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Mesoscale System of One Typical Rainstorm in the Warm Zone 被引量:1
1
作者 CAO Ya-ping LIN Zhong-qing +2 位作者 QI Xiu-xiang WANG Kai-yan LI Hai-yang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1年第8期14-17,29,共5页
[Objective] One mesoscale system of rainstorm in the warm zone in Nansha area during June 8 and 9 in 2009 was studied.[Method] By dint of routin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NCEP reanalysis data,FY-2C TBB,and wind... [Objective] One mesoscale system of rainstorm in the warm zone in Nansha area during June 8 and 9 in 2009 was studied.[Method] By dint of routin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NCEP reanalysis data,FY-2C TBB,and wind line data,etc.,the circulation situation,physics field,and the activity of convection system of mesoscale of one rainstorm in the warm zone of Nansha during June 8 and 9 in 2009 were expounded so as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such rainstorm.[Result] The rainstorm had distinct convection nature,with large precipitation intensity,uneven distribution,and short timeliness.Most precipitation fell in 5 hours.And the rainstorm in the warm zone wa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activity of meso-convective system and was resulted from moderate β scale convection system(Mβcss).The flux field of the high layer of convection layer had fine absorption effect.Coordinating with the southwest and south field at middle and low 500 and 850 hPa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layer to converge around the Zhujiang Delta,it provided unstable condition and humidity for the rainstorm in Nansha area.The advantageous combination of flux in convective layer,vortex and vertical speed field and the sufficient water supply provided dynamic and water vapor guarantee for the generation of rainstorm in the Nansha area.The vertical speed of <-0.3 m/s reflected the beginning of precipitation and the smaller the vertical speed was,the stronger the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became.[Conclusion] It provided reference for the report of rainstorm of such kind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instorm in the warm zone Mesoscale system Progress analysis China
下载PDF
AN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A TORRENTIAL RAINSTORM IN THE WARM SECTOR OF SOUTH CHINA COASTAL AREAS 被引量:2
2
作者 ZHENG Teng-fei YU Xin +2 位作者 HUANG Jian WAN Qi-lin LIU Xian-tong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8年第4期481-493,共13页
