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atus monitoring and health assessment of Luhuitou fringing reef of Sanya, Hainan, China 被引量:15
1
作者 ZHANG Qiaomin SHI Qi +5 位作者 CHEN Gang FONG T C W WONG D C C HUANG Hui WANG Hankui ZHAO Meixi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B12期81-88,共8页
The monitoring survey and health assessment for benthic community were carried out in Luhuitou fringing reef of Sanya, Hainan, China in 2002. Monitoring survey included manta tow, line intercept transect, video transe... The monitoring survey and health assessment for benthic community were carried out in Luhuitou fringing reef of Sanya, Hainan, China in 2002. Monitoring survey included manta tow, line intercept transect, video transect and digital photograph. The mean live coral cover was 23.40%. Comparison of used monitoring methods showed that video transect can replace line intercept transect, and 50 m transect is better than 20 m transect in uneven coral region. Survey data and comparison with previous research work showed that Luhuitou fringing reef has been damaged severely and has a general declining trend with live coral cover from about 85% in the 1960s down to 20% in 2004, but it still has quite high biodiversity and therefore has special protection value. Main factors of Luhuitou fringing reef declining were human activities including reef rock digging and curios collecting, destructive fishing, sediment and pollutant from coastal land, and recent marine aquaculture. Only strengthening integrated management can reach improvement and restoration of Luhuitou declining coral reef eco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三亚 鹿回头 珊瑚礁 生物多样性 环境监测 健康评估
原文传递
Sedimentary nitrogen dynamics in a coastal reef area with relatively high nitrogen concentration
2
作者 Zhiming Ning Ronglin Xia +3 位作者 Bin Yang Cao Fang Wei Jiang Guodong So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4期33-40,共8页
The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nitrogen(N)in sedimen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the N concentration and nutrient structures in shallow seas.However,studies of sedimentary N dynamics are rarely focused... The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nitrogen(N)in sedimen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the N concentration and nutrient structures in shallow seas.However,studies of sedimentary N dynamics are rarely focused on carbonate sediments,although these account for about 40%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area.Thus,the