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fer zon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reexisting faults and regional stress transformation:Wenchang A subsag,Zhujiang River Mouth Basin,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1
作者 Wei LI Mingyue CAO +7 位作者 Meifang MENG Caiwei FAN Hui LI Jia LI Wanqiu WU Ruiqing QIN Xingan LI Yiming LIU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3期744-759,共16页
A transfer zone in rift basins preserv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on regional tectonic evolution and plays significant roles i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Based on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3D seismic data and hydrocarbon... A transfer zone in rift basins preserv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on regional tectonic evolution and plays significant roles i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Based on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3D seismic data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the geometry,kinematics,and reservoir control of a large synthetic overlapping transfer zone in the south of the Wenchang A subsag in the Zhujiang(Pearl)River Mouth basin were investigated.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transfer zone was controll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re-existing faults and regional stress transformation.The intense rifting of the main faults of the transfer zone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source rocks and faultcontrolled slope break paleogeomorphology.The strike-slip overprint since the Oligocene is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a large-scale fault-anticline trap,and the secondary faults in the transfer zone contribute to the hydrocarbon transportation.The conjugate intersection area of the NE-and NW-trending faults offers more opportunity for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fer zone pre-existing fault regional stress transformation CENOZOIC wenchang A Subsag Zhujiang(Pearl)river Mouth Basin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urbidite fan in the Wenchang Formation of the Enping Sag,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China and its hydrocarbon significance 被引量:1
2
作者 Chen Guojun Li Chao +3 位作者 Du Guichao Zhang Gongcheng Lü Chengfu Wang Qi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3期292-302,共11页
A turbidite fan in the Eocene upper Wenchang Formation in the Enping Sag,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PRMB) has been studied using seismic, logging and borehole data. The fan is characterized by parallel progradation o... A turbidite fan in the Eocene upper Wenchang Formation in the Enping Sag,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PRMB) has been studied using seismic, logging and borehole data. The fan is characterized by parallel progradation on the dip seismic profile and is mound-shaped or lenticular-shaped on the strike seismic profile. The study of the core and logging data from well EP17-3-1,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front