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1980~2019年成都夏季极端高温事件与其干湿热的时空分布特征
1
作者
陈思思
赵欢
+1 位作者
黄刚
唐颢苏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4-548,共15页
基于1980~2019年成都1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温、气压和相对湿度等数据,统计5类极端高温指标分析成都夏季极端高温的变化,并将成都夏季极端高温分为极端干热型和极端湿热型,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和傅里叶分解等方法对比分析两者的时空...
基于1980~2019年成都1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温、气压和相对湿度等数据,统计5类极端高温指标分析成都夏季极端高温的变化,并将成都夏季极端高温分为极端干热型和极端湿热型,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和傅里叶分解等方法对比分析两者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80~2019年成都夏季极端高温主要呈西北少、东南多,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空间分布;极端高温的强度、频次和持续性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差异,成都的西北部和中西部虽有高温天气出现但不易形成持续性的热浪,西部和北部的高温天气更易以持续性的热浪发生,东部和南部则是较强高温热浪的频发区;40年里成都夏季极端高温呈增长趋势并多出现在7月和8月,2006年和2016年为成都夏季极端高温较强的年份。同时,成都夏季的极端高温以极端湿热型为主,且呈增长趋势;过去40年成都极端湿热的增幅整体大于极端干热;极端干热存在2种模态的空间分布型,分别为全区一致型和纬向“三极子”型,相应的时间系数分别在90年代中期和2000年以后出现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极端湿热主要呈现全区一致的变化特征,对应的时间系数呈增长趋势并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湿热
湿球黑球温度
时空分布特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夏季干湿型热浪天气时空分布及环境舒适度评价
被引量:
5
2
作者
邓悦
屈文军
《海洋气象学报》
2021年第2期34-45,共12页
基于中国气象局对热浪天气的定义并参考地理分区和热浪日湿度分级标准,定义连续3 d以上地面最高气温≥35℃的天气过程为热浪,选取1960-2018年476个地面气象站观测数据研究中国夏季干热型和湿热型热浪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基于中国气象局对热浪天气的定义并参考地理分区和热浪日湿度分级标准,定义连续3 d以上地面最高气温≥35℃的天气过程为热浪,选取1960-2018年476个地面气象站观测数据研究中国夏季干热型和湿热型热浪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夏季热浪日数除新疆外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江南地区夏季热浪发生日数最多(年均15 d)。温湿指数和人体舒适度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江淮地区热浪天气期间环境舒适度最差,热浪天气对人体的不利影响更显著。相对于内陆地区,沿海地区因海风影响午后气温显著降低,有利于缓解热浪天气的影响,因而沿海站点夏季热浪日数比邻近的内陆站点偏少。除黄淮地区外中国大多数站点热浪日数均呈现增加趋势,江苏、浙江沿海、广东、重庆、海南、新疆及广西东部热浪日数增加趋势显著(1~5 d·(10 a)^(-1),α=0.05);中国东部和东南沿海湿热型热浪增加趋势显著,增幅达1~5 d·(10 a)^(-1);浙江、江西北部、甘肃、新疆等地区干热型热浪日数显著增加(α=0.01)。1990年以来全国夏季热浪天气发生更为频繁;其中2000-2009年间干热型热浪日数偏多,而2010年之后强湿热型热浪日所占比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型和湿热型热浪天气
环境舒适度评价
时空分布
变化趋势
海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热浪背景下城市树木降温效应的变化研究
3
作者
佟欣羽
曾令辉
《科学技术创新》
2022年第20期1-4,共4页
为探究热浪对城市树木降温能力的影响机制,基于遥感技术计算城市树木降温效率(CE),分析干热浪与湿热浪环境下CE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西安市和运城市频发干热浪,北京市和襄阳市频发湿热浪,且干热浪的发生频次高、持续时间长;发生干热浪...
