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熵权物元模型的皖江城市带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22
1
作者 荣慧芳 张乐勤 严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0-235,共6页
针对目前生态安全评价中信息屏蔽和主观性问题,运用熵权物元模型对皖江城市带的土地生态安全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皖江城市带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可划分为"向理想安全转化"、"向临界安全转化"... 针对目前生态安全评价中信息屏蔽和主观性问题,运用熵权物元模型对皖江城市带的土地生态安全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皖江城市带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可划分为"向理想安全转化"、"向临界安全转化"、"向较不安全转化"、"向极不安全转化"4个等级,其中超过88%的区域处于临界安全及以下水平,土地生态安全整体状况不容乐观;(2)皖江城市带土地生态安全状态整体稳定性较差,对于外界的干扰较为敏感;(3)皖江城市带土地生态安全空间差异明显,西部优于东部,南部优于北部;(4)单位土地工业废水负荷、自然保护区面积比重、人均水资源量、经济密度、环保支出占GDP比重、森林覆盖率是造成皖江城市带土地生态安全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从而得出结论:熵权物元模型既能反映评价对象的稳定状态,也可以揭示单个评价指标的分异,评价结果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研究区域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安全 熵权 物元模型 皖江城市带
下载PDF
基于MCR模型的皖江城市带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8
2
作者 李露露 曹玉红 +1 位作者 刘崇刚 陈晨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3期280-286,共7页
以皖江城市带作为研究区域,选取面积大于100 000m^2的城市建设用地斑块作为研究扩展的源地,将评价指标具体到斑块这一微观尺度,探索不同因素对城市扩展的作用,并确定建设用地的扩展方向。研究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选取地形、生态... 以皖江城市带作为研究区域,选取面积大于100 000m^2的城市建设用地斑块作为研究扩展的源地,将评价指标具体到斑块这一微观尺度,探索不同因素对城市扩展的作用,并确定建设用地的扩展方向。研究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选取地形、生态敏感性、景观类型、可达性四个阻力因子,利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构建建设用地扩展阻力面,生成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图,并利用Arc GIS中最佳路径的算法得到建设用地扩展的最小耗费成本路径网,评价建设用地在空间分布上的适宜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建设用进行功能分区,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研究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以中敏感性区域为主,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扩展适宜性分区中主要是适宜扩展区和较适宜扩展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区域;建设用地扩展的最小路径网呈树状分布,研究区北部扩展成本较低,且扩展的路径相对较多。根据研究结果提供的参考,对芜湖市建设用地的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利于城市的科学布局,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R模型 建设用地 适宜性评价 生态敏感性 皖江城市带
下载PDF
皖江城市带九城市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马溪骏 高袁袁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8-144,共7页
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对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基地的建设意义重大。以创新的投入能力、管理能力、保障能力、产出能力等为一级指标建构皖江城市带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对皖江城市带各城市自主创新... 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对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基地的建设意义重大。以创新的投入能力、管理能力、保障能力、产出能力等为一级指标建构皖江城市带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对皖江城市带各城市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全面、综合的比较分析。皖江城市带九城市自主创新城市建设需要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创新投入能力;重视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创新管理能力;建构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加固创新保障能力;营造创新氛围,加快创新产出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型城市 创新能力 皖江城市带
下载PDF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济综合实力的差异比较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云坡 王伟 +1 位作者 倪丽 韩东林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43-47,共5页
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建设作为新纳入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区域,其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状况及产业承接能力是各方政府部门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基于《安徽统计年鉴(2011)》的统计数据,参考皖江办的示范区考核指标细则,使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相... 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建设作为新纳入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区域,其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状况及产业承接能力是各方政府部门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基于《安徽统计年鉴(2011)》的统计数据,参考皖江办的示范区考核指标细则,使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皖江9市的经济综合实力进行实证分析与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合肥、芜湖两市是皖江城市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经济总量最强的城市;其余城市不仅经济总量较少,而且发展水平低于均值。建议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项目落地,创新招商机制以及加强自主创新等方面来提高皖江城市的经济发展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 综合经济实力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皖江城市带城镇体系结构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夏永久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09年第1期37-39,61,共4页
