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dimentary fill history of the Huicheng Basin in the West Qinling Mountains and associated constraints on Mesozoic intracontinental tectonic evolution 被引量:8
1
作者 LI Wei DONG YunPeng +4 位作者 GUO AnLin LIU XiaoMing LIU YiQun ZHA XianFeng ZHANG KuaiL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10期1639-1653,共15页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is divided commonly by the Fengxian-Taibai strike-slip shear zone and the Huicheng Basin into the East and West Qinling mountains,which show significant geological differences after the Indos...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is divided commonly by the Fengxian-Taibai strike-slip shear zone and the Huicheng Basin into the East and West Qinling mountains,which show significant geological differences after the Indosinian orogeny.The Fengxian-Taibai fault zone and the Meso-Cenozoic Huicheng Basin,situated at the boundary of the East and West Qinling,provide a natural laboratory for tectonic analysis and sedimentological study of intracontinental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In order to explain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the Huicheng Basin and elucidate its post-orogenic tectonic evolution at the junction of the East and West Qinling,we studied the geometry and kinematics of fault zones between the blocks of West Qinling,as well as the sedimentary fill history of the Huicheng Basin.First,we found that after the collisional orogeny in the Late Triassic,post-orogenic extensional collapse occurred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Jurassic within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resulting in a series of rift basins.Second,in the Late Jurassic and Early Cretaceous,a NE-SW compressive stress field caused large-scale sinistral strike-slip faults in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causing intracontinental escape tectonics at the junction of the East and West Qinling,including eastward finite escape of the East Qinling micro-plate and southwest lateral escape of the Bikou Terrane.Meanwhile,the strike-slip-related Early Cretaceous sedimentary basin was formed with a right-order echelon arrangement in sinistral shear zones along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Huicheng fault.Overall during