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onstruction of summer temperature variation from maximum density of alpine pine during 1917-2002 for west Sichuan Plateau, China 被引量:16
1
作者 WU Pu WANG Lily SHAO Xueme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8年第2期201-210,共10页
Having analyzed the tree ring width and maximum latewood density of Pinus densata from west Sichuan, we obtained different climate information from tree-ring width and maximum latewood density chronology. The growth o... Having analyzed the tree ring width and maximum latewood density of Pinus densata from west Sichuan, we obtained different climate information from tree-ring width and maximum latewood density chronology. The growth of tree ring width was responded princi- pally to the precipitation in current May, which might be influenced by the activity of southwest monsoon, whereas the maximum latewood density reflected summer temperature (June-September). According to the correlation relationship, a transfer function had been used to reconstruct summer temperature for the study area. The explained variance of reconstruction is 51% (F=52.099, p〈0.0001). In the reconstruction series: before the 1930s, the climate was relatively cold, and relatively warm from 1930 to 1960, this trend w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ld-warm period of the last 100 years, west Sichuan. Compared with Chengdu, the warming break point in west Sichuan is 3 years ahead of time, indicating that the Tibetan Plateau was more sensitive to temperature change. There was an evident summer warming signal after 1983. Although the last 100-year running average of summer temperature in the 1990s was the maximum, the running average of the early 1990s was below the average line and it was cold summer, but summer drought occurred in the late 1990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 sichuan (province) plateau tree ring summer temperature
下载PDF
Three-Dimensional In Situ Stress-Field Simulations of Shale Gas Formations:A Case Study of the 5th Member of the Xujiahe Formation in the Xinchang Gas Field,West Sichuan Depression 被引量:3
2
作者 LüJing ZHOU Wen +3 位作者 XIE Runcheng SHAN Yuming ZHANG Chong XU Ha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2期617-629,共13页
This work established a geological model for the 5th member of the Xujiahe Formation(X5 member) in the Xinchang gas field of the West Sichuan Depression based on the lithological, structural and depositional propert... This work established a geological model for the 5th member of the Xujiahe Formation(X5 member) in the Xinchang gas field of the West Sichuan Depression based on the lithological, structural and depositional properties, as well as logging and well completion data and drill-core observations. Rock mechanical parameters wer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rock mechanic experiments and rock mechanic interpretations from logging data. We also calculated the magnitudes and orientations of the in situ stresses based on acoustic emission tests, differential strain tests, fracturing behaviour and logging interpretations as well as anisotropy logging tests, borehole-breakout measurements and well-log data. Additionally, the present stress field of the X5 member was simulated using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FEM) simulation methods.