞 +1 位作者 李迎成 泰格涅·戈布雷伊格扎贝尔·贝莱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12,共9页
城乡规划高等教育合作对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具有重要意义,但国内目前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乡规划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对华合作情况的研究较少。本文收集并梳理了“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260所高校所开设的城乡规划及相关专业在... 城乡规划高等教育合作对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具有重要意义,但国内目前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乡规划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对华合作情况的研究较少。本文收集并梳理了“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260所高校所开设的城乡规划及相关专业在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信息,初步总结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乡规划高等教育具有整体水平不高、发展差异显著、产学研用分离、西方色彩浓重四大特征。随后,重点介绍了非洲、东南亚和南亚、中东西亚和中亚等地区代表性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及对华合作情况。最后,从夯实研究基础、平衡区域合作、丰富合作类型、建立合作机制、突出合作重点五个方面提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乡规划高等教育合作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城乡规划 高等教育 国际合作
下载PDF
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以淮南市为例
6
作者 尹建设 沈相应 《绥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10,共4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淮河以其固有的地理位置,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特别是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区域内人口质量、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城乡协调等均有所提升,但差距依然十分明显。文章在分析淮河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淮河以其固有的地理位置,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特别是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区域内人口质量、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城乡协调等均有所提升,但差距依然十分明显。文章在分析淮河经济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淮河生态经济带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人才发展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提出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 生态经济带 绿色 城镇化
下载PDF
逆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抗毁性评价——以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为例
7
作者 张延禄 杨嘉琪 +1 位作者 杨乃定 刘茹玥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2024年第13期1-12,共12页
从结构抗毁性和功能抗毁性两个维度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抗毁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提出改进的AHPCRITIC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采用TOPSIS方法对长江经济带3个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的抗毁性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 从结构抗毁性和功能抗毁性两个维度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抗毁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提出改进的AHPCRITIC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采用TOPSIS方法对长江经济带3个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的抗毁性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创新网络抗毁性水平最强,成渝城市群次之,中游城市群最低;随着时间推移,长三角城市群的抗毁性持续增强,成渝城市群呈现“V”型减弱趋势,中游城市群呈现“V”型增强趋势;从结构抗毁性看,长三角城市群持续增强,成渝城市群与中游城市群呈现“V”型增强趋势但增幅较小;从功能抗毁性看,长三角城市群与中游城市群均呈现“V”型增强趋势,而成渝城市群呈现“V”型减弱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毁性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 逆全球化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
下载PDF
“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中我国内陆节点城市功能响应评价与展望
8
作者 安晓明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50,共11页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我国内陆地区开放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了更好地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我国内陆节点城市需要在城市功能方面做出积极响应。通过构建城市功能响应指数,对我国内陆节点城市功能响应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发现...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我国内陆地区开放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了更好地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我国内陆节点城市需要在城市功能方面做出积极响应。通过构建城市功能响应指数,对我国内陆节点城市功能响应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发现,功能响应状况特征明显:一是响应程度总体不高;二是在城市和区域间存在明显分化。从城市来看,在10个内陆节点城市中,成都和重庆的城市功能响应程度最强,其次为武汉、西安、郑州,西宁垫底。从区域来看,西南地区整体较强,西北地区偏弱,中部地区中等;三是五大城市功能子系统的响应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站在“一带一路”十周年的新起点,我国内陆节点城市要积极主动作为,在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融入全球开放大局,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在推动丝绸之路数字化、绿色化和创新发展中提升节点城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内陆节点城市 城市功能
