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元南戏与“永嘉学派” 被引量:1
1
作者 徐宏图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42-46,共5页
南宋时期的温州,同时产生了“温州杂剧”(南戏)与“永嘉学派”这两种先进文化,从而在中国的戏剧史、哲学史乃至整个文化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它们主张“通商惠工”,提倡“扶持商贾”;批判腐败,提倡“事功”;反对“理学”教条,提... 南宋时期的温州,同时产生了“温州杂剧”(南戏)与“永嘉学派”这两种先进文化,从而在中国的戏剧史、哲学史乃至整个文化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它们主张“通商惠工”,提倡“扶持商贾”;批判腐败,提倡“事功”;反对“理学”教条,提倡“民本”关怀及爱国主义,反对苛捐杂税;提倡勤劳致富、鼓励勤学成才等等,从而体现了相通之处。深入辨析其在精神深层的共同源头,有助于增进对浙江古代文化的整体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州杂剧 永嘉学派 通商惠工 义利 事功
下载PDF
“鹘伶声嗽”——南戏温州杂剧人声唱法考论
2
作者 戴和冰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17年第4期45-58,共14页
"鹘伶声嗽"是明中期文人新创的学术范儿专用名词,应读作"鹘(gú)伶声嗽",它不是温州杂剧的别名,与猛禽苍鹘也无关,是戏曲演员用咳嗽的方式"逢入必断"唱入声。"鹘"是春鸣多声的恶声小鸟鸠类... "鹘伶声嗽"是明中期文人新创的学术范儿专用名词,应读作"鹘(gú)伶声嗽",它不是温州杂剧的别名,与猛禽苍鹘也无关,是戏曲演员用咳嗽的方式"逢入必断"唱入声。"鹘"是春鸣多声的恶声小鸟鸠类,说得直白一些,"鹘伶声嗽"就是"斑鸠打鸣",是对早期南戏声腔的鄙称。因《猥谈》作者思想的偏向,用市井俗语来解释"俗部"戏曲,意味着"鹘伶声嗽"是为早期南戏量身定制的,注定了它一诞生就该用来描述"里巷歌谣"。但是,经过提升和发展的后世昆曲唱入声及其入声效果是很美的,需另当别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州杂剧 早期南戏声腔 鹘伶声嗽 嗽声口法唱入声 擞腔 逢入必断
下载PDF
温州杂剧·戏文·永嘉戏曲·南戏诸腔——宋元南戏发展史的四个阶段 被引量:7
3
作者 苏子裕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66-78,共13页
在宋元南戏发展史的四个阶段中 ,温州杂剧、戏文、永嘉戏曲是宋元南戏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南宋初年出现的温州杂剧是南戏的萌芽。宋光宗朝被禁演的“戏文” ,是南戏正式形成的标志。南宋末期 ,南戏广泛流传 ,名为“永嘉戏曲”。至... 在宋元南戏发展史的四个阶段中 ,温州杂剧、戏文、永嘉戏曲是宋元南戏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南宋初年出现的温州杂剧是南戏的萌芽。宋光宗朝被禁演的“戏文” ,是南戏正式形成的标志。南宋末期 ,南戏广泛流传 ,名为“永嘉戏曲”。至元末 ,永嘉戏曲又派生出南戏诸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朝 元朝 南戏 戏剧发展史 温州杂剧 戏文 永嘉戏曲 唱腔
下载PDF
“永嘉杂剧”应成立于北宋 被引量:2
4
作者 曾永义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68-74,共7页
在"南曲戏文"的形成过程中,"永嘉(温州)杂剧"介于初起源生的"鹘伶声嗽"小戏与发展完成的"南戏"大戏之间。释文莹《玉壶野史》载韩熙载"与宾客生旦杂处",其"生旦"二字与戏... 在"南曲戏文"的形成过程中,"永嘉(温州)杂剧"介于初起源生的"鹘伶声嗽"小戏与发展完成的"南戏"大戏之间。释文莹《玉壶野史》载韩熙载"与宾客生旦杂处",其"生旦"二字与戏曲关系密切;马令《南唐书》形容韩氏"猱杂侍婢,入末念酸",而此前的《江南野史》也有"入末"之语,皆指唐参军戏将要进入宋的"杂剧"阶段,说明是在演出以"末"色歌唱为主的令人笑乐的新剧种。这种"杂剧"在北方称为"么末",省称"末";就南方剧种来说,很可能就是"永嘉(温州)杂剧"。这时的"永嘉(温州)杂剧",已具有"生旦"脚色,也是很可能的。因此,其由"鹘伶声嗽"发展为具有"生旦"脚色的"永嘉(温州)杂剧",起码要提前到释文莹著成《玉壶野史》的北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曲戏文 永嘉(温州)杂剧 《玉壶野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