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dentification of anthropogenic influences on water quality of rivers in Taihu watershed 被引量:19
1
作者 WANG Xiao-long LU Yong-long +2 位作者 HAN Jing-yi HE Gui-zhen WANG Zie-y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4期475-481,共7页
Surface water bodies are progressively subjected to stress as a result of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This study assessed and examined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spatial variation in the water quality of 19 river... Surface water bodies are progressively subjected to stress as a result of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This study assessed and examined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spatial variation in the water quality of 19 rivers in the Taihu watershed. Concentrations of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of surface water quality were determined at the mouth of each river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0-2004.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techniques were applied to identif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quality in the studied rive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iver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household wastewater have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s of nutrients (TN and TP). Moreover, rivers in the vicinity of a metropolis presented low dissolved oxygen (DO) levels. However, organic-chemical pollution (petroleum and volatile phenolics) was identified with high localization. Two rivers influenced by sewage from industry and ships were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rivers with high values of petroleum. The Taige channel, a river located in Changzhou City that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wastewater from industry, was characterized with an extraordinarily high value of volatile phenolics. Rivers passing through countries, especially through hilly countries were characterized with high DO contents and low nutrient and organic-chemical pollution, suggesting that agriculture puts less pressure on water quality in adjacent rivers. Therefore, more effort should be made in controlling point pollution to restore water quality in rivers adjacent to c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quality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Taihu watershed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Modeling of Monthly Precipitation in the Upper Shiyang River Watershed in West Central Gansu,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存杰 C.P.-A.BOURQUE +1 位作者 孙兰东 Q.K.HASSA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期185-194,共10页
This paper outlines a methodology to estimate monthly precipitation surfaces at 1-kin resolution for the Upper Shiyang River watershed (USRW) in northwest China. Generation of precipitation maps is based on the appl... This paper outlines a methodology to estimate monthly precipitation surfaces at 1-kin resolution for the Upper Shiyang River watershed (USRW) in northwest China. Generation of precipitation maps is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a four-variable genetic algorithm (GA) trained on 10 years of weather and ancillary data, i.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rived estimates of elevation, and time of year collected at 29 weather stations in west-central Gansu and northern Qinghai province. An observed-to-GA predicted data comparison of 10 years of precipitation collected at the 29 weather stations showed that about 84% of the variability in observed values could be explained by the trained GA, including variability in two independent datasets. Point-comparisons of observed and modeled precipitation along an elevation-rainfall gradient demonstrated near-similar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A precipitation surface for USRW for July, 2005, was developed with the trained GA and input surfaces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generated from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sensor (MODIS) products of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Spatial tendencies in predicted maximum and minimum values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and precipitation within a 2-kin radius circle around selected weather stations were in close agreement with the values measured at the weather st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tic algorithms model building MODIS product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atershed delineation
