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3DEEM-PARAFAC方法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WSOC的组分与荧光特征分析
1
作者 王楠楠 孙冬梅 李玉梅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5-22,共8页
以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法(3DEEM-PARAFAC)为主要分析方法,分析秸秆未还田条件下3种耕作方法(免耕、浅翻、深翻)及相应还田方法(秸秆免耕覆盖、浅翻还田、深翻还田)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组分及不同土层的荧光特性。结果表明... 以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法(3DEEM-PARAFAC)为主要分析方法,分析秸秆未还田条件下3种耕作方法(免耕、浅翻、深翻)及相应还田方法(秸秆免耕覆盖、浅翻还田、深翻还田)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组分及不同土层的荧光特性。结果表明,土壤WSOC解析出4个荧光组分,分别为2个类腐殖质物质C1(310,240/410 nm)、C2(270/465 nm)和两个类蛋白物质C3(280,230/340 nm)、C4(220/300 nm);秸秆深翻还田在>35 cm土层有不同程度的促进类腐殖华物质C1、C2组分向类蛋白物质C4组分转化的趋势;土壤WSOC的来源均为植物源与微生物源的混合贡献,深翻还田在>35 cm土层腐殖化程度最低。秸秆还田与深翻对深层土壤WSOC中结构较为复杂、芳香性高的有机物的矿化分解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有机碳(wsoc) 耕作方法 秸秆还田 3DEEM-PARAFAC
下载PDF
Insights into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formation induced by water-soluble organic compounds and transition metals using spectroscopic method 被引量:1
2
作者 Tianyi Zhao Yu Yan +7 位作者 Bian Zhou Xuezhen Zhong Xiaoyu Hu Lijia Zhang Peng Huo Kang Xiao Yuanxun Zhang Yang Zh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2期835-845,共11页
Ambient particulate matter(PM)can cause adverse health effects via their ability to produce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Water-Soluble Organic Compounds(WSOCs),a complex mixture of organic compounds which usually coex... Ambient particulate matter(PM)can cause adverse health effects via their ability to produce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Water-Soluble Organic Compounds(WSOCs),a complex mixture of organic compounds which usually coexist with Transition Metals(TMs)in PM,have been found to contribute to ROS formation.However,the interaction between WSOCs and TMs and its effect on ROS generation are still unknown.In this study,we examined the ROS concentrations of V,Zn,Suwannee River Fulvic Acid(SRFA),Suwannee River Humic Acid(SRHA)and the mixtures of V/Zn and SRFA/SRHA by using a cell-free 2’,7’-Dichlorodihydrofluorescein(DCFH)assa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V or Zn synergistically promoted ROS generated by SRFA,but had an antagonistic effect on ROS generated by SRHA.Fluorescence quenching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V and Zn were more prone to form stable complexes with aromatic humic acid-like component(C1)and fulvic acidlike component(C3)in SRFA and SRHA.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involving the fulvic acid-like component in SRFA more tending to complex with TMs to facilitate ROS generation throughπelectron transfer.Our work showed that the complexing ability and complexing stability of atmospheric PM organics with metals could significantly affect ROS generation.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research deploying multiple analytical methods to quantify the impact of PM components on public health and environment is needed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s Transition metals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原文传递
Emission of organic carbon, elemental carbon and water-soluble ions from crop straw burning under flaming and smoldering conditions 被引量:7
3
作者 Lei Hong Gang Liu +3 位作者 Limin Zhou Jiuhai Li Hui Xu Dan Wu 《Particu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81-190,共10页
