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of Western Inner Mongolia
1
作者 Zhao Yanhong Jia Xiye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8年第1期89-99,共11页
The terrain of Inner Mongolia is long and narrow, and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is complicated. The South China crustal velocity model and Inner Mongolias optimal crustal velocity model 2015 cannot fully meet the ear... The terrain of Inner Mongolia is long and narrow, and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is complicated. The South China crustal velocity model and Inner Mongolias optimal crustal velocity model 2015 cannot fully meet the earthquake location requirements of Inner Mongolia. Based on the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s produced by Inner Mongolia Seismic Digital Network from 2009 to 2016,the initial model was obtained by using the linear fit of the seismic phases and the converted travel time curve. The Hyposat results of 225 earthquakes that occurred in western Inner Mongolia were scanned using this model,and the velocity model for western Inner Mongolia was determined as follows: V1= 6. 06 km/s;VPb= 6. 61 km/s; Vn= 8. 12 km/s; H1= 30 m; and the Moho depth H = 44 km. Comparison of the test results of the new model and the reference model shows that the residual error of the new model and the mean deviation of the epicenter location have obviously decre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ner mongolia Region South China crustal velocity model Optimal crustal velocity model of 2015 western inner mongolia crustal velocity model
下载PDF
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吴鹏 贾华 +2 位作者 张小涛 王雪飞 刘爽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3-75,共13页
根据晋冀蒙交界地区固定台和流动台共计78个台站记录的高质量远震资料,得到了共计6978个接收函数,反演了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地壳厚度与波速比结果。结果显示,研究区的地壳厚度在31~45 km,变化幅度较大,具有由东向西逐渐加厚的横向变化,并... 根据晋冀蒙交界地区固定台和流动台共计78个台站记录的高质量远震资料,得到了共计6978个接收函数,反演了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地壳厚度与波速比结果。结果显示,研究区的地壳厚度在31~45 km,变化幅度较大,具有由东向西逐渐加厚的横向变化,并且沿着东南-西北方向有渐变特征。台站下方地壳速度比在1.63~1.90,对应的泊松比在0.18~0.31,具有明显的分块特征。波速比相对较高的地区多为沉积盆地断陷中心地带及附近区域,波速比较低的区域分布在太行山脉中段与吕梁山地区等隆起区域附近。大同火山区波速比高于周边地区,是火山剧烈活动引起地幔物质上涌的反映。太行山山前断裂带附近的台站下方地壳平均速度比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减小的特征,表明此区域地壳分层结构明显,同时也反映了平原地区与山脉地区的地壳介质成分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冀蒙 华北克拉通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波速比
下载PDF
晋冀蒙交界地区最小一维速度模型 被引量:4
3
作者 冯向东 王晓山 +1 位作者 陈婷 张素欣 《华北地震科学》 2017年第4期16-21,共6页
收集整理晋冀蒙交界地区2014年9月1日至2016年5月28日间448次1.0级以上地震事件的6 678条P波和6 103条S波到时资料,采用震源位置-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方法,使用Velest程序计算了晋冀蒙交界地区"最小一维速度模型",并利用这一... 收集整理晋冀蒙交界地区2014年9月1日至2016年5月28日间448次1.0级以上地震事件的6 678条P波和6 103条S波到时资料,采用震源位置-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方法,使用Velest程序计算了晋冀蒙交界地区"最小一维速度模型",并利用这一模型对该地区1 763次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震源深度分布集中于5~20km区间,趋于正态分布,定位结果有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冀蒙交界地区 “最小一维速度模型” 地震定位 Velest程序
下载PDF
2009年内蒙古西部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及平均波速比异常 被引量:1
4
作者 韩晓明 刘文广 石睿 《高原地震》 2010年第1期1-5,共5页
