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of the WDM6 scheme in the simulation of number concentrations and drop size distributions of warm-rain hydrometeors: comparisons with the observations and other schemes 被引量:2
1
作者 GUO Jiaxu LEI Hengchi +1 位作者 CHEN Di YANG Jiefan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9年第6期458-466,共9页
The number concentrations and drop size distributions(DSDs)of warm-rain hydromete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imulation of microphysical processes.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DM6 scheme,which predicts th... The number concentrations and drop size distributions(DSDs)of warm-rain hydromete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imulation of microphysical processes.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DM6 scheme,which predicts the cloud number concentration(Nc)explicitly in aspects of warm-rain hydrometeors number concentrations and DSDs,the simulation of the WDM6 scheme is compared with airborne observations of a flight trial,as well as with the simulations of the Thompson scheme and Morrison scheme.Results show that the WDM6 scheme produces smaller(larger)cloud(rain)number concentrations and wider cloud DSDs compared to the observations,with the largest biases at upper levels of stratiform cloud(SC).The Thompson scheme and the Morrison scheme,both of which set the Nc as a constant,compare better to the observations than the WDM6 scheme in aspects of Nc and DSD.Sensitivity tests of the initial 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CCN)number concentration(CCN0)of the WDM6 scheme show that a better choice of the initial CCN0 may improve the simulation of convective cloud but helps little in terms of SC.The simulation of rain number concentration and DSD is not sensitive to the CCN0 in the WDM6 sche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rm-rain hydrometeor number concentration drop size distribution airborne observation
下载PDF
一次极端暴雪事件中罕见冻雨成因分析
2
作者 云天雨 孟莹莹 张桂华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4期91-99,共9页
使用常规观测、自动气象站、雷达回波及ERA5 0.25°×0.25°再分析等资料,对2021年11月8-9日发生在黑龙江省一次极端暴雪事件中罕见冻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冻雨发生在降水强度较大时段,地面气温普遍低于0℃。垂直温度... 使用常规观测、自动气象站、雷达回波及ERA5 0.25°×0.25°再分析等资料,对2021年11月8-9日发生在黑龙江省一次极端暴雪事件中罕见冻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冻雨发生在降水强度较大时段,地面气温普遍低于0℃。垂直温度分布呈典型的“冷-暖-冷”层结特征,近地层存在强逆温层,探空温度>0℃的面积比<0℃的大。近地层冷垫是冷高压南侵时,受江淮气旋和地形阻挡,在海拔较低的松花江干流地区堆积形成。融化层在850 hPa低涡前部,西南或偏南低空急流携带暖湿空气像楔子一样插在冷空气中,持续的暖平流特征明显,地面冷垫与中层暖层之间有明显的锋区特征。电线积冰直径与融化层持续长短有很大的相关性。冻雨的形成符合“冰相融化”机制,在冻雨区具有回波强度增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雪 冻雨 “冷—暖—冷”层结 雷达特征