On May 20 th 2007, a brief but severe downpour rainstorm occurred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Maoming and Yangjiang with rainfall of 115 mm per hour. Data from NCEP/NCAR reanalysis with 1°×1° resolution, Do... On May 20 th 2007, a brief but severe downpour rainstorm occurred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Maoming and Yangjiang with rainfall of 115 mm per hour. Data from NCEP/NCAR reanalysis with 1°×1° resolution, Doppler weather radar, conventional surface observations, high-altitude radiosonde and wind profiler radar were used to analyz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ibutions of synoptic scale and mesoscale systems during this torrential rainstor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 the storm was caused by a quasi-linear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 and the slow-movement of this system was the primary trigger of the torrential downpour;(2) water vapor was abundant, nearly saturated and in steady state throughout the atmosphere before the storm; intrusion of the weak dry and cold air in the middle level and a striking "dry above and wet below " structure had increased the atmospheric instability;(3) low-level southwesterly airflow from a low pressure(trough) at the Beibu Gulf provided abundant water vapor at the onset of the rainstorm; a deep dry layer was formed by dry and cold air behind the high-level trough, which facilitated latent heat release;upper-level divergence and low-level convergence circulations also provided vertical uplift for warm and moist air at the lower level;(4) Topography only played a minor role as the MCS developed and strengthened over relatively flat coastal terrain. Low level density flow induced by convection triggered new convective cell generation at the leading edge of the convective system, thereby playing a key role in the change of temperature gradient at lower layers, and resulting in strengthening atmospheric in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China coastal areas rainstorm in the warm SECTOR SYNOPTIC scale systems MESOSCALE process
下载PDF
ROLE OF A WARM AND WET TRANSPORT CONVEYOR OF ASIAN SUMMER MONSOON IN A BEIJING HEAVY RAINSTORM ON JULY 21,2012 被引量:2
3
作者 LIU Yan-ju DING Yi-hui +1 位作者 ZHANG Ying-xian SONG Ya-fang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7年第3期302-313,共12页
A heavy rainstorm named Beijing "7.21"heavy rainstorm hit Beijing on 21 to 22 July 2012, which is recorded as the most severe rainstorm since 1951.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amount in many stations in Beijing ... A heavy rainstorm named Beijing "7.21"heavy rainstorm hit Beijing on 21 to 22 July 2012, which is recorded as the most severe rainstorm since 1951.