内蒙古西部地区地质构造发育、历史中强地震频发。2009年以来,该区域地震活动明显增强,特别是ML3.0级以上地震持续活跃,使该地区的震情空前紧张。本文基于该区域的地震地质背景,分析了2009年以来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区域平均... 内蒙古西部地区地质构造发育、历史中强地震频发。2009年以来,该区域地震活动明显增强,特别是ML3.0级以上地震持续活跃,使该地区的震情空前紧张。本文基于该区域的地震地质背景,分析了2009年以来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区域平均波速的下降异常对内蒙古西部地区未来时段内的震情发展做出了初步预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西部 地震活动 波速比
下载PDF
内蒙古西部温室大棚温度变化分析与预报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超 《北方农业学报》 2016年第5期93-98,共6页
为了深入了解内蒙古西部地区温室大棚温度变化特点,建立棚内温度预报模型,文章使用阿拉善盟巴润别立镇2013年1—4月逐日逐小时温棚内外气温对比观测资料,定量分析温棚内气温日变化特征,建立温度预报模型,结果认为,7:00~9:00时棚内出... 为了深入了解内蒙古西部地区温室大棚温度变化特点,建立棚内温度预报模型,文章使用阿拉善盟巴润别立镇2013年1—4月逐日逐小时温棚内外气温对比观测资料,定量分析温棚内气温日变化特征,建立温度预报模型,结果认为,7:00~9:00时棚内出现最低气温6.4~10.9℃,之后2~3 h升温最显著,达8.6℃/h左右,14:00~15:00时达到棚内最高气温36.3~41.6℃,之后降温5.4℃/h左右,19:00时之后夜间温度变化平缓;有气温观测条件的大棚可根据温度拟合方程计算任意时次棚内温度;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棚内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的预报模型,可以有效地利用气象部门3~7 d预报结果,为农业生产服务。预报模型有较好的显著度,可用于预测棚内温度变化,对于提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增强防灾减灾和相应的决策能力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西部 温室大棚 气温日变化 温度预报模型
下载PDF
内蒙古分区地壳一维速度模型的检验 被引量:3
6
作者 贾昕晔 王鑫 +8 位作者 王树波 翟浩 杨智升 刘永梅 王旭东 张小艳 徐岩 苏相达 刘芳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38-752,共15页
基于“2015模型”和分区模型对比的方法,开展折合走时、典型地震、爆破和塌陷以及PTD震源深度测定4个方面的模型适用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采用分区模型时,随机抽取事件均位于折合走时理论线中间;典型事件、爆破和塌陷使用分区模型得到... 基于“2015模型”和分区模型对比的方法,开展折合走时、典型地震、爆破和塌陷以及PTD震源深度测定4个方面的模型适用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采用分区模型时,随机抽取事件均位于折合走时理论线中间;典型事件、爆破和塌陷使用分区模型得到的定位残差较“2015模型”明显减小,且使用“3个区域与编目”获得的震中差较“2015—编目”有明显降低。使用分区模型进行PTD震源深度测定,更符合内蒙古分区地壳厚度分布特征。分区模型与全球地壳模型crust 1.0、crust 2.0和使用接收函数得到的Moho面厚度分布结果基本一致。综合认为,内蒙古西部、中部、东部一维地壳速度模型更符合内蒙古地区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分区速度模型 “2015模型”
下载PDF
内蒙古分区地壳速度模型的建立及应用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赵艳红 舒雷 +2 位作者 刘永梅 张珂 尹占军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31-744,共14页
内蒙古测震台网自"十五"数字化网络建成以来,一直使用华南速度模型。多年的大震速报和地震编目结果显示,华南速度模型不符合内蒙古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 2016年开始使用的内蒙古2015速度模型也不能完全满足内蒙古各区域地震定... 内蒙古测震台网自"十五"数字化网络建成以来,一直使用华南速度模型。多年的大震速报和地震编目结果显示,华南速度模型不符合内蒙古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 2016年开始使用的内蒙古2015速度模型也不能完全满足内蒙古各区域地震定位的需求。本文对内蒙古地区2009~2016年记录的所有M_L≥3.0地震震相数据利用速度拟合和折合走时方法,反演适合内蒙古西部、东部、中部各区域的分区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并对西部速度模型、东部速度模型、中部速度模型进行应用对比分析。各分区的地壳速度模型定位误差较小,可靠性和稳定性优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模型 内蒙古2015速度模型 西部模型 东部模型 中部模型
下载PDF
辽西-内蒙地区地壳结构的转换波测深研究
8
作者 吴忠良 何国琦 +6 位作者 臧绍先 刘宝诚 朱玠 卢造勋 赵国敏 刘志荣 刘玉信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347-355,共9页
为研究华北地台、西拉木伦加里东褶皱带及贺根山海西褶皱带交界地区的深部构造,在辽西-内蒙地区进行了转换波地震测深。本文给出了转换波测深的基本结果,同时试图通过对转换波方法本身的进一步研究,给出更多的关于地壳结构和间断面性质... 为研究华北地台、西拉木伦加里东褶皱带及贺根山海西褶皱带交界地区的深部构造,在辽西-内蒙地区进行了转换波地震测深。本文给出了转换波测深的基本结果,同时试图通过对转换波方法本身的进一步研究,给出更多的关于地壳结构和间断面性质的信息,并据此进行测深结果的构造意义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波 地壳结构 测深
下载PDF
晋冀蒙交界地区最小一维速度模型联合反演 被引量:1
9
作者 高源 张晖 +1 位作者 张帆 翟浩 《山西地震》 2019年第2期19-21,共3页
文章使用内蒙古地震台网记录到的晋冀蒙交界地区517个定位地震,在参考原始编目报告的基础上,用和达法拟合走时曲线删除错误数据,使用Kissling方法联合反演得到晋冀蒙交界地区最小一维P波速度模型和震源位置。结果显示,研究区P波速度随... 文章使用内蒙古地震台网记录到的晋冀蒙交界地区517个定位地震,在参考原始编目报告的基础上,用和达法拟合走时曲线删除错误数据,使用Kissling方法联合反演得到晋冀蒙交界地区最小一维P波速度模型和震源位置。结果显示,研究区P波速度随着深度增加而递增,无明显间断面,联合反演得到的震中位置较原始报告分布更集中,簇状分布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冀蒙交界 速度模型 联合反演 震源位置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