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RS、GIS西辽河流域地下水与植被发育关系的探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旭 国林 +3 位作者 胡宸 周龙 孙靖尧 赵剑 《地下水》 2024年第2期20-22,70,共4页
在水文地质学领域,人们一直非常关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文地质和生态地质环境问题。遥感数据以其非接触、全面、精确并具有稳定数据质量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本文利用遥感技术结合地下水数据,依据条件植被覆盖率的概念,研究西... 在水文地质学领域,人们一直非常关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文地质和生态地质环境问题。遥感数据以其非接触、全面、精确并具有稳定数据质量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本文利用遥感技术结合地下水数据,依据条件植被覆盖率的概念,研究西辽河流域适宜于植被生长的地下水位埋深。并对不同海拔、坡度范围内植被覆盖率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西辽河流域适宜于植被生长的地下水位埋深范围为2~6 m,在0~200 m的海拔范围内,条件植被覆盖率占46.23%。坡度在0°~5°范围内条件植被覆盖率占80.90%。研究结果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监测和修复有指导价值,可帮助相关部门实施植被保护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 植被指数 条件植被覆盖率 西辽河流域
下载PDF
1961年-2014年西辽河流域降水时空变异性诊断 被引量:12
2
作者 吴凯 王晓琳 +1 位作者 王高旭 吴永祥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28,共7页
对西辽河流域1961年-2014年降水量年值建立了由基于过程线、滑动平均、Hurst指数的初步诊断,基于相关系数、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的详细诊断两部分组成的变异诊断系统。并聚焦近10年(2005年-2014年)年降水量时空分布,... 对西辽河流域1961年-2014年降水量年值建立了由基于过程线、滑动平均、Hurst指数的初步诊断,基于相关系数、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的详细诊断两部分组成的变异诊断系统。并聚焦近10年(2005年-2014年)年降水量时空分布,其年均降水与多年(1961年-2014年)、1961年-1970年、1971年-1980年、1981年-1990年和1991年-2000年五组平均年降水空间分布比较,对采用ArcGIS的Kriging插值后的差值时空分布进行了详细阐述。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序列呈轻微下降的整体态势,未来具有增加的可能性;6a、18a或30a为其主周期,1998年是年降水量的突变年。空间分布上,年降水量变异程度大致呈现自流域西南、东部向北部增大的趋势。近10年属于少雨年份。在空间分布上整体少于上述五组降水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西辽河流域 时空变异 趋势分析 突变检验 小波分析
下载PDF
西辽河地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7
3
作者 宫丽娟 刘丹 +1 位作者 赵慧颖 田宝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66-875,共10页
植物生长依赖于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象要素,对全球气候变化更为敏感。定量分析西辽河地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可为西辽河地区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西辽河地区11个站气象站1... 植物生长依赖于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象要素,对全球气候变化更为敏感。定量分析西辽河地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可为西辽河地区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西辽河地区11个站气象站1961—2018年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资料,运用Miami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累积距平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辽河地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研究期间,西辽河地区温度生产潜力(Wθ)和蒸散生产潜力(WV)整体呈上升趋势,降水生产潜力(WR)无明显变化趋势,平均值分别为1120.19、647.12、695.50 g·m^−2·a^−1,西辽河地区热量条件好于降水,且1980s是水热配比(WR/Wθ)最好的年代;由气温、降水量和蒸散决定的标准气候生产潜力(W)平均为643.65 g·m^−2·a^−1,气候倾向率为11.05 g·m^−2·(10 a)^−1;近58 a,W经历了“少-多-少-多”的周期性变化,且在1982、1998、2011年发生突变;西辽河地区W呈现一致的正变化趋势,空间上表现为双辽、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翁牛特旗为气候生产潜力的高值区,而开鲁县至奈曼一带为低值区;W对降水量变化更敏感,降水量的多寡主要决定了西辽河地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未来该区W增加幅度在2.49%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气候生产潜力 Miami模型 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 气候变化 西辽河
下载PDF
10世纪末西辽河流域沙漠化的突进及其原因 被引量:39
4
作者 王守春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38-242,共5页