regulation mechanisms of the N dynamics in the carbonate sands of coral reefs are not clear.Taking the coral reef area of Weizhou Island,which has a relatively high N concentration,as the research object,we conducted a series of flow-through reactor experiments to investigate the fluxes of different N forms at the interface of sediment and seawater and their regulation mechanism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The fluxes of dissolved inorganic and organic N(DIN and DON)at different stations were-0.39-0.12 mmol/(m^(2)·h) and-0.18-0.39 mmol/(m^(2)·h),respectively.Denitrification(0.11-0.25 mmol/(m^(2)·h) was closely coupled to nitrification,which was limited by the availability of organic matter and its degradation product(i.e.,NH_(4)^(+)).Thus,the excessive NO_(3)^(-) might be reduced to NH4+by dissimilatory nitrate reduction to ammonium,rather than to N_(2) by denitrification.NO_(3)^(-) reduction peaked at intermediate advection rates(96 L/(m^(2)·h)) and flow path lengths(10 cm),but the release of DON also peaked at the same condition.In addition,climate warming would significantly affect sedimentary N dynamics at Weizhou Island.These results may help address the broader issue of the N cycle in coral reef eco systems under the dual pressure of climate warming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and these results are beneficial to coral reef protection and local ecological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rogen dynamics SEDIMENTS coral reefs weizhou island
下载PDF
Scleractinian coral communities of Hormuz Island in the PersianGulf
3
作者 Yamin Pouryousef Jafar Seyfabadi +2 位作者 Hamid Rezai Alireza Mahvari Mohammad Ali Jafari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12期48-57,共10页
The abundance and health of scleractinian coral communities of Hormuz Island were investigated.For this purpose,we employed 20 m line intercept transects—12 in the intertidal zone and 15 subtidally to evaluate coral ... The abundance and health of scleractinian coral communities of Hormuz Island were investigated.For this purpose,we employed 20 m line intercept transects—12 in the intertidal zone and 15 subtidally to evaluate coral cover and community composition.The estimated dead coral coverage was 6.21%±0.81%,while live coral coverage was 16.93%±1.81%,considered as very poor.Totally,12 genera were recorded,of which Porites with 11.9%±1.4%live cover was the dominant,while Goniopora had the least cover(0.07%±0.08%).Based on Mann-Whitney U-test,live coral coverage,dead