为探究热浪对城市树木降温能力的影响机制,基于遥感技术计算城市树木降温效率(CE),分析干热浪与湿热浪环境下CE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西安市和运城市频发干热浪,北京市和襄阳市频发湿热浪,且干热浪的发生频次高、持续时间长;发生干热浪时,西安市、运城市日间CE升高,而发生湿热浪时,北京市、襄阳市日间CE下降;热浪环境下,干热浪频发的城市日间CE较高,而非热浪环境下,湿热浪频发的城市日间CE略高,总体来看,西安市树木降温能力最强;不同城市日间CE对气候条件的响应存在差异,当相对湿度增加时,城市日间CE均减小,当最高气温升高时,西安市和运城市日间CE增加,而北京市和襄阳市日间CE减小;在任何环境下,城市夜间CE差异微弱,且远远小于日间CE。研究结果对于缓解热浪灾害、保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浪
湿热浪
树木降温效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长江经济带高温热浪演化特征及人口暴露风险研究
4
作者
闫茜
黄晓军
+2 位作者
张玉星
赵凯旭
李琳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41-1054,共14页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高温热浪发生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不断增加,严重威胁人口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如何判别高温热浪的频发地带,明确潜在的人口高温暴露风险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利用气象站点数据、人口统计数据,采用高温热浪指...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高温热浪发生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不断增加,严重威胁人口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如何判别高温热浪的频发地带,明确潜在的人口高温暴露风险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利用气象站点数据、人口统计数据,采用高温热浪指数衡量高温热浪严重程度,并结合湿球黑球温度界定的高温热浪天数及人口普查数据构建人口高温暴露风险模型,在县域尺度上揭示1964~2021年长江经济带高温热浪和人口高温暴露风险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对风险进行归因,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累积高温热浪指数整体呈现先减少后大幅度增加的趋势,在空间上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地区逐渐递减的特征,并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2)近60年间长江经济带人口高温暴露风险增加了96.2%,空间分布格局为“一低三高”,即西部地区低,成渝城市群、长江经济带中游及下游核心地带高。人口高温暴露风险集聚模式主要呈现整体集聚化,局部以高暴露风险区县集聚和低暴露风险区县集聚为主的空间特征。(3)人口因子和气候因子对人口高温暴露风险变化起关键作用,且在2000年后,气候因子的作用逐渐加强,贡献率由50%左右增至80%左右。从区域尺度上看,人口因子、气候因子分别对下游地区、中游地区高温暴露风险变化的贡献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人口暴露风险
高温热浪指数
湿球黑球温度
长江经济带
原文传递
题名
1980~2019年成都夏季极端高温事件与其干湿热的时空分布特征
1
作者
陈思思
赵欢
黄刚
唐颢苏
机构
成都市气象局
温江国家气候观象台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4-548,共15页
基金
中国三峡哥伦比亚控股有限公司CTGL-2022-CO-SA-039
四川省科技计划2023YFS0430。
文摘
基于1980~2019年成都1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温、气压和相对湿度等数据,统计5类极端高温指标分析成都夏季极端高温的变化,并将成都夏季极端高温分为极端干热型和极端湿热型,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和傅里叶分解等方法对比分析两者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80~2019年成都夏季极端高温主要呈西北少、东南多,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空间分布;极端高温的强度、频次和持续性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差异,成都的西北部和中西部虽有高温天气出现但不易形成持续性的热浪,西部和北部的高温天气更易以持续性的热浪发生,东部和南部则是较强高温热浪的频发区;40年里成都夏季极端高温呈增长趋势并多出现在7月和8月,2006年和2016年为成都夏季极端高温较强的年份。同时,成都夏季的极端高温以极端湿热型为主,且呈增长趋势;过去40年成都极端湿热的增幅整体大于极端干热;极端干热存在2种模态的空间分布型,分别为全区一致型和纬向“三极子”型,相应的时间系数分别在90年代中期和2000年以后出现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极端湿热主要呈现全区一致的变化特征,对应的时间系数呈增长趋势并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关键词
高温热浪
湿热
湿球黑球温度
时空分布特征
Keywords
heat
wave
Humid
heat
wet
bulb globe temperatur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分类号
P467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夏季干湿型热浪天气时空分布及环境舒适度评价
被引量:
5
2
作者
邓悦
屈文军
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信息中心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海洋气象学系
出处
《海洋气象学报》
2021年第2期34-45,共12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17YFC1404200,2017YFC1404100)
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GSF111066)。
文摘
