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hock Wave Mitigation by Air Plasma Deflector
1
作者 Spencer P. Kuo 《Advances in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8年第4期71-88,共18页
When the spacecraft flies much faster than the sound speed (~1200 km/h), the airflow disturbances deflected forward from the spacecraft cannot get away from the spacecraft and form a shock wave in front of it. Shock w... When the spacecraft flies much faster than the sound speed (~1200 km/h), the airflow disturbances deflected forward from the spacecraft cannot get away from the spacecraft and form a shock wave in front of it. Shock waves have been a detri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personic aircrafts, which have to overcome high wave drag and surface heating from additional friction. Shock wave also produces sonic booms. The noise issue raises environmental concerns, which have precluded routine supersonic flight over land. Therefore, mitigation of shock wave is essential to advance the development of supersonic aircrafts. A plasma mitigation technique is studied. A theory is presented to show that shock wave structure can be modified via flow deflection. Symmetrical deflection evades the need of exchanging the transverse momentum between the flow and the deflector.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plasma generated in front of the model can effectively deflect the incoming flow. A non-thermal air plasma, generated by on-board 60 Hz periodic electric arc discharge in front of a wind tunnel model, was applied as a plasma deflector for shock wave mitigation technique.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a Mach 2.5 wind tunn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ir plasma was generated symmetrically in front of the wind tunnel model. With increasing discharge intensity, the plasma deflector transforms the shock from a welldefined attached shock into a highly curved shock structure with increasing standoff distance from the model;this curved shock has increased shock angle and also appears in increasingly diffused form. In the decay of the discharge intensity, the shock front is first transformed back to a well-defined curve shock, which moves downstream to become a perturbed oblique shock;the baseline shock front then reappears as the discharge is reduced to low level again. Th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confirm the theory. The steady of the incoming flow during the discharge cycle is manifested by the repeat of the baseline shock fro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ock wave MITIGATION Electric DISCHARGE Air Plasma deflector SHADOWGRAPH Drag Reduction Wind TUNNEL Charge Transfer
下载PDF
Air Plasma Mitigation of Shock Wave 被引量:2
2
作者 Spencer P. Kuo 《Advances in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年第2期59-69,共11页