coral coverage,algal coverage,cover of other benthic organisms and abiotic components showed significant univariate differences between zones(p<0.05).The Spearman correlation test between the abundance of biotic and abiotic components indicated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of live coral and sand with zoantharian an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of algae and other benthic organisms with rubble.The reef health indices used for the corals indicated that,in general,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ere not suitable,which could be attributed to both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factors,the most important of which was zoantharian’overgrowth on the scleractinian corals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leractinian corals zoantharian reef health indices Hormuz island Persian Gulf
下载PDF
基于Reef Check调查的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状况评价 被引量:13
4
作者 陈刚 赵美霞 +2 位作者 刘斌 张春华 梁群 《热带地理》 2016年第1期66-71,共6页
采用Reef Check(珊瑚礁健康调查法)和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指标因素分析法,对广西北海涠洲岛珊瑚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Reef Check调查从2001―2012年共进行了11 a,调查区为涠洲岛的竹蔗簝、公山、牛背坑3个地点,调查项目包括鱼类、无脊椎... 采用Reef Check(珊瑚礁健康调查法)和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指标因素分析法,对广西北海涠洲岛珊瑚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Reef Check调查从2001―2012年共进行了11 a,调查区为涠洲岛的竹蔗簝、公山、牛背坑3个地点,调查项目包括鱼类、无脊椎动物、珊瑚礁底质。调查结果表明:涠洲岛周边不同区域的珊瑚礁生态状况有较大差异,在竹蔗簝和牛背坑调查区的珊瑚礁覆盖率较为稳定;而在公山调查区,则发现珊瑚在2002年间出现了大面积死亡的情况,至今尚未恢复。利用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指标因素分析法对涠洲岛珊瑚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竹蔗簝和牛背坑的珊瑚礁健康状态相似,都属于一般,其中牛背坑略好,而公山的珊瑚礁健康状态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生态系统 珊瑚礁健康调查法 涠洲岛
下载PDF
涠洲岛珊瑚礁生态恢复可行性评估及其恢复策略 被引量:1
5
作者 蓝军南 杨艳华 +4 位作者 王欣 何精科 骆雯雯 林明晴 牛文涛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5-245,共11页
广西涠洲岛地处世界珊瑚礁分布的北缘,其造礁石珊瑚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然而近30年来涠洲岛的造礁石珊瑚资源呈逐年下降趋势,正面临生物多样性衰退和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的威胁。本研究针对涠洲岛珊瑚礁生态衰退区域,参照珊... 广西涠洲岛地处世界珊瑚礁分布的北缘,其造礁石珊瑚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然而近30年来涠洲岛的造礁石珊瑚资源呈逐年下降趋势,正面临生物多样性衰退和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的威胁。本研究针对涠洲岛珊瑚礁生态衰退区域,参照珊瑚礁生态恢复潜力评估决策流程进行恢复可行性评估和恢复策略探讨。结果显示,该区域有造礁石珊瑚5科10属21种;表征海水水质质量的6项指标均在I类水质标准范围,且常年处于贫营养化;大型海藻覆盖率不足1.00%,90.00%以上的珊瑚礁鱼类为杂食性,且该鱼类种群结构有利于调控大型海藻的暴发性生长,与大型藻类和浮游动植物的多样性相适应,适宜珊瑚生长。但该区域造礁石珊瑚平均覆盖率仅有5.60%,底质类型57.27%为礁石,34.30%的底质为非稳定的碎石和砂,珊瑚幼体补充量平均为3.17 ind/m2,珊瑚幼体更新缓慢。以上结果表明,涠洲岛珊瑚礁具有一定的自然恢复潜力,但珊瑚覆盖率低、幼体补充量少以及部分底质结构不稳定是限制涠洲岛珊瑚礁自然恢复的主要因素,需要加强人工干预。在减少人类活动干扰的前提下,适时进行园艺式培育珊瑚苗种、批量珊瑚原位种植和构建人工珊瑚礁立体生境景观应是涠洲岛珊瑚礁生态衰退区的主要人工恢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珊瑚礁 生态恢复 可行性评估 恢复策略 涠洲岛
