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 Content and Biological Parameters of Bigeye Tuna(Thunnus obseus) in the Western Central Indian Ocean
1
作者 SONG Liming SHEN Zhibin +2 位作者 LI Jie LI Dongjing LI Yuwei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6年第5期853-860,共8页
Comparing fat content with physiological status can throw light on the reproduction and feeding behavior of the fish. The biological data of 586 bigeye tuna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longline fishery in the waters of We... Comparing fat content with physiological status can throw light on the reproduction and feeding behavior of the fish. The biological data of 586 bigeye tuna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longline fishery in the waters of Western Central Indian Ocean from November, 2012 to March, 2013. The spatial or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fat content, and the relationships of fat content with gender, round weight, gonadal maturity and fork length were analyzed. A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t content and fork length(FL), gonadosomatic index(GSI), condition factor(K), and somatic index(SI).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fat content of bigeye tuna was in the range of 3.1%–27.1% with the average 12.8%; 2)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geographical differences of average fat content(P > 0.05) among 1? squares in general; 3)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 > 0.05) of the fat content for different genders, months, or gonad maturity stages; 4) there was an extreme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P = 0.000) between fat content and FL and GSI.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P = 0.051) between fat content and K.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P = 0.003) between fat content and SI.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the fat content of the matured fish was relatively stable. The survey area was in a spawning region, and the survey period was the spawning season for bigeye tu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turity indian season somatic physiological maturation extremely migration length feeding
下载PDF
印度洋中西部和大西洋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的食性比较 被引量:18
2
作者 朱国平 许柳雄 +1 位作者 周应祺 姜文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5-141,共7页
根据2004年8月至2005年3月大西洋西部水域及2003年12月份至2004年5月份在印度洋中西部水域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所获取的大眼金枪鱼数据,对两个诃查区域内的大眼金枪鱼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的食物组成包... 根据2004年8月至2005年3月大西洋西部水域及2003年12月份至2004年5月份在印度洋中西部水域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所获取的大眼金枪鱼数据,对两个诃查区域内的大眼金枪鱼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的食物组成包括沙丁鱼、鱿鱼、乌贼等13个饵料类群,其中主要摄食鱿鱼和沙丁鱼;大西洋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主要摄食沙丁鱼、鱿鱼、虾类等13种饵料类群,主要以沙丁鱼为饵,其次为鱿鱼。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空胃率非常高,基本上维持在60%以上;大西洋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空胃率相对较低,基本上都在30%以下。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平均饱满指数变化不大,基本上维持在0.40~0.55之间。大西洋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平均饱满指数变化也不太大。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各月平均饱满指数高于大西洋西部水域,且各月空胃率高于后者。印度洋中西部和大西洋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基本上都1.50~2.00之间变化。相同调查月份内,印度洋中西部水域大眼金枪鱼食物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高于大西洋西部水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西部 印度洋中西部 大眼金枪鱼 食性
下载PDF
印度洋中西部黄鳍金枪鱼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朱国平 陈新军 许柳雄 《海洋渔业》 CSCD 2006年第1期25-29,共5页
根据2003—2004年1—6月我国农业部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观察员项目所收集的有关数据,对印度洋中西部黄鳍金枪鱼的基本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3年和2004年渔获物中黄鳍金枪鱼加工后体重范围分别为7—81kg和20~78kg,优势... 根据2003—2004年1—6月我国农业部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观察员项目所收集的有关数据,对印度洋中西部黄鳍金枪鱼的基本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3年和2004年渔获物中黄鳍金枪鱼加工后体重范围分别为7—81kg和20~78kg,优势组分别为20—50kg和30—60kg。叉长范围分别为70—180cm和110~170cm。2003年渔获物雌雄性比的平均值为0.71,月间性比组成差异较小;而2004年渔获雌雄性比的平均值为1.00,月间性比组成差异较大。2003年各月的摄食等级以1—2级为主,月间差异较小;而2004年摄食等级以1级为主,并且月间各等级组成差异大。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2.1890×10^-5L^2.92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金枪鱼 生物学特性 印度洋中西部