运用分形理论对皖江城市带城镇体系的规模分布和城镇空间结构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城镇规模分布方面,城市规模结构分布较为集中,中等位序的城市较多,首位城市作用不显著,人口分布低水平均衡;在城镇空间结构方面,城镇之间的空... 运用分形理论对皖江城市带城镇体系的规模分布和城镇空间结构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城镇规模分布方面,城市规模结构分布较为集中,中等位序的城市较多,首位城市作用不显著,人口分布低水平均衡;在城镇空间结构方面,城镇之间的空间关联程度、空间相互作用一般,空间布局较分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皖江城市带城镇体系发展的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体系 分形理论 规模结构 空间结构 皖江城市带
下载PDF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低碳发展效应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建民 蒋倩颖 +1 位作者 张敏 仇定三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0-54,85,共6页
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例,构建区域低碳发展绩效测量指标体系,分别运用超效率SBM模型(Super-SBM)和曼奎斯特全要素生产指数(Malmquist index)对低碳发展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测量,通过Tobit回归模型分析低碳发展效应的影响因... 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例,构建区域低碳发展绩效测量指标体系,分别运用超效率SBM模型(Super-SBM)和曼奎斯特全要素生产指数(Malmquist index)对低碳发展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测量,通过Tobit回归模型分析低碳发展效应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1—2016年示范区低碳发展效应并不理想,投入产出无效的城市占多数,主要受纯技术效率影响。(2)示范区低碳发展效应的变化趋势并不稳定,呈波动状态,与技术进步变化有很强的同向性。承接产业转移区域低碳发展效应主要由技术进步驱动。(3)产业结构、外来投资、教育水平和碳排放强度始终是影响皖江城市带低碳发展效应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转移 Super SBM模型 低碳发展效应 可持续发展 皖江城市带
下载PDF
产业聚集视角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强 徐康宁 魏巍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4年第1期45-50,共6页
利用区位熵指数对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37个行业的聚集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产业聚集水平较低、产业聚集资源依赖性较强、产业聚集结构不合理以及中心城市产业竞争力不强。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市实际情况,提出皖江城... 利用区位熵指数对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37个行业的聚集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产业聚集水平较低、产业聚集资源依赖性较强、产业聚集结构不合理以及中心城市产业竞争力不强。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市实际情况,提出皖江城市带各市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加大聚集程度较高产业承接力度、依托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提升核心城市产业竞争力、进行合理的分工协作避免恶性竞争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聚集 区位熵指数 产业转移 皖江城市带
下载PDF
皖江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系统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罗红恩 叶勇 +1 位作者 高羽佳 缈桂根 《淮阴工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75-80,共6页
将系统动力学基本原理与现代物流有机结合,建立皖江城市带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并采用安徽省2003~2012年的经济和物流相关数据,运用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PLE对... 将系统动力学基本原理与现代物流有机结合,建立皖江城市带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并采用安徽省2003~2012年的经济和物流相关数据,运用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PLE对建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检验。根据模型仿真的结果,探讨促进区域物流与经济互动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物流 系统动力学 皖江城市带
下载PDF
基于DEA-ESDA的皖江城市带城市效率评价 被引量:8
9
作者 陈晓华 李久林 储金龙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51-56,100,共7页
城市效率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文章以皖江城市带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建立DEA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交叉模型对皖江城市带各城市进行效率分析,采用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了皖江城市带城市效率的演化过程及空间差异。... 城市效率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文章以皖江城市带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建立DEA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交叉模型对皖江城市带各城市进行效率分析,采用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了皖江城市带城市效率的演化过程及空间差异。得出以下结论:近年皖江城市带各城市GDP和固定资产投资都呈现大规模递增的态势,但城市效率普遍偏低,稳定性不强,并呈波动型发展的态势;传统工矿型城市的城市效率要低于综合型城市;城市效率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呈一定的正相关性;城市效率与城市规模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在皖江城市带显著性不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效率 DEA-ESDA 皖江城市带 差异评价
下载PDF
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国土空间耦合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玉婷 程久苗 +1 位作者 范业婷 孙晋坤 《土地经济研究》 2015年第2期135-147,共13页
