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oes overshoot in leaf development of ponderosa pine in wet years leads to bark beetle outbreaks on fine-textured soils in drier years?
1
作者 Wendy Peterman Richard H Waring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AS 2014年第4期214-226,共13页
Background: Frequent outbreaks of insects and diseases have been recorded in the native forests of western North America during the last few decades, bu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se outbreaks has been far from uniform.... Background: Frequent outbreaks of insects and diseases have been recorded in the native forests of western North America during the last few decades, bu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se outbreaks has been far from uniform. In some cases, recent climatic variations may explain some of this spatial variation along with the presence of expansive forests composed of dense, older trees. Forest managers and policy makers would benefit if areas especially prone to disturbance could be recognized so that mitigating actions could be taken. Methods: We use two ponderosa pine-dominated sites in western Montana, U.S.A. to apply a modeling approach that couples information acquired via remote sensing, soil surveys, and local weather stations to assess where bark beetle outbreaks might first occur and why. Although there was a general downward trend in precipitation for both sites over the period between 1998 and 2010 (slope =-1.3, R2 = 0.08),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was high. Some years showed large increases followed by sharp decreases. Both sites had similar topography and fire histories, but bark beetle activity occurred earlier (circa 2000 to 2001) and more severely on one site than on the other. The initial canopy density of the two sites was also similar, with leaf area indices ranging between 1.7-2.0 m2. m-2. We wondered if the difference in bark beetle activity was related to soils that were higher in clay content at site I than at site II. To assess this possibility, we applied a process-based stand growth model (3-PG) to analyze the data and evaluate the hypotheses. Results: We found that when wet years were followed by drier years, the simulated annual wood production per unit of leaf area, a measure of tree vigor, dropped below a critical threshold on site I but not on site II. Conclusion: We concluded that the difference in vulnerability of the two stands to beetle outbreaks can be explained largely by differences in gross photosynthesis attributed to the fact that an equivalent amount of stored water in the rooting zone (100 mm) is extracted less efficiently from fine-textured soils than from coarse-textured 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es overshoot in leaf development of ponderosa pine in wet years leads to bark beetle outbreaks on fine-textured soils in drier years soil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Change in China over the Last 2000 years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Dryness/Wetness during Cold and Warm Periods 被引量:10
2
作者 Quansheng GE Haolong LIU +2 位作者 Xiang MA Jingyun ZHENG Zhixin HAO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8期941-951,共11页
