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2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hinese Reception of Western Marxism:From Wary Onlookers to Confident Participants on the World Stage
1
作者 Roland Boer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24年第1期1-22,共22页
This study presents an analytic overview of forty years of study of Western Marxism by Chinese scholars.Organised into four main sections,it begins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wider institutional context of this Chinese r... This study presents an analytic overview of forty years of study of Western Marxism by Chinese scholars.Organised into four main sections,it begins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wider institutional context of this Chinese research.Here,I deal with the beginnings of research on Western Marxism in China and outline the two main periods of this research,which turn on the important educational reforms of 2005.The next section focuses on the initial period of research on Western Marxism,from the early 1980s to the education reforms,which may be characterised in terms of the work of“wary onlookers”writing introductions and surveys of Western Marxist scholars.The following section covers the last two decades after the 2005 education reforms.This period is of most interest,so more attention is devoted to developments during this time.It has been a time of increasingly confident participants on the world stage,who focus on core issues,realistic demands,and problem-based research.The final section concerns assessments of the limitations of Western Marxism,which have been identified through the in-depth research of the second period.In conclusion,while Western Marxism may be seen as a legitimat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in a capitalist context,it is a tributary from the mainstre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marxism Chinese scholarship 2005 education reforms Wary onlookers Confident global participants Mainstream and tributary
原文传递
A Truncated Marxism:On the Ideological Structure of Western Marxism 被引量:4
2
作者 Roland Boer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23年第2期145-170,共26页
This study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the ideological framework of“Western Marxism.”This framework has a number of components,which are described in terms of a series of reductions,determinations,and the suspicions ent... This study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the ideological framework of“Western Marxism.”This framework has a number of components,which are described in terms of a series of reductions,determinations,and the suspicions entertained by Western Marxists.The result was a truncated type of Marxism that cut itself off from the Marxist–Leninist tradition.It did so by reducing Marxism to the works of Marx alone and calling this“historical materialism,”which entailed a rejection of Engels’s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in history,science,and theory,and thus entailed a rejection of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s of Marxism.This Western Marxism has been primarily promoted by“freelance intellectuals”with virtually no connection to Workers’or Communist Parties and was determined by an assumed ideological position before a proletarian revolution,was shaped by Western liberalism and imperialism,and has been constantly tempted into religiously inspired utopian versions of socialism.With deep suspicions of the state and national liberation,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of the importance of productive forces,this Western Marxism was always hoping for the ideal revolution(or even better,a peaceful transition)that would very quickly produce a utopian socialist society organised only by the people and without a state.This ideological framework also entailed a dismissal of the actual experie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of successful proletarian revolution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marxism Ideological structure REDUCTIONS Determinations SUSPICIONS
原文传递
The End of Western Marxism?On the Unravelling of an Ideological Structure 被引量:1
3