Emissions from major agricultural residues were measured using a self-designed combustion system. Emission factors (EFs) of organic carbon (OC), elemental carbon (EC), and water-soluble ions (WSIs) (K+, NH4... Emissions from major agricultural residues were measured using a self-designed combustion system. Emission factors (EFs) of organic carbon (OC), elemental carbon (EC), and water-soluble ions (WSIs) (K+, NH4+, Na+, Mg2+, Ca2+, Cl-, NO3-, SO42–) in smoke from wheat and rice straw were measured under flaming and smoldering conditions. The OC1/TC (total carbon) was highest (45.8% flaming, 57.7% smoldering) among carbon fractions. The mean EFs for OC (EFOC) and EC (EFEC) were 9.2 ± 3.9 and 2.2 ± 0.7 g/kg for wheat straw and 6.4 ± 1.9 and 1.1 ± 0.3 g/kg for rice straw under flaming conditions, while they were 40.8 ± 5.6 and 5.8 ± 1.0 g/kg and 37.6 ± 6.3 and 5.0 ± 1.4 g/kg under smoldering conditions, respectively. Higher EC ratios were observed in particulate matter (PM) mass under flaming conditions. The OC and EC for the two combustion pattern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p 〈 0.01, R = 0.95 for wheat straw; p 〈 0.01, R = 0.97 for rice straw), and a higher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OC3 and EC was observed under both combustion conditions. WSIs emitted from flaming smoke were dominated by Cl- and K+, which contributed 3.4% and 2.4% of the PM mass for rice straw and 2.2% and 1.0% for wheat straw, respectively. The EFs of Cl- and K+ were 0.73 ± 0.16 and 0.51 ± 0.14 g/kg for wheat straw and 0.25 ± 0.15 and 0.12 ± 0.05 g/kg for rice straw under flaming conditions, while they were 0.42 ± 0.28 and 0.12 ± 0.06 g/kg and 0.30 ± 0.27 and 0.05 ± 0.03 g/kg under smoldering conditions, respectively. Na+, Mg2+, and NH4+ were vital components in PM, comprising from 0.8% (smoldering) to 3.1% (flaming) of the mass. Strong correlations of Cl- with K+, NH4+, and Na+ ions were observed in rice straw and the calculated diagnostic ratios of OC/EC, K+/Na+ and Cl-/Na+ could be useful to distinguishing crop straw burning from other sources of atmospheric pol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ass combustion organic carbon Elemental carbon water-soluble ion
原文传递
施肥对毛竹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氮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8
4
作者 李永夫 姜培坤 +4 位作者 刘娟 王旭东 吴家森 叶耿平 周国模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65-170,共6页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着全球植被碳库的86%和土壤碳库的40%(Houghton et al.,2001;胡会峰等,2006)。因此,森林在调节全球气候、维持全球碳平衡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Fang et al.,2001;Woodbury et al.,2007;H...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着全球植被碳库的86%和土壤碳库的40%(Houghton et al.,2001;胡会峰等,2006)。因此,森林在调节全球气候、维持全球碳平衡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Fang et al.,2001;Woodbury et al.,2007;Hu et al.,2008)。然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施肥 水溶性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氮 温室气体
下载PDF
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黑土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婧 迟凤琴 +4 位作者 魏丹 金梁 李玉梅 郭文义 徐猛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75-980,共6页