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istributions of lithology and fractures are key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present stress field. The stress field in the study area is discontinuous as a result of fractures and faults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areas. Stress is concentrated at the end sections and bends of faults, but dissipates with distance away from both sides of the faults. A longitudinal profile clearly demonstrates the zonality and continuity of the stress field and an increase with depth. The differential stress distribution is relatively uniform; however, large deviations occur in fracture z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situ stress field lithology and fracture geological model west sichuan Depression eastern margin of Tibetan plateau Proto-Tethys
下载PDF
川西高原超高海拔光伏电站积尘分析
3
作者 袁强 吴登中 +3 位作者 温贤茂 雷洁 陆飞 熊昌全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3年第28期100-103,共4页
光伏组件在户外应用时,其发电性能容易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光伏面板上的积尘是一个严重的挑战。积尘对光伏组件输出特性影响的研究,除体现在光和电的管理方面外,积尘的材料组成,以及其和光伏面板之间的作用机理也非常重要,另... 光伏组件在户外应用时,其发电性能容易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光伏面板上的积尘是一个严重的挑战。积尘对光伏组件输出特性影响的研究,除体现在光和电的管理方面外,积尘的材料组成,以及其和光伏面板之间的作用机理也非常重要,另外还需因地制宜,对不同典型气候及地理环境下的积尘做具体的分析。川西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 m,年日照为2000~2600 h,具有丰富的光伏应用资源,是四川省发展光伏产业的主战场。该地区干湿季节分明,立体气候明显,早晚温差大,雪霜冻多见,全年有7个月为旱季。该文以该地区的光伏电站为例,调研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实地采集光伏面板上的积尘并用专门的材料表征技术对积尘的成分、粒径、结构等一系列物理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分析光伏面板灰尘沉积的机理。该研究所得结果有力地支撑该地区光伏电站的除尘策略与清洁运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尘 风速 光伏面板 物性分析 川西高原 超高海拔地区
下载PDF
四川泸定昔格达组时代及其新构造意义 被引量:56
4
作者 蒋复初 吴锡浩 +1 位作者 肖华国 赵志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6,共6页
川西高原东南部边界带内侧沪定大渡河西岸的海子坪,在高出大渡河水面约920m的谷肩上保存着一套厚约411 m的昔格达组河湖相地层。磁性地层初步研究表明,以距顶深度386.0m处为界,以上为高斯正向极性带,以下为吉尔伯特反向极性带。对比Cand... 川西高原东南部边界带内侧沪定大渡河西岸的海子坪,在高出大渡河水面约920m的谷肩上保存着一套厚约411 m的昔格达组河湖相地层。磁性地层初步研究表明,以距顶深度386.0m处为界,以上为高斯正向极性带,以下为吉尔伯特反向极性带。对比Cande和Kent的极性年表,沪定昔格达组的年代约4.29~2.60 Ma BP,地质时代应属上新世中、晚期。将沪定昔格达组与高原边界带外侧的汉源昔格达组进行对比,地层中记录的松山反向极性时与高斯正向极性时界面分别处于海拔2220 m和1040 m左右,两者之间的高为1180 m,这应是2.6 Ma BP以来川西高原东南部边界带两侧地块相对隆升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昔格达组 磁性地层 新构造运动 川西 四川 地层
下载PDF
川西甘孜黄土磁性地层学研究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59
5
作者 乔彦松 赵志中 +4 位作者 王燕 王书兵 傅建利 李朝柱 蒋复初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0-256,共7页
