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weight-lifting or resistance exercise on breast cancer-related lymphedema:A systematic review 被引量:5
1
作者 Ausanee Wanchai Jane M.Arm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s》 CSCD 2019年第1期92-98,共7页
The purpose of this systematic review was to identify the effects of weight-lifting or resistance exercise on breast cancer-related lymphedema.Published articles written in English were retrieved from electronic datab... The purpose of this systematic review was to identify the effects of weight-lifting or resistance exercise on breast cancer-related lymphedema.Published articles written in English were retrieved from electronic databases,including ScienceDirect,PubMed,Scopus,and CINAHL databases.Hand-searches for unpublished papers were also completed.Content analysis was used to examine articles that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Among 525 searched papers,15 papers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13 trials evaluated weight-lifting or resistance exercise alone and two trials evaluated weight-lifting or resistance exercise plus aerobic exercise.The results of the review showed that no arm volume change was observed for either exercise modality.In addition,six included studies showed that weight-lifting or resistance exercise did not cause lymphedema or adverse events in patients at risk of breast cancer-related lymphedema.For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related lymphedema,six studies reported that change of swelling outcome measure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weight-lifting or resistance exercise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However,three included studies reported that volume of arm was significantly more reduced in the weight-lifting or resistance exercise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upervised resistance exercise may be safe,feasible,and beneficial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related lymphedema or at risk for breast cancer-related lymphedema.However,the limitation of small sample size implies that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confirm these find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east neoplasms LYMPHEDEMA Resistance training weight lifting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WEIGHTED NONOSCILLATORY AND NON-FREE-PARAMETER DISSIPATION DIFFERENCE SCHEME IN CALCULATING THE FLOW OF VIBRATING FLAT CASCADE
2
作者 XIAO Jun GU Chuangang SHU Xinwei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6期69-73,共5页