下载PDF
秋季涠洲岛珊瑚礁主要鱼类营养关系的初步研究
6
作者 彭谦 王啟芳 +4 位作者 宋普庆 黄丁勇 张涵 王建佳 郑新庆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1-104,共14页
本研究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估算了秋季涠洲岛珊瑚礁主要鱼类的营养级(TL)和主要碳源,结合6个群落营养结构量化指标,初步分析秋季涠洲岛珊瑚礁主要鱼类的营养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鱼类之间的δ^(13)C和δ^(15)... 本研究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估算了秋季涠洲岛珊瑚礁主要鱼类的营养级(TL)和主要碳源,结合6个群落营养结构量化指标,初步分析秋季涠洲岛珊瑚礁主要鱼类的营养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鱼类之间的δ^(13)C和δ^(15)N值差异显著(p<0.01),其中,δ^(13)C值介于-18.3‰~-15.4‰,δ^(15)N值介于12.9‰~16.3‰。鱼类TL介于2.5~3.4,平均TL为3.0±0.8,显示涠洲岛的鱼类以肉食性为主。涠洲岛鱼类的有机碳源比较复杂,但大型海藻和底栖微藻是驱动鱼类食物网的关键碳源。鱼类群落的食源多样性水平和营养级长度(CR和NR)分别为2.35和3.09。凸多边形总面积(TA)、平均离心距离(CD)、平均最近相邻距离(MNND)和最近相邻距离的标准差(SDNND)分别为4.48、0.89、0.40和0.29,表明涠洲岛珊瑚礁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具有营养冗余程度较高,但食物链较短和营养多样性低等特征。以上结果表明,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不完整,未来有必要开展适当的管控和修复措施恢复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鱼类 营养关系 碳氮稳定同位素 涠洲岛
下载PDF
涠洲岛42年来海面温度变化及其对珊瑚礁的影响 被引量:57
7
作者 余克服 蒋明星 +1 位作者 程志强 陈特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506-510,共5页
涠洲岛位于南海珊瑚礁分布的北缘 .温度是影响其珊瑚礁生态系统发育的重要因素 .对器测温度分析发现 ,近 4 2年来涠洲岛海面温度 (SST)与全球气候变暖呈准同步变化趋势 ,存在 3~ 4年与 7~ 8年的变化周期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以来 ,涠... 涠洲岛位于南海珊瑚礁分布的北缘 .温度是影响其珊瑚礁生态系统发育的重要因素 .对器测温度分析发现 ,近 4 2年来涠洲岛海面温度 (SST)与全球气候变暖呈准同步变化趋势 ,存在 3~ 4年与 7~ 8年的变化周期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以来 ,涠洲岛SST上升比较明显 .其月平均最高SST的持续上升将使本区珊瑚生长处于一种非常敏感的边缘 ,加上人类活动 (建筑取材、炼油、旅游、捕鱼、养殖等 )对涠洲岛珊瑚礁的潜在不利影响 ,则可能导致珊瑚礁的退化 .此外 ,在系统的野外调查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面温度 人类活动 珊瑚礁 生态影响 涠洲岛 生态系统 气候变暖
下载PDF
广西涠洲岛海域珊瑚礁现状及其保护策略研究 被引量:37
8
作者 黄晖 马斌儒 +4 位作者 练健生 杨剑辉 董志军 符曲 梁文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7-312,318,共7页
通过对2005年涠洲岛珊瑚礁生态调查,结合对以往资料和数据的分析,对比1984年和1964年2次调查结果,掌握涠洲岛珊瑚礁的现状。同时讨论了涠洲岛珊瑚礁区面临的生存威胁,提出保护和管理涠洲岛珊瑚礁的建议,以期建立可持续的生态旅游开发与... 通过对2005年涠洲岛珊瑚礁生态调查,结合对以往资料和数据的分析,对比1984年和1964年2次调查结果,掌握涠洲岛珊瑚礁的现状。同时讨论了涠洲岛珊瑚礁区面临的生存威胁,提出保护和管理涠洲岛珊瑚礁的建议,以期建立可持续的生态旅游开发与新型的生态保护生态管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岛 珊瑚礁 保护策略
下载PDF
西沙赵述岛海域珊瑚礁生态修复效果的初步评估 被引量:28
9
作者 李元超 兰建新 +1 位作者 郑新庆 王道儒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3期348-353,共6页