Shock wave is a detri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personic aircrafts;it increases flow drag as well as surface heating from additional friction;it also initiates sonic boom on the ground which precludes supersonic jet... Shock wave is a detri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personic aircrafts;it increases flow drag as well as surface heating from additional friction;it also initiates sonic boom on the ground which precludes supersonic jetliner to fly overland. A shock wave mitigation technique is demonstrated by experiments conducted in a Mach 2.5 wind tunnel. Non-thermal air plasma generated symmetrically in front of a wind tunnel model and upstream of the shock, by on-board 60 Hz periodic electric arc discharge, works as a plasma deflector, it deflects incoming flow to transform the shock from a well-defined attached shock into a highly curved shock structure. In a sequence with increasing discharge intensity, the transformed curve shock increases shock angle and moves upstream to become detached with increasing standoff distance from the model. It becomes diffusive and disappears near the peak of the discharge. The flow deflection increases the equivalent cone angle of the model, which in essence, reduces the equivalent Mach number of the incoming flow, manifesting the reduction of the shock wave drag on the cone. When this equivalent cone angle exceeds a critical angle, the shock becomes detached and fades away. This shock wave mitigation technique helps drag reduction as well as eliminates sonic bo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ock wave Mitigation Electric Discharge Air Plasma deflector SHADOWGRAPH Drag Reduction Wind Tunnel Charge Transfer
下载PDF
进气导叶与吸波导流环气动/隐身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
3
作者 尹超 罗雨 +1 位作者 李宪开 王浩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20,共10页
针对涡轮发动机隐身需求提出了一种进气导叶与吸波导流环一体化设计方法,确定了吸波导流环主要设计参数。将涡轮发动机中的导流支板等结构替换为进气导叶与吸波导流环一体化结构,并对两种结构气动性能与隐身性能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结... 针对涡轮发动机隐身需求提出了一种进气导叶与吸波导流环一体化设计方法,确定了吸波导流环主要设计参数。将涡轮发动机中的导流支板等结构替换为进气导叶与吸波导流环一体化结构,并对两种结构气动性能与隐身性能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相比于原型支板,进气导叶与吸波导流环一体化结构雷达散射面积(RCS)在P波段平均下降1.55dB,L波段平均下降2.70dB,X波段平均下降10.23dB,而从气动性能角度,同样压比条件下,换算流量下降约1.7%~1.8%,总压恢复系数下降约0.04%~0.1%,而进气道出口总压畸变指数下降约0.2%。进气导叶与吸波导流环一体化结构可以明显提高进气系统隐身性能,而对气动性能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发动机 吸波导流环 一体化结构 气动 隐身 雷达散射面积
下载PDF
条纹管行波偏转特性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昊 田进寿 +4 位作者 李岩 王超 温文龙 王俊锋 王兴超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92-796,共5页