the Mesozoic,the Huicheng Basin and surrounding areas experienced four tectonic evolutionary stages,including extensional rift basin development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Jurassic,intense compressive uplift in the Late Jurassic,formation of a strike-slip extensional basin in the Early Cretaceous,and compressive uplift in the Late Cretace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生代盆地 构造演化 沉积充填 西秦岭 中生代 相关约束 陆内 历史
原文传递
秦岭成矿带印支期构造演化与金的成矿关系——以夏河临潭地区为例
2
作者 范堡程 杨晓奇 +4 位作者 李航 薛仲凯 栾晓刚 董启明 杨宗枫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18-120,共3页
西秦岭自太古宙以来经历了多种构造体制的转化及多阶段演化的历史,造就了多期构造岩浆事件和大规模金成矿作用的发生,特别是中生代印支期构造岩浆运动,使秦岭板块向北俯冲碰撞,最终全面隆起成陆,沿秦岭微板块南北边缘广泛发育了印支期... 西秦岭自太古宙以来经历了多种构造体制的转化及多阶段演化的历史,造就了多期构造岩浆事件和大规模金成矿作用的发生,特别是中生代印支期构造岩浆运动,使秦岭板块向北俯冲碰撞,最终全面隆起成陆,沿秦岭微板块南北边缘广泛发育了印支期碰撞型花岗岩(252~195 Ma),成为秦岭造山带陆内构造演化阶段的标志,同时也控制着研究区金矿的分布。本文以甘肃省夏河—临潭地区为例来探讨西秦岭印支期构造演化与金矿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 构造演化 印支期 金成矿
下载PDF
西秦岭临潭地区泥盆纪—三叠纪沉积环境恢复与盆地构造演化
3
作者 冯欣 邵兴坤 +1 位作者 侯红星 秦丹鹤 《地质与资源》 CAS 2023年第5期517-527,共11页
根据西秦岭临潭地区泥盆纪—三叠纪沉积盆内细碎屑岩的主量、微量、稀土元素特征追溯源区背景,反演母岩性质,建立了该区沉积盆地与构造演化模式.认为沉积盆地的物源总体来自盆地的北部,北部经历了晚泥盆世的陆相—湖相沉积,石炭纪的滨... 根据西秦岭临潭地区泥盆纪—三叠纪沉积盆内细碎屑岩的主量、微量、稀土元素特征追溯源区背景,反演母岩性质,建立了该区沉积盆地与构造演化模式.认为沉积盆地的物源总体来自盆地的北部,北部经历了晚泥盆世的陆相—湖相沉积,石炭纪的滨岸海滩相-温暖潮湿的近岸海湾(潟湖或潮坪)相-浅海陆棚相沉积,到二叠纪的浅海陆棚-浅海陆棚内的堡礁或堤礁建造;沉积盆地南部为稳定的碳酸盐台地相.三叠纪,盆地经历了大陆斜坡浊流沉积—大陆斜坡(半深海)浊流沉积—滨浅海沉积环境复杂的环境变化.沉积盆地形成演化整体划分为3个阶段:被动大陆边缘台盆台地稳定发育阶段;弧后盆地形成演化阶段;弧后前陆盆地叠合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沉积环境 岩相古地理 晚古生代 中生代 西秦岭
下载PDF
东秦岭花岗伟晶岩的基本地质矿化特征 被引量:71
4
作者 卢欣祥 祝朝辉 +3 位作者 谷德敏 张画眠 吴梅 吴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30,共10页
伟晶岩是一种特殊的火成岩类,东秦岭是我国重要的花岗伟晶岩分布区和稀有金属成矿区之一,这里广泛发育各种类型花岗伟晶岩,并形成4个大的花岗伟晶岩脉密集区。岩石化学、稀土配分和氧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东秦岭的花岗岩与伟晶岩具有一... 伟晶岩是一种特殊的火成岩类,东秦岭是我国重要的花岗伟晶岩分布区和稀有金属成矿区之一,这里广泛发育各种类型花岗伟晶岩,并形成4个大的花岗伟晶岩脉密集区。岩石化学、稀土配分和氧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东秦岭的花岗岩与伟晶岩具有一致或相似的特点。其粗大的矿物组成,表明伟晶岩中富含挥发份并且是在封闭条件较好的地壳中深部形成的,是地壳深部过程的记录和区域侵蚀深度较大的标志。各种类型的花岗伟晶岩具特征的结构、成分和矿化分带现象,反映出深部透岩浆流体的成矿作用。东秦岭花岗伟晶岩受秦岭造山带主造山阶段的加里东期板块俯冲碰撞的影响,是同一板块俯冲碰撞构造体制下由花岗岩母岩浆分异、演化的结果。东秦岭花岗伟晶岩分布面积大、类型全、分异演化强烈、矿化普遍,是我国寻找花岗伟晶岩型稀有元素矿产、铀矿和部分宝石资源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伟晶岩 成矿作用 板块构造 岩浆演化 东秦岭
下载PDF
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构造格局和性质 被引量:215
5
