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and its patterns on soil properties in a small catch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 被引量:6
1
作者 WANGJun FUBo-ji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63-266,共4页
Due to relatively strong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hilly area of Loess Plateau, the natural vegetation has been destroyed, and landscape pattern based on agricultural land matrix was land use mosaic composing of shrub l... Due to relatively strong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hilly area of Loess Plateau, the natural vegetation has been destroyed, and landscape pattern based on agricultural land matrix was land use mosaic composing of shrub land, grassland, woodland and orchard. This pattern has an important effect on soil moisture and soil nutrients. The Danangou catchment, a typical small catchment, was select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and its patterns on soil moisture and nutrients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 comparisons of soil moisture among seven land uses for wet year and dry year were performed: (1) the average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for whole catchment was 12.11% in wet year, while it was 9.37% in dry year; (2) soil moisture among seven land use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dry year, but not in wet year; (3) from wet year to dry year, the profile type of soil moisture changed from decreasing type to fluctuation-type and from fluctuant type to increasing type; (4) the increasing trend in soil moisture from the top to foot of hillslope occurred in simple land use along slope, while complicated distribution of soil moisture was observed in multiple land uses along slop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nutrients and land uses and landscape positions were analysed: (1) five nutrient content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total N (TN), available N (AN), total P (TP) and available P (AP) in hilly area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other areas. SOM content was less than 1%, TN content less than 0.07%, and TP content between 0.05% and 0.06%; (2) SOM and TN contents in woodland, shrub land and grassland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fallow land and cropland, and higher level in soil fertility was found in crop-fruit intercropping land among croplands; (3) soil nutrient distribution and responses to landscape positions were variable depending on slope and the location of land use ty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lly area of loess plateau land use pattern soil moisture soil nutrient
下载PDF
渭北黄土台塬区水库水下岸坡稳定形态预测模型研究
2
作者 高德彬 张昊 +3 位作者 马学通 李同录 李常虎 李启鹏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159,共8页
黄土地区水库塌岸预测仍以卡丘金法等经验图解法为主,此类方法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取决于对岸坡剖面形态的准确描述。为了提高黄土地区水库塌岸宽度预测的准确性,选取渭北黄土台塬区选择典型水库进行现场调查,对原河道岸坡形态与蓄水后岸... 黄土地区水库塌岸预测仍以卡丘金法等经验图解法为主,此类方法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取决于对岸坡剖面形态的准确描述。为了提高黄土地区水库塌岸宽度预测的准确性,选取渭北黄土台塬区选择典型水库进行现场调查,对原河道岸坡形态与蓄水后岸坡形态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水下岸坡形态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渭北黄土台塬区水库岸坡塌岸稳定后,水上岸坡呈直立状,高度可达30 m以上,水下岸坡呈曲线形,受水深和岸坡高度共同影响,塌落物可能露出水面。在此基础上基于对数螺线方程建立了水下岸坡形态预测模型,并与经典图解法所用直线型岸坡进行对比,误差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对数螺线方程进行水下岸坡形态预测时堆积体积误差为4.50%~39.70%,均值为12.64%,而直线型岸坡的预测误差为25.75%~124.69%,均值为75.69%。即采用对数螺线方程可以更好的测水下岸坡形态及水下堆积量。相关研究成果对黄土台塬区水库塌岸预测方法的改进,以及黄河流域的渭北黄土台塬区的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黄土台塬 塌岸预测 水下岸坡稳定形态 对数螺线方程 塌岸特征