side of the turbidite fan, shows that this fan is a set of normal grading sand beds, interbedded within thick dark grey mudstones of semi-deep to deep lake deposits in the Wenchang Formation. The fan is interpreted as a sand/mud-rich turbidite fan that has an area of over 140 km2 and a maximum thickness of over 340 m. Combined with a study of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previous provenance analysis of the Eocene Wenchang Formation, the main potential provenances for the turbidite fan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Panyu low-uplift and northern fault terrace zone. The Enping Sag is considered to be a half graben-like basin whose north side is faulted and whose south side is overlapped. Basement subsidence in the Eocene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boundary faults which dip relatively steeply on the north side, causing the subsidence center of the Enping Sag in this stage to be close to the north boundary faults. Sustained faults developed in the Enping Sag during the Eocene caused an increase of the relative heigh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uplift zone in the Enping Sag. Affected by the second episode of the Zhuqiong movement (39-36 Ma) in late Eocene, sediments which had accumulated on the Panyu low-uplift zone were triggered and moved toward the subsidence center of the Enping Sag and formed the turbidite fan. The second episode of the Zhuqiong move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riggering factor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turbidite fan in the Wenchang Formation. Seismic attribute characterization shows that the low frequency energy is enhanced and high frequency energy is weakened when seismic waves propagate through the oil-bearing zone in this fan. Amplitude versus offset (AVO) anomalies are observed in the seismic data and abnormally high pressure is encountered. The turbidite fan in the Wenchang Formation has provided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sedimentary evolution in deep layers of the Enping Sag and pointed to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the study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Enping Sag wenchang Formation turbidite fa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东部古近系文昌组沉积演化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太勋 孙丰春 +4 位作者 彭光荣 汪旭东 孙辉 解斌 苏兆佳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90,共14页
充分利用新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测井以及录井资料,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古近系文昌组层序地层、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进行研究,重新建立文昌组三级层序格架内的沉积体系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白云凹陷东部文昌组自下而上共划分为5套三级层序,... 