下载PDF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the Assessment of Hydrogeochemistry of Groundwater in Upper Kambo Watershed (Douala-Cameroon) 被引量:1
3
作者 Rel Dechangue Tatou Veronique Kamgang Kabeyene Guillaume Ewodo Mboudou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7年第3期252-264,共13页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processes responsible for the mineralization of ground-water requires a large number of samples and physicochemical data, the treatment of which proves to be tedious. Many statistical methods ...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processes responsible for the mineralization of ground-water requires a large number of samples and physicochemical data, the treatment of which proves to be tedious. Many statistical methods are developed to facilitate the treatment of a certain volume of data. In this study,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including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 and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HCA) have been applied on the groundwater physicochemical data of the upper Kambo watershed. The aim is to simplify the data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arameters and also to detect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water chemistry. For the PCA, three factors were retained representing 70% of the total inertia. Factor 1 shows the heterogeneity of sources of acquisition of the mineralization by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all the variables. Factor 2 indicates the dissolution of carbonates and anthropogenic input. Factor 3 highlights the silicate, anthropogenic and atmospheric or marine origin. The HCA enables to differentiate 4 groups of water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mineralization. Groups 1 and 2 represent the most mineralized waters, dominated by calcium. The poor mineralized waters are groups 3 and 4 with the rather close contents in calcium and sodi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GROUNDWATER UPPER Kambo watershed Douala
下载PDF
基于河流伦理的卫河生态流域评价指标及主成分分析
4
作者 刘阳 黄强 董卫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3-98,共6页
基于生命概念分析了河流拥有生命的基本特征,论证了河流自然价值与内在价值,阐述了河流伦理的定义,并构建了基于河流伦理的生态流域理论体系。运用河流伦理思想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卫河流域水安全、水资源、水经济、水管理、水文化、... 基于生命概念分析了河流拥有生命的基本特征,论证了河流自然价值与内在价值,阐述了河流伦理的定义,并构建了基于河流伦理的生态流域理论体系。运用河流伦理思想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卫河流域水安全、水资源、水经济、水管理、水文化、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8个维度所蕴含的河流伦理思想,并初步探索了基于河流伦理思想的生态流域主成分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卫河流域在开展流域管理过程中,应重视各维度的统筹协调,根据主成分分析的各维度内涵有重点地开展流域管理工作,将河流伦理思想融入生态流域构建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伦理 生态流域 指标体系 主成分分析 卫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改进S-W模型的南小河沟流域蒸散发分配及控制机制
5
作者 杨楠 宋孝玉 +8 位作者 邓建伟 李蓝君 赵新凯 孟鹏飞 符冲 魏婉茵 张育斌 丁林 李浩霖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19-1830,共12页
精准量化蒸散发(ET)及组分并探明其控制因子,有利于合理评价及规划管理区域水资源。根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治理典型小流域南小河沟流域2016—2020年连续性长期观测数据及野外试验,基于改进的S-W(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模拟典型人工... 精准量化蒸散发(ET)及组分并探明其控制因子,有利于合理评价及规划管理区域水资源。根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治理典型小流域南小河沟流域2016—2020年连续性长期观测数据及野外试验,基于改进的S-W(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模拟典型人工林地ET及组分动态变化,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分析植物蒸腾(T)、土壤蒸发(E)与控制因子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改进的S-W模型在南小河沟流域适用性较好,其中土壤表面抗阻力(r_(s)^(s))的阈值为50~2500 s·m^(-1),与土壤表层含水量(θ)经验函数类型为指数型,土壤颗粒中沙粒含量越大,线型斜率越大。(2)典型人工林地ET范围为276.76~402.86 mm,多年平均T、E占ET的51.6%和48.4%,ET、T和E规律为各月间变化不明显,但日间波动剧烈,T和E波动趋势基本一致,与年降雨量变化一致,和次降雨表现滞后性。(3)SEM分析净辐射(R_(n))、气温(T_(a))、θ对ET影响最为显著,其中R_n对T影响最大(总影响为0.614),T_(a)对E影响最大(总影响为0.426);T对E体现为正相关,贡献系数达0.503。基于改进的S-W模型对ET进行评价及组分分离,为深刻揭示干旱半干旱区生态水文过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组分 改进S-W模型 SEM模型 蒸发抗阻力 南小河沟流域
下载PDF