下载PDF
The effect of land use structur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soil nutrients in the hi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China 被引量:32
3
作者 Bojie Fu Keming Ma +1 位作者 Huafeng Zhou Liding Che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9年第8期732-736,共5页
The irrational land use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soil erosion and nutrient loss in the loess hilly area of China. In this project, 4 types of typical land use structure of sustain ment for about 15 years in ... The irrational land use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soil erosion and nutrient loss in the loess hilly area of China. In this project, 4 types of typical land use structure of sustain ment for about 15 years in the loess hill slope are select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land use structur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soil nutrients. From hill bottom to hill top, the patterns of land use types are:, grassland-slope farmland-forest, slope farmland-grassland-forest, terrace-grassland-forest and slope farmland-forest-grassland. By measuring the contents of the total N, total P, available N, available P and organic matter of soi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nd use structure types of slope farmland-grassland-forest and terrace-grassland-forest have a better capacity to maintain the soil nutr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lly area loess plateau land use structure SOIL NUTRIENT SOIL erosion.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玉米新品种引种比较综合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文奎 张海强 +1 位作者 焦智辉 王雯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429-433,共5页
通过研究不同玉米品种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稳产性及丰产性,以期为该区玉米新品种的筛选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以引进10个玉米品种为试材,对参试各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特征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强盛399、伊丹... 通过研究不同玉米品种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稳产性及丰产性,以期为该区玉米新品种的筛选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以引进10个玉米品种为试材,对参试各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特征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强盛399、伊丹131、金穗1915折合产量高,分别为11850.1、11605.0、11411.9 kg/hm2,较对照品种金穗702分别增产14.54%、12.17%、10.30%;并单39、丰田101、敦玉9号折合产量较低,分别较对照品种金穗702减产3.76%、10.86%、30.76%。利用综合评价法对参试玉米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产量结果表明,强盛399、金穗306、伊丹131、金穗702表现出良好的丰产性与稳产性,同时表现出静态稳定性高、品质优异、生态适应性强的特点,是适用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种植的玉米新品种,建议予以推广。金穗1915、FT806、强盛388综合评价居中,建议继续引种观察。敦玉9号、丰田101、并单39号综合评价较差,建议淘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新品种 引种比较 生育期 植株性状 产量性状 综合评价指数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2BFM-5型山地免耕播种机的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30
5
作者 孙伟 吴建民 +3 位作者 黄晓鹏 孙步功 胡靖明 戴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6-31,共6页
针对黄土高原丘陵水蚀区残茬覆盖免耕播种及抗旱播种的作业要求,研制了以8.8~11.0kW手持拖拉机为动力源的2BFM-5型山地免耕播种机。该播种机采用长翼尖角组合式种肥分施开沟器、复合铰链前位双轮仿形机构和螺旋齿槽轮排种器。田间试验... 针对黄土高原丘陵水蚀区残茬覆盖免耕播种及抗旱播种的作业要求,研制了以8.8~11.0kW手持拖拉机为动力源的2BFM-5型山地免耕播种机。该播种机采用长翼尖角组合式种肥分施开沟器、复合铰链前位双轮仿形机构和螺旋齿槽轮排种器。田间试验表明:该播种机排种均匀性变异系数为35.4%,播深合格率为81.8%,平均种肥间距为44.0mm,化肥集中在90~100mm土层范围内,地表可形成宽66~85mm、深40~52mm的小垄沟,各项技术性能满足农业种植要求。该播种机适应中国黄土高原丘陵水蚀区缓坡地(<15°)和水平梯田的免耕播种,满足雨养农业区播种技术的"深种浅覆、镇压提墒、集雨抗旱"等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设计 齿轮 黄土高原 丘陵水蚀区 免耕播种机