充分利用新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测井以及录井资料,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古近系文昌组层序地层、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进行研究,重新建立文昌组三级层序格架内的沉积体系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白云凹陷东部文昌组自下而上共划分为5套三级层序,分别对应于初始裂陷期(WCSQ1)、拆离裂陷早期(WCSQ2,WCSQ3)、拆离裂陷晚期(WCSQ4,WCSQ5)3个构造演化阶段;初始裂陷期为多个孤立的箕状半地堑,以发育缓坡轴向物源辫状河三角洲、陡坡近源扇三角洲和滨浅湖沉积为特征;拆离裂陷早期断裂活动强烈,湖盆迅速扩张,半深湖—深湖局限发育,沉积中心北移,北部番禺低隆起发育大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拆离裂陷晚期断裂活动减弱,湖盆逐渐萎缩,沉积中心稳定在白云凹陷中部,主要发育小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滨浅湖发育;大型辫状河三角洲及扇三角洲砂体是白云凹陷东部的有利储集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沉积模式 文昌组 白云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文昌凹陷烃源岩发育时期湖盆古生产力构成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1
4
作者 游君君 柳波 +2 位作者 胡德胜 陈林 江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4-642,共19页
沉积盆地中有机质的富集是烃源岩发育的本质过程,而古生产力是控制该过程最重要的因素。文昌凹陷是珠江口盆地主要的生烃凹陷之一,前人对其进行了包括烃源岩分布、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成熟度和生烃潜力等方面的研究,但是对古生产... 沉积盆地中有机质的富集是烃源岩发育的本质过程,而古生产力是控制该过程最重要的因素。文昌凹陷是珠江口盆地主要的生烃凹陷之一,前人对其进行了包括烃源岩分布、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成熟度和生烃潜力等方面的研究,但是对古生产力和有机质富集机制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笔者等以文昌凹陷古新统文昌组二段(文昌组)和恩平组一段(恩一段)两套烃源岩为研究对象,利用有机地化数据和元素分析数据,对有机质来源、古生产力构成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文昌凹陷文二段和恩一段烃源岩的有机质均为混合来源,其中文二段有机质中水生生物的贡献较大,具有更高的原地有机质比例,而恩一段陆源高等植物的贡献较大;恩一段具有较高的总生产力指数,其分布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北部缓坡带的总生产力指数较南部陡坡带低,总生产力指数的高值主要分布在物源输入处和盆地中心地区。本次研究可以为后期有机质富集机理的研究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产力 有机质来源 烃源岩 文昌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西部新生代断裂体系特征及演化过程
5
作者 徐莅莅 范彩伟 +4 位作者 李明 李辉 徐彬 程燕君 吴智平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8,共12页
断裂体系发育是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在精细刻画断裂体系静态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断层活动速率计算恢复断裂体系的动态演化过程,明确了文昌A凹陷西部地区新生代断裂体系发... 断裂体系发育是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在精细刻画断裂体系静态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断层活动速率计算恢复断裂体系的动态演化过程,明确了文昌A凹陷西部地区新生代断裂体系发育的时空差异;并结合区域应力背景分析,探讨了断裂体系演化的成因机制,认为新生代以来三大板块间俯冲、碰撞及古南海俯冲消亡、新南海扩张共同造成的南海北缘区域伸展应力场顺时针旋转控制了断裂体系演化的时空差异。研究表明,文昌A凹陷西部地区断裂体系的发育演化经历了裂陷、拗陷与构造活化三个阶段,分别发育了NE(NEE)向、近EW向以及NW(NWW)向三组优势方向断裂,揭示了区域应力场伸展方向由NW—SE向到近SN向再到NNE—SSW向顺时针转变的过程;依据断裂的组合及沿承关系可将其划分为早期发育的NE向与后期发育的NW向两组交叠断裂带,NE向断裂带活动强度大、具有强烈伸展性质,NW向断裂带与基底先存断裂密切相关,活动强度弱、叠加一定走滑性质。文昌A凹陷西部新生代断裂体系演化的时空差异是对南海北缘区域应力场顺时针旋转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体系 区域应力场 先存断裂 文昌A凹陷西部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HZ26区文昌组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
6
作者 傅筱涵 李晓艳 +4 位作者 丁琳 靳子濠 刘培 王宇辰 远光辉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61,共12页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油气资源丰富,文昌组勘探主要受限于储层。以惠州凹陷HZ26区文昌组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采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包裹体测温等手段,对储层特征、增孔保孔机制、成岩成储过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①文昌组以岩屑砂岩、...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油气资源丰富,文昌组勘探主要受限于储层。以惠州凹陷HZ26区文昌组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采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包裹体测温等手段,对储层特征、增孔保孔机制、成岩成储过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①文昌组以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储层为主,粒间普遍含凝灰质杂基,文昌组储层整体表现为低孔、低渗。②早成岩A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和早成岩B期—中成岩A期有机酸溶蚀作用是储层最主要的增孔机制,早成岩阶段沉淀的嵌晶式浊沸石可以有效抵御压实作用从而保护粒间孔隙,早期油气充注也可以通过抑制胶结作用而保护粒间孔隙。③文昌组WC41、WC42、WC43砂层组的成岩成储过程具有明显差异。WC41砂层组原生孔发育带整体杂基含量少,成岩演化过程简单,油气沿断层处运移,在上覆不整合遮挡下形成油气藏;WC42砂层组广泛分布凝灰质杂基,凝灰质蚀变作用普遍发育,沉淀出可以提高岩石抗压性的致密胶结浊沸石,浊沸石被酸溶解后,提供大量粒间溶蚀孔,浊沸石溶解带是研究区油气聚集的另一有利场所;WC43砂层组远火山口端的富泥质杂基带和近火山口端的火山角砾堆积带均遭受强烈压实作用,储集性能差。本项研究成果可为HZ26区文昌组油气勘探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惠州凹陷 优质储层 文昌组 成岩演化 增孔保孔
