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震灾区分级和灾害程度排序方法研究——以汶川8.0级地震为例 被引量:15
1
作者 胡伟华 宋立军 +2 位作者 苗崇刚 侯建盛 袁志祥 《灾害学》 CSCD 2010年第2期30-35,共6页
根据汶川8.0级地震震害评估工作的具体实践,探讨了地震灾区分级和灾害程度排序的方法。通过房屋震害系数、强震加速度观测记录、发震构造、地震地质灾害和场地条件、人口分布及伤亡情况等影响因素来确定受灾程度,以烈度区、统计学方法... 根据汶川8.0级地震震害评估工作的具体实践,探讨了地震灾区分级和灾害程度排序的方法。通过房屋震害系数、强震加速度观测记录、发震构造、地震地质灾害和场地条件、人口分布及伤亡情况等影响因素来确定受灾程度,以烈度区、统计学方法、速报灾情等来确定灾区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区 灾害程度 分级 排序 汶川8.0级地震
下载PDF
汶川地震灾区震后泥石流激发雨量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雷发洪 胡凯衡 +1 位作者 胡云华 马超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9-203,共5页
降雨作为泥石流的触发因素,常用于泥石流的预警预报,一个地区泥石流发生与否与前期有效累积降雨量和激发雨量相关密切。在对汶川地震灾区已发泥石流灾害的18个泥石流案例的1 h激发雨量与流域面积、沟谷长度、松散物质储量、岩石类型、... 降雨作为泥石流的触发因素,常用于泥石流的预警预报,一个地区泥石流发生与否与前期有效累积降雨量和激发雨量相关密切。在对汶川地震灾区已发泥石流灾害的18个泥石流案例的1 h激发雨量与流域面积、沟谷长度、松散物质储量、岩石类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土地利用类型以及泥石流沟的坡度等影响泥石流活跃性的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基础上,选取了6个主成分对泥石流1 h雨量激发系数进行拟合,得出了1 h激发雨量的计算方法。并讨论了该方法在地震灾区的适用性,可为地震灾区泥石流灾害的预警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区 泥石流 激发雨量 汶川地震
下载PDF
汶川地震灾区风景名胜区灾后恢复重建研究(二)--恢复重建技术导则 被引量:6
3
作者 贾建中 邓武功 +2 位作者 陈战是 高甲荣 赵廷宁 《中国园林》 2008年第9期13-18,共6页
为了有利于指导风景名胜区(简称风景区)的灾后重建工作,并引导灾后重建工作朝着有利于风景区保护和优化发展的方向进行,根据风景区的受灾情况,将风景区的恢复重建工作内容分为世界遗产、自然风景资源、人文风景资源、安全游览、旅游与... 为了有利于指导风景名胜区(简称风景区)的灾后重建工作,并引导灾后重建工作朝着有利于风景区保护和优化发展的方向进行,根据风景区的受灾情况,将风景区的恢复重建工作内容分为世界遗产、自然风景资源、人文风景资源、安全游览、旅游与管理服务设施、道路交通、基础工程设施、居民点、次生地质灾害、植被恢复10种类型,针对这些类型的不同特点提出分类指导的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汶川地震 受灾风景区 恢复重建 技术导则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陕西灾区震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张宇翔 袁志祥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9-335,共7页
分析了汶川8.0级地震对陕西造成的灾害损失及震害特点。结合陕西灾区地震地质构造与区域环境背景,研究了陕西不同烈度区的震害特征和汶川地震在宝鸡市陈仓区和西安市市区形成的烈度异常破坏现象,并进一步探讨了防震减灾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地震灾区 震害特征 对策分析 陕西
下载PDF
日本抗震救灾经验与我国地震灾区恢复重建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强 陈怀录 刘宇香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54-157,共4页
通过研究日本在地震灾害方面的成功经验,从地震监测与预防、震后应急措施等方面对我国今后的抗震救灾体系提出相关建议,针对汶川大地震,就灾后重建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抗震救灾 日本 汶川地震 灾区恢复重建
下载PDF
汶川地震灾区城镇化与进城务工人员的空间分异及流向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方创琳 李茂勋 吴丰林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82-489,共8页
通过分析汶川地震灾区51个县(市、区)的1 271个乡镇城镇人口、外出进城务工人员的调研统计数据发现,汶川地震灾区城镇人口数量少,城镇化水平过低(只有19.8%),比同期全国城镇化水平低24.1个百分点,城市化发展尚处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空... 通过分析汶川地震灾区51个县(市、区)的1 271个乡镇城镇人口、外出进城务工人员的调研统计数据发现,汶川地震灾区城镇人口数量少,城镇化水平过低(只有19.8%),比同期全国城镇化水平低24.1个百分点,城市化发展尚处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巨大,较低和低度城镇化地区占78%以上,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更加偏低。但灾区进城务工人员规模达359.31万人,相当于灾区总人口的1/5,根据各乡镇外出进城务工人员比率,将灾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空间分布分为高外出区、较高外出区、中等外出区、较低外出区、低外出区共五种类型,呈现出到省外的进城务工人员多于到省内县外的进城务工人员,平原丘陵地区多于山地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多于经济落后地区、人口密集地区多于稀疏地区、城镇化较高地区多于较低地区、汉族地区多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空间分布特征。综合分析灾区到省外务工的人员流向可知,外出到省外务工人口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上海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山西、新疆等资源富集地区。为了提高灾区城镇化水平,建议加快灾区城乡统筹重建步伐,推进灾区进城务工人员的本土化,变灾民为市民,加大灾区灾民劳务输出的力度,多渠道扩大灾民就业,对口建立灾区劳务输出市场,确定劳务输入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进城务工人员 空间分异 流向分析 汶川地震灾区
下载PDF