下载PDF
黄土丘陵小流域地形和土地利用对土壤水分时空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76
6
作者 黄奕龙 陈利顶 +3 位作者 傅伯杰 黄志霖 贵立德 吴祥林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34-342,共9页
采用 1 982~ 1 985年和 2 0 0 2年两个时段的定点观测数据 ,系统分析了小流域尺度地形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时空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 :1 )土壤水分变化特征为所有年份农地土壤水分都最大 ,灌木林地和荒草地较低 ,林地居中 ;不同... 采用 1 982~ 1 985年和 2 0 0 2年两个时段的定点观测数据 ,系统分析了小流域尺度地形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时空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 :1 )土壤水分变化特征为所有年份农地土壤水分都最大 ,灌木林地和荒草地较低 ,林地居中 ;不同坡向间以阴坡土壤水分最大 ;而不同坡位间以坡中部土壤水分最大。受降雨和植被耗水的影响 ,所有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水分在整个生长期表现为降低型。 2 )在年尺度上表现为干旱年份土地利用类型和坡向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较大 ;而在湿润年份 ,其影响程度减弱 ;坡位在干旱和湿润年份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都较小。湿润年份 ,降雨量的增大弱化了地形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时空格局的影响 ;而干旱年份正好相反。 3)在季节尺度上表现为在生长季节的中后期 ,土壤水分的变异格局主要受坡向影响 ;而在生长季节的中期 ,主要受土地利用类型影响 ;坡位在整个观测时段内影响都较小。 4)在不同土壤层次方面特征为土地利用类型对 0~ 2 0cm层次影响较小 ,而对其他 4个深度较大的层次 ( 2 0~ 1 0 0cm)影响较大 ,并且 5个层次中以 40~ 60cm层次的差异最大 ;坡向对 5个层次土壤水分的变异格局均有明显影响 ,并呈现随着深度的增加 ,其影响减弱的趋势 ;坡位对 5个层次的土壤水分变异格局影响均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水分 时空格局 黄土丘陵区 地形 灌木林地 荒草地
下载PDF
基于AnnAGNPS模型的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侵蚀定量评价 被引量:19
7
作者 贾宁凤 段建南 +2 位作者 李保国 李旭霖 陈焕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3-27,共5页
以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砖窑沟流域为试点,利用A nnAGNPS模型进行土壤侵蚀定量评价。采用流域8次径流事件监测数据进行模型检验,径流量和沉积物量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0%和-10%,A nnAGNPS模型能够比较理想地模拟流域长期的径流量和沉积物量... 以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砖窑沟流域为试点,利用A nnAGNPS模型进行土壤侵蚀定量评价。采用流域8次径流事件监测数据进行模型检验,径流量和沉积物量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0%和-10%,A nnAGNPS模型能够比较理想地模拟流域长期的径流量和沉积物量,并可应用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径流流失和土壤侵蚀定量评价。采用2004年土地利用状况模拟分析了流域土壤侵蚀量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该流域平均片蚀和细沟侵蚀强度为3508 t/(km2.a),属中度侵蚀等级,黄土沟壑地的平均侵蚀强度最大,属极强度侵蚀等级;严重的沟道侵蚀显著增加了运移到流域出口的泥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NAGNPS模型 黄土丘陵沟壑区 径流量 沉积物量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生草对土壤贮水的影响 被引量:49
8
作者 李会科 张广军 +1 位作者 赵政阳 李凯荣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76-81,共6页
通过田间定位观测,研究了生草对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0~100cm土层土壤贮水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草能提高0~60cm土层土壤贮水能力,扩大土壤贮水库容;生草种类及年限不同,土壤贮水特征存在差异;在苹果生长期,生草对土壤贮水增减量... 通过田间定位观测,研究了生草对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0~100cm土层土壤贮水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草能提高0~60cm土层土壤贮水能力,扩大土壤贮水库容;生草种类及年限不同,土壤贮水特征存在差异;在苹果生长期,生草对土壤贮水增减量产生影响,其影响主要发生在春季与秋季;不同降水年型生草对果园土壤贮水量影响差异较大,丰水年种植白三叶能提高土壤贮水量,欠水年生草会加剧干旱对果树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果园生草 土壤贮水 苹果园 渭北地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地区唐古特白刺根际土壤水分与根系分布研究 被引量:36
9
作者 王文 蒋文兰 +3 位作者 谢忠奎 张德罡 宫旭胤 寇江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0-28,共9页