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amount in many stations in Beijing has broken the history record. Based on the NCAR/NCEP reanalysis data and precipitation observation,the large-scale conditions which caused the "7.21"heavy rainstorm a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empha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 and an equatorial convergence zone, Asian summer monsoon as well as the tropical cyclone over the ocean from the Philippines to the South China Sea(SC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 great deal of southerly warm and wet moisture carried by northward migrating Asian summer monsoon provided plenty of moisture supplying for the "7.21"heavy rainstorm. When the warm and wet moisture met with the strong cold temperature advection induced by cold troughs or vortexes, an obviously unstable stratification formed, thus lea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heavy precipitation. Without this kind of intense moisture transport, the rainstorm only relying on the role of the cold air from mid-and higher-latitudes could not reach the record-breaking intensity. Further research suggested that the northward movement of an Asian monsoonal warm and wet moisture transport conveyor(MWWTC) wa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active phase of a 30-60 day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During this time, the monsoon surge triggered and maintained the northward movement of the MWWTC. In addition, compared with another heavy rainstorm named"63.8"heavy rainstorm, which occurred over the Huaihe River Basin in the mid-August 1963 and seriously affected North China, a similar MWWTC was also observed. It was just the intense interaction of the MWWTC with strong cold air from the north that caused this severe rainst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ijing "7.1" heavy rainstorm Asian summer monsoon warm and wet transport conveyor
下载PDF
Analysis on A Rainstorm and Convective Weather Process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建春 巩婷 马芳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0年第10期5-7,共3页
By using NCEP reanalysis data and the routine observation data,a rainstorm and convective weather process which occurred in Tianjin was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ainstorm occurred in the favorable large sc... By using NCEP reanalysis data and the routine observation data,a rainstorm and convective weather process which occurred in Tianjin was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ainstorm occurred in the favorable large scale circulation background.The sounding analysis and the physical quantity field analysis could reveal the plentiful water vapor supply condition.The rainstorm had the obvious concomitance relationship with the low level jet.Meanwhile,the existence of warm ridge on the ground was the important condition of convective weather occur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instorm Water vapor distribution Low level jet warm ridge China