汶川地震灾区土地破坏状况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雪松 张绍良 +1 位作者 王雪梅 杨向飞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9年第6期63-68,共6页
5.12汶川大地震中灾区土地损毁严重,水文、植被、地貌等要素发生了很大变化,系统分析灾区的土地破坏状况对其土地整理和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基于对汶川地震灾区土地破坏的实地考察,总结了地震土地破坏的各种表现形式,结合地震... 5.12汶川大地震中灾区土地损毁严重,水文、植被、地貌等要素发生了很大变化,系统分析灾区的土地破坏状况对其土地整理和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基于对汶川地震灾区土地破坏的实地考察,总结了地震土地破坏的各种表现形式,结合地震机理分析,阐释地震造成的土地破坏性,并简要提出灾区土地整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破坏 土地整理 地震灾区 汶川地震
下载PDF
汶川地震灾区风景名胜区灾后恢复重建研究(三)--总体思路与认识 被引量:3
8
作者 贾建中 束晨阳 +1 位作者 邓武功 陈战是 《中国园林》 2008年第12期60-65,共6页
风景名胜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不论是对于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实施,还是对于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或是对于风景名胜区本身,都是一项非常紧迫且意义重大的工作,因此,需要制定必要的灾后恢复重建计划,如编制各风景名胜区灾后重建规... 风景名胜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不论是对于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实施,还是对于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或是对于风景名胜区本身,都是一项非常紧迫且意义重大的工作,因此,需要制定必要的灾后恢复重建计划,如编制各风景名胜区灾后重建规划、设立新景区景点、发展新的区域旅游线路、加强防灾管理、保障资金来源、制定恢复重建的工作时序等。同时,需配套必要的保障措施以确保灾后恢复重建计划能够完好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汶川地震 受灾风景名胜区 恢复重建 总体计划
下载PDF
汶川地震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理性思考 被引量:1
9
作者 卓么措 罗江华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36-239,共4页
教育信息化是汶川地震灾区学校重建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重建后以绵竹遵道学校为代表的灾区学校全部安装了高端的教育信息化设施.对如何提高信息化设施的应用,促进灾区教育信息化持续、有效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汶川地震灾区 教育信息化 重建
下载PDF
汶川地震重灾区新农村社区重建模式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杜漪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5-80,共6页
汶川地震重灾区重建为新农村社区重建带来了新机遇,针对农房重建资金普遍短缺,产业恢复重建任务艰巨的现实,可将重灾区新农村社区重建的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即城郊型、集镇型和村落型。各地应采用适合于本地实际情况的模式加快新农村社区... 汶川地震重灾区重建为新农村社区重建带来了新机遇,针对农房重建资金普遍短缺,产业恢复重建任务艰巨的现实,可将重灾区新农村社区重建的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即城郊型、集镇型和村落型。各地应采用适合于本地实际情况的模式加快新农村社区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重灾区 新农村社区 重建模式
下载PDF
暴露疗法对灾区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并发症的疗效 被引量:3
11
作者 何树德 陈晓清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81-84,共4页
通过"5.12"汶川大地震惨境、抗震救灾,以及灾后重建感人情景等短片的视觉暴露,中间以"仪式"和放松活动联结,再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O-S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等对176名被试进行前后测... 通过"5.12"汶川大地震惨境、抗震救灾,以及灾后重建感人情景等短片的视觉暴露,中间以"仪式"和放松活动联结,再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O-S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等对176名被试进行前后测评发现,除开回避因子和焦虑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症状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患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症状的人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后测创伤后应激障碍分值与各暴露情况等呈正相关(P<0.01或P<0.05);财产因素基本上不再是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焦虑抑郁症产生的重要成因.因此暴露疗法结合其它疗法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症状缓解有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焦虑症 抑郁症 暴露疗法 灾区大学生 汶川地震
下载PDF
优势视角下汶川地震灾区青少年的社会工作介入 被引量:4
12
作者 管雷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23-26,共4页
汶川大地震以后,地震灾区青少年处于特殊的心理状态。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地震灾区青少年所具有的优势、兴趣、能力、知识与技能,运用优势视角社会工作介入理论、理念和技巧服务地震灾区青少年,为灾区青少年探求生存和发展的资源,... 汶川大地震以后,地震灾区青少年处于特殊的心理状态。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地震灾区青少年所具有的优势、兴趣、能力、知识与技能,运用优势视角社会工作介入理论、理念和技巧服务地震灾区青少年,为灾区青少年探求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提高灾区青少年面对灾难、抵御灾难、不怕困难的能力,逐渐使灾区青少年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灾区青少年 社会工作 优势视角 抗逆力
