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7 was the Warmest Year on Record for the Global Ocean 被引量:8
1
作者 Lijing CHENG Jiang ZHU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3期261-263,共3页
2017 was the warmest year on record for the global ocean according to an updated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AR CAS: http://english. iap.cas.cn/) ocean analysis.
关键词 was the warmest Year on Record for the Global Ocean IAP XBT
下载PDF
The warmest year 2015 in the instrumental record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year 1998 被引量:5
2
作者 ZHANG Chao LI Shuanglin WAN Jiang-Hua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6年第6期487-494,共8页
The global annual averaged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omaly (SATA) in 2015 and its rank in the historical instrumental records are analyzed using the CRU, NASA, and NOAA datasets. All datasets indicate that 2015 is t... The global annual averaged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omaly (SATA) in 2015 and its rank in the historical instrumental records are analyzed using the CRU, NASA, and NOAA datasets. All datasets indicate that 2015 is the warmest year, which is 0.74℃ warmer than normal years from 1961 to 1990 in the HadCRUT4 data-set. The most evident warm anomaly occurs over land, especially at high latitudes. The averaged SATA over land is 1.13 ℃, which is 0.54℃warmer than that over oceans (0.59℃). Because an El Niffo event occurred in 2015 and 1998 and 1998 is also the warmest year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se two years are compared to explain the formation of the warmest climate. A statistical approach that is known as th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EMD) is employed to isolate the components with different timescales, which range from interannual to centennial and a long-term trend. In 2015 the developing El Niffo may have contributed an anomaly of 0. 1 0℃, while this value is 0.1 8 ℃ for 1998.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decadal-multidecadal variability and beyond to 2015 is 0.64℃, which i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interannual anomaly components (0.10 ℃).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warmest climate in 2015 occurr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tirnescales beyond the interannu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TA the warmest year 2015 EEMD
下载PDF
Our Warmest Thanks to AAS Reviewers 2013
3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6期I0001-I0002,共2页
The editorial office of Advances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AAS), on behalf of all AAS editors, would like to publicly acknowledge the people listed below who served as reviewers for the journal during 1 September 201... The editorial office of Advances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AAS), on behalf of all AAS editors, would like to publicly acknowledge the people listed below who served as reviewers for the journal during 1 September 2012 to 31 August 2013. We recognize that the time and work of the reviewers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source in academic publishing. The quality of our journal depends in a crucial way upon the reviewing process and therefore all reviewers' time and efforts taken to sustain the quality of the journal are greatly appreci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AS Our warmest Thanks to AAS Reviewers 2013
下载PDF
Our Warmest Thanks to AAS Reviewers 2017
4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2期1497-1498,共2页
The editorial office of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AAS),on behalf of all AAS editors,would like to publicly acknowledge the people listed below who served as reviewers for the journal during 1 September 2016 to ... The editorial office of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AAS),on behalf of all AAS editors,would like to publicly acknowledge the people listed below who served as reviewers for the journal during 1 September 2016 to 31 August 2017.We recognize that the time and work of the reviewers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source in academic publishing.The quality of our journal depends in a crucial way upon the reviewing process and therefore all reviewers,time and efforts taken to sustain the quality of the journal are greatly appreci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AS Our warmest Thanks to AAS Reviewers 2017
