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oast evolution and regulation in Wanquan River Estuary, Hainan Island
1
作者 高建华 陈国强 +1 位作者 欧维新 Zhu Daku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4年第3期375-381,共7页
In this paper, sedimen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long the Wanquan beaches and sieved in the laboratory in order to obtain the grain size distributions and associated parameters, i.e. mean grain size, sorting coefficien... In this paper, sedimen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long the Wanquan beaches and sieved in the laboratory in order to obtain the grain size distributions and associated parameters, i.e. mean grain size, sorting coefficient and skewness. Furthermore, we have calculated the longshore drift sediment transport rates and equilibrium cross-sectional areas of the entrance channel by using the method of sedimentary dynamic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longshore drift sediment transport is dominated by waves with a direction from south to north, which result in rapid changes of the entrance channel. Therefore,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improving the water quality and restoring the ecosystem of estuary. The engineering method includes increasing the sea-route of entrance channel, tidal prism and water exchanges in Shamei Lago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dal inlet geomorphic evolution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wanquan RiverEstuary
下载PDF
Dynamic analysis of water level in the Wanquan Well and the precursory anomalies of earthquakes
2
作者 曹新来 张素欣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EI CSCD 1999年第3期357-364,共8页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equent water level step-variation in the Wanquan Well, the step-variation frequency change on the time axis can be regarded as a sequence of step-variation. A study of the relati...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equent water level step-variation in the Wanquan Well, the step-variation frequency change on the time axis can be regarded as a sequence of step-variation.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sequential step-variation and the regional seismicity indicated that the sequential step-variation anomalies are rather better in coincidence with the time, magnitude and frequency of regional seismic activities, which may predict the seismicity trend in months. Furthermore, on this basis, if the water level changes in a characteristic manner, the seismic regime during the time period from several days to 20 days or more may be evaluated. By using the method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we had a prediction about the Baotou ML=6.6 earthquake on May 3, 1996. This event occurred within the predicted time span but with a less magnitude and a little location dev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nquan Well water level frequency step-variation sequence
下载PDF
Geometric Structure and Tectonic Activities of Wanquan Fault,Hebei Province
3
作者 Zhou Jianglin You Huichuan +4 位作者 Zhou Yueling Shao Cuiru Yang Qiyan Li Jinjin Zhang Zhengyu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3年第2期223-232,共10页
