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扬子北部褶皱带的构造应力场演化规律 被引量:11
1
作者 胡召齐 朱光 +3 位作者 张必龙 陈印 魏鑫 张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61-379,共19页
在对大量逆冲与平移断层运动学详细分析与观测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实测断层擦痕矢量数据组进行了区域应力场反演,根据对断层叠加关系的分析及叠加褶皱的验证,划分出上扬子北部经历过3期挤压构造应力场演化,从早到晚分别为:第1期北西—南... 在对大量逆冲与平移断层运动学详细分析与观测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实测断层擦痕矢量数据组进行了区域应力场反演,根据对断层叠加关系的分析及叠加褶皱的验证,划分出上扬子北部经历过3期挤压构造应力场演化,从早到晚分别为:第1期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场,第2期近东西向挤压应力场和第3期北东—南西向挤压应力场。结合相关的地质现象,认为在这3期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分别形成了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的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的川东隔档式褶皱带和南大巴山弧形褶皱带。由此表明,上扬子北部褶皱带的形成顺序为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川东隔档式褶皱带→南大巴山弧形褶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巴山褶皱带 川东隔档式褶皱带 湘鄂西隔槽褶皱带 构造应力场 断层擦痕矢量分析 叠加褶皱
下载PDF
武陵-江南造山带中段地壳结构及其物质组成差异--基于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异常特征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陈昌昕 严加永 +5 位作者 刘卫强 罗凡 张冲 徐峣 程志中 汪洋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85-802,共18页
区域深部结构和物质组成差异与成矿成藏及其保存具有密切关系。武陵—江南造山带中段区域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地区,中东部则以盛产铅锌等金属矿产为特征。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异常特征进行研究,探讨研究区地壳结... 区域深部结构和物质组成差异与成矿成藏及其保存具有密切关系。武陵—江南造山带中段区域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地区,中东部则以盛产铅锌等金属矿产为特征。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异常特征进行研究,探讨研究区地壳结构和物质组成差异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地球化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武陵山—江南造山带中段不同块体之间在物质组成及元素富集规律上存在较大差异,推测与深部具有不同的构造特征有关。区域重、磁、震地球物理研究表明东部隔槽式褶皱断裂构造系统发育,且在中下地壳发育有大尺度叠瓦式逆冲断层;西部仅在上地壳尺度存在隔挡式褶皱。区内南北重力梯度带为纵贯中国南北的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重力异常梯度带的南段,它将华南陆块明显地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西两部分的地质构造格局、地壳厚度以及地形地貌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别,地球物理属性差异揭示梯度带东侧构造演化主要受古太平洋西向俯冲及其远程应力作用影响,与中生代晚期古太平洋俯冲角度/方向和(或)后撤引发挤压-构造伸展体制转换有关。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综合研究表明不同块体的相互作用为湘西—鄂西成矿带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成矿带与齐岳山断裂和江南造山带边界交汇区域具有多处明显的化探高值异常,推测其具有进一步找矿前景。下一步,仍需加大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综合解释投入,为研究区域构造变形、演化及成矿过程提供进一步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造山带 侏罗山式褶皱 南北重力梯度带 湘西—鄂西成矿带 深部结构
下载PDF
四川盆地秭归复向斜构造变形机制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邓铭哲 张伟康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22-1036,共15页
