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ynamic changes of gravity fields before and after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Ms8.0) 被引量:1
1
作者 Shen Chongyang Li Hui +5 位作者 Sun Wenke Huang Jinshui Sun Shaoan Xuan Songbai Tan Hongbo Liu Shaoming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2年第3期1-16,共16页
The pattern evolution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dynamic changes of regional gravity fields occurring before and after the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are analyzed, based on five epochs of 1998 -2007 mobile gravity da... The pattern evolution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dynamic changes of regional gravity fields occurring before and after the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are analyzed, based on five epochs of 1998 -2007 mobile gravity data from the middle-south section of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and two epochs of field research data collected after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in combination with GPS data, leveling observations, and geotectonic environment data. The regional dynamic gravity changes demonstrate the effects of the eastward flow of solid matter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nd the preparation of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2- 10 yr). The two most meaningful gravity indicators of the Wcnchuan earthquake preparation are the positive (increasing) gravity changes occurring over many years in the southwest epicenter and the largescale gradient zone of gravity variation, with the cumulativ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gradient zone of gravity exceeding 200 μGal. The positive gravity changes may facilitate a constant energy accumulation and the gradient belt may support seismic shear breakage. Overall, the gravity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the earthquake preparation indicate a pattern of accelerating increase-decelerating increase-earthquake occurrence. The Songpan-Ganzi block generally displays a negative gravity change, providing evidence for a local upwarp- ing of the deep crust-mantle and an interior expansion of the deep crust attributable to high temperatures. The viewpoin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ilatant mechanism for earthquake prepa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gravity field dynamic changes mechanism of earthquake preparation POST-earthquake
下载PDF
Simulation of co-seismic gravity change and deformation of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被引量:2
2
作者 Chongyang Shen Hui Li Hongbo Tan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0年第1期8-14,共7页
co 地震的严肃变化和排水量由 Wenchuan Ms8 引起了的表面。分别地, 0 地震由地球物理, CEA 和 USGS 的研究所根据一半空间脱臼理论和二差错模型 inversed 是计算的。结果显示出那 1 )脱臼由剧降组成滑倒并且权利侧面的罢工滑倒; 2 ... co 地震的严肃变化和排水量由 Wenchuan Ms8 引起了的表面。分别地, 0 地震由地球物理, CEA 和 USGS 的研究所根据一半空间脱臼理论和二差错模型 inversed 是计算的。结果显示出那 1 )脱臼由剧降组成滑倒并且权利侧面的罢工滑倒; 2 )co地震的严肃变化证明一个四象限的模式,哪个是极大地由垂直排水量的分发控制了,吗在特别近文件; 3 )严肃变化通常是不到 10 汦潯敤?楷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变化 地震形变 汶川 美国地质调查局 地球物理研究所 模拟 位移分布 故障模型