A dual-time method is introduced to calculate the unsteady flow in a certain vibrating flat cascade. An implicit lower-upper symmetric-gauss-seidel scheme(LU-SGS) is applied for time stepping in pseudo time domains,... A dual-time method is introduced to calculate the unsteady flow in a certain vibrating flat cascade. An implicit lower-upper symmetric-gauss-seidel scheme(LU-SGS) is applied for time stepping in pseudo time domains, and the convection items are discretized with the spatial three-order weighted non-oscillatory and non-free-parameter dissipation difference (WNND) scheme. The turbulence model adopts q-co low-Reynolds-number model. The frequency specmuns of lift coefficients and the unsteady pressure-difference coefficients at different spanwise heights as well as the entropy contours at blade tips on different vibrating instants, are obtained. By the analysis of frequency specmuns of lift coefficients at three spanwise height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re exist obvious non-linear perturbations in the flow induced by the vibrating, and the perturbation frequencies are higher than the basic frequency. The entropy contours at blade tips at different times display an intensively unsteady attribute of the flow under large amplitu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brating cascade weighted non-oscillatory and non-free-parameter dissipation difference scheme Frequency spectrum of lift coefficient Unsteady pressure-difference coefficient
下载PDF
基于未确知测度方法的装配式建筑吊装风险研究
3
作者 姚静 姜安民 +2 位作者 董彦辰 王飞飞 张福天 《安全》 2024年第4期42-47,共6页
为实现对装配式建筑吊装风险的科学评价,基于AHP-熵组合赋权的未确知测度方法提出装配式建筑吊装风险量化评价方法。首先,遵循“4M1E”原则对风险因素进行梳理,从“人、物、技、环、管”5个方面对装配式建筑吊装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建立... 为实现对装配式建筑吊装风险的科学评价,基于AHP-熵组合赋权的未确知测度方法提出装配式建筑吊装风险量化评价方法。首先,遵循“4M1E”原则对风险因素进行梳理,从“人、物、技、环、管”5个方面对装配式建筑吊装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建立风险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AHP计算评价指标主观权重,熵权法计算评价指标客观权重,结合最小熵原理计算组合权重,基于该权重与未确知测度方法提出装配式建筑吊装风险量化评价方法;最后,对湖南地区某装配式住宅项目进行实例研究。研究表明:该项目吊装总体风险判定为c4级(风险较小)。AHP-熵组合赋权未确知测度方法的可操作性较强,可用于装配式建筑吊装风险的量化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HP-熵组合赋权 未确知测度方法 装配式建筑 吊装风险 量化评价
下载PDF
土石坝灌浆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探讨 被引量:2
4
作者 施华堂 计阳 +1 位作者 肖碧 钟坤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4-180,共7页
心墙堆石坝和面板堆石坝等土石坝坝基灌浆受盖重薄、爆破卸荷、岩体软弱等因素影响,灌浆过程中抬动、劈裂和外漏严重,导致升压灌注和质量保证困难,甚至影响水库正常蓄水。针对建基岩体选择、基础灌浆廊道布置、灌浆孔布置、灌浆与检查... 心墙堆石坝和面板堆石坝等土石坝坝基灌浆受盖重薄、爆破卸荷、岩体软弱等因素影响,灌浆过程中抬动、劈裂和外漏严重,导致升压灌注和质量保证困难,甚至影响水库正常蓄水。针对建基岩体选择、基础灌浆廊道布置、灌浆孔布置、灌浆与检查压力等关键设计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规范规定和工程实践对灌浆方法、外漏处理、阻塞器选择、抬动控制与升压方式等关键施工工艺和参数进行探讨,提出的帷幕灌浆压力与检查压力确定方法、外漏系统封堵+随机封堵、阻塞器选择原则、基于P与Q关系的“固步升压”灌浆控制等,可供同类工程坝基灌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坝 灌浆设计 施工关键技术 盖重 抬动控制 帷幕灌浆压力