下载PDF
滇南一次暖区暴雨过程的雷达反演风场分析
3
作者 高正南 杨素雨 +1 位作者 王飞 业红伟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9-719,共11页
利用自动气象站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探空资料和CINRAD/CC普洱天气雷达数据等多源资料,对2020年8月7日滇南大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尺度和中小尺度系统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强降水是典型的暖区暴雨过程;②500 hPa东风波和700 hPa低涡... 利用自动气象站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探空资料和CINRAD/CC普洱天气雷达数据等多源资料,对2020年8月7日滇南大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尺度和中小尺度系统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强降水是典型的暖区暴雨过程;②500 hPa东风波和700 hPa低涡系统是主要的影响系统,200 hPa高空辐散特征加强了低层系统的发展;③本次过程发生在高湿、高能、强垂直运动的大气环境背景下,孟加拉湾低压为滇南局地强降水提供充足的水汽,水汽通量散度强度达-4.6×10^(-6) g·cm^(-2)·hPa^(-1)·s^(-1);副高在滇南地区向北凹陷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积累,∑θ_(se)≥260℃的区域与地面6 h强降水落区对应一致;特大暴雨发生期间伴随有能量和强暖平流输送;④中尺度对流系统生命史完整且漫长,回波原地生消,中心稳定少动,“列车效应”明显,低质心暖云回波贡献了短时高效的降水,导致地面降水持续时间长、强度大、落区局地性强;对流发展旺盛阶段存在明显小尺度次级环流和水平气旋式辐合,二者投影位置一致,呈现出对流系统三维立体运动特征;地面投影附近集中出现20 mm·h^(-1)以上短时强降水,最大78.6 mm·h^(-1);⑤滇南地形对东(抬升)、西(降低)两股气流截然不同的影响加剧了辐合区垂直运动发展,在“喇叭口”地形隔挡下两股气流长时间交汇对峙,为特大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天气诊断 雷达风场三维变分反演 中小尺度系统 地形 滇南地区
下载PDF
暖干背景下的河南春季极端雨雪天气成因分析
4
作者 陈双 符娇兰 +3 位作者 李晓兰 金荣花 谌芸 王艳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9-584,共16页
过渡季节的春季极端雨雪天气一直以来都是预报中的难点。利用常规地面观测、探空、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数据,对2023年3月16日发生在河南省的一次极端雨雪天气成因进行了分析,重点关注了其极端降水及复杂雨雪相态转换... 过渡季节的春季极端雨雪天气一直以来都是预报中的难点。利用常规地面观测、探空、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数据,对2023年3月16日发生在河南省的一次极端雨雪天气成因进行了分析,重点关注了其极端降水及复杂雨雪相态转换成因。主要结论如下:此次过程是一次发生在暖干背景下,由高空槽东移配合低涡切变线北抬造成的极端雨雪天气,具有转折性强、降雪强度大、强降雪时段长等特点,降雪时地面气温始终维持在0℃附近,雨雪相态转换复杂;异常偏强的极端动力强迫是此次过程小时降水强度大的重要因素,这与对流层低层异常偏强的低空急流所伴随的热、动力强迫有关。另外,条件对称不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其垂直上升运动的发展,低涡移动缓慢、回波系统走向与移向夹角较小是其降水持续较长时间的关键;过程前期气温异常偏高,15日冷空气降温为雨雪相态转换提供了可能,但河南省中、东部边界层气温仍未达到雨转雪标准,过程开始阶段对流层低层存在明显干层,与此相伴随的由降水粒子蒸发等相变过程造成的降温,是其雨转雪的重要降温机制,干层的存在及降水的持续发展,成为边界层气温能否降到0℃附近的关键,大气趋于饱和之后,固态降水粒子的融化降温在降雪相态维持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干背景 极端雨雪 条件对称不稳定 降水相态 相变降温
下载PDF
大气河背景下的广西暖区暴雨机理初探
5
作者 覃皓 覃月凤 +2 位作者 吴玉霜 王志毅 刘乐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1-397,共17页
利用多源实况观测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10-2022年夏季(6-8月)广西暖区暴雨个例中伴随大气河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基于波作用通量、水平锋生以及非绝热加热诊断等,从热力、动力角度分析了2022年6月2-4日大气河背景下广西典型暖区... 利用多源实况观测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10-2022年夏季(6-8月)广西暖区暴雨个例中伴随大气河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基于波作用通量、水平锋生以及非绝热加热诊断等,从热力、动力角度分析了2022年6月2-4日大气河背景下广西典型暖区暴雨过程。结果表明:(1)绝大多数暖区暴雨个例伴随大气河。