下载PDF
Temporal variation of gravity field before and after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被引量:6
3
作者 Zhu Yiqing Liu Fang Guo Shusong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1年第2期33-38,共6页
Absolute and relative gravity data during 1998 to 2008 were used to study gravity field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n the North-South seismic-belt region,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seismic activities before and after Wen... Absolute and relative gravity data during 1998 to 2008 were used to study gravity field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n the North-South seismic-belt region,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seismic activities before and after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gravity field shows that the portentous information of the gravity field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and occurrence of earthquake more clearly. The variations of gravity field are inhomogeneous in the space-time distribution,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occurrence of the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also closely connected with active fault tecton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gravity changes dynamic process PRECURSOR PREDICTION
下载PDF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coseismic slip distribution inversion 被引量:1
4
作者 Tan Hongbo Wu Guiju +3 位作者 Xuan Songbai Yang Guangliang Fan Wenhua Shen Chongyang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5年第3期173-179,共7页
By using GPS and gravity data before and after the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and combining data from geological surveys and geophysical inversion studies, an initial coseismic fault model is constructed. The dip angle... By using GPS and gravity data before and after the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and combining data from geological surveys and geophysical inversion studies, an initial coseismic fault model is constructed. The dip angle changes of the fault slip distribution on the fault plane are inversed, and the invers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hape of the fault resembles a double-shovel. The Yingxiue Beichuan Fault is approximately 330 km long, the surface fault dip angle is 65.1, which gradually reduces with increasing depth to 0 at the detachment layer at a depth of 19.62 km. The Guanxiane Jiangyou Fault is approximately90 km long, and its dip angle at the surface is 55.3, which gradually reduces with increasing depth; the fault joins the Yingxiue Beichuan Fault at 13.75 km. Coseismic slip mainly occurs above a depth of 19 km. There are five concentrated rupture