下载PDF
ECMWF和华东WARMS模式对山东半岛汛期暴雨的预报能力检验 被引量:10
5
作者 党英娜 《海洋气象学报》 2018年第4期136-144,共9页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细网格模式(以下简称ECMWF-Thin)产品和模式水平分辨率为9 km的华东区域气象中心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V1.0(以下简称SMS-WARMS)产品,对山东半岛2016—2017年汛期35个暴雨日(26次过程)的暴雨预报能力进行检验。结...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细网格模式(以下简称ECMWF-Thin)产品和模式水平分辨率为9 km的华东区域气象中心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V1.0(以下简称SMS-WARMS)产品,对山东半岛2016—2017年汛期35个暴雨日(26次过程)的暴雨预报能力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对于降水强度,ECMWF-Thin预报偏弱导致暴雨和大暴雨漏报率偏高,大暴雨几乎全部漏报,当其预报有50mm以上降水时出现暴雨的概率达90%以上,SMS-WARMS则预报降水量偏强、空报率较高,SMSWARMS降水强度量级预报总体优于ECMWF-Thin,24 h预报能力最佳; 2)对于强降水开始时间的预报,两家模式均表现为偏晚为主,且偏晚3 h以内的概率较大,在参考其预报结论的基础上可适当提前3 h; 3)对于强降水落区,ECMWF-Thin略优于SMS-WARMS,SMS-WARMS对台风暴雨的落区预报较为精准,而其他类型暴雨的落区ECMWF-Thin预报多偏南或偏向西南1°以内,因此预报员需向偏东或东北1°范围内的区域调整; 4)对于强降水范围大小的预报,ECMWF-Thin预报暴雨范围偏小的概率较大,而SMS-WARMS预报范围偏大的概率较大,因此需综合考虑两种数值预报结论进行折中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MWF-Thin SMS-warmS 汛期暴雨 检验
下载PDF
一次复杂地形下边界层抬升型暖区暴雨对流触发条件和可预报性的数值研究
6
作者 徐渊 闵锦忠 +2 位作者 庄潇然 王霄 朱利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5-1112,共18页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暖区暴雨过程易受复杂下垫面强迫的影响,具有较大的预报不确定性,尤其是其中的对流触发过程。为探讨此类过程的触发条件及揭示其可预报性受限制程度,本文针对2020年6月23日一次复杂地形包裹下的长江中下游暖区暴雨展开...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暖区暴雨过程易受复杂下垫面强迫的影响,具有较大的预报不确定性,尤其是其中的对流触发过程。为探讨此类过程的触发条件及揭示其可预报性受限制程度,本文针对2020年6月23日一次复杂地形包裹下的长江中下游暖区暴雨展开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和对流尺度集合模拟,通过Lagrange气块后向轨迹分析、去除地形和关闭热效应的敏感性试验以及集合敏感性分析等方法对此次过程的对流触发阶段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被抬升气块的主要源地为1.5 km以下的边界层,仙霞岭和杉岭在正午时分因热力作用而驱动的出谷风是引发局地辐合抬升的动力源,高低层散度、湿位涡的垂直配置以及偶极型位涡异常对此次对流触发过程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此外,该过程对前期近地面2 m高度处温度和模式底层视热源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该结果证实下垫面强迫的精确刻画对于提升暖区暴雨的预报效果至关重要。逐步减小初始场误差的初值敏感性试验进一步表明,此次暖区对流过程的可预报性显著低于北边的锋面过程,表现为锋面对流的偏差总能量能随初始误差的缩小持续性降低,而暖区对流的偏差总能量曲线则仍能增长至与原水平相近,呈现出非线性辐合收缩特征。因此,对于天气尺度强迫显著的锋面对流,或可优先考虑通过加强资料同化能力等手段降低初始场误差来减小预报误差;但对于复杂地形下的暖区暴雨对流触发过程,则需要更加强调通过集合预报来捕捉其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对流触发 复杂地形 对流尺度集合模拟 可预报性
下载PDF
2020年我国梅雨期暴雨特征及ECMWF暴雨落区订正分析
7
作者 郑丽君 肖安 +1 位作者 李浙华 洪俊 《河南科学》 2024年第5期720-729,共10页
利用常规地面和高空资料对2020年我国梅雨期暴雨特征进行初步分析,按照925hPa锋区性质对暴雨过程进行分型,最后通过两个典型暴雨个例讨论ECMWF数值预报的订正思路.结果表明:①在27次梅雨期区域性暴雨中,有26次暴雨与925hPa切变线位置吻... 利用常规地面和高空资料对2020年我国梅雨期暴雨特征进行初步分析,按照925hPa锋区性质对暴雨过程进行分型,最后通过两个典型暴雨个例讨论ECMWF数值预报的订正思路.结果表明:①在27次梅雨期区域性暴雨中,有26次暴雨与925hPa切变线位置吻合,只有18次与850hPa切变线位置吻合.②按照925hPa锋区位置和强弱,可将梅雨期暴雨分为无锋区暴雨、强锋区暴雨、弱锋区暴雨和混合型暴雨;按照锋区移动方向可将强锋区暴雨分为南压型、静止型和北抬型暴雨;按照暴雨落区与锋区位置关系可将弱锋区暴雨分为弱强迫暴雨和冷区暴雨.③EC对无锋区型暴雨预报较差,对强锋区暴雨预报有偏北趋势(20次中有14次偏北,2次正确,4次偏南),对弱锋区暴雨预报有偏南趋势(11次中有8次偏南,1次正确,2次偏北).④从典型暴雨个例上也能看到,925hPa切变线和温度锋区位置与暴雨落区相吻合;中尺度数值模式有时候能较好地弥补EC全球数值模式对锋区降水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暴雨 订正方法 暖区暴雨