下载PDF
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路径与模式研究——以汶川地震灾区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倩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9-83,共5页
汶川地震灾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关注区,其科学重建包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内涵,体现在灾后经济、社会、生态、文化重建的方方面面。汶川地震灾区探索出了一条融合共建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包括与科学重建融合共建,与经济、社会... 汶川地震灾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关注区,其科学重建包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内涵,体现在灾后经济、社会、生态、文化重建的方方面面。汶川地震灾区探索出了一条融合共建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包括与科学重建融合共建,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环境建设的融合共建,并在不同区域有着差异化的实现模式,这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区域路径与模式的选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灾区 生态文明建设 区域路径 模式
下载PDF
灾后恢复重建中如何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被引量:3
14
作者 胥良 徐志文 《四川地质学报》 2008年第4期365-367,共3页
5.12汶川地震给灾区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也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危及灾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保障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 5.12汶川地震给灾区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也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危及灾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保障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文章结合当前实际,从组织管理、队伍建设、防灾减灾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及建设性的意见,对指导灾区开展防灾避险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区 地质灾害防治 恢复重建 汶川地震
下载PDF
5·12震后灾区景观格局空间变化及其廊道效应——以汶川县桃关地区为例
15
作者 刘汉湖 杨武年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2-175,2,共5页
景观格局空间变化及其廊道效应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基础和热点之一。以汶川县桃关地区为例,应用遥感与GIS技术,探讨了地震前后高山峡谷山区河流廊道的景观格局空间变化及其廊道效应研究的方法。利用高精度卫片/航片对汶川地区景观分布信... 景观格局空间变化及其廊道效应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基础和热点之一。以汶川县桃关地区为例,应用遥感与GIS技术,探讨了地震前后高山峡谷山区河流廊道的景观格局空间变化及其廊道效应研究的方法。利用高精度卫片/航片对汶川地区景观分布信息进行了提取和分类,准确地对山区廊道景观格局的过去和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为山区居民经济发展和居住地址的合理规划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景观格局 廊道效应 汶川 地震灾区
下载PDF
地震极重灾区大学生总体幸福感
16
作者 何树德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年第2期245-248,共4页
目的了解地震极重灾区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状况,探析个别学生幸福感水平特低的重要原因与提升策略。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212名灾区大学生进行测评,再将量表得分极低的9名地震极重灾区大学生作为重点进行研究,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开放... 目的了解地震极重灾区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状况,探析个别学生幸福感水平特低的重要原因与提升策略。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212名灾区大学生进行测评,再将量表得分极低的9名地震极重灾区大学生作为重点进行研究,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极重灾区大学生的得分与重灾区和次重灾区大学生的得分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t=3.18,3.12;P<0.01),9名学生的量表得分与212名同学和40名极重灾区同学的平均分数相差分别为21.32、15.37分。访谈也发现9名学生的总体幸福感水平极低。结论汶川地震极重灾区个别大学生至今仍然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或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这些问题是他们总体幸福感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体幸福感 创伤后应激障碍 极重灾区大学生 汶川地震
下载PDF
汶川地震灾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利用格局的互动关系 被引量:4
17
作者 史育凡 第宝锋 +2 位作者 左齐 吴绍琳 段娅楠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16-925,共10页