当大气河通过广西区域并维持在约1000 kg·m^(-1)·s^(-1)以下时,大气河强度增强有利于暖区暴雨降水强度增强。大多数个例中大气河呈西南-东北向,在经过广西时方向角在15°~65°。(2)典型个例中东西伯利亚阻塞高压和东北冷涡异常活跃,造成副高总体被压制,位置偏南,使得大气河维持在孟加拉湾-南海-华南-北热带太平洋一带,为暖区暴雨发生发展提供充足水汽。副高维持而低涡东移造成的气压梯度增大以及夜间季风气流加速共同作用使得局地大气河增强。(3)大气河夜间增强促进了局地水汽辐合及垂直输送使得湿层不断增厚,大气可降水量增大,有利于降水效率增大。同时,持续的暖湿输送有利于低层不稳定层结的建立和维持,使大气对流不稳定结构贯穿整个降水过程。(4)山脉地形的辐合抬升、侧向摩擦促进了上升运动、垂直涡度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山前堆积的暖湿空气被迫抬升而触发对流,另一方面有利于对流系统维持,造成更多水汽凝结致雨。此外,暖湿空气堆积产生持续的锋生强迫也有利于降水维持和增强。(5)大气河影响下的强上升造成大量水汽不断凝结释放潜热,大气受热后又加强了上升运动,在该正反馈机制下对流持续发展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大气河 对流不稳定 潜热
下载PDF
冷季不同锢囚类型温带气旋强降水过程统计分析
6
作者 杜晓丹 赵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90-1206,共17页
利用2006-2021年常规观测和风云卫星云顶黑体亮温(TBB)资料,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0.25°×0.25°的ERA5再分析资料,对冷季影响华北和东北地区北上类温带气... 利用2006-2021年常规观测和风云卫星云顶黑体亮温(TBB)资料,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0.25°×0.25°的ERA5再分析资料,对冷季影响华北和东北地区北上类温带气旋强降水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温带气旋爆发性发展过程中大多数有锢囚锋形成,但发展过程有所不同,Shapiro-Keyser(以下简称SK型)和经典的挪威(以下简称NW型)气旋发展过程各占一半,SK型气旋500hPa上为一深槽,斜压性强,引导气流为东北偏北气流,导致气旋路径偏西,造成的降水更偏北、范围更广;NW型气旋500hPa上为一浅槽,槽后冷平流弱,引导气流为东北偏东气流,导致气旋路径偏东,降水偏南,强度更强。(2)NW型气旋的大气河强于SK型气旋,相应的强降水范围更大、强度更强;随着气旋发展,SK型气旋大气河北侧有明显的后弯特征,导致SK型气旋的暖锋降水中心位于气旋西北象限,而NW型气旋暖锋降水中心位于气旋中心附近。(3)SK型气旋西北侧的暖锋锋生明显强于NW型,气旋锋生强迫产生的强上升运动,有利于强降雪。(4)SK型气旋300 hPa上存在高音符形状的强位涡块,NW型气旋高层块状位涡较弱。SK型气旋上空平流层位涡下传与低层高位涡连通形成位涡塔,其附近有深厚暖式锢囚结构;而NW型气旋高层位涡下伸不明显,没有位涡塔生成,SK型气旋首先在对流层中低层发展,然后发展到地面,而NW型气旋是从对流层低层发展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气旋 雨雪 锢囚锋 暖锋后弯 合成分析
下载PDF
2023年4月18日厦门暖区特大暴雨中尺度特征及低空急流的作用
7
作者 崔梦雪 张晗昀 +3 位作者 陈德花 黄昕 苏志重 胡雅君 《暴雨灾害》 2024年第5期521-531,共11页
2023年4月18日厦门遭遇入汛以来最强暖区暴雨过程,过程具有降水强度大、局地性强等特点。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以及双偏振雷达、风廓线雷达、雨滴谱仪等新型探测资料对此次暴雨的天气背景、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演变及低... 2023年4月18日厦门遭遇入汛以来最强暖区暴雨过程,过程具有降水强度大、局地性强等特点。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以及双偏振雷达、风廓线雷达、雨滴谱仪等新型探测资料对此次暴雨的天气背景、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演变及低空急流在其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暖区暴雨主要影响系统为偏南风天气尺度低空急流和东南风边界层急流,其强烈发展增强了局地的水汽及不稳定条件;(2)低质心的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嵌有类超级单体风暴在低空急流左侧辐合区内形成发展,MCS在福建南部沿海长时间维持,形成“列车效应”导致厦门极端强降水的发生;(3)类超级单体风暴强回波区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差分传播相移(KDP)与相关系数(CC)均较大,质心低于经典超级单体风暴。此外,强降水云具有高浓度的小雨滴与大雨滴并存的暖区暴雨云微物理特征。(4)低空急流迅速增强和向下扩展与强降水密切相关,双低空急流耦合产生的上升运动是此次暖区暴雨主要的天气尺度触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边界层急流 低空急流 中尺度特征
下载PDF
一场突发性局地大暴雨触发作用的分析和探讨
8
作者 王婷婷 姚凯 +3 位作者 朱文剑 张同 岳元 刘海峰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43-651,共9页
