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川中—川西过渡带中侏罗统沙溪庙组致密砂岩相对优质储层成因机制 被引量:2
1
作者 宋林珂 刘四兵 +3 位作者 曾青高 周栋 唐大海 王锦西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1-388,共18页
川中—川西过渡带沙溪庙组天然气勘探潜力巨大,是四川盆地近几年勘探的热点。目前,制约沙溪庙组致密砂岩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问题较多,其中,“相对优质储层”的形成机理和综合预测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这一科学问题,本次研究通... 川中—川西过渡带沙溪庙组天然气勘探潜力巨大,是四川盆地近几年勘探的热点。目前,制约沙溪庙组致密砂岩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问题较多,其中,“相对优质储层”的形成机理和综合预测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这一科学问题,本次研究通过系统的物性分析、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以及储层地球化学分析等,开展了研究区沙溪庙组相对优质储层成因机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沙溪庙组致密砂岩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沙二段砂岩石英平均体积分数为35.27%,长石平均体积分数为35.37%,岩屑平均体积分数为29.36%,沙一段砂岩石英平均体积分数为37.79%,长石平均体积分数为24.01%,岩屑平均体积分数为38.20%,沙一段长石体积分数较高,沙二段岩屑体积分数较高。沙二段以变质岩岩屑为主(占岩屑体积分数的55%),沙一段则以岩浆岩岩屑为主(占岩屑体积分数的43%)。储层孔隙类型以原生孔为主,长石溶蚀孔为辅,沙一段具有相对更高比例的原生孔和裂隙孔。沙二段砂岩中38.00%的样品孔隙度大于12%,25.25%的样品渗透率大于1×10^(-3)μm^(2),沙一段砂岩仅3.09%的样品孔隙度大于12%,但41.22%的样品渗透率大于1×10^(-3)μm^(2)。总体表现为致密背景下发育一定的相对优质储层。其中沙二段储层孔隙度发育较好,而沙一段储层渗透性更佳,说明沙一段储层孔隙结构相对较好。沙溪庙组致密砂岩储层发育受控于岩矿组合-烃源体系-成岩系统。岩矿组合为成岩作用的演化提供物质基础,烃源体系决定溶蚀作用发育的强度,并为砂岩中主要自生矿物的沉淀提供必要的离子来源;成岩系统的开放程度则决定了体系内外离子的带进带出,进而影响了溶蚀作用和相应成岩产物的沉淀。沙二和沙一段砂岩岩矿组合的差异、沉积环境的不同、烃源体系以及成岩系统的开放程度是导致其成岩作用差异的主要原因。综上认为,高能沉积环境、早期保持性成岩作用(孔隙衬垫绿泥石)、多期次和多种类型的溶蚀作用以及局部微裂缝的发育改造,是研究区沙溪庙组相对优质储层发育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川西过渡带 沙溪庙组 致密砂岩 相对优质储层 成因机制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川西高山高原过渡带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1
2
作者 仙巍 季建万 +1 位作者 何彬彬 邵怀勇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6,共6页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被认为是人类环境评价和监测的重要参数,利用遥感技术来监测植被生长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成为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川西高山高原区是我国地势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向川西南山地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属...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被认为是人类环境评价和监测的重要参数,利用遥感技术来监测植被生长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成为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川西高山高原区是我国地势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向川西南山地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属生态环境脆弱区,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基于MODIS植被产品及气温、降水站点数据对2001-2010年川西高山高原过渡带的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变化、NDVI的时空演变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较好的揭示了研究区的植被生长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特点.研究结果表明:NDVI与降水量和气温均呈正相关关系.温度是春季植被生长的主要影响因素,降水量是秋季植被生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山高原过渡带 植被覆盖 气候变化 响应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中段盆山过渡带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8
3
作者 郭卫星 李书兵 +2 位作者 刘树根 罗啸泉 王睿婧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6期686-691,共6页
川西坳陷中段盆山过渡带地震资料品质较差,构造解释存在多解性。前人多采用前展式逆冲叠瓦构造模型进行解释,文中依据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分析认为,分层变形构造模型更加合理。盆山过渡带以安县—灌县断层和关口断层为界,可分为叠瓦构... 川西坳陷中段盆山过渡带地震资料品质较差,构造解释存在多解性。前人多采用前展式逆冲叠瓦构造模型进行解释,文中依据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分析认为,分层变形构造模型更加合理。盆山过渡带以安县—灌县断层和关口断层为界,可分为叠瓦构造带、分层变形带和山前单斜带。垂向构造以须家河组3段和中、下三叠统为界,分为浅层、中层和深层3个层次,浅层和中层总体呈叠瓦构造,深层构造变形弱。以绵竹为界,研究区分为北东段和南西段,北东段构造倾角大、垂向位移明显,南西段构造倾角小、水平位移大。构造演化分析表明,印支晚期以安县—灌县断层活动为代表,推覆构造活动强烈并有较大的水平收缩变形量;燕山早期构造相对平静;燕山中—晚期和喜马拉雅期关口断层发育,水平收缩变形量相对小,而基底隆升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盆山过渡带 前展式叠瓦构造 分层变形构造 安县-灌县断层 川西坳陷中段
下载PDF
川西高原冬虫夏草生态气候区划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利平 彭云 田宏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8-116,共9页