下载PDF
南海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文昌组沉积成岩特征及储层物性控制因素
7
作者 李敏 张月霞 +9 位作者 吴琼玲 李亚茹 向钰鉥 田鑫 张晴宇 李婉霖 孙梦迪 张艺凡 吴彦旺 管彦凯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88,I0005,I0006,共22页
为明确陆丰凹陷深部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对凹陷南部地区7口井文昌组岩心样品进行薄片鉴定、FE-SEM观察、XRD分析及物性测试。结果表明:文昌组岩石类型为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和少量石英砂岩,杂基以泥质和凝灰质为主,胶... 为明确陆丰凹陷深部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对凹陷南部地区7口井文昌组岩心样品进行薄片鉴定、FE-SEM观察、XRD分析及物性测试。结果表明:文昌组岩石类型为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和少量石英砂岩,杂基以泥质和凝灰质为主,胶结物以自生石英、泥晶碳酸盐和自生高岭石为主。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强,孔隙度为2.2%~21.6%,平均为12.0%,以次生孔隙为主;渗透率小于10×10^(-3)μm^(2)的占比达95%,呈特低—低—中孔隙度、低—特低渗透率特点。文昌组主要发育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扇三角洲3种沉积相,包括三角洲前缘、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扇三角洲前缘3种亚相及6种沉积微相。辫状河三角洲的储层孔隙度相对较高,渗透率相对居中;扇三角洲的储层孔隙度居中,渗透率相对较高;三角洲的储层孔隙度与扇三角洲的相似,渗透率相对最低;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更利于发育优质储层。文昌组砂岩经历早成岩阶段A、B期、中成岩阶段A、B期;压实—压溶作用较强,导致原生孔隙不发育;不同类型、不同期次的胶结作用抑制储层物性;长石、凝灰质和岩屑的溶蚀作用形成次生孔隙及次生矿物,孔隙度提高,但渗透率无明显提升。该结果对陆丰凹陷文昌组后续勘探开发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陆丰凹陷 文昌组 沉积成岩特征 储层物性 控制因素
下载PDF
低渗凝灰质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低渗成因——以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古近系文昌组为例
8
作者 王菲 李晓艳 +7 位作者 孙阳子 臧起彪 刘金良 田鑫 牛建成 杨志玲 王彦昭 孙梦迪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68,I0004,I0005,共17页
陆丰凹陷古近系文昌组为典型低渗凝灰质砂岩储层,复杂的孔隙结构和储层低渗特征制约研究区增储上产。利用铸体薄片观察、XRD全岩及黏土矿物分析、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和CT扫描等实验,基于分形曲线特征和孔喉结构参数划分储层孔喉类型,分... 陆丰凹陷古近系文昌组为典型低渗凝灰质砂岩储层,复杂的孔隙结构和储层低渗特征制约研究区增储上产。利用铸体薄片观察、XRD全岩及黏土矿物分析、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和CT扫描等实验,基于分形曲线特征和孔喉结构参数划分储层孔喉类型,分析储层物性及填隙物特征,精细表征砂岩储层的孔喉—孔隙结构,探讨不同类型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古近系文昌组储层发育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划分3种类型,Ⅰ类储层为优质储层,储层物性最优,平均排驱压力约为0.1 MPa;Ⅱ类储层次之,排驱压力在0.5~1.0 MPa之间;Ⅲ类储层最差,排驱压力大于1.0 MPa。研究区储层低孔低渗特征是填隙物类型、溶蚀作用程度和蚀变产物性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凝灰质填隙物大量充填原生孔隙空间,受溶蚀作用程度低是研究区储层低孔的主要原因,溶蚀作用产物易堵塞喉道是储层形成低渗特征的主控因素。该结果为研究区低渗储层划分及有效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灰质砂岩 砂岩储层 孔隙结构 低渗成因 文昌组 古近系 陆丰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南海北缘陆相断陷盆地优质烃源岩发育机制:以珠江口盆地顺德凹陷始新统文昌组为例
9
作者 高梦天 尤丽 +6 位作者 胡高伟 龚宇 李彦丽 陈亚兵 冯琦 韩骏威 刘国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8-1126,共19页
