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uantitative identif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quartz genetic types based on QemScan:A case study of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 in Weiyuan area,Sichuan Basin 被引量:1
1
作者 Jiarui Zhang Jianting Xu +1 位作者 Shengming Jiang Shuai Tang 《Petroleum Research》 2021年第4期423-430,共8页
As a key factor restricting the fracturing effect of shale reservoir,the origin and content of quartz components have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circles.Due to the great influence of diagenesis p... As a key factor restricting the fracturing effect of shale reservoir,the origin and content of quartz components have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circles.Due to the great influence of diagenesis process,the accuracy of trace element determination to identify the origin of quartz is not good,which can not meet the increasingly accurate research requirements.In this paper,miner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technology(QemScan)is used to identify quartz components by two-dimensional quantitative scanning,and the content data of quartz components with different grain sizes are extrac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ze of quartz particles is obviously controlled by the difference of sedimentary water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that is,quartz particles less than 30 mm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Long112 and Long114 layers,which is the normal oxygen environ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edium retention in deep water environment;quartz particles larger than 20 mm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Long111 and Long113 layers,which is the poor oxygen environ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trong retention in deep water environment.In shallow water environment,the stronger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make the strata rich in terrigenous clastic quartz particles with larger grain size,and oxygen poor environment is conducive to the enrichment of authigenic quartz with smaller grain siz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emSca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Quartz grain siz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Longmaxi formation weiyuan area Sichuan basin
原文传递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四川威远地区地壳结构特征
2
作者 刘嘉栋 吴庆举 +1 位作者 强正阳 朱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37-2653,共17页
