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炭添加量对红壤水分运移的影响
1
作者 刘世思 裴青宝 +2 位作者 宋奕欣 孙晓初 张振宇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7-224,共8页
为探究不同的生物炭添加量对红壤水分运动规律的影响,设置5组生物炭混掺量1%(T1)、2%(T2)、3%(T3)、4%(T4)和5%(T5),并以不掺生物炭为对照组(CK),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分析不同处理对湿润峰(Z_(f))、累积入渗量(I)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为探究不同的生物炭添加量对红壤水分运动规律的影响,设置5组生物炭混掺量1%(T1)、2%(T2)、3%(T3)、4%(T4)和5%(T5),并以不掺生物炭为对照组(CK),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分析不同处理对湿润峰(Z_(f))、累积入渗量(I)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通过入渗模型对入渗过程的拟合,来评价模型的模拟性能。研究表明:湿润锋运移距离随着生物炭含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小后趋于稳定再减小的趋势,湿润锋运移距离最大的为T1(44.2 cm),最小的为T5(18.1 cm),当生物炭添加量为T3和T4时,相比CK组分别减少了23.3%和26.3%;累积入渗量也呈现出先减小后趋于稳定再减小的趋势,入渗量最大的为CK(84.3 cm),最小的为T5(26.0 cm),生物炭添加量为T3和T4时,累积入渗量分别为30.4和30.1cm;CK组土壤含水量较处理组低,可见生物炭可以提高土壤保水性能;通过比较模型参数RRMSE和R 2,发现Kostiakov模型拟合效果最优。研究结果可对丘陵红壤的土壤水分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水分运移 生物炭 湿润锋 累积入渗量 拟合模型
下载PDF
涌泉根灌土壤湿润体特性试验 被引量:31
2
作者 费良军 曹俊 聂卫波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2011年第3期260-265,共6页
为了进一步探明涌泉根灌土壤湿润体特性的变化规律,通过在陕北山地枣树微灌示范基地进行的大田涌泉根灌入渗试验,研究了不同流量条件下涌泉根灌土壤湿润锋运移距离和水分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湿润体水平扩散半径、向上入渗距离、向... 为了进一步探明涌泉根灌土壤湿润体特性的变化规律,通过在陕北山地枣树微灌示范基地进行的大田涌泉根灌入渗试验,研究了不同流量条件下涌泉根灌土壤湿润锋运移距离和水分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湿润体水平扩散半径、向上入渗距离、向下入渗深度等随灌水器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均与入渗时间之间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其相关系数均高于0.97.提出了涌泉根灌土壤湿润锋运移距离计算式,经试验验证:湿润锋运移距离预测值和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5%.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涌泉根灌湿润体内土壤平均含水量的计算式,经试验验证:灌后土壤平均含水量预测值和实测值相对误差均小于8%.根据农田灌水的实际需要,假定在涌泉根灌垂向入渗深度与所设定的计划湿润层相等的条件下,建立了涌泉根灌水平扩散半径与计划湿润层之间的计算式,试验结果表明:水平扩散半径计算值与实测值误差小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涌泉根灌 湿润锋运移 水分分布 湿润体特性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土壤初始含水率对地下滴灌线源入渗土壤水分运动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王振华 郑旭荣 +3 位作者 任杰 安俊波 王俊亭 胡苏翔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7-79,共3页
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4种土壤初始含水率对地下滴灌线源入渗土壤水分运动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初始含水率的增大,湿润锋向下运移的速度变大,向上和水平方向运移的速度均减小,且滴头下方的土壤含水率相对较高;水平方向在滴头左右相同... 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4种土壤初始含水率对地下滴灌线源入渗土壤水分运动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初始含水率的增大,湿润锋向下运移的速度变大,向上和水平方向运移的速度均减小,且滴头下方的土壤含水率相对较高;水平方向在滴头左右相同位置处的土壤含水率基本相同,呈左右对称分布。在相同灌水量情况下,初始含水率越大,湿润锋向上运移的距离越小,向下运移的距离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滴灌 土壤初始含水率 线源入渗 湿润锋 水分运动
下载PDF
降雨入渗和再分布对边坡土壤水分运移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梁冰 王永波 +2 位作者 赵颖 刘磊 孙维吉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3-45,49,共4页