珠江口盆地顺德凹陷始新统文昌组发育3套有利烃源岩,但对其层系归属、优质烃源岩特征和发育模式认识不清晰。基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钻井和地球化学资料,开展文昌组层序地层划分、梳理烃源岩发育特征、明确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并建立优... 珠江口盆地顺德凹陷始新统文昌组发育3套有利烃源岩,但对其层系归属、优质烃源岩特征和发育模式认识不清晰。基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钻井和地球化学资料,开展文昌组层序地层划分、梳理烃源岩发育特征、明确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并建立优质烃源岩发育模式。结果表明:顺德凹陷始新统文昌组可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其中层序SQ2对应文昌组二段,烃源岩岩相类型以褐黑色、灰黑色纹层状页岩为主,有机质丰度较高,为优质烃源岩发育的主要时期。层序SQ1和SQ3分别对应文昌组三段和一段,烃源岩岩相以深灰色块状泥岩夹粉砂质泥岩为主,有机质丰度相对较低,主要发育一般烃源岩。有机质母源类型以陆源高等植物和水生浮游生物混源为主,其中层序SQ2时期藻类贡献较大。文昌组优质烃源岩发育受构造作用—古气候耦合约束,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为古生产力和古氧化还原条件。层序SQ2时期强断陷作用加剧火山活动,火山灰尘稳定沉降驱动古生产力较高;强烈的构造沉降及温暖—湿润的古气候促使湖平面上升,温度控制下的水体分层导致湖泊底水缺氧,于半深湖环境沉积厚层富有机质页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层序地层 有机质富集 发育模式 始新统 文昌组 顺德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文昌组凝灰质砂岩储层成岩相及发育模式
10
作者 李晓艳 丁琳 +4 位作者 李小平 肖张波 吴琼玲 张月霞 刘金良 《世界地质》 CAS 2024年第2期228-241,共14页
陆丰凹陷文昌组深层砂岩储层是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最重要的油藏储集岩之一,而凝灰质发育导致储层致密,渗透率呈现低渗、特低渗特征。由于凝灰质影响,该区成岩作用及其展布表现出特殊性。运用偏光显微镜在对凝灰质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 陆丰凹陷文昌组深层砂岩储层是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最重要的油藏储集岩之一,而凝灰质发育导致储层致密,渗透率呈现低渗、特低渗特征。由于凝灰质影响,该区成岩作用及其展布表现出特殊性。运用偏光显微镜在对凝灰质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自生矿物转化及孔隙类型详细观察的基础上,结合扫描电镜、孔渗测试及测井资料分析,对陆丰凹陷文昌组凝灰质砂岩储层成岩相及其发育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凝灰质蚀变作用是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成岩作用,其次是压实作用和溶蚀作用。依据各种成岩作用强度及其组合,储层整体可以分为5种成岩相:①中压实--弱胶结--凝灰质中等溶解相(Ⅰ类);②中强压实--弱胶结--凝灰质强溶解相(Ⅱ类);③中强压实--磷灰石中强胶结--中等溶解相(Ⅲ类);④中强压实--高岭石中强胶结--弱溶解相(Ⅳ类)和⑤强压实--弱胶结--弱溶解相(Ⅴ类)。其中Ⅰ类成岩相为优质成岩相(孔隙度均值为13.4%、渗透率均值为5.4×10^(-3)μm^(2)),Ⅱ类成岩相为有利成岩相(孔隙度均值为15.4%、渗透率均值为1.5×10^(-3)μm^(2)),Ⅲ类和Ⅳ类成岩相为潜在有利成岩相(孔隙度均值为15.0%、渗透率均值为1.0×10^(-3)μm^(2)),Ⅴ类成岩相为不利成岩相。受大气水淋滤和有机酸溶蚀等影响,陆丰凹陷文昌组深层砂岩储层主要发育Ⅱ-Ⅲ-Ⅳ-Ⅴ和Ⅰ-Ⅴ两种成岩相组合模式。成岩相与储层质量密切相关,通过识别优质成岩相可以预测有利储层分布,为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灰质砂岩 低渗储层 成岩演化 成岩相 文昌组 陆丰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油源断裂特征及输导能力评价
11
作者 段亮 吴碧波 +2 位作者 陈亚兵 刘政 冯琦 《世界石油工业》 2024年第2期33-41,共9页
研究区位于南海西部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文昌A凹陷。为定量评价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文昌A凹陷区带内各油源断裂的输导能力,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结合该区琼海凸起东倾没端油气勘探实践,总结控制该区油源断裂输导能力的3大要素:油源面积、伸... 研究区位于南海西部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文昌A凹陷。为定量评价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文昌A凹陷区带内各油源断裂的输导能力,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结合该区琼海凸起东倾没端油气勘探实践,总结控制该区油源断裂输导能力的3大要素:油源面积、伸展面积和断面产状,建立了一套油源断裂输导能力综合评价方法。通过该方法,定量计算文昌A凹陷24条油源断裂的输导能力。评价结果认为,文昌8区输导能力整体较强,大型油源断裂附近仍有较大潜力;文昌9区和11区整体输导能力偏弱,后期拓展建议在本地深层展开;文昌10区油源断裂输导能力差异最大,与主油源断裂相邻区域是潜力拓展的重要方向。该认识支撑了文昌9区中型油田的高效评价,促进了神狐隆起中型油气田的发现,明确了文昌8区中深层拓展的方向,为文昌A凹陷的领域突破奠定了重要基础。该方法不仅对准确认识区带各油源断裂输导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更可为区带评价和决策部署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珠三坳陷 文昌A凹陷 油源断裂 输导能力 定量评价
下载PDF
砂岩储集层凝灰质溶蚀作用的差异性及其物性响应——以珠一坳陷惠州—陆丰地区古近系文昌组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靳子濠 远光辉 +4 位作者 张向涛 操应长 丁琳 李晓艳 傅筱涵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0-112,共13页