利用在威远地区布设的40台宽频带流动地震仪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提取了径向P波接收函数.接收函数中可以看到清晰的Moho面转换波,并且在此震相之前存在一组正负相间的震相.通过合成测试,判断负震相C2为沉积层基底的PpSs+PsPs震相.通过拾... 利用在威远地区布设的40台宽频带流动地震仪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提取了径向P波接收函数.接收函数中可以看到清晰的Moho面转换波,并且在此震相之前存在一组正负相间的震相.通过合成测试,判断负震相C2为沉积层基底的PpSs+PsPs震相.通过拾取C2震相的到时,与建模合成的接收函数进行对比,得到了研究区沉积层厚度的分布.正震相C1可能是沉积层基底PpPs震相或康拉德界面转换波.在这两种情况下,C1震相的到时随射线参数的变化趋势相反,前者表现为负斜率,后者表现为正斜率.利用这一特征,对各台站C1震相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威远背斜之外主要为正斜率,推断存在Conrad界面.然后通过H-κ叠加估计了研究区地壳厚度和平均波速比,并使用共转换点(CCP)叠加方法获得了研究区Moho面和壳内界面的起伏形态.结果显示,研究区沉积层厚度在3.0~7.0 km之间,威远背斜较薄,自贡台凹较厚;研究区地壳厚度40.9~49.2 km,平均约44.1 km,整体上表现出背斜区域厚,向斜等区域薄的特征.在背斜之外的区域,Conrad界面埋深大约为19 km.本文推断威远背斜上、下地壳在挤压环境下均发生增厚,上地壳顶部沉积盖层在隆升过程中遭受剥蚀,而下地壳得到了相对完整的保存.研究区波速比横向变化较大,在1.71~1.92之间,平均约1.79,与全球大陆平均值相同.研究区存在两个高波速比区(>1.85),威远背斜东段与李家场褶皱交汇处可能存在小规模的地幔物质上涌;而自贡台凹在受到地壳顶部较厚沉积盖层影响的同时,中下地壳可能受到了川滇块体壳内热物质的影响,使地壳平均波速比明显增高.威远背斜核部和自流井背斜东南区域地壳平均波速比相对较低,其地壳成分可能主要为长英质或中性岩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远地区 地壳厚度 波速比 Conrad界面
下载PDF
川南威远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
3
作者 余梦雪 吴庆举 +1 位作者 强正阳 白兰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25-1039,共15页
基于四川省威远地区密集流动台站从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期间收集到的42个M_(L)3.0—4.5中小地震事件,采用Hypo2000定位法进行精定位,并利用HASH(Hardebeck&Shearer)法反演得到其中31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之后利用阻尼区域... 基于四川省威远地区密集流动台站从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期间收集到的42个M_(L)3.0—4.5中小地震事件,采用Hypo2000定位法进行精定位,并利用HASH(Hardebeck&Shearer)法反演得到其中31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之后利用阻尼区域应力反演方法计算了研究区的应力场参数。结果表明:中小地震主要分布在威远背斜南翼SSE向墨林场断层的两侧,震源深度集中在10 km以内,均为浅源地震;震源机制解类型以逆冲型为主,断层错动类型较为复杂,根据震源机制解结果,推测墨林场断层两侧存在一系列盲冲断层及正断型断层,同时研究区浅层地层中还可能存在其它小的隐伏断层或破裂;区域应力场为逆冲兼走滑型,其最大主应力轴σ1方位为103°,倾角为1°,最小主应力轴σ3方位为192°,倾角为51°,与震源机制解主要类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南威远地区 地震精定位 震源机制解 HASH 区域应力场
下载PDF
元素与自然伽马能谱录井技术在四川盆地威远区块的应用——以B1井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樱 《石化技术》 CAS 2023年第2期4-6,共3页
目前四川盆地威远区块页岩气迈入了规模开发新阶段,但气体钻井、PDC钻头+旋转导向等钻井工艺却使得岩屑呈细碎、粉末状,依靠岩屑录井对地层岩性难以识别,增大了优质页岩取心卡层、小层精细划分的难度。为此,针对四川盆地威远区块下志留... 目前四川盆地威远区块页岩气迈入了规模开发新阶段,但气体钻井、PDC钻头+旋转导向等钻井工艺却使得岩屑呈细碎、粉末状,依靠岩屑录井对地层岩性难以识别,增大了优质页岩取心卡层、小层精细划分的难度。为此,针对四川盆地威远区块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的特点,将元素与自然伽马能谱录井技术应用于页岩气开发中。现场应用效果表明,采用元素与自然伽马能谱录井技术,保障了优质页岩取心卡层的准确性,解决了页岩气小层精细划分的难题,为辅助水平井地质导向、保障页岩气储层钻遇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录井 自然与伽马能谱录井 威远区块 取心卡层 小层精细划分
下载PDF