以根际土壤水分和根系分布特征为主要指标,研究了兰州北部黄土丘陵地区唐古特白刺根系分布和根际土壤水分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唐古特白刺根际土壤水分变化规律明显,0~40cm土层含水量变幅较大,40~80cm土层含水量最高,之下随土层加深... 以根际土壤水分和根系分布特征为主要指标,研究了兰州北部黄土丘陵地区唐古特白刺根系分布和根际土壤水分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唐古特白刺根际土壤水分变化规律明显,0~40cm土层含水量变幅较大,40~80cm土层含水量最高,之下随土层加深而递减,160~300cm土层含水量没有明显变化。唐古特白刺平均根长100cm,根幅300cm。主根较粗,入土浅,根长为地上株丛高的1.32倍,侧根发达,扩展范围较广,根幅为冠幅的3.23倍,地上生物量为根系生物量的1.46倍;有效根系主要分布于0~40cm,在0~20和20~40cm土层中,有效根重分别占总有效根重的58.69%和22.96%,有效根长分别占总有效根长的59.65%和23.20%,0~40cm土层是吸收和利用水分的重要区域,该层土壤水分含量随季节呈现明显的动态变化,根系的浅层分布和分布面积扩大,对于及时有效利用季节性降水有重要意义。根系的水平分布范围是垂直分布范围的3倍,这种根系分布格局对于以自然降水为唯一水分补充方式的黄土丘陵地区,有利于对来自降水而短暂提高的土壤浅层水分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地区 唐古特白刺 根际土壤水分 根系分布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模拟 被引量:21
10
作者 许红梅 高清竹 +1 位作者 黄永梅 贾海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2939-2947,共9页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纸坊沟流域为例,利用当前气候状况和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气象数据驱动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VSIM,模拟气候变化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域NPP对温度升高比对降雨变化的...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纸坊沟流域为例,利用当前气候状况和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气象数据驱动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VSIM,模拟气候变化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域NPP对温度升高比对降雨变化的反应更为敏感,土壤水分状况受降雨变化影响显著,温度升高后流域土壤水分也明显下降。(2)草本和半灌木群落的NPP由于温度升高降低最多,沙棘灌丛的NPP受降雨变化影响最为明显,而刺槐林、苹果林和柠条灌丛对降雨变化反应不敏感;(3)综合降雨和气温都增加的情况,流域NPP仍呈下降趋势,只有沙棘灌丛因降雨的增加NPP减小的程度明显降低;(4)大部分植被类型在降雨和温度升高后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只有沙棘灌丛和铁杆蒿群落在降雨增加后有所提高,除铁杆蒿群落外,降雨减少使得大部分植被类型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第一性生产力 气候变化 VSIM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对不同空间尺度水沙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39
11
作者 郑明国 蔡强国 陈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3572-3581,共10页
根据晋西离石试验站的观测结果和相关文献的数据,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对坡面小区、全坡面、小流域及中大流域4个空间尺度水沙关系的影响。对梁峁坡坡面小区言,由于植被提高了土壤抗蚀性,因此植被不仅通过减水来减沙,也通过改变水... 根据晋西离石试验站的观测结果和相关文献的数据,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对坡面小区、全坡面、小流域及中大流域4个空间尺度水沙关系的影响。对梁峁坡坡面小区言,由于植被提高了土壤抗蚀性,因此植被不仅通过减水来减沙,也通过改变水沙关系来减沙。但在全坡面尺度,土壤侵蚀以沟蚀为主,由于植被措施难以改变沟道的各种水利参数,也难以有效控制切沟沟壁的重力侵蚀,导致水流进入沟道后仍然可以获取充足的泥沙,因此认为植被不会改变全坡面尺度的水沙关系。同样对于各级流域,由于植被措施难以改变沟道的输沙能力和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泥沙来源充沛的特点,因此植被措施也不会改变其水沙关系,植被的减沙效应仅通过减水来实现。对离石试验站的一对水土保持对比沟的研究表明,即使在沟道已有茂密植被生长的情况下,高含沙水流的输沙能力也没有改变,这使得两者的水沙关系统计上可以认为完全一致。由于大流域水沙关系主要取决于沟道或河道的特性,而植被等坡面措施很难改变沟道或河道特性,因此认为流域尺度越大,植被越难以改变其水沙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关系 植被 尺度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与土地生产力的关系 被引量:25
12
作者 陈奇伯 王克勤 +1 位作者 齐实 孙立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463-1469,共7页
在黄土丘陵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对坡耕地水土流失与土地生产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采用不同的试验方法 ,以单位面积坡耕地生产某种生物产品的数量为土地生产力指标 ,以生产周期短的农作物为指示植物 ,具体探讨了地表径流... 在黄土丘陵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对坡耕地水土流失与土地生产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采用不同的试验方法 ,以单位面积坡耕地生产某种生物产品的数量为土地生产力指标 ,以生产周期短的农作物为指示植物 ,具体探讨了地表径流损失和土壤流失分别所造成的土地生产力下降幅度。表土人工堆积处理的径流小区试验结果表明 ,坡耕地每损失 1 mm径流 ,供试作物产量平均下降 5 .0 %~ 9.7% ;小区铲土覆土模拟土壤流失的小区试验结果显示 ,每减少 1 cm表土 ,作物产量下降 1 .0 %~ 3.1 % ,每增加 1 cm表层熟化土 ,产量增加 0 .8%~ 1 .7%。在干旱年份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坡耕地由于水土流失导致的作物减产每年平均为 2 1 .9%~ 80 .0 % ,其中径流损失的比重占 95 .8%~ 98.2 % ,而土壤流失仅占 1 .8%~ 4.2 %。作物品种不同 ,水土流失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各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水土流失 坡耕地 土地生产力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植物耐旱生理及抗旱性评价 被引量:20
13
作者 王移 卫伟 +2 位作者 杨兴中 陈利顶 杨磊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6-61,共6页