以储集层显微分析为基础,通过主微量元素定量分析,对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惠州—陆丰地区典型洼陷带古近系文昌组砂岩中凝灰质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岩蚀变产物组合进行分析,并结合储集层物性特征,探讨不同凝灰质溶蚀作用对储集层物性... 以储集层显微分析为基础,通过主微量元素定量分析,对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惠州—陆丰地区典型洼陷带古近系文昌组砂岩中凝灰质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岩蚀变产物组合进行分析,并结合储集层物性特征,探讨不同凝灰质溶蚀作用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酸性、中性、基性和碱性4类凝灰质杂基;酸性凝灰质经历强蚀变、蚀变产物难溶蚀的演化过程,蚀变沉淀大量高岭石,不能有效增孔升渗;中性和碱性凝灰质则表现出凝灰质强溶蚀、残余凝灰质强蚀变的演化过程,凝灰质溶蚀粒间孔发育,但自生石英、磷灰石和伊利石等蚀变产物使孔隙结构变差,凝灰质溶蚀作用最终导致储集层增孔不升渗;基性凝灰质以凝灰质溶蚀-蚀变产物强溶蚀的演化过程为主,粒间凝灰质与蚀变成因的浊沸石均可溶蚀成孔,凝灰质溶蚀作用能够显著改善储集层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珠一坳陷 惠州凹陷 陆丰凹陷 凝灰质 溶蚀作用 物性响应 古近系文昌组
下载PDF
断陷湖盆坡折带-古沟谷对沉积的控制作用——以珠江口盆地海丰33洼陷古近系文昌组为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和子琛 刘豪 +4 位作者 林鹤鸣 邱欣卫 汪旭东 剧永涛 阙晓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1-451,共11页
断陷湖盆的沉积充填受构造活动强度、海平面升降及物源供给通量的控制,而其内部砂体展布特征还受坡折带-古沟谷体系配置的调控,深入探索坡折带-古沟谷的配置关系对断陷湖盆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珠江口盆地是南海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盆... 断陷湖盆的沉积充填受构造活动强度、海平面升降及物源供给通量的控制,而其内部砂体展布特征还受坡折带-古沟谷体系配置的调控,深入探索坡折带-古沟谷的配置关系对断陷湖盆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珠江口盆地是南海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盆地北部海丰33洼陷勘探程度较低,需要开展沉积体系发育控制因素分析,为储层的分布预测和油气勘探部署提供支撑。根据海丰33洼陷3D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在区域构造解释基础上,深入剖析海丰33洼陷古近系文昌组发育的坡折带和古沟谷类型及其特征,阐明坡折带-古沟谷对沉积充填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①研究区文昌组发育断裂坡折、挠曲坡折和沉积坡折3种坡折带类型,自盆地边缘至沉积中心,坡折带具有多级分带的特征;②古沟谷类型以V型、U型、W型和单断槽型等4类为主,其中V型和U型沟谷数量较多且平面分布较为集中。坡折带控制了剥蚀区与物源区的边界,为沉积物输送提供了动力,控制了沉积物走向、搬运距离和沉积可容空间等。受坡折带组合的影响,研究区在不同阶段发育了不同的沉积体系类型。古沟谷作为沉积物搬运通道控制了沉积物的输送方向及卸载位置,且其大小控制了沉积体系的规模。因此,坡折带-古沟谷共同控制了沉积体系的类型、规模及其发育和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折带 古沟谷 古地貌 沉积体系 区域构造 文昌组 海丰33洼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不同规模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岩储层特征及差异研究——以惠州凹陷HZ25与XJ30转换带文昌组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向涛 崔航 +3 位作者 牛胜利 杨祎 邱欣卫 朱世发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26,共13页
古近系文昌组已成为惠州凹陷近期勘探的重点层系,但储层差异性大、优质储层成因机理不清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勘探工作。本文以惠州凹陷HZ25与XJ30转换带文昌组为例,充分利用各种岩矿测试手段对储层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HZ25转换带发... 古近系文昌组已成为惠州凹陷近期勘探的重点层系,但储层差异性大、优质储层成因机理不清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勘探工作。本文以惠州凹陷HZ25与XJ30转换带文昌组为例,充分利用各种岩矿测试手段对储层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HZ25转换带发育近源、小规模辫状河三角洲,储层表现为“高长石、高杂基、粒度粗、分选差”的特征,初始孔隙度仅为30.91%,其相对缓慢和较浅的埋藏特征导致压实减孔量较低,现今孔隙度为12.97%;XJ30转换带发育长源、大规模辫状河三角洲,储层表现为“低长石、低杂基、粒度细、分选好”的特征,初始孔隙度高达35.54%,而相对快速和较深的埋藏特征使得压实作用对孔隙破坏极其严重,现今孔隙度仅为10.41%。分析表明,搬运距离与埋藏过程决定了两个转换带的储层特征差异。该结论为惠州凹陷乃至珠江口盆地类似地区深层储层预测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州凹陷 文昌组 储层差异性 辫状河三角洲 初始孔隙度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地区文昌组低渗透凝灰质砂岩储集特征与差异演化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晓艳 张向涛 +4 位作者 丁琳 李小平 周凤娟 靳子濠 远光辉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44,共11页