Based on detailed investigations and prospecting,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geometr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ectonic activities of Wanquan fault in northwest of Beijing. This fault strikes mainly northeast or northeast ... Based on detailed investigations and prospecting,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geometr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ectonic activities of Wanquan fault in northwest of Beijing. This fault strikes mainly northeast or northeast to north,dipping southeast,and extends over a length of 15km. It is a major ge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al margin,controlling the neotectonic movement in this region. On the southeast side of Wanquan fault are the Late Quaternary unconsolidated deposits,forming a basin or deposition; but on the other side is Mesozoic volcano debris,forming lower-mountains and hills. Wanquan fault is a mid- to-high-angle normal fault dipping southeast. This fault was more active in the Quaternary. Since the middle-late part of the alate Pleistocene,the average rate with vertical slip of a single fault is over 0. 03 ~ 0. 3mm /a,but the fault has multiple slipping surfaces,and a total rate with vertical slip will be estim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nquan fault Geometric structure Tectonic activities
下载PDF
Change in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Wanquan River Estuary, Hainan Island,China 被引量:9
4
作者 GEChendong O.Slaymaker T.F.Pederse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3年第21期2357-2361,共5页
Pb geochronology and sediment core profiles of organic carbon, total sulfur and organic carbon isotope (d 13C) values were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local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the Shamei Lagoon, located in the Wan-... Pb geochronology and sediment core profiles of organic carbon, total sulfur and organic carbon isotope (d 13C) values were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local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the Shamei Lagoon, located in the Wan-quan River Estuary, eastern Hainan Island, China. Totalsulfur and d 13C values decreased upwards in the top 30 cm of a sediment core that spanned the last 200 years of deposi-tion. Total sulfur concentration and d 13C values respectively decreased upward from 1.92% to 0.36%, and -20.63?to -23.64? The C/S ratio in the 19th century and earlier was relatively stable in the range of 0.47—0.80, and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sulfur. Since around 1900 AD, the C/S ratio increased rapidly to a maximum of 3.94, but no simpl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sulfur during this more re-cent period.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efore 1800 AD, the lagoon had a fully marine character, and the location of to-day抯 Wanquan River Estuary was an open embayment.From 1800 to 1900, the salinity of Shamei Lagoon decreased noticeably. The amount of seawater which could enter thelagoon decreased gradually as the Yudai spit grew. Today,seawater scarcely affects the lagoon; it is essentially a fresh-water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中国 有机碳 氢化硫 水污染 ^210PB
原文传递
海南万泉河入海河口微塑料赋存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少露 吴思怡 +1 位作者 谢福武 何书海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99-1108,共10页