下载PDF
四川盆周山地暖季单站暴雨事件的精细特征
8
作者 周芳弛 李国平 《气象科学》 2024年第3期431-441,共11页
利用四川省2010—2019年2165个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区统计了四川盆周山地暖季(5—9月)单站暴雨事件的精细特征。结果表明:(1)四川省单站暴雨事件频数在川西山地与川西南山地呈密集的带状分布。川西与川西南山地通常在降水开始不久... 利用四川省2010—2019年2165个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区统计了四川盆周山地暖季(5—9月)单站暴雨事件的精细特征。结果表明:(1)四川省单站暴雨事件频数在川西山地与川西南山地呈密集的带状分布。川西与川西南山地通常在降水开始不久就达到雨量最大值,而川东北山地的峰值时间集中在暴雨事件中段。(2)盆周山地的暴雨系统整体呈自南向北由前半夜向后半夜传播的特征。川西南山地和川东北山地的暴雨系统分别呈现较弱的自南向北和自西向东传播,而川西山地的暴雨系统则存在明显的自西向东的传播特征。(3)长历时暴雨事件的峰值出现时间略落后于短历时暴雨事件。暴雨持续时间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经向差异,大值区主要位于川西山地和川东北山地一带,暴雨雨量、频次和峰值基本不随持续时间变化,但川西南山地的暴雨峰值则随持续时间的加长而推迟。(4)在四川省大部区域,单站暴雨事件的降水量、频次和强度均表现出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小的特征。在成都平原西南部、东部以及川东北山地,夜间暴雨事件持续时间越长,降水量和频次在较高海拔越易出现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周山地 单站暴雨事件 暖季 日变化 海拔高度
下载PDF
山东一次低涡切变型暖区暴雨大范围漏报原因
9
作者 张萍萍 林修栋 张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53-965,共13页
低涡切变型暖区暴雨预报是山东省暴雨预报中的一个难点问题,2021年8月30—31日山东中部及半岛地区出现大范围暖区暴雨天气,主观预报强度偏弱,范围偏小,暴雨出现大范围漏报。本文利用常规数值模式资料、地面观测资料、雷达资料等对漏报... 低涡切变型暖区暴雨预报是山东省暴雨预报中的一个难点问题,2021年8月30—31日山东中部及半岛地区出现大范围暖区暴雨天气,主观预报强度偏弱,范围偏小,暴雨出现大范围漏报。本文利用常规数值模式资料、地面观测资料、雷达资料等对漏报原因进行回顾,结果表明:对大气综合稳定度特征、边界层暖锋锋生特征、超低空急流、低空急流与高空急流垂直相互作用,以及边界层和中层弱冷空气的作用判断不够全面,在环境场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仍然用前期短时间内模式检验结果作为未来模式降水订正的依据等,可能是导致此次暖区暴雨过程预报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今后类似预报中应全面分析条件不稳定、对流不稳定和对称不稳定特征,关注边界层假相当位温密集带和边界层暖锋锋生特征,考虑急流垂直三维结构以及不同高度弱冷空气的作用,并应依据环境场的变化特征,判断数值模式暴雨预报性能,进行合理的动态订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预报偏差 对称不稳定 暖锋锋生 模式订正
下载PDF
北部湾沿海热带气旋暴雨与暖区暴雨雨滴谱特征分析
10
作者 毛家燊 廖胜石 +2 位作者 蒋亚平 李华实 韦靖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4期32-41,共10页
利用广西北海、防城港2019-2021年雨滴谱观测资料,对比分析热带气旋暴雨(TCRs)和暖区暴雨(WSRs)过程雨滴谱结构特征及其差异。研究结果表明,TCRs比WSRs具有更高浓度的小雨滴和更低浓度的中、大雨滴;TCRs雨滴直径小且粒径分布较集中,雨... 利用广西北海、防城港2019-2021年雨滴谱观测资料,对比分析热带气旋暴雨(TCRs)和暖区暴雨(WSRs)过程雨滴谱结构特征及其差异。研究结果表明,TCRs比WSRs具有更高浓度的小雨滴和更低浓度的中、大雨滴;TCRs雨滴直径小且粒径分布较集中,雨滴数浓度较高;WSRs雨滴直径大,但粒径分布较离散,雨滴数浓度偏低。TCRs降水以中、小雨滴贡献为主,WSRs降水则以中、大雨滴贡献为主,在这两类暴雨过程中,中雨滴对降水贡献率均超过68%。对于层云降水,WSRs比TCRs具有更大的雨滴尺度变率和更集中的粒子数量分布;而对流降水中,WSRs与TCRs相比,雨滴尺度变率大,粒子数量分布更离散。TCRs对流降水具有明显的海洋性对流降水特征,WSRs对流降水则更具大陆性对流降水特征。TCRs对流降水(层云降水)Z-R拟合关系为Z=155.27R^(1.54)(Z=223.92R^(1.35)),WSRs对流降水(层云降水)Z-R拟合关系为Z=241.55R^(1.48)(Z=331.44R^(1.34))。总体来看,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对WSRs的降雨估测效果比TCRs的估测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暴雨 暖区暴雨 雨滴谱 北部湾沿海
下载PDF
2012—2021年湘南暖区暴雨特征分析
11
作者 周宜卿 宋楠 +2 位作者 周长青 唐明晖 袁韬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5-435,共11页