根据饱和-非饱和土壤水分运移的混合型Darcy-Richards方程,建立了降雨入渗和再分布条件下非饱和边坡土壤水分运移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对模型进行数值求解,选取广州西二环高速公路C10标的路堑边坡进行降雨入渗和再分布下坡面土壤水... 根据饱和-非饱和土壤水分运移的混合型Darcy-Richards方程,建立了降雨入渗和再分布条件下非饱和边坡土壤水分运移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对模型进行数值求解,选取广州西二环高速公路C10标的路堑边坡进行降雨入渗和再分布下坡面土壤水分分布的动态规律研究。模拟结果表明: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湿润锋面逐渐向下推进,当入渗时间达到8小时后,土壤中体积含水量达到饱和含水量。降雨5小时后停止降雨,分析边坡表层土壤再分布下含水量的递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为y=0.25262+0.1742exp(-t/8.70805)。数值模拟及分析结果可为边坡排水加固设计提供定量依据,并对边坡稳定性评价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积含水量 降雨入渗 湿润锋面 土壤水运移
下载PDF
宽垄沟灌灌水水分湿润锋运移及灌水质量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汪顺生 孟鹏涛 +2 位作者 刘东鑫 王兴 史尚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8,共5页
为了反映田间灌溉土壤水分运移的实际情况,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研究周年连作沟灌条件下灌水时不同灌水技术要素(垄宽、沟宽、沟深和沟底纵坡)对湿润锋运移距离和灌水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垄宽、沟宽、沟深的增大,土体湿润运移范围... 为了反映田间灌溉土壤水分运移的实际情况,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研究周年连作沟灌条件下灌水时不同灌水技术要素(垄宽、沟宽、沟深和沟底纵坡)对湿润锋运移距离和灌水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垄宽、沟宽、沟深的增大,土体湿润运移范围逐渐增大;随着沟底纵坡的增大,沟首部分土壤水分垂向和横向运移范围逐渐减小,沟尾部分反之。通过不同灌水技术要素对灌水质量的影响评价分析,为选择合适的灌水技术参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年连作沟灌 灌水技术要素 湿润锋运移 灌水质量
下载PDF
砂壤土夏玉米地下滴灌土壤水分和湿润峰运移模拟及设计参数优选 被引量:3
6
作者 杨明达 张素瑜 +5 位作者 杨慎骄 关小康 陈金平 李顺江 王同朝 邹国元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8-161,共14页
为优化地下滴灌系统,探索适宜的系统设计参数,探究了砂壤土不同滴灌带埋深对土壤水分及湿润峰运移变化规律的影响。首先通过室内试验验证HYDRUS-2D模型模拟土壤水分及湿润峰运移变化的可靠性,其次运用验证后的模型对不同滴灌带埋深下土... 为优化地下滴灌系统,探索适宜的系统设计参数,探究了砂壤土不同滴灌带埋深对土壤水分及湿润峰运移变化规律的影响。首先通过室内试验验证HYDRUS-2D模型模拟土壤水分及湿润峰运移变化的可靠性,其次运用验证后的模型对不同滴灌带埋深下土壤水分及湿润峰运移进行预测,最后将优选的系统设计参数进行田间试验验证。室内试验模拟结果表明,砂壤土滴灌带埋深为20 cm时,整个灌溉过程中湿润峰水平运移速度和垂直下移速度相似,但在灌溉4 h后,湿润峰垂直下移速度高于水平运移速度;在灌溉6 h后,土壤水分运移到土壤表面。通过滴灌带埋深为20 cm时的实测数据对HYDRUS-2D模型进行评价。土壤体积含水量模拟值和实测值R2、ME、RMSE分别为0.98~0.99、0.90~0.93、0.029~0.032 cm3/cm3,湿润峰运移距离的模拟值和实测值R2、ME、RMSE分别为0.96~0.99、0.91~0.96、0.690~2.170 cm,实测值和模拟值的一致性较好。HYDRUS-2D模拟结果表明,滴灌带埋深为20 cm时,土壤水分垂直运移的区域为距地表0~60 cm土层,但水平方向上距滴灌带20~30 cm处的土壤体积含水量较低;滴灌带埋深为30 cm时,在土壤水分平衡后(灌溉结束后3 d),较湿润[含水量>75%FC(田间持水量)]土体距地表5~55 cm;滴灌带埋深为40 cm时,土壤水分能够向上运移到距地表10 cm处,下渗到距地表90 cm处,侧渗到距滴灌带30 cm处,较湿润(含水量>75%FC)土体距地表30~75 cm。田间试验表明,与传统地表滴灌相比,地下滴灌(滴灌带埋深30 cm、铺设间距60 cm)能够增加中下层土壤体积含水量,使夏玉米产量显著提高8.6%。综上,砂壤土夏玉米地下滴灌较适宜的滴灌带埋深和铺设间距分别为30、6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壤土 夏玉米 水分运动 湿润峰运移 地下滴灌 HYDRUS-2D 设计参数
下载PDF
微润灌溉变工作水头调控下土壤水分运移及湿润体胀缩机理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吾尔开西·库热西 翟亚明 +3 位作者 王策 朱成立 张展羽 段正宇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1-91,共11页