为探索海南万泉河入海河口区的微塑料赋存特征,采用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微塑料分布和组成特征,解析其潜在来源,并结合聚合物风险指数法、污染负荷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估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万泉河入海河口... 为探索海南万泉河入海河口区的微塑料赋存特征,采用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微塑料分布和组成特征,解析其潜在来源,并结合聚合物风险指数法、污染负荷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估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万泉河入海河口微塑料丰度为0.32~0.74个/m^(3),平均丰度为(0.53±0.13)个/m^(3);微塑料成分主要为聚丙烯(PP,34.8%)、聚酯纤维(PES,23.7%)和聚乙烯(PE,20.0%);形状多为片状(58.4%),其次为纤维状(32.3%);颜色呈现出多样化,以半透明(41.6%)和白色(36.8%)为主;粒径以1.0~4.0 mm的微塑料为主,占比为42.2%。特征分析显示,微塑料主要来源于旅游活动、渔业生产和居民生产生活污水,且受风力、海流、径流和海水稀释的影响,微塑料丰度值呈区域分布不均匀现象。与国内外研究相比,万泉河入海河口的表层海水微塑料丰度处于较低污染水平。风险评价结果也表明,该区域微塑料整体污染水平较低,但对于高化学毒性的塑料制品的危害应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赋存特征 风险评估 万泉河 入海河口
下载PDF
基于三种水质指数方法的万泉河口健康评价
6
作者 罗亦斯 王智豪 +3 位作者 洪李川 姚祖兵 谢松光 宋一清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38-145,共8页
为了解海南万泉河口的水质变化特征现状,以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的溶氧量、氨氮、总氮、总磷以及五日生化需氧量为水质指标,分别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水质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对三种评价方法... 为了解海南万泉河口的水质变化特征现状,以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的溶氧量、氨氮、总氮、总磷以及五日生化需氧量为水质指标,分别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水质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对三种评价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万泉河口各个位点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多数位点的溶氧量和总氮含量超过中国Ⅲ类水环境质量标准,其中以位于沙美内海最南端的位点和位于河口北侧狭窄河道的位点污染最为严重,总氮和生化需氧量含量超过中国Ⅲ类水环境质量标准,并且污染程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旱季的污染程度较雨季更高.同单因子评价法与综合污染指数法相比,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能够较为全面且客观地评价污染物的影响,并能判断主要的污染物类别,可有效地进行水质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评价 万泉河口 单因子评价法 综合污染指数法 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
下载PDF
ArcGIS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以万全区安家堡为例
7
作者 赵静 陈甜甜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27-131,共5页
随着科技的发展,GIS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越来越成熟。以万全区安家堡为例,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土地利用数据和城市规划文件,利用Arcgis建立了张家口崇礼区的地理信息数据库。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该区域的地形地貌、资源分布以及环境... 随着科技的发展,GIS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越来越成熟。以万全区安家堡为例,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土地利用数据和城市规划文件,利用Arcgis建立了张家口崇礼区的地理信息数据库。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该区域的地形地貌、资源分布以及环境影响等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可为风景园林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GIS 风景园林 万全区
下载PDF
人类活动影响下海南岛万泉河下游年最高水位阶段性演变研究
8
作者 吴多锋 陈小齐 +1 位作者 吴明 王睿璞 《广东水利水电》 2024年第5期46-50,共5页
为探明近年来海南岛万泉河下游年最高水位的演变趋势与演变机制,基于加积站1980—2020年最高水位序列,结合该站流量与河床断面地形等资料,梳理年最高水位的演变趋势,并进一步辨识人类活动在其中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万泉河下游年最高... 为探明近年来海南岛万泉河下游年最高水位的演变趋势与演变机制,基于加积站1980—2020年最高水位序列,结合该站流量与河床断面地形等资料,梳理年最高水位的演变趋势,并进一步辨识人类活动在其中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万泉河下游年最高水位的演变可分为平稳波动期(1980—2002年)和快速下降期(2003—2020年)两个阶段,进入快速下降期后年最高水位下降约1.81m,降幅达23%。水库建设等人类活动是万泉河年最高水位阶段性显著下降的主要驱动力,其中,水库削减洪峰对年最高水位产生的影响约占41%,而水库拦沙引起河床下切带来的影响占比达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泉河 年最高水位 阶段性演变 人类活动
下载PDF
基于GIS的万泉河流域生态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32
9
作者 佘济云 周丹华 +2 位作者 刘照程 沈金明 毛旭鹏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10期69-73,共5页