川西高原是我国冬虫夏草的重要产区,但其生态气候适宜区一直不是十分明确.综合分析国内特别是川西高原冬虫夏草的调查研究成果,结合产区实际,初步确定以海拔高度、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坡度等为区划指标,利用... 川西高原是我国冬虫夏草的重要产区,但其生态气候适宜区一直不是十分明确.综合分析国内特别是川西高原冬虫夏草的调查研究成果,结合产区实际,初步确定以海拔高度、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坡度等为区划指标,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生态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冬虫夏草适宜区和次适宜区广泛分布于川西高原的北部高原和南部横断山区的山体山原中上部的草甸和草甸灌丛中,但分布区破碎分散,呈带状、片状或块状.北部高原区相对成片,南部横断山区多以河流和宽谷为界,孤立分散.以雅砻江--鲜水河北延至壤塘县东为界,西部多适宜区,东部以次适宜区为主.以州为界,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甘孜州、阿坝州以次适宜区为主.经对比验证,区划结果比较真实、准确,直观地反映了川西高原冬虫夏草的适宜性空间分布,可以为虫草资源调查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和合理综合利用等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虫夏草 物种分布 生态气候区划 川西高原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活动和川西高原隆升历史的裂变径迹测年 被引量:14
5
作者 杨农 张岳桥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0年第4期359-371,共13页
通过12个构造岩、变质砂岩和花岗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年龄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初步确定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晚新生代主要断裂活动时期和区域隆升历史。结果表明,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2条主断裂:汶川—茂县断裂和映秀—... 通过12个构造岩、变质砂岩和花岗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年龄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初步确定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晚新生代主要断裂活动时期和区域隆升历史。结果表明,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2条主断裂:汶川—茂县断裂和映秀—北川断裂,最晚一次强烈活动发生在早更新世(FT年龄为1.2~1.3 Ma),高原内部北西向米亚罗断裂在中更新世(约0.5 Ma)发生过强烈活动;后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在中新世晚期开始快速隆升,而高原内部强烈隆升发生在上新世末至中更新世。高原隆升导致深切河谷地貌的形成和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新生代 川西高原 龙门山断裂带 隆升 裂变径迹测年
下载PDF
四川盆地梓潼—南部地区雷四^(3)亚段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辉 战薇芸 +6 位作者 叶茂 刘鑫 吴雪峰 孙豪飞 陈尘 潘政屹 张竞月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1年第2期19-27,共9页
四川盆地梓潼—南部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勘探程度低,勘探尚未取得突破。因此,有必要对该区域开展较为系统的成藏地质条件研究,为下步勘探提供方向。为此,从区域地层划分、沉积相、储层发育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烃源条件、古构造演... 四川盆地梓潼—南部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勘探程度低,勘探尚未取得突破。因此,有必要对该区域开展较为系统的成藏地质条件研究,为下步勘探提供方向。为此,从区域地层划分、沉积相、储层发育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烃源条件、古构造演化等方面开展研究,以期为雷四段天然气扩展勘探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①烃源主要来自须一段泥页岩,优质烃源岩分布在其中上部;②研究区位于雷口坡组多期膏质潟湖边缘发育区,以云坪相沉积为主,台内颗粒滩体欠发育;③储层受沉积、岩溶和构造破裂作用的共同控制,纵向多套薄层叠置,横向上有向东逐渐变好的趋势,储层与烃源岩发育"上生下储"和"旁生侧储"两种匹配模式;④区域烃源生烃期、排烃期和气藏调整期均位于须底古构造斜坡区,现今大型构造圈闭和断裂欠发育;⑤构造上倾方向向南膏盐岩侧向封堵、向东储集物性变好、厚度变大,形成大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成藏条件较好,是下步的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中—川西过渡带 梓潼—南部地区 雷口坡组 成藏条件 有利勘探区
下载PDF
川西高原不同熟性玉米种植农业气候区划 被引量:3
7
作者 邓秋月 游超 +1 位作者 谯蓉 冯培春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7年第2期78-83,共6页
本文利用川西高原21个气象观测站近50年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川西高原玉米种植区域的气候资源变化趋势。并基于ARCGIS对川西高原的早、中、晚熟玉米种植进行了农业气候区划。结果表明川西高原玉米种植区域的整体热量资源呈显著的增加趋势... 本文利用川西高原21个气象观测站近50年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川西高原玉米种植区域的气候资源变化趋势。并基于ARCGIS对川西高原的早、中、晚熟玉米种植进行了农业气候区划。结果表明川西高原玉米种植区域的整体热量资源呈显著的增加趋势,降水资源变化不明显,生产季节内的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适宜不同熟性的玉米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川西高原的东部、东南部及中部部分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 玉米 GIS 农业气候区划
下载PDF
Geothermal data analysis at the high-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area in Western Sichuan 被引量:17
8
作者 ZHANG Jian LI WuYang +4 位作者 TANG XianChun TIAN Jiao WANG YingChun GUO Qi PANG ZhongH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8期1507-1521,共15页
The western Sichuan hydrothermal area is located at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eastern syntaxi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which is also the eastern end of the Mediterranean-Himalayan geothermal activity zone. ... The western Sichuan hydrothermal area is located at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eastern syntaxi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which is also the eastern end of the Mediterranean-Himalayan geothermal activity zone. There are 248 warm or hot springs in this area, and 11 have temperatures beyond the local boiling temperature. Most of these hot springs are distributed along the Jinshajiang, Dege-Xiangcheng, Ganzi-Litang, and Xianshuihe