基于2012—2021年3—9月66个暖区暴雨个例,利用地面、高空等常规资料及再分析数据,分析了湘南地区暖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分冷锋前暖区型、南风型和暖切变暖区型三类建立天气学概念模型,并提取暴雨发生前各物理量指标,结果表明:(1)湘... 基于2012—2021年3—9月66个暖区暴雨个例,利用地面、高空等常规资料及再分析数据,分析了湘南地区暖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分冷锋前暖区型、南风型和暖切变暖区型三类建立天气学概念模型,并提取暴雨发生前各物理量指标,结果表明:(1)湘南暖区暴雨年变化呈现波动增长趋势,日变化峰值出现在19—22时,5月范围最广,6月次数最多,日雨量极值最大,7—9月局地性强;(2)南风型占比和日雨量极值最大,暖切变暖区型次之,冷锋前暖区型最小,三种类型分别多发于4—6月、5—8月和6—7月;(3)冷锋前暖区型、暖切变暖区型短时强降水(小时雨量≥20 mm)日变化较剧烈,南风型略平缓;(4)湘南暖区暴雨发生的高频区与南岭、罗霄山脉和阳明山地形分布息息相关,东江湖对暖区暴雨也有增幅作用,冷锋前暖区型更易发生在西南部的喇叭口地形处,暖切变暖区型集中于南部南岭迎风坡和不均匀下垫面附近,南风型发生点较分散;(5)湘南暖区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是高空低槽、低空和超低空急流、地面倒槽和辐合线,另外200 hPa分流区、850 hPa暖脊和显著湿区以及地形作用对降水起到增幅效果;(6)700 hPa、850 hPa、925 hPa急流分别对冷锋前暖区型、暖切变暖区型和南风型暖区暴雨的水汽输送起重要作用;(7)湘南暖区暴雨发生前各物理量平均值显示,q_(850)(850 hPa比湿)≥13 g·kg^(-1),CAPE(对流有效位能)≥1100 J·kg^(-1),K指数≥37℃,SI(沙氏指数)≤-1.5,T_(850-500)(850 hPa与500 hPa温差)≥23℃,LCL(抬升凝结高度)在0.6~0.9 km间,0℃层高度在4.9~5.1 km间,0~6 km的垂直风切变在10~16 J·kg^(-1)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湘南地区 天气学概念模型 物理量指标
下载PDF
河源市前汛期暖区暴雨环境参数的统计分析
12
作者 段海花 曾丹丹 +1 位作者 彭瑨婧 钟东良 《广东气象》 2024年第2期16-21,共6页
采用2007—2022年4—6月河源市探空资料和地面常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河源市前汛期暖区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和环境参数,并基于百分位法提取了不同等级暖区暴雨的预报关键阈值。结果表明:4—6月暖区暴雨事件逐月明显增加,且72.5%出现在南... 采用2007—2022年4—6月河源市探空资料和地面常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河源市前汛期暖区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和环境参数,并基于百分位法提取了不同等级暖区暴雨的预报关键阈值。结果表明:4—6月暖区暴雨事件逐月明显增加,且72.5%出现在南海夏季风爆发以后;发生频次的空间分布自西向东逐渐减少,高频次站点均处于东北-西南向的喇叭口地形附近;925与850 hPa温度露点差的平均值、500 hPa温度露点差、整层比湿积分、抬升指数、K指数和0~3 km垂直风切变对典型河源暖区暴雨事件的发生具有较清晰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暖区暴雨 探空 环境参数 河源市
下载PDF
“22·06”广西暖区极端致洪暴雨成因与预报偏差分析
13
作者 刘日胜 赵金彪 +1 位作者 刘国忠 王盛繁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4年第2期114-119,共6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卫星遥感及再分析等多源气象资料,通过统计及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22年6月17—21日广西暖区极端致洪暴雨过程成因与预报偏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在高空槽、低涡切变、低空西南急流的...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卫星遥感及再分析等多源气象资料,通过统计及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22年6月17—21日广西暖区极端致洪暴雨过程成因与预报偏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在高空槽、低涡切变、低空西南急流的共同影响下造成,以暖区对流性强降水为主。(2)强降水回波具有明显的后向传播特点,强回波带附近有偏北风和偏南风的辐合线,有利于对流系统的维持与发展,形成“列车效应”,造成局地极端强降水,桂北地形对强降水有增辐作用。(3)多个物理量的异常度分布对应着极端降水区域,其中K指数和整层可降水量与极端降水区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4)模式预报500 hPa高空槽强度偏弱、850 hPa急流位置偏差造成强降水落区位置偏西偏北、强度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极端降水 中小尺度 物理量异常度
下载PDF
凉山州区域性暖区暴雨特征及环流分型研究
14
作者 边茜 巫前文 +2 位作者 刘俊 李春忱 邓涛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S01期1-10,共10页