作者 Roland Boer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23年第2期123-143,共21页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proposition that the ideological structure of“Western Marxism”began to unravel after 1989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and that it is now largely falling apart.The argument proceeds in three 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proposition that the ideological structure of“Western Marxism”began to unravel after 1989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and that it is now largely falling apart.The argument proceeds in three steps,the first of which is an overview of Western Marxism’s ideological structure.The second step analyses a number of deeply critical assessments of Western Marxism from within the contexts of the few countries of the world that make up the“West.”The fact that these critical and often polemical studies are appearing indicates the breakdown of Western Marxism’s former hegemony.The third step deals with more constructive material,including the Western“recovery”of Engels,and especially the dialectics of nature,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the major achievements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arxism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in the context of socialism in pow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marxism Ideological structure Cold War context CRITICISM Recovering the full Marxist tradition
原文传递
Western Marxism's Misreading of Marx's Critique of Capitalism
4
作者 DONG Xinchun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7年第3期466-482,共17页
Since its advent in the early 1920s, Western Marxism has undergone a torturous process from anti-liberalism to virtually liberalism. The main theoretical deficiency behind this process is the over-estimation of Marx'... Since its advent in the early 1920s, Western Marxism has undergone a torturous process from anti-liberalism to virtually liberalism. The main theoretical deficiency behind this process is the over-estimation of Marx's cultural critique of capitalism. As his economic research gradually deepened, Marx's dual critique of capitalism from economic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matured. When the leading proponents of Soviet Marxism gave prominence to Marx's economic critique, as circumstances required, they and some key figures in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misread his theory with emphasis on economic determinism. In contrast, Georg Luk^cs and most Western Marxists proceeded to develop a Marxian cultural critique with the consequence that his economic research being marginalized. Without the counterbalance of a continuous and consistent economic theory to challenge a confident international capitalism, cultural critique is consequently reorganized in confluence with liberalism, which is centered on an individual ontology. Re-excavating Marxian dual critical theory may help Western Marxism escape the dile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marxism Marx's dual critique of capitalism economiccritique cultural critique individual ontology
原文传递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嬗变及其核心问题意识 被引量:1
5
作者 夏莹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5,159,共15页
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百年发展的时间逻辑为主线,在阐发其代表人物及其历史事件所构筑的思想嬗变的过程中,提炼出主导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核心问题:即指向革命主体(性)的建构以及其革命的可能性条件的前提性批判。其中,着重探讨了早期批判... 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百年发展的时间逻辑为主线,在阐发其代表人物及其历史事件所构筑的思想嬗变的过程中,提炼出主导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核心问题:即指向革命主体(性)的建构以及其革命的可能性条件的前提性批判。其中,着重探讨了早期批判理论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迁,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诞生所带来的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路径的扬弃。彰显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面向资本主义批判过程中的理论得失,其中将对经济结构的批判转向了对政治和文化的批判是其理论在当代失去批判的根本原因。基于此,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们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批判路径:其一,建立在“需要体系”基础上以劳动和资本的对抗为核心展开的批判;其二则是资本逻辑成为显性逻辑后由“欲望体系”所构筑的主体生成性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资本主义发展新形态的同步演进,不仅体现出批判理论面对资本逻辑试图保持的自觉意识的抗争,也为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面向资本逻辑所展开的批判带来了更多借鉴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批判理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 主体性
下载PDF
“文明起源”史观之意味:“中西马”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1
6
