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阳明心学视域下的身心合一论
1
作者 龚晓康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3-130,共8页
身心关系为中西哲学最为重要的论题之一。王阳明认为“身心意知物是一件”,身、心、意、知、物五者和合一体而不能相分离,共同构成了“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之“真己”,亦即“大我”。“大我”为前对象化、前认知化、前理论化的源初场域:... 身心关系为中西哲学最为重要的论题之一。王阳明认为“身心意知物是一件”,身、心、意、知、物五者和合一体而不能相分离,共同构成了“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之“真己”,亦即“大我”。“大我”为前对象化、前认知化、前理论化的源初场域:其“心”为源初场域之神感神应,其“身”为源初场域的全幅显现。由于意识的自我对象化作用,人执定形体而落入“躯壳的己”亦即“小我”之中:“身”成为与心、意、知、物相对待的生理基础,“意”成为与身、心、知、物相对待的心理活动,进而两者有“非一非异”之关系。王阳明关于身心问题的讨论,重点不在于“小我”层面生理与心理交互作用下的感受与认知,而在于回归源初“大我”以实现生命的究竟安顿,这关涉宇宙论、本体论、功夫论等更为宏大的视域。就此而言,中西哲学关于身心问题的讨论有相互借鉴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心学 身心 大我 小我 道德功夫
下载PDF
阳明心学与《周易》的内在关联试析
2
作者 谭振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第10期65-71,共7页
宏博深邃的《周易》是中华文化不竭的智慧源泉。家学、出身使王阳明与《周易》有特殊的渊源。王阳明于困厄中研习《周易》,促成了龙场悟道,《周易》对他及其观念学说的影响由此开启。《周易》整体、直觉体悟、见仁见智的观念,启发他形... 宏博深邃的《周易》是中华文化不竭的智慧源泉。家学、出身使王阳明与《周易》有特殊的渊源。王阳明于困厄中研习《周易》,促成了龙场悟道,《周易》对他及其观念学说的影响由此开启。《周易》整体、直觉体悟、见仁见智的观念,启发他形成了以内心体认为特征的阳明心学。王阳明从《周易》中汲取智慧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其中,对《周易》观念的化用最为常见。那些内化为阳明心学的观念学说与《周易》有内在的关联,这反映出阳明心学对《周易》观念的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心学 《周易》 体认 直觉思维 关联
下载PDF
尊德性与道问学——论王阳明心学中的反智识主义倾向 被引量:4
3
作者 邱忠善 赵建军 李永战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17-23,共7页
知识与德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乃是宋明理学的中心问题之一 ,我们认为 ,王阳明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带有余英时先生所说的反智识主义的倾向。本文试图对这一倾向产生的理论基础、表现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阳明心学 反智识主义 知识 德性 王阳明 圣人观 道德
下载PDF
扬弃朱熹理学的阳明心学 被引量:2
4
作者 何静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25,共6页
王阳明尽管有着不同于朱熹理学的心学架构,但其思维模式、问题意识乃至立论都深受朱熹的影响。阳明心学对朱熹理学的扬弃主要体现在:扬弃朱熹的理本论和心性论,建立良知(心)本体论;摒弃朱熹的格物致知说,先后提出诚意格物论和致知格物论... 王阳明尽管有着不同于朱熹理学的心学架构,但其思维模式、问题意识乃至立论都深受朱熹的影响。阳明心学对朱熹理学的扬弃主要体现在:扬弃朱熹的理本论和心性论,建立良知(心)本体论;摒弃朱熹的格物致知说,先后提出诚意格物论和致知格物论;去除朱熹的知先行后说,提倡知行合一论;借鉴朱熹的立志、静坐、存养和省察的工夫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心学 扬弃 朱熹理学
下载PDF
王阳明心学:人的主体精神的昂扬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奇 陈瑜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92-97,共6页
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约略同时,王阳明大力鼓吹人的主体精神,以为"心即理",天地万物之理只是我心;以为人只须去除一切私欲,回复己心固有的良善本性,则"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这种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人的至尊地位... 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约略同时,王阳明大力鼓吹人的主体精神,以为"心即理",天地万物之理只是我心;以为人只须去除一切私欲,回复己心固有的良善本性,则"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这种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人的至尊地位、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思想,同样包含着人文主义的积极意义,同样有着激励人们冲破传统束缚、诱发新思想的积极意义。原始社会,在饥饿无奈的时候,人可能被杀死充饥。奴隶社会,奴隶可以活下来,但他不是人,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封建社会,人成为了法律意义上的人。但是,人是不平等的,只能生活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之下。到了近代,"人生而自由平等"写入了法律条文,人的价值、人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和提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看到了王阳明心学中所包含的人的价值发现的积极意义,看到了心学在明清思想解放潮流中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心即理 为尧舜 以人为本 人的价值 思想解放
下载PDF
张岱与阳明心学 被引量:1
6
作者 佘德余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38-44,共7页