威远地区龙马溪组高频层序地层划分与纵向优质页岩段探讨——以龙一^(1)亚段上部气层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吴磊 黄小惠 +3 位作者 周一博 李宜真 朱逸青 胡周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3年第3期99-108,共10页
四川盆地威远页岩气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部地层海相黑色页岩广泛发育,已实现了规模效益开发。但是随着气田投产年限增长,部分气井产量递减明显,给气田稳产带来较大压力,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勘探开发层系和领域。以威远地区龙一^(1)亚段上... 四川盆地威远页岩气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部地层海相黑色页岩广泛发育,已实现了规模效益开发。但是随着气田投产年限增长,部分气井产量递减明显,给气田稳产带来较大压力,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勘探开发层系和领域。以威远地区龙一^(1)亚段上部地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野外剖面、岩心、岩石薄片、古生物化石、测井、地球化学资料,以岩石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对目的层进行层序界面的识别和层序的划分。建立了区内龙一^(1)亚段上部地层的层序格架,并探讨层序格架内有机质富集和储层品质的特征。结果表明:①龙一^(1)亚段上部地层经历了3次中小规模的海侵—海退旋回,划分出3个四级层序和6个体系域;②层序格架对有机质富集和储层品质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层序Pss7较层序Pss8水体更深,且海侵规模更大,尤其在上升半旋回内TOC和孔隙度值明显优于Pss8,层序Pss7之后海侵规模减小,Pss8-Pss9水体逐渐变浅,TOC和孔隙度变差,③层序Pss7—Pss8海侵期—海退早期为上部地层优质页岩储层发育期,是有机质富集的优势层位,也是立体开发的重点开发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远地区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层序地层 优质页岩段 立体开发 有机质富集 储层特征
下载PDF
基于多手段的页岩气储层微观表征及主控因素分析——以威远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例
6
作者 姜巍 郝越翔 +3 位作者 钱超 江雨濛 刘亿 马瑞浚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年第6期1-7,15,共8页
为了更好地解决页岩因复杂沉积成岩作用致使其孔隙复杂多变、单一测试手段很难较为全面地对其进行有利表征的问题,以勘探开发程度较高的威远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图像拼接定量化、气体吸附和高... 为了更好地解决页岩因复杂沉积成岩作用致使其孔隙复杂多变、单一测试手段很难较为全面地对其进行有利表征的问题,以勘探开发程度较高的威远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图像拼接定量化、气体吸附和高压压汞联测、流体示踪剂等多手段、多方法综合表征了龙马溪组页岩微观孔隙,分析了影响孔隙发育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威远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类型多样,以有机质孔隙为主要类型,其占比可达92.89%;②页岩孔径以微孔—中孔为主,并且微孔—中孔贡献了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③示踪剂多在层理发育位置富集,说明层理间具有较大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是页岩气良好的扩散通道;④有机碳含量对微孔体积和比表面积贡献较大,有机碳含量和石英含量共同控制着页岩孔隙的发育。结论认为,通过多手段表征页岩的微观孔隙类型、结构与渗流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页岩气储层微观特征,同时通过孔隙影响因素分析可以为后期的储层评价、页岩气开发部署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威远区块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页岩 孔隙 微观表征 有机质孔隙
下载PDF
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调查分析——基于渭源县路园镇的调查
7
作者 杨义娟 谈存峰 《热带农业工程》 2023年第4期31-35,共5页