珊瑚恢复是一个协助退化、受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近10 a来,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不断退化,至2009年珊瑚覆盖率已下降至不足10%.针对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退化状况,2011年12月于西沙赵述岛海域投放人工礁基并开展珊瑚移植实... 珊瑚恢复是一个协助退化、受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近10 a来,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不断退化,至2009年珊瑚覆盖率已下降至不足10%.针对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退化状况,2011年12月于西沙赵述岛海域投放人工礁基并开展珊瑚移植实验,比较了人工修复区和自然恢复区1a后的修复效果.结果显示,投放礁基且进行珊瑚移植的区域,移植珊瑚的存活率不到10%;投放礁基但未进行珊瑚移植的区域,珊瑚补充量高达6~7 ind/m2;自然恢复区其珊瑚覆盖率提高了19.4%.依据珊瑚礁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方法,人工修复且进行移植珊瑚的区域的生物修复权重值为27.5,人工修复但未移植珊瑚区及自然恢复区的生物修复权重值为39.3,珊瑚修复生物指标为亚健康.我们的结果表明,在健康、有良好珊瑚幼虫补充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珊瑚礁群落可以自行恢复,其恢复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而在缺少珊瑚幼虫附着基底的区域,通过人为增加一些附着基底,可加速其恢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珊瑚 人工礁基 珊瑚移植 修复 评估 西沙群岛
下载PDF
未来海平面上升对涠洲岛珊瑚礁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汤超莲 周雄 +2 位作者 郑兆勇 莫少华 唐旺先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9-123,140,共6页
根据涠洲岛珊瑚样品资料和涠洲岛海洋站实测雨量、盐度、pH、潮位、最大波高及珊瑚普查历史资料,分析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对涠洲岛珊瑚礁的可能影响。结果显示:1)涠洲岛的多年平均雨量为1388mm,多年平均盐度为32.1,目前海水pH值为8.0... 根据涠洲岛珊瑚样品资料和涠洲岛海洋站实测雨量、盐度、pH、潮位、最大波高及珊瑚普查历史资料,分析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对涠洲岛珊瑚礁的可能影响。结果显示:1)涠洲岛的多年平均雨量为1388mm,多年平均盐度为32.1,目前海水pH值为8.0~8.23,均在珊瑚生长合适范围内;2)用P-Ⅲ型算式得出涠洲岛的水文要素百年一遇极值为:年雨量2313mm,最高潮位514cm,最大波高6.1m;3)涠洲岛珊瑚生长率(6~8mm/a)大于海平面上升率(2.2mm/a),涠洲岛最大潮差为450~500cm,夏季白天遇低潮时,会增加珊瑚白化概率;4)若未来海平面上升30cm,遇上512cm高潮位与580cm最大波高,不会对涠洲岛珊瑚礁造成毁灭性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海平面上升 珊瑚礁 涠洲岛
下载PDF
海南岛东、南部珊瑚礁生态健康状况初步分析 被引量:21
11
作者 吴钟解 吴瑞 +1 位作者 王道儒 李元超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11年第1期122-130,共9页
为评价海南岛东、南部珊瑚礁生态健康状况,2004年8月对陵水的分界洲岛,三亚的鹿回头湾、榆林湾、蜈支洲岛,琼海的潭门港、龙湾港,文昌的铜鼓岭和长圮港等区域沿岸珊瑚礁进行监测,采用LineIntercept Transect断面法进行调查。通过对造礁... 为评价海南岛东、南部珊瑚礁生态健康状况,2004年8月对陵水的分界洲岛,三亚的鹿回头湾、榆林湾、蜈支洲岛,琼海的潭门港、龙湾港,文昌的铜鼓岭和长圮港等区域沿岸珊瑚礁进行监测,采用LineIntercept Transect断面法进行调查。通过对造礁石珊瑚种类、覆盖度、死亡率、补充量和发病率等指标分析海南岛东、南部近岸造礁石珊瑚的生态特点。结果表明:海南岛东、南部近岸珊瑚礁发育良好,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较高。共发现造礁石珊瑚13科32属77种。由于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等人类开发强度加大,该地区近岸部分区域的珊瑚礁生态环境呈退化趋势,珊瑚健康状况受到严重影响。长圮港、潭门港及铜鼓岭珊瑚健康状况较差;三亚鹿回头等区域局部珊瑚生态健康状况良好,生长呈恢复趋势;远离海岸的岛屿区域,如蜈支洲岛和分界洲岛,由于来自陆地的污染和影响小,珊瑚健康状况呈现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珊瑚礁 健康状况
下载PDF
涠洲岛珊瑚礁分布特征与环境保护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6
12