下载PDF
农机装备电控液压提升系统变权重因子自适应控制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崔丹丹 崔高伟 张涛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5-122,共8页
针对传统大马力拖拉机电液提升系统控制精度不足的问题,提出利用多个反馈参数进行综合调节的控制方案,通过对不同的反馈控制方式进行权重划分,可综合各反馈控制的优势以实现多性能平衡的目的。另外,考虑到常规控制的权重因子固定不可变... 针对传统大马力拖拉机电液提升系统控制精度不足的问题,提出利用多个反馈参数进行综合调节的控制方案,通过对不同的反馈控制方式进行权重划分,可综合各反馈控制的优势以实现多性能平衡的目的。另外,考虑到常规控制的权重因子固定不可变的问题,提出权重因子基于反馈信号的自适应变化控制方案,利用3种反馈信号与设定值的偏差进行权重因子的增量调节,使得权重因子能更好地满足性能参数的变动,分别设计了3个权重因子的自适应控制规则和对应控制器的输入输出参数。选用犁耕深度、牵引力、滑转率作为控制性能的评价指标对无反馈控制、力位综合控制以及所提自适应控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提控制方法的犁耕深度均匀性较高,牵引力和滑转率数值较小,且变化范围明显小于其他2种控制方式;在提高犁耕均匀性的同时也提高了燃油经济性,并降低了悬挂系统的冲击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液提升系统 变权重因子自适应控制 反馈调节 性能优化
下载PDF
基于单片机的三路举重裁判表决器设计与仿真
6
作者 李云朋 李志博 《科学技术创新》 2024年第14期207-210,共4页
阐述了基于单片机的三路举重裁判表决器优势和功能要求,并根据功能要求设计其表决电路、单片机控制电路和结果显示电路等模块,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和结果的正确性。
关键词 举重 裁判表决器 单片机
下载PDF
基于模糊滑模的港口桥式起重机吊重防摆控制
7
作者 葛伟 顾佳晨 +1 位作者 曹逸荣 孔祥恒 《自动化与仪表》 2024年第9期56-60,共5页
模糊滑模控制方法能够自适应地调整滑模面的参数,更好地适应不同工况下的防摆需求。为此,研究基于模糊滑模的港口桥式起重机吊重防摆控制方法,提高桥式起重机的工作稳定性和安全性。通过分析港口桥式起重机动力学模型,发现小车位置与吊... 模糊滑模控制方法能够自适应地调整滑模面的参数,更好地适应不同工况下的防摆需求。为此,研究基于模糊滑模的港口桥式起重机吊重防摆控制方法,提高桥式起重机的工作稳定性和安全性。通过分析港口桥式起重机动力学模型,发现小车位置与吊重摆角是影响起重机工作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依据小车位置与吊重摆角,定义起重机吊重防摆控制滑模面,结合模糊控制算法,设计模糊滑模控制器,得到起重机吊重防摆控制力矩,消除控制力矩的抖振问题,完成起重机吊重防摆控制。实验证明,该方法可有效实现港口桥式起重机吊重防摆控制,且无抖振问题;在不同小车运行速度时,应用该方法后,均可有效降低吊重摆角,具备较优的起重机吊重防摆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滑模 港口桥式 起重机 吊重防摆控制 动力学模型 吊重摆角
下载PDF
模糊PID控制算法对起重机防摇控制效果的仿真分析
8
作者 石杨婷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4年第3期110-112,共3页
为解决起重机在实际工程应用时由于吊重摆动所引发的作业效率降低和运行安全性隐患大的问题,在对其防摇控制原理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模糊控制算法得出PID控制器相对应的位移和摆角的模糊控制规则查询表,并基于MATLAB软件对自由停摆控制和... 为解决起重机在实际工程应用时由于吊重摆动所引发的作业效率降低和运行安全性隐患大的问题,在对其防摇控制原理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模糊控制算法得出PID控制器相对应的位移和摆角的模糊控制规则查询表,并基于MATLAB软件对自由停摆控制和模糊PID控制算法防摇控制下起重机的停摆过程进行仿真对比分析,充分得出模糊PID控制算法防摇控制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PID控制 起重机 吊重 防摇控制 响应特性
下载PDF
导管架平台上部组块结构优化研究
9
作者 李晨光 屠有智 《海洋石油》 CAS 2024年第1期96-101,共6页
目前东海已建在产的生产平台全部为导管架平台,部分导管架平台的上部组块存在结构偏复杂、杆件受力不均衡、甲板设备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不仅加大了平台建造难度和工作量,而且增加了项目工程投资。因此,有必要对东海已建导管架平台进行结... 目前东海已建在产的生产平台全部为导管架平台,部分导管架平台的上部组块存在结构偏复杂、杆件受力不均衡、甲板设备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不仅加大了平台建造难度和工作量,而且增加了项目工程投资。因此,有必要对东海已建导管架平台进行结构评价和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选取东海具有代表性的导管架平台为研究对象,对其上部组块进行优化设计,并运用SACS软件对上部组块进行在位静力分析和吊装分析,最终形成了导管架平台上部组块优化技术方案,实现了上部组块结构减重,从而节省制造费用,降低成本。该文旨在为今后类似导管架平台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部组块 优化设计 结构减重 在位分析 吊装分析