下载PDF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对俄罗斯轨道交通建设的推动机制
9
作者 袁红 韩林飞 +2 位作者 Ecayлob Георг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刘子奕 诸月缘 《建设科技》 2024年第5期66-69,共4页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深入俄罗斯轨道交通建设并发挥显著推动作用。既有中外文献、报道证实了我国在俄罗斯轨道交通项目中的实践能力,但其推动城市发展的内在机制仍待挖掘。本研究解构现实案例,从城市环境与经济社会效益两个层...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深入俄罗斯轨道交通建设并发挥显著推动作用。既有中外文献、报道证实了我国在俄罗斯轨道交通项目中的实践能力,但其推动城市发展的内在机制仍待挖掘。本研究解构现实案例,从城市环境与经济社会效益两个层面系统性剖析我国推动俄罗斯轨道交通建设的具体机制。基于上述机制原理,本文提出应提倡全生命周期节能减碳、推进轨道影响区集约紧凑、加强轨道产业链深度合作、关注站点可达性高效联通等优化建议,为我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推进国际轨道交通建设提供参考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轨道交通 中俄 城市发展 一带一路
下载PDF
城市时代的遗产保护:北京三条文化带的历史、现实与展望
10
作者 晏晨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5期36-44,共9页
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的见证,城市时代不仅对遗产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超越保护与发展之争,将历史城市视为动态发展过程探讨城市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生态、人居之间的互动关系。大运河、长城和西山永定河构成北京具有突出价值... 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的见证,城市时代不仅对遗产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超越保护与发展之争,将历史城市视为动态发展过程探讨城市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生态、人居之间的互动关系。大运河、长城和西山永定河构成北京具有突出价值和意义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体现为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传统的山水观念并承担着相应的都城职能。作为现代城市遗产的三条文化带突出了线性遗产理念、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城市空间,也是体现文化认同和集体记忆的精神性景观。在对三条文化带的历史和现实梳理的基础上,以国际遗产保护的新近理论城市历史景观理论对三条文化带保护及未来发展予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时代 遗产保护 北京三条文化带 线性遗产 城市历史景观
下载PDF
基于POI的兰州带型城市市内交通设施空间演化与机制研究
11
作者 柴宗刚 李春霞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122,共12页
基于兰州中心城区2011—2022年市内交通设施的POI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法从空间形态、方向分布和冷热点分析其空间演化、研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市内交通设施呈“东密西疏”的特征且集聚程度增强,市内交通设施和停车设施由“单核”变为“... 基于兰州中心城区2011—2022年市内交通设施的POI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法从空间形态、方向分布和冷热点分析其空间演化、研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市内交通设施呈“东密西疏”的特征且集聚程度增强,市内交通设施和停车设施由“单核”变为“单核心、多散点并存”的空间形态,公交设施由“一主一次”变为“一主多次”并在边缘出现多个散点;市内交通设施呈“西北—东南”方向分布,重心经历“东南-西北-东北”的偏移轨迹,具有向西北和东北扩散的趋势,公交设施的分布比停车设施更分散;市内交通设施和停车设施在城关区的热点由沿路散点转为沿路线性分布,最终呈现以东方红广场为核心,其他三区由沿路散点转为线性分布,公交设施热点相对分散,沿道路呈线性分布;“人文—地理”环境的约束、政府规划的调控、交通网络完善的推动共同影响市内交通设施的空间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I 兰州带型城市 市内交通设施 空间演化 演化机制
下载PDF
天山北坡经济带城乡聚落格局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
12
作者 郑旭东 王宏卫 +2 位作者 罗魁 吴常蕊 闫晓梅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383-393,共11页
以天山北坡经济带城乡聚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位序-规模法等分析1980-2020年间城乡聚落格局的变化,结合地理探测器从自然、区位及社会经济因素探究城乡聚落格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80-2020年... 以天山北坡经济带城乡聚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位序-规模法等分析1980-2020年间城乡聚落格局的变化,结合地理探测器从自然、区位及社会经济因素探究城乡聚落格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80-2020年间,城乡聚落数量、规模持续扩张且趋于集聚,前20 a扩张以耕地、草地为主,后20 a以未利用地为主;城乡聚落密度变化显著,高密度区主要集中在各绿洲呈现“多核集中分布”特征,中密度区沿高密度区周围扩张,低密度区沿绿洲边缘分布并在非绿洲区有扩张;首位聚落规模发展较好,趋于位序-规模曲线,中型聚落略微发育,小型聚落数量持续减少;交通等区位因素是天山北坡城乡聚落格局的首位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次之,自然地理因素影响较小,各影响因素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聚落 景观格局 位序-规模法 地理探测器 天山北坡经济带
下载PDF
“一带一路”情境下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的时空演变及驱动机理
13
作者 李娜 宋赛虎 林小标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3-38,共6页
采用中国285个地级市2010—2022年面板数据,通过LISA时空跃迁分析、准自然实验等多种分析策略,就“一带一路”和中国城市创新能力增长的驱动机制、区域异质性和政策异质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中国城市创... 采用中国285个地级市2010—2022年面板数据,通过LISA时空跃迁分析、准自然实验等多种分析策略,就“一带一路”和中国城市创新能力增长的驱动机制、区域异质性和政策异质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中国城市创新要素集聚的时空凝聚度上升,东部地区的局部空间结构、依赖性和变迁方向相对中西部地区稳定;(2)“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双向投资溢出效应、要素自由化流动、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需求扩容四大驱动机制促进了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3)东部地区城市创新受“一带一路”倡议的正向影响大,西部地区的创新响应潜力有待提升,中部地区则产生一定挤出效应;(4)以“中欧班列”“友好城市”为代表的“五通”政策子集对中国城市创新具有积极正向的推动作用。基于此,应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动“软”“硬”通路的建设,提升中西部地区产业筑基能力,深度融入与沿线国家的新合作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城市创新能力 时空跃迁 PSM-DID模型