基于GIS技术的闽江流域生态脆弱性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余坤勇 刘健 +2 位作者 黄维友 许章华 陈志飞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68-573,共6页
以闽江流域生态脆弱性为研究对象,鉴于生态脆弱性成因的复杂性及闽江流域生态环境的现实情况,构建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GIS技术闽江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各指标体系的属性库,通过GIS的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采用综合指数法... 以闽江流域生态脆弱性为研究对象,鉴于生态脆弱性成因的复杂性及闽江流域生态环境的现实情况,构建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GIS技术闽江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各指标体系的属性库,通过GIS的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采用综合指数法实现闽江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评价。结果表明,闽江流域生态脆弱度的总平均值为0.501 2,且各县市的脆弱度差异不太明显,其中最大的脆弱度值为0.623 9,最小的脆弱度值为0.401 4,属中度脆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技术 生态脆弱性 闽江流域 评价 主成分分析法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浮选泡沫颜色及尺寸测量方法 被引量:37
7
作者 阳春华 周开军 +1 位作者 牟学民 桂卫华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17-721,共5页
矿物浮选过程中,为了使浮选过程处于最优运行状态,获得量化的泡沫颜色与尺寸参数就至关重要。提出了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浮选泡沫颜色及尺寸测量方法,通过高性能彩色CCD摄像机获取泡沫图像,在此基础上采用相对红色分量测量泡沫颜色,并... 矿物浮选过程中,为了使浮选过程处于最优运行状态,获得量化的泡沫颜色与尺寸参数就至关重要。提出了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浮选泡沫颜色及尺寸测量方法,通过高性能彩色CCD摄像机获取泡沫图像,在此基础上采用相对红色分量测量泡沫颜色,并提出采用面积重构改进变换为分水岭变换提供标识,从而完成泡沫图像分割,对分割后的气泡区域进行象素标定得到气泡实际尺寸。工业运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测量浮选泡沫颜色及尺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 泡沫颜色 气泡尺寸 相对红色分量 分水岭变换
下载PDF
组件式流域模拟模型集成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7
8
作者 刘海燕 刘晓民 +2 位作者 魏加华 田坤 陈文磊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0-145,共6页
组件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能克服传统建模方式难以解决大规模系统模拟集成的缺陷,可有效促进流域模拟模型集成的发展。为此,从模型组件化的可移植性、灵活性、扩展性、与第三方软件集成等方面分析了组件技术在流域模型集成中的重要作... 组件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能克服传统建模方式难以解决大规模系统模拟集成的缺陷,可有效促进流域模拟模型集成的发展。为此,从模型组件化的可移植性、灵活性、扩展性、与第三方软件集成等方面分析了组件技术在流域模型集成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国内外组件式流域模拟模型集成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而提出国内流域模拟模型集成系统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数字流域模型平台化、基于云计算模式的模型集成、模型应用的组件化等方面,探讨了流域模拟模型集成系统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模拟模型 组件化 展望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带典型小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17
9
作者 雷波 焦峰 +2 位作者 王志杰 刘源鑫 朱乐天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9-159,共11页
以位于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不同植被带的6个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对小流域生态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带典型小流域间的生态脆弱性程度差异明显,森林带整体处于轻度脆弱水平,森林草原带整体处于中度... 以位于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不同植被带的6个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对小流域生态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带典型小流域间的生态脆弱性程度差异明显,森林带整体处于轻度脆弱水平,森林草原带整体处于中度脆弱水平,草原带整体处于重度脆弱水平。各植被带典型小流域生态脆弱等级随坡度变化均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微度脆弱主要分布在3°以下,而后随坡度增大呈现"减小-增大-减小"的波浪式变化趋势,其他各脆弱等级随坡度变化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均在15°~35°之间达到最大值。典型小流域生态最脆弱的地方不在海拔最高的地方,而在中低海拔段,这与延河流域特殊的地貌特征和侵蚀环境有关。研究结果可为延河流域的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生态恢复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河流域 植被带 小流域 生态脆弱性 空间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紫色丘陵区小流域侵蚀沉积断面构型及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被引量:19
10
作者 张保华 何毓蓉 +2 位作者 徐佩 廖超林 朱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36-139,共4页
土壤侵蚀沉积是地球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但人为因素使之加剧并引起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以四川紫色丘陵区小流域为例,根据地形部位及土壤性状划分出侵蚀沉积纵横断面,分析其侵蚀沉积特征,并采集土壤样品研究其颗粒组成和分形维数特征。结... 土壤侵蚀沉积是地球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但人为因素使之加剧并引起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以四川紫色丘陵区小流域为例,根据地形部位及土壤性状划分出侵蚀沉积纵横断面,分析其侵蚀沉积特征,并采集土壤样品研究其颗粒组成和分形维数特征。结果表明:侵蚀沉积纵横断面不同地形部位侵蚀沉积特征明显不同,可分冲刷剥蚀、搬运扩散和沉积掩埋3种类型并连为侵蚀沉积链;侵蚀沉积纵横断面的划分对土壤侵蚀与沉积的认识更全面,整体性更强。研究区颗粒组成特别是粘粒含量明显地体现出侵蚀沉积的差异,分形维数综合体现出明显地随高度降低粗粒物质减少、细粒物质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丘陵区 小流域 侵蚀沉积 断面构型 土壤颗粒 分形特征
下载PDF
延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及其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11
作者 雷波 焦峰 +2 位作者 王志杰 刘源鑫 朱乐天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1-167,共7页