作者 陈立柱 陈希红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6-28,共13页
“文明起源”作为国内学界使用频率极高的舶来语,主要用以说明距今五千多年至“三代”时期历史文化的发展。但是否合适的问题很少有人认真考虑过,似乎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就没有问题。其实马恩晚年虽借用了“文明”等术语,但对其核心... “文明起源”作为国内学界使用频率极高的舶来语,主要用以说明距今五千多年至“三代”时期历史文化的发展。但是否合适的问题很少有人认真考虑过,似乎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就没有问题。其实马恩晚年虽借用了“文明”等术语,但对其核心内容如剥削、阶级性、虚伪、贪欲、国家镇压机器等都是持具体批判与整体否认态度的,尽管认为如此发展有其必然性,与其他学人用“文明”“野蛮”区分历史进步、停滞与落后,即无意中把知性专断与西方普遍性的观念传播开去明显不同,因为马克思是从人的全面发展和多数人得到解放出发看问题的。从历史研究追求平实公正应该使用更中性一些术语看,用褒义明显的“文明”来说某一时段历史的特质也是不合适的,因为说甲文明意味着乙不文明或野蛮,必然分出等级差别。回到传统中国,被视为“文明起源”这一段历史,中国古人认为是“大同”向“小康”、“公天下”向“私天下”之过渡,是以物役使人性的开始,是战争杀伐愈益激烈和彼此互助走向你争我夺、淳朴自然走向尔虞我诈的时期,此与马恩的认知明显具有相通之处。古史研究使用“文明起源”作为关键词展现的是西方资产阶级重物质、轻人道的历史观,体现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不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精神相背离,也与史学自身追求相矛盾,说明目前的古史考量还深陷于西方中心观念之中,反省不够。在此认知基础上文章提出用相对平实的“文化源”代替不甚中性的“文明起源”,以作为中国文化精神开启之初一段历史的研究之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起源 大同思想 马克思主义 西方中心论 文化源
下载PDF
论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两次转向”及其当代效应
7
作者 王雨辰 黄俊溶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8-58,共11页
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两次转向”是指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和晚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回归。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反对那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济决定论的解释出发,重视实践、辩证法和文化因素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形成了... 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两次转向”是指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和晚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回归。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反对那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济决定论的解释出发,重视实践、辩证法和文化因素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后马克思主义在后现代思潮的主导下,利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转向中存在的缺陷,走向了完全脱离经济基础决定作用、背离历史唯物主义的抽象文化价值批判;晚期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的生产方式范式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展开了总体批判,既深化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又实现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第二次转向。揭示和把握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两次转向”的实质,既有利于深化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逻辑和理论性质的认识,又有利于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后马克思主义 晚期马克思主义 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第二次转向
下载PDF
数字劳动还是数字消费:对数字劳动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辨正
8
作者 李谧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100,共13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将数字受众网络空间活动界定为数字劳动,从而确立了一切网络行为皆劳动、数字用户商品化等理论。然而,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精神实质,数字受众的网络空间活动在属性上应当归于数字消费而非数字劳动,并未...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将数字受众网络空间活动界定为数字劳动,从而确立了一切网络行为皆劳动、数字用户商品化等理论。然而,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精神实质,数字受众的网络空间活动在属性上应当归于数字消费而非数字劳动,并未创造剩余价值,而旨在实现剩余价值。透过马克思的资本生产与再生产整体性原理,以及该原理中销售与消费的逻辑关系、生产与消费的辩证运动关系,可以探赜出数字消费构成了资本数字化再生产整体性中的重要环节,数字平台正是销售与消费的数字化升级版媒介,生产消费者并非生产性劳动者与消费者的二合一,而应指谓数字消费者,从而,数字劳动与数字消费的边界得以显现出来。将数字消费从数字劳动中辨识出来,在理论上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在实践上则有益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实现人民美好数字生活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数字资本主义 数字劳动 数字消费 马克思主义 剩余价值 平台资本主义
下载PDF
技术理性批判与非压抑性文明的重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非压抑性文明观及其当代价值
9
作者 王雨辰 黄俊溶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12,共12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理性批判从哲学文化和现实维度揭示了技术理性盛行的根源及其后果,同时也揭示了由于资本追求利润的本性和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不正义,使得科学技术成为控制自然,进而控制人的工具,最终导致人们处于总体异化和受支配...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理性批判从哲学文化和现实维度揭示了技术理性盛行的根源及其后果,同时也揭示了由于资本追求利润的本性和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不正义,使得科学技术成为控制自然,进而控制人的工具,最终导致人们处于总体异化和受支配的生存状态,因此资本主义文明本质上属于压抑性文明。而强调只有重新摆正科学与哲学、科学与价值的关系,或者通过培育工人阶级成熟的阶级意识,或者通过艺术审美和爱的培育,恢复人的自我意识与独立人格,才能克服技术理性的过度膨胀所建立的非压抑性文明,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理性批判和对非压抑性文明的探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文明悖论的分析,深化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与社会效应问题的探索,在技术理性和算法盛行的现时代,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技术理性批判 异化 非压抑性文明