作者 梁文 黎广钊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7,16,共4页
根据历年来对涠洲岛珊瑚礁所观测的资料 ,初步研究了该岛珊瑚的种群结构及其分布特征 ,以及珊瑚礁的形成及发育过程 。
关键词 涠洲岛 珊瑚礁 分布特征 环境保护 南海
下载PDF
北部湾涠洲岛珊瑚礁的研究历史、现状与特色 被引量:27
13
作者 王文欢 余克服 王英辉 《热带地理》 2016年第1期72-79,共8页
分析多年来涠洲岛珊瑚礁的研究成果,得出以下认识:1)近20多年来涠洲岛活珊瑚覆盖率呈快速下降趋势,北部活珊瑚覆盖率由2005年的63.70%下降到2010年的12.10%,东南部由1991年的60.00%下降到2010年的17.58%,西南部由1991年的80.00%下降到2... 分析多年来涠洲岛珊瑚礁的研究成果,得出以下认识:1)近20多年来涠洲岛活珊瑚覆盖率呈快速下降趋势,北部活珊瑚覆盖率由2005年的63.70%下降到2010年的12.10%,东南部由1991年的60.00%下降到2010年的17.58%,西南部由1991年的80.00%下降到2010年的8.45%;2)处于相对高纬度区域的涠洲岛珊瑚礁,是研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珊瑚向高纬度或相对高纬度海域迁移的珊瑚避难所这一假说的理想区域;3)涠洲岛的珊瑚礁直接发育于火山基岩之上,是检验达尔文关于环礁成因假说的理想场所;4)涠洲岛珊瑚礁主要受到极端气候事件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是研究珊瑚礁响应人类活动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天然实验室。因此,涠洲岛珊瑚礁除了与其他珊瑚礁一样具备重要的资源、生态与环境特征之外,还具有独特的科学研究价值,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进行有效保护,为南海珊瑚的北向迁移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岛 珊瑚礁 研究历史 生态现状 相对高纬度
下载PDF
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4
作者 牛文涛 刘玉新 林荣澄 《海洋学研究》 2009年第4期77-85,共9页
简要介绍了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衰退等特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离不开对珊瑚礁的监测及数据的调查,全球珊瑚礁监测网络推荐的珊瑚礁监测包括生态监测以及经济监测两部分,监测方法应满... 简要介绍了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衰退等特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离不开对珊瑚礁的监测及数据的调查,全球珊瑚礁监测网络推荐的珊瑚礁监测包括生态监测以及经济监测两部分,监测方法应满足相应的要求,以保证所获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比较。应用于生态系统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指示物种法和指标体系法。珊瑚礁监测及评价中常用的指示物种的生物指标包括石珊瑚生物指标以及其它生物指标。造礁石珊瑚是珊瑚礁最重要的生物,目前对珊瑚礁的监测主要集中于存活硬珊瑚盖度以及生物多样性指数。一般而言,这是两个最重要的参数,但仍有不足。因此,珊瑚生长率(骨骼生长)的测量、钙化生产率、珊瑚生育力及补充、监测虫黄藻损失、珊瑚疾病及细菌暴发性增值、珊瑚骨骼的生物累积等指标也随之建立起来。为了对珊瑚礁原始生存结构生物提供一个早期亚致死压力预警,以便对珊瑚礁采取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珊瑚礁鱼类、软体动物等其它生物及相关指标得到了应用和发展。与指示物种法相比,指标体系法不仅考虑了不同组织水平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同一组织水平上不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还考虑了不同尺度转换时监测指标的变化,更能客观全面反映珊瑚礁的健康状况及变化趋势。HRHPI推荐从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压力及社会经济几个特征属性方面对珊瑚礁健康进行评价,并给出每个特征属性包含的具体指标,以及各指标与珊瑚礁健康的相关性,指标选取标准,指标数据的获得方法以及基准值或目标值的设定等。尽管HRHPI给出了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探讨了指标评价标准("基准值"及"目标值")、健康指数、生态完整指数等概念,但评价模型或模式仍在探索中。随着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高科技方法在珊瑚礁健康评估中得到了应用并迅速发展。由于尚无确定的评价珊瑚礁健康的模式,因此建立一个可以描述珊瑚礁群落健康状况的数量模型或者指标非常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生态系统健康 评价方法
下载PDF