西辽河流域在辽代早期和辽代之前 ,是自然环境较好的“辽泽”,其自然景观为面积广大的平沙地 ,其上生长乔木、灌木和草本 ,为疏林草原 ,还有较大面积的下湿地和较多湖泊 ,没有出现流动沙丘。在 11世纪期间的文献中 ,记载了西辽河流域有... 西辽河流域在辽代早期和辽代之前 ,是自然环境较好的“辽泽”,其自然景观为面积广大的平沙地 ,其上生长乔木、灌木和草本 ,为疏林草原 ,还有较大面积的下湿地和较多湖泊 ,没有出现流动沙丘。在 11世纪期间的文献中 ,记载了西辽河流域有明显的沙漠化表现。 10世纪末西辽河流域环境可能出现突变 ,是历史时期西辽河流域沙漠化的开始时间。沙漠化的原因 ,主要为自然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辽河流域 辽代 沙漠化 环境变迁
下载PDF
西辽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梁团豪 谢新民 +1 位作者 崔新颖 杨丽丽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9年第4期291-295,共5页
在现有的水资源配置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运筹学方法和规则模型方法,构建了面向经济耗水与生态耗水总量控制的基于优化技术的水资源配置模型和基于规则的水资源配置模型,结合西辽河流域实际情况,根据水资源"三次平衡"的配置思... 在现有的水资源配置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运筹学方法和规则模型方法,构建了面向经济耗水与生态耗水总量控制的基于优化技术的水资源配置模型和基于规则的水资源配置模型,结合西辽河流域实际情况,根据水资源"三次平衡"的配置思想,通过不同组合方案的长系列逐月调节计算,提出不同规划水平年水资源配置系列成果,实现了优化模型与规则模型相互校验和印证,使水资源配置结果科学合理和简单实用,为编制西辽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配置 模型 三次平衡 西辽河流域
下载PDF
环境史学与西辽河流域的“环境史”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滕海键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环境史是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美国的环境史学比较发达,我国国内的环境史学也有一定进展,这是区域环境史研究的有利条件。西辽河流域的环境史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总体而言比较薄弱。了解并运用国内外的环境史学理论,采用科学的方法确... 环境史是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美国的环境史学比较发达,我国国内的环境史学也有一定进展,这是区域环境史研究的有利条件。西辽河流域的环境史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总体而言比较薄弱。了解并运用国内外的环境史学理论,采用科学的方法确定正确的方向,西辽河流域的环境史研究大有可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史 环境史学 美国 西辽河流域
下载PDF
西辽河流域的史前生产工具——石磨盘、石磨棒考 被引量:3
7
作者 雪莲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11-13,共3页
西辽河流域的史前生产工具石磨盘、石磨棒产生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的以采集为主的前农业时期,是北方地区谷物加工的主要工具。石磨盘、石磨棒的分布范围广泛,在中国北部以及蒙古国境内都有出土。
关键词 西辽河流域 石磨盘 石磨棒
下载PDF
辽河流域文明之一 辽河流域的历史文化与古代文明 被引量:3
8
作者 王禹浪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1-9,共9页
辽河是中国东北地区南部的一条较大的河流,辽河水系与黑龙江水系南北呼应,是东北地区两条最大的水系。辽河干流总长度为1 390千米,流域面积21.9万平方千米。辽河流经地区的地理环境十分复杂,不仅涉及到三大山脉(长白山脉、大兴安岭山脉... 辽河是中国东北地区南部的一条较大的河流,辽河水系与黑龙江水系南北呼应,是东北地区两条最大的水系。辽河干流总长度为1 390千米,流域面积21.9万平方千米。辽河流经地区的地理环境十分复杂,不仅涉及到三大山脉(长白山脉、大兴安岭山脉、燕山山脉),而且流经丘陵、平原、沙漠、湿地,最后注入渤海的辽东湾。从辽河流域的空间分布格局的特点来看,其早期族群文化遗迹的地理分布大体是按照西辽河、东辽河与下辽河流域三个区域展开。辽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与黄河流域和燕山地域的夏商文明关系十分密切,有着悠久而又成熟的文明形态,并且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流域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流域 东、西辽河 下辽河 早期文化与文明
下载PDF
三十年来西辽河流域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吴梦红 冯雨林 杨佳佳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9年第12期71-75,共5页
为了研究近30年内西辽河流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特征,本文基于1985年TM数据、2000年ETM数据和2015年OLI数据,利用景观格局软件Fragstats4.2,选取了8个景观格局指标,进而分析30年来西辽河湿地景观格局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各湿地类型总斑... 为了研究近30年内西辽河流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特征,本文基于1985年TM数据、2000年ETM数据和2015年OLI数据,利用景观格局软件Fragstats4.2,选取了8个景观格局指标,进而分析30年来西辽河湿地景观格局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各湿地类型总斑块数和斑块密度呈下降趋势,湿地逐渐转化为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湿地主导类型变为人工湿地;2)研究区湿地破碎化虽然有所减弱,但景观格局变化依然明显;3)湿地大面积减少,湿地多样性大大降低,空间连通性较优,景观类型趋于单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辽河流域 景观格局 演变分析 Fragstats4.2
下载PDF
小断面大陡坡长斜井有轨运输施工技术研究
10
作者 毛勇 熊亮 罗飞轮 《四川水力发电》 2021年第S01期39-42,47,共5页