张岱深受王阳明心学影响,其所著《有明于越三不朽图赞》《石匮书》《快园道古》《夜航船》等著作中,皆有王阳明言论的记述和评价,尤其是《四书遇》全面继承了晚明阳明学派对"四书"义理的体悟和实践。
关键词 《四书遇》 阳明心学 诠释 履践
下载PDF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儒家文化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安飞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29-31,共3页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古典文学领域的研究较以往更为深入。古代文学作为文化的显性代表,尝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文化体现始终是学术讨论的重点内容。为了深刻理解儒家文化的内涵,理清儒家文化与我国古代文...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古典文学领域的研究较以往更为深入。古代文学作为文化的显性代表,尝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文化体现始终是学术讨论的重点内容。为了深刻理解儒家文化的内涵,理清儒家文化与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及其具体表现,以儒家文化的阶段性特征为研究依据,选取了战国、西汉初期、魏晋时期、明代、清代四个阶段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明确了儒家文化始终贯穿于古代文学作品之中,并体现儒家文化的阶段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学 儒家文化 玄学 阳明心说 道德伦常
下载PDF
龙溪心学对阳明心学的传承与超越
8
作者 薛梅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7-11,共5页
王阳明的弟子王畿(号龙溪)一方面"亲承阳明末命",将传承师说作为一生的职志而不遗余力,把乃师"良知说"及其强调自我意识、尊重个体人格的思想解放精神加以继承和发扬并使其明朗化,使阳明学说在晚明广为流传,其传承... 王阳明的弟子王畿(号龙溪)一方面"亲承阳明末命",将传承师说作为一生的职志而不遗余力,把乃师"良知说"及其强调自我意识、尊重个体人格的思想解放精神加以继承和发扬并使其明朗化,使阳明学说在晚明广为流传,其传承之功不可磨灭,是使王学成为明中晚期一股代替朱学而行的思潮以至风行天下的关键人物。另一方面,王畿又对乃师的学说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和发挥,"时时越过师说,把当时思想解放的潮流发展到极端"。较阳明,王畿以其真性狂豪的理想人格、心体无欲的本体意识及一念自悟的为学方法共同阐发他"以自然为宗"的学术宗旨,在"自然"、"真狂"、"无欲"、"自悟"等方面彰显其思想特色和学术个性,完成了对阳明理论的超越,亦形成了王畿哲学的鲜明特色,创立了区别于阳明心学而独具一格的心学学说——"龙溪心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心学 阳明心学 传承 超越
下载PDF
论阳明心学对儒学的融合和发展
9
作者 何静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年第4期71-75,共5页
王阳明对儒学的融合主要是对先秦圣贤和宋明理学家的融合,王阳明对他们在心性论、境界论及工夫论等方面所含的哲理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 王阳明 融合 儒学
下载PDF
论王阳明心学对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1
10
作者 史余强 蒋福军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第1期22-26,共5页
明朝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的心学蕴含着能够释放巨大能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宝藏,对当下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启示意义。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可用其立志理论引导高职生志存高远,坚定理想信念,用其知行合... 明朝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的心学蕴含着能够释放巨大能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宝藏,对当下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启示意义。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可用其立志理论引导高职生志存高远,坚定理想信念,用其知行合一思想引导高职生在强化学习与身体力行中淬炼思想政治修养,用其省察克治理论引导高职生自省、自警,提升思想政治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心学 高职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化知识为德性:阳明心学的德性知识观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道宇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6-124,共9页
王阳明基于心学特色,形成了知行合一的德性知识观:一是主张心外无物的知识价值论,认为知识的价值应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上从认识事物转向成就事物,在成物与成己的关系上从以知成物进入以知成己,在成己的知识价值问题上从使心充... 王阳明基于心学特色,形成了知行合一的德性知识观:一是主张心外无物的知识价值论,认为知识的价值应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上从认识事物转向成就事物,在成物与成己的关系上从以知成物进入以知成己,在成己的知识价值问题上从使心充实转向使心光明,在使心光明的知识价值问题上从提升智能转向提升智德;二是主张理事心合一的认识对象论,认为认识的对象应在知识与理本身的关系上从书本知识转向理本身,在寂理与显理的关系上从寂理转向显理,在理与事的关系上从理本身转向事本身,在客观事物与意识本身的关系上从客观事物转向意识本身,将意识本身视为认识的首要对象;三是主张心事合一的认识方法论,认为认识的方法应在即物求理与即心求理的关系上从即物求理转向即心求理,在即心求理与事上体认的关系上应基于即心求理转向事上体认,在追逐规则与提升素养的关系上应从规则至上转向素养至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心学 德性知识论 知识价值论 认识对象论 认识方法论