利用多种非常规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并结合ERA5(ECMWF Reanalysis V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9年6月2日长春市区的一场突发性局地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结果发现,低层或高层冷中心、暖湿气流和冷池出流三者之间不同的相互作用是该过程两段... 利用多种非常规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并结合ERA5(ECMWF Reanalysis V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9年6月2日长春市区的一场突发性局地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结果发现,低层或高层冷中心、暖湿气流和冷池出流三者之间不同的相互作用是该过程两段不同强度降水产生的根本原因:第一时段降水较强,并伴有强雷电和冰雹,700 hPa附近较弱冷中心在低层偏南风急流作用下北移至长春站北部并叠加在高层强冷中心之下,其下沉气流在边界层顶附近受该处降水形成的冷池和冷锋后部冷平流阻挡向南回流,冷池出流强度增强并在长春站附近迫使强暖湿气流抬升,长春站上空层结不稳定性加强,当上游对流云团东移至该地时强烈发展,回波强度超过60 dBZ,后向传播作用形成东西向线状对流,列车效应显著;第二时段降水相对较弱,仅伴有雷电,长春上空中低层仍为暖平流控制,高层冷空气继续加强并南压,其下沉气流在边界层顶附近受低层急流作用向北辐散,冷平流较强并与第一阶段强降水产生的冷池出流(较弱冷平流)在长春站附近辐合,迫使其低层相对较暖的气团抬升,700 hPa以下转为垂直上升运动,对流云团移至该处再次发展并与周围对流云团合并形成线状对流群,但两支辐合气流均为冷平流,近地面层缺少热力条件配合,不利于上升气流加强和维持,强度不超过55 dBZ且质心较低,维持时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大暴雨 高层冷中心 低层冷中心 暖湿气流 冷池出流
下载PDF
黔中地区一次暖区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周林 王君军 +2 位作者 罗乃兴 吴和俐 陈海凤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2期146-153,共8页
利用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FY-2F云顶亮温资料和雷达产品资料等,对2019年5月24日夜间黔中地区暖区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暖区强降水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小时雨强大、强降水范围... 利用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FY-2F云顶亮温资料和雷达产品资料等,对2019年5月24日夜间黔中地区暖区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暖区强降水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小时雨强大、强降水范围广等特点;(2)高能高湿的环境及强的大气层结不稳定特征、深厚的暖云层以及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为高效率持续性降水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3)本次暖区暴雨主要由2个对流发展旺盛且伸展高度较高的对流云团连续影响造成,其移动路径在黔中地区存在叠加效应;(4)暴雨由积云为主的积层混合降水回波长时间滞留造成,具有明显的“列车效应”,降水强回波质心低,具有热带降水型回波的特征;(5)地面辐合线为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强降水落区的位置随着地面辐合线的移动而移动,同时强降水落区主要位于地面辐合线左侧的偏北气流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环境特征 地面辐合线 雷达回波特征
下载PDF
Enhancement of East African Monsoon Long Rainfall (March to May) Variability from Weekly to Annual Scale by Climatic Extremes
10
作者 Jonah Kazora Weijun Zhu +3 位作者 Than Oo Kyaw Joseph Ndakize Sebaziga Frank Rusanganwa James Kagabo 《Atmospheric and Climate Sciences》 2023年第4期491-506,共16页