下载PDF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文学地理学的建构-以布莱希特为中心
10
作者 李志艳 杨韵雯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6-64,95,共10页
当下文学地理学空间批评研究导向实证主义,忽视了对“文学性”和空间本身的研究。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德国剧作家贝尔托·布莱希特重新强调文学艺术的工具性和教育性,提出“间离化”的理论洞见和艺术要求,启发文学地理学批评... 当下文学地理学空间批评研究导向实证主义,忽视了对“文学性”和空间本身的研究。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德国剧作家贝尔托·布莱希特重新强调文学艺术的工具性和教育性,提出“间离化”的理论洞见和艺术要求,启发文学地理学批评应实现在考据和历史唯物还原基础之上对空间关系的有效保持,重视其批评性和反思性逻辑要求,继而构筑具有文学地理学学科优势和特色的空间认知与美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学地理学 布莱希特 间离化 文学性
下载PDF
列斐伏尔“十七年”译介史:回顾与反思
11
作者 孔维恒 黄铄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24年第3期61-71,198,共12页
国内“十七年”间(1949-1966)对列斐伏尔的译介,带有显著的选择性,重视其美学、哲学(尤其是异化理论)和国家理论而忽视其“日常生活批判”学说。这类译介之不足,也体现在依赖苏联文献和观点、法文资料和翻译人才不够、内部发行受众较少... 国内“十七年”间(1949-1966)对列斐伏尔的译介,带有显著的选择性,重视其美学、哲学(尤其是异化理论)和国家理论而忽视其“日常生活批判”学说。这类译介之不足,也体现在依赖苏联文献和观点、法文资料和翻译人才不够、内部发行受众较少、“反动”政治言论难以刊发,等等。与此同时,还缺乏原创的评论与批判,原因是学者们或者不能阅读原著,或者难以接触稀缺的学术情报,或者不会、不敢、不愿参与“反修”争论,而“中苏论战”也使得列斐伏尔遭到冷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西方马克思主义 学术译刊 内部发行
下载PDF
布洛赫“希望哲学”主体超越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12
作者 徐馨懿 王常柱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5,共5页
德国哲学家布洛赫立足于20世纪欧洲人类生存境况,在理论方面博采众长,结合其个人生活背景形成面向未来、超越现存的“希望哲学”,并通过“尚未”“具体的乌托邦”“新家乡”三个内容展现了以人为希望的主体,具备批判维度和超越维度的主... 德国哲学家布洛赫立足于20世纪欧洲人类生存境况,在理论方面博采众长,结合其个人生活背景形成面向未来、超越现存的“希望哲学”,并通过“尚未”“具体的乌托邦”“新家乡”三个内容展现了以人为希望的主体,具备批判维度和超越维度的主体超越思想。“希望哲学”主体超越思想对处在21世纪工业化高速发展背景下的中国同样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文章从主观超越性、现实可能性、人本主义三个方面揭示了“希望哲学”对于中国的现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洛赫 希望哲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传媒研究中的意识形态批判要义
13
作者 饶宝美 张乾元 《学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2期99-107,共9页
文化研究与传媒研究的汇合引发了新的社会批判理论维度,意识形态构成了其内在的核心要义与结构主线。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传媒研究框架中,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及美国新媒体运动等一系列社会思潮都十分鲜明地强调大众传媒... 文化研究与传媒研究的汇合引发了新的社会批判理论维度,意识形态构成了其内在的核心要义与结构主线。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传媒研究框架中,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及美国新媒体运动等一系列社会思潮都十分鲜明地强调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本质。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设备为技术基础的新兴传媒为现当代文化及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新诉求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课题。文化意识形态的辩证法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文化研究 传媒研究
下载PDF
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社会革命观的恢复
14
作者 李福岩 李雨瞳 《武陵学刊》 2024年第3期48-55,共8页
为克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把对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界定为恢复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社会革命观的理论尝试,是柯尔施一生理论著述活动的主旨。坚持批判第二国际正统派及苏联官方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教条化阐释,恢复原初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社... 为克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把对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界定为恢复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社会革命观的理论尝试,是柯尔施一生理论著述活动的主旨。坚持批判第二国际正统派及苏联官方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教条化阐释,恢复原初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社会革命观,为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是柯尔施的理论初衷。在柯尔施看来,原初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社会批判与社会发展、内容与方法、科学性与价值性等相统一的总体性社会革命理论。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社会革命观的理论坚守,对创新阐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时代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尔施 原初马克思主义 总体性社会革命观 西方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地域性”表现及其比较价值——兼论结构对照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5
作者 欧阳琼芳 马明飞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4-33,共10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由于受“资本主义地域性”的限制,从而具有相对制度的妥协性、对西方现代性问题的批判性、以及由于缺乏执政党支持而派生出的学理性,面临着边缘化的困境。而在“社会主义地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则更为原本地保留... 西方马克思主义由于受“资本主义地域性”的限制,从而具有相对制度的妥协性、对西方现代性问题的批判性、以及由于缺乏执政党支持而派生出的学理性,面临着边缘化的困境。而在“社会主义地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则更为原本地保留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并且以中国化成果对其进行了本土化的拓展。在承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执政党领导下抵制错误思潮的能力,在吸收社会建设经验后诊治现代性症候的能力,在理论拓新的同时坚持群众路线和人类关怀的能力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主义地域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下载PDF