下载PDF
主要特征点数据在抓举技术诊断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北湘 龙望春 +1 位作者 覃宪勋 戴玮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1-54,共4页
抓举技术中的"近"、"快"、"低"、"准"技术原则,以及提铃"发力"、"下砸力"等特征是分析评价抓举技术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通过对人、杠重心等主要特征点数据的分析,探讨其量... 抓举技术中的"近"、"快"、"低"、"准"技术原则,以及提铃"发力"、"下砸力"等特征是分析评价抓举技术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通过对人、杠重心等主要特征点数据的分析,探讨其量化途径,以及简便易行的测量和分析方法,希望能为抓举技术诊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举重 抓举 技术分析 数据指标
下载PDF
对我国高水平举重运动员的调查:理想比赛心理状态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智 丁雪琴 赵开强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49-53,71,共6页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我国17位高水平举重运动员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我国高水平举重运动员理想比赛心理状态表现为:高自信、集中注意、表现良好、理想的唤醒水平、明确的目标、忘我和高比赛欲望。最佳身体准备、理想的环境条件、赛前获...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我国17位高水平举重运动员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我国高水平举重运动员理想比赛心理状态表现为:高自信、集中注意、表现良好、理想的唤醒水平、明确的目标、忘我和高比赛欲望。最佳身体准备、理想的环境条件、赛前获得理想情绪唤醒水平、赛前对自己的表现感觉良好、自信和积极的思维、恰当的行动动机、赛前和赛中充分的准备和计划,注意力集中和运动经验9个因素有助于我国高水平举重运动员形成理想比赛心理状态。不理想的身体准备、不理想的环境条件、非理想情绪唤醒水平、不恰当的自信和消极的思维、不恰当的动机水平、不恰当的注意、赛前准备出现问题和表现糟糕是阻碍我国高水平举重运动员获得理想比赛心理状态的8个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举重 运动员 比赛 心理状态 中国
下载PDF
运动员大负荷力量训练中免疫及内分泌机能变化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洪长清 严翊 谢敏豪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67-70,74,共5页
探讨举重运动员大负荷力量训练期间负荷与免疫及内分泌功能的关系。25名青年男子举重运动员完成为期5周的“二大一调整”式力量训练。结果:训练期间血清CK、BUN显著性升高。CD 3+、CD 4+、CD 8+、CD 4+/CD 8+虽有所波动但与训练负荷间... 探讨举重运动员大负荷力量训练期间负荷与免疫及内分泌功能的关系。25名青年男子举重运动员完成为期5周的“二大一调整”式力量训练。结果:训练期间血清CK、BUN显著性升高。CD 3+、CD 4+、CD 8+、CD 4+/CD 8+虽有所波动但与训练负荷间的关系并不明朗。全血IL-2和IFN-gam a的mRNA呈先升后降的双相变化,并与训练负荷间有较好的一致性;IL-10的mRNA较训练前显著性下降,IL-4的mRNA有所波动,但较训练前无显著性差异。训练期间血清睾酮变化无显著性意义;血清皮质醇较训练前显著性升高,但最大负荷周呈明显下降变化;第2、3、5周,T/C较训练前显著性降低;LH均较训练前显著性升高;FSH在第2个大负荷循环较训练前有显著性下降;血清P rl较训练前显著升高;所有内分泌指标在调整周均未出现明显回复,训练期间C与P rl均呈正相关。结论:举重运动员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较T淋巴细胞分布对训练更敏感,是大负荷力量训练中抗病毒、抗炎症反应等免疫机能评定的敏感指标。大负荷力量训练期间血睾酮调节功能的改变早于血睾酮本身的改变,血睾酮/皮质醇值较血睾酮值有更高的机能评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举重 力量训练 免疫 激素
下载PDF
第12届雅典残奥会举重项目科技攻关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宗华敬 赵春英 +2 位作者 陆宗芳 李伟朴 李强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8,共3页
实践证明,中国残疾人举重队在雅典残奥会上获得5金4银6铜的优异成绩昭示了准备雅典残奥会的训练是成功的,技术是规范的、标准的、世界一流的。雅典残奥会举重比赛任务圆满完成,再次验证了中国残联实施科技攻关工作的重要意义,从此也开... 实践证明,中国残疾人举重队在雅典残奥会上获得5金4银6铜的优异成绩昭示了准备雅典残奥会的训练是成功的,技术是规范的、标准的、世界一流的。雅典残奥会举重比赛任务圆满完成,再次验证了中国残联实施科技攻关工作的重要意义,从此也开创了残疾人举重项目教练员、科技人员、运动员三位一体密切融合、衔接贯通、互为依托的科学化训练系统工程先河,将会为准备2008年残奥会提供极其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举重 科技攻关 残奥会