As global warming increasingly affects vulnerable regions such as Central East Africa, it is crucial to understand future changes in rainfall variability to reduce vulnerability. Despite the importance of rainfall var... As global warming increasingly affects vulnerable regions such as Central East Africa, it is crucial to understand future changes in rainfall variability to reduce vulnerability. Despite the importance of rainfall variability, it has received less attention compared to changes in mean and extreme rainfall.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amplification of synoptic (weekly) to annual variability of East African Monsoon (EAM) Long Rainfall (March to May) by climatic extremes. Using band-pass filtered daily rainfall data, we found that EAM rainfall variability is anticipated to increase by 20% - 60% across the region under global warming conditions. The majority of the intermodal variability in Long Rain EAM rainfall forecasting is explained by differences in mean rainfall.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noptic variability of Long Rain for EAM rainfall is likely to amplify, resulting in more extreme rainfall events and longer dry spells under global warming. This amplification is attributed to the warming of the Indian Ocean and the associated changes i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patterns. The projected increase in synoptic to annual variability of Long Rain for EAM rainfall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agriculture in the region, challenging policymakers to develop adaptive strategies that can mitigate the impacts of these extreme events. This study emphasizes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projected climate changes in rainfall variability on the East African region at all periods and underscores the need for effective adaptation strategies to ens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noptic Variability East Africa Monsoon Long Rain Global Warming Amplification
下载PDF
我国冻雨时空分布及温湿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66
11
作者 欧建军 周毓荃 +1 位作者 杨棋 潘留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92-699,共8页
利用2008年1月-2010年4月全国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根据地面观测冻雨记录,分析了我国冻雨的时空分布规律,并依据冻雨发生时探空分析的云顶同暖层(>0℃)相对位置等结构配置,初步研究了冻雨温湿结构特征和形成的物理机制类型。... 利用2008年1月-2010年4月全国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根据地面观测冻雨记录,分析了我国冻雨的时空分布规律,并依据冻雨发生时探空分析的云顶同暖层(>0℃)相对位置等结构配置,初步研究了冻雨温湿结构特征和形成的物理机制类型。结果表明,我国冻雨一般从11月开始,到来年3月结束,以1月居多(占72%);冻雨多发生在长江以南区域,占总数的90%以上;我国冻雨发生主要以暖雨机制为主,占总数的73%,而冰相机制冻雨仅有27%;以暖雨机制产生的冻雨,云顶普遍不高(低于3km),而冰相机制冻雨云顶相对较高(可达9km);出现冻雨时,地面温度(百叶箱温度)均低于0℃,冰相机制冻雨的暖层厚度基本在1km以上,暖层最高温度平均在3℃以上;我国北方(30°N以北的地区)发生冻雨的机制比较单一,主要是冰相机制,南方(30°N以南的地区)冻雨两种机制都存在,受地形影响,一般在海拔高的地区暖雨机制比冰相机制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雨 探空 冰相机制 暖雨机制
下载PDF
切变线冷区和暖区暴雨落区分析 被引量:30
12
作者 侯淑梅 孙兴池 +1 位作者 范苏丹 肖明静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3-343,共11页