为研究动态工况条件下微润灌供水动态变化、土壤水分运移及含水率重分布特征、湿润锋膨缩特性等机理,以室内模拟试验实测含水率、湿润锋面积、微润管出流量数据为依据,探索恒定水头和变水头条件下微润灌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并基于试验实... 为研究动态工况条件下微润灌供水动态变化、土壤水分运移及含水率重分布特征、湿润锋膨缩特性等机理,以室内模拟试验实测含水率、湿润锋面积、微润管出流量数据为依据,探索恒定水头和变水头条件下微润灌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并基于试验实测数据对恒定水头下微润灌湿润锋推移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基于通量平衡共轭的微润灌水头调增湿润峰运移距离预测模型。结果表明:①恒定水头条件下微润灌累积入渗量随着时间线性增长,入渗速率、累积入渗量与压力水头显著正相关。当调增-调减水头时微润灌入渗速率、累积入渗曲线增长趋势均有显著变化。水头从1 m调增到2 m时,相同时段内累积入渗量和入渗速率分别增加到调增水头前的1.63倍、1.51倍。水头从2 m调减到1 m时,相同时段内累积入渗量和入渗速率分别减少到调减水头前的33.7%、38.63%。调增-调减水头变量越大,该趋势愈发显著。随着时间推移累积入渗量增长趋势、入渗速率均趋于稳定。②当调增工作水头时湿润锋运移速率、湿润体平均含水率显著增大。调减工作水头时湿润锋运移速率显著变小,湿润体平均含水率缓慢增大,随着时间推移湿润锋运移速率、湿润体平均含水率均趋于稳定状态。水头从1 m调增到2 m时,调增水头后72 h内湿润锋面积增加到调增水头时刻湿润锋面积的2.92倍。水头从2 m调减到1 m时,调减水头后72 h内湿润锋面积增加到调减水头时刻湿润锋面积的1.57倍。③构建了微润灌水头调增湿润锋运移预测模型,采用模型评价优度指标分析可知,湿润锋运移距离实测值和模拟值吻合较好,MRE和NRMSE值均接近于0.022,NSE的值均大于0.890,证实了模型优度及较好适用性。研究结果证实了可通过即时调节微润灌溉工作水头,从而人为调控微润管出流、入渗特征及含水率分布的可行性。在实践应用方面,可基于变水头下微润灌湿润体的情景模拟结果和典型设施作物根系需水规律,拟定出不同设施作物适宜的微润灌技术参数范围和灌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水头微润灌 土壤水分运移机理 湿润锋运移 预测模型 湿润体
下载PDF
微润灌施下压力水头对湿润锋及土壤水氮运移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慧敏 申丽霞 +3 位作者 王瑞军 孟涵 李京玲 孙雪岚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1-86,92,共7页
为探究微润灌施肥条件下压力水头对湿润锋运移距离及湿润体内水氮运移规律的影响,进行室内土箱模拟试验,设置5个水头(1 m、1.25 m、1.5 m、1.75 m和2 m),以浓度为600 mg/L的硝酸铵钙作为灌溉施肥,研究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压力水头的关系,... 为探究微润灌施肥条件下压力水头对湿润锋运移距离及湿润体内水氮运移规律的影响,进行室内土箱模拟试验,设置5个水头(1 m、1.25 m、1.5 m、1.75 m和2 m),以浓度为600 mg/L的硝酸铵钙作为灌溉施肥,研究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压力水头的关系,分析不同压力水头下湿润体内水氮运移规律。硝态氮(NO_(3)^(-))是植物吸收氮的主要形式,研究土壤中硝态氮的运移规律,对研究不同压力水头下微润灌的室外种植试验具有指导意义。试验结果表明:在微润灌施硝酸铵钙条件下,湿润体纵剖面为圆形,且湿润锋的运移距离与灌水时间均符合幂函数关系,入渗系数a与压力水头呈正相关关系,入渗指数b与压力水头呈负相关关系。压力水头对土壤水分运移有促进作用。压力水头越大,入渗界面的压力势越大,土壤水分入渗速率越快,同一时刻相同深度土层的含水率越大,累积入渗量越大。累积入渗量与灌水时间符合Kostiakov经验入渗公式,参数a、b与压力水头均为正相关关系。硝态氮运移规律与水分运移规律相反,距离微润管越远,土壤中硝态氮含量越高。压力水头对硝态氮运移有促进作用,同一时刻相同土层深度,压力水头越大,氮素运移越快,土壤平均硝态氮含量越高。硝酸铵钙能够改变土壤的孔隙结构。硝酸铵钙中钙离子与土壤胶体发生中和反应,导致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孔隙率增大,土壤入渗能力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小土壤入渗能力的衰弱速度,因此在大面积施用时,要避免其淋溶累积对水体及环境造成危害。微润灌施的推广与使用,仍然需要不断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润灌 压力水头 湿润锋 水氮运移 硝酸铵钙 累积入渗量 硝态氮
下载PDF
涌泉根灌单点源入渗湿润体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何振嘉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34-37,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流量条件下湿润体特征值的变化规律。【方法】在陕北米脂山地微灌枣树示范基地,在原状土上进行了涌泉根灌入渗试验。【结果】涌泉根灌累积入渗量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并能用Kostiakov模型进行了较为有效模拟。湿润体形... 【目的】研究不同流量条件下湿润体特征值的变化规律。【方法】在陕北米脂山地微灌枣树示范基地,在原状土上进行了涌泉根灌入渗试验。【结果】涌泉根灌累积入渗量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并能用Kostiakov模型进行了较为有效模拟。湿润体形状近似于椭球体,其竖直剖面上的入渗深度和水平运移距离均与入渗时间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结论】流量越大,涌泉根灌入渗竖直剖面上水平入渗距离和入渗深度均越大;灌水器流量对湿润体土壤水分分布和形状具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涌泉根灌 湿润峰运移 湿润体 土壤含水率