下载PDF
论阳明心学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楠 《教育文化论坛》 2022年第5期46-53,共8页
阳明心学作为传统心学的集大成,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文化宝库。阳明心学彰显出的“立志”“修身”“实践”品格,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阳明心学对当代大学... 阳明心学作为传统心学的集大成,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文化宝库。阳明心学彰显出的“立志”“修身”“实践”品格,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阳明心学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为中心,结合阳明心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征,考察阳明心学当代复兴及其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结合之可能,充分挖掘阳明心学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思考和探讨阳明心学对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心学 思想政治教育 立志 修身 实践
下载PDF
王阳明学说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万机 《教育文化论坛》 2010年第1期115-119,共5页
王阳明学说以"致良知"为核心,侧重于人的道德修养,通过"事上磨炼"的工夫,存善去恶,使天赋良知复明,从而使个人身心和谐,进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求得社会的和谐。阳明学说对提高人的道德水平,... 王阳明学说以"致良知"为核心,侧重于人的道德修养,通过"事上磨炼"的工夫,存善去恶,使天赋良知复明,从而使个人身心和谐,进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求得社会的和谐。阳明学说对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保持生态平衡,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学说 身心和谐 生态平衡 社会和谐
下载PDF
“成色”与“分两”:阳明心学视域下的德艺观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明 王建明 《教育文化论坛》 2020年第3期43-48,共6页
阳明心学既是主张知行合一的行动哲学,也是强调德性修养的心灵哲学。王阳明通过黄金的"成色"和"分两"隐喻,形象地论证了"德性-才艺"的关系问题。在阳明心学视域下,德性与才艺是一体成就的,德性的修养自... 阳明心学既是主张知行合一的行动哲学,也是强调德性修养的心灵哲学。王阳明通过黄金的"成色"和"分两"隐喻,形象地论证了"德性-才艺"的关系问题。在阳明心学视域下,德性与才艺是一体成就的,德性的修养自然会带来才艺的养成,而才艺的养成也会促进德性的成就;在才艺的培养上,王阳明主张"随才成就"和"素位而行"。王阳明的德艺观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心学 成色 分两 德艺观
下载PDF
论明代关学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云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2-169,共8页
明代以降,关学发展至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概括来说,明代关学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继承了张载勇于创造、兼收并蓄的学术传统,以振兴关学为精神指引和责任担当,积极传承张载关学学脉;二是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程朱理学... 明代以降,关学发展至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概括来说,明代关学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继承了张载勇于创造、兼收并蓄的学术传统,以振兴关学为精神指引和责任担当,积极传承张载关学学脉;二是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程朱理学,融合周程张朱于一体,思想上时有新见,开创关中学术新局面;三是晚明关学出现心学化的倾向,但就思想特质而言,此时关中学者仍不失关学原有的精神传统和学术立场。因此,关学在明代的新发展,既不可简单等同于一般意义上"关中理学",更不能否定其在整个关学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关学 张载之学 程朱理学 阳明心学
下载PDF
“不滞”与“不离”:阳明心学视域下的良知与知识之辨 被引量:1
16
作者 龚晓康 《教育文化论坛》 2021年第1期33-40,共8页
明代中晚期,"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转换为"良知"与"知识"之辨。一般的观点认为,阳明强调致良知的道德实践,故而对经验知识有所忽略,甚至是以德性消解了知识。也有学者认为,阳明虽强调致良知... 明代中晚期,"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转换为"良知"与"知识"之辨。一般的观点认为,阳明强调致良知的道德实践,故而对经验知识有所忽略,甚至是以德性消解了知识。也有学者认为,阳明虽强调致良知之工夫,但并未轻忽知识之价值,知识有其独立的地位。事实上,阳明在论述良知与见闻之知的关系时,明确有"不滞"与"不离"的说法:良知不依见闻而有,为见闻生成之场域,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见闻之知源于意、物的分化,为良知的客观呈现,故"良知不离于见闻"。究言之,阳明既非以良知取消知识而落入泛道德主义,亦非以知识泯灭良知而落入唯知性主义,而是在承认知识价值的同时回归良知本体之澄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心学 良知 知识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安心”——基于王阳明心学理论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美净 《知与行》 2022年第3期59-65,96,共8页