This paper presents new high-resolution proxies and paleoclimatic reconstructions for studying climate changes in China for the past 2000 years. Multi-proxy synthesized reconstructions show that temperature variation ... This paper presents new high-resolution proxies and paleoclimatic reconstructions for studying climate changes in China for the past 2000 years. Multi-proxy synthesized reconstructions show that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 China has exhibited significant 50–70-yr, 100–120-yr, and 200–250-yr cycles.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amplitudes of decadal and centennial temperature variation were 1.3℃ and 0.7℃, respectively, with the latter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long-term changes in solar radiation, especially cold periods, which correspond approximately to sunspot minima. The most rapid warming in China occurred over AD 1870–2000, at a rate of 0.56°± 0.42℃(100 yr)^(-1); however, temperatures recorded in the 20 th century may not be unprecedented for the last 2000 years, as data show records for the periods AD 981–1100 and AD1201–70 are comparable to the present. The ensemble means of dryness/wetness spatial patterns in eastern China across all centennial warm periods illustrate a tripole pattern: dry south of 25°N, wet from 25°–30°N, and dry to the north of 30°N. However, for all centennial cold periods, this spatial pattern also exhibits a meridional distribution. The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 over the monsoonal regions of China associated with the 20 th century warming can primarily be attributed to a mega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and the 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 In addition,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increasing numbers of locusts and dry/cold conditions is found in eastern China. Plague intensity also generally increases in concert with wetness in northern China, while more precipitation is likely to have a negative effect in souther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mperature change dry-wet spatial pattern cold and warm periods last 2000 years China
下载PDF
1986-2018年黄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不同水文年水沙变化
3
作者 刘春月 信忠保 +2 位作者 秦瑞杰 张满良 刘晓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6-135,共10页
[目的]探讨黄土丘陵区罗玉沟典型小流域水沙变化趋势以及不同水文年径流输沙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响应差异,量化降水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沙影响的相对贡献,以期为黄土丘陵第三副区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罗玉沟流... [目的]探讨黄土丘陵区罗玉沟典型小流域水沙变化趋势以及不同水文年径流输沙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响应差异,量化降水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沙影响的相对贡献,以期为黄土丘陵第三副区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罗玉沟流域1986—2018年的降雨、径流、输沙等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累积距平法及双累积曲线法分析流域水沙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结果]1986—2018年罗玉沟流域河流由常流河转变为季节性河流,干河日数显著上升(p<0.01),2000年以来干河日数多在300 d以上;同期,罗玉沟流域径流输沙显著下降(p<0.05),与基准期1986—1993年相比,1994—2007年减水减沙率分别为61.9%,44.3%,2008—2018年径流输沙分别减少67.5%,76.4%;在2008—2018年平水年和枯水年间罗玉沟流域输沙模数分别为(1 080.0±107.5) t/km^(2),(167.8±111.4) t/km^(2),而在暴雨频发丰水年,输沙模数仍接近4 000 t/km^(2);流域产流产沙能力降低,水沙关系发生改变,相同径流条件下输沙量减少,即流域径流含沙量水平降低,开始变清;相比降雨变化而言,人类活动是流域水沙变化的主导因素,1994—2007年人类活动对减水减沙的贡献率分别为83.3%和79.5%,而2008—2018年人类活动的贡献率分别为91.8%,94.4%,表明流域水沙变化受人类活动影响越来越大,其中,坡改梯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因沟道治理工程建设不足,罗玉沟流域在丰水年因沟道重力侵蚀导致流域输沙仍然剧烈,因此,需要加强沟道治理进一步减少流域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水沙变化 丰水年 水土保持措施 趋势分析 归因分析
