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皖江经济带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以滁州市为例
1
作者 潘光仕 郭梅 《滁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4-18,42,共6页
基于创造性劳动,创新人才可以促进和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进而提高社会生产效率。通过大量创新人才的集聚,为皖江经济带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提供重要支撑。本文以皖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滁州市为例,分... 基于创造性劳动,创新人才可以促进和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进而提高社会生产效率。通过大量创新人才的集聚,为皖江经济带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提供重要支撑。本文以皖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滁州市为例,分析了滁州市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现状,发现存在创新人才匮乏、创新人才队伍不稳定、高等教育规模不足以及人才队伍平台建设不足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加强创新人才平台建设和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人才 产业转型 皖江经济带 滁州市
下载PDF
安徽省皖江城市居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
2
作者 李祝青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3期294-298,共5页
为提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下资源应用实效,推进皖江城市居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及高质量发展,本文在分析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下公共体育服务内涵、皖江城市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优势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皖江城市居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为提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下资源应用实效,推进皖江城市居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及高质量发展,本文在分析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下公共体育服务内涵、皖江城市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优势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皖江城市居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明确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存在服务供给单一、服务不便捷、服务公益性不足、信息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优化策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规章制度、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指导员队伍建设与体育组织建设、提升公共体育场地使用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皖江城市 居民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下载PDF
皖江城市带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推进模式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张亨明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9-114,共6页
皖江城市带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拓展大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互补空间,对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壮大和提升区域竞争力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分析皖江城市带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皖江城市带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障碍因素基础上,比较... 皖江城市带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拓展大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互补空间,对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壮大和提升区域竞争力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分析皖江城市带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皖江城市带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障碍因素基础上,比较皖江城市带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先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差距,提出皖江城市带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推进模式和对策,对提升安徽经济在全国的影响力具有战略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 文化创意产业 空间集聚 推进模式
下载PDF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9
4
作者 程霞珍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69-74,共6页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大幕已正式拉开,其所受政策支持力度正不断加大,载体逐步成形,步伐明显加快,成效日益显现。但与此同时,受产业转移区域粘性、产业综合配套不足、两大省管集中区建设中面临挑战等因素制约,产业承接也面临诸多问...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大幕已正式拉开,其所受政策支持力度正不断加大,载体逐步成形,步伐明显加快,成效日益显现。但与此同时,受产业转移区域粘性、产业综合配套不足、两大省管集中区建设中面临挑战等因素制约,产业承接也面临诸多问题。为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必须用足先行先试的权利,坚持自主探索与政策支持相结合;充分挖掘比较优势,培育产业特色和产业集群;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加大宣传推介,改善产业承接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 承接 产业转移 省管集中区
下载PDF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建设中潜在环境风险的思考——基于“外部性理论”条件下 被引量:7
5
作者 张乐勤 《中国发展》 CSSCI 2010年第3期69-74,共6页
该文基于"外部性理论"在分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建设的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基础上,提出了防范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可能出现环境风险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外部性理论 环境风险 皖江城市带 产业转移
下载PDF
皖南黄山区坞石垄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章贤能 郝国胜 《地质学刊》 CAS 2014年第2期219-226,共8页
坞石垄岩体位于江南造山带与下扬子台坳接合部,沿江南深断裂侵入,岩性由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构成的杂岩体,系燕山晚期同源岩浆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岩石类型属同熔型花岗岩,具有高硅、富铝、偏碱岩石化学特征,为过铝质钙碱性花岗岩... 坞石垄岩体位于江南造山带与下扬子台坳接合部,沿江南深断裂侵入,岩性由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构成的杂岩体,系燕山晚期同源岩浆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岩石类型属同熔型花岗岩,具有高硅、富铝、偏碱岩石化学特征,为过铝质钙碱性花岗岩类。与周边同类型太平岩体、洪田都岩体、旌德岩体等相比,Mo、W元素丰度值高。中型规模的萌坑钼矿产于坞石垄岩体中,具有一定的找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造山带 下扬子台坳 江南深断裂 坞石垄岩体 萌坑钼矿 黄山 皖南
下载PDF
皖江城市带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优化耦合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汪燕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1-14,共4页
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格局,然而和全国平均及发达地区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差距。一方面是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是产业用地集约度不高,造成土地资... 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格局,然而和全国平均及发达地区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差距。一方面是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是产业用地集约度不高,造成土地资源浪费。通过对土地集约利用和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以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以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作为产业的入驻门槛,能够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实现皖江城市带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 土地集约利用 产业结构优化
下载PDF
区域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雷勋平 杜春晓 朱文捷 《上海商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26-31,共6页
本文根据皖江城市带2001—2009年物流业与制造业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物流业与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度和协调度模型,计算得到皖江城市带2001—2009年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度。研... 本文根据皖江城市带2001—2009年物流业与制造业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物流业与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度和协调度模型,计算得到皖江城市带2001—2009年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业综合发展指数高于制造业,但制造业发展速度比物流业快;皖江城市带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程度分为四个阶段,且协调程度逐渐提高。最后,本文据此提出皖江城市带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 物流业 制造业 协调发展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皖江示范区建设以来安徽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变态势
9
作者 陈玲玲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3期83-87,共5页
以GIS的空间统计工具为技术手段,以安徽省2009~2016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分析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演变。结果显示:安徽省各县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且集聚程度逐渐增强,经济热点区位于皖江示范区范围内,主要分布在... 以GIS的空间统计工具为技术手段,以安徽省2009~2016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分析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演变。结果显示:安徽省各县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且集聚程度逐渐增强,经济热点区位于皖江示范区范围内,主要分布在合肥市和沿江地区,经济热点区县域数量逐年增多,方向上呈现沿长江自东向西扩展,冷点区空间位置基本不变,主要分布在皖西北的阜阳市。安徽省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随机分布,局部集聚不明显,皖中地区增长率略大。最后,从区位、物质积累、政策、市场发育水平、人才五个方面分析了安徽省经济格局的演变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江示范区 安徽省 经济 空间格局演变
下载PDF
皖江城市带跨界生态环境治理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荣萍 韩玉刚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10-116,共7页
跨界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是当前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府际合作对于跨界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极为关键。以安徽省重点发展区域——皖江城市带为案例地,探究了皖江城市带跨界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及产生原因,深入... 跨界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是当前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府际合作对于跨界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极为关键。以安徽省重点发展区域——皖江城市带为案例地,探究了皖江城市带跨界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及产生原因,深入分析了跨界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府际纵向和横向合作两个维度,提出跨界生态环境治理,在宏观层面上政府间应加强环境管制系统的顶层设计、理顺环境治理的制度安排以及整合合作治理的组织架构,在微观层面上政府之间应加强建立互动的合作机制、有效的工作机制、完善的利益补偿机制和切实生态补偿机制等,进而实现皖江城市带跨界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府际合作 生态环境 跨界治理 皖江城市带 安徽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