利用常规、自动气象站、NCEP/NCAR再分析资料(1°×1°,逐6h)和WRF模式逐小时资料,对2010年6月30日—7月2日山东省暴雨过程的落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具有暖区暴雨和冷区暴雨两种特征.暖区暴雨强度强、范... 利用常规、自动气象站、NCEP/NCAR再分析资料(1°×1°,逐6h)和WRF模式逐小时资料,对2010年6月30日—7月2日山东省暴雨过程的落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具有暖区暴雨和冷区暴雨两种特征.暖区暴雨强度强、范围广、落区集中,位于925 hPa经向切变线右侧或者低涡的东南象限“人”字型切变线内、暖温度脊后部、地面低压前部南风区内;冷区暴雨区强度弱、范围小、落区分散,位于925 hPa经向切变线左侧、冷温度槽前、地面低压后部北风区内.冷区和暖区暴雨均位于大气可降水量大于70 kg/m^2的区域、低空急流顶端的左侧.低空急流与强降水同时开始或者低空急流提前1h开始,降水强度最大时段出现在850 hPa风速跃增后1~3h.只有冷区暴雨时,冷空气较弱,冷锋伸展高度较低,暴雨区位于冷锋后部θse锋区前沿、θse暖脊脊线顶点、强上升运动中心.冷区与暖区暴雨共存时,冷暖空气势力均比只有冷区暴雨时强,冷锋伸展高度较高,冷区与暖区暴雨均位于强上升运动中心南侧1个纬距内风速辐合处.只有暖区暴雨时,冷空气较强,冷锋伸展高度较高,暴雨区位于冷锋前1个纬距内、θse暖脊脊线与地面交点、上升运动中心.低层向北倾斜锋区的南北跨度与中层向南倾斜锋区的南北跨度的差值大小,直接影响上升运动的强度和暴雨区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变线 冷区暴雨 暖区暴雨 干侵入 大气空间结构
下载PDF
台风温比亚(2018)登陆后雨滴谱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俊 丛春华 +1 位作者 王洪 张秋晨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49-1459,共11页
利用河南商丘、山东肥城和寿光、辽宁旅顺和长海5个观测点的Parsivel型降水天气现象仪观测资料,分析了2018年登陆台风温比亚深入内陆后的雨滴谱演变特征,主要结果为:商丘、肥城和寿光不同雨强的平均雨滴谱类似,小雨滴浓度较高、大雨滴... 利用河南商丘、山东肥城和寿光、辽宁旅顺和长海5个观测点的Parsivel型降水天气现象仪观测资料,分析了2018年登陆台风温比亚深入内陆后的雨滴谱演变特征,主要结果为:商丘、肥城和寿光不同雨强的平均雨滴谱类似,小雨滴浓度较高、大雨滴浓度偏低,部分平均谱具有平衡雨滴谱特征;旅顺和长海的平均雨滴谱则相反,小雨滴浓度较低、大雨滴浓度偏高,平均雨滴谱具有冰相控制雨滴谱特征。商丘、肥城和寿光的雷达反射率-雨强(Z-R)关系类似,旅顺和长海的Z-R关系类似,这两者的指数有较大差异,表明降水的微物理特征有明显不同。雨滴谱参数分布显示,商丘、肥城和寿光对流降水具有海洋性对流降水雨滴谱特征,云中微物理过程主要是碰并增长为主的暖雨过程,以及暖雨-冰相混合过程;旅顺和长海的对流降水具有大陆性对流降水雨滴谱特征,云中微物理过程主要以暖雨-冰相混合和冰相两类为主。表明“温比亚”在河南、山东虽然不断受冷空气的影响,云中微物理特征没有明显变化,但减弱成温带气旋后在辽宁沿海的云中微物理过程发生了显著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温比亚 雨滴谱 暖雨机制 冰相过程
下载PDF
2017年广州“5·7”暖区特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和可预报性 被引量:117
14
作者 伍志方 蔡景就 +3 位作者 林良勋 胡胜 张华龙 韦凯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85-499,共15页
2017年5月7日广州发生了特大暴雨,各家确定性业务预报模式均漏报了此次过程。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广州天气雷达资料对此次暖区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尺度背景、中尺度系统演变和可预报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通过分析ECMWF集合预报中成... 2017年5月7日广州发生了特大暴雨,各家确定性业务预报模式均漏报了此次过程。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广州天气雷达资料对此次暖区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尺度背景、中尺度系统演变和可预报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通过分析ECMWF集合预报中成功预报出广州周边地区出现局地强降水与预报了弱降水的成员间的差异,探讨影响本次大暴雨发生的关键触发因子。结果表明:2017年"5·7"大暴雨的环境条件和动力强迫较弱,在弱风场环境下,冷高压后部东南风或偏南风回流,经过城市热岛区域,转为偏暖气流,与山坡下滑冷气流在山前一带形成的水平风场辐合,结合山前强水平温度梯度,共同触发了初生对流单体。其后,雷暴出流和边界层暖湿气流形成的辐合线又触发新生单体,并使已减弱的降水单体重新加强产生第二阶段强降水。前两个阶段的局地特大暴雨分别是由稳定少动的块状强回波单体发展到嵌有中涡旋的强单体和较长生命史的弱HP型超级单体造成的,第三阶段的大暴雨是由向南传播合并新生单体并随短波槽东移的带状回波造成;三个阶段成熟回波垂直结构上均呈低质心暖云降水的特点。由ECMWF集合预报成功预报出局地强降水与弱降水成员之间的差异可见,加强的温度梯度及地面风场辐合可能是本次局地强降水的重要触发因子。短期时效内数值模式难以做出暖区尤其是弱风场环境下暴雨以上降水预报,目前的监测和短时临近预警是主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 特大暴雨 地面辐合 HP型超级单体 可预报性