下载PDF
不同降水年型环境因子对水质的影响
4
作者 张楚磊 鲁静 田耀武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29,共7页
通过检测2019年和2021年7月—9月颍河源头流域水质,采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和冗余分析检验环境因子与水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19年(平水年)流域pH值和EC值较高,而2021年(丰水年)N和P含量较高,这说明强降水可能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通过检测2019年和2021年7月—9月颍河源头流域水质,采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和冗余分析检验环境因子与水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19年(平水年)流域pH值和EC值较高,而2021年(丰水年)N和P含量较高,这说明强降水可能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而正常降水则更可能出现无机污染。平水年总体水质变化与农业用地面积占比和平均海拔高度相关,两者分别占总解释率的31.1%和18.6%。丰水年总体水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农业用地面积占比和斑块密度,分别占总解释率的26.1%和15.9%。环境因子在平水年和丰水年对总体水质变化的影响分别占总解释率的74.2%和6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环境因子 平水年 丰水年 多元逐步线性回归 颍河源头流域
下载PDF
新形势下黄河调水调沙“丰调枯蓄”运用方式 被引量:1
5
作者 陈翠霞 朱呈浩 +1 位作者 高兴 罗秋实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38,共7页
调水调沙是黄河保护治理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黄河水沙情势以及水库和河道边界条件发生了明显变化,现状调水调沙运用方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水沙调控多目标协同的需求。基于黄河水沙特性以及多年调度经验,提出“丰调枯蓄”的调水调沙思想... 调水调沙是黄河保护治理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黄河水沙情势以及水库和河道边界条件发生了明显变化,现状调水调沙运用方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水沙调控多目标协同的需求。基于黄河水沙特性以及多年调度经验,提出“丰调枯蓄”的调水调沙思想和运用方式,即根据来水条件变化灵活地调整当年调水调沙策略,丰水年多开展调水调沙以使水库多排沙、河道多输沙,平水年适当开展调水调沙以满足多目标需求,枯水年不开展调水调沙以蓄水兴利。数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相较于现状运用方式,“丰调枯蓄”运用方式可实现调水调沙的年际调度,使小浪底水库排沙、供水、生态、发电效益得到全面提升,计算期50 a水库累计淤积量减少5.78亿m^(3),不满足下游供水的年均时间少1.1 d,出库含沙量大于80 kg/m^(3)的年均时间少0.9 d,年均发电量增加1.2亿kW·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水调沙 丰调枯蓄 运用方式 黄河下游河道 小浪底水库
下载PDF
黄河旱涝变化特征及应对过程
6
作者 靖娟 赵鑫 +1 位作者 梅瑞萱 尚文绣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28,共7页
为了科学识别黄河旱涝变化特征及应对能力,提出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的判定方法,采用标准化径流指数(SRI)和标准化旱涝急转指数(SDWAI)识别1956—2020年黄河利津站径流旱涝变化特征,分析水库调度在应对旱涝急转和连续枯水年中发挥的... 为了科学识别黄河旱涝变化特征及应对能力,提出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的判定方法,采用标准化径流指数(SRI)和标准化旱涝急转指数(SDWAI)识别1956—2020年黄河利津站径流旱涝变化特征,分析水库调度在应对旱涝急转和连续枯水年中发挥的作用。结果显示:在月尺度,利津站SRI评估结果以正常至中旱为主,旱涝急转事件较少,且集中于汛期与非汛期的过渡时段;在年尺度,超过60%的年份被评估为正常或轻旱,且SRI对旱涝的评估结果与采用距平值的丰枯评估结果的一致性较好;在多年尺度,利津站发生了3次连续丰水年和2次连续枯水年,连续枯水年持续时间较长。随着水库调蓄能力的增强,已经能够较好地应对黄河旱涝急转事件,但对连续枯水年的应对能力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急转 连续丰水年 连续枯水年 判定方法 水库调度 黄河
下载PDF
Dynamics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near a semi-arid Mediterranean intermittent stream under wet and normal climate conditions
7
作者 Youssef HAJHOUJI Younes FAKIR +2 位作者 Simon GASCOIN Vincent SIMONNEAUX Abdelghani CHEHBOUNI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2年第7期739-752,共14页