综合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在分析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对研究区2010年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及其空间格局差异进行测算、分析,以期为产业结构调整及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供依据。研究结果... 综合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在分析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对研究区2010年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及其空间格局差异进行测算、分析,以期为产业结构调整及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目前皖江城市带的城市产业结构信息熵值高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说明产业结构的有序程度低于土地利用结构;(2)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耦合基本处在颉颃时期,且协调度大部分处于初级协调发展类,协调关系提升空间很大;(3)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未形成空间上的关联,其互动关系表现为受多种因素影响;(4)皖江城市带城市协调度基本高于耦合度,说明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耦合作用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 产业结构 信息熵 耦合协调 皖江城市带
下载PDF
优势关系赋权的皖江示范区技术创新能力差异性实证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侠 宋来敏 阮素梅 《铜陵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65-67,112,共4页
结合安徽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皖江示范区更加注重技术创新能力建设,而评价体系内各个指标在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这为利用不确定理论方法建立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奠定了基础。利用优势关系对指... 结合安徽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皖江示范区更加注重技术创新能力建设,而评价体系内各个指标在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这为利用不确定理论方法建立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奠定了基础。利用优势关系对指标数值分类去除繁冗指标,精简指标体系,融合优势关系下属性重要性赋权和粒度赋权确定各指标的优化组合权重,使皖江城市带各地区的综合评价值更趋合理化,为各地区因地制宜加快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 技术创新能力 优势关系 粒度
下载PDF
基于DEA模型的皖江城市带物流效率及价值创造能力提升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程长明 陈学云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年第4期80-85,共6页
运用DEA指数分析方法,对2005-2014年期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区域及各城市物流效率变化状况进行测度和评价。通过示范区战略实施前后一定时间阶段的城市物流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物流效率的比较分析,阐明示范... 运用DEA指数分析方法,对2005-2014年期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区域及各城市物流效率变化状况进行测度和评价。通过示范区战略实施前后一定时间阶段的城市物流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物流效率的比较分析,阐明示范区战略对区域物流效率以及物流价值创造能力的影响。结合皖江城市带物流业的发展环境,提出皖江城市带的物流效率与价值创造能力提升的路径,目的在于提高皖江城市带的物流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A模型 物流效率 价值创造能力 皖江城市带
下载PDF
跨江城市群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及机制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高凌宇 李俊峰 陶世杰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2-81,共10页
以皖江城市带为例,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对其城镇化空间相关格局进行分析,进而分析跨江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机制。结果表明:(1)2010年以来,皖江城市带城镇化水平呈上升趋势但不稳定,区内差异性减弱且质量有所提高,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 以皖江城市带为例,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对其城镇化空间相关格局进行分析,进而分析跨江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机制。结果表明:(1)2010年以来,皖江城市带城镇化水平呈上升趋势但不稳定,区内差异性减弱且质量有所提高,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2)从全局空间关联角度来看,皖江城市带城镇化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即存在空间集聚现象;(3)从局部自相关角度来看,H-H集聚区即热点区存在沿长江东移的趋势,H-L集聚区主要位于宣城,L-H集聚区向铜陵演变,L-L集聚区位于皖江城市带西部六安、安庆、池州,且发展稳定;(4)江河功能的嬗变、政府政策的鼎革、城市之间竞速发展与地理扩散是跨江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特有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空间格局 跨江城市群 皖江城市带
下载PDF
皖江城市带城镇化格局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荣天 焦华富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81-485,共5页
以皖江城市带为例,通过熵值法测度1997-2012年县域城镇化水平;基于GIS分析平台,运用重心模型及协调度模型等对县域城镇化格局时空演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997-2012年皖江城市带县域城镇化呈不断提升的态势,但县域城镇化差异日益显著;... 以皖江城市带为例,通过熵值法测度1997-2012年县域城镇化水平;基于GIS分析平台,运用重心模型及协调度模型等对县域城镇化格局时空演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997-2012年皖江城市带县域城镇化呈不断提升的态势,但县域城镇化差异日益显著;县域城镇化总体上呈现"合肥-芜湖"双核心的圈层演化结构;县域城镇化的重心在117°.28'-118°.37'E,31°.85'-31°.34'N波动,且重心主要向东南方向移动;县域城镇化系统内部整体协调度不强,仅部分县域城镇化水平协调耦合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城镇化 格局 时空演变 皖江城市带
下载PDF
全球价值链下皖江城市带专业镇产业集群升级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徐军 冯德连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15-22,共8页
近年来,皖江城市带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研究表明,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和治理模式对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有着重要影响。促进皖江城市带专业镇产业集群升级应实施基于产业集群升级为导向的公共政... 近年来,皖江城市带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研究表明,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和治理模式对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有着重要影响。促进皖江城市带专业镇产业集群升级应实施基于产业集群升级为导向的公共政策、积极培育高级要素、实施目标市场多元化战略以及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皖江城市带专业镇 产业集群 升级
下载PDF
工业化背景下皖江城市带城镇化质量时空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晓华 李咏 《池州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7,共7页