文章对川西甘孜地区甘孜寺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及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分析。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显示,B/M界线出现在S8的顶部,并且在剖面下部12.7-14.0m处出现了松山负向期的贾拉米洛正向极性亚带。本次测试以及结合以... 文章对川西甘孜地区甘孜寺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及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分析。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显示,B/M界线出现在S8的顶部,并且在剖面下部12.7-14.0m处出现了松山负向期的贾拉米洛正向极性亚带。本次测试以及结合以前的研究结果表明,甘孜地区典型的风尘堆积形成于约1.15MaB.P.以前。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的分析结果说明风尘物质可能经历了风、流水、冰川等多种外动力作用,进一步证明该区的风尘物质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的冰水沉积。另外,研究结果指示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的环境状况大约在1.15MaB.P.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干旱化程度以及高原冬季风的明显增强,而这些变化又与青藏高原在该时期的快速隆升密切相关。磁性地层的研究结果将为在该区进一步开展古环境演化过程的对比分析及阶地地貌发育历史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 甘孜寺剖面 磁性地层 石英表面形态
下载PDF
树轮宽资料所指示的川西过去气候变化 被引量:128
6
作者 邵雪梅 范金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81-89,共9页
本文利用采自我国川西高原4个地点的树轮资料,在建立树轮宽指数序列和分析所建序列与气候要素间关系的基础上,重建了川西地区1650~1994年冬季平均最低气温距平序列,并分析了其高频、低频和周期变化的特征。结果指出,在重建的345年... 本文利用采自我国川西高原4个地点的树轮资料,在建立树轮宽指数序列和分析所建序列与气候要素间关系的基础上,重建了川西地区1650~1994年冬季平均最低气温距平序列,并分析了其高频、低频和周期变化的特征。结果指出,在重建的345年中,冷冬发生过22年,暖冬发生过26年;有过5个变冷、5个变暖和1个稳定阶段;19世纪前半叶为暖冬期,并变幅最小;本世纪的后半叶为冷冬期,但自60年代以来的增温显著;重建序列中存在着60a左右的长周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轮宽指数序列 川西高原 气候变化 古气候
下载PDF
川西高原5种乡土杨树生长特性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贾晨 辜云杰 +2 位作者 何承忠 周安佩 罗建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9-87,95,共10页
【目的】探究川西高原乡土杨树人工林生长规律,为四川乡土杨树的栽培与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树干解析法,对伐自川西高原不同地点的5种乡土杨树(川杨、乡城杨、光果西南杨、三脉青杨和康定杨)人工林的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 【目的】探究川西高原乡土杨树人工林生长规律,为四川乡土杨树的栽培与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树干解析法,对伐自川西高原不同地点的5种乡土杨树(川杨、乡城杨、光果西南杨、三脉青杨和康定杨)人工林的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川杨、乡城杨、光果西南杨、三脉青杨、康定杨的树龄分别为26,24,24,26和20年,其树高总生长量分别为28.5,18.2,16.0,16.4和16.2m,胸径生长量分别为33.05,32.66,27.73,33.11和24cm,材积生长量分别为1.027 4,0.652 0,0.375 0,0.546 9和0.306 2m3;树高、胸径与材积的连年生长量均基本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规律,各树种的树高与胸径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及出现的时间存在一定差异;数量成熟年龄也存在差异,其成熟顺序依次是光果西南杨、乡城杨、康定杨、川杨、三脉青杨;各树种胸高形数开始时差异较大,但后期基本稳定在0.4左右;胸径、树高、材积的Logistic方程均能很好地反映各树种的生长过程,其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都在0.99以上。【结论】川西高原乡土杨树各树种的生长过程存在明显差异,在造林后应依据其生长特性进行抚育管理,以缩短其成材年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 乡土杨树 生长特性 树干解析
下载PDF
青藏高原30—40ka B.P.暖湿气候事件对川西河谷地质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岳桥 李海龙 李建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81-492,共12页