珠江口盆地陆丰地区文昌组发育低渗透凝灰质砂岩,凝灰质对储层物性有重要影响,是制约文昌组优质储层发育的关键。本文综合利用岩心/井壁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压汞测试、阴极发光分析、电子探针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文昌组凝... 珠江口盆地陆丰地区文昌组发育低渗透凝灰质砂岩,凝灰质对储层物性有重要影响,是制约文昌组优质储层发育的关键。本文综合利用岩心/井壁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压汞测试、阴极发光分析、电子探针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文昌组凝灰质砂岩储层储集特征和储层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发育4种类型复合孔隙:原生孔隙+凝灰质溶孔+长石溶孔(Ⅰ类)、凝灰质溶孔+原生孔隙+高岭石晶间孔(Ⅱ类)、高岭石晶间孔+磷灰石晶间孔+凝灰质溶孔(Ⅲ类)、高岭石晶间孔+长石溶孔(Ⅳ类)。(2)研究区储层差异演化主要受控于凝灰质丰度以及原生孔隙的发育程度等。(3)富凝灰质储层早期快速压实致密,孔隙组合以少量Ⅳ类为主,形成超低孔-超低渗储层;含凝灰质储层凝灰质蚀变产生高岭石或磷灰石产生大量晶间孔,孔隙组合以Ⅲ类和Ⅳ类为主,有效提高储层孔隙度,形成中、低孔—特低、超低渗储层;贫凝灰质储层中原生孔隙较发育时,凝灰质易溶蚀成粒间孔,有效改善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孔隙组合以Ⅰ类和Ⅱ类为主,形成相对优质的中、低孔-低、特低渗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陆丰凹陷 文昌组 低渗透 凝灰质砂岩 储集空间 成岩差异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三元地震构形解释技术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军立 张伟 +4 位作者 刘力辉 蔡国富 曾有良 孟庆友 刘浩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3-112,共10页
在源-汇系统格架下,以地震构形分析为基础,对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沉积相、古地貌和地震构形属性切片进行了研究,划分了沉积单元,定性—半定量指出了各沉积单元边界,并优选了2个勘探潜力区带。研究结果表明:(1)珠江口盆地番禺... 在源-汇系统格架下,以地震构形分析为基础,对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沉积相、古地貌和地震构形属性切片进行了研究,划分了沉积单元,定性—半定量指出了各沉积单元边界,并优选了2个勘探潜力区带。研究结果表明:(1)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源-汇系统分为3类,西北部发育缓坡发散型源-汇系统,纵向上呈扇三角洲—湖泊—辫状河三角洲动态演化特征,地震上由中—强反射过渡到中—弱振幅平行反射,再演变为高频中振幅前积反射;西南部发育长轴汇聚型源-汇系统,辫状河三角洲稳定发育,以楔状展布为主;陡坡平行型源-汇系统在控洼断层上盘发育多期叠置的扇三角洲沉积,整体上呈楔形,反映了物源充沛背景下的扇三角洲平原—前缘的沉积特征。(2)研究区文昌组沉积期的古地貌整体上具有“东断西超”的格局,文五段—文四段沉积期,研究区为强烈断陷期,局部构造运动使西北和东南抬升,中部形成了构造脊和2个次洼;文三段—文二段沉积期,进入断坳期,沉积中心整体向东迁移,湖盆萎缩,西部遭受剥蚀。(3)研究区缓坡发散型源-汇区发育7个沉积单元,主要为扇三角洲前缘叠置连片的水下分流河道和薄层席状砂;长轴汇聚型源-汇区发育4个沉积单元,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分布广泛的前缘席状砂为主;陡坡平行源-汇区发育水下扇、扇三角洲前缘和浊积扇等4个沉积单元。(4)西南部的长轴汇聚型源-汇系统和西北部缓坡发散型源-汇系统为研究区的勘探潜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系统 三元地震构形 古地貌 文昌组 古近系 番禺4洼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南文五段低矿化度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阙晓铭 雷永昌 +2 位作者 汪旭东 贾连凯 宋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32,共10页
珠江口盆地陆丰南地区文五段水层在测录井响应特征上与油层十分接近,增加了流体识别难度。为明确文五段地层水化学特征及流体成因,对LA-1dSa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和文五段水体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文五段地层水矿化度为5038~6944 mg... 珠江口盆地陆丰南地区文五段水层在测录井响应特征上与油层十分接近,增加了流体识别难度。为明确文五段地层水化学特征及流体成因,对LA-1dSa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和文五段水体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文五段地层水矿化度为5038~6944 mg/L,钠氯系数较低、脱硫系数小、变质系数和钙镁系数极高,源于陆相原始沉积水,表现出轻微富Ca^(2+)、贫Mg^(2+)、略微贫Na^(+)的特点,属于氯化钙IV型水,指示地层封闭性好,处于交替停滞带,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与保存。②低矿化度特征与本区裂陷湖盆演化密切相关:裂陷期陆相湖盆决定原始地层水为淡水;裂陷高峰期文四段区域性厚层泥岩的发育控制文五段地层形成相对封闭的水体环境,阻碍了深浅地层水的交替作用,影响水体向矿化度增大的演化进程;埋藏期文四段泥岩压实排水和黏土矿物脱水作用进一步淡化文五段地层水。受淡化程度、成岩作用及后期水体交互作用差异性影响,形成文五段现今地层水矿化度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陆丰南地区 文五段 地层水 低矿化度 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陆丰15洼与22洼古近系文昌组源-汇系统与沉积演化 被引量:6