基于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联性视角,构建由工业化程度、速度协调、产业融合、互动成效诸因素构成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0—2014年皖江城市带地级市与县(县级市)域两个层面的统计数据,通过运用信息熵技术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法(A... 基于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联性视角,构建由工业化程度、速度协调、产业融合、互动成效诸因素构成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0—2014年皖江城市带地级市与县(县级市)域两个层面的统计数据,通过运用信息熵技术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法(AHP),得出各城市城镇化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并通过Arc GIS中的Moran’S分析法,分析和对比了两个层面城镇化质量与工业化水平之间关系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在地级市层面,快速工业化发展对皖江城市带城镇化质量的快速提升有积极作用;在县(县级市)域层面,工业化进程与城镇化处协同发展状态;在空间格局分析上,均以"增长极"的发展模式与周边地域空间形成一定的差异。最后从地级市和县(市)域两个层面提出了皖江城市带城镇化发展应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建议及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 工业化 城镇化质量 时空特征
下载PDF
皖江城市带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17
作者 王满银 肖瑛 何章政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7-170,187,共5页
采用因子分析法与GIS方法,对皖江城市带20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土地利用集约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总体较低,在空间上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分布规律,且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 采用因子分析法与GIS方法,对皖江城市带20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土地利用集约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总体较低,在空间上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分布规律,且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开发区土地利用粗放可能存在的原因,指出了下一步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大致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集约度 开发区 因子分析法 皖江城市带
下载PDF
对皖江城市带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4
18
作者 汪高元 李德才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82-87,共6页
物流产业集群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在剖析皖江城市带发展物流产业集群必要性和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区位熵计算方法对皖江城市带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建议:加大政策落实,发展特色物... 物流产业集群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在剖析皖江城市带发展物流产业集群必要性和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区位熵计算方法对皖江城市带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建议:加大政策落实,发展特色物流产业集群,促进制造业集群与物流产业集群联动发展;大力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加快物流产业的社会化进程;加速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建立物流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流产业集群 皖江城市带 区位熵
下载PDF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琍 《巢湖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54-61,共8页
产业转移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测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不仅可以评价承接产业转移的效果,还可以分析影响承接产业转移效应的因素,从而为相关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信息依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 产业转移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测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不仅可以评价承接产业转移的效果,还可以分析影响承接产业转移效应的因素,从而为相关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信息依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期为2010~2015年,通过从产业、科技及经济效应、就业效应和社会效应等三个方面构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指标体系,使用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2012 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进行测评.测评结果表明2012 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承接产业转移效应最强与效应弱地区的差距较大,同时,根据分析结果将2012 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分为5 个类型,最后对各类型的具体承接效应及影响承接效应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 产业转移 效应测度
下载PDF
皖江城市带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江激宇 刘玉洁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2期72-75,共4页
本文从五个方面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评价了2015年皖江城市带的城市竞争力。研究表明: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这五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与其它城市相比,优势较为明显,且合肥市的综合竞争力最强;... 本文从五个方面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评价了2015年皖江城市带的城市竞争力。研究表明: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这五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与其它城市相比,优势较为明显,且合肥市的综合竞争力最强;进一步将该城市带分成竞争力较强地区、竞争力一般强地区和竞争力较弱地区三大类,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提升皖江城市带城市竞争力提出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 城市竞争力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