采用小区试验,研究大豆-玉米轮作模式下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处理对黑土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组分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单施化肥(NPK)相比,配施有机肥(MNPK)、化肥配施生物炭(BNPK)、秸... 采用小区试验,研究大豆-玉米轮作模式下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处理对黑土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组分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单施化肥(NPK)相比,配施有机肥(MNPK)、化肥配施生物炭(BNPK)、秸秆全量还田(SNPK)分别增加3.04%、2.44%、1.66%;不同有机物料还田措施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46.28%、7.57%、14.18%;配施有机肥(MNPK)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起显著的促进作用,秸秆还田(SNPK)和配施生物炭(BNPK)分别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17.20%和14.23%。配施有机肥能提高水溶性有机碳比例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比例。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有机肥与化肥的配施(MNPK)对于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有效调控其关键组分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有机物料 活性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下载PDF
生草提高山核桃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被引量:31
6
作者 吴家森 张金池 +1 位作者 钱进芳 黄坚钦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111-117,共7页
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是中国特有的高档干果和木本油料树种,但高强度经营导致林地土壤性质的改变,为了解生草对土壤的修复效果,在山核桃主产区设置了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黑麦草(Lolium... 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是中国特有的高档干果和木本油料树种,但高强度经营导致林地土壤性质的改变,为了解生草对土壤的修复效果,在山核桃主产区设置了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免耕4种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草栽培后,山核桃林地土壤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质量分数显著增加,与免耕相比,种植油菜、黑麦草、紫云英4 a后土壤TOC分别提高了23.12%,26.61%和24.74%,增加的组分以羰基碳为主,但并未改变土壤碳库的稳定性;同时也显著提高了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和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的质量分数,MBC增加了138.61%~159.68,WSOC提高了56.24%~69.47%%。3种生草的土壤微生物活性(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显著高于免耕,微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 index,H)和均匀度指数(evenness index,E)则表现为油菜、紫云英处理显著高于免耕。研究表明,生草栽培能有效提高林地土壤TOC质量分数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为山核桃林地土壤修复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微生物学 山核桃 生草 水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下载PDF
坡耕地黑土活性有机碳空间分布及生物有效性 被引量:27
7
作者 方华军 杨学明 +2 位作者 张晓平 梁爱珍 申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9-63,共5页
以一东北黑土区典型漫岗坡耕地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侵蚀程度地形部位的活性碳组分,以分析土壤侵蚀对活性碳组分的影响以及沉积区侵蚀碳的归宿。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形部位表层黑土(0~20cm)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介于14.6~20.... 以一东北黑土区典型漫岗坡耕地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侵蚀程度地形部位的活性碳组分,以分析土壤侵蚀对活性碳组分的影响以及沉积区侵蚀碳的归宿。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形部位表层黑土(0~20cm)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介于14.6~20.0mg/kg之间,低于总SOC含量的0.15%WSOC在沿坡迁移的同时,向下淋溶也很显著。MBC含量为121.5~583.6mg/kg,占总SOC的1.0%~4.7%。Min—C变化范围为52.8~115.3mg/kg,土壤Min-C差异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侵蚀显著降低侵蚀部位表层土壤Min-C、WSOC和MBC含量,沉积区土壤MBC、Min—C含量及其商值较高,而WSOC却无显著累积。相关关系表明,表层土壤Min—C、WSOC和MBC均于总S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初步的研究结果认为侵蚀物质的输入增加沉积区表层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碳的矿化潜力,常年处于氧化环境中的侵蚀碳可能被矿化而难以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水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碳 易矿化璇 黑土
下载PDF
施肥对板栗林土壤活性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蛟蛟 李永夫 +2 位作者 姜培坤 周国模 刘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45-752,共8页