In arid and semi-arid stream-dominated systems,the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groundwater recharge has not been widely addressed.Various questions remain about the sources of groundwater recharge,its patterns,and the app... In arid and semi-arid stream-dominated systems,the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groundwater recharge has not been widely addressed.Various questions remain about the sources of groundwater recharge,its patterns,and the appropriate measuring techniques.Hence,the main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changes that might affect the pattern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under wetter than normal surface water availability.Therefore,the groundwater depth was monitored near a semi-arid Mediterranean intermittent stream on the piedmont of the High Atlas Mountains in the mountain catchment of the Wadi Rheraya over two hydrological years(2014-2016)with different climate conditions:extreme wet and normal conditions.Groundwater recharge was assessed using the episodic master recession algorithm.During the two years,the pattern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was dominated by episodic events and by a high seasonality from wet seasons to dry seasons.In the wet year(2014-2015),the highest groundwater recharge was recorded following an extreme flood,which deeply replenished groundwater.Furthermore,an exceptional steady state of the groundwater depth was induced by a steady groundwater recharge rate.For several groundwater recharge events,the assessed recharge had multiple sources,mainly from streamflow at the local scale,but possibly from precipitation,underflow,deep percolation or irrigation return from the upstream part of the catchment.Local recharge by streamflow was likely to be short-lived,and lateral recharge was likely to last longer.Consequently,the episodic master recession algorithm estimated the total groundwater recharge that could encompass various sources.In the future,more studies and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to partition these sources and determine their specific contributions.In semi-arid stream-dominated systems,different groundwater recharge patterns induced by extreme hydrological events(e.g.,wet events)and various potential sources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assessing and predicting groundwater rechar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water recharge water table fluctuation episodic master recession algorithm episodic recharge wet year Wadi Rheraya Citation:Youssef HAJHOUJI
下载PDF
肝系疾病发生与患者出生日期五运六气特点相关性分析
8
作者 徐梓桥 吴艺锋 黄腊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555-561,共7页
【目的】探讨肝系疾病患者出生日期的五运六气特点,分析肝系疾病发生与患者出生日期五运六气特点的关联性。【方法】收集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肝系疾病患者的住院病例共5057例,统计分析患者出生日期的五运六... 【目的】探讨肝系疾病患者出生日期的五运六气特点,分析肝系疾病发生与患者出生日期五运六气特点的关联性。【方法】收集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肝系疾病患者的住院病例共5057例,统计分析患者出生日期的五运六气特点。【结果】肝系疾病患者发病与主运、主气、客气、客主加临、运气相合密切相关;主运中,金运时期出生者患病率最高,火运最低;主气中,太阴湿土时段出生者患病率最高,太阳寒水时段出生者患病率最低;客气中,阳明燥金时段出生者患病率最高,少阴君火时段出生者患病率最低;不同客主加临时段中,客气相生或相克主气为顺关系时段出生者患病率最高,主气与客气为同气关系时段出生者患病率最低;在不同运气相合特点的年份中,顺化年出生者患病率最高,岁会年出生者患病率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结论】肝系疾病发生与患者出生时的主运、主气、客气、客主加临、运气相合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系疾病 出生日期 五运六气 金运 太阴湿土 阳明燥金 顺化年
下载PDF
龙羊峡水库蓄丰补枯特征研究
9
作者 席海潮 解阳阳 +3 位作者 刘赛艳 黄成剑 张钦 胡华清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51,81,共6页