选取2013—2022年4—10月凉山州降水数据,结合常规地面观测、高空观测和NCEP再分析资料,制定了凉山州区域性暖区暴雨的统计标准,并对筛选出的42例区域性暖区暴雨进行统计分析和天气学诊断。结果表明:根据天气形势和主要影响系统,凉山州... 选取2013—2022年4—10月凉山州降水数据,结合常规地面观测、高空观测和NCEP再分析资料,制定了凉山州区域性暖区暴雨的统计标准,并对筛选出的42例区域性暖区暴雨进行统计分析和天气学诊断。结果表明:根据天气形势和主要影响系统,凉山州区域性暖区暴雨可分为西南低涡型、冷切变型、暖切变型、西南风型、东南风型5类,其中西南低涡型最多,东南风型最少。各类区域性暖区暴雨都具有短时强降水特征,强降水均出现在傍晚到夜间,白天降水强度减弱。西南低涡型常出现在低涡中心或外围东南侧,降水成片集中,易出现小时雨量≥50 mm的极端强降水。冷切变型常出现在冷切变线东南侧。暖切变型常出现在暖切变线东北侧。西南风型降水成片集中且范围广,多出现在低层一致的西南气流带中,在风速辐合区及脉动区尤为常见。东南风型降水较分散,易出现在山脉迎风坡。东南风型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和热带西太平洋,其余4类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5类区域性暖区暴雨均发生在高能高湿的不稳定层结中,配合有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西南风型、西南低涡型及东南风型的各物理量平均值均优于冷切变型和暖切变型,以西南风型各物理量整体配置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天气学 西南低涡 切变线
下载PDF
柳州2022年6月极端“龙舟水”持续暴雨过程分析
15
作者 张凌云 赵龙捷 张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2期201-207,共7页
利用FNL再分析资料、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区域气象站雨量资料,对柳州市2022年6月16—22日的极端“龙舟水”持续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用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持续暴雨过程的特点,用天气学诊断分析等方法研究持续暴雨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此... 利用FNL再分析资料、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区域气象站雨量资料,对柳州市2022年6月16—22日的极端“龙舟水”持续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用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持续暴雨过程的特点,用天气学诊断分析等方法研究持续暴雨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此次持续暴雨过程极端性强,其中3、6、12 h最大降水量均突破柳州市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1和24 h最大降水量居历史第2位,且夜雨明显,具有暖区暴雨的特征。500 hPa短波槽是此次持续暴雨高层重要的动力强迫系统,短波槽周期为24 h左右,基本规律是夜间影响、白天移出,造成柳州降水夜强昼弱的特征。850 hPa强盛的西南气流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长时间维持的深厚湿层为持续暴雨、极端暴雨提供了较好的湿度条件,同时850 hPa西南急流在白天减弱、夜间增强这种时间上的脉动,又为气流的辐合上升创造了较好的低层动力条件,是暖区暴雨的一种重要触发机制。该研究揭示的500 hPa短波槽24 h周期变化、850 hPa西南急流夜强昼弱的时间脉动,是造成柳州暴雨持续和夜雨特征的重要触发和维持机制,为今后预报持续暴雨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 暖区暴雨 极端降水 短波槽 急流脉动
下载PDF
2019年7月28日宁夏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16
作者 高山 杨苑 +1 位作者 陈星宜 白春燕 《河南科技》 2024年第15期100-105,共6页
【目的】分析此次暴雨过程的产生机制,以期为今后宁夏暴雨的预报提供参考。【方法】利用ECMWF ERA5的逐时再分析资料,通过环流分析和物理量诊断方法,揭示2019年7月28日宁夏区域性暴雨的产生成因。【结果】此次降水过程是在东高西低环流... 【目的】分析此次暴雨过程的产生机制,以期为今后宁夏暴雨的预报提供参考。【方法】利用ECMWF ERA5的逐时再分析资料,通过环流分析和物理量诊断方法,揭示2019年7月28日宁夏区域性暴雨的产生成因。【结果】此次降水过程是在东高西低环流背景下,西风气流中小股冷空气南下遇副高西伸北抬,形成锋区造成的。副高外围的暖湿气流带来充沛的水汽为此次过程提供所需水汽。700 hPa、850 hPa的切变线及中低层的锋区满足此次降水过程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并叠加了不稳定能量。【结论】宁夏北部地区以锋区降水为主,中南部地区暖区中有对流云发展,配合锋面抬升,造成对流云叠加,降水强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暴雨 东高西低 暖区降水 中低层锋区
下载PDF
2023年4月闽南沿海一次暖区暴雨过程中尺度分析
17
作者 张凌艺 曾进 李育乔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5期135-138,146,共5页