下载PDF
Effects of Urbanization on Extreme Warmest Night Temperatures During Summer near Bohai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庆祥 黄嘉佑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13年第6期808-818,共11页
Many previous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impacts of urbanization on regional mean temperatures. Relatively few have analyzed changes in extreme temperatures. Here, we examine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extreme war... Many previous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impacts of urbanization on regional mean temperatures. Relatively few have analyzed changes in extreme temperatures. Here, we examine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extreme warmest night temperatures from 33 stations in the Bohai area between 1958 and 2009. We compute the Generalized Extreme Value(GEV) distribution of extreme warmest night temperatures and analyze long-term variations in its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A new class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factor analysis of changes in extreme night temperatures is developed to detect the efects of urbanization in diferent cities. Of the three parameters that characterize the GEV distribution, the position parameter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f long-term changes in extreme warmest night temperatures. During the period of rapid urbanization(i.e., after 1978), all three parameters of the GEV distribution are larger for the urban station group than for the reference station group, so are the magnitudes of their variations, and the urban areas have been experiencing higher extreme warmest night temperatures with larger variability. Diferent types of cities in the Bohai area have all experienced an urban heat island efect, with an average urbanization efect of approximately 0.3 per deca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eme climate events extreme warmest night GEV distribution urbanization efect
原文传递
印-太暖池高温暖水的移位与南海夏季风爆发
6
作者 刘秦玉 宋子涵 +1 位作者 郑小童 解晗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67,共13页
为了揭示高温暖水在中国南海(文中简称南海)夏季风爆发中所起的作用,依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发布的第5代全球大气海洋再分析资料,发现气候平均意义下印度洋—太平洋暖池中30℃以上高温暖水会在5月出现移位:5月上旬高温暖水出现在孟加... 为了揭示高温暖水在中国南海(文中简称南海)夏季风爆发中所起的作用,依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发布的第5代全球大气海洋再分析资料,发现气候平均意义下印度洋—太平洋暖池中30℃以上高温暖水会在5月出现移位:5月上旬高温暖水出现在孟加拉湾中部,而到下旬消退并移位到南海南部。通过分析局地天气尺度的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过程,揭示了上述高温暖水月内移位的物理机制:在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后,逐渐增强的潜热释放和减少的短波辐射会导致孟加拉湾高温暖水的面积逐渐缩小;与此同时,在副热带高压影响下,南海菲律宾岛西南高温暖水出现,并因其面积逐渐增大,并与泰国湾的高温暖水共同构成了南海南部的高温暖水。研究发现南海季风爆发几乎都出现在上述高温暖水移位之后,因此孟加拉湾中部和南海南部海表温度的差由正转负可以作为南海季风爆发的先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风爆发 孟加拉湾 中国南海 暖水 天气尺度海-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1998年:中国近一个世纪以来最暖的一年 被引量:53
7
作者 龚道溢 王绍武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3-5,共3页
1880~1998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序列显示,1998年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最暖的一年,气温距平达到了+1.38℃。1998年的全球年平均温度也是有观测纪录以来的最高值,距平达到了+0.57℃。1998年我国气温创近... 1880~1998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序列显示,1998年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最暖的一年,气温距平达到了+1.38℃。1998年的全球年平均温度也是有观测纪录以来的最高值,距平达到了+0.57℃。1998年我国气温创近百年来的最高纪录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与全球大尺度气候变暖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8年 中国 气温变暖 气候变化
下载PDF
1998年以来中国气温持续极端偏暖的事实 被引量:19
8
作者 李庆祥 李伟 鞠晓慧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7-40,共4页
利用国内地面气温观测资料,首先对数据进行了质量控制,考虑了序列的均一性和空间抽样误差问题,计算了近55年来(1951-2005)中国地面平均气温的变化幅度。结果显示,1998年为中国气温近55年之最暖年份,大约偏暖1.10℃(相对于1971-2000年间3... 利用国内地面气温观测资料,首先对数据进行了质量控制,考虑了序列的均一性和空间抽样误差问题,计算了近55年来(1951-2005)中国地面平均气温的变化幅度。结果显示,1998年为中国气温近55年之最暖年份,大约偏暖1.10℃(相对于1971-2000年间30年气候平均状况);自1998-2005年8年间,除2000年全国平均气温距平约在0.29℃外,其余7年相对于1971-2000年气候标准值均高出0.60℃以上,从最热年1998年开始依次排列为:1998年(1.10℃)、2002年(0.88℃)、1999年(0.86℃)、2004年(0.86℃)、2005年(0.72℃)、2003年(0.68℃)、2001年(0.63℃),这一事实值得引起人们深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一性 最暖年份 气候数据 气温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城市化对夏季极端暖夜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李庆祥 黄嘉佑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68-676,共9页