随着国家基础设备建设规模的进一步增加,特长隧洞在建项目也逐渐增多,而采用施工支洞作为特长隧洞施工过程中的物料运输通道往往受不良地质条件的影响,导致施工支洞负坡进洞坡度大、开挖断面小、出现的施工难题较多。大坡度斜井不易采... 随着国家基础设备建设规模的进一步增加,特长隧洞在建项目也逐渐增多,而采用施工支洞作为特长隧洞施工过程中的物料运输通道往往受不良地质条件的影响,导致施工支洞负坡进洞坡度大、开挖断面小、出现的施工难题较多。大坡度斜井不易采用自卸车运输;而物料运输作为工程施工的关键工序,其运输效率及安全尤为重要。以内蒙古引绰济辽工程为例,阐述了对斜井有轨运输系统进行的设计和应用总结,解决了施工难题,所取得的经验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引绰济辽工程 小断面 大陡坡 长斜井 有轨运输 施工技术研究
下载PDF
通辽市西辽河流域生态保护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1
作者 贾玉鹏 《内蒙古环境保护》 2004年第1期38-40,共3页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根本性措施和切入点 ,给予了高度重视。自治区党委、政府也明确提出把生态建设作为全区最大的基础建设 ,将我区建设成为祖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防线 ,特别是近几年来的持续干旱和愈演愈...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根本性措施和切入点 ,给予了高度重视。自治区党委、政府也明确提出把生态建设作为全区最大的基础建设 ,将我区建设成为祖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防线 ,特别是近几年来的持续干旱和愈演愈烈的沙尘暴 ,已经引起了全社会对生态问题的广泛关注 ,并极大地激发了各族人民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紧迫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建设 通辽市 松辽平原 生态系统 环境保护
下载PDF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prehistoric human settlement 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south bank of the Xar Moron River, Northeastern China 被引量:6
12
作者 Xin JIA Shuangwen YI +4 位作者 Yonggang SUN Shuangye WU Harry F. LEE Lin WANG Huayu LU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137-147,共11页
The West Liao River Basin is the hub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as well as the birthplace of rain-fed agriculture in Northern China. In the present study, based on 276 archaeological sites on the south bank of the Xar M... The West Liao River Basin is the hub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as well as the birthplace of rain-fed agriculture in Northern China. In the present study, based on 276 archaeological sites on the south bank of the Xar Moron River, Northeastern China, we trace the changes in prehistoric cultures as well as the shifts i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human settlement in the West Liao River Basin. Location information for those sites was obtained from fieldwork. Factors such as climate change, landform evolution of the Horqin Dunefield, and sub- sistence strategies practiced at the sites were extracted via the meta-analysis of published literature.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Holocene Optimum promoted the emergence of Neolithic Culture on the south bank of the Xar Moron River. Monsoon failure might have caused the periodic collapse or transformation of prehistoric cultures at (6.5, 4.7, 3.9, and 3.0) kyr B.P., leaving spaces for new cultural types to develop after these gaps. The rise and fall of different cultures was also determined by subsistence strategies. The Xiaoheyan Culture, with mixed modes of subsistence, weakened after 4.7 kyr B.P., whereas the Upper Xiajiadian Culture, supported by sheep breeding, expanded after 3.0 kyr B.P.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data obtained from the archaeological sites reveal that cultures with different subsistence strategies occupied distinct geographic regions. Humans who subsisted on hunting and gathering resided at higher altitudes during the Paleolithic Age (1074 m a.s.1.). Mixed subsistence strategies led humans to settle down at 600-1000 m a.s.1. in the Neolithic Age.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caused humans to migrate to 400-800 m a.s.1, in the early Bronze Age, whereas livestock production shifted human activities to 800-1200 m a.s.l, in the late Bronze 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dunefield evolution subsistence strategy the Holocene west liao river basin