在浙江省临安市典型板栗林试验地,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施肥条件下板栗林土壤CO2和N2O排放速率,同时测定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初步探讨了施肥对板栗林土壤活性碳库与温室气体排放速率的影响,以... 在浙江省临安市典型板栗林试验地,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施肥条件下板栗林土壤CO2和N2O排放速率,同时测定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初步探讨了施肥对板栗林土壤活性碳库与温室气体排放速率的影响,以及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速率与活性碳库之间的关系。本试验设置不施肥(CK)、无机肥(IF)、有机肥(OF)和有机无机混合肥(OIF,1/2无机肥和1/2有机肥)4个施肥处理。结果表明,施肥1个月后,与不施肥(CK)处理相比,无机肥(IF)、有机肥(OF)和有机无机混合肥(OIF)处理下土壤CO2排放速率分别增加了87%、38%和61%,N2O排放速率分别增加了101%、67%和95%;而施肥6个月后,与CK处理相比,IF、OF和OIF处理下土壤CO2排放速率分别增加了51%、43%和64%,N2O排放速率分别增加了21%、29%和47%。同时,施肥显著增加板栗林土壤WSOC和MBC含量(P<0.05)。此外,土壤CO2和N2O排放速率与WSOC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MBC含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施肥引起板栗林地土壤WSOC含量增加可能是导致板栗林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板栗林 水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温室气体
下载PDF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甘蓝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邵泱峰 梅洪飞 +2 位作者 潘忠潮 刘欢 王超琦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38-842,共5页
在甘蓝蔬菜地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4个秸秆还田试验处理,即JG1(低用量,秸秆7 500 kg·hm^(-2)),JG2(中用量,秸秆11 250 kg·hm^(-2)),JG3(高用量,秸秆22 500 kg·hm^(-2))和CK(秸秆不还田),采集分析不同处理土壤有机碳及... 在甘蓝蔬菜地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4个秸秆还田试验处理,即JG1(低用量,秸秆7 500 kg·hm^(-2)),JG2(中用量,秸秆11 250 kg·hm^(-2)),JG3(高用量,秸秆22 500 kg·hm^(-2))和CK(秸秆不还田),采集分析不同处理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MBC增加了127.0%~147.7%,WSOC提高了54.1%~69.4%。中、高用量玉米秸秆还田后,土壤微生物活性(AWCD)、微生物Shannon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均显著高于对照,甘蓝产量分别提高16.6%和11.1%。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是一种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土壤管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土壤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下载PDF
武夷山不同海拔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特征 被引量:25
10
作者 周焱 徐宪根 +4 位作者 阮宏华 汪家社 方燕鸿 吴焰玉 徐自坤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8-52,共5页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是土壤碳循环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之一。采用TOC—VCPN总有机碳仪测定了武夷山4个典型海拔地的植被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分析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林分间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是土壤碳循环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之一。采用TOC—VCPN总有机碳仪测定了武夷山4个典型海拔地的植被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分析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林分间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随海拔上升而增加,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占总有机碳的比值介于0.02%~0.16%,以高山草甸10~25cm土层最高,常绿阔叶林25~40cm土层最低;不同海拔梯度的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土壤湿度、全氮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与土壤温度、pH之间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海拔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 土壤因子 武夷山
下载PDF
施肥对板栗林地土壤N_2O通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蛟蛟 李永夫 +3 位作者 姜培坤 周国模 童雪峰 周高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4939-4948,共10页
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在浙江省临安市典型板栗林地进行施肥对土壤N2O通量变化影响的试验研究。目的在于探明不同施肥处理下板栗林地土壤N2O通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并探讨土壤N2O通量和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试验设置4个处理:对照(... 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在浙江省临安市典型板栗林地进行施肥对土壤N2O通量变化影响的试验研究。目的在于探明不同施肥处理下板栗林地土壤N2O通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并探讨土壤N2O通量和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试验设置4个处理:对照(不施肥)、无机肥、有机肥、有机无机混合肥。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板栗林地土壤N2O通量,并测定了土壤温度、水分、水溶性有机碳(WS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结果表明:板栗林土壤N2O通量呈显著季节性变化,最大值出现在夏季,最小值出现在冬季;而且,施肥处理显著提高土壤N2O年均通量和年累积量;在整个试验期间,无机肥、有机肥和有机无机混合肥处理下土壤N2O的排放系数分别达到0.96%、1.45%和1.29%。此外,施肥也显著增加了土壤WSOC和MBC的含量(P<0.05)。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土壤N2O通量与土壤5 cm处温度、WSOC含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但与MBC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土壤N2O排放与土壤含水量间除对照处理外均没有显著相关性。综上所述,施肥引起土壤WSOC含量的增加可能是施肥增加板栗林地土壤N2O排放速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通量 施肥 水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下载PDF