下载PDF
滴头流量对风沙土滴灌湿润锋运移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唐士劼 窦超银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56-60,72,共6页
为了在风沙土地区更为合理的利用滴灌技术,通过室内试验模拟了单点源和双点源滴灌条件下风沙土土壤水分运移过程,研究了不同滴头流量下土壤湿润锋时空动态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灌水时间相同时,滴头流量越大,湿润锋运移距离越大;灌水量相同... 为了在风沙土地区更为合理的利用滴灌技术,通过室内试验模拟了单点源和双点源滴灌条件下风沙土土壤水分运移过程,研究了不同滴头流量下土壤湿润锋时空动态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灌水时间相同时,滴头流量越大,湿润锋运移距离越大;灌水量相同时,滴头流量增大对湿润锋水平运移距离影响较小,但可增大垂直方向运移距离。大流量滴头增大了湿润锋初始运移速度,随着灌水时间的增加,湿润锋运移速度迅速减小并趋于稳定,且不同流量处理之间差异较小。双点源滴灌时,入渗交汇前水分运动规律与单点源入渗规律相同;滴头流量越大,湿润体交汇时间越短,交汇处湿润锋运动速度越快;但滴头正下方含水量高,土壤含水量径向变化较大,增加了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滴头流量 湿润锋 双点源 运移速度
下载PDF
基于不同供水压力不同土壤添加物的暗管灌溉特性研究——以吉林西部苏打盐碱土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振学 徐航 +1 位作者 张礼绍 高金花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0-95,共6页
为改善吉林西部苏打盐碱土土壤特性,提高暗管系统在苏打盐碱地区的灌溉效果,在不同供水压力下进行暗管灌溉特性研究。依据土壤水动力学理论,以暗管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内暗管系统灌溉试验,根据前期试验结论选择3%稻壳与5%玉米秸秆作... 为改善吉林西部苏打盐碱土土壤特性,提高暗管系统在苏打盐碱地区的灌溉效果,在不同供水压力下进行暗管灌溉特性研究。依据土壤水动力学理论,以暗管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内暗管系统灌溉试验,根据前期试验结论选择3%稻壳与5%玉米秸秆作为添加物与土壤混掺,从不同供水压力下湿润锋水平向右、竖直向上、竖直向下运移距离,累计入渗量以及土壤水盐分布状况三方面研究暗管系统灌溉时土壤水盐运移特性。结果表明:供水压力越大,各方向上湿润锋运移距离越远,灌溉历时越短,累计入渗量越大,平均入渗速率越快。同一供水压力下各方向上湿润锋运移距离大小关系为:竖直向上>水平向右>竖直向下。玉米秸秆作用效果强于稻壳。湿润体内部竖直向上、水平向右两个方向的土壤剖面含水率均随着与暗管滤层顶端的距离增大而减小。土壤盐分随着水分向湿润锋附近运移,土壤表面以及水平向右方向上湿润锋附近含盐量皆大于0.45%。选择供水压力为100 cm,5%玉米秸秆与土壤混掺方案,可以为农作物提供足够的根系吸水量,加快水分到达农作物根系的速度,增加农作物产量,对治理土壤盐碱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打盐碱土 暗管灌溉 水盐运移 水盐分布 湿润锋 土壤添加物
下载PDF
有机硅功能肥使用方式对土壤水分运移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利书 宋利强 +3 位作者 宋福如 周客 程东娟 武海霞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6-81,共6页
以有机硅功能肥和盐碱土为试材,采用室内模拟试验,设置不施用改良剂(CK),施入深度5 cm(W5)、10 cm(W10)、15 cm(W15)、20 cm(W20),以及表层层施(W-0)、层施位置5 cm(W-5)、10 cm(W-10)、15 cm(W-15)9个处理,研究了有机硅功能肥施入深度... 以有机硅功能肥和盐碱土为试材,采用室内模拟试验,设置不施用改良剂(CK),施入深度5 cm(W5)、10 cm(W10)、15 cm(W15)、20 cm(W20),以及表层层施(W-0)、层施位置5 cm(W-5)、10 cm(W-10)、15 cm(W-15)9个处理,研究了有机硅功能肥施入深度和层施位置对土壤水分运移和盐分变化的影响,以期为有机硅功能肥的使用方式和改良盐碱地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有机硅功能肥施入深度和层施位置对土壤水分入渗特性有影响。随着施入深度的增加,湿润锋运移距离和累积入渗量减小;层施位置越接近土柱表层,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运移距离明显减小,随着入渗时间的延长,各处理之间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运移会在某一时刻相等。有机硅功能肥增加土壤中含水量,与层施位置相比,施入深度对土壤含水量影响比较明显。有机硅功能肥施入深度和层施位置影响着土壤盐分含量变化。有机硅功能肥能够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在含有有机硅功能肥土层深度内,电导率明显低于对照处理CK,施入深度越深,电导率越小,不含有有机硅功能肥土层深度内,电导率明显增大。在层施位置周围,有机硅功能肥使土壤盐分出现最小值,其它土层位置电导率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改良 盐分运移 水分运移 有机硅功能肥 湿润锋
下载PDF