为剖析大巴山构造带变形前缘与湘鄂西褶皱带变形前缘的叠加复合方式,通过分析秭归复向斜的浅部资料和深部最新的地震剖面,对秭归复向斜南、北两侧的地质结构和变形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深部构造楔的活动是促使秭归复向斜南、北两... 为剖析大巴山构造带变形前缘与湘鄂西褶皱带变形前缘的叠加复合方式,通过分析秭归复向斜的浅部资料和深部最新的地震剖面,对秭归复向斜南、北两侧的地质结构和变形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深部构造楔的活动是促使秭归复向斜南、北两翼发生构造变形的主要原因,秭归复向斜南翼构造楔以连接志留系滑脱层和基底滑脱层的南倾断面为底板前冲断裂,以志留系滑脱层及其上部的北倾断面为顶板反冲断裂,由志留系页岩层至震旦系顶部及其深部的一部分基底物质组成构造楔参与变形;向斜北翼深部的构造楔,以向斜北翼基底滑脱层为顶板反冲断裂,以北翼下方深部滑脱层为底板前冲断裂,构造楔整体由基底物质组成。进一步的分析认为:秭归复向斜南翼的形成受控于湘鄂西褶皱带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初向北的递进构造变形,北翼及其内部次级褶皱的形成受控于早白垩世中期至早白垩世晚期大巴山构造带内南大巴冲断带向南的挤压推覆;大巴山构造带早白垩世中期至晚白垩世的变形叠置于湘鄂西褶皱带晚侏罗世的变形之上是两构造带叠加变形的基本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三维形态 运动学模式 秭归复向斜 大巴山构造带 湘鄂西褶皱带 四川盆地
下载PDF
东山峰背斜走廊剖面构造特征及其对铅锌矿的控制作用
4
作者 雷义均 黄圭成 +1 位作者 龚银杰 张鲲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0年第1期30-35,共6页
东山峰背斜是湘鄂西褶皱冲断带的一部分,剖面构造为基底和盖层组成的双层结构。由于江南-雪峰基底拆离推覆隆起带向NW方向的推挤,导致湘鄂西区沉积盖层沿南华系和震旦系陡山沱组下段、寒武系牛蹄塘组、志留系龙马溪组等三个主滑面发生... 东山峰背斜是湘鄂西褶皱冲断带的一部分,剖面构造为基底和盖层组成的双层结构。由于江南-雪峰基底拆离推覆隆起带向NW方向的推挤,导致湘鄂西区沉积盖层沿南华系和震旦系陡山沱组下段、寒武系牛蹄塘组、志留系龙马溪组等三个主滑面发生了三个层次的滑脱和褶皱,形成自底部滑脱层向上传播的以前展式的正向(倾向SE)冲断系。铅锌矿的产出层位与矿源层的分布层位有一定的依存关系,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是区内主要的铅锌矿源层,矿源层与构造形迹共同控制了东山峰背斜范围内的铅锌矿分布。背斜两翼构造形迹的不同,造成了两翼铅锌矿化特征的差异,背斜西部轴部转折区带是最具找矿潜力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化特征 找矿潜力部位 东山峰背斜 湘鄂西褶皱冲断带
下载PDF
空气钻井技术在桑植-石门复向斜构造Z-1井的应用
5
作者 周小波 彭雄 杨哲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9年第6期28-31,共4页
Z-1井位于湘鄂西褶皱带桑植-石门复向斜南部背斜带构造,针对该区块钻井速度极低、井身质量控制困难、故障复杂发生概率高等技术难点,该井首次应用了空气钻井技术。空气钻井技术具有其优势和局限性,从Z-1井现场实钻情况及取得的主要应用... Z-1井位于湘鄂西褶皱带桑植-石门复向斜南部背斜带构造,针对该区块钻井速度极低、井身质量控制困难、故障复杂发生概率高等技术难点,该井首次应用了空气钻井技术。空气钻井技术具有其优势和局限性,从Z-1井现场实钻情况及取得的主要应用效果来看,空气钻井能显著提高机械钻速、控制井身质量、有效地保护环境,该井的应用也为后期桑植-石门复向斜构造空气钻井提速提供了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鄂西褶皱带 桑植-石门 空气钻井 钻井提速.
下载PDF
湘鄂西褶皱带中-新生代剥蚀特征及其构造指示: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被引量:9
6
作者 邹耀遥 张树林 +3 位作者 沈传波 张先平 李志强 杨超群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007-2018,共12页
恢复湘鄂西褶皱带中-新生代以来的剥蚀历史,探讨其变形的时空格架,对于研究陆内褶皱造山以及指导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该地区磷灰石样品进行裂变径迹年龄测定与热史模拟,对中-新生代的剥蚀厚度和速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恢复湘鄂西褶皱带中-新生代以来的剥蚀历史,探讨其变形的时空格架,对于研究陆内褶皱造山以及指导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该地区磷灰石样品进行裂变径迹年龄测定与热史模拟,对中-新生代的剥蚀厚度和速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湘鄂西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年龄为71~100Ma,与川东隔挡式褶皱带中的磷灰石样品年龄进行对比,具有由SE到NW向递进变新的趋势;中新生代以来的热史呈现出"三段式"的特征,这3个阶段的转折时期为115~90Ma和35~20Ma,分别对应了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挤压造山到晚白垩世伸展成盆再到新生代整体抬升的构造转换;燕山期为湘鄂西褶皱带的主变形期,变形时序呈现出由SE到NW向递进变新的趋势,剥蚀程度呈现出由SE到NW向变弱的趋势.这些认识为燕山期湘鄂西-川东褶皱带陆内递进变形的形成演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鄂西褶皱带 中-新生代 磷灰石裂变径迹 热史模拟 剥蚀特征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