青藏高原在末次冰期晚期(30—40 ka B.P.,相当于MIS3a阶段)出现的暖湿气候事件强烈地影响了川西高原东缘河流地质生态环境。表现在深切河谷中普遍发育大型滑坡、泥石流、冲洪积扇体等灾变事件和古堰塞湖沉积。本文重点剖析了岷江上游、... 青藏高原在末次冰期晚期(30—40 ka B.P.,相当于MIS3a阶段)出现的暖湿气候事件强烈地影响了川西高原东缘河流地质生态环境。表现在深切河谷中普遍发育大型滑坡、泥石流、冲洪积扇体等灾变事件和古堰塞湖沉积。本文重点剖析了岷江上游、大渡河中游大型堵江事件的地形地貌特点、沉积物发育特征、沉积年代学、新构造背景等,同时分析了黄河上游玛曲段大型冲-洪积扇体的沉积特征与时代。结果表明在川西高原东缘深切河谷普遍存在距今30—40 ka时期的堵江事件,而这一时期在黄河上游发生大型冲-洪积事件和黄河袭夺若尔盖古湖事件,二者均与青藏高原末次冰期暖湿事件同步。研究认为这期急剧气温变化增强了河谷侵蚀和卸载能力,而东缘强烈的地震断层活动又触发了突发事件的发生,暖湿气候事件与新构造运动在时空上的耦合共同塑造了晚更新世晚期川西高原东缘深切河谷系统特殊的地质生态环境及其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40 KA B.P.暖湿气候 深切河谷 堵江事件 川西高原
下载PDF
理县黄土地层与环境记录 被引量:7
9
作者 王书兵 蒋复初 田国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5-119,共5页
理县黄土堆积厚度为7.30 m,可分为S0、S1古土壤层和L1黄土层。光释光结果显示,理县黄土沉积始于末次间冰期,约130 kaBP。磁化率、粒度、碳酸盐含量等经典气候替代指标分析表明,它们可以反映青藏高原东部气候环境变迁。环境记录显示,末... 理县黄土堆积厚度为7.30 m,可分为S0、S1古土壤层和L1黄土层。光释光结果显示,理县黄土沉积始于末次间冰期,约130 kaBP。磁化率、粒度、碳酸盐含量等经典气候替代指标分析表明,它们可以反映青藏高原东部气候环境变迁。环境记录显示,末次冰期间冰阶(即氧同位素3阶段)期间该区呈现出极端冷湿的气候环境。理县地区气候演化更接近于印度季风强度记录的变化,而与格陵兰冰心和深海氧同位素记录相似性稍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记录 黄土地层 理县 川西高原
下载PDF
川西高原近五十年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9
10
作者 李川 陈静 朱燕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10期138-144,共7页
利用川西高原近五十年逐日观测资料,研究了川西高原的气候变化,并与高原主体的拉萨和四川盆地代表站成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近五十年来,川西高原大部分区域气温升高,气候在变暖。但其变暖幅度比拉萨弱,比成都强;且海拔越高,变暖趋势... 利用川西高原近五十年逐日观测资料,研究了川西高原的气候变化,并与高原主体的拉萨和四川盆地代表站成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近五十年来,川西高原大部分区域气温升高,气候在变暖。但其变暖幅度比拉萨弱,比成都强;且海拔越高,变暖趋势越明显。川西高原气候变暖最明显的是最低气温,其升温幅度及趋势要比年平均温度明显。近五十年来川西高原降水略有增加,与拉萨的降水趋势较一致,与成都的不同甚至相反,近五十年来成都降水下降趋势明显,值得引起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川西高原可尔因地区黄土成因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维亮 李国新 谷曼 《地质与资源》 CAS 2007年第4期300-302,共3页
川西高原马尔康县境内的可尔因地区黄土分布广泛.黄土主要呈披盖式分布在3~6级阶地上.采用ESR(电子磁旋共振)测年、黄土粒度分析、SEM扫描电镜石英表面形态观察以及区域资料对比,分析了可尔因地区黄土的风成成因,认为应属冰缘黄土.
关键词 黄土 成因分析 可尔因 四川
下载PDF
树轮记录的川西金川1713-2010年6月平均气温变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肖丁木 秦宁生 +1 位作者 李金建 李媛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52-257,共6页
利用采自川西高原金川情人海沟的云杉树轮样本,分析了树轮宽度与气候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树轮宽度指数与金川气象站6月平均气温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利用标准化树轮宽度指数重建了该区域1713—2010年6月平均气温序列,交叉检验及各... 利用采自川西高原金川情人海沟的云杉树轮样本,分析了树轮宽度与气候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树轮宽度指数与金川气象站6月平均气温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利用标准化树轮宽度指数重建了该区域1713—2010年6月平均气温序列,交叉检验及各项检验的参数表明重建方程是稳定可靠的。近298年来川西金川6月平均气温为18.2℃,经历了3个暖期和4个冷期。暖期时段为1825—1839、1854—1892和1951—1961年;冷期时段为1792—1804、1842—1853、1864—1893和1911—1924年。周期分析结果表明,重建序列存在2~3、7~8、20~30、32~64和70~130a的变化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 树轮宽度 气候重建 平均气温
下载PDF
川西高原2012—2018年间家畜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3
13
作者 袁东波 郝力力 +7 位作者 尹念春 周明忠 阳爱国 曾子鑫 李春隆 侯巍 莫茜 尹杰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0-21,24,共3页