下载PDF
印度洋中西部大眼金枪鱼年龄与鱼体脂肪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宋利明 赵海龙 李冬静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41-747,共7页
本文根据2012年10月—2013年3月在印度洋中西部海域金枪鱼延绳钓渔业调查所获得的样本,利用其脊椎骨鉴定了334尾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的年龄,并利用鱼类脂肪含量仪测定了其肌肉的脂肪含量,进而对年龄与脂肪含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本文根据2012年10月—2013年3月在印度洋中西部海域金枪鱼延绳钓渔业调查所获得的样本,利用其脊椎骨鉴定了334尾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的年龄,并利用鱼类脂肪含量仪测定了其肌肉的脂肪含量,进而对年龄与脂肪含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本金枪鱼的特征如下:(1)年龄组成为1—9龄,其中4—6龄比例最大,约占样本总数的66.4%;(2)脂肪含量范围为3.1%—29.8%,平均为13.4%,优势范围在7.0%—17.0%之间,其中13.0%—17.0%的比例最高达51.4%;(3)通过比较不同年龄组的脂肪含量发现,鱼体脂肪含量1—3龄随年龄增加而下降。4—5龄脂肪含量较高,6龄急剧下降到最低,7—9龄又呈升高的趋势;(4)雌性和雄性大眼金枪鱼的新陈代谢变化无明显差异,雌性比雄性的性成熟年龄要早1年左右,雌性3—4龄时性成熟,而雄性为4—5龄时性成熟;(5)脂肪含量的变化可能与大眼金枪鱼生长、繁殖、衰老等过程中的新陈代谢变化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 年龄 脂肪含量 印度洋中西部
下载PDF
3个不同海区鸢乌贼渔业生物学的初步比较 被引量:9
5
作者 李建华 陈新军 +2 位作者 方舟 刘必林 高春霞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61-569,共9页
根据2005年4~5月、2014年4~6月以及2014年2—6月我国渔船分别在印度洋海域、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和中西太平洋海域采集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oualaniensis)样本,对其胴长、体质量、性成熟度组成和初次性成熟胴长等基础生物学进行... 根据2005年4~5月、2014年4~6月以及2014年2—6月我国渔船分别在印度洋海域、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和中西太平洋海域采集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oualaniensis)样本,对其胴长、体质量、性成熟度组成和初次性成熟胴长等基础生物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洋海域雌性个体优势胴长及所占的比例为380~560mm和83.50%;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为160—240mm和81.86%;中西太平洋海域雌性为140—180mm和77.78%,雄性为140~160mm和93.14%。印度洋海域雌性个体优势体质量及所占比例分别为1500~4500g和85.00%;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为200—500g和78.43%;中西太平洋海域雌性为100~280g和88.89%,雄性为160—220g和88.24%。印度洋海域个体生长指数小于3,其它地区均大于3。印度洋海域的性成熟个体占总体的46.5%,在胴长为320mm已经开始出现性成熟个体;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性成熟个体占总体的63.24%,在胴长为200mm时已经出现了性成熟个体;中西太平洋海域雌性性成熟个体占总体的10.1%,胴长160mm已经有性成熟个体,雄性为65.68%。印度洋海域雌性个体初次性成熟胴长为392.74mm;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为196.40mm;中西太平洋雌性个体为213.80mm,雄性个体为146.95mm。本研究结果显示,3个海域的鸢乌贼均为混合群体,印度洋海域主要为大型群,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和中西太平洋海域主要为中型群,也有一定量的小型群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渔业生物学 印度洋西北部 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 中西太平洋
下载PDF
中印度洋与南海西部表层海水细菌多样性 被引量:5
6
作者 夏呈强 李毅 +3 位作者 党延茹 察倩倩 贺晓艳 秦启龙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7-96,共10页
细菌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更好地了解海洋细菌的特征及其在海洋环境中的潜在作用,本文利用纯培养与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中印度洋与南海西部海域表层海水细菌多样性进行研究。纯培养结果表明,自中印度洋... 细菌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更好地了解海洋细菌的特征及其在海洋环境中的潜在作用,本文利用纯培养与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中印度洋与南海西部海域表层海水细菌多样性进行研究。纯培养结果表明,自中印度洋与南海西部表层海水中共分离275株可培养海洋细菌,隶属于4门49属75种。变形菌门是绝对优势类群(占总株数的68.7%),其次是放线菌门(21.5%)、拟杆菌门(9.1%)和厚壁菌门(0.7%)。在属水平,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与弧菌属(Vibrio)是主要的优势属,共占总株数的30.0%。在3种分离培养基中,自1/10×2216E培养基中分离细菌的数目与种类最多(89株,30属);分离菌株中的细菌菌株有7、9与3个属分别仅在2216E、1/10×2216E及葡萄糖甘露糖(glucose-mannose, GM)培养基中生长。此外,共分离培养出50株细菌(26种)可能代表潜在新分类单元。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中印度洋和南海西部表层海水中共有23个门531个属。优势门类为变形菌门(72.2%)和拟杆菌门(15.3%),优势属为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24.4%)、盐单胞菌属(Halomonas, 16.3%)和亚硫酸杆菌属(Sulfitobacter, 13.9%)。此外,中印度洋表层海水细菌Shannon-Wiener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南海西部(P <0.05),且细菌群落结构显著不同(P <0.05)。综合纯培养与原位细菌数据得出,中印度洋与南海西部海洋细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具有进一步开发研究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印度洋 南海西部 表层海水 高通量测序 细菌多样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