涠洲岛珊瑚健康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周浩郎 黎广钊 +1 位作者 梁文 王欣 《广西科学》 CAS 2013年第3期199-204,共6页
根据2007年秋至2008年春间,涠洲岛6条主剖面15条断面的珊瑚和底质覆盖率、珊瑚补充量、死亡指数的一次两阶段的调查数据和同期4个季度月的水环境调查数据,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初步分析了涠洲岛珊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调查... 根据2007年秋至2008年春间,涠洲岛6条主剖面15条断面的珊瑚和底质覆盖率、珊瑚补充量、死亡指数的一次两阶段的调查数据和同期4个季度月的水环境调查数据,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初步分析了涠洲岛珊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调查断面珊瑚死亡指数平均为40.90%,珊瑚死亡发生于本次调查的两年前;珊瑚有恢复的迹象,但珊瑚补充量小,珊瑚补充量与活珊瑚+死珊瑚覆盖率显著相关(r=0.520,P<0.05);除汞、铅、锌和油类外,涠洲岛珊瑚礁海区水体的理化、生物因子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大体上呈微营养水平,春季的水体营养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季节。涠洲岛珊瑚死亡率高和恢复慢,表明珊瑚处于退化中的亚健康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岛 珊瑚 健康 影响因子
下载PDF
涠洲岛珊瑚礁近千年的发育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婷 胡敏航 +2 位作者 张文静 陈天然 刘猛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0-79,共10页
高纬度珊瑚栖息地能否成为气候变暖背景下热带珊瑚物种的"避难所"仍不明确,南海北部的相关研究更是稀少。本文以取自涠洲岛的2根珊瑚礁沉积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U-Th定年、沉积组分分析以及珊瑚种属鉴定等方法,探讨近千年以来... 高纬度珊瑚栖息地能否成为气候变暖背景下热带珊瑚物种的"避难所"仍不明确,南海北部的相关研究更是稀少。本文以取自涠洲岛的2根珊瑚礁沉积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U-Th定年、沉积组分分析以及珊瑚种属鉴定等方法,探讨近千年以来珊瑚礁的发育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发现, Core1(石螺口)岩心沉积的3个快速堆积阶段分别与罗马暖期、中世纪暖期和现代暖期大致对应;而2个缓慢堆积阶段则分别与黑暗时代冷期和小冰期大致对应,证实了温暖的气候对珊瑚礁发育有促进作用,而寒冷的气候则不利于珊瑚礁的发育;此外,现代强烈的人为干扰可能也导致了涠洲岛珊瑚礁的迅速退化。Core2(南湾)中陆源沉积含量高,珊瑚年龄主要集中在800AD-950AD和现代这两个时间段内,其原因可能与环境变化、风暴作用及湾内现代珊瑚分布特征有关。通过对比这两个站位的珊瑚礁沉积特征,本文进一步提出"完全避难所"和"非完全避难所"的概念,揭示涠洲岛珊瑚可能同时具有低纬度热带珊瑚礁和高纬度珊瑚群落这两种发育特征和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纬度 珊瑚礁发育 气候变化 避难所分类 涠洲岛
下载PDF
珊瑚礁环境质量变化的价值评估--以涠洲岛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亮 吴姗姗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5-221,共7页
以涠洲岛为例,使用非市场价值评估手段对涠洲岛珊瑚礁环境质量进行了非使用价值评估,分析了珊瑚礁环境质量变化所产生的价值损益。2012年在涠洲岛通过模拟3种珊瑚礁环境质量变化,对上岛游客进行调访,游客从影响珊瑚礁环境质量的珊瑚礁... 以涠洲岛为例,使用非市场价值评估手段对涠洲岛珊瑚礁环境质量进行了非使用价值评估,分析了珊瑚礁环境质量变化所产生的价值损益。2012年在涠洲岛通过模拟3种珊瑚礁环境质量变化,对上岛游客进行调访,游客从影响珊瑚礁环境质量的珊瑚礁覆盖度、珊瑚礁种类以及海水能见度3方面进行考虑,选择最终旅游目的地,共调查300位游客,收集有效数据900份。应用随机效应理论和混合对数模型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显示,当涠洲岛珊瑚礁环境质量提升时,将会人均获益399元/年;当涠洲岛珊瑚礁环境质量略有下降时,将会损失人均561元/年;而当珊瑚礁环境质量下降较大时,人均损失将达到918元/年。同时,本研究的成果可以推广到其它海岛以及陆地进行环境质量变化评估,并且可以评估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价值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岛 珊瑚礁 随机效应模型 非市场价值评估
下载PDF
涠洲岛珊瑚礁健康评估 被引量:12
18
作者 周浩郎 黎广钊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238-247,共10页