重大自然灾害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利用格局的互动关系研究对灾后恢复重建及其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以汶川地震极重灾区为例,应用灰色关联模型、相关系数分析方法,探究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特征及二者的互动关... 重大自然灾害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利用格局的互动关系研究对灾后恢复重建及其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以汶川地震极重灾区为例,应用灰色关联模型、相关系数分析方法,探究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特征及二者的互动关系。结果显示:(1)就产业结构而言,与震前相比,研究区三次产业比重变化特点为:第一产业下降、第二产业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快速上升。2000—2018年研究区内耕地、草地、林地面积明显减少,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及水域面积显著增加,地震后土地利用均质化程度增高明显。汶川地震及其恢复重建对研究区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系统的优化与调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震后恢复重建规划对主导产业的定位,直接影响区内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平原丘陵为主的县级行政区内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土地利用系统变化的影响最大,山地为主的县级行政区内第三产业对土地利用系统变化的影响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后重建 产业结构 土地利用格局 汶川地震灾区
下载PDF
汶川地震灾区小流域洪水模拟及不确定性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聿卿 郭晓军 +1 位作者 陈兴长 张菊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26-237,共12页
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灾区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发,山区洪水不仅自身具有极大危害,也是激发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水源条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洪水流量进行估算,对于山洪和泥石流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科学和现实意义。本文选取震区一个具... 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灾区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发,山区洪水不仅自身具有极大危害,也是激发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水源条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洪水流量进行估算,对于山洪和泥石流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科学和现实意义。本文选取震区一个具有数年监测历史的小流域(2.4 km2)为研究对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降雨场次,利用SCS产流模型和运动波方程分别进行产流和汇流计算,模拟洪水过程,用实测数据验证该水文模型在研究区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捕捉峰值流量和峰现时间等关键指标;对于数平方公里尺度的小流域,划分子流域增大了参数选择的难度,对模拟效果并无明显提升;在保持参数一致的情况下,时间步长越短,模拟效果越精确,随着时间步长的增加,峰现时间延迟,洪峰流量减小,径流过程线逐渐坦化,趋于平缓。研究对认识汶川地震灾区小流域产汇流特征和洪水计算方法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值流量 峰现时间 SCS模型 运动波方程 汶川地震灾区
下载PDF
浅谈地震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以“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省地震灾区地质灾害情况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永旭 陈国辉 《四川地质学报》 2012年第4期458-460,共3页
地震作用在地震灾区对地质灾害的发育起到了引发、促进作用,其引发的地灾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潜在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尤以崩塌、潜在不稳定斜坡、地裂缝等增加比例较大。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具有数量多,规模大... 地震作用在地震灾区对地质灾害的发育起到了引发、促进作用,其引发的地灾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潜在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尤以崩塌、潜在不稳定斜坡、地裂缝等增加比例较大。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具有数量多,规模大、危害大的特点,并主要沿主中央断裂带分布。地震导致斜坡的稳定性降低,产生大量松散物质,为新地质灾害的发生起到促进作用,使地震灾区较长时间内处于地质灾害高发期,产生较大危害。因此,在地震灾区选择安置建房场址时要认真考虑地震后可能新发生的地质灾害的影响,尽量避开潜在危险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区 地质灾害 潜在危险地带 “5 12”汶川大地震
下载PDF
汶川地震灾区薄壁轻钢结构住宅体系适应性墙体设计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谭金想 肖春华 《福建建筑》 2013年第9期9-12,共4页
本文作者在总结国内外薄壁轻钢结构住宅体系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灾区重建过程的调研,对薄壁轻钢结构住宅体系与地域经济、技术、环境、文化相适应的墙体设计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关键词 汶川地震灾区 薄壁轻钢结构住宅体系 适应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