丰、枯水期末蓄水量是影响多年调节水库蓄丰补枯规则的关键要素。以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为研究对象,基于该水库的历史运行资料,考虑水库丰、枯水期的来水量、初始蓄水量等影响,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建立调度函数,推求丰、枯水期水库增补... 丰、枯水期末蓄水量是影响多年调节水库蓄丰补枯规则的关键要素。以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为研究对象,基于该水库的历史运行资料,考虑水库丰、枯水期的来水量、初始蓄水量等影响,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建立调度函数,推求丰、枯水期水库增补水量,确定水库的丰、枯水期末蓄水量。结果表明:(1)龙羊峡水库丰水期增水量的距平值与来水量的距平值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2)=0.42),枯水期水库补水量的距平值与初始蓄水量的距平值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2)=0.16);(2)由调度函数推求的丰水期增水量与实际增水量的相关性良好(R^(2)=0.62),枯水期补水量与实际补水量相关性也较好(R^(2)=0.38)。研究成果可为龙羊峡水库调度规则的建立提供依据,也可为其他多年调节水库的调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丰补枯 多元线性回归 相关分析 多年调节 龙羊峡水库
下载PDF
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变化及其年型划分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江 赵福年 +1 位作者 杨红燕 雷俊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9期822-830,共9页
如何利用有限的水分获得更多的作物产量是干旱半干旱农业发展的目标和挑战。以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春小麦为突破口,研究了其在不同气候年型下对不同来源的水分利用效率,以选择适宜种植春小麦的气候年型,旨在为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农民种植决... 如何利用有限的水分获得更多的作物产量是干旱半干旱农业发展的目标和挑战。以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春小麦为突破口,研究了其在不同气候年型下对不同来源的水分利用效率,以选择适宜种植春小麦的气候年型,旨在为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农民种植决策提供依据。以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的典型代表区域定西市安定区为例,采用定西地面气象观测站与定西农业气象试验站1987—2011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当地春小麦对不同来源水分的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定西市安定区1987—2011年25 a间春小麦主要生育期气候存在暖干化趋势,但春小麦降水利用效率和播前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均未出现明显的变化。播前土壤水分是影响生育期降水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但生育期大气干湿状况对降水利用效率也有影响。同时,大气干湿状况影响播前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而播前土壤水分的高低对大气干湿状况与播前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亦有影响。根据播前土壤水分、主要生育期大气干湿状况、春小麦历年产量,可将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定西市安定区)春小麦生长的气候年型划分为5个,分别为高产年份、中高产年份、中产年份、中等偏低产量年份、低产水平年份。不同气候年型下,降水利用效率和播前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不相同。水分限制情形下,在春小麦达到最大水分利用效率之前,越是适宜的环境,越有利于提高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在相对适宜的气候条件下,春小麦对播前50 cm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要高于对主要生育期降水的利用效率。因此,选择播前土壤水分高、大气湿润的气候年型种植春小麦能够保证获得较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含水量 降水量 大气干湿状况 半干旱雨养农业区 气候年型
下载PDF
干旱灾害和我国西北干旱气候的研究进展及问题 被引量:171
11
作者 钱正安 吴统文 +3 位作者 宋敏红 马晓波 蔡英 梁潇云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1年第1期28-38,共11页
首先阐述了自然灾害中干旱灾害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接着从西北干旱气候的时空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干旱气候的比较以及监测和预测等方面回顾了近 2 0年来我国西北干旱气候研究的进展 ;最后提出了西北干旱气候待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干旱灾害 西北干旱气候 青藏高原影响 环流影响 干旱监测和预测
下载PDF
华北和西北区干湿年间水汽场及东亚夏季风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93
12
作者 蔡英 钱正安 宋敏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23,共10页