茶园与相邻林地土壤有机碳及基础呼吸的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2
作者 范利超 韩文炎 +1 位作者 李鑫 李治鑫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49-1157,共9页
对茶园及相邻林地土壤基础呼吸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试图寻求其与土壤有机碳(SOC)、水溶性有机碳(W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关系。结果表明茶园和林地土壤有机碳、土壤呼吸积累量、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均随着土壤... 对茶园及相邻林地土壤基础呼吸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试图寻求其与土壤有机碳(SOC)、水溶性有机碳(W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关系。结果表明茶园和林地土壤有机碳、土壤呼吸积累量、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且茶园均值大于林地。在0~100 cm土壤层次内,茶园土壤质量敏感性指标(WSOC/SOC)平均值、代谢熵(q CO2)平均值均大于林地,微生物熵(q MBC)平均值小于林地。茶园和林地土壤基础呼吸速率与SOC、WSOC及MBC呈显著正相关,向后筛选回归模型表明对茶园土壤基础呼吸的影响作用依次为SOC>MBC>WSOC,对林地土壤基础呼吸的影响作用则为WSOC>SOC>MBC。茶园土壤代谢作用强于林地,但茶园有机碳库的稳定性比林地差,不利于土壤有机碳库的积累,为促进茶叶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茶园土壤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施肥和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基础呼吸 垂直分布
下载PDF
不同施肥雷竹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动态变化 被引量:9
13
作者 杨芳 吴家森 +1 位作者 姜培坤 徐秋芳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37,共4页
为了解目前生产上不同施肥习惯对土壤活性有机碳产生的影响,从2002年8月至2003年4月动态采集了各施肥处理土壤样品,用岛津TOC-VcPH有机碳分析仪测定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均表现出8、10月... 为了解目前生产上不同施肥习惯对土壤活性有机碳产生的影响,从2002年8月至2003年4月动态采集了各施肥处理土壤样品,用岛津TOC-VcPH有机碳分析仪测定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均表现出8、10月最高,12月开始降低,次年2月降至低谷,而4月又上升的变化规律。试验全过程中,3个有机无机肥混合施用处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始终高于3个单施化肥处理,并且差异达显著水平,并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增加,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也显著增加。所有施肥处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均是覆盖区高于未覆盖区,覆盖区平均是未覆盖区的1.56倍。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存在极显著相关性,与土壤水解氮相关性也达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竹 土壤 施肥 水溶性有机碳 动态
下载PDF
施肥对板栗林土壤CH_4吸收通量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蛟蛟 李永夫 +2 位作者 姜培坤 周国模 刘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28-1437,共10页
为了探明无机肥和有机肥施用对板栗林地土壤CH4吸收通量动态的影响,探讨板栗林地土壤CH4通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在浙江省临安市典型板栗林样地布置施肥试验。于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不施肥(CK)、无机... 为了探明无机肥和有机肥施用对板栗林地土壤CH4吸收通量动态的影响,探讨板栗林地土壤CH4通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在浙江省临安市典型板栗林样地布置施肥试验。于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不施肥(CK)、无机肥(IF)、有机肥(OF)和有机无机混合肥(OIF)处理下土壤CH4吸收通量的全年动态变化,并测定了土壤温度、土壤水分、水溶性有机碳(WS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结果表明,板栗林土壤CH4吸收通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最大值出现在9月,最小值出现在2 3月;施肥处理均显著抑制了土壤CH4的吸收,具体表现为IF、OF和OIF处理下土壤CH4年吸收量与CK处理[CH43.09 kg/(hm2·a)]相比分别减少了7.0%、1.6%和4.4%。此外,施肥显著增加了土壤WSOC和MBC含量(P<0.05),且施肥使土壤碱解氮、铵态氮、硝态氮、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CH4吸收通量与土壤表层5 cm处温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与土壤水分、MBC含量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土壤CH4吸收与土壤WSOC含量之间(除CK处理外)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因此,施肥引起土壤理化性质[如NH+4-N、NO-3-N、全氮(TN)、有机碳(SOC)等]和WSOC含量的改变可能是施肥显著抑制了板栗林土壤CH4排放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林 CH4吸收通量 施肥 水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下载PDF
