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北—鄂西上二叠统富有机岩沉积与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韦恒叶 胡谍 +4 位作者 邱振 张璇 刘雯 孔维亮 Mansour Ahmed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4-798,I0001,共26页
【目的】随着非常规油气理论的发展,沉积有机质富集机理再次成为热点研究,其中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成为争论的焦点。以往的研究对沉积过程的分析较少,这可能是存在争论的原因之一。【方法】结合沉积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在分析层序地层... 【目的】随着非常规油气理论的发展,沉积有机质富集机理再次成为热点研究,其中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成为争论的焦点。以往的研究对沉积过程的分析较少,这可能是存在争论的原因之一。【方法】结合沉积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在分析层序地层学和沉积环境的基础上,详细开展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讨论富有机岩沉积有机质富集机理。【结果】四川盆地北部和鄂西盆地上二叠统吴家坪组自下而上分为吴一段、吴二段和吴三段,大隆组自下而上分为大一段和大二段。吴家坪组至大隆组自下而上总共分为五个三级层序SQ1~SQ5。由层序地层学分析将广利海槽和鄂西海槽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初始、快速发展、高潮稳定和萎缩阶段。初始阶段主要发育SQ2时期斜坡相暗色硅质灰岩,快速发展阶段主要发育SQ3时期陆棚相钙质页岩,高潮稳定阶段主要发育SQ4时期盆地相黑色硅质岩,萎缩阶段主要发育SQ5时期斜坡相石灰岩。含异常高有机质的甜点段主要形成于SQ3高位域至SQ5海侵域沉积期,在该时期Fe、Cu、Ni和Zn营养元素周期性富集,Mo、V、Fe/Al和S等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均表现为较高的水平,热液强度参数Al/(Al+Fe+Mn)和Al-Fe-Mn三角图均指示频繁的热液活动特征。【结论】在甜点段,高营养元素含量和初级生产力水平的出现早于强还原条件,说明沉积水体的氧化还原条件主要受控于沉积有机质沉降埋藏过程中对氧的消耗,有机质的富集主要受较高初级生产力的控制。营养物质P、Si、Fe、Zn的供应主要与裂陷槽形成过程中深部热液活动和周围火山活动有关,这些构造活动周期性带来大量营养物质提高了初级生产力水平。因此海洋表层高的初级生产力水平是甜点段异常高有机质富集的启动和基础条件,而海洋底部水体较强的还原环境是有机质埋藏和保存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有机岩 甜点段 吴家坪组 大隆组 层序地层 元素地球化学 四川盆地 鄂西盆地
下载PDF
鄂西清江流域滑坡崩塌致灾背景及成灾模式 被引量:14
2
作者 常宏 韩会卿 +2 位作者 章昱 李景富 谭建民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29-437,共9页
鄂西清江流域是我国滑坡崩塌地质灾害易发区。在该区域11个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基础上,运用归纳和类比等方法,对区内2 276个滑坡和567个崩塌(危岩)的要素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了区域滑坡崩塌的基本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并从构... 鄂西清江流域是我国滑坡崩塌地质灾害易发区。在该区域11个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基础上,运用归纳和类比等方法,对区内2 276个滑坡和567个崩塌(危岩)的要素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了区域滑坡崩塌的基本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并从构造作用、岩性组合、河流地貌演化、人类活动、降雨等几个方面,分析多种致灾背景对滑坡崩塌的不同影响和控制作用;继而根据主控因素归纳分析了区内滑坡具有的降雨型、箱形(紧窄)背斜型、宽缓向斜型和水库型等4类主要成灾模式,以及崩塌(危岩)具有的宽缓向斜型和岩溶石柱型两类主要成灾模式;指出了今后需要重点防控的三种类型滑坡崩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崩塌 成灾模式 清江流域 鄂西
下载PDF
鄂西沉积铁矿含矿盆地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秦元奎 杨宏伟 +1 位作者 吴义松 姚敬劬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3年第6期741-748,共8页
鄂西沉积铁矿含矿盆地为一断陷盆地,其周边被襄广、江南和武陵断裂所控制。盆内发育一套由泥盆系碎屑岩、泥质岩、碳酸盐岩组成的滨海相沉积,海侵和海退岩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在含矿岩系中共有4层铁矿产出(Fe1-Fe4),Fe1矿层和... 鄂西沉积铁矿含矿盆地为一断陷盆地,其周边被襄广、江南和武陵断裂所控制。盆内发育一套由泥盆系碎屑岩、泥质岩、碳酸盐岩组成的滨海相沉积,海侵和海退岩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在含矿岩系中共有4层铁矿产出(Fe1-Fe4),Fe1矿层和Fe2矿层产于海侵体系域中,Fe3矿层、Fe4矿层产于高水位体系域中,其中以Fe3矿层规模最大,品位最高,是铁矿勘查的重点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 铁矿 盆地分析 含矿层序
下载PDF
四川盆地秭归复向斜构造变形机制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邓铭哲 张伟康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22-1036,共15页
为剖析大巴山构造带变形前缘与湘鄂西褶皱带变形前缘的叠加复合方式,通过分析秭归复向斜的浅部资料和深部最新的地震剖面,对秭归复向斜南、北两侧的地质结构和变形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深部构造楔的活动是促使秭归复向斜南、北两... 为剖析大巴山构造带变形前缘与湘鄂西褶皱带变形前缘的叠加复合方式,通过分析秭归复向斜的浅部资料和深部最新的地震剖面,对秭归复向斜南、北两侧的地质结构和变形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深部构造楔的活动是促使秭归复向斜南、北两翼发生构造变形的主要原因,秭归复向斜南翼构造楔以连接志留系滑脱层和基底滑脱层的南倾断面为底板前冲断裂,以志留系滑脱层及其上部的北倾断面为顶板反冲断裂,由志留系页岩层至震旦系顶部及其深部的一部分基底物质组成构造楔参与变形;向斜北翼深部的构造楔,以向斜北翼基底滑脱层为顶板反冲断裂,以北翼下方深部滑脱层为底板前冲断裂,构造楔整体由基底物质组成。进一步的分析认为:秭归复向斜南翼的形成受控于湘鄂西褶皱带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初向北的递进构造变形,北翼及其内部次级褶皱的形成受控于早白垩世中期至早白垩世晚期大巴山构造带内南大巴冲断带向南的挤压推覆;大巴山构造带早白垩世中期至晚白垩世的变形叠置于湘鄂西褶皱带晚侏罗世的变形之上是两构造带叠加变形的基本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三维形态 运动学模式 秭归复向斜 大巴山构造带 湘鄂西褶皱带 四川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