为了更好地理解华北及西北地区的夏季降水气候 ,我们利用NCEP的再分析格点资料等 ,对华北和西北两区干、湿年 (月 )的水汽场及夏季风状况作了对比分析。主要结论是 :(1)近 5 0年来华北和西北区东部明显干旱化 ,这可能与同期内东亚夏季... 为了更好地理解华北及西北地区的夏季降水气候 ,我们利用NCEP的再分析格点资料等 ,对华北和西北两区干、湿年 (月 )的水汽场及夏季风状况作了对比分析。主要结论是 :(1)近 5 0年来华北和西北区东部明显干旱化 ,这可能与同期内东亚夏季风强度趋弱 ,大气可降水量逐渐减少有关 ;(2 )两地区干、湿年 (月 )间气柱可降水量差别明显 ;(3)两地区干、湿年 (月 )的夏季风、水汽输送通道的位置及强度 ,以及水汽通量的辐散辐合情况均不同 ;(4 )高原与太平洋间的海陆温差指数及东亚夏季风指数(SMI)对表征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及夏季风强度的年际变化有一定的能力。冬春季高原与太平洋间的海陆温差对其后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及西北和华北区的干湿状况有部分指示意义 ;作西北区夏季降水预报时要注意四川盆地的水汽场及广元—汉中一带 ,以及闽、台和两广的水汽输送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场 可降水量 水汽输送通量 海陆对比 夏季风指数 华北地区 东亚地区 湿年 干年 降水 西北地区
下载PDF
咸阳地区近年苹果林地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 被引量:7
13
作者 赵景波 周旗 +2 位作者 陈宝群 杜娟 王长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5291-5298,共8页
利用人力钻采样法和烘干称重法,研究了咸阳地区2002—2008年间苹果林地6 m深度范围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土壤干层的等级、土壤干层水分恢复、动力机制与消耗过程。资料表明,咸阳地区干旱年苹果林地土壤含水量较低,发育了长期性土壤干... 利用人力钻采样法和烘干称重法,研究了咸阳地区2002—2008年间苹果林地6 m深度范围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土壤干层的等级、土壤干层水分恢复、动力机制与消耗过程。资料表明,咸阳地区干旱年苹果林地土壤含水量较低,发育了长期性土壤干层。2003和2007丰水年苹果林地土壤干层中的水分得到了显著恢复,经过当年的水分补给,土壤干层已经消失。丰水年土层中重力水含量较高,并能到达2 m深度以下。持续时间较长的重力水的存在是土壤干层水分恢复的驱动力,但干层水分恢复的直接动力是薄膜水的水膜压力。在年降水量800 mm或更多的条件下,不论黄土厚度有多大,土层水分完全能够满足人工林生长的需要。咸阳地区干旱年苹果林地土壤水分不足,土壤水分收入量小于支出量,土壤水分为负平衡,没有剩余的水分通过入渗补给地下水;丰水年苹果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土壤水分收入量大于支出量,土壤水分为正平衡,有剩余的水分通过入渗补给地下水。在年降水量为800 mm左右的丰水年,该区补给的土壤水分可维持苹果林地在3 a内不会出现长期性干层,3 a之后一般还会出现长期性土壤干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阳地区 丰水年与干旱年 苹果林地含水量 水分恢复与消耗 动力机制
下载PDF
东南亚地区年际降水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 被引量:16
14
作者 郭丽娜 施能 +1 位作者 朱兴明 张立波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8-93,共6页
用Chen等最新创建的全球陆地和海洋的月降水资料(PREC/L和PREC/O),采用加权平均的降水距平指数和旱涝面积指数分别划分1948—2002年东南亚地区年、季的旱涝年,并对划分的旱、涝年进行了旱涝年差异的Monte Carlo检验。研究了东南亚地区... 用Chen等最新创建的全球陆地和海洋的月降水资料(PREC/L和PREC/O),采用加权平均的降水距平指数和旱涝面积指数分别划分1948—2002年东南亚地区年、季的旱涝年,并对划分的旱、涝年进行了旱涝年差异的Monte Carlo检验。研究了东南亚地区降水与ENSO的关系,指出东南亚地区年、秋季和冬季的降水与ENSO事件的关系比较密切,春季降水与其关系稍差一些,夏季与ENSO事件没有明显的联系。研究了东南亚地区旱涝年的分布规律和特征,指出1948—1959年期间除了夏季旱年比涝年多以外,年和春、秋、冬季都是涝年明显多于旱年,60年代年、四季的旱涝相差不多,年和夏季在70年代涝多于旱,春、秋、冬季旱涝相同;1980—1989年是旱年的多发期;1990—2002年期间旱涝年频繁爆发,旱年多于涝年。通过计算东南亚地区年、季的降水趋势系数,得出东南亚地区年、季的降水量大都存在下降趋势,其中年和秋季的下降趋势很明显,春夏两季存在弱的下降趋势,而冬季则有较弱的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 旱涝年 降水 年代际变化 ENSO
下载PDF
滨海盐碱棉田水盐及棉花生长动态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孙池涛 张俊鹏 +5 位作者 冯棣 刘浩 孙景生 申孝军 刘永平 平文超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9-84,共6页
研究了在不同初始盐度造墒条件下,滨海盐碱地覆膜棉田水盐分布及棉花生长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棉花生育期结束后,经雨季淋洗T、D1、D2、D3处理0-40cm土层土壤电导率分别降低了40.60%、37.04%、45.12%、57.56%,0-100cm土层土壤脱盐率分别... 研究了在不同初始盐度造墒条件下,滨海盐碱地覆膜棉田水盐分布及棉花生长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棉花生育期结束后,经雨季淋洗T、D1、D2、D3处理0-40cm土层土壤电导率分别降低了40.60%、37.04%、45.12%、57.56%,0-100cm土层土壤脱盐率分别为33.02%、32.78%、28.19%和34.37%。D3处理干物质总量分别比T、D1和D2处理降低了98.09%、120.21%、76.34%。产量以D1处理最高(3 156.78kg/hm2),D3处理最低,较D1处理减少了30.25%;T处理纤维品质为B级,优于其他处理(均为C级),不同处理间断裂比强度、伸长率等差异不明显。降水对0-40cm土层内盐分淋洗效果明显,咸水滴灌未对棉花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降水 水盐分布 脱盐率 丰水年
下载PDF
夏季西北干旱区干、湿年环流及高原动力影响差异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1
16
作者 吴统文 钱正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87-396,共10页