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脱贫致富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以渭源县路园镇移民新村为调研地,采用实地走访、访谈等形式,运用五类生计资本分析调研地移民的生计能力提升情况。结果发现,路园镇易地搬迁移民后续发展中存在土地利用率低、生计来源减... 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脱贫致富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以渭源县路园镇移民新村为调研地,采用实地走访、访谈等形式,运用五类生计资本分析调研地移民的生计能力提升情况。结果发现,路园镇易地搬迁移民后续发展中存在土地利用率低、生计来源减少、搬迁地区产业发展缓慢、后续安置费用较高等问题,并提出了提升移民后续生计能力的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后续可持续生计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地扶贫搬迁 农户生计 可持续生计 渭源县
下载PDF
威远页岩气压裂监测技术
8
作者 党玉峰 黄生松 +2 位作者 李建 李鹏飞 陈思路 《油气井测试》 2023年第3期55-61,共7页
威远页岩气藏低孔隙度、极低基质渗透率,开采过程中水力压裂实时监测及解释效果不理想。系统介绍了井下微地震监测、广域电磁监测、地面微地震成像监测、测斜仪裂缝监测、直接近井筒裂缝监测以及光纤压裂工程监测等技术,通过对压裂监测... 威远页岩气藏低孔隙度、极低基质渗透率,开采过程中水力压裂实时监测及解释效果不理想。系统介绍了井下微地震监测、广域电磁监测、地面微地震成像监测、测斜仪裂缝监测、直接近井筒裂缝监测以及光纤压裂工程监测等技术,通过对压裂监测技术进行对比和适应性分析,选择了适用于威远页岩气藏的微地震监测技术和广域电磁监测技术。经过实例验证,微地震监测技术和广域电磁监测技术可有效获取压裂过程裂缝起裂方向、延伸状态以及几何参数和空间展布特征等重要参数,为压裂过程实时调整施工参数、优化暂堵时机、实现套变预警等提供依据,最终提高页岩气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远页岩气藏 压裂监测 微地震监测 广域电磁监测 实时监测 施工参数 效果分析
下载PDF
四川盆地威远—资阳地区震旦系油裂解气判定及成藏过程定量模拟 被引量:61
9
作者 孙玮 刘树根 +6 位作者 马永生 蔡勋育 徐国盛 王国芝 雍自权 袁海锋 盘昌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53-1159,共7页
本文通过对威远—资阳地区气藏油裂解气的判定,说明威远—资阳地区的气是由石油热裂解而来。在此基础上定量计算了资阳—威远古圈闭油藏的古资源量。资阳—威远地区1900km2范围曾形成过17×108t的古油藏,古油藏裂解形成古气藏,古气... 本文通过对威远—资阳地区气藏油裂解气的判定,说明威远—资阳地区的气是由石油热裂解而来。在此基础上定量计算了资阳—威远古圈闭油藏的古资源量。资阳—威远地区1900km2范围曾形成过17×108t的古油藏,古油藏裂解形成古气藏,古气藏原始裂解气量可达10576.3928×108m3,质量是7.5832×108t。资阳—威远地区古圈闭碳沥青质量为9.475×108t。原油裂解为天然气可产生致使上覆岩层破裂的138.39MPa的异常高压,超压的存在对于天然气的散失起了很大的作用。随着喜马拉雅期隆升过程和圈闭主高点从资阳向威远的迁移,原油裂解气进一步逸散和重新调整并形成今气藏。在此基础上,恢复了资阳—威远古油藏→资阳—威远古气藏→威远气田的成藏演化过程。资阳—威远地区震旦系天然气的聚集成藏率很低,只有4.835%。因此,资阳—威远古油藏→资阳—威远古气藏→威远气田的演化过程,是天然气以逸散为主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解气 碳酸盐岩 震旦系 资阳-威远 四川盆地
下载PDF
中国海相页岩岩相精细划分及测井预测:以四川盆地南部威远地区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55
10
作者 蒋裕强 宋益滔 +5 位作者 漆麟 陈雷 陶艳忠 甘辉 吴佩津 叶子亿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7-118,共12页
开展海相页岩岩相精细划分及预测研究对页岩气勘探开发层位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页岩储层品质及压裂品质两个要素,提出以TOC含量、矿物组成为基础的"两步法"页岩岩相划分方案。在岩心观察描述的基础上,利用岩石薄片分析... 开展海相页岩岩相精细划分及预测研究对页岩气勘探开发层位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页岩储层品质及压裂品质两个要素,提出以TOC含量、矿物组成为基础的"两步法"页岩岩相划分方案。在岩心观察描述的基础上,利用岩石薄片分析、X全岩衍射分析及TOC含量测量等资料,以川南威远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例,开展了页岩岩相划分,分析了不同岩相的属性差异。结合测井资料,根据概率神经网络原理,建立了页岩岩相预测模型,开展了该地区单井岩相预测,揭示了威远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岩相组合及分布特征:(1)威远地区龙马溪组发育11种岩相类型,其中5种富有机质页岩岩相,6种贫有机质岩相;(2)富有机质硅质页岩相、富有机质碳酸盐质-硅质页岩相及富有机质硅质-碳酸盐质页岩相因具有高TOC含量和高脆性特征,保证了页岩良好的生气能力及可压裂性,为最有利岩相类型;(3)有利岩相组合主要分布在龙马溪组底部,平面上自威远地区北西向南东方向,组合厚度增大,组合类型变化。北西部W1井,以富有机质硅质页岩岩相与富有机质碳酸盐质-硅质页岩相组合为主,厚20m;往南东至W2井,以富有机质硅质页岩相、富有机质碳酸盐质-硅质页岩相、富有机质硅质-碳酸盐质页岩相夹薄层状富有机质黏土质页岩相为主,厚30m;至南东部W4井,为富有机质硅质页岩相、富有机质碳酸盐质-硅质页岩相、富有机质硅质-碳酸盐质页岩相夹厚层状富有机质黏土质页岩相组合,厚35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马溪组 页岩 岩相划分 岩相预测 威远地区