为了解2012—2018年间四川省动物包虫病流行状况,评估近年来所采取防控措施的效果。犬粪采用包虫抗原ELISA法检测,牛(包括牦牛)和羊采取屠宰后观察、剖检脏器上的包囊进行判定,分别统计犬和牛、羊包虫感染率。结果显示:犬平均阳性率由2... 为了解2012—2018年间四川省动物包虫病流行状况,评估近年来所采取防控措施的效果。犬粪采用包虫抗原ELISA法检测,牛(包括牦牛)和羊采取屠宰后观察、剖检脏器上的包囊进行判定,分别统计犬和牛、羊包虫感染率。结果显示:犬平均阳性率由2012年的23.34%下降到2018年的8.12%;牛平均感染率由2012年的17.32%下降到2018年的5.36%;羊平均感染率由2012年的8.17%下降到2018年的3.68%。表明四川省包虫病疫区通过实施牛、羊包虫疫苗免疫,犬只精准驱虫和脏器无害化处理的综合防控模式,疫区家畜包虫病阳性率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畜包虫病 流行病学 川西高原
下载PDF
川西高原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熊金银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7-220,共4页
川西地区处于中国较偏远的地带,地形十分复杂,有许多地区甚至处于地震带上,相对于我国东部、南部等地区川西人口密集程度低。川西地区以前采用的是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盲目照抄照搬其它省份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未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最... 川西地区处于中国较偏远的地带,地形十分复杂,有许多地区甚至处于地震带上,相对于我国东部、南部等地区川西人口密集程度低。川西地区以前采用的是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盲目照抄照搬其它省份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未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最终导致了水土严重流失,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水平仍旧止步不前,同时还使川西高原的传统产业也受到了影响。川西地区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这两大难题,因此川西地区急需找到一条新的发展路子来推动该地区持续、健康发展。结合当地特色,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不二选择。川西高原地区具有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巨大,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势特点,稀有的动植物资源,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等条件,并且国家近几年加大对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支持,这些都成为开展生态旅游的最宝贵资源。川西地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是一种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符合客观现实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将农业与生态旅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真正地实现了经济增长、生态保护、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同步与协调发展,重新分配了农村资源、整合农村功能,实现了农村产业生态化与产业多功能化,最终将建立以生态农业旅游为主导,带动第三产业,如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发展的新型旅游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 生态农业旅游 可持续发展 开发 利用
下载PDF
川西高原大叶杨生长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蒋小林 贾晨 +3 位作者 代玲莉 辜云杰 何承忠 罗建勋 《四川林业科技》 2015年第3期13-17,共5页
采用树干解析法对川西高原泸定县岚安乡25 a生大叶杨人工林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5 a生大叶杨的胸径、树高与材积总生长量分别为27.65 cm、20.5 m与0.56047 m3;大叶杨的胸径、树高与材积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在随着年龄的增... 采用树干解析法对川西高原泸定县岚安乡25 a生大叶杨人工林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5 a生大叶杨的胸径、树高与材积总生长量分别为27.65 cm、20.5 m与0.56047 m3;大叶杨的胸径、树高与材积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胸径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的峰值分别出现在造林后第6年和第9年,其值分别为1.65 cm和1.43 cm;树高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的最大值同时出现在造林后第9年,其值分别为1.69 m和1.51 m;材积的连年生长量在造林后第21年出现最大值为0.03947 m3,平均生长量在造林后第25年时的值为0.02242 m3,是目前最大值;材积连年生长曲线与平均生长曲线相交于第25年左右,材积的数量成熟年龄为25年;大叶杨的材积生长率与胸高形数随着年龄生长而逐渐降低,树干干形在第12年左右基本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杨 川西高原 生长特性 树干解析
下载PDF
川西北高原地貌垂直地带性及山地灾害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张信宝 吴积善 汪阳春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33-640,共8页
