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为世用敏于笔——试论王充的应用写作思想
1
作者 韩雪松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年第2期57-59,共3页
王充的《论衡》在提出的"五文"说时将"上书奏记"即应用文放在重要地位,表现出丰富的应用写作思想,屡次将公文与文学对举显示其"文"、"笔"的分辨意识。王充认为应用文应广为世用,有辨别真伪、... 王充的《论衡》在提出的"五文"说时将"上书奏记"即应用文放在重要地位,表现出丰富的应用写作思想,屡次将公文与文学对举显示其"文"、"笔"的分辨意识。王充认为应用文应广为世用,有辨别真伪、劝善惩恶的道德伦理价值;主张应用写作遵循有用的原则,要求写作者要有社会责任感,保持应用写作文质的统一,但本质的真与形式的美冲突时往往先质而后文;应用写作应针对社会现实,面向客观生活,应用文应切中时弊、补察时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充 应用写作 论衡 创作论
下载PDF
论《论衡》的训诂特色 被引量:1
2
作者 潘洪利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18-120,共3页
《论衡》训诂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为:《论衡》正文训诂资料的训诂目的与随文作注式训诂不同;《论衡》正文训诂是为阐明作者的观点或批驳他人的观点服务的,词语训释系列集中体现了这一目的;《论衡》中的训诂不包括校勘文字、指... 《论衡》训诂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为:《论衡》正文训诂资料的训诂目的与随文作注式训诂不同;《论衡》正文训诂是为阐明作者的观点或批驳他人的观点服务的,词语训释系列集中体现了这一目的;《论衡》中的训诂不包括校勘文字、指明用字现象等内容,对俗语词及一般词语的解释所占比例最高,这不同于一般随文注释的训诂书;训诂方法以义训为主,很少用声训,不用形训,是由其训诂目的决定的;训诂术语数量多,一般名异实异,也存在名异实同的现象,训诂体式不拘一格,这是其训诂术语、训诂体式上的特点;《论衡》经常将意义相近、相关、相反、相对的词语对举,构成训释系列,体现了王充的系统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充 《论衡》 训诂特色
下载PDF
德与力:王充文人身份认同及理论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熊湘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8-103,共6页
王充《论衡》集中探讨了"文人"的含义。他将上书奏记内化为文人的本职任务和身份属性,形成狭义的文人概念。在强调创作者世用的过程中,又形成了广义的文人概念,从上书奏记之文人到连结篇章之鸿儒,均是其中应有之义。"力&... 王充《论衡》集中探讨了"文人"的含义。他将上书奏记内化为文人的本职任务和身份属性,形成狭义的文人概念。在强调创作者世用的过程中,又形成了广义的文人概念,从上书奏记之文人到连结篇章之鸿儒,均是其中应有之义。"力"是认定文人身份与寻求价值体现的外在要求,"德"是保持对文人身份认同的内在质素。通过将"德"与"力"视为文人身份的核心属性,王充实现了文之本质与文之价值的合一,文人之文的内在要求与外在目的的合一。经其改造的文人观成为"文人无世用"说的有力反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充 《论衡》 文人 身份 自我认同
下载PDF
《论衡》引《诗》研究
4
作者 董方伯 《宜春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96-100,106,共6页
王充是东汉时期独具个性的文人,他的《论衡》一书直接引《诗》共19处,这些诗句或取自古文经,或取自今文经,或与传世文献文字有异。从王充引《诗》的情况可分析,他采取“以我为主”的写作方式,将《诗》与其他儒家经典按话题类别进行引用... 王充是东汉时期独具个性的文人,他的《论衡》一书直接引《诗》共19处,这些诗句或取自古文经,或取自今文经,或与传世文献文字有异。从王充引《诗》的情况可分析,他采取“以我为主”的写作方式,将《诗》与其他儒家经典按话题类别进行引用,从而说明问题,并且取意不拘泥于《诗》的通行解说,而采用自己的阐释方式。同时,他所引述的诗文大多来自于《大雅》《小雅》,可以看出他强烈的现实政治意图,并往往将诗文引作反驳的靶子使用,证明了他“善与人异”的性格和“疾虚妄”的特点所言非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充 《论衡》 《诗经》 “疾虚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