为了更深入地分析西北干旱气候形成的原因,并研究各影响因子之间的联系,利用1979—1986年夏季(6—8月)的ECMWF的格点资料和我们先前划分的夏季高原北侧地区干、湿等级资料,进一步作了夏季高原北侧地区干、湿年间平... 为了更深入地分析西北干旱气候形成的原因,并研究各影响因子之间的联系,利用1979—1986年夏季(6—8月)的ECMWF的格点资料和我们先前划分的夏季高原北侧地区干、湿等级资料,进一步作了夏季高原北侧地区干、湿年间平均环流和高原动力作用等因子差异的对比分析,也讨论了这些差异对该地区干、湿年形成的贡献。结果指出,由于青藏高原及深居内陆的环境造成了西北干旱背景,而高原的热力、动力作用、环流特征等各因子逐年之间的差异则造成西北干旱区的干、湿年。随之提出了西北干旱区及其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流特征 高原动力影响 干旱 湿度 西北地区
下载PDF
中国西北区东部伏秋异常干湿年环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德祥 董安祥 白虎志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65-874,共10页
对西北区东部典型伏秋干、湿年成因进行了动力诊断,得出典型伏秋干年500hPa高度场上西北区上空为正距平区,风矢量场表现为反气旋加强区,垂直速度为下沉运动区,比湿为负距平,赤道东太平洋区(5°S~5°N,170°E~120°W)... 对西北区东部典型伏秋干、湿年成因进行了动力诊断,得出典型伏秋干年500hPa高度场上西北区上空为正距平区,风矢量场表现为反气旋加强区,垂直速度为下沉运动区,比湿为负距平,赤道东太平洋区(5°S~5°N,170°E~120°W)海温为正距平区,黑潮区和西风漂流区海温均为正距平,白令海为正距平;而典型伏秋湿年则相反。表明西北区东部伏秋干年和湿年北半球500hPa环流、比湿、风矢量、垂直速度场和赤道海温场具有近乎相反的异常特征。这是形成西北地区东部伏秋干湿年的重要物理原因。这些结果作为短期气候预测的气候背景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东部 伏秋干湿年 成因动力诊断
下载PDF
山西春季典型干湿年份水汽输送特征差异 被引量:6
18
作者 周晋红 李丽平 武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270-1276,共7页
应用山两62个气象站1961—2008年春季降水资料,同期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用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山西春季典型干湿年份水汽输送特征差异。研究发现:春季典型干旱年,青藏高原南侧副热带偏西风及其在进入我国东部长江以南地区转向... 应用山两62个气象站1961—2008年春季降水资料,同期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用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山西春季典型干湿年份水汽输送特征差异。研究发现:春季典型干旱年,青藏高原南侧副热带偏西风及其在进入我国东部长江以南地区转向的西南风水汽输送减弱,高原北侧西风带水汽输送亦减弱,而西太平洋副高北侧西风水汽输送显著加强,西侧偏南风水汽输送减弱,使江南西南风向华北的水汽输送显著减少,山西偏北风水汽输送加大出现春旱;同时我国东部长江流域及向北到黄河流域、我国东部沿海水汽通量辐散加强,而华南及沿海水汽通量辐合加强;春季典型湿润年则相反。春季典型干旱年山西西风水汽通量减少和北风水汽通量增加量级相当,典型湿润年山西南风水汽通量增加明显大于西风水汽通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典型干湿年份 水汽输送 差异
下载PDF
流溪河水库丰水年与枯水年营养盐动态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建林 张曼 +2 位作者 肖利娟 林秋奇 韩博平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9-266,共8页
流溪河水库是一座位于北回归线上的大型山谷型水库,典型的热带-亚热带过渡区水体。为了解该水库的营养盐动态特征,于2008-2009年对水库的营养盐状况和环境因子进行了逐月监测,分析了其丰水年(2008)和枯水年(2009)营养盐动态的动态特征... 流溪河水库是一座位于北回归线上的大型山谷型水库,典型的热带-亚热带过渡区水体。为了解该水库的营养盐动态特征,于2008-2009年对水库的营养盐状况和环境因子进行了逐月监测,分析了其丰水年(2008)和枯水年(2009)营养盐动态的动态特征和影响因素。两年的降雨量分别为2 660 mm和1 583 mm,降雨主要集中在季风期(4-9月)。丰水期初期(4-5月)是全年营养盐浓度最高的时期,该时期丰水年与枯水年的营养盐空间分布相似:营养盐浓度沿入库河流至水库大坝方向递减,地表径流带来的外源输入是这个期间营养盐变化的主要因素。河流区的营养盐主要受地表径流带来的外源输入的影响,湖泊区营养盐主要受水位变化导致的内源输入的影响。较大的降雨量差异导致两年不同的营养盐季节动态,丰水年有着更高的营养盐水平,更小的DIN/TN与DIP/TP值。河流区较高的营养盐水平会带来湖泊区较高的TN浓度,但不会导致湖泊区更高的TP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水年 枯水年 营养盐动态 流溪河水库
下载PDF
西安地区丰水年有林地土壤水分恢复效应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瑜琴 赵景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1-106,共6页
通过对西安南郊平水年与丰水年秋季有林地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研究了地下0-6 m之间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与土壤水分恢复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正常年西安地区人工林2-4 m土壤含水量为9%-10%,发育了明显的土壤干层,表明土壤干层在黄土高原分布具... 通过对西安南郊平水年与丰水年秋季有林地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研究了地下0-6 m之间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与土壤水分恢复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正常年西安地区人工林2-4 m土壤含水量为9%-10%,发育了明显的土壤干层,表明土壤干层在黄土高原分布具有普遍性;丰水年西安南郊人工林下2-4 m的土壤含水量在18%-24%之间,高出正常年份这一层位含水量的8%-14%,土壤干层已经消失;丰水年4-6 m的土壤含水量也明显升高。分析得出,在降水丰富的年份,土壤水分得到恢复,而且恢复的深度可达5 m,恢复的速度也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丰水年 水分恢复效应 西安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