城市化对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指标(如夏季极端暖夜等)的影响研究尚少。取环渤海地区气象观测站的夏季(6-8月)逐日最低气温资料(1958-2009年),使用广义极值(GEV)分布拟合夏季极端暖夜气温分布,并对拟合函数的3个分布特征参数的年际变... 城市化对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指标(如夏季极端暖夜等)的影响研究尚少。取环渤海地区气象观测站的夏季(6-8月)逐日最低气温资料(1958-2009年),使用广义极值(GEV)分布拟合夏季极端暖夜气温分布,并对拟合函数的3个分布特征参数的年际变化进行分析,根据特征参数变化特征进行城市化对极端暖夜的影响程度的分离。研究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在极端暖夜气温分布的3个参数的年际变化中,以位置参数的代表性最好。在城市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偏高气温出现的可能性大,但极端气温变化幅度也较大。城市化对环渤海不同类型城市夏季极端暖夜气温的贡献均为上升作用,增温速度最大约为0.3℃/(10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事件 夏季极端暖夜 广义极值分布 城市化影响
下载PDF
任意坡向辐射日总量最热坡度的解析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孙汉群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81-787,共7页
 首次用解析的方法完整地研究了任意坡向的坡面相对于天文辐射日总量的最热坡度问题,建立了任意坡向的坡面相对于天文辐射日总量的最热坡度解析模式.研究表明,当坡面日出日没时角的配置关系和水平面或非水平面日出日没时角相同时,存在...  首次用解析的方法完整地研究了任意坡向的坡面相对于天文辐射日总量的最热坡度问题,建立了任意坡向的坡面相对于天文辐射日总量的最热坡度解析模式.研究表明,当坡面日出日没时角的配置关系和水平面或非水平面日出日没时角相同时,存在相对于坡面天文辐射日总量的最热坡度,而其余时角配置关系则不存在相对于坡面天文辐射日总量的最热坡度.当存在相对于坡面天文辐射日总量的最热坡度时,最热坡度可解析地求得.南、北坡的最热坡度计算公式是任意坡向最热坡度计算公式的特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意坡向 辐射日总量 最热坡度 解析研究 角配置关系
下载PDF
近52年黄土高原气温与热量资源时空变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阿如娜 史兴民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5年第10期11-17,共7页
根据33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2年逐日气温数据,利用年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日数及其积温、最暖月平均气温(7月)、最冷月平均气温(1月)等5个指标对黄土高原地区的气温与热量资源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52年时间尺... 根据33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2年逐日气温数据,利用年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日数及其积温、最暖月平均气温(7月)、最冷月平均气温(1月)等5个指标对黄土高原地区的气温与热量资源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52年时间尺度上,黄土高原地区年平均气温线性拟合增长率达到0.28℃/10年,在空间变化上表现出北部区域变化大于南部区域,西部区域大于东部区域的特点。热量资源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快速增加,其中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日数变化最大的区域为黄土高原南界到陕西西安和山西临汾区域,而日平均气温稳定≥10℃积温变化最大的区域为山西原平为中心区域和青海、甘肃的大部分区域。最冷月气温与最暖月气温在时间序列变化上,变化趋势表现为基本一致,但是空间变化趋势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并且最暖月的变化幅度小于最冷月的变化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气温变化 热量资源 最冷月气温 最暖月气温
下载PDF
鲁迅作品中最温暖的文字——以《朝花夕拾》为例探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春艳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年第11期122-128,共7页
总体来说鲁迅的作品,表现得很理性,大多呈现出苍凉阴郁、抨击讽刺的意味,而在1926年创作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则风格迥异。从《朝花夕拾》的情感脉络来看,这部散文集表露出了一个伟大但又平凡的普通人的情感,触摸到作者内心最深处的爱,... 总体来说鲁迅的作品,表现得很理性,大多呈现出苍凉阴郁、抨击讽刺的意味,而在1926年创作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则风格迥异。从《朝花夕拾》的情感脉络来看,这部散文集表露出了一个伟大但又平凡的普通人的情感,触摸到作者内心最深处的爱,每一篇文章都有温暖融入。其温暖的文字主要源于其1925年与许广平开始的爱情,当然特殊的历史社会背景、已过不惑之年的年龄阶段及其特殊的心理也促成了这部温暖的文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文学作品 最温暖文字 文学本质 社会环境 爱与死
下载PDF
我国松毛虫发生率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晨阳 蒙凤群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8-114,124,共8页
了解我国松毛虫发生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对松毛虫暴发的预防、控制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我国各行政区2004年-2012年间每年松毛虫发生面积及其寄主植物面积,使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气候因子是否以及如何驱动我国松毛虫... 了解我国松毛虫发生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对松毛虫暴发的预防、控制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我国各行政区2004年-2012年间每年松毛虫发生面积及其寄主植物面积,使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气候因子是否以及如何驱动我国松毛虫发生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在全国尺度上,最暖季降水量是松毛虫发生的主要气候驱动因子,松毛虫平均发生率与最暖季降水量显著正相关。在最暖季降水量的作用下,我国松毛虫的发生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最暖季降水量较高的南方和北方部分地区松毛虫发生率较高,而降水量较低的西北和青藏地区松毛虫发生率较低。我们的研究结果可为松毛虫暴发的预防和管理工作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毛虫 空间分布 气候因子 一般线性模型 最暖季降水量
下载PDF
新疆准噶尔荒漠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进化和环境驱动机制初探 被引量:54
14
作者 尧婷婷 孟婷婷 +3 位作者 倪健 阎顺 冯晓华 王国宏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8-197,共10页
