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闻”的词义发展及其与“嗅”的共时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谢晓明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2-38,共7页
"闻"在上古兼有听觉义和嗅觉义,以表听觉感知义为主,从魏晋开始,"闻"的嗅觉义开始得到发展,并在宋元时期取代"嗅"成为主要的嗅觉动词,而听觉义则因为"听得"使用频率的增长而逐渐退化。现代汉语... "闻"在上古兼有听觉义和嗅觉义,以表听觉感知义为主,从魏晋开始,"闻"的嗅觉义开始得到发展,并在宋元时期取代"嗅"成为主要的嗅觉动词,而听觉义则因为"听得"使用频率的增长而逐渐退化。现代汉语里"闻"以表嗅觉义为主,但仍有听觉义用法。表嗅觉义时,"闻"和"嗅"在句法上、语义上都存在一些差别。句法上,"闻"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嗅",且两者在带动态助词、带宾语以及叠用时都有明显的差别。语义上,"闻"的施事一般为人,而"嗅"的施事人或动物均可;"闻"既可以表示动作行为,也可以表示感知状态,而"嗅"更突显动作性,主要表示动作行为;两者隐喻义的发展也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义变化 共时比较
下载PDF
“闻之于宋君”的训释问题
2
作者 郭浩瑜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05-108,共4页
对于《吕氏春秋•察传》“闻之于宋君”一句的结构,人们有使动和被动两种理解。从“闻”的词义情况和句子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闻”在这里是“报告”“禀告”的意思,这个句子并不存在使动或被动用法。
关键词 之于宋君” 使动 被动
下载PDF
《秋室我闻录》成书时代小考 被引量:1
3
作者 杨东方 《中医药文化》 2020年第2期40-44,共5页
关于《秋室我闻录》的成书年代,学术界说法不一。究其原因,在于未重视作者身份。从《秋室我闻录》作者的身份、能力、交际、家庭及作品的内容、流传等多方面加以探讨,可以确定该书作者就是著名学者余集。结合余集生平,我们可以断定《秋... 关于《秋室我闻录》的成书年代,学术界说法不一。究其原因,在于未重视作者身份。从《秋室我闻录》作者的身份、能力、交际、家庭及作品的内容、流传等多方面加以探讨,可以确定该书作者就是著名学者余集。结合余集生平,我们可以断定《秋室我闻录》成书年代为1805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室我录》 余集 稿本 医籍 考证
下载PDF
《清俗纪闻》中江南及闽地的医界习俗、礼仪与医学知识
4
作者 刘雅仙 《中医药文化》 2023年第6期555-561,共7页
《清俗纪闻》是江户幕府时期日本官员所撰写的一部有关清代江南地区社会风俗文化的书籍,内容详实生动,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其中医家和患者在当时社会中所需遵守的相应行为规范、民间预防疾病和孕产妇妊娠前后处理的风俗习惯的记录,以... 《清俗纪闻》是江户幕府时期日本官员所撰写的一部有关清代江南地区社会风俗文化的书籍,内容详实生动,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其中医家和患者在当时社会中所需遵守的相应行为规范、民间预防疾病和孕产妇妊娠前后处理的风俗习惯的记录,以及医者与患者之间的互动过程,都有十分直观的呈现,有效填补了国内史料在这一方面的不足,有助于完善学界对此领域的研究。此外,书中所反映出的中日文化交流的情况,对研究当时中国对外往来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俗纪 医疗文化 清代 江南
下载PDF
文本细读与乾嘉考据研究——以“能不我知”考据为例
5
作者 符渝 《汉字汉语研究》 2022年第2期67-80,126,共15页
文本细读指对文本的结构和语言进行充分解读,从而挖掘文本内涵。将这种方法引入考据研究,有助于对考据作出全面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本文以《经义述闻》“能不我知”考据为例,展示如何用文本细读对一则乾嘉考据进行分析。通过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指对文本的结构和语言进行充分解读,从而挖掘文本内涵。将这种方法引入考据研究,有助于对考据作出全面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本文以《经义述闻》“能不我知”考据为例,展示如何用文本细读对一则乾嘉考据进行分析。通过文本细读,我们将考据的行文结构转换成内容结构,使考据思路得以彰显,在此基础上,细挖隐含于文本中的考据方法、考据思想以及优秀考据背后的科学原理。希望这些尝试可以促进科学考据学的完善,并为今人的考据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细读 乾嘉考据 经义述
下载PDF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6
作者 胡文嘉 《汉字汉语研究》 2019年第4期120-123,128,共5页
《国语·周语》“内史兴论晋文公必霸”章有“奉礼义成”一句,王引之《经义述闻》指出其当读为“仪”。然考诸文义与文献用例,“礼义”或宜仍读如原字。“礼义”的提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晚期以来“礼”“义”思想内涵的转变。
关键词 国语 周语 经义述 礼义 礼仪
下载PDF
马一浮对熊十力《尊闻录》之异议及其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李清良 许扬男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3-98,共6页
经考证,《尊闻录》是熊十力在其"新唯识论"体系成型之前的最后一部探索性著作,体现了一种非现成性本体论思路,熊十力本是据此思路来建构其哲学体系,但马一浮对《尊闻录》的异议却最终导致了熊十力在建构"新唯识论"... 经考证,《尊闻录》是熊十力在其"新唯识论"体系成型之前的最后一部探索性著作,体现了一种非现成性本体论思路,熊十力本是据此思路来建构其哲学体系,但马一浮对《尊闻录》的异议却最终导致了熊十力在建构"新唯识论"体系时基本放弃了此一思路,而接受了马氏的现成性本体论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马一浮 《尊录》
原文传递
《诗总闻·闻音》所见性质迥异的两种叶韵
8
作者 陈鸿儒 赵慧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5-90,共6页
《诗总闻》是宋代保留比较完整的解《诗》著作。根据《诗总闻·闻音》中的叶韵事实,文章揭示出宋代存在的吴棫与"儒生之习"两种性质迥异的叶韵,以期读者对《诗》韵探讨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 诗总 诗补音 叶韵 叶韵历史 《诗》韵研究
原文传递
论“闻”之“趁”义的来源
9
作者 马菁屿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7-106,共10页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译经中多用“曼”表“趁”义,大约可与梵语的原始语尾“mo”(原形为mas,因句内连声变为mo)对应。唐以后的中土文献,多用“闻”表“趁”义,今陕西、甘肃、山西、河南部分地区方言中仍使用。“闻”之“趁”义的产生是...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译经中多用“曼”表“趁”义,大约可与梵语的原始语尾“mo”(原形为mas,因句内连声变为mo)对应。唐以后的中土文献,多用“闻”表“趁”义,今陕西、甘肃、山西、河南部分地区方言中仍使用。“闻”之“趁”义的产生是句法和词法赋予的。“闻”与“曼”古音同,都可用于将来时;与“看”意义相通,都可表听闻、趁义。三个词中“闻”具备音义结合的条件,是以胜出,替代了“曼、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