areas, Yingxiu,Wenchuan, Hanwang, Beichuan, and Pingwu,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geological survey results and analyses of the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The rupture mainly has a thrust component with a small dextral strikeeslip component. The maximum slip was more than10 m, which occurred near Beichuan and Hanwang. The seismic moment is 7.84 1020 Nm(Mw7.9),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eismological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gravity changes horizontal def
下载PDF
重力场动态变化与汶川M_s8.0地震孕育过程 被引量:129
5
作者 申重阳 李辉 +3 位作者 孙少安 刘少明 玄松柏 谈洪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547-2557,共11页
基于中国大陆1998-2007年(复测周期2-3年)流动重力观测数据,结合GPS、水准观测成果和区域地质构造动力环境,分析研究了汶川8.0级地震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演化特征和孕震机理.结果表明:区域重力场动态演化大体反映了青藏高原物质东流的动... 基于中国大陆1998-2007年(复测周期2-3年)流动重力观测数据,结合GPS、水准观测成果和区域地质构造动力环境,分析研究了汶川8.0级地震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演化特征和孕震机理.结果表明:区域重力场动态演化大体反映了青藏高原物质东流的动态效应和汶川大震孕育的中长期(2-10年)信息;汶川大震孕育的显著重力标志为震中西南持续多年的正重力变化(上升)和出现较大规模的重力变化梯级带,前者有利于地震能量的不断积累,后者有利于地震剪切破裂的发生;与地震孕育相关重力场变化总体呈增大—加速增大—减速增大—发震的过程;8年累积重力变化幅差最大约200×10^(-8)m·s^(-2);2001年昆仑山口8.1级地震孕育发生和震后恢复调整,对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和汶川大震的孕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松潘—甘孜块体一般呈现负重力变化,可能反映深部壳幔局部上隆、壳内温度较高而膨胀,有利于逆冲或推覆体运动的形成和大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 动态变化 汶川地震 孕震过程
下载PDF
GRACE卫星观测到的与汶川M_s 8.0地震有关的重力变化 被引量:26
6
作者 王武星 石耀霖 +2 位作者 顾国华 张晶 陈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767-1777,共11页
利用GRACE卫星重力资料,计算了中国大陆及周边的卫星重力时变场和地表密度变化分布,获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点位区域的每月重力变化时间序列.同时获得了WUSH、LHAS、KUNM、LUZH站相对于区域参考框架的GPS位移时间序列.卫星重力观测结果显示... 利用GRACE卫星重力资料,计算了中国大陆及周边的卫星重力时变场和地表密度变化分布,获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点位区域的每月重力变化时间序列.同时获得了WUSH、LHAS、KUNM、LUZH站相对于区域参考框架的GPS位移时间序列.卫星重力观测结果显示喜马拉雅弧形带的重力在2004年苏门答腊M_w 9.3地震后快速下降,2006~2008年尤为明显,西域地块西北边界带上震后重力下降也较为显著;而沿青藏高原北至东边界2007年出现明显的重力上升沿构造边界的弧形分布,且2008年南北地震带中南段重力上升变化显著.这些苏门答腊地震后的重力变化趋势到汶川地震发生后才开始改变.GPS位移结果显示四个台站均记录到苏门答腊大地震的同震信号,震后WUSH、LHAS、KUNM站水平位移向量出现明显的运动趋势改变,且一直持续到2008年汶川M_s 8.0地震的发生.GRACE卫星揭示的青藏高原及周边地表质量的变化为解释汶川地震的动力机制提供了新的观测途径和资料.本文结合区域构造运动的特点和GPS位移,对GRACE观测的时变重力场特征及汶川地震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初步解释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苏门答腊地震 GRACE卫星 重力变化 GPS 位移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动态变化 被引量:30
7
作者 祝意青 梁伟锋 +2 位作者 徐云马 郭树松 刘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33-640,共8页
利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2008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的观测资料,获得了南北地震带地区的重力场及其动态变化,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后区域重力场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 利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2008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的观测资料,获得了南北地震带地区的重力场及其动态变化,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后区域重力场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重力场变化既具有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同时又具有与活动断裂构造密切相关和与地震孕育发展有着内在联系.重力场动态变化图象较清晰地反映了汶川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出现的重力前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重力变化 动态过程 地震前兆 地震预测