作者 冯益民 曹宣铎 +5 位作者 张二朋 胡云绪 潘晓萍 杨军录 贾群子 李文明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10,共10页
简要论述了西秦岭造山带显生宙以来的构造演化和格局,讨论了西秦岭造山带的性质。西秦岭造山带自800Ma左右以来,经历了超大陆裂解、洋陆演化、碰撞造山、板内伸展和陆内叠覆造山后才形成现今的西秦岭造山带。在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西秦... 简要论述了西秦岭造山带显生宙以来的构造演化和格局,讨论了西秦岭造山带的性质。西秦岭造山带自800Ma左右以来,经历了超大陆裂解、洋陆演化、碰撞造山、板内伸展和陆内叠覆造山后才形成现今的西秦岭造山带。在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西秦岭有着完全不同的构造体制和格局。在洋陆演化阶段属板块构造体制,以多陆块洋为特征的洋陆格局;在板内伸展阶段属板内裂谷和裂陷盆地体制,以板内伸展盆地体系为特征的海陆格局;在陆内叠覆造山阶段属陆内盆山体制和陆内盆山格局。西秦岭造山带是一个"碰撞—陆内型"复合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造山带 显生宙 构造演化 构造格局 造山带性质
下载PDF
西秦岭及周边地区构造体系划分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16
6
作者 杜子图 吴淦国 +2 位作者 吕古贤 王平安 董法宪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41-49,共9页
本文应用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论述了西秦岭及其周边地区构造体系的划分、复合关系及其成生发展演化历史。
关键词 西秦岭 构造体系 构造复合 构造演化 地质力学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甘孜-理塘断裂带构造演化与金矿的关系 被引量:20
7
作者 邹光富 毛君一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233-240,共8页
论述了川西甘孜—理塘断裂带构造演化与金矿床成矿作用的关系,总结了区内金矿化的特征和金矿床类型。研究表明,甘孜—理塘断裂带是由韧性剪切带、逆冲断裂带、断陷盆地带、推覆构造带、脆性破碎带和平移走滑带相互叠加、改造而形成的... 论述了川西甘孜—理塘断裂带构造演化与金矿床成矿作用的关系,总结了区内金矿化的特征和金矿床类型。研究表明,甘孜—理塘断裂带是由韧性剪切带、逆冲断裂带、断陷盆地带、推覆构造带、脆性破碎带和平移走滑带相互叠加、改造而形成的复杂断裂带。其演化历史主要经历了晚三叠世卡尼期-诺利早期的洋壳俯冲、晚三叠世诺利晚期-瑞替期弧-陆碰撞、侏罗-白垩纪陆内会聚和喜马拉雅期断陷、推覆和平移剪切构造发育演化阶段。区内金矿化、金矿床(点)和金矿体的形成和分布,明显受断裂带的控制。金矿的成矿作用与该断裂带构造发展演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孜-理塘 断裂带 构造演化 成矿作用 金矿床
下载PDF
西秦岭造山带演化与成矿 被引量:39
8
作者 杨恒书 张凤岭 +2 位作者 殷鸿福 赖旭龙 杨逢清 《四川地质学报》 1996年第1期73-79,共7页
提出西秦岭造山带以新发现的黑水断裂为南界,并将它归属古扬子大陆的组成部分。其演化过程经历了前加里东期(武陵期—晋宁期)、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和印支期等多个阶段构造变革,后经历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改造呈现出现今地质构造景观。
关键词 西秦岭 构造演化 成矿作用
下载PDF
西秦岭东段构造演化及成矿作用的讨论 被引量:2
9
作者 张传林 董永观 +1 位作者 郭坤一 赵宇 《火山地质与矿产》 2001年第1期21-30,共10页
在对西秦岭重点地区地质建造、结构构造等研究基础上 ,结合前人工作成果 ,对西秦岭造山带地质结构、构造演化及成矿作用等提出了新的认识 ,包括 :1,首次对前人在西秦岭北带厘定的晚泥盆世磨拉石地层 -大草滩群 (D3dc)进行分解 ,认为它... 在对西秦岭重点地区地质建造、结构构造等研究基础上 ,结合前人工作成果 ,对西秦岭造山带地质结构、构造演化及成矿作用等提出了新的认识 ,包括 :1,首次对前人在西秦岭北带厘定的晚泥盆世磨拉石地层 -大草滩群 (D3dc)进行分解 ,认为它是晚泥盆世滨浅海相砂岩、粉砂岩及碳酸盐岩在不同地段分别逆冲到二叠系、侏罗系及白垩系之上所形成的岩片叠置体系。并根据构造解析的原则 ,结合区域地层结构 ,将西秦岭北带构造 -地层体划分为三个单元 ,即上古生界 -中生界表构造层次准原地系统、古生界浅构造层次推覆岩片及元古界中深构造层次推覆岩片 ,它们相互叠置而成的西秦岭北带的岩片堆垛体系 ;2 ,对西秦岭西成矿田的研究表明 ,西成矿田的容矿地层不仅包括泥盆系 ,而且还包括元古宇 ,其中最大的矿床 -厂坝 -李家沟超大型铅锌矿床产于元古宇而不是泥盆系 ,西成矿田是后生热液矿床而不是海底喷流沉积矿床 ,它的形成完全受元古宇构造岩片由西向东的逆冲 -推覆及其所造成一系列构造效应所控制 ;3 ,西秦岭南带勉略构造带为一构造走滑体系 ,产于勉略带的蛇绿岩与产于勉略宁地块内部的蛇绿岩是同一时期、同一构造背景的产物 ,为中新元古代板快构造演化的记录 ,在南秦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 构造演化 成矿作用 地质构造 造山带 蛇绿岩