下载PDF
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向东 毛勇 +1 位作者 刘梦飞 尚健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0-53,共4页
通过三维运动分析手段对我国4名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进行研究,深入分析运动员在抓举过程中膝关节角、髋关节角、躯干角和杠铃垂直速度随时间变化曲线的关系,揭示我国4名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特征。
关键词 女子举重 抓举 生物力学
下载PDF
龙清泉举重上挺技术运动学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陈锐 杨世勇 王雷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33-640,共8页
运用三维运动学的方法研究龙清泉参加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上挺技术,结合举重技术的基本原则作分析。结果表明:预蹲阶段技术表现堪称完美,尤其是制动预蹲时间占预蹲时间的24%,制动预蹲时间为0.12 s,膝关节最低角度为108°,这是龙清泉... 运用三维运动学的方法研究龙清泉参加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上挺技术,结合举重技术的基本原则作分析。结果表明:预蹲阶段技术表现堪称完美,尤其是制动预蹲时间占预蹲时间的24%,制动预蹲时间为0.12 s,膝关节最低角度为108°,这是龙清泉作为该级别世界顶尖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上挺发力阶段技术表现优异,形成了火箭多级加速的发力,预蹲转化为上挺发力的时间仅为0.02 s,这也是龙清泉作为世界级优秀举重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之一。但是,上挺发力阶段时间过长,说明龙清泉还"快"得不够,仍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支撑与起立阶段技术表现较为优异,因研究者该阶段划分方式的差异,对一些概念的模糊处理导致无法对龙清泉"快"作更为深入的比较。但该阶段也展现了"近""准"的举重技术原则要求。在第二个支撑——起立段收前腿时,杠铃晃动较大,这是龙清泉需要改进的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清泉 举重 上挺技术 运动学
下载PDF
优秀举重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对无氧代谢能力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谷忠德 李珊秀 +7 位作者 张盛荣 隋波 杨谦 赵志强 刘晓莲 马文柱 刘强 肖博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22-28,49,共8页
以山东省举重队优秀运动员和二线队伍的青年选手12名为对象,对其实施自编的有氧训练操训练,测定训练前后有氧能力、无氧能力和身体生化指标(血乳酸、血尿素氨、血肌肝、血清酸激酶、血清异柠檬酸、脱氧酸等)。结果显示:有氧代谢... 以山东省举重队优秀运动员和二线队伍的青年选手12名为对象,对其实施自编的有氧训练操训练,测定训练前后有氧能力、无氧能力和身体生化指标(血乳酸、血尿素氨、血肌肝、血清酸激酶、血清异柠檬酸、脱氧酸等)。结果显示:有氧代谢训练对提高无氧能力有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提高无氧代谢能力和综合供能水平,并能有效地提高运动员协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举重运动 有氧训练操 有氧能力 无氧能力 生化指标
下载PDF
举重运动的人体三维模型重建及仿真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国翌 陈睿 +1 位作者 邓宇 李华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01-305,共5页
提出了一种利用多摄像机来重建三维人体运动的新方法。相对于传统贴标记的方法,这种方法使用简单,所需物理设备价格便宜。其算法特点是,多种图像特征和运动知识有机地集成于一个基于非线性优化策略的跟踪框架中。具体地,通过定义人体模... 提出了一种利用多摄像机来重建三维人体运动的新方法。相对于传统贴标记的方法,这种方法使用简单,所需物理设备价格便宜。其算法特点是,多种图像特征和运动知识有机地集成于一个基于非线性优化策略的跟踪框架中。具体地,通过定义人体模型,摄像机投影模型,以及相似性度量模型来得到优化框架下的目标函数,并使用牛顿-高斯算法进行求解。同时,基于轮廓匹配来预测二维关节点的算法有效地解决了遮挡和跟踪错误积累这一关键问题。本算法在举重运动三维重建中的应用说明其可以重建运动员的三维运动,并作为运动分析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摄像机人体运动跟踪 薄板样条函数 非线性优化 形状匹配 举重仿真
下载PDF
大负荷力量训练对举重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洪长清 谢敏豪 严翌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9-132,共4页
