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艺报》与“十七年”作家自我批评空间建构——以“检讨书”为中心 被引量:1
1
作者 魏宝涛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6-51,共6页
十七年文学批评发展进程中,《文艺报》上的"检讨书"参与了作家自我批评空间的建构。本文认为,"检讨书"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检讨书"的文本中透露出《文艺报》的媒介价值观及媒介姿态;"检... 十七年文学批评发展进程中,《文艺报》上的"检讨书"参与了作家自我批评空间的建构。本文认为,"检讨书"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检讨书"的文本中透露出《文艺报》的媒介价值观及媒介姿态;"检讨书"传递出《文艺报》在作家自我批评领域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制造文化认同的历史角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报》 检讨书 作家自我批评 媒体建构 文化认同
下载PDF
《文艺报》与“十七年”文学批评标准和模式的建构 被引量:1
2
作者 魏宝涛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7-11,共5页
十七年文学批评进程中,《文艺报》在文学批评规范方面起到积极的媒介建构作用,在批评规范的批评标准和模式层面,《文艺报》传递出规范建立的思想源头,同时也在整体互动效应中参与规范的建构作用。
关键词 《文艺报》 十七年文学批评 标准 模式 媒体建构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在“媒介、社会与文化”场景中观照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以《文艺报》为中心
3
作者 魏宝涛 王爽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4期109-114,共6页
《文艺报》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紧密关联,从媒介、文化与社会的场景来观照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能够不断拓展学术界的认识和理解。文章提出并分析了文学批评资料文献整理的学术意义,其中的跨学科交叉视角研究是此种多维挖掘研究的内在驱动力... 《文艺报》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紧密关联,从媒介、文化与社会的场景来观照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能够不断拓展学术界的认识和理解。文章提出并分析了文学批评资料文献整理的学术意义,其中的跨学科交叉视角研究是此种多维挖掘研究的内在驱动力;同时也较为客观地分析了以媒介阐释学、媒介生态学为中心多视角观照当代文学批评的可能与限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报》 当代文学批评 媒介阐释 文献整理 跨学科交叉
下载PDF
《文艺报》与“十七年”大众读者批评舆论建构
4
作者 魏宝涛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第3期62-65,共4页
"十七年"文学批评进程中,《文艺报》参与了读者批评舆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文艺报》建构人民大众读者批评空间的历史角色表现为:读者身份引入和存在的潜在策略需要;"双百"方针推广、整风运动和"反右派... "十七年"文学批评进程中,《文艺报》参与了读者批评舆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文艺报》建构人民大众读者批评空间的历史角色表现为:读者身份引入和存在的潜在策略需要;"双百"方针推广、整风运动和"反右派"等斗争中,《文艺报》积极建构人民大众读者批评空间,彰显权威建构批评规范及制造文化认同的媒介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报》 十七年读者批评 人民大众读者 舆论空间 媒介建构 文化认同
下载PDF
“机关刊物”与社会主义文学体制建设
5
作者 文宗理 《大连大学学报》 2008年第5期64-67,共4页
自1949年开始,"机关刊物"逐渐成为中国文学期刊的主要组织形式。与1949年以前文学刊物的主要组织形式——"同人刊物"相比,它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形态色彩,是政府意志主导下的产物。因此,它是社会主义文学体制建设的... 自1949年开始,"机关刊物"逐渐成为中国文学期刊的主要组织形式。与1949年以前文学刊物的主要组织形式——"同人刊物"相比,它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形态色彩,是政府意志主导下的产物。因此,它是社会主义文学体制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文学体制下的"机关刊物"模式,至1955年左右始基本定型。在这个过程中,《文艺报》与《人民文学》这两份刊物奠定了"机关刊物"的基本范式。从1949-1955年间的《文艺报》与《人民文学》在办刊路线、组织架构、用稿制度等方面的沿革,可以发现"机关刊物"与社会主义文学体制之间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关刊物” 《文艺报》 《人民文学》 胡风
下载PDF
《文艺报》转载与“十七年”时期的文学制度建构
6
作者 税路林 傅宗洪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71-75,共5页
转载是文学生产的第二现场,是文学再传播的一种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报》作为全国性的文学评论报纸,承担着阐释文艺政策、发表文艺评论、推进文学运动的责任。《文艺报》转载国家刊物上的文章,将文学批评从“个体”推向“群体”... 转载是文学生产的第二现场,是文学再传播的一种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报》作为全国性的文学评论报纸,承担着阐释文艺政策、发表文艺评论、推进文学运动的责任。《文艺报》转载国家刊物上的文章,将文学批评从“个体”推向“群体”。同时,《文艺报》也转载地方报刊上的文章,为全国各地文艺信息的交换提供了平台,推动了文学大众化。《文艺报》的转载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主流话语渠道,参与建构“十七年”时期的文学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报》 转载 文学批评 文学制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