为了了解万泉河流域存在的生态问题,利用调查资料和相关研究数据,选取坡度、高程、土壤类型、水域缓冲区、土地利用类型5个单生态敏感性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在GIS的支持下,进行综合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1)轻度敏感区(38.69%)>不... 为了了解万泉河流域存在的生态问题,利用调查资料和相关研究数据,选取坡度、高程、土壤类型、水域缓冲区、土地利用类型5个单生态敏感性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在GIS的支持下,进行综合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1)轻度敏感区(38.69%)>不敏感区(26.7%)>中度敏感区(22.84%)>高度敏感区(8.38%)>极度敏感区(3.39%);(2)极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上游,高度敏感区则零散的分布在整个流域,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流域中上游,轻度敏感区、不敏感区则集中分布在流域的中下游。表明万泉河流域的生态敏感性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生态敏感度较低,生态环境状况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敏感性 GIS 万泉河流域
下载PDF
万泉河口冬、夏季营养盐分布与变化特征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瑞环 刘素美 +2 位作者 张桂玲 任景玲 张经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5-214,共10页
于2006年12月(冬季枯水期)和2007年8月(夏季丰水期)对万泉河口进行现场调查,探讨了此热带河口营养盐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万泉河口营养盐浓度(NO3-N,NO2-N,NH4-N,PO4-P)低于中国温带和亚热带的较大河流(如长江和珠江),但河水冲刷及化... 于2006年12月(冬季枯水期)和2007年8月(夏季丰水期)对万泉河口进行现场调查,探讨了此热带河口营养盐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万泉河口营养盐浓度(NO3-N,NO2-N,NH4-N,PO4-P)低于中国温带和亚热带的较大河流(如长江和珠江),但河水冲刷及化学风化作用强,具有高硅酸盐特征。NO3-N和SiO3-Si在河口区主要受海水稀释作用影响;NO2-N和NH4-N呈非保守变化;丰水期PO4-P在低盐度区(S<2.5)出现添加;在河流及河口中,枯水期与丰水期高的N/P比值使磷酸盐可能成为浮游植物生长的潜在限制因子;采用陆-海相互作用计划(LOICZ)所推荐的模型计算万泉河口营养盐的收支,模拟结果指出万泉河口冬、夏季均表现为DIN、DSi的汇,冬季是DIP的汇,夏季则成为DIP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泉河口 营养盐 分布 季节变化
下载PDF
基于动态因子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以河北省万全县为例 被引量:14
11
作者 朱运海 张百平 +1 位作者 曹银璇 张运生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4-40,共7页
本文以河北省万全县为例,探索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进行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的方法。数据包括1992年8月的TM影像、2002年8月的ETM+和SPOT影像、15∶万DEM等;选取植被指数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三类动态评价因子;... 本文以河北省万全县为例,探索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进行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的方法。数据包括1992年8月的TM影像、2002年8月的ETM+和SPOT影像、15∶万DEM等;选取植被指数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三类动态评价因子;采用综合指数法构建了基于生态退化的动态评价模型;应用最小二乘原理客观地计算出了模型中各指标的权重;并最终在ArcGIS 9.0/Spatial Analyst模块中生成了生态安全评价图,使模型得以实现。结果表明该县南部河川区生态安全要优于中部丘陵区和北部山区;相对不安全区域占到全县总面积的50.1%,虽然不安全区域总体分布较为散落,但在北部和中部相对集中;总体生态安全评价值为2.3,标志着本地区的生态安全级别较低,应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另外,采用动态评价因子,比采用静态评价因子具有一定优势;采用最小二乘原理计算模型中权重系数的方法比较实用和科学,降低了人为影响因素,也可以避免主观判断产生的错误,为评价模型中权重系数的确定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动态评价因子 最小二乘原理 万全县
下载PDF
海南岛万泉河口沉积物有机碳、氮同位素的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37
12
作者 葛晨东 王颖 +1 位作者 T.F.Pedersen O.Slaymaker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45-852,共8页
对海南岛万泉河口沙美内海柱样K3和K4沉积物进行生物地球化学指标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氮同位素(δ15N)的分析,以及210Pb定年了解其近代变化特征,追踪沉积物有机质来源的变化,提取沉积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的... 对海南岛万泉河口沙美内海柱样K3和K4沉积物进行生物地球化学指标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氮同位素(δ15N)的分析,以及210Pb定年了解其近代变化特征,追踪沉积物有机质来源的变化,提取沉积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的信息。K3中TOC的变化介于0.51%~1.12%,K4变化介于0.43%~1.49%,而其随时间的变化反映了流域内人类活动的历史。17世纪TOC含量明显增加记录了明末清初开始流域内广泛种植农作物的活动,19世纪以来TOC含量逐渐增加,至现代达最高值,对应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的增强。K3和K4的δ13C值变化分别在-24.38‰^-21.02‰之间和-24.74‰^-20.17‰之间,δ15N值变化分别在2.20‰~4.62‰之间和2.39‰~5.02‰之间,映证了本区沉积物有机质是陆源物质和海洋物质混合的特点。明末清初开始流域内广泛种植玉米等农作物造成δ13C值增加和δ15N值减少;自19世纪以来至现在,该区的经济活动增加,人口的持续增长,尤其是近50年来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陆源输入的有机碳含量大幅增加,使δ13C值减少和δ15N比值增加。δ13C值自19世纪以来就逐渐变轻,说明陆源和海洋有机碳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较轻的陆源有机碳比例相对增加,较重的海洋有机碳比例相对减少,反映了玉带滩沙坝的增长、沙美内海封闭、海水交换作用减少的状况。C/N比值分别从底部的16.19和17.36到顶部减小为11左右,自19世纪以来呈明显减小的趋势也反映了沙美内海泻湖自生的藻类有机质供应越来越多,也说明了其逐渐封闭、水动力条件越来越弱,与外海的交换作用逐渐减少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C δ13^C值和δ15^N值 C/N 环境演变 人类活动 海南岛万泉河口