基于中国气象局对热浪天气的定义并参考地理分区和热浪日湿度分级标准,定义连续3 d以上地面最高气温≥35℃的天气过程为热浪,选取1960-2018年476个地面气象站观测数据研究中国夏季干热型和湿热型热浪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夏季热浪日数除新疆外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江南地区夏季热浪发生日数最多(年均15 d)。温湿指数和人体舒适度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江淮地区热浪天气期间环境舒适度最差,热浪天气对人体的不利影响更显著。相对于内陆地区,沿海地区因海风影响午后气温显著降低,有利于缓解热浪天气的影响,因而沿海站点夏季热浪日数比邻近的内陆站点偏少。除黄淮地区外中国大多数站点热浪日数均呈现增加趋势,江苏、浙江沿海、广东、重庆、海南、新疆及广西东部热浪日数增加趋势显著(1~5 d·(10 a)^(-1),α=0.05);中国东部和东南沿海湿热型热浪增加趋势显著,增幅达1~5 d·(10 a)^(-1);浙江、江西北部、甘肃、新疆等地区干热型热浪日数显著增加(α=0.01)。1990年以来全国夏季热浪天气发生更为频繁;其中2000-2009年间干热型热浪日数偏多,而2010年之后强湿热型热浪日所占比例增加。
关键词
干热型和湿热型热浪天气
环境舒适度评价
时空分布
变化趋势
海风
Keywords
dry/
wet heat wave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comfort level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variation trend
sea breeze
分类号
P49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热浪背景下城市树木降温效应的变化研究
3
作者
佟欣羽
曾令辉
机构
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出处
《科学技术创新》
2022年第20期1-4,共4页
文摘
为探究热浪对城市树木降温能力的影响机制,基于遥感技术计算城市树木降温效率(CE),分析干热浪与湿热浪环境下CE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西安市和运城市频发干热浪,北京市和襄阳市频发湿热浪,且干热浪的发生频次高、持续时间长;发生干热浪时,西安市、运城市日间CE升高,而发生湿热浪时,北京市、襄阳市日间CE下降;热浪环境下,干热浪频发的城市日间CE较高,而非热浪环境下,湿热浪频发的城市日间CE略高,总体来看,西安市树木降温能力最强;不同城市日间CE对气候条件的响应存在差异,当相对湿度增加时,城市日间CE均减小,当最高气温升高时,西安市和运城市日间CE增加,而北京市和襄阳市日间CE减小;在任何环境下,城市夜间CE差异微弱,且远远小于日间CE。研究结果对于缓解热浪灾害、保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干热浪
湿热浪
树木降温效率
Keywords
Dry
heat
wave
wet heat wave
Tree cooling efficiency
分类号
S731.2 [农业科学—林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长江经济带高温热浪演化特征及人口暴露风险研究
4
作者
闫茜
黄晓军
张玉星
赵凯旭
李琳钰
机构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陕西省地表系统与环境承载力重点实验室
陕西西安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
出处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41-1054,共1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971178)。
文摘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高温热浪发生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不断增加,严重威胁人口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如何判别高温热浪的频发地带,明确潜在的人口高温暴露风险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利用气象站点数据、人口统计数据,采用高温热浪指数衡量高温热浪严重程度,并结合湿球黑球温度界定的高温热浪天数及人口普查数据构建人口高温暴露风险模型,在县域尺度上揭示1964~2021年长江经济带高温热浪和人口高温暴露风险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对风险进行归因,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累积高温热浪指数整体呈现先减少后大幅度增加的趋势,在空间上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地区逐渐递减的特征,并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2)近60年间长江经济带人口高温暴露风险增加了96.2%,空间分布格局为“一低三高”,即西部地区低,成渝城市群、长江经济带中游及下游核心地带高。人口高温暴露风险集聚模式主要呈现整体集聚化,局部以高暴露风险区县集聚和低暴露风险区县集聚为主的空间特征。(3)人口因子和气候因子对人口高温暴露风险变化起关键作用,且在2000年后,气候因子的作用逐渐加强,贡献率由50%左右增至80%左右。从区域尺度上看,人口因子、气候因子分别对下游地区、中游地区高温暴露风险变化的贡献率最大。
关键词
高温
人口暴露风险
高温热浪指数
湿球黑球温度
长江经济带
Keywords
high temperature
population exposure risk
heat
wave
index
wet
bulb global temperatur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分类号
K901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1980~2019年成都夏季极端高温事件与其干湿热的时空分布特征
陈思思
赵欢
黄刚
唐颢苏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国夏季干湿型热浪天气时空分布及环境舒适度评价
邓悦
屈文军
《海洋气象学报》
2021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热浪背景下城市树木降温效应的变化研究
佟欣羽
曾令辉
《科学技术创新》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长江经济带高温热浪演化特征及人口暴露风险研究
闫茜
黄晓军
张玉星
赵凯旭
李琳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