植物功能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剖析各因素对植物性状变异的相对影响,对揭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规律至关重要。作者以干旱区植物为研究对象,定量化分析了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变异及其与环境梯度的关系。研究区域... 植物功能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剖析各因素对植物性状变异的相对影响,对揭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规律至关重要。作者以干旱区植物为研究对象,定量化分析了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变异及其与环境梯度的关系。研究区域位于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及其周边区域。在30个样地中,观测了110种植物的叶比重、叶片单位质量氮含量和单位面积氮含量以及叶片干物质含量,通过插值法获得每个样地的生物气候数据。结果表明:物种水平上叶片性状(性状值为每个物种的实际观测值)的变异在很大程度上由植物进化背景所决定,气候因子和功能群的作用次之;在群落尺度上(性状值为每个样地的权重和),叶比重与气候干旱程度呈正相关,单位质量氮含量在水热组合最优的区域出现最大值,而叶片干物质含量和单位面积氮含量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较小。叶比重是群落尺度上探讨叶片功能性状与环境梯度关系的一个合适的指标。此外,在研究植物性状-环境关系过程中,尽可能观测多个植物功能性状是必要的。但是,只有排除植物系统背景的影响,关于植物性状-环境关系的研究结论才可能接近真实情况。将来应该加强同一种内不同种群间的叶片性状的采样和分析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氮含量 叶片干物质含量 叶比重 植物水分可利用性 最热月均温 干旱气候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增温效应对垂直带谱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姚永慧 徐美 张百平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7-419,共13页
青藏高原作为巨大的热源对亚洲气候、高原生态格局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但青藏高原的增温效应最初是20世纪50年代因其对亚洲气候的重大影响而被发现的,因此,大量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原夏季增温对气候的影响方面,而高原增温效应对高原... 青藏高原作为巨大的热源对亚洲气候、高原生态格局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但青藏高原的增温效应最初是20世纪50年代因其对亚洲气候的重大影响而被发现的,因此,大量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原夏季增温对气候的影响方面,而高原增温效应对高原地理生态格局的影响研究却非常少。利用收集到的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基于MODIS地表温度估算的青藏高原气温数据、林线数据和垂直带谱数据及DEM数据,通过对比分析高原内部与外围山区垂直带谱高度的变化及林线的分布规律,并以高原内部与边缘地区相同海拔高度上的气温差、最热月10℃等温线、15℃·月的温暖指数等温度指标来定量描述高原的增温效应及其对垂直带谱和林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由于青藏高原增温效应的影响,高原内部气温和生长季长度高于边缘地区,相同海拔高度上,高原内部各月气温比边缘地区高2-7℃;在4500 m高度上,高原内部各月气温比四川盆地高3.58℃(4月)到6.63℃(6月);最热月10℃等温线的海拔高度也从东部边缘(4000 m以下)向内部逐渐升高,在拉萨-改则一带则可出现在4600-5000 m的高度;15℃·月的温暖指数的海拔高度也从边缘向内部逐渐升高,在4500 m的海拔高度上,横断山区、高原南部和中部地区的温暖指数均能达到15℃·月以上,而其它边缘地区则都低于15℃·月。②青藏高原垂直带谱和林线的分布规律与增温效应的规律极其一致,即均从东部边缘向内部逐渐升高,表明增温效应抬升了高原内部垂直带谱的分布范围和高度:山地暗针叶林带的分布范围在高原内部比东部边缘地区高1000-1500 m;山地草甸带的分布范围在高原内部比东部边缘高出700-900 m;高原内部林线比外围地区高500-1000 m左右。最热月10℃等温线和15℃·月温暖指数的分布规律与林线分布规律一致,表明高原增温效应对垂直带谱的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增温效应 垂直带谱 林线 温暖指数 10℃等值线
原文传递
The implication of mass elevation effec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for altitudinal belts 被引量:3
16
作者 YAO Yonghui XU Mei ZHANG Baip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5年第12期1411-1422,共12页
The heating effect (or mass elevation effect, ME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P) is intense due to its massive body. Some studies have been undertaken on its role as the heat source in summ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 The heating effect (or mass elevation effect, ME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P) is intense due to its massive body. Some studies have been undertaken on its role as the heat source in summ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Asian climate, but little has been known of the im- plications of its MEE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mountain altitudinal belts (MABs). Using air tem- perature data observed and remotely sensed data, MAB/treeline data, and ASTER GDEM data,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height of MABs and alpine treelines in the main TP and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s/lowland and explains the differenc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EE.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1) at same elevation, air temperature and the length of growing season gradually increase from the eastern edge to the interior TP, e.g., at 4500 m (corre- sponding to the mean altitude of the TP), the monthly mean temperature is 3.58℃ higher (April) to 6.63℃ higher (June) in the interior plateau than in the Sichuan Basin; the 10℃ iso- therm for the warmest month goes upward from the edge to the interior of the plateau, at 4000 m in the Qilian Mts. and the eastern edges of the plateau, and up to 4600-5000 m in Lhasa and Zuogong; the warmth index at an altitude of 4500 m can be up to 15℃-month in the in- terior TP, but much lower at the eastern edges. 2) MABs and treeline follow a similar trend of rising inwards: dark-coniferous forest is 1000-1500 m higher and alpine steppe is about 700-900 m higher in the interior TP than at the eastern ed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mass elevation effect mountain altitudinal belt TREELINE the warmth index the 10℃ isotherm in the warmest month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