下载PDF
海南岛万泉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蔡大鑫 张京红 刘少军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23期201-209,共9页
应用灾害风险形成的理论和方法,通过统计万泉河流域基本气象站1961—2011年的降水资料,实现了对自动站降水数据的估测及历史数据的延长,应用趋势面残差法获取了致灾因子危险性的空间分布,并选取了适合评价小流域暴雨洪涝灾害敏感性、易... 应用灾害风险形成的理论和方法,通过统计万泉河流域基本气象站1961—2011年的降水资料,实现了对自动站降水数据的估测及历史数据的延长,应用趋势面残差法获取了致灾因子危险性的空间分布,并选取了适合评价小流域暴雨洪涝灾害敏感性、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的空间指标,对流域的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万泉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的危险性分布为西部高于东部,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处于中等以上风险区,西部则多处于次低以下风险区。东部地区以嘉积县为中心的部分区域的风险为最高,北部岭口镇、翰林镇和大路镇也处于风险高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洪涝 风险 万泉河流域 区划
下载PDF
海南万泉河、文昌/文教河河口溶解态铝的分布及季节差异 被引量:3
14
作者 任景玲 姜喆 +3 位作者 张桂玲 张国玲 刘素美 许东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283-290,共8页
本文讨论了2006年12月冬季和2007年8月夏季海南省万泉河、文昌/文教河河流及河口溶解态铝的含量、分布及季节差异。结果发现,万泉河冬、夏两季河流及河口溶解态铝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56±127)和(157±97)nmol/L,季节差异不明显... 本文讨论了2006年12月冬季和2007年8月夏季海南省万泉河、文昌/文教河河流及河口溶解态铝的含量、分布及季节差异。结果发现,万泉河冬、夏两季河流及河口溶解态铝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56±127)和(157±97)nmol/L,季节差异不明显。文昌/文教河冬、夏两季河流及河口溶解态铝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42±156)和(222±66)nmol/L,冬季溶解态铝的平均含量略高于夏季。万泉河溶解态铝在河海混合初期表现为清除行为,而后表现为保守混合行为,而文昌/文教河则表现出明显的非保守混合行为,在中等盐度区域存在明显外源输入,原因可能是八门湾底沉积物再悬浮过程中释放的影响。部分河流上游采样点由于受到人为活动引起的污水排放的影响,溶解态铝含量明显增加。万泉河、文昌/文教河溶解态铝的平均含量明显低于我国其他及世界主要河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态铝 分布及季节性差异 万泉河 文昌/文教河
下载PDF
近40年来海南省三大河下游水体的含沙量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黎明 魏志远 +3 位作者 曹启民 桑爱云 王华 漆智平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65-769,共5页
利用海南省水文局提供的1960—2000年水文资料,对近40年来海南省三大河下游水体的含沙量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渡江、昌化江和万泉河下游水体4—11月份的含沙量一般都较大,而1、2、3、12月份的含沙量都很小,夏秋两季的... 利用海南省水文局提供的1960—2000年水文资料,对近40年来海南省三大河下游水体的含沙量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渡江、昌化江和万泉河下游水体4—11月份的含沙量一般都较大,而1、2、3、12月份的含沙量都很小,夏秋两季的含沙量明显高于冬春两季,这也跟三大河下游地区的不同月份和季节性平均降雨量分布规律基本相一致,说明降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三大河流域的土壤侵蚀状况。从年平均含沙量来看,昌化江的含沙量整体明显高于南渡江和万泉河,这可能是昌化江流域原始森林的破坏引起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向下游输送泥沙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省 南渡江 昌化江 万泉河 含沙量
下载PDF
模拟降雨条件下万泉河流域农田养分流失特征及面源污染源强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俞跃 宋玉梅 唐文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9158-9160,9189,共4页
采用径流场结合人工模拟降雨方式,研究了海南岛万泉河流域土壤中N、P、有机质等营养物质的流失特征。结果表明,降雨强度越大,产流系数越大,携带走的污染物越多,所产生的污染程度越大;TN的流失表现为雨强越大,增幅越大,当雨强为中雨、大... 采用径流场结合人工模拟降雨方式,研究了海南岛万泉河流域土壤中N、P、有机质等营养物质的流失特征。结果表明,降雨强度越大,产流系数越大,携带走的污染物越多,所产生的污染程度越大;TN的流失表现为雨强越大,增幅越大,当雨强为中雨、大雨时PN所占TN的比例为44.43%和44.09%,当雨强为暴雨时PN占TN比例则跃升至77.83%;养分流失速率呈现有机质>TN>TP的特征;PP随地表径流搬运迁移为TP主要的流失形态,且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大;而DP的流失特征为不随雨强变化而变化;土壤质地、坡度、植物覆盖率对土壤养分流失速率的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雨 万泉河流域 水土流失速率 特征
下载PDF