下载PDF
西秦岭南缘玛曲断裂中段构造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邓宾 刘树根 +1 位作者 刘顺 李智武 《四川地质学报》 2007年第4期233-238,共6页
玛曲断裂为西秦岭南缘一条NWW-SEE走向的区域性大断裂,区域上为由北向南的逆冲断层。研究结果表明:玛曲断裂中段主要经过3期构造运动事件,早期受NNE向应力强烈挤压形成NWW—NW向褶皱,主要为印支晚期的左旋逆冲运动;中期以燕山期的右旋... 玛曲断裂为西秦岭南缘一条NWW-SEE走向的区域性大断裂,区域上为由北向南的逆冲断层。研究结果表明:玛曲断裂中段主要经过3期构造运动事件,早期受NNE向应力强烈挤压形成NWW—NW向褶皱,主要为印支晚期的左旋逆冲运动;中期以燕山期的右旋张性走滑为主;晚期则以喜马拉雅晚期的左旋逆冲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走滑 构造演化 玛曲断裂 西秦岭
下载PDF
西秦岭北缘构造带新生代盆地南部边界断层带结构与构造变形演化 被引量:5
11
作者 郭进京 宫恩麟 +2 位作者 赵海涛 刘重庆 吴彦旺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73-1088,共16页
西秦岭北缘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主要构造边界之一,北缘断层及其所控制的新生代沉积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盆—山格局演化、高原扩展隆升与变形的地质记录。因此,西秦岭北缘构造带的断裂构造和断裂控制的沉积盆地研究对于理解... 西秦岭北缘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主要构造边界之一,北缘断层及其所控制的新生代沉积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盆—山格局演化、高原扩展隆升与变形的地质记录。因此,西秦岭北缘构造带的断裂构造和断裂控制的沉积盆地研究对于理解青藏高原构造系统形成和高原隆升过程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通过对西秦岭北缘新生代盆地的南部边界断层F1断层结构分带、断层岩类型、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分析,获得如下认识:1)F1断层总体走向为290°~300°,倾向北北东,倾角60°~80°,发育近百米宽的由韧性、韧脆性和脆性断层岩等组成的结构复杂的断层带;2)构造分析揭示了F1断层至少经历了3期构造变形事件,第一期为韧性—韧脆性伸展正断层作用,第二期为脆性高角度挤压逆冲断层作用,第三期为近直立的脆性斜向左旋走滑作用;3)该断层近百米宽的断层带内形成于不同构造层次的韧性、韧脆性、脆性等变形现象叠加交织出现在现今地壳浅表层次,说明该断层带经历了从早期较深层次韧性变形域逐渐抬升而进入晚期较浅层次的脆韧性变形域到现今的脆性变形域的韧—脆性变形机制转换;4)根据F1断层对西秦岭北缘渐新统—中新统漳县含盐红层盆地的空间构造配置、控制和改造以及新生代区域构造变形演化历史分析,认为第一期韧性—韧脆性伸展正断层作用与渐新世—中新世断陷盆地形成相匹配,活动时代为晚渐新世—晚中新世;第二期脆性高角度挤压逆冲作用与渐新世—中新世地层翘起、褶皱和底部抬升剥蚀及上新世磨拉石盆地充填相对应,活动时代应该始于中新世末期或上新世早期,持续至第四纪早期;第三期斜向左旋走滑则与西秦岭北缘断层带第四纪以来广泛发育的左旋走滑作用相对应。综上所述,西秦岭北缘新生代漳县盆地南部边界断层F1,虽然仅是北缘构造带中一条断层,但作为构造敏感带,其多期变形历史应该代表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演化及构造体制转换过程。如果这一新生代沉积盆地边界断层F1在渐新世—中新世一直处于伸展正断作用,那么西秦岭北缘在这个阶段应该处于地壳伸展拉张状态,渐新世—中新世漳县盆地只能是伸展断陷盆地而不可能是挤压挠曲前陆盆地或压陷盆地。因此,我们认为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汇聚产生的构造挤压缩短和地壳隆升效应在中新世尚未波及到西秦岭北缘区域。F1断层在中新世末—上新世初的构造反转挤压冲断和上新世具有再生前陆磨拉石堆积出现才标志着西秦岭北缘卷入青藏高原挤压构造动力学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北缘 断层带 断层岩 构造分析 构造变形演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