为了获得有宽频带、小色散、高偏转灵敏度的偏转器件,设计了一种行波偏转板.用商业电磁模拟软件CST频域有限元法研究了条纹相机行波偏转板的通频带宽,用时域有限积分法研究了行波偏转板色散曲线、特性阻抗随频率变化曲线以及对电子束的... 为了获得有宽频带、小色散、高偏转灵敏度的偏转器件,设计了一种行波偏转板.用商业电磁模拟软件CST频域有限元法研究了条纹相机行波偏转板的通频带宽,用时域有限积分法研究了行波偏转板色散曲线、特性阻抗随频率变化曲线以及对电子束的偏转特性.对行波偏转板和传统平板偏转器的偏转灵敏度进行了对比.模拟了正弦扫描电压信号下行波偏转板中的电场分布.结果表明:尖头形偏转板的通频带宽大于圆头形偏转板通频带,且通频带宽随管脚长度增加会变窄,最大通频带宽为7GHz;行波偏转板的相速度和群速度会随频率的增大而减小,且随着频率的增加,特性阻抗会出现一个峰值;相同尺寸行波偏转板比平行板结构偏转板对电子束的偏转灵敏度高两倍以上;正弦扫描电压在板间产生的电场呈周期性,行波偏转板有较宽的通频带,在较宽的频带内色散小,可以有效使电子束发生偏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波偏转板 通频带宽 特性阻抗 慢波结构 色散关系
下载PDF
行波前置短磁聚焦飞秒条纹管设计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强强 田进寿 +7 位作者 丁永坤 温文龙 刘蓉 卢裕 徐向晏 曹希斌 王兴 王俊锋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4-228,共5页
设计了一款长度为265 mm的飞秒条纹管.采用短磁聚焦透镜和行波偏转板,并将行波偏转板置于磁透镜之前以提高偏转灵敏度.采用蒙特卡罗方法对阴极表面理想点和阴极狭缝发射的光电子初始参量进行了模拟抽样,用CST软件的Particlc Tracking模... 设计了一款长度为265 mm的飞秒条纹管.采用短磁聚焦透镜和行波偏转板,并将行波偏转板置于磁透镜之前以提高偏转灵敏度.采用蒙特卡罗方法对阴极表面理想点和阴极狭缝发射的光电子初始参量进行了模拟抽样,用CST软件的Particlc Tracking模块模拟跟踪了光电子的运行轨迹,统计分析了光电子在最佳像面上的位置分布和渡越时间,给出了光电子在最佳像面上的点扩展函数和调制传递函数.计算结果显示,所设计的条纹管阴极有效尺寸达到6 mm,放大率为2.4~2.5,动态空间分辨力大于55 lp/mm.经保守估算,条纹管的时间分辨力有望达到245 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条纹管 短磁聚焦透镜 行波偏转板 时间分辨力 空间分辨力
下载PDF
喷口导流环结构对激波聚焦起爆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荣康 何立明 +2 位作者 张建邦 曾昊 张强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99-305,共7页
为研究两级脉冲爆震发动机环形喷口导流环的深度与角度对共振腔内激波聚焦起爆爆震波的影响,以氢气和空气混合物为例,对不同导流环深度和角度下激波聚焦起爆爆震波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导流环越深,起爆点的压力和温度越高,... 为研究两级脉冲爆震发动机环形喷口导流环的深度与角度对共振腔内激波聚焦起爆爆震波的影响,以氢气和空气混合物为例,对不同导流环深度和角度下激波聚焦起爆爆震波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导流环越深,起爆点的压力和温度越高,越有利于起爆;在导流环角度较小的情况下,导流环越深,工作频率越低,单位时间内整个装置的净冲量越小;在导流环角度较大的情况下,导流环越深,工作频率越高,单位时间内整个装置的净冲量越大;此外,随着导流环倾斜角的增大,起爆点温度和压力先升高后降低,在倾斜角为25°左右达到最大值,且起爆时刻提前,工作频率提高,单位时间内整个装置的净冲量也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爆震发动机 导流环 激波聚焦 数值仿真
下载PDF
进气道隐身装置与发动机联合试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文峰 程邦勤 王永生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5-68,共4页
介绍了进气道隐身装置与某涡扇型发动机地面联合试验的设备组成与试验方法,分析了风扇形吸波导流体的隐身原理。通过实验,确定了吸波导流体对进气道气动性能的影响,考验了由复合材料构成的隐身装置的结构强度。
关键词 进气道 隐身装置 涡轮风扇发动机 联合试验 结构强度 雷达散射面积 战斗机
下载PDF
新疆策勒县奴尔水利枢纽工程表孔溢洪洞弯道急流控制方案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孔晓阳 《西北水电》 2016年第6期31-35,共5页
通过对新疆策勒县奴尔水利枢纽工程表孔溢洪洞弯道急流冲击波控制方案的拟定和实验验证对比,总结出在弯道半径一定、转角一定的情况下,加宽过流断面并在中部加设导流板将泄槽一分为二,让水流各行其道,横向不混掺的方法,能够将急流冲击... 通过对新疆策勒县奴尔水利枢纽工程表孔溢洪洞弯道急流冲击波控制方案的拟定和实验验证对比,总结出在弯道半径一定、转角一定的情况下,加宽过流断面并在中部加设导流板将泄槽一分为二,让水流各行其道,横向不混掺的方法,能够将急流冲击波控制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奴尔水利枢纽 溢洪洞 弯道急流冲击波 实验 导流板
下载PDF
导流块深度对抛物形凹面腔中激波反射聚焦的影响
9
作者 谭胜 陈鑫 +4 位作者 何立明 荣康 张强 朱晓彬 张一豪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786-1793,共8页
为研究导流块深度对抛物形凹面腔内径向入射激波聚焦过程的影响,对马赫数为1.41的径向入射激波在导流块深度分别为0,5,10,15mm的凹面腔内反射聚焦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合高速CCD拍摄到的凹面腔中气流流场纹影照片和动态压力传感器测... 为研究导流块深度对抛物形凹面腔内径向入射激波聚焦过程的影响,对马赫数为1.41的径向入射激波在导流块深度分别为0,5,10,15mm的凹面腔内反射聚焦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合高速CCD拍摄到的凹面腔中气流流场纹影照片和动态压力传感器测得的聚焦过程中流场的压力变化,对径向入射激波在凹面腔内的反射聚焦过程进行了描述。通过比较不同导流块深度下激波反射聚焦过程,发现随着导流块深度的加深,前导激波聚焦和反射激波聚焦的时间差会减小,使激波聚焦的强度增大,当导流块深度从0mm增加到15mm时,激波聚焦所致的峰值压力从0.39MPa增加到0.51MPa。但是,随着导流块深度的加深,压力增益下降,并使排气过程的难度加大,因此导流块深度为10mm左右时能取得较好的聚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聚焦 径向入射 抛物形凹面腔 导流块深度