下载PDF
威远地区页岩岩心的无机组成、结构及其吸附性能 被引量:14
11
作者 辜敏 鲜学福 +1 位作者 杜云贵 卢义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9-102,116,共4页
页岩含气量是页岩含气性评价、资源储量预测的关键参数,其值与页岩的组成、结构和吸附性能密切相关,但过去对页岩的无机组成及其对页岩吸附能力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利用四川盆地威远地区的页岩岩心,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荧光... 页岩含气量是页岩含气性评价、资源储量预测的关键参数,其值与页岩的组成、结构和吸附性能密切相关,但过去对页岩的无机组成及其对页岩吸附能力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利用四川盆地威远地区的页岩岩心,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荧光光谱(XRF)、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低温N2吸脱附方法分别对岩心的无机组成、表面性质、孔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重量吸附法测试了岩心对CH4和CO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①该页岩岩心中含有大量的石英和方解石、少量的黏土矿物(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和多种金属元素,因此岩心脆性大;②岩心内部含大量的孔隙和大孔,微孔很少,比表面积和孔容均很低,因此吸附能力较低;③CH4主要以游离形式存在于岩心孔隙中,岩心对CH4的吸附量为0.88~1.89m3/t(25℃)和0.47~0.86m3/t(40℃),岩心对CO2的吸附性能高于CH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威远地区 页岩岩心 无机组成 表面性质 孔结构 吸附性 X射线衍射 甲烷
下载PDF
四川盆地威远地区基底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2
12
作者 谷志东 张维 袁苗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2-213,共12页
四川盆地内仅有5口井钻穿沉积盖层进入基底,而对基底形成时代与发育构造环境的研究较为薄弱。四川盆地威远地区威117井基底取心资料说明基底由花岗岩类组成,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精确定年结果表明其结晶年龄为794±11 Ma,属于新元... 四川盆地内仅有5口井钻穿沉积盖层进入基底,而对基底形成时代与发育构造环境的研究较为薄弱。四川盆地威远地区威117井基底取心资料说明基底由花岗岩类组成,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精确定年结果表明其结晶年龄为794±11 Ma,属于新元古代,该年龄与盆地周缘的花岗岩体结晶年龄具有一致性。结合地球化学特征与岩浆成因类型分析,表明该花岗岩体形成于由挤压向伸展环境的转化阶段,即板块俯冲造山运动结束后向陆内大陆裂谷转化阶段的产物,属于Rodinia超级大陆初始裂解阶段。综合分析认为800 Ma左右是四川盆地具有意义的重要地质时期,是盆地基底形成、构造运动性质发生重要转变的主要时期,越过该时期四川盆地处于大陆裂谷伸展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威远地区 基底花岗岩 锆石 SHRIMP U-PB定年 大陆裂谷
下载PDF
四川盆地威远—资阳地区震旦系储层沥青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23
13
作者 崔会英 张莉 +3 位作者 魏国齐 胡国艺 梁峰 向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89-493,498,共6页
四川盆地威远—资阳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储层中存在大量固体沥青。该区沥青产状以溶孔充填和裂隙充填为主,晶间充填次之,微粒浸染最少。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可将该区沥青分为2类:一类以威117井为代表,另一类以威118井、资1井和资6井为... 四川盆地威远—资阳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储层中存在大量固体沥青。该区沥青产状以溶孔充填和裂隙充填为主,晶间充填次之,微粒浸染最少。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可将该区沥青分为2类:一类以威117井为代表,另一类以威118井、资1井和资6井为代表。