以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应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该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对其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延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延河流域生态环境整体上以中度... 以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应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该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对其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延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延河流域生态环境整体上以中度脆弱为主,其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54.87%,生态系统较不稳定,抗干扰能力较差;微度脆弱最少,仅占7.55%;重度及以上脆弱程度占11.36%;轻度及以下脆弱程度占33.78%。延河流域极度脆弱带主要分布在陕西省靖边县、志丹县西部;重度脆弱带主要分布在安塞县西北部及子长县;中度脆弱带主要分布在安塞县东南部、延川县及宝塔区;轻度脆弱带主要分布在宝塔区东南部及延长县西北部;微度脆弱带主要分布在延长县东南部。延河流域从上游到下游,生态脆弱性程度依次减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脆弱性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坡耕地、裸地、荒草地脆弱性程度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河流域 生态环境脆弱性 空间主成分分析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黑河上游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3
12
作者 赵琛 张兰慧 +8 位作者 李金麟 田杰 吴维臻 金鑫 张喜风 蒋忆文 王晓磊 贺缠生 白晓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8-347,共10页
通过原位观测及大范围多尺度采集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祁连山地黑河上游土壤含水量数据,得到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分布,并运用旋转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黑河上游土壤含水量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在黑河上游,影响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子是地... 通过原位观测及大范围多尺度采集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祁连山地黑河上游土壤含水量数据,得到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分布,并运用旋转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黑河上游土壤含水量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在黑河上游,影响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子是地形因子,土壤物理属性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地形因子中坡度和坡向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含水量在坡向作用下呈现北坡高于南坡的趋势,海拔与土壤含水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上游 土壤含水量 空间分布 环境因子 地统计 旋转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基于链码的分水岭变换算法 被引量:12
13
作者 孙涵 任明武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025-1031,共7页
为了快速准确地进行图像分割 ,通过对现有分水岭变换算法的分析 ,并借鉴图像处理中常用的链码思想 ,提出了基于链码的分水岭变换算法 ,并首先扩展了传统链码的定义 ,将其分为指出链码和指入链码 ;然后提出并阐述了利用链码实现分水岭变... 为了快速准确地进行图像分割 ,通过对现有分水岭变换算法的分析 ,并借鉴图像处理中常用的链码思想 ,提出了基于链码的分水岭变换算法 ,并首先扩展了传统链码的定义 ,将其分为指出链码和指入链码 ;然后提出并阐述了利用链码实现分水岭变换的两个性质 ;最后给出了基于链码的分水岭变换算法的具体描述 ,并详细分析了新算法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实验结果表明 ,新算法具有较低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 ,且变换结果更有利于后续的图像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码 分水岭变换 空间复杂度 新算法 图像理解 图像分割 图像处理 换算法 分析 实验结果
下载PDF
基于GIS的白洋淀流域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夏琳琳 刘仁志 张珂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87-95,共9页
流域景观格局对水质变化有重大影响,GIS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相关研究实现定量化.文章以白洋淀流域为例,运用邻近分类和手工分类相结合的人机交互式解译方法得到白洋淀流域2002、2007年两期土地利用图,在Arcgis平台上结合水文扩展模块进... 流域景观格局对水质变化有重大影响,GIS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相关研究实现定量化.文章以白洋淀流域为例,运用邻近分类和手工分类相结合的人机交互式解译方法得到白洋淀流域2002、2007年两期土地利用图,在Arcgis平台上结合水文扩展模块进行亚流域划分,借助Fragstats软件计算景观格局指数,结合景观指数法、主成分分析法与相关性分析法对景观格局与水质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增加则对水质改善有重要作用,耕地及建设用地的增加在一定尺度上导致水质恶化,白洋淀流域景观空间格局对水质影响较为复杂,同时流域的水质特性则更多的受到多种自然、社会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主成分分析 土地利用 水质 白洋淀流域
下载PDF
神木六道沟气候及地面组成物质特征对侵蚀产沙影响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查轩 王斌科 唐克丽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3年第2期67-74,共8页
在野外调查与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六道沟及其相邻流域降雨、径流、气温、风力等气候因素及地面组成物质特征对侵蚀产沙的影响。认为暴雨强度大,疾风多、植被少,地面组成物质复杂松散,以及不良的土壤理化特性,是该区侵蚀产沙特别强... 在野外调查与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六道沟及其相邻流域降雨、径流、气温、风力等气候因素及地面组成物质特征对侵蚀产沙的影响。认为暴雨强度大,疾风多、植被少,地面组成物质复杂松散,以及不良的土壤理化特性,是该区侵蚀产沙特别强烈的根本原因,该区的侵蚀具有复杂多样的特殊性,在时间与空间上差异较大,分布不均;地面物质粗、产沙量大、是粗沙的主要产区;掌握侵蚀特点,控制风沙直接入沟,入河及坡耕地的改造,防治沟头,沟壑崩塌,扩大草灌,发展多样性农业为治理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道沟 气候因素 地面组成物质 风蚀与水蚀
下载PDF
基于MAPGIS的小流域土地质量评价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晓燕 李壁成 张树文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9-102,106,共5页