川西北高原地貌垂直地带性明显:现在流水地貌带海拔高度<3800m;冰缘地貌带为3800~4200m;冰川地貌带>4200m;相应的主导地貌过程分别是流水侵蚀、冻融侵蚀和冰川侵蚀.川西北高原是大面积构造隆升背景下冻融侵蚀形成的夷平地貌,花岗岩... 川西北高原地貌垂直地带性明显:现在流水地貌带海拔高度<3800m;冰缘地貌带为3800~4200m;冰川地貌带>4200m;相应的主导地貌过程分别是流水侵蚀、冻融侵蚀和冰川侵蚀.川西北高原是大面积构造隆升背景下冻融侵蚀形成的夷平地貌,花岗岩和石灰岩等结晶岩抗寒冻风化能力强,三叠系砂板岩,抗寒冻风化能力差,前者可以形成冰川发育的高山,后者为融冻地貌等发育的丘状起伏的高原面.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主要位于流水地貌带与冰缘地貌带的交界地带,滑坡、崩塌、融冻土流是工程沿线的主要斜坡灾害,规模多为中小型.工程沿线地区泥石流沟数量多、规模小,但流水地貌带内的部分沟谷可能有大型泥石流发生.融冻土流是该区河流泥沙的主要来源,侵蚀产沙对水库淤积的影响应引起重视.冰缘地貌和流水地貌的交错带部位,地貌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相当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 西线工程 川西北高原 地貌垂直地带性 山地灾害
下载PDF
川西高原造就了“天府之国” 被引量:12
17
作者 赵琦 《四川地质学报》 2001年第2期116-121,共6页
川西高原 ,特别是岷江上游有着丰富的对农业有益的元素 ,经喜马拉雅期东西部差异升降运动 ,促使这些元素通过岷江水带往盆地 ,都江堰水利工程更使其遍布 ,在人类数千年的辛勤耕作下终于形成了“天府之国”。
关键词 天府之国 川西高原 有益元素 农业 成都平原 水利勤务员 有害元素
下载PDF
先秦川西高原的氐与羌 被引量:3
18
作者 段渝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1期1-5,共5页
川西高原氐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这无论在文献还是考古资料中都有据可证。氐、羌同源异流,原居西北甘青高原,后分化为两族。西羌分布极其广阔,除黄河上游甘青地区而外,还南及岷山之域。从考古学并结合历史文献考察,岷江上游石... 川西高原氐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这无论在文献还是考古资料中都有据可证。氐、羌同源异流,原居西北甘青高原,后分化为两族。西羌分布极其广阔,除黄河上游甘青地区而外,还南及岷山之域。从考古学并结合历史文献考察,岷江上游石棺葬应是氐人的文化遗存,雅砻江、金沙江和大渡河流域的石棺葬,则应是羌人的文化遗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川西高原 同源异流
下载PDF
川西高原马尔康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6
19
作者 徐仁鹏 廖麒翔 +3 位作者 姜希瑞 张明阳 谢雨竹 韩琳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97-103,共7页
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事业,在对马尔康旅游资源做出具体规划的同时,对当地的气候资源特征进行分析与评价.利用马尔康县气象站1966~2005年逐日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降水量等观测资料,计算当地温湿指数、风寒指数、着衣指数、综合舒适指... 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事业,在对马尔康旅游资源做出具体规划的同时,对当地的气候资源特征进行分析与评价.利用马尔康县气象站1966~2005年逐日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降水量等观测资料,计算当地温湿指数、风寒指数、着衣指数、综合舒适指数等,进而对旅游气候舒适度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马尔康地区温湿指数和风寒指数分别在7、8月份达最大值,着衣指数在7月份达最小值,人体在7月份感觉最舒适;(2)40a间,马尔康地区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总体变化较稳定,个别年份波动较大;(3)1966~1990年,舒适天数基本在125d左右波动;受全球变暖影响,1990~2005年马尔康舒适天数呈明显波动上升趋势.这说明马尔康夏季为最适宜旅游季节,全年大概有120d非常适宜旅游,旅游资源丰富,且气候变化对当地旅游资源开发有明显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气象学 气候舒适度 旅游气候 综合舒适指数 川西高原
下载PDF
川西高原砂金矿床形成规律 被引量:1
20
作者 崔克信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08-313,共6页
砂金富集规律可归纳为五条:(1)砂金比重大,体积小,一般下沉于砂砾层底部基岩之上,形成富矿带。(2)河流流速减缓处是砂金富集之场所,如河流内湾处;两河会流处;河谷由宽突变窄处;河谷由窄突变宽处。(3)河床起伏不平是砂金富集之主要条件... 砂金富集规律可归纳为五条:(1)砂金比重大,体积小,一般下沉于砂砾层底部基岩之上,形成富矿带。(2)河流流速减缓处是砂金富集之场所,如河流内湾处;两河会流处;河谷由宽突变窄处;河谷由窄突变宽处。(3)河床起伏不平是砂金富集之主要条件。最理想的河床是软硬相间之岩层,如砂页岩互层,且走向横穿河谷,倾斜较陡,这样,便形成具有无数隔梁与隔槽的起伏不平的河床,砂金受阻,易于停积。(4)位于谷旁之古老河床沉积阶地是无水患的易采砂金矿床,不容忽视。(5)红黄杂色铁砂及石英碎屑常为砂金富集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金矿床 形成规律 川西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