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丰都瓦啄嘴遗址的小哺乳动物 被引量:1
1
作者 武仙竹 王照魁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52-466,共15页
瓦啄嘴遗址位于重庆市丰都县高家镇官田沟村2组,地貌特征为长江右岸二级阶地。地理坐标30°01′56.7″N,107°51′51.7″E,海拔167 m,为距今约70-80 ka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遗址与附近发现的井水湾遗址等紧密相连,反映三峡地... 瓦啄嘴遗址位于重庆市丰都县高家镇官田沟村2组,地貌特征为长江右岸二级阶地。地理坐标30°01′56.7″N,107°51′51.7″E,海拔167 m,为距今约70-80 ka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遗址与附近发现的井水湾遗址等紧密相连,反映三峡地区二级阶地曾分布有密集古人类活动遗迹。遗址出土有7科10属11种小哺乳动物化石,分别为Soriculus nigrescens,Chodsigoa smithii,Anourosorex squamipes,Crocidura suaveolens,Rhinolophus pearsoni,Hipposideros armiger,Rattus norvegicus,Rattus flavipectus,Trogopterus xanthipes,Rhizomys pruinosus,Nesolagus sinensis。小哺乳动物生境和活动规律反映,古人类经济生产所涉及资源域广泛,对垂直高差显著的山地环境有很强适应能力。遗址小环境为峡谷区低海拔热带季风气候。但在遗址周围山地,则分布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等立体植被带。遗址小哺乳动物群中食虫目种类和最小个体数较多。而中华苏门答腊兔(N.sinensis)的发现,则为三峡峡谷晚更新世早期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存在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哺乳动物 动物考古 瓦啄嘴遗址 旧石器时代中期 三峡地区
下载PDF
重庆丰都三峡地区宋代油桐材料的发现与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王运辅 武仙竹 +1 位作者 邹后曦 黄秒斌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4-59,共6页
油桐(Vernicia fordii)是起源于中国的油料树种;利用油桐种子提炼的桐油是非常重要的工业原料,在中国古代工业及世界近现代工业生产中产生过巨大影响。油桐开发、利用从唐代以来已有较多文献资料介绍,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也一直把油桐... 油桐(Vernicia fordii)是起源于中国的油料树种;利用油桐种子提炼的桐油是非常重要的工业原料,在中国古代工业及世界近现代工业生产中产生过巨大影响。油桐开发、利用从唐代以来已有较多文献资料介绍,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也一直把油桐种植史作为热点之一,但在考古发现中却一直未获得过古代油桐树实物标本。2013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师范大学研究人员在重庆市丰都县瓦啄嘴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中,从一座宋代瓷窑火膛里发现了宋代油桐树实物材料,这是在中国国内首次发现古代油桐树实物标本。所发现的材料包括10枚油桐树种子和一些树干(木炭)标本。从种子形态观察,所发现油桐应属于三年桐的栽培品种。木炭标本的切片观察结果,也证明该标本属于油桐树木材。该发现表明:文献中记录三峡地区广泛种植的油桐应属于三年桐系列,三峡地区很可能是我国三年桐品种经济林发源地。木材消耗量巨大的瓷窑烧造生产中,把油桐树作为燃料利用,反映宋代三峡地区古居民对油桐树的开发利用,已形成了油料资源(种子)、柴薪资源(树干)的经济林综合利用模式。该经济林经营模式对今天的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丰都 瓦啄嘴遗址 油桶 种子 木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