沥青产状和沥青含量的分布与储层的储集性能呈正相关关系。沥青反射率值呈2段分布,各层段演化程度相似。结合地质条件,认为该区沥青多为后生—储层沥青,属原油热裂解成因。储层沥青的含量和分布指示了原油裂解气的气源灶。沥青的产状、等效镜质体反射率值分布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表明该区存在2期沥青,且以第2期为主,第1期较少。在此基础上,结合构造演化史,恢复了该区天然气成藏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成藏 储层沥青 灯影组 震旦系 威远-资阳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基于游离气为核心的页岩气层类型划分方法——以川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层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石强 蒋春碧 +3 位作者 陈鹏 陈云天 王秀芹 刘凤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46,共10页
四川盆地南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存在着一套厚度介于30~50 m的富有机质页岩(TOC>2%),但在开发过程中不同层段的页岩气产量差异巨大,利用原有评价标准进行页岩气层划分的结果与实际产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为此,通过分析大量的实验数... 四川盆地南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存在着一套厚度介于30~50 m的富有机质页岩(TOC>2%),但在开发过程中不同层段的页岩气产量差异巨大,利用原有评价标准进行页岩气层划分的结果与实际产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为此,通过分析大量的实验数据,基于页岩气储层评价指标对比,探讨了原有评价标准与评价结果之间存在矛盾的原因,结合生产动态资料开展了页岩气层类型划分方法研究,建立了以游离气为核心参数的新页岩气层类型划分方法及标准,并在川南威远区块进行了页岩气开发实践验证。研究及实践结果表明:①存在上述矛盾的原因是没有充分考虑页岩气赋存方式对产气量的控制作用;②新标准主要由TOC、吸附气含量、脆性矿物含量、孔隙度、游离气饱和度等参数构成,新、旧标准的最大差异是前者将吸附气含量和游离气含量进行了区分,并利用容易获得的含气饱和度代替游离气含量参数;③研究区页岩气层可划分为游离型、吸附型、过渡型(混合型)共3种类型,其中游离型硅质页岩气层是该区龙马溪组页岩主要的高产层段,过渡型页岩气层是潜在的有利目的层段;④实践证实新分类标准具有很好的适用性。结论认为,新方法能够更有效地区分不同类型的页岩气层、准确界定页岩气高产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气层类型 页岩岩性 游离气 吸附气 高产层段 四川盆地南部威远地区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下载PDF
四川盆地威远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特征 被引量:9
15
作者 邵艳 李卓文 《地质学刊》 CAS 2016年第4期624-630,共7页
基于威远地区龙马溪组的大量测录井和分析测试资料,从泥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学特征、储层物性特征和含气性特征4个方面对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威远地区龙马溪组有机质丰度较高,平均为2.72%;有机质类型以I... 基于威远地区龙马溪组的大量测录井和分析测试资料,从泥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学特征、储层物性特征和含气性特征4个方面对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威远地区龙马溪组有机质丰度较高,平均为2.72%;有机质类型以I型为主,成熟度较高,达到热裂解生干气阶段;泥页岩埋藏深度适中,厚度较大,达到页岩气成藏的基本条件;页岩中黏土矿物质量分数适中,脆性矿物质量分数高,平均可达59.6%,具有高脆性、低泊松比和高杨氏模量的特征,满足页岩可压裂性评价指标;储层中广泛发育黏土矿物转化缝、次生溶蚀孔隙和残余粒间原生孔隙等储集空间,受分辨率的限制和未进行离子抛光,故未见到大量的有机质孔隙,孔隙度平均值为6.06%,其中充气孔隙度平均值为2.7%,渗透率受微裂缝的影响较大,分布范围较广;储层含气量高,均大于2m^3/t的标准,最高可达13.016m^3/t,其中游离气占70%~80%。综合研究认为,威远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优质页岩气储层段,适合大规模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储层特征 龙马溪组 威远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测井多参数两向量法识别页岩气地质“甜点” 被引量:9
16
作者 夏宏泉 王瀚玮 赵昊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6-42,共7页