下载PDF
鲁甸M_S6.5、芦山M_S7.0、汶川M_S8.0地震前区域重力场时变 被引量:37
8
作者 祝意青 付广裕 +1 位作者 梁伟锋 徐云马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19-330,共12页
利用川滇地区不同时-空尺度的重力复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及其与2014年云南鲁甸MS6.5、2013年四川芦山MS7.0和2008年四川汶川MS8.0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1)强震发生前,重力场出现较大空间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 利用川滇地区不同时-空尺度的重力复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及其与2014年云南鲁甸MS6.5、2013年四川芦山MS7.0和2008年四川汶川MS8.0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1)强震发生前,重力场出现较大空间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及与测区主要断裂构造带走向基本一致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可能反映地震前区域应力场的增强及沿主要断裂带在地震孕育发生期间发生了引起地表重力变化效应的构造活动或变形;2)多时-空尺度的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均出现较显著的相对重力异常变化,随着累计时间的增长,重力变化更为显著,可视为强震的中期前兆信息,强震主要发生在重力场变化分布差异较为剧烈的地区;3)重力场动态变化对强震的地点预测具有重要指示作用,大区域重力网能较好地判断强震主体地区,时-空分辨率较高的省局区域重力网能较好地判定强震发震地点,为更好地判定强震发震位置,则需要相应的更密集的观测网点控制;4)文章第一作者在汶川、芦山、鲁甸地震前的中期预测尤其是地点预测均取得较好成效。基于上述认识,进而强调在研究区形成的一些重力变化异常部位可能仍存在大震中-长期危险背景,需继续加强监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MS6.5地震 芦山MS7.0地震 汶川MS8.0地震 重力变化 构造活动 中期预测
下载PDF
汶川大地震震后重力变化和形变的黏弹分层模拟 被引量:19
9
作者 谈洪波 申重阳 +3 位作者 李辉 李冀 玄松柏 邢乐林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91-505,共15页
基于有限矩形位错理论及陈运泰等、JiChen等通过地震波反演的断层模型,结合研究区地壳—上地幔平均波速分层结构,利用PSGRN/PSCMP软件模拟计算了黏弹分层半空间中汶川地震(MS8.0)产生的同震及其震后地表形变和重力变化,同时给出了震后... 基于有限矩形位错理论及陈运泰等、JiChen等通过地震波反演的断层模型,结合研究区地壳—上地幔平均波速分层结构,利用PSGRN/PSCMP软件模拟计算了黏弹分层半空间中汶川地震(MS8.0)产生的同震及其震后地表形变和重力变化,同时给出了震后形变和重力变化的年变化率.模拟结果表明,同震形变和重力变化显示出发震断层倾滑逆冲兼具右旋走滑综合特征;其变化主要发生于断层在地表的投影区附近,震后地表重力变化和形变量均不断增大,影响的范围也不断扩张;震后50a间近场年均形变量可达10mm,年均重力变化量可达2×10-8m/s2,而远场年均形变量一般低于2mm,年均重力变化量一般低于0.4×10-8m/s2;形变和重力变化在震后200a内变化较为显著,变化率逐渐减小,水平位移在400a后基本稳定不变,垂直位移、重力变化和大地水准面变化在800a后基本稳定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重力变化 形变 黏弹分层 模拟
下载PDF
GRACE探测强地震重力变化 被引量:11
10
作者 邹正波 罗志才 +2 位作者 李辉 申重阳 周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9,共4页
利用GRACE卫星重力资料,计算中国及周缘地区重力场年变化,探讨重力场年变化特点。对几次大地震前后重力场变化特征的分析显示,大地震前震源区附近会出现大范围正变化,震后逐渐转变为负异常,汶川Ms8.0地震前后的局部重力场变化也具有相... 利用GRACE卫星重力资料,计算中国及周缘地区重力场年变化,探讨重力场年变化特点。对几次大地震前后重力场变化特征的分析显示,大地震前震源区附近会出现大范围正变化,震后逐渐转变为负异常,汶川Ms8.0地震前后的局部重力场变化也具有相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大地震对局部重力场影响明显,卫星重力具有探测强地震重力变化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卫星 重力场 重力变化 汶川地震 地震监测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同震重力与形变效应模拟 被引量:27
11
作者 申重阳 李辉 谈洪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12,共7页