faults, forming a NW-SE hydrothermal belt. A geothermal analysis of this high-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area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the deep geodynamic process of the eastern syntaxi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addition, this study offers an a priori view to utilize geothermal resources, which is important in both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We use gravity, magnetic, seismic, and helium isotope data to analyze the crust-mantle heat flow ratio and deep geothermal struc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ackground terrestrial heat flow descends from southwest to northeast. The crustal heat ratio is not more than 60%. The high 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active is related to crustal dynamics processes. Along the Batang-Litang-Kangding line, the Moho depth increases eastward,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hanging Qc/Qm(crustal/mantle heat flow) ratio trend. The geoid in the hydrothermal zone is 4–6 km higher than the surroundings, forming a local "platform". The NW-SE striking local tensile stress zone and uplift structure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crust corresponds with the surface hydrothermal active zone. There is an average Curie Point Depth(CPD) of 19.5–22.5 km in Batang, Litang, and Kangding. The local shear-wave(S-wave) velocity is relatively low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crust. The S-wave shows a low velocity trap(Vs<3.2 km s.1) at 15–30 km, which is considered a high-temperature partial melting magma, the crustal source of the hydrothermal active zone. We conclude that the hydrothermal system in this area can be divided into Batang-type and Kangding-type, both of which rely on a crustal heating cycle of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and surface water along the fracture zone. The heat is derived from the middle and lower crust: groundwater penetrates the deep faults bringing geothermal energy back to the surface and forming high-temperature spr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Fracture zone and thermally conductive structure Deep thermal structure Heat flow estimation
原文传递
九寨沟针阔混交林能量平衡特征 被引量:7
9
作者 李桐 鄢春华 +3 位作者 王蓓 赵文利 张杨 邱国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8098-8106,共9页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能量交换过程是推动我国及东亚地区天气过程演变与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谷地区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过渡区具有独特的大气边界层热力结构,其能量收支研究不可忽视,但由于长期观测数据的缺失,...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能量交换过程是推动我国及东亚地区天气过程演变与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谷地区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过渡区具有独特的大气边界层热力结构,其能量收支研究不可忽视,但由于长期观测数据的缺失,该地区的能量平衡特征尚未解明。以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向四川盆地陡跌的过渡地带的典型亚高山河谷九寨沟的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度相关系统,对九寨沟典型针阔混交林2014—2015年各能量通量进行了连续观测,分析了该生态系统能量平衡各分量的变化特征,讨论其能量闭合状况。结果表明:能量平衡各分量均与净辐射有相似的日变化、季节变化特征。与萌芽期、生长期、生长后期相比,冻土期各分量峰现时间均延迟2—3 h;而且各项绝对值大小在不同季节占比不同:冻土期和萌芽期显热通量为能量主要支出项;而生长期与生长后期潜热通量占主导地位。九寨沟2014与2015年生长期潜热通量占净辐射比值分别为0.69、0.75,远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两年间研究区能量不闭合,能量闭合度分别为0.75,0.71。对于更好地理解高原山区和从高原到盆地的能量循环机理和动力学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四川盆地过渡带 涡度相关 能量平衡 能量闭合
下载PDF
基于西南区域模式预报的川西高原东坡过渡带降水地形订正试验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楚惠 牛金龙 +3 位作者 陈朝平 肖递祥 龙柯吉 张平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2年第2期38-45,共8页
基于西南区域模式(SWCWARMS)网格降水预报,通过地形降水估算量构建地形降水订正方程,分别应用模式地形和实际地形的订正方案对2020年6~8月发生在川西高原东坡过渡带的11次强降水过程进行订正试验。结果表明:应用模式地形订正后各量级降... 基于西南区域模式(SWCWARMS)网格降水预报,通过地形降水估算量构建地形降水订正方程,分别应用模式地形和实际地形的订正方案对2020年6~8月发生在川西高原东坡过渡带的11次强降水过程进行订正试验。结果表明:应用模式地形订正后各量级降水预报的平均TS(Threat Score)评分较模式预报均有所提高,大雨及以上量级TS评分提高4%以上,平均空报、漏报率均减小,订正效果优于应用实况地形订正的效果。该方法具有普适性,对于地形复杂的川西高原东坡、攀西河谷及盆地西部沿山地区,预报和实况落区相似、不相似及强、弱降水过程均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东坡过渡带 西南区域模式 降水订正 地形降水订正方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