下载PDF
浪流集成发电机组研究与试验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世明 姜超 +2 位作者 田园 申玉 田卡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9-204,共6页
为提高能源捕获和能量转换效率,改善水轮机叶片对流场性能的影响,以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备技术为目标,采用流体力学中ANAYS仿真模拟和试验对比研究的方法,提出一种双向浪流集成发电机组。该装置采用柔性直驱式永磁发电机,省去中间... 为提高能源捕获和能量转换效率,改善水轮机叶片对流场性能的影响,以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备技术为目标,采用流体力学中ANAYS仿真模拟和试验对比研究的方法,提出一种双向浪流集成发电机组。该装置采用柔性直驱式永磁发电机,省去中间的增速机构,实现了小型模块化供电,提高了水轮机能量转换效率。为提高水轮机能量系数,优化流场性能,设计了双向导流罩,研究不同导流罩张角对流场的影响,对其进行仿真分析,并针对不同张角的导流罩进行模拟,得到最佳导流罩张角。水槽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最大功率点的取值取决于叶轮叶片的结构参数、导流罩的大小和电动机的效率。增设导流罩可以降低流体在导流罩内的湍动干扰作用,改善叶轮在流场环境下的运行效果。导流罩扩口最佳角度在25°附近。该装置具有低速起动性能好、不需要换向以及效率高等特点,可以在流速较低、双向来流的条件下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成装置 永磁发电机 导流罩 仿真分析 水槽试验 直驱式浪流发电机
下载PDF
横锦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溢洪道优化布置研究
11
作者 陆芳春 徐海飞 何晓敏 《浙江水利科技》 2006年第5期4-6,共3页
东阳市横锦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利用现状溢洪道泄洪,溢洪道平面布置、水力条件复杂,而设计标准较现状大幅提高。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研究,指出了原布置方案中存在的吸气漩涡、冲击波、消能等问题,并在尽量利用现有工程设施的基础上,针对性地... 东阳市横锦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利用现状溢洪道泄洪,溢洪道平面布置、水力条件复杂,而设计标准较现状大幅提高。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研究,指出了原布置方案中存在的吸气漩涡、冲击波、消能等问题,并在尽量利用现有工程设施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经济合理、安全可行的优化布局措施,以确保工程泄洪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溢洪道 漩涡 冲击波 弯道水流 折流坎 分流墩 二级消力池
下载PDF
仿真软件在光束偏折器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颜文燕 《湘南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18-20,34,共4页
COMSOL Mutiphysics是一种有限元分析软件,可用来设计很多的光电磁器件,应用仿真软件COMSOL Mutiphysics来模拟TE波、TM波光束偏折器,可实现TE波逆时针方向偏折、TM波顺时针方向偏折,与以往的光束偏折器相比,偏折的角度可以自由控制.
关键词 光束偏折器 COMSOL Mutiphysics TE波 TM波
下载PDF
导流块深度对圆弧形凹面腔内激波聚焦过程的影响
13
作者 张威江 陈鑫 +1 位作者 王川 谭胜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21,共8页
为研究导流块深度对圆弧形凹面腔内径向入射激波聚焦过程的影响,对马赫数为1.4的径向入射激波在导流块深度分别为0、5、10、15、17.5、20、25 mm的凹面腔内反射聚焦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用高速CCD拍摄了圆弧形凹面腔中气流流场纹影照片... 为研究导流块深度对圆弧形凹面腔内径向入射激波聚焦过程的影响,对马赫数为1.4的径向入射激波在导流块深度分别为0、5、10、15、17.5、20、25 mm的凹面腔内反射聚焦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用高速CCD拍摄了圆弧形凹面腔中气流流场纹影照片,并用动态压力传感器测量了聚焦过程中流场的压力变化,对径向入射激波在凹面腔内的反射聚焦过程进行了描述。通过对比不同导流块深度下激波反射聚焦过程,发现随着导流块深度的增加,凹面腔出口宽度减少,气流的排出受到限制,导致凹面腔内部的湍流度增强,由于受到湍流的较强影响,内部激波结构减弱,从而对于激波聚焦产生高温高压区产生影响,不利于激波触发爆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聚焦 径向入射 圆弧形凹面腔 导流块深度
下载PDF
振荡水柱式波浪发电的波能收集结构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亚龙 尹广斌 +2 位作者 尹胜军 于金龙 李倩 《水电与新能源》 2022年第9期27-32,共6页