下载PDF
一体化能否提升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比较分析
14
作者 程广斌 沈雨研 《调研世界》 CSSCI 2024年第1期37-50,共14页
本文基于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从交通设施、要素市场、产业、经济、制度五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测度评价城市群一体化水平,研究发现:第一,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一体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其高低... 本文基于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从交通设施、要素市场、产业、经济、制度五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测度评价城市群一体化水平,研究发现:第一,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一体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其高低排序依次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第二,制度一体化对三大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影响最为突出。第三,三大城市群均存在较大的经济发展差距和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且随着城市群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并未得到明显改善。进一步实证检验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群综合一体化及交通设施、产业、制度一体化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要素市场一体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负向影响,经济一体化与其尚不存在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城市群一体化 全要素生产率 DEA-MALMQUIST
下载PDF
区域一体化政策能否促进城市包容性增长?——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检验
15
作者 王凯 赵燕 +2 位作者 甘畅 刘美伦 谭佳欣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0-40,共11页
实施长江经济带区域一体化政策是促进城市包容性增长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2008—2021年中国279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溢出效应模型探究长江经济带区域一体化政策对城市包容性增长的直接效应、影响机制及... 实施长江经济带区域一体化政策是促进城市包容性增长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2008—2021年中国279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溢出效应模型探究长江经济带区域一体化政策对城市包容性增长的直接效应、影响机制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区域一体化政策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包容性增长,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表明,区域一体化政策对东部地区以及省会城市的正向促进作用较强;从影响机制来看,区域一体化政策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促进城市包容性增长;进一步分析发现,区域一体化政策对城市包容性增长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存在溢出边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区域一体化政策 城市包容性增长 双重差分 空间溢出
下载PDF
城镇化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及其耦合关系研究
16
作者 耿亮 彭灵通 +1 位作者 魏玻 安彧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8-138,共11页
基于区域一体化视角,使用长江经济带2000—2020年面板数据,多维度构建城镇化和农业碳排放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进行指标赋权,采用偏最小二乘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二者的影响机制和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城镇化主导类... 基于区域一体化视角,使用长江经济带2000—2020年面板数据,多维度构建城镇化和农业碳排放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进行指标赋权,采用偏最小二乘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二者的影响机制和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城镇化主导类型呈现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生态环境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发展趋势。(2)农业碳排放空间差异显著,等级演变明显,唯安徽省和上海市一直处于最高级和最低级。(3)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城镇化是影响农业碳排放的四个重要维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教育经费、万元GDP能耗等7项指标是极重要因素。(4)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耦合关系呈增长态势,耦合度从磨合转向高水平耦合,耦合协调度由勉强协调发展为良好协调,说明二者共振性良好,趋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农业碳排放 偏最小二乘法 耦合协调度模型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研究
17
作者 王佳韡 冉光泰 +1 位作者 肖世平 吴佳敏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8-46,共9页