本文利用常规和非常规资料对2023年4月18日闽南沿海地区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中尺度特征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过程是副高北抬和南风暖湿气流强迫背景下形成的强对流天气,东南季风绕过台湾省形成地形高压,南海水汽通道建... 本文利用常规和非常规资料对2023年4月18日闽南沿海地区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中尺度特征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过程是副高北抬和南风暖湿气流强迫背景下形成的强对流天气,东南季风绕过台湾省形成地形高压,南海水汽通道建立与弱冷空气触发是此次过程的降水机制。“列车效应”在雷达图中表现突出,针对区域性冷空气的入侵,风廓线雷达资料较常规资料更精细,地形正面阻挡对边界层偏南急流造成的暖区暴雨大值落区判断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边界层偏南急流 风廓线 闽南沿海 2023年4月
下载PDF
气旋冷暖区暴雨对比分析 被引量:26
18
作者 孙兴池 王业宏 迟竹萍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9-65,共7页
利用常规资料及MM5的模拟分析结果,对山东两次气旋影响产生不同暴雨落区的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气旋冷区和暖区暴雨的高低空系统配置、相当位温的水平及垂直分布、垂直运动及散度的垂直分布。结果表明:冷区暴雨具有明显后倾... 利用常规资料及MM5的模拟分析结果,对山东两次气旋影响产生不同暴雨落区的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气旋冷区和暖区暴雨的高低空系统配置、相当位温的水平及垂直分布、垂直运动及散度的垂直分布。结果表明:冷区暴雨具有明显后倾结构和较强斜压锋区,暴雨出现在850hPaθe暖湿舌后部密集区,其垂直运动沿锋面大范围抬升,动力条件更强;而暖区暴雨高低空系统重合,暴雨出现在850hPaθe暖湿舌里。这些特征可为暴雨落区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旋 冷区暴雨 暖区暴雨
下载PDF
2013年6月19-20日甘肃陇东南暖区暴雨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19
作者 傅朝 杨晓军 +1 位作者 周晓军 刘维成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95-1103,共9页
应用天水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13年6月19-20日甘肃陇东南地区大暴雨过程中暖区降水时段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及PUP产品特征。结果表明,雷达反射率因子特征与我国东部、南部的暖区暴雨特征极为相似,局地强回波的列车效应明显,... 应用天水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13年6月19-20日甘肃陇东南地区大暴雨过程中暖区降水时段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及PUP产品特征。结果表明,雷达反射率因子特征与我国东部、南部的暖区暴雨特征极为相似,局地强回波的列车效应明显,强回波一般低于45 dBz,且主要分布于0℃层以下;雷达径向速度反映出对流层中低层的暖平流、风场辐合结构和低空急流的维持有利于强回波及高频次列车效应的产生;γ中尺度涡旋的出现对强降水的临近预报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多普勒雷达特征 回波 反射率因子
下载PDF
甘肃陇东南一次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34
20
作者 王宝鉴 孔祥伟 +1 位作者 傅朝 黄玉霞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51-1564,共14页
2013年6月19-20日在甘肃陇东南出现一次罕见的暖区降水和切变线降水共同造成的区域性大暴雨过程,暖区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强降水范围集中、中尺度特征明显。利用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 2013年6月19-20日在甘肃陇东南出现一次罕见的暖区降水和切变线降水共同造成的区域性大暴雨过程,暖区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强降水范围集中、中尺度特征明显。利用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和中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暖区降水时段:对流层低层高湿有利于降低暖区降水对抬升条件的要求,并与中层温度冷槽配合形成不稳定层结,前期低层的逆温层也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堆积;低层垂直风切变、低空急流和地形抬升在对流触发和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徽成盆地是生成对流单体的主要源地;中尺度对流系统具有暖云降水特点,质心低,降水效率高,且具有明显的后向传播和"列车效应"特征。切变线降水时段:受对流层中层暖平流、正涡度平流和低层冷空气侵入影响,武都涡不断发展加强;对流层湿层厚度增加,热力不稳定条件明显减弱,在低空切变线、武都涡和地面辐合线附近形成大范围的稳定性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低空急流 低空切变线 武都涡 低质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