不同林分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研究 被引量:146
15
作者 姜培坤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13,共4页
采样分析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和人工杉木林不同层次土壤的活性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 :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态碳含量高于马尾松与杉木林土壤 ,杉木林土壤水溶性碳含量相对较低。从不同层次看 ,土壤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态碳... 采样分析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和人工杉木林不同层次土壤的活性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 :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态碳含量高于马尾松与杉木林土壤 ,杉木林土壤水溶性碳含量相对较低。从不同层次看 ,土壤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态碳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加深而递减。水溶性碳、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态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分别波动在 0 31%~ 1 18%、0 90 %~ 2 5 1%和 7 0 3%~ 2 9 5 2 %之间 ,其中 ,土壤水溶性碳占总有机碳比率为马尾松林 >常绿阔叶林 >人工杉木林 ,易氧化态碳占总有机碳比率常绿阔叶林明显高于马尾松林和杉木林。不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率随剖面从上到下均表明出上升趋势 ,而易氧化态碳占总有机碳比率随剖面加深有规律地下降。土壤有机碳总量与各活性碳之间以及各类活性碳之间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马尾松林 活性有机碳 常绿阔叶林 碳库 土壤微生物量碳 林分 总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采样分析
下载PDF
基于离子配对法的黄山地区云凝结核闭合研究
16
作者 秦鑫 张晋广 +5 位作者 张泽锋 缪青 李鸿强 赵姝慧 全思航 马嘉理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1年第1期82-90,共9页
为了对黄山地区云凝结核(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CCN)进行闭合研究,2014年6月30日至7月28日在黄山光明顶对大气气溶胶理化性质和CCN数浓度进行观测,分析了气溶胶化学组分、谱分布以及CCN数浓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通过κ-Kohler理论... 为了对黄山地区云凝结核(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CCN)进行闭合研究,2014年6月30日至7月28日在黄山光明顶对大气气溶胶理化性质和CCN数浓度进行观测,分析了气溶胶化学组分、谱分布以及CCN数浓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通过κ-Kohler理论并使用离子配对法计算得到CCN数浓度与观测得到的CCN数浓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计算与观测的CCN闭合结果较好,低过饱和度CCN闭合结果好于高过饱和度,过饱和度较低时低估了CCN数浓度,而过饱和度较高时则高估了CCN数浓度,由此说明气溶胶的化学组分数据对预测CCN数浓度至关重要,同时说明该方法可以实现CCN的闭合。考虑到40%水溶性有机碳(Water 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对气溶胶粒子吸湿性影响,在较低过饱和度CCN闭合结果较好,但影响效果并不显著,尤其是在拟合结果相对较差的高过饱和度下基本没有影响。因此,气溶胶粒子中水溶性无机组分对CCN活化有重要影响,而含量较多、化学组分复杂并且吸湿性不确定的WSOC对CCN活化影响较为有限,这与一些研究得出无机组分对于气溶胶吸湿性的影响比具有复杂特征的有机组分更重要的结论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凝结核 闭合研究 化学组分 水溶性有机碳 黄山
下载PDF
上海市淀山湖区域灰霾天大气颗粒物中碳组分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孙运筑 修光利 +1 位作者 段玉森 伏晴艳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40-448,共9页
采集了上海市淀山湖区域 2015 年 3 月至 2016 年 2 月灰霾天大气颗粒物中 PM2.5 样品,重点分析了其中碳组分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PM2.5年均质量浓度为(69.01±37.05)μg/m3,数值与有机碳(OC)、元素碳(E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显... 采集了上海市淀山湖区域 2015 年 3 月至 2016 年 2 月灰霾天大气颗粒物中 PM2.5 样品,重点分析了其中碳组分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PM2.5年均质量浓度为(69.01±37.05)μg/m3,数值与有机碳(OC)、元素碳(E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显著相关,相关性大小与灰霾程度有关。OC、EC的年均质量浓度分别为(4.46±3.41)μg/m3和(2.15±1.31)μg/m3,呈现冬季高、夏季低的趋势,两者显著相关,相关性大小同样与灰霾程度有关。WSOC 的年均质量浓度为(2.07±1.40)μg/m3,春季高于冬季,且灰霾天质量浓度大于非灰霾天相应值。碳组分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较大,需得到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霾 PM2.5 有机碳(OC) 元素碳(EC) 水溶性有机碳(wsoc)
下载PDF
广州地区不同粒径段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有机碳的吸光贡献 被引量:4
18
作者 郭子雍 阳宇翔 +5 位作者 彭龙 廉秀峰 傅玉珍 张国华 毕新慧 王新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97-504,共8页