置身流变世界,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受外界各种习气侵扰而不断解构。明代中期,王阳明创立了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为核心的心学体系,启迪民众构建心灵秩序、享受内心世界安宁。当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面对工具理性遮蔽、... 置身流变世界,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受外界各种习气侵扰而不断解构。明代中期,王阳明创立了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为核心的心学体系,启迪民众构建心灵秩序、享受内心世界安宁。当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面对工具理性遮蔽、资本逻辑渗透、理欲关系冲突等安心困境,可以借鉴王阳明心学体系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安心”功能,即以“心理合一”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理性与诗性的融凝,以“内外合一”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良性循环,以“知行合一”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指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安心 心学 王阳明
下载PDF
王阳明心学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探索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朝阳 《贵州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第2期54-58,共5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王阳明心学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把王阳明心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于当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尤为必要。文章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为例,把王阳明创立心学的艰难经历、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王阳明心学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把王阳明心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于当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尤为必要。文章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为例,把王阳明创立心学的艰难经历、王阳明心学的“致良知”方法论、“知行合一”实践论融入课程的人生观、道德观、实践观教育,努力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历史文化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王阳明心学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
下载PDF
王阳明心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许红 刘阳科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70-74,82,共6页
王阳明是传统儒家学说心学流派的集大成者,创立了包含本体论“心即理”、认识论“致良知”、实践论“知行合一”的王阳明心学完整思想体系,同时在传播自己学说、教育弟子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以追求理想人格为终极目标,以“立志、良知、求... 王阳明是传统儒家学说心学流派的集大成者,创立了包含本体论“心即理”、认识论“致良知”、实践论“知行合一”的王阳明心学完整思想体系,同时在传播自己学说、教育弟子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以追求理想人格为终极目标,以“立志、良知、求是”为教育原则,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把“致良知”与“知行合一”作为教育方法。本文选取了王阳明心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为研究方向,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视角阐述了王阳明心学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而对王阳明心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进行了思考和探讨,力图充分挖掘出王阳明心学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心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启示研究
下载PDF
王阳明心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
20
作者 骆奕 《煤炭高等教育》 2020年第6期33-37,共5页
"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忽视与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生活的结合,不注重实践以及教育方法单一,等等。王阳... "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忽视与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生活的结合,不注重实践以及教育方法单一,等等。王阳明心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有助于其实践与内化。观照王阳明心学,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并促进其习性养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心学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策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