【目的】科学地判断涠洲岛珊瑚礁的现状,并找出造成目前现状的主要原因,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维持涠洲岛珊瑚礁的健康提供有力依据。【方法】根据历年来有关涠洲岛珊瑚礁生长、演变、环境变化与社会发展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调查研究资料... 【目的】科学地判断涠洲岛珊瑚礁的现状,并找出造成目前现状的主要原因,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维持涠洲岛珊瑚礁的健康提供有力依据。【方法】根据历年来有关涠洲岛珊瑚礁生长、演变、环境变化与社会发展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调查研究资料,采用HRHPI的指标体系法,从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压力及社会经济等几个特征属性对珊瑚礁健康进行评估。【结果】涠洲岛的自然环境仍适合石珊瑚的生存,石珊瑚的种类丰度仍正常;珊瑚礁的覆盖率降低、分布范围缩小、生物多样性下降,尤其在浅海和局部人为影响大的区域,珊瑚死亡率大于补充率。【结论】涠洲岛的珊瑚礁处于衰退中的亚健康状态。过度捕捞、污染、物理损伤(踩踏、抛锚、水下工程等)和大尺度环境变化(如气候异常)等是造成涠洲岛珊瑚礁衰退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岛 珊瑚礁健康评估
下载PDF
涠洲岛珊瑚礁特点、演变及保护与修复对策的思考 被引量:3
19
作者 周浩郎 王欣 梁文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228-236,共9页
涠洲岛珊瑚礁最早形成于约7000年前的末次海侵,是中国大陆沿海成礁珊瑚分布最北缘的典型边缘珊瑚礁(Marginal Coral Reefs),与区域内其他珊瑚礁缺少生态关联,其特征不同于热带珊瑚礁,即块状珊瑚占优势。20多年来,涠洲岛珊瑚礁持续退化,... 涠洲岛珊瑚礁最早形成于约7000年前的末次海侵,是中国大陆沿海成礁珊瑚分布最北缘的典型边缘珊瑚礁(Marginal Coral Reefs),与区域内其他珊瑚礁缺少生态关联,其特征不同于热带珊瑚礁,即块状珊瑚占优势。20多年来,涠洲岛珊瑚礁持续退化,枝状珊瑚大量死亡,石珊瑚盖度急剧降低,反映珊瑚礁良好状况的指标生物如鹦嘴鱼、蝴蝶鱼等的数量大幅减少。近10年来,珊瑚虽未出现异常死亡现象,但珊瑚自然修复不明显,表明珊瑚补充不足。功能性植食性鱼类的缺乏,显示珊瑚礁恢复力不足。涠洲岛珊瑚礁国家级海洋公园的建立,体现了保护涠洲岛珊瑚礁的政治意愿。只有恢复鹦嘴鱼等功能性植食性鱼类的数量,才能恢复和增强珊瑚礁固有恢复力,进而促进涠洲岛珊瑚礁的自然恢复。人为修复可采取移植珊瑚断枝的方式,并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增益为目标,构建能应对人为干预且能持续演化的珊瑚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岛 珊瑚礁 特点 变化 保护 修复 对策
下载PDF
20年来涠洲岛珊瑚礁物种多样性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23
20
作者 梁文 黎广钊 +4 位作者 张春华 王欣 农华琼 黄晖 李秀保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78-87,共10页
综合2007年10~11月、2008年4~5月布置的6条主剖面20条分断面的调查结果,涠洲岛珊瑚礁共出现石珊瑚10科22属46种,9个未定种,该调查区以角蜂巢珊瑚属(Favites)、滨珊瑚属(Porites)、蔷薇珊瑚属(Montipora)为优势类群,各主剖面的优势类... 综合2007年10~11月、2008年4~5月布置的6条主剖面20条分断面的调查结果,涠洲岛珊瑚礁共出现石珊瑚10科22属46种,9个未定种,该调查区以角蜂巢珊瑚属(Favites)、滨珊瑚属(Porites)、蔷薇珊瑚属(Montipora)为优势类群,各主剖面的优势类群分布各有差异,以西南部的W2主剖面、东北部的W5主剖面的珊瑚礁属种最多,均为8科13属;涠洲岛珊瑚礁属级多样性指数H′值和均匀度指数E值均呈现东北部W5>西南部W2>东南部W6>西南部W1>西北部W3>北部W4的规律,H′值差异明显,E值变化不大;其珊瑚礁群落近20 a来受到全球气候事件及区域人为活动的影响,整体呈现出衰退迹象,处于缓慢恢复状态。衰退表现在:从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期的珊瑚礁优势种群的组合变化,由较多的优势属种组合演化到相对少的优势属种组合。一直占据优势的鹿角珊瑚种群出现退化,从顶级优势类群降级更替;珊瑚礁属种的多形态组合向相对简单形态组合的演变;历年来珊瑚礁伴生生物的资料(主要是鱼群数量、海参等)显示,涠洲岛珊瑚礁群落生物多样性呈现衰退态势;从2001年至今连续的珊瑚礁健康调查(Reef Check)资料显示,该区石珊瑚礁曾大面积死亡尚未完全恢复。从涠洲岛20 a珊瑚礁多样性演变过程研究发现,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全球性极端气候、区域性气候变化及不合理的破坏性人类活动影响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岛 珊瑚礁 生物多样性演化 全球变化 区域性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