通过实地采样获取黄土高原丘陵区柠条、侧柏、油松、山杏和山毛桃5种常见植物类型的4个耐旱指标(丙二醛含量、叶绿素含量、谷胱甘肽含量、束缚水/自由水含量比值)和2个抗旱指标(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数据,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 通过实地采样获取黄土高原丘陵区柠条、侧柏、油松、山杏和山毛桃5种常见植物类型的4个耐旱指标(丙二醛含量、叶绿素含量、谷胱甘肽含量、束缚水/自由水含量比值)和2个抗旱指标(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数据,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不同植物的抗旱能力和不同指标的指示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上述6个生理指标对干旱条件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但基于单个指标获得的树种抗旱能力排序结果不完全一致,说明单个指标无法全面描述树种的抗旱能力,对5个树种抗旱能力大小的综合评价结果为柠条>侧柏>油松>山杏>山毛桃。耐旱指标叶绿素含量、束缚水/自由水含量比值、谷胱甘肽含量和抗旱指标脯氨酸含量与抗旱隶属度的关联度值均>0.60,可用以指示植物的抗旱能力,其中,以脯氨酸含量的指示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旱植物 生理指标 抗旱性评价 半干旱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县域耕地变化驱动要素研究——以安塞县为例 被引量:14
14
作者 张秋菊 傅伯杰 +1 位作者 陈利顶 赵文武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46-148,152,共4页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要素研究是当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的热点和关键问题之一。黄土丘陵沟壑区因其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全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措施的重点区域之一。运用典型相关分析,通过对典型区安塞县耕地数量、耕地...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要素研究是当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的热点和关键问题之一。黄土丘陵沟壑区因其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全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措施的重点区域之一。运用典型相关分析,通过对典型区安塞县耕地数量、耕地质量变化驱动要素的定量分析,探讨了县域耕地变化的驱动要素,并运用典型相关系数和冗余度分析,对诊断结果进行了检验。为进一步研究整个黄土高原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提供借鉴,为该区土地利用的合理调整和水土保持的有效实施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县域耕地变化 驱动要素 安塞县 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 退耕还林还草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的响应与演变 被引量:35
15
作者 黄懿梅 安韶山 +1 位作者 曲东 赵伟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2-155,共4页
对宁夏南部丘陵区不同植被自然恢复阶段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脱氢酶基本上随着植被封育年限的增加而增大,过氧化氢酶活性对于植被恢复... 对宁夏南部丘陵区不同植被自然恢复阶段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脱氢酶基本上随着植被封育年限的增加而增大,过氧化氢酶活性对于植被恢复年限的响应不明显。植被封育的前23年中,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脱氢酶的活性增加明显,23年后基本趋于稳定,增加不明显。封育78年的大针茅群落下的土壤脲酶和蔗糖酶(转化酶)活性最强,其土壤中碳素和氮素营养循环强度最大。脲酶与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的活性极显著相关,表明土壤酶在促进土壤有机物转化中存在共性关系。这几种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植被群落的演替和植被的恢复程度,自然封育对提高土壤生物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植被恢复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不同生态修复措施对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的影响 被引量:14
16
作者 韩丙芳 马红彬 +2 位作者 沈艳 马非 赵菲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4-219,共6页
以天然草地上整地5a后的水平沟和鱼鳞坑、封育5a后的草地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恢复措施的上坡、中坡和下坡设置3个观测样地,每个样地设置5个水分测定点,测定了宁夏黄土丘陵区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典型草原0-200cm土壤水分含水率季节动... 以天然草地上整地5a后的水平沟和鱼鳞坑、封育5a后的草地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恢复措施的上坡、中坡和下坡设置3个观测样地,每个样地设置5个水分测定点,测定了宁夏黄土丘陵区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典型草原0-200cm土壤水分含水率季节动态和垂直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的变化可分为3-6月土壤水分强烈蒸发丢失期,7-9月土壤水分蓄积期,10-12月土壤水分缓慢蒸发期;土壤水分表现为水平沟含水率最高,鱼鳞坑居中,封育草地最低,水平沟和鱼鳞坑增加土壤水分的主要时间在雨季;3种措施下,土壤水分较大变异值集中在0-60cm土层,0-40cm土壤水分变异以封育草地最大,水平沟最低,40-100cm土壤水分变异以鱼鳞坑最高,水平沟最低,而100-200cm土壤水分变异以封育草地最低;不同时期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存在差异,0-40cm土壤水分含量与40-100cm的差异在7-9月份最为明显。封育草地随坡位降低含水率呈显著增加趋势,但鱼鳞坑和水平沟无此明显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生态修复 典型草原 土壤水分 时空变异