18
作者 雷永昌 赵鹏 +3 位作者 肖张波 邱欣卫 吴琼玲 何雁兵 《世界地质》 CAS 2023年第3期501-515,共15页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陆丰15洼、陆丰22洼勘探程度较低,文昌组沉积体系认识较薄弱。为了推进勘探进程,基于地震、钻井、岩矿分析等资料,对洼陷文昌组源-汇系统和沉积演化进行了研究。识别出沿陡坡、缓坡和轴向发育的6个一级水系、23个二...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陆丰15洼、陆丰22洼勘探程度较低,文昌组沉积体系认识较薄弱。为了推进勘探进程,基于地震、钻井、岩矿分析等资料,对洼陷文昌组源-汇系统和沉积演化进行了研究。识别出沿陡坡、缓坡和轴向发育的6个一级水系、23个二级流域单元。文昌组沉积时期,湖水经历了由浅变深再变浅的过程,裂陷早期与晚期物源输入最强。陆丰15洼早期的物源主要来自轴向、缓坡,中期收缩,晚期物源整体推进,而陆丰22洼早期的物源主要来自缓坡、陡坡,中期收缩,晚期主要来自轴向。文昌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文四段发育湖泊相烃源岩,文三段、文五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砂岩储层,预测文五段为有利勘探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丰凹陷 陆丰15洼 陆丰22洼 文昌组 源-汇系统 沉积演化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26洼古近系文五段沉积体系重建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绪诚 陈维涛 +3 位作者 罗明 何叶 靳瑶瑶 王菲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4-34,共11页
沉积体系重建是储层预测的基础。基于最新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了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惠州26洼主控边界断层活动性及洼陷构造演化,厘清了古近系文昌期洼内具有沿断层走向构造迁移特征,以此为基础恢复物源—沉积区古地貌,对文五段沉... 沉积体系重建是储层预测的基础。基于最新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了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惠州26洼主控边界断层活动性及洼陷构造演化,厘清了古近系文昌期洼内具有沿断层走向构造迁移特征,以此为基础恢复物源—沉积区古地貌,对文五段沉积体系进行重建。研究表明:①惠西南地区惠州26洼在文昌期沿主控断层走向发生构造迁移扩展,沉积、沉降中心向北东方向发生自迁移:文昌早期为南断北超箕状半地堑,文昌末期则为多断联控、广湖连片的沉积背景。②文五段沉积时期惠州26洼北部火山岩潜山与东沙隆起之间断层尚未活动,两大物源区为连片的缓坡带剥蚀区,碎屑物北西向搬运至潜山侧翼坪台形成广阔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③文昌末期构造活动向北迁移,潜山侧翼沉积区由于断层错断造成物源供给不充分,同时湖盆强烈断陷沉积厚层泥岩,形成有利储盖组合。在新认识指导下,首次下探惠州26洼深部文五段,钻遇规模储层并获得天然气发现,这对珠江口盆地其他具有类似成盆背景的深层古近系油气勘探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惠西南地区 惠州26洼 构造迁移 古地貌 沉积体系 古近系 文五段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恩平21洼文昌组泥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有机质富集的关系
20
作者 彭光荣 石创 +4 位作者 龙祖烈 吴静 熊万林 朱定伟 马宁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5-74,共10页
泥岩的元素特征能够较好地保存于原始沉积记录。为了明确恩平21洼文昌组泥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有机质富集的关系,选择YJ-1井文昌组10个泥岩岩屑样品,开展有机碳、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测试。在分析常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 泥岩的元素特征能够较好地保存于原始沉积记录。为了明确恩平21洼文昌组泥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有机质富集的关系,选择YJ-1井文昌组10个泥岩岩屑样品,开展有机碳、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测试。在分析常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元素地球化学方法,系统分析洼陷文昌期古气候、古水深、古氧相和古生产力等古环境指标。文昌组泥岩元素平均含量对UCC(Upper Continental Crust)做标准化处理,恩平21洼文昌组泥岩具有富集Al_(2)O_(3)、K_(2)O和MnO,贫CaO、MgO和Na_(2)O;富Li、Be、Zn、Rb、Cs、Ba、Pb、Th和U,贫Sr、V和Cr的特征。古环境指标显示恩平21洼文昌期气候属于温暖湿润-温热潮湿,湖泊水深相对较深,纵向水深变化小,水体分布稳定,水体以还原环境为主,古生产力相对较高,但纵向差异大。泥岩有机碳含量与古生产力参数相关性较差,而与水体还原性之间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有机质富集受控于水体的氧化还原程度,水体还原条件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有机质富集属于“保存模式”。进一步分析显示,古气候条件是文昌组有机质富集的关键性因素,温热潮湿的气候对湖泊生产力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降水量较大,湖泊水体较深,有利于湖底还原环境的形成和保持,进而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富集 沉积环境 元素地球化学 文昌组 恩平21洼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