Effects of the sand content of muddy water content on one-dimensional vertical infilt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ense layer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13
作者 Shouxuan Kang Liangjun Fei +1 位作者 Yun Zhong Lihua Li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SCIE 2024年第1期172-179,共8页
Muddy water irrigation,an effective water-saving irrigation method,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n China.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and content on water infiltration and dense layer formation unde... Muddy water irrigation,an effective water-saving irrigation method,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n China.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and content on water infiltration and dense layer formation under one-dimensional vertical infiltration of muddy water,muddy water infiltration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in the laboratory,and five sand contents of muddy water(S=0%,3%,6%,9%,and 12%)were used.Models were established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mulative infiltration amount[I(t)]and the infiltration duration(t);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migration distance of the wetting front(Z),S,and t;the thickness of the sedimentary layer[H(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 and t.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I(t)and Z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increase of sand contents,while H(t)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increase of sand contents.I(t)and Z were in the range of 7 cm and 20 cm for each treatment,respectively.The variation in I(t)with t fitted Kostiakov and Philip models,and the coefficients of determination were all greater than 0.99.With the increase in S,the infiltration coefficient gradually decreased,the infiltration index gradually increased,and the sorptivity gradually decreased.The particle composition of the sedimentary layer wa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argillaceous sediment,and the content of particles with a size of less than 2 mm in the sedimentary layer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argillaceous sediment.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soil,the content of particles with a size of less than 0.05 mm and physical clay particles(diameter less than 0.01 mm)in the soil with an infiltration depth of 0-2 cm increased.The retention layer was from the topsoil to the infiltration depth of approximately 2 cm.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soil infiltration mechanisms under muddy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ddy water sand content dense layer cumulative infiltration wetting front transport deposit layer thicknes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