原文传递
清末以来西辽河流域的农耕化与蒙汉交融——以科尔沁左翼后旗一个嘎查为考察中心
13
作者 吴英杰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0-82,M0004,共14页
西辽河流域是中国北方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带和民族杂居地区,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十分密切。本文以西辽河流域科尔沁左翼后旗乌兰那仁嘎查为考察中心,对清末以来西辽河流域农耕化进程与蒙汉交融发展进行深入揭示。当地生产方式从... 西辽河流域是中国北方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带和民族杂居地区,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十分密切。本文以西辽河流域科尔沁左翼后旗乌兰那仁嘎查为考察中心,对清末以来西辽河流域农耕化进程与蒙汉交融发展进行深入揭示。当地生产方式从牧到农的转型,推动了人与土地之间“绑定”关系、村落与耕地依存关系的发展,促进了蒙汉共同生计的形成及生活方式的趋同,彰显出蒙汉相互依存、不断交融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化 蒙汉交融 西辽河流域 科尔沁
原文传递
西辽河流域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变化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依 王秀芬 +1 位作者 杨艳昭 林裕梅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9-247,共9页
研究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可以正确辨识与评价影响玉米产量的光、热、水等自然资源条件,对挖掘玉米的产量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西辽河流域1985—2015年气象站点逐日观测资料,利用GAEZ 3.0模型,分析西辽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和玉米气候生产潜... 研究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可以正确辨识与评价影响玉米产量的光、热、水等自然资源条件,对挖掘玉米的产量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西辽河流域1985—2015年气象站点逐日观测资料,利用GAEZ 3.0模型,分析西辽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和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探讨影响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1985—2015年西辽河流域玉米生育期气候呈现温度升高、降水减少的"暖干化"趋势。1985—2015年西辽河流域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分别为12.52~13.40 t/hm2和2.41~7.05 t/hm2,前者表现为轻微变化,后者呈现波动变化的特征。西辽河流域光温生产潜力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加的趋势,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差异显著,2015年高值区分布在流域东北部的通辽等地。影响西辽河流域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的首要因子是水分条件,灌溉水平提升是提高西辽河流域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升温对流域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气候生产潜力 生育期 气候变化 西辽河流域
原文传递
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动物资源的获取和利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常经宇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1-26,共6页
动物资源是辽西地区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要素。综合运用动物肉食结构、石器功能组合、环境和聚落重建等方法,初步揭示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动物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进而探讨动物资源策略与环境和社会的关系。研究表明:新... 动物资源是辽西地区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要素。综合运用动物肉食结构、石器功能组合、环境和聚落重建等方法,初步揭示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动物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进而探讨动物资源策略与环境和社会的关系。研究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适宜的气候环境和多元的生物种群,使野生动物成为了辽西地区肉食资源获取的长期选择,但不稳定的生业保障却限制了遗址规模和聚落层级的发展;新石器时代末期生业环境趋向干冷和沙漠化,但辽西地区并未调整对野生动物的依赖,生业瓶颈成为了社会衰落的动因之一;青铜时代早期生业环境趋于好转,移民人群引入的新家畜成为了辽西地区肉食资源的核心,稳定的肉食供应和适宜的家畜组合促使辽西社会朝向复杂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资源 辽西地区 生业经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