根据研究区土地资源的特点,以土壤类型图、土地类型图、土地利用图经过叠加分析所获得的土地资源单元作为基础评价单元,对GIS在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地质量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尝试。基于MAPGIS,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选择8个样本对宁南山区上... 根据研究区土地资源的特点,以土壤类型图、土地类型图、土地利用图经过叠加分析所获得的土地资源单元作为基础评价单元,对GIS在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地质量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尝试。基于MAPGIS,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选择8个样本对宁南山区上黄小流域进行了土地质量等级评价,并对主成分的综合得分利用聚类分析划分土地等级,生成小流域土地质量等级图。图3,表3,参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单元 主成分分析 土地质量评价 小流域 MAPGIS
下载PDF
组件式GIS技术构建的小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系统 被引量:12
17
作者 文斌 邵明安 《计算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3期243-245,共3页
研究了基于组件式GIS的小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讨论了GIS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小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系统的系统架构设计、系统功能设计与数据库设计;以六道沟小流域为例,利用组件式GIS平台ArcGIS Engine构建了基于GIS的小流... 研究了基于组件式GIS的小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讨论了GIS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小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系统的系统架构设计、系统功能设计与数据库设计;以六道沟小流域为例,利用组件式GIS平台ArcGIS Engine构建了基于GIS的小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了GIS强大的空间分析、直观的信息表达功能和数据存储、处理功能,并能够采集、表达和输出小流域水土保持各类数据,利用地图、文字、表格、影像等多种手段进行信息表达,并提供了与空间分析和土壤流失计算模型集成的接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水土保持信息系统 组件式技术 GIS ARCGIS ENGINE
下载PDF
一种优化的并行流域分割算法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海芳 杨学军 +1 位作者 刘衡竹 唐宇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40-646,共7页
流域变换(又称分水岭变换)是数字形态学中用于图像分割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经典的流域算法具有很强的递归性质,直接并行化效率很低.首先,分析比较了已有并行算法的优缺点,然后从基于距离的流域变换定义入手,提出了一种优化的并行流域... 流域变换(又称分水岭变换)是数字形态学中用于图像分割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经典的流域算法具有很强的递归性质,直接并行化效率很低.首先,分析比较了已有并行算法的优缺点,然后从基于距离的流域变换定义入手,提出了一种优化的并行流域分割算法.该算法给出了新的区域关系图的定义,并利用了基于下降距离的方法的局部性;通过引入伪种子点使得各子域之间区域生长和合并的过程相对独立,基本消除了重复泛洪带来的开销;同时可直接生成分水岭.实验表明,提出的算法在执行时间和可扩展性两方面都得到了优化,并拓展了算法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变换 图像分割 区域关系图 伪种子点 并行
下载PDF
大宁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及其演变 被引量:27
19
作者 刘瑞民 沈珍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0-203,共4页
以长江流域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基础上应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了大宁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并分析了该流域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评价结果显示,1990年前后大宁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等级... 以长江流域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基础上应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了大宁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并分析了该流域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评价结果显示,1990年前后大宁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等级9所占比例最大,约40%;2000年前后大宁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结果中没有一个等级所占的比例非常突出.对比1990和2000年大宁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结果,可以发现,1990年前后大宁河流域生态环境总体比较好,2000年前后生态环境有退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宁河流域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主成分分析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下载PDF
火烧沟“参与式”小流域治理的满意度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倩 石磊 +6 位作者 高甲荣 马岚 刘珂 康烨 张栋 王舒 姚占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0-125,共6页
西宁市火烧沟自2006年实施"参与式"小流域治理以来,生态环境水平和社会经济水平都得到很大提高,研究通过运用结构访谈和半结构访谈方式对农户进行"参与式"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的满意度调查,并结合火烧沟&q... 西宁市火烧沟自2006年实施"参与式"小流域治理以来,生态环境水平和社会经济水平都得到很大提高,研究通过运用结构访谈和半结构访谈方式对农户进行"参与式"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的满意度调查,并结合火烧沟"参与式"小流域治理效果以及对治理后进行的效益评价得到火烧沟小流域治理的经验和教训。调查结果表明:农户对项目措施满意度和对组织管理的满意度总体评价都很高。在项目措施中,水保林满意度和重要性都呈最高水平,淤地坝重要性较高农户满意度却较低,而谷坊建设与总满意度相关性最强,硬化道路与总满意度相关性最弱。在组织管理满意度评价中,决策参与和对区域社会经济影响满意度和重要性都呈较高水平,项目管理重要性水平较高,农户满意度却较低,社区监测方式与社区采购等与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最强,决策参与与总满意度相关性最弱。参与式小流域治理措施实施后区域整体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水平都得到改善和提高,但是在措施实施和后期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很多方面需要加强和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沟 “参与式”小流域 满意度调查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