斯图亚特·霍尔与英国文化研究的起源
16
作者 程一洋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3期47-50,共4页
斯图亚特·霍尔是英国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他不仅开启了英国文化研究的大门,而且纵深发展了英国文化研究的理论内涵。文化研究最初的关注点在于“二战”之后的英国,工人阶级发生了什么。英国文化研究的崛起和“新左派”的产生是密... 斯图亚特·霍尔是英国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他不仅开启了英国文化研究的大门,而且纵深发展了英国文化研究的理论内涵。文化研究最初的关注点在于“二战”之后的英国,工人阶级发生了什么。英国文化研究的崛起和“新左派”的产生是密不可分的。英国文化研究的批判对象日益广泛,其理论范式也随之更新换代。利维斯认为只有文化精英才能掌握文化领导权,而霍加特试图突破利维斯的话语模式,提出了工人阶级的文化观。威廉斯最终实现了对“文化—政治”的阐释转型,从而使“文化”摆脱了由少数精英群体构成的“精英”的话语系统。霍尔的文化研究受到前人的启发,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起点,将研究重点放在对资本主义的现实批判,指明了大众文化的双向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图亚特·霍尔 英国文化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 社会阶级 政治主体
下载PDF
福克斯数字劳动思想生成的中介:法兰克福批判理论
17
作者 张兵 何舒欣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4-32,共9页
福克斯数字劳动思想与马克思的相关理论之间不是直接的亲缘关系,而是经历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嬗变过程,以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为中间环节。分析福克斯与批判理论之间的理论关系可以更精准地把握福克斯数字劳动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其在西方马... 福克斯数字劳动思想与马克思的相关理论之间不是直接的亲缘关系,而是经历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嬗变过程,以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为中间环节。分析福克斯与批判理论之间的理论关系可以更精准地把握福克斯数字劳动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其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的角色与地位。福克斯在对法兰克福批判理论进行重构的基础上,以“数字劳动是否是异化劳动—如何对数字劳动的异化状态进行微观分析—如何克服数字劳动异化状态”的逻辑理路,建立了自己的数字劳动思想,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从法兰克福的“超距”偏移中又逐渐向马克思靠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克斯 数字劳动 法兰克福批判理论 异化劳动 西方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个性探索与争鸣中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生态--以华岗与郭沫若的学术分歧和互动为例
18
作者 李瑞璞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2-42,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间的论辩与互动反映着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术性。郭沫若与华岗的学术互动承“社会史大论战”余绪,围绕生产工具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西周社会性质及历史人物评价等问题展开。华岗着力批判唯心论,郭沫若则在《历史人物》...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间的论辩与互动反映着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术性。郭沫若与华岗的学术互动承“社会史大论战”余绪,围绕生产工具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西周社会性质及历史人物评价等问题展开。华岗着力批判唯心论,郭沫若则在《历史人物》中对唯心论进行“再阐释”予以回应。郭沫若因华岗的批评而改易旧著篇目,但在《历史人物》中增入旧文《屈原研究》以示坚持“西周奴隶说”。华岗以郭为目标,批评其将鲁迅类比孔子、韩愈及庄子,但未获郭直接回应。两人间互动依托具体学术问题展开,尖锐的论争实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阵营中活跃争鸣氛围的生动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岗 郭沫若 西周社会性质 马克思主义史学
下载PDF
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新境界
19
作者 宋朝龙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7-44,共8页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种以公有制为主导、具有避免西方金融资本主义现代化陷阱能力的新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曲折探索过程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在世界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为推动...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种以公有制为主导、具有避免西方金融资本主义现代化陷阱能力的新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曲折探索过程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在世界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为推动全球化继续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文明融合和创新的引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21世纪 马克思主义 新境界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境遇、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
20
作者 朱丽萍 《理论建设》 2024年第4期54-64,共11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文明一般规律、现代文明普遍规律以及中华文明特殊规律的有机融合。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力图破解近代以来的“古今中西之争”。...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文明一般规律、现代文明普遍规律以及中华文明特殊规律的有机融合。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力图破解近代以来的“古今中西之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包含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个方面,是以人民为中心、“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文明,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引正确的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精神伟力;秉持开放包容,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影响力传播力;坚持守正创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不竭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古今中西之争” “两个结合”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