下载PDF
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相关性分析方法 被引量:33
17
作者 贾宁凤 段建南 乔志敏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10-312,共3页
以砖窑沟流域为例,采用航片解译、实地调查和基于GIS的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基于像元的土地利用类型与坡度、坡向和海拔关系的分析... 以砖窑沟流域为例,采用航片解译、实地调查和基于GIS的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基于像元的土地利用类型与坡度、坡向和海拔关系的分析是从数量上准确剖析土地利用地形分布特征的有效方法,对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土地利用 空间分布 地形因子
下载PDF
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梯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玉斌 曹宁 +1 位作者 佘雕 吴发启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52-256,共5页
对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梯田土壤中的重金属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发现除铜处于污染临界值外,其它重金属如汞、砷、铬、镍、锌的土壤含量基本达到一级标准。随种植时间的增长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也随着积累,在坡耕地中除汞和锌外,其它重金属... 对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梯田土壤中的重金属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发现除铜处于污染临界值外,其它重金属如汞、砷、铬、镍、锌的土壤含量基本达到一级标准。随种植时间的增长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也随着积累,在坡耕地中除汞和锌外,其它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含量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减少。在表层土壤中重金属汞、铜、锌、镍和砷的含量由大到小的次序为:果园>麦田>坡地,而铬在表层土壤中的含量大小次序为:麦田>坡地>果园。研究表明重金属在水平梯田中易累积,同时由于梯田果园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更容易累积有害元素,从而形成对土壤的污染,进而影响土壤质量。以后应加强对土壤质量的监测与防治,实现黄土高原地区果业、粮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残塬沟壑区 梯田 重金属 分布特征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徐海燕 赵文武 +3 位作者 刘国彬 朱恆峰 朱婧 解纯营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9-52,72,共5页
基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试验站小区实验研究,探讨了坡面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径流的影响。根据2006年10次降雨的径流数据,对全谷子(a),2/3谷子—1/3柳枝稷(ab),2/3谷子—1/3撂荒地(ac),2/3谷子—1/3苜蓿(ad)4种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分... 基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试验站小区实验研究,探讨了坡面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径流的影响。根据2006年10次降雨的径流数据,对全谷子(a),2/3谷子—1/3柳枝稷(ab),2/3谷子—1/3撂荒地(ac),2/3谷子—1/3苜蓿(ad)4种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径流量的月分布特征与降雨量的月分布基本一致,高降雨量导致高产流量;(2)同一坡度条件下,格局ab,ac,ad与格局a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减流效应,减流效应的顺序为:ab>ac>ad;(3)随着坡度从10°增加到25°,格局a,ab,ad的径流量逐渐增大,格局ac的径流量则是呈现一个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4)由于受植被盖度、降雨以及人为干扰的复合作用,不同月份产流量的变化特征与年产流量变化规律不尽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格局 径流 坡面尺度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丘陵区制干红枣适生区影响预估 被引量:6
20
作者 梁轶 张勇 +2 位作者 王景红 屈振江 刘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0-98,共9页
【目的】预估未来黄土高原丘陵区红枣种植气候资源与适生区空间分布的变化,为气候变化对陕晋黄河沿岸红枣生产的影响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GIS技术,利用RCP4.5和RCP8.5排放气候情景下气候变化预估数据,对未来35年(... 【目的】预估未来黄土高原丘陵区红枣种植气候资源与适生区空间分布的变化,为气候变化对陕晋黄河沿岸红枣生产的影响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GIS技术,利用RCP4.5和RCP8.5排放气候情景下气候变化预估数据,对未来35年(2016-2050年)黄土高原丘陵区红枣种植气候资源和适生区空间分布的变化进行预估,并与基准期(1985-2014年)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与基准期相比,预计未来黄土高原红枣产区增温明显,年平均气温升高1℃左右;年平均降水量和红枣脆熟-采收期降水量均有所增加,大部分地区增幅为100mm和20mm左右;红枣花期降水量除南部地区增加较明显外,大部地区为持平略增;黄土高原丘陵区红枣气候适宜种植区面积明显减少,次适宜区面积增加,其中南部区域可能变为气候不适宜区。【结论】陕晋黄河沿岸北部适宜区可根据地形特点,充分挖掘气候资源潜力,适当扩大适应本地发展的制干红枣栽植面积;中部黄河两岸次适宜区应及时进行抗裂果品种改良,采取提前或推迟枣果成熟期、枣果套袋等措施减轻灾害性天气的影响与危害;南部次适宜区应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枣 气候变化 适生区 GIS 黄土高原丘陵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