下载PDF
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被引量:26
15
作者 樊伟 程炎宏 沈新强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91-94,共4页
关键词 全球环境变化 海洋-大气作用 全球趋暖 酸雨 人类活动 渔业资源
下载PDF
北方一次暖区大暴雨强降水成因探讨 被引量:81
16
作者 徐珺 杨舒楠 +2 位作者 孙军 张芳华 谌芸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55-1463,共9页
2012年7月7日黄淮出现一次典型暖区大暴雨过程,降水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和强降水范围集中,中尺度特征明显。本文通过常规和非常规观测、NCEP分析资料对该次黄淮暖切变线引发的豫东北、鲁南和苏北等地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 2012年7月7日黄淮出现一次典型暖区大暴雨过程,降水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和强降水范围集中,中尺度特征明显。本文通过常规和非常规观测、NCEP分析资料对该次黄淮暖切变线引发的豫东北、鲁南和苏北等地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整层高湿环境有利于降低暖区暴雨对抬升条件的要求、提高降水效率和局地不断产生中尺度对流系统;低层垂直风切变和超低空急流在对流触发和维持中可能有重要作用;次天气及以下尺度的抬升条件,如地面辐合线、925和850 hPa切变和低空急流出口区的风速辐合等均可导致强降水,降水落区一般位于低层多层风速辐合的叠置区;暖区暴雨的雷达回波具有明显的后向传播、列车效应和热带降水型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降水效率 垂直风切变 中尺度对流系统
下载PDF
2018年北京“7.16”暖区特大暴雨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56
17
作者 雷蕾 邢楠 +4 位作者 周璇 孙继松 翟亮 荆浩 郭金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7,共17页
利用京津冀区域加密自动气象站、SA多普勒天气雷达、L波段风廓线雷达、NCEP 0.25°再分析资料及0.03°高分辨率地形资料研究了北京2018年7月15-16日暖区特大暴雨特征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这次暖区特大暴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 利用京津冀区域加密自动气象站、SA多普勒天气雷达、L波段风廓线雷达、NCEP 0.25°再分析资料及0.03°高分辨率地形资料研究了北京2018年7月15-16日暖区特大暴雨特征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这次暖区特大暴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暖气团(θse高能区)中,无明显冷空气强迫,斜压性弱,有丰沛的水汽,850 hPa以下出现强水汽辐合.(2)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有3个过程:带状对流建立和局地强雨团影响、北京北部"列车效应"南部雷暴冷池出流造成对流加强和移动、平原地区线状对流重建.(3)暴雨发生前,低层西南风出现风速脉动,低空急流建立.首先在2500-3500 m高度形成低空急流,2 h后2500 m以下风速显著增大,5 h后急流厚度由边界层伸展到700 hPa.急流出口区降压,低层出现气旋性风场或切变,有利于垂直上升运动发展,触发和加强对流.(4)西南低空急流暖湿输送导致高温、高湿、高能的对流不稳定层结反复重建,这是对流发展加强的重要原因.(5)地面辐合线是对流触发并逐渐组织成带状对流系统的关键影响因素.地面辐合线方向、低空急流轴、回波移动方向三者几乎重叠是造成对流后向传播和"列车效应"的有利条件.(6)太行山和燕山地形对对流触发和暴雨增幅有重要影响.北京最大雨强≥40 mm/h站点中的77.4%位于西南部和东北部200-600 m海拔高度处.偏东风在华北西部太行山局地迎风坡触发对流,西南低空急流在北京北部迎风坡和喇叭口地形处辐合和抬升更为显著,造成局地特大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特大暴雨 低空急流 地面辐合线 列车效应 地形
下载PDF
四川盆地暖区暴雨的雷达回波特征及分类识别 被引量:15
18
作者 罗辉 肖递祥 +2 位作者 匡秋明 青泉 康岚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0-470,共11页