现有的振荡水柱式波能发电装置中没有波能收集装置与之相匹配,振荡气室对波浪能的俘获效率偏低,所以系统发电效率不理想。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波能收集结构,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其对波能利用率的影响。将现有的岸式振荡水柱波能发... 现有的振荡水柱式波能发电装置中没有波能收集装置与之相匹配,振荡气室对波浪能的俘获效率偏低,所以系统发电效率不理想。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波能收集结构,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其对波能利用率的影响。将现有的岸式振荡水柱波能发电的气室设置成离岸式,保证气室内具有一定的水面高度,在气室的前部加装抛物面型结构的防波堤,并在其中安置导流板。通过比较增加收集装置前后以及不同收集装置形状时气室内水柱的振荡幅值,最终确定最佳收集结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波能收集装置最大可使振荡气室内水柱的振荡幅度提高约80%,极大地提高了波浪能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荡水柱 波能发电 波能收集 抛物面结构 导流板
下载PDF
危化品运输车罐内液体冲击晃动的流固耦合分析
15
作者 王建业 张银 +2 位作者 周雨虹 冯鹏 项梦 《商用汽车》 2024年第2期88-91,共4页
本研究对危化品运输车罐内液体在冲击晃动时的流固耦合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我们深入研究了罐内液体在冲击晃动时的气-液两相分布,评估了其对防波板产生的侧向力Fy,并探讨了罐体整体的等效应力和变形形变。研究结果表明,罐内液体的晃动... 本研究对危化品运输车罐内液体在冲击晃动时的流固耦合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我们深入研究了罐内液体在冲击晃动时的气-液两相分布,评估了其对防波板产生的侧向力Fy,并探讨了罐体整体的等效应力和变形形变。研究结果表明,罐内液体的晃动具有周期性衰减的特性,最终会趋于水平状态。罐内液体对所有防波板产生的侧向力Fy在初始阶段迅速增大,随后逐渐减小。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防波板所受的侧向力Fy峰值有所不同,其中离前封盖最近的防波板1受到的侧向力Fy峰值最大。此外,我们还发现罐体整体的最大形变值为1.5223 mm,而罐体整体的等效应力最大值为115.12 MPa,这一数值低于碳素钢的屈服强度,因此可以判断该罐体的整体结构强度满足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化品运输车 罐体 防波板 流固耦合
原文传递
Design and studies on the traveling wave transverse RF deflecting structure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敬如 侯汨 +2 位作者 戴建枰 裴士伦 裴国玺 《Chinese Physics C》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2-235,共4页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ree electron laser (FEL) and the international linear collider (ILC), the electron bunch length is getting smaller and smaller, The traveling-wave transverse RF deflecting structure is an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ree electron laser (FEL) and the international linear collider (ILC), the electron bunch length is getting smaller and smaller, The traveling-wave transverse RF deflecting 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F deflecting method for bunch length measurement and phase space diagnostics. The operation mode in RF deflector is the "TM11-like" mode. Since the TM11-like mode in this structure has a pair of degenerate dipole modes, two additional holes are provided on either side of each iris to stabilize the mode. The simulation and optimization have been done. A prototype has been fabricated and tested. The cold test results have been compared with the simulations of the first three mo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M11-like mode RF deflector mode stabilizer vertical polarized wave parallel polarized wave
原文传递
行波偏转器前置短磁聚焦条纹变像管理论设计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蓉 田进寿 +9 位作者 李昊 王强强 王超 温文龙 卢裕 刘虎林 曹希斌 王俊锋 徐向晏 王兴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32-439,共8页