目的:探讨大负荷力量训练对举重运动员造血机能、最大耗氧量及运动后血乳酸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25名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完成为期5周“二大一调整”式力量训练,其中,第1、2周为大负荷周,第3周为调整周,第4、5周为大负荷周,第4周冲击... 目的:探讨大负荷力量训练对举重运动员造血机能、最大耗氧量及运动后血乳酸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25名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完成为期5周“二大一调整”式力量训练,其中,第1、2周为大负荷周,第3周为调整周,第4、5周为大负荷周,第4周冲击最大负荷。大负荷周为目标总重量30000kg/d,每天2次训练课,调整负荷为目标总重量小于15000kg/天,每天1次训练课,每周训练6天。于训练前、训练第1、2、3、4、5周取周训练结束后次日晨基础状态静脉血测定红系指标,于试验前、后测定最大耗氧量(V.O2max)及.VO2max测试结束后0、5、10、15min血乳酸变化趋势。结果:训练期间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血小板压积(Pct)均较试验前显著性下降,但在第5周红细胞、血红蛋白均出现回复性变化;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减小,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均呈增加趋势;调整周内血红蛋白不仅没有回复,反而呈显著性下降。训练期间外周血网织红细胞(Ret)先增加后回复。5周训练后,V.O2max较训练前显著提高,.VO2max测试后0、5、10、15min血乳酸低于训练前对应点。结论:一定量的大负荷力量训练提高运动员红系造血活动及V.O2max;一定量大负荷力量训练改变定量负荷后血乳酸代谢的动力学特征,其可能的机制是机体清除乳酸的能力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举重 运动员 力量训练 有氧能力 网织红细胞 最大耗氧量 血乳酸
下载PDF
多通道用户界面在举重训练数据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钟亚平 胡卫红 +2 位作者 张蕾 于飞 张军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2-74,78,共4页
伴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训练的各种应用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训练数据实时管理与测评系统的研究更是备受关注。然而,考虑到训练数据采集的多样性和时空的不确定性,现有基于窗口的单一图形... 伴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训练的各种应用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训练数据实时管理与测评系统的研究更是备受关注。然而,考虑到训练数据采集的多样性和时空的不确定性,现有基于窗口的单一图形界面的训练数据管理与测评系统给使用者带来了极大不便,难以做到训练数据的实时管理与测评,严重制约了运动训练向科学化发展的步伐。在探讨不同应用环境中的多通道界面和交互方式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多通道交互的举重训练数据管理与测评系统,以达到随时随地对训练数据的实时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举重 多通道用户界面 训练数据管理与测评系统
下载PDF
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专项成绩与下肢等速肌力相关回归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余利容 张乾伟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9-94,共6页
采用德国IsoMed 2000等速肌力测试仪,对17名健将(健将组)和18名一级(一级组)男子举重运动员进行双侧髋、膝和踝关节60°/s、120°/s、180°/s和240°/s向心、离心(每种角速度5次)测试。探讨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下肢关节... 采用德国IsoMed 2000等速肌力测试仪,对17名健将(健将组)和18名一级(一级组)男子举重运动员进行双侧髋、膝和踝关节60°/s、120°/s、180°/s和240°/s向心、离心(每种角速度5次)测试。探讨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下肢关节不同角速度等速肌力的特征,比较健将与一级组间差异,对健将组下肢关节相对峰力矩与相对专项成绩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并建立抓、挺举与峰力矩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显示,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的髋关节相对伸爆发力与相对抓举呈高度显著正相关,髋关节中速(120°/s)、膝踝关节相对伸爆发力与相对抓举呈中度显著正相关,而踝关节相对屈绝对力呈中度显著负相关;髋关节相对伸爆发力与相对挺举呈高度显著正相关,左膝(挺举弓步腿)相对中速(120°/s)、爆发力和踝关节相对爆发力与相对挺举呈中度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举重 等速肌力 峰力矩 相关分析 回归分析 运动生物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