暖区暴雨强度大且降水集中,可造成严重气象灾害。利用四川盆地实况降水和7部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12-2017年28次暖区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按超过20 mm·h^-1降水站数的突增,将暖区暴雨的雷暴群分为初生阶段和成熟阶段,根据不同降水... 暖区暴雨强度大且降水集中,可造成严重气象灾害。利用四川盆地实况降水和7部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12-2017年28次暖区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按超过20 mm·h^-1降水站数的突增,将暖区暴雨的雷暴群分为初生阶段和成熟阶段,根据不同降水类型成熟前后的雷达回波特征,将雷暴群分为3种类型,3类回波特征差异明显,雷暴的长时间生消、合并以及传播作用使暖区暴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广。在28次暖区暴雨过程中,四川盆地西北部出现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回波基本呈现东北-西南向,与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脉走向基本一致,地形(产生偏东风)抬升在暖区暴雨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对3类雷暴群质心高度、顶高、最大回波强度等要素的统计显示,不同类型雷暴群在初生阶段和成熟阶段的概率密度曲线存在双峰和单峰等结构特征。利用雷暴群的多个参数构建暖区暴雨分类识别的特征向量,并采用随机森林机器学习方法进行识别,取得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雷暴群 回波特征 随机森林
下载PDF
华北一次暖区暴雨雷暴触发及传播机制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孙密娜 王秀明 +2 位作者 胡玲 陈宏 韩婷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55-1266,共12页
2016年7月24日午后河北中东部至天津南部出现了一次短历时暴雨过程,暴雨中心位于天津南部,模式客观预报和预报员主观预报均存在偏差。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和同化了雷达和地面加密资料的VDRAS资料等... 2016年7月24日午后河北中东部至天津南部出现了一次短历时暴雨过程,暴雨中心位于天津南部,模式客观预报和预报员主观预报均存在偏差。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和同化了雷达和地面加密资料的VDRAS资料等,对导致此次强降水过程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特别是对本次暴雨最为关键的问题——雷暴触发和传播机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暴雨过程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加强北上过程中,从传统流型识别的角度看不利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高空槽东移影响华北东南部,这是一次发生在副热带高压588 dagpm线控制下的暖区暴雨,是非典型流型下的短历时暴雨,预报难度大;(2)邢台探空较北京探空距离暴雨区更远,但对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西南气流影响下的暖区暴雨,位于暴雨区西南的邢台探空更具参考价值,邢台站24日11时的订正探空显示:大气层结极不稳定、低层水汽异常充沛且湿层深厚,CAPE值达3874 J·kg^(-1),对流抑制仅为22 J·kg^(-1),8 g·kg^(-1)比湿达600 hPa,地面露点出现接近30℃的极端高值;(3)850 hPa暖式切变线附近,两条地面辐合线合并和中尺度锋生是触发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重要因素,卫星云图上亦可见两条云带合并,其合并使得边界层辐合加强,因而积云在辐合区发展,暖切变线附近上午有小积云发展,随着辐合加强形成东西向排列中尺度对流系统;(4)雷暴触发后,其移动和传播是预报的难点,因其决定了对流降水持续时间,本例中受辐合线和风暴阵风出流共同作用,切变线西段有新的雷暴触发,加之切变线南侧南北向的云街与切变线相遇,使得雷暴在向西传播的同时向南发展,即传播方向为西偏南,在环境西南气流的作用下,对流单体向东偏北方向移动,即平流方向东偏北,平流与传播方向相反,因而形成"列车效应",另外,南北向云街表明切变线南侧逆温层之下有偏南暖湿气流补充,加之对流风暴阵风的出流再次触发雷暴使得对流风暴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辐合线 暖区暴雨 列车效应
下载PDF
“7·20”华北和北京大暴雨过程的分析 被引量:57
20
作者 赵思雄 孙建华 +1 位作者 鲁蓉 傅慎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51-360,共10页
本文对2016年7月19—21日华北及北京的特大暴雨作了研究和讨论。研究表明,该次暴雨为诸多有利因素所致:前期副热带高压呈带状稳定维持,中旬末东退,后呈"东高西低"分布,华北处于槽前辐合上升区,有利对流发生。高空西来槽停滞加... 本文对2016年7月19—21日华北及北京的特大暴雨作了研究和讨论。研究表明,该次暴雨为诸多有利因素所致:前期副热带高压呈带状稳定维持,中旬末东退,后呈"东高西低"分布,华北处于槽前辐合上升区,有利对流发生。高空西来槽停滞加深(并切断)与低层江淮暖性倒槽叠加,快速发生发展成为一深厚的气旋,出现了高低空系统的耦合。有一支暖(湿)输送带自南向北推进至关重要,源地可追踪至南中国海等低纬度地区,水汽通量辐合大值区先后经长江、黄淮至华北,有明显的中低纬度系统的相互作用。2016年的"7·20"暴雨和2012年"7·21"暴雨均存在明显的多尺度特征,但其具体特征有所不同。前者强烈对流活动稍弱于后者,降水趋势平稳,然而由于其大尺度强迫持续时间长,累积降水量仍然较大。本文主要集中于一些事实的分析,对于该次暴雨的机理尚需作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气旋 暖输送带 多尺度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