为了给页岩气水平井地质导向钻井目标层的优选提供地质依据,以四川盆地威远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地层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测井多参数两向量法识别页岩气地质"甜点"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测井曲线计算页岩有机碳含量、脆性... 为了给页岩气水平井地质导向钻井目标层的优选提供地质依据,以四川盆地威远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地层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测井多参数两向量法识别页岩气地质"甜点"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测井曲线计算页岩有机碳含量、脆性指数和含气饱和度;然后优选敏感反映好、中、差页岩气层的测井地质参数,结合试井资料构建页岩气层样本集;再由好、差两类页岩气层样本计算第一、第二判别向量C、K及其对应的综合指标R_1、R_2,建立好、中、差页岩气层判别图版和分类特征投影函数F;进而根据判别结果优选出页岩气地质"甜点"作为地质导向钻井的目标层,并进行了现场检验。结果表明:(1)据该区筇竹寺组页岩地层测井地质参数拟合/改进的有机碳含量、脆性指数、含气饱和度的公式可用于相关参数的计算;(2)依据页岩气层判别图版与特征函数F确定页岩气地质"甜点"层段判别标准所得到的结果直观可靠;(3)现场实践中,采用该方法实时准确划分了页岩地层的目标层和导向标志层,准确率由采用传统的多元线性逐步判别法的72.6%提高到了现在的87.4%。结论认为,该方法应用于研究区页岩气地质"甜点"的判别,所得结果合理可靠、准确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威远地区 页岩气 早寒武世 地质“甜点” 测井多参数 判别向量 测井解释 地质导向
下载PDF
聚合醇对威远地区页岩地层坍塌压力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进军 田月昕 +4 位作者 谢显涛 王敏 郭星波 沈景原 李春霞 《化学世界》 CAS CSCD 2018年第8期521-528,共8页
井壁稳定是页岩水平井高效钻进的重要基础,解决井壁稳定的核心在于降低钻井液密度,从而降低地层坍塌压力。通过运用三轴岩石强度测试仪RTR-1000来研究聚合醇封堵剂及改进钻井液体系对威远地区页岩力学和抗压强度特性的影响。将经不同质... 井壁稳定是页岩水平井高效钻进的重要基础,解决井壁稳定的核心在于降低钻井液密度,从而降低地层坍塌压力。通过运用三轴岩石强度测试仪RTR-1000来研究聚合醇封堵剂及改进钻井液体系对威远地区页岩力学和抗压强度特性的影响。将经不同质量分数聚合醇及钻井液体系浸泡24h的页岩岩心表现出的应力-应变规律及浸泡前后页岩岩石坍塌压力变化规律与常规钻井液体系评价体系相结合,对聚合醇质量分数及体系进行优选和优化。得到使得威远地区井壁稳定的钻井液体系。实验结果表明:经不同的质量分数聚合醇浸泡后岩心的抗压强度有着不同程度的降低,聚合醇的最佳加量为质量分数8%,经该质量分数浸泡后的岩心抗压强度与原始岩心抗压强度接近,将钻井液体系中添加该聚合醇产品,利用其浊点效应对岩心微裂缝与微节理进行封堵,同时也能起到抑制页岩水化的目的,改进后的钻井液能明显提高岩心的抗压强度,钻井液密度降低值为0.12~0.35g/cm3,为发展低密度钻井液技术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同时在现用钻井液中加入质量分数8%聚合醇和质量分数7%KCl后,页岩岩心强度获得极大提升,表现出与原始岩心相近的变形和破坏规律特征。故可在维持井壁稳定性的基础上降低钻井液密度,为钻速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壁稳定 坍塌应力 三轴试验 威远地区 抗压强度
下载PDF
页岩气水平井高产层段判识方法及其应用——以四川盆地威远页岩气示范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28
18
作者 石强 陈鹏 +1 位作者 王秀芹 刘凤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0-65,共6页
在页岩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准确界定目的层中高产层段,对页岩气的效益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针对四川盆地威远页岩气示范区高产层难以判定、导致水平井产气量差异巨大的问题,建立了水平井高产层段测井判识方法。首先以导眼井中游... 在页岩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准确界定目的层中高产层段,对页岩气的效益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针对四川盆地威远页岩气示范区高产层难以判定、导致水平井产气量差异巨大的问题,建立了水平井高产层段测井判识方法。首先以导眼井中游离气含气饱和度计算为基础,确定游离气富集的高含气饱和度层段,再以导眼井标志层测井组合特征建立小层划分标准,根据钻井旋回的连续性及沉积地层不可逆性原则,创建了"极值方波旋回对比"小层对比方法,准确界定了各水平井钻遇的地质小层。并利用同一井组各水平井钻遇不同小层厚度、实际压裂级数与产气量相关分析方法进行了方法验证。在此基础上对威远地区页岩气高产层段进行了判识,明确指出威远地区页岩气高产层段是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底部的1套中高伽马值(超低去铀伽马)硅质页岩段,其厚度介于1.5~6.0 m,页岩气赋存方式以游离态为主。相关研究成果对该区块页岩气中高产层段的准确判识、界定并及时掌握其分布规律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高产层段 判识方法 水平井小层对比 测井 四川盆地 威远示范区 早志留世