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探索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构建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OLS模... 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探索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构建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OLS模型、GWR模型等,从时空视角探究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2~2021年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12~2019年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子系统起主导作用;2020~2021年的新冠疫情期间,耦合协调度先明显下降,后缓慢恢复。②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各省市综合评价水平、子系统评价水平得分的上升和恢复速度有明显差异,长江经济带总体向有序协调发展。③推动三系统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总体可分为外部动力和内在动力,其中以入境游客人数为代表的外部动力和以水资源总量、工业废水排放量为代表的内部动力对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的正向驱动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GWR模型 驱动因素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高铁网络对城市经济的空间效应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18
作者 徐玉萍 王宗宇 董晓梅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2024年第4期23-33,共11页
高铁网络的建设与完善能够极大地缩短城市间的地理距离,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基于2008—2020年长江经济带106个地级市数据,测算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和高铁网络水平,选择双向固定的静态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检验高铁网络对城市经济发展... 高铁网络的建设与完善能够极大地缩短城市间的地理距离,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基于2008—2020年长江经济带106个地级市数据,测算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和高铁网络水平,选择双向固定的静态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检验高铁网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高铁网络的完善有助于提高本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但可能会对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2)高铁网络对周边城市的溢出效应因地区而异,尤其在长江中游地区,高铁网络对周边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较为显著的抑制作用。(3)高铁网络的完善在短期内可能会对城市经济发展质量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从长期来看,这种调整有助于推动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高铁网络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动态空间杜宾模型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城乡地域功能融合发展的时空格局与响应过程 被引量:2
19
作者 林树高 诸培新 陆汝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174,共13页
城乡地域功能融合发展是纾解国土空间冲突的关键路径。该研究运用熵权TOPSIS、核密度估计和融合发展度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的城镇、乡村地域功能水平,以及城乡地域功能融合发展的时空格局,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识别其响应... 城乡地域功能融合发展是纾解国土空间冲突的关键路径。该研究运用熵权TOPSIS、核密度估计和融合发展度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的城镇、乡村地域功能水平,以及城乡地域功能融合发展的时空格局,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识别其响应过程。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各市城镇、乡村地域功能呈上升趋势,城镇地域功能形成“点-团-面”的分布格局,区域差异逐渐收窄;乡村地域功能呈“簇团”状分布格局,上中下游的地理梯度分异现象突出。②长江经济带各市城乡地域功能由融合过渡型向融合提升型突变发展,融合发展水平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特征,由以中心城市为节点向以核心城市群为组团的分布格局演进,东西部极化加剧、省域内部差异扩大。③长江经济带城镇与乡村地域功能相互促进发展作用显著增强,先后历经需求融合、引导融合和自发融合等阶段,融合发展过程呈现由融合过渡到融合提升再到融合优化的螺旋式上升规律。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①上游地区以政策引导发展为契机,吸引下游地区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上游地区转移,集中资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镇、乡村地域功能双提升。②中游地区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强化武汉、长沙和南昌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城镇地域功能的辐射带动效应,拉动乡村地域功能发育。③下游地区需促进城镇的生产、生活活动逐步向乡村转移,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助推城乡地域功能优质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功能 城乡融合发展 时空格局 响应过程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不同类型城市用地面积与人口规模的标度律研究——以长江经济带城市为例
20
作者 符曼 许刚 陈江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4-243,共10页
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的一个突出矛盾是土地城镇化普遍快于人口城镇化.然而,不同类型城市用地面积与人口规模的增长关系尚不清楚,且缺少从复杂城市系统视角认识人地关系演化规律.该文以长江经济带县级及以上城市为例,使用城市标度律探究... 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的一个突出矛盾是土地城镇化普遍快于人口城镇化.然而,不同类型城市用地面积与人口规模的增长关系尚不清楚,且缺少从复杂城市系统视角认识人地关系演化规律.该文以长江经济带县级及以上城市为例,使用城市标度律探究不同类型城市用地面积与人口规模非线性关系,从用地结构视角揭示城市人地关系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2012—2021年,道路交通设施用地增速明显快于城市人口,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主因.2)城市用地与人口规模总体上呈亚线性关系,体现了规模经济效应;但工业用地与人口规模呈超线性关系,反映了大城市工业用地供给过多的系统性偏差.3)基于规模调整指数的用地效率评价结果显示:在同等规模城市中,长江中游城市人均居住用地偏少,工业用地规模调整指数“东多西少”的空间特征更加明显.复杂城市系统理论为认识城市人地关系及演化提供了新方法,未来需要从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方面因城施策,优化调整城市人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城镇化 城市用地结构 城市标度律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