对广州地区春季(2015年3~4月)、夏季(2015年6~7月)、秋季(2015年9~10月)、冬季(2015年12月~2016年1月)四个季节6个粒径段(<0.49、0.49~0.95、0.95~1.5、1.5~3.0、3.0~7.2以及7.2~10.0μm)的大气颗粒物样品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浓... 对广州地区春季(2015年3~4月)、夏季(2015年6~7月)、秋季(2015年9~10月)、冬季(2015年12月~2016年1月)四个季节6个粒径段(<0.49、0.49~0.95、0.95~1.5、1.5~3.0、3.0~7.2以及7.2~10.0μm)的大气颗粒物样品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浓度和光学性质等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WSOC的浓度水平呈现冬季[(5.07±2.80)μg/m^(3)]>秋季[(3.87±1.51)μg/m^(3)]>春季[(3.60±1.16)μg/m^(3)]>夏季[(2.42±0.51)μg/m^(3)]的季节变化特征;WSOC的质量平均直径(MMD)为0.57μm(春)、0.42μm(夏)、0.49μm(秋)和0.56μm(冬).WSOC的质量吸收效率MAE365差异较大,分布在0.18~1.42m^(2)/g之间,冬季最高;吸收波长指数AAE值分布在3.6~9.8之间.细颗粒物(<3μm)中WSOC对PM10WSOC总吸光的贡献达到了90%以上,其中<0.49μm颗粒物的贡献超过50%.在300~500nm之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WSOC对颗粒物总吸光比例平均值分别为5.23%、2.95%、3.04%和6.92%;其中<0.49μm粒径段的贡献最高,分别为3.11%、1.79%、1.65%和3.45%.进一步通过特征紫外吸光度SUVA值的分析表明芳香性和分子量可能是影响WSOC吸光能力的重要因素.粒径越小颗粒物含有越多的不饱和键,使得MAE365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水溶性有机碳(wsoc) 光学性质 粒径分布
下载PDF
不同植被群落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6
19
作者 曾天慧 胡海波 +1 位作者 张勇 卢雪萍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3期49-54,共6页
[目的]对比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季节变化特征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评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碳库的影响。[方法]以浙江省凤阳山不同植被群落为对象,在野外调查和实验测定的基础上,通过相邻样地比较法进... [目的]对比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季节变化特征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评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碳库的影响。[方法]以浙江省凤阳山不同植被群落为对象,在野外调查和实验测定的基础上,通过相邻样地比较法进行研究。[结果]不同植被群落0—60cm土层平均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大小关系为:35a杉木人工林(0.299 7g/kg)>40a常绿阔叶次生林(0.271 7g/kg)>35a针阔混交次生林(0.258 6g/kg)>40a杉木人工林(0.252 9g/kg)>30a柳杉人工林(0.252 8g/kg)>30a针阔混交次生林(0.248 0g/kg),相邻样地基本表现为人工林大于天然次生林;不同植被群落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最小值均出现在夏季。[结论]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及容重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群落 天然次生林 人工林 水溶性有机碳 季节变化
下载PDF
不同浸提剂处理森林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比较 被引量:7
20
作者 丁咸庆 柏菁 +2 位作者 项文化 侯红波 彭佩钦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8-524,共7页
为了解亚热带森林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的特征规律,采用培养离心的方法获取土壤溶液测得DOC含量,对比传统水溶性有机碳(WSOC)提取法间的差异。选取湖南大山冲森林公园保存完好的3种亚热带典型次生林地,按10cm一层采集剖面土壤,采用不... 为了解亚热带森林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的特征规律,采用培养离心的方法获取土壤溶液测得DOC含量,对比传统水溶性有机碳(WSOC)提取法间的差异。选取湖南大山冲森林公园保存完好的3种亚热带典型次生林地,按10cm一层采集剖面土壤,采用不同方法提取测定土壤DOC和WSOC含量,分析与土壤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及方法间的显著性关系。结果表明:①典型森林土壤DOC或WSOC含量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培养离心提取测得的土壤DOC含量明显较低,仅0.82~9.52 mg/kg,超纯水浸提的风干土WSOC含量达10.56~249.19 mg/kg,而0.5 mol/L K_2SO_4提取的鲜土WSOC含量达155.70~576.94 mg/kg,0.5mol/L K_2SO_4浸提的干土WSOC含量最高,达158.94~797.56 mg/kg,含量表现为:DOC<干土超纯水浸提WSOC<鲜土K_2SO_4浸提WSOC<干土K_2SO_4浸提WSOC;②3种次生林土壤DOC或WSOC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方法测定的含量均表现为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林;③培养离心法测得土壤DOC含量与其他测定方法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并且土壤DOC和WSOC均与土壤pH、总有机碳、胡敏酸、富啡酸、全氮、全磷、速效态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达到极显著相关(P<0.01),与土壤含水率和容重显著相关(P<0.05)。培养离心法测得土壤DOC含量远低于水溶液提取WSOC含量,该方法下的测得值更接近于原位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实际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森林类型 培养离心 测定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