条纹变像管因其超高时间分辨特性而成为实现皮秒至飞秒量级时间分辨的重要测量仪器.本文设计了一种同时兼顾高时空分辨的行波偏转器前置短磁聚焦条纹变像管.该管型通过减小电子渡越时间以抑制空间电荷效应、采用偏转器前置以及行波偏转... 条纹变像管因其超高时间分辨特性而成为实现皮秒至飞秒量级时间分辨的重要测量仪器.本文设计了一种同时兼顾高时空分辨的行波偏转器前置短磁聚焦条纹变像管.该管型通过减小电子渡越时间以抑制空间电荷效应、采用偏转器前置以及行波偏转方式提高偏转灵敏度,实现整管时空分辨率的大幅提升.利用CST微波工作室有限元法数值计算条纹变像管行波偏转器的通频带宽、偏转灵敏度,结果表明:本设计中的行波偏转器因其较高的通频带宽特性实现了偏转器上的电磁波相速度在很宽频率范围内与电子轴向群速度匹配,产生更有效偏转.利用CST粒子工作室模拟追踪光电子的运行轨迹,通过最佳像面上的时间调制传递函数和空间调制传递函数,计算得到其理论时间分辨率可达220 fs,空间分辨率高于100 lp/mm.同时根据像差定义给出追踪实际电子轨迹的像差计算方法,实现对变像管成像质量评价.最后利用紫外灯对其进行静态测试,获得静态空间分辨率优于35 lp/mm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纹变像管 行波偏转器 磁聚焦 时间分辨率
原文传递
应用于高速条纹相机的行波偏转器设计 被引量:3
18
作者 宗方轲 雷保国 +3 位作者 顾礼 张敬金 郭宝平 杨勤劳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15-321,共7页
为了满足飞秒变像管扫描相机对偏转器的特殊要求,设计了一种应用于高速扫描相机的行波偏转器。根据Finch的行波偏转器设计理论,简化设计流程并利用HFSS软件建立偏转器模型,模拟并求解了行波偏转器的高频信号传播特性和通频带宽,通过电... 为了满足飞秒变像管扫描相机对偏转器的特殊要求,设计了一种应用于高速扫描相机的行波偏转器。根据Finch的行波偏转器设计理论,简化设计流程并利用HFSS软件建立偏转器模型,模拟并求解了行波偏转器的高频信号传播特性和通频带宽,通过电磁波相速度与电子束飞行速度的匹配确定了行波偏转器基本结构参数,并优化设计了一种适合应用于具有10kV电子能量高速扫描相机的行波偏转器。所设计行波偏转器长度为44mm,板间距为4mm,通频带宽为4GHz,偏转灵敏度为119.8mm/kV。结合现有的高速扫描相机对此行波偏转器进行了测试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结果准确可靠,设计方法得当。该研究为变像管扫描相机的行波偏转器设计提供了有效途径,缩短了高时间分辨扫描相机的研发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快光学 电子光学器件 行波偏转器 条纹相机 变像管
原文传递
导流角对激波聚焦起爆爆震的影响
19
作者 赵坤 曾昊 +2 位作者 何立明 刘圣平 付春光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118-2124,共7页
为研究两级脉冲爆震发动机环形射流入口导流角对激波聚焦起爆爆震的影响,以H_2/O_2/N_2混合气为介质,对不同导流角下激波聚焦起爆爆震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开展导流角对激波聚焦起爆爆震影响的冷态实验,共同揭示其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为研究两级脉冲爆震发动机环形射流入口导流角对激波聚焦起爆爆震的影响,以H_2/O_2/N_2混合气为介质,对不同导流角下激波聚焦起爆爆震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开展导流角对激波聚焦起爆爆震影响的冷态实验,共同揭示其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导流角越大,射流碰撞压力和温度越高,碰撞时间提前,更容易起爆爆震,但激波聚焦时间在导流角大于11°时基本不变;导流角越大,凹面腔内气流振荡频率越大,凹面腔底部的动压幅值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级脉冲爆震发动机 激波聚焦 爆震波 导流角 冷态实验
原文传递
导流块深度对楔形空腔内激波聚焦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鑫 谭胜 +3 位作者 王育虔 何立明 朱晓彬 王川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321-2329,共9页
为研究导流块深度对楔形空腔内径向入射激波聚焦过程的影响,对导流块深度分别为0、5、10、15mm的楔形空腔内激波聚焦的过程开展了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用高速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拍摄了楔形空腔中气流流动的纹影照片,用动态压力... 为研究导流块深度对楔形空腔内径向入射激波聚焦过程的影响,对导流块深度分别为0、5、10、15mm的楔形空腔内激波聚焦的过程开展了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用高速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拍摄了楔形空腔中气流流动的纹影照片,用动态压力传感器测量了聚焦过程中流场的压力变化,并用高精度的数值方法对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导流块深度下激波反射聚焦的过程发现:导流块深度越深,前导激波和压缩波两者聚焦的时间间隔越小,因此增大了激波聚焦的强度和空腔底部的压力峰值。导流块深度会影响二次激波形成的时间和发展程度,从而影响激波聚焦过程中楔形空腔内流场的紊乱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级脉冲爆震发动机(PDE) 激波聚焦 楔形空腔 导流块深度 径向入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