下载PDF
页岩气井网井距优化 被引量:41
19
作者 位云生 王军磊 +1 位作者 齐亚东 金亦秋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9-137,共9页
基于页岩气一井一藏及工厂化作业的开发特点,一次性部署开发井是区块效益开发的关键,故合理的井网井距对于提高页岩气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以国家级页岩气开发示范区长宁区块为例,以单井动态分析结果为依据,以"多井平台&qu... 基于页岩气一井一藏及工厂化作业的开发特点,一次性部署开发井是区块效益开发的关键,故合理的井网井距对于提高页岩气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以国家级页岩气开发示范区长宁区块为例,以单井动态分析结果为依据,以"多井平台"数值模拟为分析手段,建立以基质接触面积、缝间干扰、井间干扰、裂缝—基质流入流出4种关系为核心的井网井距优化设计方法,并论证井网井距优化流程:(1)通过干扰测试分析和施工参数类比,定性判断井距范围;(2)建立以支撑剂总体积为约束的裂缝参数优化模型,形成页岩气开发井距理论分析方法,定量评价以簇为单元的主裂缝长度、间距、条数、导流能力以及裂缝穿透比,确定最优井距;(3)通过网格指数加密精细数值模拟,初步论证了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一段采用"W"形的上下两层交错水平井部署的立体开发效果。结果表明:天然裂缝是影响井距优化的关键因素,长宁示范区天然裂缝不发育,现有压裂规模下采用300 m井距、采用"W"形的上下两套水平井部署立体开发,页岩气采收率可提高1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天然裂缝 井间干扰 水平井 井网井距 采收率 长宁区块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川南地区百亿立方米页岩气产能建设地质工程一体化关键技术 被引量:29
20
作者 陈更生 吴建发 +4 位作者 刘勇 黄浩勇 赵圣贤 常程 钟成旭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2-82,共11页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丰富,但地质、工程条件复杂,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解决川南地区页岩气"部署设计难度大、优质储层钻遇率提高难度大、复杂缝网形成难度大、单井产量和单井估算最终...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丰富,但地质、工程条件复杂,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解决川南地区页岩气"部署设计难度大、优质储层钻遇率提高难度大、复杂缝网形成难度大、单井产量和单井估算最终采收量(EUR)提高难度大"等问题,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10余年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成果,形成了适用于该区的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高产井培育方法,并开展了现场试验和推广应用。研究结果表明:①所形成的三维地质建模、三维地质力学建模、复杂缝网模拟和产能数值模拟等4项关键技术,为该区页岩气井全生命周期的方案设计、现场实施、实时调整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和指导,有效提高了页岩气单井产量和EUR;②实施地质工程一体化高产井培育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页岩气单井产量,其中长宁区块井均测试日产量由10.9×10^4m^3提高到26.3×10^4m^3、最高测试日产量达到62×10^4m^3,威远区块井均测试日产量由11.6×10^4m^3提高到23.9×10^4m^3、最高测试日产量达到71×10^4m^3;③推广应用地质工程一体化高产井培育方法,可以实现高产井的"复制",培育了一批EUR超过1.5×10^8m^3、部分超过2×10^8m^3的高产井,其中泸州区块4口深层页岩气井,井均EUR达1.98×10^8m^3。结论认为,所形成的地质工程一体化页岩气高产井培育方法,是破解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难题的有效措施,可以为国内外非常规油气藏的规模效益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南地区 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 页岩气 产能建设 地质工程一体化 高产井 EU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