基于平面位错理论及已有的地震波反演结果,模拟了汶川Ms8.0地震产生的地表同震重力变化,并给出了地表同震水平和垂直位移。模拟结果表明:同震重力和形变变化显示出发震断层倾滑逆冲兼右旋走滑综合特征;同震重力变化明显,以发震断层为界... 基于平面位错理论及已有的地震波反演结果,模拟了汶川Ms8.0地震产生的地表同震重力变化,并给出了地表同震水平和垂直位移。模拟结果表明:同震重力和形变变化显示出发震断层倾滑逆冲兼右旋走滑综合特征;同震重力变化明显,以发震断层为界呈正和负对称四象限分布图像,受地表垂直形变影响明显,近场区尤甚;远场重力变化一般在10×10-8ms-2以下,近场重力变化剧烈,最大可达50×10-8ms-2以上。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位错理论 重力变化 形变 模拟
下载PDF
汶川地震与卫星重力变化 被引量:6
12
作者 邹正波 李辉 +1 位作者 康开轩 吴云龙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1期5-7,共3页
利用GRACE重力卫星的重力场模型,计算了中国大陆及周缘地区在汶川地震前后两年的重力变化,在剔除陆地水质量变化的影响后,研究了卫星重力变化与由位错模型模拟的同震重力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卫星重力变化揭示了汶川地震对中国大陆... 利用GRACE重力卫星的重力场模型,计算了中国大陆及周缘地区在汶川地震前后两年的重力变化,在剔除陆地水质量变化的影响后,研究了卫星重力变化与由位错模型模拟的同震重力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卫星重力变化揭示了汶川地震对中国大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重力变化 GRACE 位错模型 GLDAS
下载PDF
芦山地震:一个成功的中期预测案例 被引量:21
13
作者 曾佐勋 王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24,共4页
2013年4月20日MS7.0级芦山地震是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龙门山断裂带的又一个灾难性的地质事件。文中回顾了对芦山地震的成功中期预测并给出了预测的依据。2012年11月25日上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讨论中国西南地区中期地... 2013年4月20日MS7.0级芦山地震是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龙门山断裂带的又一个灾难性的地质事件。文中回顾了对芦山地震的成功中期预测并给出了预测的依据。2012年11月25日上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讨论中国西南地区中期地震预测问题。专业委员会主任耿庆国回顾了2012年4月作出的中期预测,认为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在我国西南地区可能存在MS7~8级地震。参加会议的委员们同意这一时间预测和震级预测,但是在震中位置预测方面存在不同意见。文章第一作者在会上作了一个报告,并展示了确切的震中预测位置图,即位于四川省雅安与康定连线的中间位置。这一预测的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雅安西侧与汶川两地,具有两个特征相同的独立的卫星重力局部高异常;二是汶川(5.12)大震只是释放了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的能量和应力,这导致能量和应力在龙门山断裂带南西段,特别是南西端与重力异常突变叠加区(即中上地壳密度突变区)的加速积累和集中。芦山地震震中位于雅安芦山,与预测震中位置仅相差80km,发震时间在2013年5月前。芦山地震中期预测的成功给予我们很多启示。作为一种地质过程,地震应该有其自身的规律可循;成功的地震预测需要多方面观测信息的综合分析,正是基于此,目前迫切需要国家的或者国际的具有综合分析经验的专家组和有效的前兆信息平台;卫星重力异常数据的处理和更新将有助于缩小强震预测的包围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中期预测 卫星重力突变 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下载PDF
九寨沟7.0级地震前地壳水平形变状态与变化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博 梁洪宝 +2 位作者 赵静旸 占伟 杨国华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40-548,共9页
利用1999~2015年流动GNSS观测资料及处理结果,分析了九寨沟M_S7.0地震前区域水平形变场及其变化,得到以下认识:(1)九寨沟M_S7.0地震震源区在汶川8.0级地震之前为右旋剪切形变,汶川地震之后为左旋剪切形变;(2)2011年以来震源区左旋剪切... 利用1999~2015年流动GNSS观测资料及处理结果,分析了九寨沟M_S7.0地震前区域水平形变场及其变化,得到以下认识:(1)九寨沟M_S7.0地震震源区在汶川8.0级地震之前为右旋剪切形变,汶川地震之后为左旋剪切形变;(2)2011年以来震源区左旋剪切形变持续较弱,较大的左旋剪切形变位于其西南;(3)震源区最大剪切应变、最大主应变、最小主应变均较弱;(4)九寨沟地震的发生与汶川地震的发生与否有一定的关系方面,龙门山断裂带的活动处在闭锁时段时则有所抑制或推迟九寨沟地震的发生,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一定程度的解锁则有助于九寨沟地震的发生或促使发震时刻有所提前;(5)距震中近70km的SCSP站出现了7.1mm的南向同震位移,其他连续站未发现同震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地区 九寨沟7.0级地震 汶川8.0级地震 水平形变 动态变化
下载PDF
汶川地震前失稳过程的重力场观测证据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树松 祝意青 +4 位作者 徐云马 刘芳 赵云峰 张国庆 朱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68-1380,共13页