万泉河口沉积柱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与博鳌开发建设 被引量:4
17
作者 高芳蕾 傅杨荣 +3 位作者 杨奕 马荣林 郭跃品 张固成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44-649,共6页
以海南岛万泉河口沉积柱为研究对象,进行210Pb法沉积速率测定和重金属(Mn、Cr、Co、Ni、Cd、Pb、Zn、Cu、As、Hg)含量以及粒径指标Si/Al比值分析,探讨河口沉积过程与博鳌开发建设的关系。结果表明:沉积柱的平均沉积速率为1.13 cm/a,记... 以海南岛万泉河口沉积柱为研究对象,进行210Pb法沉积速率测定和重金属(Mn、Cr、Co、Ni、Cd、Pb、Zn、Cu、As、Hg)含量以及粒径指标Si/Al比值分析,探讨河口沉积过程与博鳌开发建设的关系。结果表明:沉积柱的平均沉积速率为1.13 cm/a,记录了大约从1991-2007年博鳌地区的环境变化信息。重金属含量和粒度的垂向变化规律与博鳌建设的阶段性相吻合。1991-1998年博鳌初步开发期间,重金属含量变化幅度较小,河口环境主要受自然作用制约;1999年博鳌开始大规模建设后,重金属含量变化幅度显著增大,反映了自然沉积和人类作用的双重影响。重金属整体上未造成环境污染,万泉河口湾环境质量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泉河口 博鳌 沉积柱 重金属 210Pb法 Si/Al比值
下载PDF
区域生态足迹计算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以万泉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关进平 张伟 +2 位作者 佘济云 沈金明 郭霞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5-109,共5页
为了探讨万泉河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万泉河流域2009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流域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及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果表明:万泉河流域经济发展以一二产业为主,... 为了探讨万泉河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万泉河流域2009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流域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及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果表明:万泉河流域经济发展以一二产业为主,林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流域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H=1.155 962低于全国(H=1.29)水平,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C=1.881 275高于全国Ulanowicz发展能力(C=1.71),由此可知流域当前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通过计算得到该流域万元GDP生态足迹为0.44,是全国万元GDP生态足迹2.037的0.22倍,说明流域资源利用率较全国高,其发展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能力 万泉河流域 海南省
下载PDF
海南省万泉河流域植物区系及植被恢复经营模式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佘济云 胡焕香 +2 位作者 李俊 周丹华 郭霞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7期64-69,共6页
为了更好地保护、开发和利用海南省万泉河流域的植物资源,探讨科学、合理的植被恢复经营模式,在广泛查阅文献与外业调查的基础上,对海南省万泉河流域植物区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共记录到维管植物546种及种下单位,隶属于138科... 为了更好地保护、开发和利用海南省万泉河流域的植物资源,探讨科学、合理的植被恢复经营模式,在广泛查阅文献与外业调查的基础上,对海南省万泉河流域植物区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共记录到维管植物546种及种下单位,隶属于138科411属,其中蕨类植物19科27属38种,裸子植物4科6属6种,被子植物115科378属502种;(2)种子植物中含10种以上的科有9个,含4种以上的属有7个;(3)种子植物科和属分别对应有11个和14个分布区类型,且二者的泛热带成分分别占非世界分布的62.8%和32.6%;(4)中国特有属数量稀少,只有3个,占非世界属总数的0.82%;(5)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造林更新、封山育林、抚育间伐、幼林抚育、补植改造、退果还林6种植被恢复的经营模式。说明万泉河流域植物资源丰富,被子植物占有绝对优势,科、属分化程度较高,区系优势现象比较明显,植物分布类型多样,地理成分复杂,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省 万泉河 植物区系 植被恢复 经营模式
下载PDF
滑坡残余强度预测 被引量:3
20
作者 汤罗圣 殷坤龙 +1 位作者 刘艺梁 吴益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16-1121,共6页
以滑坡基本物理参数为基础,从区域统计规律出发,采用SPSS数学分析软件对万州区滑坡残余强度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筛选,然后以重庆市万州区典型滑坡——万泉滑坡为例,分别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对该滑坡的残余强度进行预测,最后... 以滑坡基本物理参数为基础,从区域统计规律出发,采用SPSS数学分析软件对万州区滑坡残余强度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筛选,然后以重庆市万州区典型滑坡——万泉滑坡为例,分别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对该滑坡的残余强度进行预测,最后对其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多元回归模型的预测精度为10%~40%,而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基本在5%左右,故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残余强度 神经网络模型 多元回归模型 万泉滑坡 重庆市万州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