文中应用1996—2007年龙门山断裂带上的重力观测资料,分析了汶川地震前亚失稳阶段的重力场变化特征,根据震前失稳过程的重力场观测证据探讨应用重力场识别断层进入亚失稳阶段的证据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汶川地震前沿龙门山断裂带的... 文中应用1996—2007年龙门山断裂带上的重力观测资料,分析了汶川地震前亚失稳阶段的重力场变化特征,根据震前失稳过程的重力场观测证据探讨应用重力场识别断层进入亚失稳阶段的证据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汶川地震前沿龙门山断裂带的时变重力场在1996—2001期间呈正常态变化,2001—2004期间出现区域性区重力异常,2004—2007期间出现较明显的反向变化,震前一年变化较弱,呈现闭锁状态。这种变化过程较好地对应了岩石变形实验中由稳态加载阶段到失稳阶段中的线性稳态、偏离线性稳态、亚失稳状态的过程。2)龙门山断裂东侧接近四川盆地上的测点时序变化平缓无序,西侧后山断裂带上的测点在2002年开始出现一致性较好的"同升同降"变化特征。汶川地震发生在后山断裂带上,震后余震的分布和该断裂带的走向一致,说明该断裂带是断层的主要失稳位置,该断层的失稳导致该区域测点的重力场变化一致,符合实验研究中断层由稳态进入亚失稳状态的物理场协同化演化的判定依据。3)重力剖面点的时空变化显示,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在龙门山断裂西侧可观测到一次断层活动协同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失稳阶段 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重力变化 协同化活动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前后冀鲁豫地区重力场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谢汝一 李清林 +3 位作者 秦建增 张瑞敏 徐顺强 冯建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7-30,共4页
利用冀鲁豫交界地区多期流动重力资料,研究了该区重力场在汶川8.0特大地震前后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强震孕震阶段,随着地震的临近,重力场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区域性的负值异常,最大值为43×10-8m s-2,震后整体恢复上升。
关键词 重力场变化 汶川8.0地震 冀鲁豫地区 重力资料 深部物质运移
下载PDF
汶川地震后陕甘川交界地区重力应急监测及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祝意青 梁伟锋 +3 位作者 徐云马 赵云峰 张四新 刘练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共4页
流动重力方便快捷,能快速获取重力场变化信息。汶川8.0级大震后中国地震局立即开展震后重力应急监测,陕甘川交界地区重力观测显示:①汶川震后陕甘川交界的沙洲、碧口、青木川地区形成了重力变化大于60×10-8ms-2的局部重力异常区及... 流动重力方便快捷,能快速获取重力场变化信息。汶川8.0级大震后中国地震局立即开展震后重力应急监测,陕甘川交界地区重力观测显示:①汶川震后陕甘川交界的沙洲、碧口、青木川地区形成了重力变化大于60×10-8ms-2的局部重力异常区及其伴生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重力变化最大值达到70×10-8ms-2多,重力异常与强余震的空间分布存在密切的联系。②望褒线重力与垂直形变变化活跃,靠近断裂重力与垂直形变变化剧烈。③利用重力资料对汶川震后地震趋势进行了正确的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川交界地区 重力变化 垂直形变 汶川8 0级大震 强余震
下载PDF
汶川地震对三峡坝区和北京地区形变场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付广裕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2-135,共4页
用球体位错理论计算了三峡坝区和北京地区由汶川地震(Ms8.0)产生的同震位移、应变、重力和大地水准面变化。对比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汶川地震在三峡坝区产生的位移约为前者的一半,应变为前者的2~3倍;在北京地区产生的形变总体比... 用球体位错理论计算了三峡坝区和北京地区由汶川地震(Ms8.0)产生的同震位移、应变、重力和大地水准面变化。对比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汶川地震在三峡坝区产生的位移约为前者的一半,应变为前者的2~3倍;在北京地区产生的形变总体比前者小1~2个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位错理论 位移 应变 重力变化
下载PDF
汶川地震断层滑动模型反演及地震区域构造的大地测量约束
19
作者 邓明莉 孙和平 徐建桥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69-973,978,共6页
以汶川地震前后GPS观测得到的同震形变场为约束,利用带约束的最小二乘反演方法,分别反演考虑与不考虑滑脱层的最优同震断层滑动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正演了同震重力变化。结果表明,含滑脱层的断层滑动模型模拟的GPS台站的同震水平形变和重... 以汶川地震前后GPS观测得到的同震形变场为约束,利用带约束的最小二乘反演方法,分别反演考虑与不考虑滑脱层的最优同震断层滑动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正演了同震重力变化。结果表明,含滑脱层的断层滑动模型模拟的GPS台站的同震水平形变和重力台站的同震重力变化都更接近实际的观测结果,证实龙门山的中央断裂带南段存在大规模的近水平的滑脱层参与了汶川地震的同震滑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滑脱层 断层滑动模型 同震形变 同震重力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